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西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走进西藏康巴风情唱歌童话香巴拉》优质课公开课课件讲课比赛获奖课件D001
- 格式:pptx
- 大小:19.52 MB
- 文档页数:5
音乐教案-走进西藏音乐教案-走进西藏精选3篇(一)教案名称:走进教学对象:中学音乐课程教学目的:1.理解音乐的特点和传统乐器;2.学习音乐的节奏和旋律;3.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才能;4.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内容:1.音乐的起和开展;2.音乐中常用的乐器;3.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特点;4.欣赏和分析一些经典的音乐作品。
教学过程:第一课:介绍音乐的起和开展1.引入:老师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独特风格,引起学生兴趣。
2.讲授:通过讲解,介绍音乐的起和开展,让学生理解音乐的背景和历史。
3.讨论:引导学生讨论音乐的特点和影响因素,例如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等。
第二课:介绍音乐中常用的乐器1.引入:通过观看影片或图片,介绍一些常用的乐器,如黑管、筚篥等。
2.示范:老师示范演奏一些乐器,让学生听到不同乐器的声音和特点。
3.理论:学生分组,尝试演奏一些简单的乐器,加深对乐器特点的理解。
第三课:学习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特点1.引入:播放一段具有典型节奏和旋律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其中的节奏和旋律特点。
2.分析:学生分析这段音乐中的节奏和旋律特点,提取出其中的主旋律和节奏型。
3.学习:老师和学生一起演奏这段音乐,通过模拟演奏和跟唱,学生掌握音乐的节奏和旋律。
第四课:欣赏和分析经典的音乐作品1.欣赏:学生欣赏一些经典的音乐作品,理解音乐的丰富艺术表现和表达方式。
2.分析:学生分析这些作品的曲式构造、旋律开展和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特点。
3.讨论:学生展开讨论,分享自己对这些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程度和表现;2.学生的作业和小组演奏的表现;3.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和欣赏才能。
拓展活动:1.学生可以自带乐器或制作简单的乐器进展演奏;2.学生可以参观音乐学校或文化展览,理解更多有关音乐的信息;3.学生可以合作创作一段自己的音乐作品,并在班级或学校音乐会上进展演奏。
音乐教案-走进西藏精选3篇(二)教案主题:歌唱祖国年级:小学三年级目的:通过学习歌曲《歌唱祖国》,让学生理解祖国的美丽和骄傲,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与自豪感。
《走进西藏》说课稿老师们,下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走进西藏》,这是一堂音乐综合实践课。
一、教材版本:本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中学音乐第八册第二单元《走进西藏》二、授课年级:八年级三、学生分析:八年级同学对音乐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有一定的鉴赏能力,但处在变声期,高音很难唱上去。
四、教材分析:歌曲《走进西藏》是电视剧《孔繁森》的主题歌。
概括了孔繁森走进西藏的功绩,也歌颂了孔繁森为西藏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
这首歌为C大调、4/4拍,采用单二部曲式结构而成。
第一部分具有散板的性质,旋律舒畅、宽广、开阔,音乐情绪深沉、悠远而高亢,具有高原山歌的特色。
第二部分的音乐旋律优美、情绪明朗,带有舞蹈性。
这首歌在创作手法上,使用了藏族民歌的音乐素材,同时也采用了通俗歌曲的创作手法。
这不仅使歌曲具有了鲜明的民族音乐风格,也使它具有了浓郁的时代气息。
五、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西藏音乐与文化,激发学习兴趣。
2、技能目标:①能用明朗的情绪演唱《走进西藏》的第二部分。
②通过听、唱等形式体验感受藏族民歌高亢嘹亮和欢快活泼的风格特点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感情。
六、教学重点:1.感受、体验藏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2.学唱《走进西藏》第二部分。
七、教学难点:歌曲的高音区八、教学方法:体验、模仿、合作和综合的方法。
九、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电子琴。
七、说教法:藏族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要让学生更加清晰的了解西藏,我必须要找到最佳教学切入点,深入浅出的让学生走进西藏、了解西藏。
