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设计】2017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五)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与稳定性
- 格式:doc
- 大小:283.50 KB
- 文档页数:8
课时跟踪检测(一) 走近细胞一、选择题1. (2017 •海南七校一联 )下列关于细胞这一最基本生命系统共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都以细胞膜为界限B. 都有膜包被的功能专一的细胞器C. 都以核糖体作为蛋白质合成场所D. 都在DNA 分子中储存遗传信息解析:选 B 细胞膜是系统的边界;原核细胞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核糖体没有膜;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蛋白质合成的场所都是核糖体;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
2.下列有关细胞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英国科学家虎克发现了细胞并提出了细胞学说B. 通过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的多样性和统一性C. 构成一切生物的基本单位是细胞D. 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解析:选 D 英国科学家虎克是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而德国科学家施旺和施莱登是细胞学说的主要提出者。
细胞学说将动物和植物统一到细胞的基础上,产生新细胞。
3. (2017 •长春二检)下列细胞中,与小球藻细胞结构最相似的是( ) A.酵母菌细胞 B .蓝藻细胞D .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 解析:选 C 酵母菌细胞属于真菌细胞,不含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与小球藻的 结构存在一定差异; 蓝藻属于原核生物, 而小球藻属于真核生物, 因此两者的细胞结构存在 一定差异; 小球藻和水绵都是真核生物, 且两者都有叶绿体, 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因此两者 的结构最相似; 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不含叶绿体, 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与小球藻的结构存在4.细菌共有的特征是 ( )A. 有两个染色体组B. 无线粒体,进行无氧呼吸C. 遗传物质都是DNAD. 都营寄生生活,也有 DNA 复制说明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但细胞学说并没有提到生物的多样性。
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
老细胞可以通过分裂C.水绵细胞22解析:选C细菌的遗传物质都是DNA能够复制,但DNA分子没有和蛋白质结合形成染色体结构,故细菌无染色体组;细菌中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没有线粒体,但有些细菌能进行有氧呼吸,如醋酸菌;有些细菌能独立生活,有些细菌营寄生生活。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五) 生态系统的结构[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365页]基础对点练——考纲对点·夯基础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Ⅰ)1.某同学绘制的生态系统概念图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①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B.③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C.④中可能有微生物D.该图漏写了生态系统的某项功能解析:题图中①代表生态系统的结构,②代表生态系统的成分,③代表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④代表生产者;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某些自养的微生物(如硝化细菌)也可作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该图漏掉了信息传递。
答案:A2.如图表示某水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大型植物B.该食物网由5条食物链构成C.信息在鲤鱼和梭子鱼之间双向传递D.鲤鱼在该食物网中占有3个营养级解析: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除大型植物外,还有自养型鞭毛虫;该食物网由6条食物链构成;鲤鱼在该食物网中占有第二、三、四、五共4个营养级。
答案:C3. 在山清水秀的神农架国家自然保护区内,生活着猴、蛇、鹿、熊等动物,还有珙桐、蜣螂、细菌、真菌等生物,关于它们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神农架自然保护区是一个生态系统②它们中的猴、蛇、鹿分别组成了3个种群③它们中的动物是一个生物群落④它们中的蜣螂、腐生菌是分解者A.①④B.①②C.③④D.②③解析: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总称,神农架国家自然保护区内,既有各种各样的生物,也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无机环境,所以属于生态系统;种群是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而蛇、猴、鹿均有很多种,所以猴、蛇、鹿均不止一个种群;生物群落是所有生物的总称,不能单指动物或植物,故不能说所有动物构成一个群落;蜣螂以动物粪便为食,腐生菌指从已死的动、植物或其他有机物中吸取养料,以维持自身的正常生活,很多细菌和真菌属于此类,因此,蜣螂、腐生菌属于分解者。
