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落》阅读
- 格式:doc
- 大小:3.89 KB
- 文档页数:2
一帆融媒新高考方案2023语文答案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
然而一到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
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此言差矣。
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
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
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
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的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
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
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
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
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
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
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
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
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
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语文综合性学习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综合性学习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答。
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háo] 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A豆粒的金黄,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B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涎的狂风……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并给加下划线字注音。
[háo]鸣(________)山涧(________)(2)找出文中划线句B中的错别字并订正。
________改为________(3)文中划线的句子A有一处语病,请将修改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________【答案】(1)嗥;jiàn(2)涎;诞(3)把“豆粒的金黄”改为“金黄的豆粒”【解析】【分析】(1)字形题辨析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如“嗥”:吼叫。
注意据义定形。
字音题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
对于字音题型,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
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
如“山涧”:山间的水沟。
读“shān jiàn”,注意据义定音。
(2)字形题中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
如“涎”与“诞”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造字法为形声字,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辨别字形。
(3)根据“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的句式结构特点,应该把“豆粒的金黄”改为“金黄的豆粒”。
故答案为:⑴嗥;jiàn;⑵涎;诞;⑶把“豆粒的金黄”改为“金黄的豆粒”【点评】⑴字音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对于课本上出现的常用字的字音一定要读准,要注意形近字的读音和多音字的读音。
植物(诗歌)植物我走过回忆居住的地方看着古树落满盎然的春光看到飞鸟落在了木梁碧苔爬上了石阶细雨湿润了泛青的老墙而那片竹林站在春风中会不会凄凉?我走过回忆居住的地方听见夏蝉正在嘶哑着歌唱听到河水轻轻地流淌青草清幽了小径莲花落入池塘而那片竹林站在夏阳中会不会彷徨?我穿过回忆居住的地方嗅出桂花的清香嗅到秋菊躲在路旁树枝上结着成熟的味道农人背着若有若无的稻香而那片竹林站在秋风里会不会迷茫?我穿过回忆居住的地方触摸昔日的枯树依旧哀荒触到天外的烟花滚烫田间泥土平坦干净栏杆边的瓷碗破损冰凉而那片竹林站在冬雨下会不会忧伤?很多人选择了远方若没有竹林回忆还能剩下什么若梦想太遥远回忆会跟不上。