本课采用了参与——体验的教学模式,通过情感唤起——情感深入——情感外化三个阶段进行教学。
在教学设计中,让学生把西藏的音乐与藏族地理位置美丽独特的景观、建筑、宗教文化、饮食文化、节日与歌舞、服饰相联系,从对藏族音乐鲜明的特点体验中来熟悉藏族风情,了解更多丰富多彩的藏族民歌,并在教学中穿插一些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找到藏族音乐的特点感受浓郁的藏家风情,从而激发他们对西藏的热爱之情。
《童话香巴拉》
教学目标:
1、采用适当的速度、力度、音色演唱歌曲《童话香巴拉》,体会歌曲的感情。
2、唱出真情、唱出活力,唱出对香巴拉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3、在聆听时展开想象,感受歌曲的音乐形象。
教学重点:
能够熟练地演唱歌曲《童话捍巴拉》。
教学难点:
唱准低音的4和低音的6,体会歌曲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视唱练习
二、教唱歌曲
1、老师介绍本首歌曲的调子和调号,以及作者等。
2、全体同学自己大声地朗读一遍歌词。
3、学生弹奏旋律,全体同学跟琴练习。
4、老师弹奏旋律,同学们用
“啦”练唱。
5、老师弹奏两个小节的旋律,学生跟琴唱歌词。
6、全体同学跟着琴声小声练唱,唱完之后老师指出不足之处。
再反复练习。
特别注意一定要唱好低音的4和低音的6。
老师再示范。
7、分男女生练习唱,老师提出应值得注意的地方。
8、分两个大组练唱本首歌曲。
9、抽个别学生练习唱,老师指导。
10、全体齐唱。
三、老师小结,布置课后练习唱。
反思:这首歌曲的旋律比较简单,多为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二分音符和全音符,
但在唱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全音符的时值唱足,不能拖,也不能少唱,否则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另外就是最后一句,高音部比较长,要注意气息的连贯和流畅,二声部在进来的时候要注意一定要在高声部进行了四拍的时候进来,最后同时结束。
《走进西藏》导学案学习目标:(一)感受西藏的地形地貌,风土人情,文化艺术等,让学生对西藏有所了解和认识,激发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二)能够比较准确地用轻声演唱《走进西藏》,并尽可能地做到背唱这首歌的后半部分。
(三)能够对藏族音乐感兴趣,喜欢聆听、演唱藏族民歌及具有藏族风格的通俗歌曲,愿意探索有关藏族的音乐文化知识。
教学重难点:能够比较准确地用轻声演唱《走进西藏》,并尽可能地做到背唱这首歌的后半部分。
教具:多媒体、电子琴教材分析:《走进西藏》是电视剧《孔繁森》中的主题歌。
这首歌并没有直接歌颂孔繁森的支言片语,却用含蓄的话语提出了两个“也许”的问题。
孔繁森究竟发现了什么理想?他又看见了什么样的天堂?歌中的回答也是含蓄的。
即:“走进雪山”、“走进高原”、“走向阳光”。
这种回答概括了孔繁森走进西藏的功绩,也歌颂了孔繁森为西藏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
这首歌为C宫调、4/4拍,采用单二部曲式结构而成。
歌曲的第一乐段由两个较长大的乐句组成。
其音乐情绪深沉、悠远而高亢。
间奏之后的第二乐段也由两个严谨而对称的乐句组成。
其音乐情绪优美、明朗而带有舞蹈性。
它反复之后,增加了一个补充句,并用它结束了全歌。
在创作手法上,这首歌使用了藏族民歌的音乐素材,同时也使用了通俗歌曲的创作方法。
这不仅使歌曲具有了鲜明的民族音乐风格,也使它具有了浓郁的时代气息。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各地不同的地形地貌、风土人情,孕育了风格各异的文化艺术,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宽广辽阔的西藏高原。
二.欣赏图片,感受西藏的风土人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西藏历史,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自然风景,名胜古迹,风俗习惯,服饰特点,藏族乐器,藏族歌舞。
三.聆听歌曲,感受与体验1.让我们先来完整的欣赏一遍歌曲,听时注意音乐展现了怎样的西藏?(展现了西藏的神秘与美好)2.那么在听第二遍的时候,请同学们带这样的问题:a.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两部分)b.每个部分的情绪节奏有什么不同?(第一部分自由高亢,悠远;第二部分优美,带有舞蹈性)《走进西藏》是电视剧《孔繁森》主题曲。
童话香巴拉-西南师大版六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歌曲的歌词和音乐表达的意思。
2.能够运用自己的声音和身体语言表现歌曲。
3.能够简单地演奏歌曲的旋律和伴奏。
二、教学内容1.歌曲《童话香巴拉》的歌词和曲子。
2.歌曲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3.声乐技巧:音准、节奏和情感表达。
4.乐器演奏技巧:单簧管和钢琴。