阶段质量评估(八) 生物与环境(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图示为某种小型淡水鱼迁入新的湖泊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根据该曲线可以得出( )A.t3时该种小型淡水鱼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B.t4时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湖泊中逐渐消失C.t2时该种小型淡水鱼为食物等资源的斗争最激烈D.该种鱼在新湖泊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t2时的两倍2.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群落在演替过程中,其物种构成不断地变化着B.原生演替一般比次生演替进行得慢C.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类型取代另一个群落类型的过程D.如果时间允许,弃耕农田最终一定发展成为森林3.下面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字母表示能量的多少),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图中b=h+c+d+e+f+iB.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a)×100%C.“草→ 兔→ 狼”这一关系中,狼粪便中的能量属于dD.缩短食物链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4.下列四项中的圆分别表示:a-生产者、b-分解者、c-原核生物、d-蓝细菌、e -腐生细菌。
能正确表示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是( )5.右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关于该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人B.图中有2个箭头不能代表能量的流动C.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多数是需氧型的分解者D.多途径利用农作物提高了能量从农作物到家畜的传递效率6.下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程度的变化,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表示的是裸岩上的原生演替B.乙可表示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C.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完全相同D.若条件适宜,乙群落可演替成森林7.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支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形增长曲线。
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B.4支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不同C.4支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形增长D.试管Ⅱ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Ⅲ开始下降8.社鼠是主要生活在山地环境中的植食性鼠类。
选修三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1.(2010·南通模拟)在动物体细胞克隆技术中,不一定涉及() A.卵母细胞的培养B.细胞核移植C.早期胚胎培养D.导入外源基因解析:导入外源基因属于基因工程的范畴,在动物体细胞克隆技术中不一定涉及。
答案:D2.下列有关植物细胞工程应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培育脱毒苗,获得具有抗病毒的新品种B.利用组织培养技术获得人工种子,能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C.利用细胞培养技术获得紫草素,实现了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D.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获得“萝卜—甘蓝”,克服不同生物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解析:植物的芽和幼嫩的叶等由于刚刚生长出来,一般不会被病毒感染。
如果选用这些地方的细胞进行组织培养就可以得到脱毒的幼苗,即不含病毒的幼苗,而不是抗病毒的新品种。
答案:A3.《四千年的农民》一书中记载了中国农民几千年来的耕作方法:积极种植能够固氮的豆科作物以及收集一切可能的有机物质,包括人畜粪便、枯枝落叶、残羹剩饭、河泥、炕土、老墙土以及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废弃物等,采用堆肥和沤肥等多种方式转变为有机肥料,施用到农田中。
这种做法不会() A.改善土壤结构B.培育土壤微生物C.实验土壤养分的循环利用D.改变土壤酸碱性解析:题干描述的是我国古代的“无废弃物农业”,在这种生态模式下,一切废弃物皆被转变为有机肥料,施用到农田,有效地改善了土壤结构,培育了土壤微生物,实现了土壤养分的循环利用。
有机肥料被土壤微生物分解后只产生了矿质离子和二氧化碳、水等,不会造成土壤酸碱性的变化,相反现在的工业化肥会使土地酸碱化和板结,有益的地下微生物大量地被化学肥料杀死,使得农作物的品质下降。
答案:D4.(2010·徐州模拟)下列是应用动物细胞工程技术获取单克隆抗X抗体的具体操作步骤,其中对单克隆抗体制备的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①从患骨髓瘤的小鼠体内获取骨髓瘤细胞②将X抗原注入小鼠体内,获得能产生抗X抗体的B淋巴细胞③将杂交瘤细胞注入小鼠腹腔培养④筛选出能产生抗X抗体的杂交瘤细胞⑤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⑥从腹水中提取抗体⑦利用促细胞融合因子使两种细胞发生融合A.实验顺序应当是①②⑦⑤④③⑥B.③过程中产生的多个杂交瘤细胞称为克隆C.⑦过程获得的细胞均可无限增殖D.利用细胞融合生产单克隆抗体过程中通常要经过两次筛选解析:利用促细胞融合因子使两种细胞发生融合,可得到三种类型的融合细胞,分别是B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骨髓瘤细胞,骨髓瘤细胞—骨髓瘤细胞,其中B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是不能无限增殖的。
