第1课时分数的意义1[1]
- 格式:ppt
- 大小:1.97 MB
- 文档页数:49
《分数的意义》数学教案(1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分数的意义》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分数的意义》数学教案1【教学目标】1、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4、理解公因数与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意义,能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约分和通分。
5、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重点难点】1、分数的意义和分数的基本性质。
2、理解单位“1”的含义。
【教学指导】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用好直观手段。
本单元教材在加强教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上做了不少努力,同时,教材还运用了多种形式的直观图式数形结合,展现了数学概念的几何意义,从而为老师与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发挥形象思维和生活体验对于抽象思维的支持作用。
2、及时抽象,在适当的水平上,构建数学概念的意义。
为了搞好本单元的教学,在加强直观教学的同时,还要重视及时抽象,不能听任学生的认识停留在直观水平上。
否则,同样会妨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因此,在充分展开直观教学,让学生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由实例、图式加以概括,构建概念的意义。
3、揭示知识与方法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
在本单元中,假分数化为带分数或整数,约分与通分,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都是必须掌握的。
这些方法看似头绪较多,但若归结为基础知识,就是揭示相关知识与方法的联系,就比较容易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
以约分与通分为例,它们都是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
因此,教学时不宜就方法论方法,而应突出方法的过程,使学生明白操作方法背后的算理,这样就能依靠理解掌握方法,而不是依赖记忆学会操作。
《分数的意义(一)》练习题一、填空。
1. 将一个物体或许多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它可以用自然数( )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 )。
2.把( )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1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表示其中的( )份的数,我们叫做分数单位。
3.52的分数单位是( ),21的分数单位是( )。
4. 把8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8个苹果的( )。
5.76的分数单位数( ),它是由(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组成的。
3个51是( )。
二、用分数表示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
三、圈一圈,填一填。
(1)卷心菜的21是( )个。
(2)白菜的21是( )个。
(3)草莓的21是( )个。
四、选一选。
1.一个图形的31是,这个图形的是( )。
A. B. C.2. 明明看来一本书的43,小小看了一本书的43,两人看的页数( )。
A. 一样多 B.无法比较 C.明明多五、一个图形41的是△△,请试着画出这个图形的43。
六、根据分数涂色。
(1)用下面的长方形面积表示某班学生总数,其中男生占全班学生人数的43。
(2)用下面几个图形表示清泉小学运动队的学生,其中男生占运动队总人数的32。
答案与解析一、1.【解析】根据单位“1”的意义直接求解,即将一个物体或许多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它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答案】1;单位“1”。
4.【解析】此题把8个苹果看做单位“1”,根据分数的意义求解。
【答案】41。
5.【解析】根据分数单位的意义求解。
【答案】71;6;53。
二、【解析】根据分数的意义直接求解,即分的总份数做分母,阴影部分的份数做分子。
【答案】61;43;41;32;42。
三、【解析】21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2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据此意义圈一圈,进而得出相关数据。
【答案】6;5;10。
四、1.【解析】31是1个,33里面有3个31,则有3个。
【答案】B 。
2.【解析】两人书不一定相同,则单位“1”不同,所以无法比较。
五年级下第1课时分数的产生和意义《五年级下第 1 课时分数的产生和意义》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数量。
有时候,我们用整数就能很好地表达这些数量,比如 1 个苹果、2 本书。
但有些时候,整数就不够用啦,这时候就需要分数来帮忙。
那分数是怎么产生的呢?咱们先来讲个小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人们在分东西的时候,比如要把一块饼分给两个人,如果每个人都想要一样多,那该怎么分呢?这可难不倒聪明的人类,他们就把这块饼从中间切开,每人得到一半。
可是,这“一半”该怎么表示呢?于是,分数就应运而生啦。
再比如,在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用尺子量,发现剩下的部分不足一个整数单位,这时候也需要用分数来表示。
所以呀,分数是由于实际生活中测量和分配的需要而产生的。
那分数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来好好研究一下。
咱们以“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4 份”为例。
把这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 4 份,每一份就是这个苹果的四分之一,写作 1/4 。
这里的“1”表示其中的 1 份,“4”表示把这个苹果平均分成的份数。
如果是 2 份呢,那就是这个苹果的四分之二,写作 2/4 。
3 份就是四分之三,写作 3/4 。
那 4 份呢?正好就是整个苹果,也就是 4/4 ,它就等于 1 。
再比如,把一张纸平均分成 5 份,每份就是这张纸的五分之一,写作 1/5 。
同学们要注意啦,这里说的“平均分”非常重要,如果不是平均分,就不能用分数来表示哦。
那分数的意义是什么呢?分数的意义就是把一个整体“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
这里的“整体1”可以是一个物体,比如一个苹果、一张纸;也可以是一些物体,比如一堆苹果、一群羊。
比如说,把 6 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 3 份,每份就是这 6 个苹果的三分之一,2 份就是三分之二。
咱们再来看分数单位。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比如,3/5 的分数单位是 1/5 ;7/8 的分数单位是 1/8 。
《分数的意义》教案《分数的意义》教案篇1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52页例1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能结合单位“1”描述具体分数的意义。