三、教学过程1. 热身(5分钟)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舒展身体的动作,放松整个身体。
然后播放一段欢快的音乐,让学生跟着节奏舞动身体,准备进入正式的教学环节。
2. 歌曲欣赏(10分钟)演唱歌曲《童话香巴拉》,让学生听歌词和曲子,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注意歌曲重复次数不宜过多。
3. 歌词理解(10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提问,引导学生理解歌词。
例如:“童话香巴拉是什么地方?”,“歌曲中出现了哪些生物?”,“歌曲中表达了什么情感?”等等。
4. 声乐训练(15分钟)教师针对歌曲的节奏、音准和情感表达进行训练。
建议采取集体训练和分组合唱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
5. 身体语言表达(10分钟)让学生配合歌曲的节奏和歌词,用身体语言表达出歌曲的意境和情感。
6. 乐器演奏(20分钟)教师介绍歌曲的伴奏部分,指导学生分别演奏单簧管和钢琴部分。
教师可以分别给学生分组练习,然后再进行整体演奏。
7. 打造舞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设计简单的舞台布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表演的乐趣。
8. 总结(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整个课堂教学,总结学习成果和体验。
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外多听歌、学唱歌,不断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
四、教学评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适当的评估。
例如评分表可以包括以下内容:唱歌、表达、乐器演奏、团队合作等方面。
同时要注意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勇敢表达自己。
五、教学反思:音乐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并且注重情感的培养。
教师可以教授一些基本的歌唱和乐器演奏技巧,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通过音乐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接力版六下音乐一啊哩哩3走进西藏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啊哩哩3走进西藏》是一首富有民族特色的歌曲,通过歌曲让学生感受西藏的风土人情,了解藏族的文化。
歌曲旋律优美,歌词简单易懂,适合学生学习。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不仅包括歌曲的学习,还包括对西藏文化的介绍,使学生在学习歌曲的同时,增长知识,拓宽视野。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民族音乐有一定的了解。
但西藏的文化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教学让学生逐步了解和认识。
学生对于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于民族音乐的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为本节课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歌曲《啊哩哩3走进西藏》,并能熟练演唱。
2.让学生了解西藏的风土人情,感受藏族的文化。
3.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1.歌曲《啊哩哩3走进西藏》的旋律和节奏。
2.西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的理解。
五、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视听教学法、分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六、教学准备1.准备歌曲《啊哩哩3走进西藏》的音频、视频资料。
2.准备有关西藏的图片、文字资料。
3.准备教学课件。
七、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歌曲《啊哩哩3走进西藏》的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西藏的音乐风格。
同时,展示西藏的图片,引导学生对西藏产生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歌曲《啊哩哩3走进西藏》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歌曲的内容。
同时,教师简要介绍西藏的风土人情,为学生学习歌曲打下基础。