【三维设计】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基因工程课时跟踪检测新人教版选修3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三) 基因工程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基因工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DNA连接酶和RNA聚合酶催化生成的化学键相同B.DNA连接酶对“缝合”序列不进行特异性识别,无专一性催化特点C.受体细菌若能表达质粒载体上抗性基因,即表明重组质粒成功导入D.培育转基因油菜,需对受体细胞进行氯化钙处理2.(2012·杭州质检)右图表示用化学方法合成目的基因Ⅰ的过程。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过程①需要DNA连接酶B.过程②需要DNA限制性核酸内切酶C.目的基因Ⅰ的碱基序列是已知的D.若某质粒能与目的基因Ⅰ重组,则该质粒和Ⅰ的碱基序列相同3.我国转基因抗虫棉是在棉花细胞中转入Bt毒蛋白基因培育出来的,它对棉铃虫具有较强的抗性。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Bt毒蛋白基因是从苏云金芽孢杆菌中分离的B.Bt毒蛋白基因可借助花粉管通道进入棉花细胞中C.培育的转基因棉花植株需要做抗虫的接种实验D.用DNA聚合酶连接经切割的Bt毒蛋白基因和载体4.下列有关基因工程技术的原理或实质的叙述,合理的有( )①基因诊断的基本原理是DNA分子杂交;②基因治疗的原理是将正常基因导入病人体内,使该基因的表达产物发挥功能;③DNA探针技术的原理是探针与样品中变性处理的DNA 单链配对杂交;④构建基因表达载体的实质是基因突变;⑤PCR技术的实质是体外复制特定DNA片段的核酸合成技术A.一项B.两项C.三项D.四项5.下图表示蛋白质工程的操作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蛋白质工程中对蛋白质分子结构的了解是非常关键的工作B.蛋白质工程是完全摆脱基因工程技术的一项全新的生物工程技术C.a、b过程分别是转录、翻译D.蛋白质工程中可能构建出一种全新的基因6.动物基因工程前景广阔,最令人兴奋的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使哺乳动物成为乳腺生物反应器,以生产所需要的药品,如转基因动物生产人的生长激素。
选修三第五讲生态工程[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10·盐城调研)下图为生态养猪模式。
从图中可知该生态工程属于()A.湿地生态恢复的生态工程B.节水和废水处理与应用的生态工程C.小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生态工程D.清洁及可再生能源系统组合利用的生态工程解析:由于图示没有造成污染,所以不可能是湿地生态恢复工程或小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生态工程;题图中没有提及能量问题,也不可能是清洁及可再生能源系统组合利用的生态工程。
答案:B2.(2010·深圳模拟)下图示某生态农场生产流程,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食用菌和蚯蚓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B.该生态系统达到了能量多级利用的目的C.因食物链延长,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降低D.循环利用有机废弃物,提高了系统的效益解析:通过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有效的延长,达到了能量多级利用、物质循环再生的目的,从而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效益。
腐生型的食用菌和蚯蚓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答案:C3.下图是某生态农业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用残渣来培育食用菌和蛆蛹,实现了废物的资源化B.该生态农业提高了能量利用率C.用蛆蛹粪便作有机肥还田,运用了物质循环原理D.离开人的管理,该生态工程仍可以正常运转解析:生态农业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离开人的管理,生态系统无法正常运转。
生态农业实现了废物的资源化,利用了物质循环的原理,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答案:D4.某草原牧区,在进行草场建设时,既注重不同牧草种类的搭配种植,又对单位面积内的放牧量做了一定控制。
这种做法体现了() A.实行“循环经济”的原则B.低消耗,多效益原则C.遵循物种多样性和协调与平衡原理D.建立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解析:遵循物种多样性和协调与平衡原理都是生态工程建设应当遵循的原理。
进行牧区草场建设时,既要考虑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复杂性,又要考虑生物与环境的协调平衡,才能保证生态系统的稳定。
生物三维设计一轮复习资料生物三维设计一轮复习资料生物学作为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物体结构、功能、发育及演化的科学,是高中生物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帮助同学们进行高效的复习,以下是一份生物三维设计的一轮复习资料,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细胞生物学1. 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2. 细胞的代谢活动:物质的进出、蛋白质的合成、能量的转化。
3. 细胞的分裂: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过程、意义及区别。
4. 细胞的特殊结构:叶绿体、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等。
二、遗传学1. DNA的结构和功能:双螺旋结构、碱基配对、DNA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
2. 基因和染色体:基因的定义、基因的表达、染色体的结构和遗传信息的传递。
3. 遗传的规律:孟德尔遗传定律、连锁性遗传、基因突变等。
4. 遗传的应用:基因工程、克隆技术、遗传病的诊断和治疗。
三、生物进化1. 进化的证据:化石记录、生物地理分布、生物胚胎发育等。
2. 进化的机制:自然选择、突变和基因流动。
3. 进化的模式:适应性辐射、拓扑进化、共同进化等。
4. 进化的意义:物种形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人类的进化等。
四、生物多样性1. 物种概念和分类:生物分类学的原则和方法、现代生物分类的体系。
2. 动物界的分类: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分类特征和代表物种。
3. 植物界的分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分类特征和代表物种。
4.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物种保护和生态平衡的维护。
五、生物技术1. 基因工程:重组DNA技术、转基因生物的应用和风险。
2. 细胞工程:细胞培养、组织工程和器官移植。
3. 生物能源:生物质能源、生物燃料电池和生物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4. 生物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基因治疗和干细胞研究。
以上是一份生物三维设计的一轮复习资料,涵盖了生物学的各个重要知识点。