2.学生经历分数意义的概括过程,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
3.学生在用分数描述和解释生活现象的过程中,体会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以及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单位“1”的含义,概括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情境,建立单位“1”概念1.同学们,数学课当然离不开数,看这个数认识吗?(幻灯片出示1)2.这可是大名鼎鼎的1,它能表示生活中的许多事物。
3.瞧!一个苹果,一张桌子,一个正方形,一把尺子…4.你会用1表示生活中的事物吗?5.学生一一列举。
6.能说完吗?是呀,说也说不完!的确1是万能的,不过听大家刚才说的,一个,一个,好像小朋友们也能说得出来,谁能说点高级点的1,像我们五年级的水平。
7.学生一一列举,适时点评,他说得与刚才同学说得有什么不同?8.是呀!刚才大家说的是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他说得是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1的内涵更加丰富了。
9.谁还能接着说,能说完吗?同样也说不完。
:同学们,看来自然数1不仅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表示由许多个物体组成的整体。
其实这个1在我们数学上还有一个更加专业的名字:单位“1”。
设计意图从学生最熟悉的自然数1入手,体会数字1在现实生活情境中的应用,通过用数字1描述生活中事物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数字1的应用范围,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许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从而揭示这其实就是数学中的单位“1”,每一种新事物、新名称的学习我们都要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中自然地引出单位“1”,水到渠成。
《分数的意义》教案(精品7篇)《分数的意义》教案篇1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计量单位换算的结果,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会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2.使学生探索并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知道最简分数的含义,掌握约分和通分的方法,能正确进行约分和通分,会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3.使学生经历分数意义的抽象、概括过程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4.使学生初步了解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分数的含义,重点是建立单位“1”的概念。
2.以分数单位为新知识的生长点,教学真分数和假分数。
3.用分数表示同类两个数量的关系,扩展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4.通过操作活动感受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5.先特殊后一般,通过改写假分数,教学带分数。
6.优化小数与分数相互改写的教学。
7.理解分数的性质并进行通分和约分。
第1课时分数的意义教学内容:教材第52页例1和“练一练”,第58页练习八的第1~4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经历分数意义的概括过程,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根据具体情境表示出相应的分数,联系实际情境解释或说明分数的具体意义;认识分数单位,能说明分数的组成。
2.使学生经历有具体到抽象的认识、理解分数意义的过程,感受分数的****与形成,体会数的发展,培养观察、比较、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的能力,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和理解单位“1”。
教学方法:探究合作法、讲解分析法、练习法等。
教学用具:ppt。
《分数的意义》优秀说课稿优秀10篇《分数的意义》说课稿篇一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的学习中,已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基本是真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的基础上教学的。
《分数的意义》是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第1课时,本节课的教学将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简单了解分数产生的过程,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不仅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进而总结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在小学数学里,认识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单位“1”和分数单位是本节课两个重要的新概念,是理解分数意义的核心。
这部分内容是进一步理解分数、学习分数运算和运用分数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必要基础,所以必须切实理解。
如何在40分钟时间里引导学生提升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建构分数的概念?“1”的扩展是学生理解分数意义的支点,我从“1”入手,以1/4为突破口引导学生采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进行。
即把问、说、讲、做的权利和时间交给学生,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直观演示,再经过比较、归纳、突破难点,力图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眼、口、脑、手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帮助学生在过程中获得感悟,自己建构分数的意义,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我就是学习的领袖”。
具体设计如下:一、巧设情境孕育核心孩子们从热闹的课间回到课堂需要一个动力系统兴奋学生的大脑,帮助学生激活思维,“有效的情境”无疑是最好的助燃剂。
分数的意义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从现在开始将开始一段全新的学习征途,为此课始我在黑板上大大写下一“1”,看到“1”你想到了什么?哪些事物可以用“1”来表示?一下子把学生的思维集中起来了,单个物体可以用1来表示,这是我们以前都知道的,“我们68个同学可以用1来表示吗?”“能”、“不能”在学生的争论中学生渐渐明确“我们68个同学组成了一个整体——五(1)班,可以用1来表示,不仅如此,上课到场的同学、家长和老师也可以用1来表示”,此时教师适时介绍“当我们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休时我们通常用集合圈把这些物体圈起来,在数学中我们一个物体或一个整体都叫作单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