3.操练(10分钟)学生跟唱歌曲《啊哩哩3走进西藏》,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对于歌曲中的难点,教师可以分组进行辅导,确保学生能熟练演唱。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演唱,教师巡回指导,对学生的演唱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的歌曲有哪些特点?西藏的文化又有哪些特色?通过讨论,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西藏的文化。
《我的家乡日喀则》教学设计西南师范出版社小学音乐六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能用欢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二声部歌曲《我的家乡日喀则》,体验歌曲热情饱满的情绪。
2、了解藏族歌舞,感受弦子舞、踢踏舞的不同特点,并能区别。
3、通过歌曲演唱,进一步掌握二声部合唱的音准,培养学生和谐、均衡、统一的合唱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我的家乡日喀则》教学难点:二声部合唱的学习。
教学用具:多媒体、电子琴、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深情演唱《童话香巴拉》片段,请学生回忆它是哪个民族的歌曲,并过渡引入今天的新歌《我的家在日喀则》。
二、新歌教学1、学生观看西藏风情视频,聆听范唱并思考歌曲的情绪(生答略)板书:热情、欢快、活泼2、观看大歌谱复听范唱,思考: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以及演唱形式(生答略)板书:三个部分A:齐唱,B:合唱,C:轮唱。
3、学习A部分过程:看歌谱听琴声——随琴视唱旋律第一遍——师提示反复记号,加上呼吸再次演唱旋律——填词演唱——体会情感再次演唱4、学习B乐段(1)高声部过程:听琴声——随琴视唱旋律——解决难点:长音处理,提示气息,单独练唱——随琴再唱旋律——填词演唱——启发学生有情感演唱(2)低声部过程:听琴声——视唱——难点:提示八分休止符停顿的不同位置——视唱旋律——填词——启发情感:轻快活泼有弹性——有情感演唱(5)双声部合唱过程:生生合作第一次并谈感受——再次合作演唱5、学习C乐段过程:观察本段旋律和前面哪部分旋律的异同——低声部听琴声——视唱——难点乐句练习——完整视唱旋律——填词——情感启发并演唱——高声部直接演唱歌词——轮唱——师生合作轮唱6、完整复听范唱,感受声部之间的均衡。
7、生尝试随琴完整演唱歌曲。
三、拓展1、欣赏舞蹈《我的家在日喀则》片段,感受其情绪(热情、欢快)2、欣赏舞蹈《弦子舞》片段,感受其情绪(优美、舒展、柔和)3、师简介踢踏舞和弦子舞以及特点。
4、比较《我的家在日喀则》和《童话香巴拉》各自适合跳什么舞。
童话香巴拉(一)教学内容学唱歌曲《童话香巴拉》(二)教学目标1、采用适当的速度、力度、音色演歌曲《童话香巴拉》,体会歌曲的感情。
2、学唱歌曲,唱出真情、唱出活力,唱出对香巴拉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3、学唱歌曲,把握好歌曲的演唱风格和情绪特征,唱好二声部合唱的音准、节奏。
(三)教学重难点1、能够熟练地演唱二声部歌曲《童话香巴拉》。
2、唱准低音的4和低音的6,体会歌曲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钢琴(五)教学课时1课时(六)教学过程1、发声练习:通过喊唱开嗓和练唱进行发声练习的训练,规范学生的声音。
2、情景导入(播放PPT)师: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神奇而又美丽的地方,请同学们先欣赏图片,猜猜这是什么地方?(高原、雪岭、古寺、拉宫、河流、湖泊、青稞、牛羊、歌舞)生:西藏师:对,西藏分布在我国西南边陲,海拔在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称。
接下来请欣赏一首歌曲,听一听歌曲具有什么特点?给你带来什么感受?3、分析歌曲的特点:列出三种音乐要素,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作相应的回答。
音色:高亢、明亮旋律:婉转、宽广情绪:优美、舒展、豪迈4、学唱歌曲旋律(1)歌曲合唱部分(本节课重难点)从二声部入手,跟琴学唱旋律。
(2)老师带学生分句学习,模唱旋律,视唱歌谱。
(3)分段学唱歌词:老师学生分角色演唱歌曲。
(4)集体分声部完整有感情演唱歌曲,做到气息流畅,声音自然。
5、拓展延伸:欣赏《圆圆谣》,了解客家文化、客家山歌。
师:西藏有非常优美的藏族歌曲,我们客家人也有好听的客家山歌,接下来请同学们欣赏客家山歌《圆圆谣》。
6、小结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唱歌曲《童话香巴拉》和欣赏《圆圆谣》,我们体会并了解各个地方的民族文化和歌曲特点,客家山歌是客家优秀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我国民俗文化中的一丛奇葩,具有较高的社会历史文化价值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圆圆谣》是利用客家围龙屋、饭桌、碗、茶杯的形状比喻圆圆的家,具有浓厚的乡土情韵,反应了客家人团圆的一种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