在复习过程中,同学们可以结合教材和课堂笔记,深入理解每个知识点的背后原理和应用,加强对实验操作和实际应用的理解。
高2020届高2017级三维设计地理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二)主要生态系统的保护一、选择题1.有人说雨林是“长着森林的沙漠”,这是因为()①在茂密的森林下,有着与沙漠地区相同的贫瘠土壤②雨林与沙漠都有一样脆弱的生态环境③雨林与沙漠都有严重的水土流失④雨林与沙漠地区都严重缺水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选A雨林是“长着森林的沙漠”主要是指其贫瘠的土壤,脆弱的生态环境与沙漠相似。
巴西和中国联合研制的地球资源遥感卫星在监测亚马孙地区森林砍伐情况上发挥了重大作用。
据此回答2~3题。
2.亚马孙雨林被破坏的根本原因是()A.过度的迁移农业和商业性伐木B.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的发展需求C.采矿、修路和城镇建设D.开辟大型农牧场3.亚马孙地区大规模开发计划引起国际社会的担忧,是因为()A.雨林作为自然资源是人类共有的财产B.雨林对人类生存的全球环境至关重要C.人类会失去主要的硬木来源D.雨林是人类医学的宝库【解析】:2.B 3.B第2题,亚马孙雨林被破坏的根本原因是当地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太快及贫困。
第3题,雨林大规模破坏会引起全球气候的变化,影响到全人类的生存环境。
4.(2019·合肥调研)下面图示区域西部山区是我国重要的林果业基地,也是重要生态保护区。
图示区域西部森林的环境效益是()①涵养水源,保持水土②防风固沙,减轻东部地区的风沙危害③净化空气,吸烟除尘④调节气候,减轻东部地区寒潮影响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选A该区域的西部是山地地形,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同时该区域位于京津地区冬季风的上风向,具有防风固沙的作用,有利于减轻东部地区的风沙危害。
该区域西部主要为山地,工业不发达,空气较好,森林吸烟除尘作用小;该山地海拔较低,森林对减弱寒潮强度的作用较小。
艾比湖是准噶尔盆地最大的咸水湖,湖水较浅,湖中有鱼类、芦苇等动植物资源,芦苇对湖水有净化作用。
近几十年,艾比湖流域新增了大量耕地、灌渠,湖面缩小了1/2,芦苇大量枯萎。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六)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全员必做题1.在下列物质或过程中,不会在人体内环境中出现的是()①血红蛋白②葡萄糖③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④二氧化碳⑤食物中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⑥甲状腺激素的运输⑦乙酰胆碱⑧尿素⑨维生素A.②③④⑥B.①③⑤C.①③⑦D.③⑤⑥⑧⑨解析:选B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发生在细胞内,食物中的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主要发生在消化道内。
2.(2016·银川质检)内环境是指细胞直接浸浴和生存的环境,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内环境是对多细胞生物而言的,单细胞生物多数生活在水中,可以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B.膀胱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尿液和组织液C.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D.外界环境变化不大时,机体一定能维持内环境的稳态解析:选A内环境是指多细胞生物体内细胞生活的细胞外液(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单细胞生物大多直接生活在水中,没有内环境;膀胱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而尿液不属于细胞外液,因而不属于内环境的一部分;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而不是内环境;如果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出现障碍,即使外界环境变化不大,也会出现内环境稳态的失调。
3.(2016·潍坊联考)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血浆中含有能中和细菌外毒素的蛋白质B.小肠上皮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消化液C.血浆pH保持相对稳定与HCO-3、HPO2-4等离子有关D.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升高会引起组织水肿解析:选B能中和细菌外毒素(抗原)的蛋白质是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浆中;小肠上皮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消化液不属于内环境成分;含HCO-3、HPO2-4等离子的缓冲物质参与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升高会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从而引起组织水肿。
4.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液pH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是()A.降低、CO2、Na2CO3B.降低、乳酸、NaHCO3C.升高、CO2、H2CO3D.升高、乳酸、NaHCO3解析:选B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细胞无氧呼吸会产生较多的乳酸,从而使血液的pH下降,但由于血液中存在缓冲物质H2CO3/NaHCO3,碱性的NaHCO3与乳酸反应调节血液pH,使之处于平衡状态。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五)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与稳定性一、全员必做题1.(2016·邯郸摸底)关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及其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中植物都是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的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一样都是单向的C.利用性外激素扰乱某些动物雌雄交配,属于化学防治D.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解析:选D生态系统中植物不但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而且也有物理信息,如花的形状、颜色等;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利用性外激素扰乱某些动物雌雄交配,属于生物防治。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保持稳态不需要外界的能量输入B.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往往就越高C.在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的实验中,生态缸要避免阳光的直接照射D.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就是要禁止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利用解析:选C即便是稳定的生态系统,维持稳态也需要太阳能的输入;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往往就越高,恢复力稳定性往往越低;人工生态缸的稳定性比较弱,阳光过强会晒死植物及一些小动物,因此要避免阳光的直接照射;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就是要对生态系统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而不是禁止开发和利用。
3.(2016·长春质检)右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④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③代表化能合成作用B.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消费者、生产者和分解者C.物质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甲、乙、丙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D.图中甲、乙、丙包含的所有种群共同构成生物群落解析:选D由图示信息可知,甲代表分解者,乙代表生产者,丙代表消费者,④代表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③代表呼吸作用;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的循环;图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
4.环境问题是全世界人民密切关注的问题,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模式越来越成为促进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济模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致使大气中的CO2急剧增加B.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只能是植物的光合作用C.生物群落中的碳元素进入大气的方式只能是微生物的分解作用D.大力植树造林是缓解温室效应的唯一方法解析:选A近代工业的迅速发展,导致化学燃料大量燃烧,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因此减缓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是减少化学燃料的燃烧。
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都能够固定大气中的CO2。
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都能释放CO2。
5.(2016·泰安月考)生态系统中信息的传递方式多种多样。
如蝉在夏天的鸣唱、萤火虫通过闪光来识别同伴;地甫鸟的雄鸟在发现天敌后急速起飞,扇动翅膀向雌鸟发出信号。
有人做了一个实验:迅速将一只椿象杀死,尽管做得很干净无声,还是引起了其他椿象的逃跑。
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以上信息分别属于物理信息、行为信息和化学信息B.生态系统中信息是由生物发出并相互传递而发挥其作用的C.种间关系的调节和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D.信息传递的负反馈调节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解析:选B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的来源还可以是无机环境(如颜色、湿度、温度、磁力等),并不是只来自生物。
6.下列事例中,属于恢复力稳定性的是()A.由于乱砍滥伐,长江流域森林面积急剧减少,引发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B.当天气干旱时,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C.乡村一个池塘,每天都有人到池塘边洗东西,可每天早晨池水依然清澈如故D.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闯入某种大型肉食动物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相互作用直到恢复原来的状态解析:选D A项为生态系统稳定性被破坏后对自然环境的影响;B、C项均表现为“抵抗干扰、保持原状”,故为抵抗力稳定性;D项表现为“遭到破坏,恢复原状”,故为恢复力稳定性。
7.据了解,野生扬子鳄种群的雌、雄比例一般稳定在5∶1左右,这样的性别比是由孵化时的温度所决定的。
繁殖季节雄性扬子鳄发出“轰轰”的声音,雌性扬子鳄则根据声音大小选择巢穴位置。
当声音大时,雌鳄选择将巢穴筑于山凹浓荫潮湿温度较低处,则产生较多的雌鳄。
以上事实说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A.能够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B.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维持种群数量的稳定C.维持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调节生物内环境的稳态D.对生物进行自然选择,促进生物进化解析:选B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能够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维持种群数量的稳定。
8.(2016·福州二模)下图1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反馈调节示意图,图2为某湖泊生态系统中发生的某种调节活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了图1中所示的成分外,还应该包括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甲、乙、丙三者之间的食物联系是乙→甲→丙C.图2所示调节导致的最终结果是维持该生态系统原有的稳态D.图1是负反馈调节,图2是正反馈调节解析:选C图1所示为一条食物链中的三个环节,组成是乙→甲→丙,它们表示的是负反馈调节机制,即乙的增加会促使甲的增加,甲的增加会抑制乙的增加,丙的增加会抑制甲的增加;而图2为正反馈调节,它会使生态系统偏离原有的稳态。
9.下面为现代版“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模式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A.“→桑”不能代表能量流动B.模式图中不应有“→池塘”的箭头C.蚕是次级消费者D.该生态农业促进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解析:选D“→桑”代表该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入;该池塘水体中还有其他的生产者,模式图中应有“→池塘”的箭头;图中蚕以桑叶为食,是初级消费者;该生态农业促进了物质循环,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10.(2016·新乡一模)为了控制甘蔗害虫,有人将蔗蟾带入澳大利亚。
由于蔗蟾的皮肤会产生毒素,起初袋鼬等蔗蟾的捕食者出现大量死亡的现象,但现在,袋鼬学会了只吃蔗蟾的幼仔而不吃毒性更强的成体。
蔗蟾和袋鼬之间肯定不存在()A.物质循环B.能量流动C.信息传递D.共同进化解析:选A物质循环是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的过程,蔗蟾与袋鼬之间为捕食关系,不存在物质循环;袋鼬捕食蔗蟾的过程中,蔗蟾同化的能量中有一部分流向了袋鼬;袋鼬捕食蔗蟾的过程中一定会发生信息传递,并且信息传递是双向的;具有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共同进化,以适应环境。
11.(2016·河南六市联考)2015下半年,我国华北、华中地区又接连发生了多次严重的雾霾天气。
雾霾天气的持续出现,是粗放式无序发展、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带来的后果。
减少人类生活的碳排放,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解决环境污染至关重要。
如图为某地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及能量分布情况,其中甲、乙、丙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B、C、D是乙中的四种生物。
(1)该生态系统中可能存在的食物网为______________。
(2)图中丙为________,通过________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甲通过________过程吸收二氧化碳。
(3)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食物链中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生态系统中B与D间可能存在的信息传递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生态系统中,当B数量大量减少,最终该生态系统仍能保持稳定,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由图可知,甲为生产者,A为初级消费者,B、C为次级消费者,D为三级消费者,因此可能存在的食物网为。
(2)图中丙为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甲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3)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食物链中由于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除了自身呼吸消耗外,还有一部分未被下一个营养级利用及流向分解者,导致能量流动逐级递减。
(4)该生态系统中B与D均为消费者,可能存在的信息传递类型有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等,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某种生物大量减少时,仍能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答案:(1)(2)分解者分解(或呼吸)光合作用(或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3)甲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除了自身呼吸消耗外,还有一部分未被下一营养级利用及流向分解者(4)物理、化学、行为信息自我调节能力(或抵抗力稳定性)12.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问题:材料1:“稻鱼共生系统”中,鲤鱼通过冲撞稻秧导致稻飞虱等害虫落入水中并食之,同时使清晨水稻叶片上的露水坠入水中,减少稻瘟病原孢子产生和菌丝体生长;鲤鱼的游动,又可引起水浑浊,抑制水中杂草的生长;水稻在给鲤鱼提供食物(水稻叶片)的同时,还能够抵挡烈日照射,降低表层水温;水稻能够利用氮素,降低水中铵盐浓度,为鲤鱼生长创造良好环境。
材料2:科研人员对稻鱼系统、水稻单种系统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所示。
(1)在该“稻鱼共生系统”中,水稻、杂草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鲤鱼与稻飞虱的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在相应位置用箭头表示该“稻鱼共生系统”中图示成分之间的碳元素流动途径。
(3)与水稻单种系统相比,稻鱼系统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图为能量流经稻田中鲤鱼种群的示意图,若图中C 表示鲤鱼自身呼吸消耗量,则D 中能量的去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某生物兴趣小组在对该“稻鱼共生系统”进行了调查后,提出了在稻田中适当增加肉食性鱼数量,减少植食性鱼数量的建议。
请分析,他们提出此建议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水稻、杂草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其主要功能是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固定二氧化碳,为生物群落提供物质和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