散漫的斜晖落在青色的瓦房竹叶摇曳着一片旧时光胡杨班蒋尧遥远的西北烈日是常客上帝派给胡杨一个任务驻扎在此地播下生命的痕迹荒芜的沙漠胡杨挺拔伫立绝美的身姿摇曳成靓丽的风景戈壁的舞台观众稀少少了唏嘘感动和眼泪假如我能进入那片戈壁我定会向着胡杨庄严地敬一个礼大树班李艳玲天空升起抹朝霞林间传来声鸟语你落下滴露珠滋润着脚下的大地骄阳正盛轻风收起了歌声百花憔悴了脸庞你伸展双臂将绿荫送给身下栖息的花草虫莺黄昏来临鸟儿欢唱百花美丽你幸福地站立花班何思佳泥土拥抱雨露亲吻你悄悄破土而出柔风轻拂阳光沐浴你茁壮了身躯终于有一天绿叶舒展你扬头灿烂微笑枯木班胡洋皲裂的土地枯木无言风雨一阵肆虐枯木屹立绽放点点绿色歌唱一曲生命的赞歌种子班刘奕希潮湿凝滞着种子的梦想黑暗禁锢着种子的光芒种子放不下对光明的渴望渴望迸发出向上的力量终于苍穹下闪烁着翠绿的光老树班一棵老树孤独地生长在街道的角落晨曦微露他在扫帚的沙沙声中苏醒夕阳西落他在孩童的欢笑声中沉醉时光茂密了他的须发岁月遒劲了他的根时光流转街市沦为繁华的都市他的脚下人流涌动他的耳里繁弦急管日日不停后他倒在了电锯声中身躯紧紧地贴着大地眼前仿佛出现了一片森林。
当代中学生报答案网2022~2023高一语文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
然而一到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
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此言差矣。
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
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
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
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的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
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
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
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
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
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
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
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
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
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
早晨世界上最壮观的就是欣赏白昼的诞生!黑夜悄悄隐入山谷和石缝,藏到浓密的树叶下,躲进洒满露珠的草丛中。
高耸的山峰温和地微笑着,空中射来第一束阳光,仿佛对柔和的夜影说:“别害怕,这是太阳!”海浪高高扬起头,向太阳鞠躬歌唱,犹如美丽的宫女参见皇上:“欢迎您啊,世界的君王!”仁慈的太阳笑逐颜开;海浪终夜嬉戏,她们碧绿的衣衫揉皱了,天鹅绒长裙搓乱了。
“早安!”太阳俯身向着大海说,“早安,漂亮的姑娘们!不过,也该安静下来啦!你们再不停止欢蹦乱跳,孩子们就不能下水游泳啦!”石缝里钻出来几条绿蜥蜴,眨着惺忪的睡眼,交谈着:“今天是个热天啊!”热天里,苍蝇飞得很慢,蜥蜴捕食可方便了,吃到一个美味的苍蝇,有多快活!蜥蜴真是贪婪的馋家伙。
花朵托着露珠淘气地东摇西晃,仿佛在对我说:“我们清晨披着露珠,千娇百媚,先生,您不妨描写一番!真是一群狡猾的小东西!花儿们深知她们绝色天姿是人们无法用文字形容的,于是,嘻嘻地笑了!我脱帽向她们致敬:“你们太客气了!谢谢你们的盛情,可是,我今天没时间了。
以后吧,也许能做到……”群花向太阳伸着懒腰,微微含笑。
映在露珠里的朝霞光彩夺目,宝石般的灿烂光辉镶满花瓣和叶片。
金色的蜜蜂已经在花间飞舞盘旋,贪婪地吸吮着香甜的花蜜,她们低沉的歌声在空中飘荡。
红胸脯的知更鸟睡醒了,他们站起来,用纤细的小腿支撑着身子,不住地摇头晃脑,唱起轻快的歌儿。
活泼的金翅鸟在灌木丛里跳上跳下,活像街头顽皮的孩子,没完没了地叫着闹着。
燕子和雨燕在追捕小虫,疾如黑色的飞箭,时隐时现,愉快地、讨人喜爱地呢喃啁啾。
有这样一双敏捷轻盈的翅膀,多惬意啊!伞松的枝丫在微微摇曳,一棵棵的伞松俨如一只只大酒杯,注满了玉液琼浆般的绚烂阳光。
人们睡醒了,他们的整个生活就是劳动;人们睡醒了,他们毕生都在使大地变得美丽富饶。
白昼来到了!早安,孩子们,但愿你们一生中能有很多美好的早晨!注:本文作者是苏联的高尔基,选用时有改动。
黄昏――矛盾海是深绿色的,排了队的小浪头在正步走,数不清有多少,仿佛喊着“一──二──一”的口令,朝喇叭口的海塘涌来了。
杜睿《古树》阅读答案及赏析【阅读理解题目】:古树杜睿闻道三株树②,峥嵘古至今。
松知秦历短,柏感汉恩深。
用尽风霜力,难移草木心。
孤撑休抱恨,苦楝③亦成阴。
注:①本诗为杜睿在入清后为隐士邱至山所写。
②三株树:《雨林诗话》载,鄞人邱至山居东皋里,家有古柏一株,两松夹之,轮囷袅空,盖南宋六百年物也。
草木心:出自唐张九龄《感遇》诗:“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③苦楝:诗人家所栽之树。
1.这首诗里的古树有着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2.尾联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1.①古树“峥嵘”,超常异群,不同凡响;②古树“知秦历短”,“感汉恩深”,阅历丰富;③古树坚持操守,不因风霜极力摧残而改草木之心。
2.①尾联的意思是:古树不必为自己的孤寂而抱恨,苦楝已经长大成荫,足可与古树为伴了。
②诗人以苦楝自比,表示自己经过多年砥砺志节,已经可以做邱氏的晚辈朋友,足可慰其寂寞。
【问题】1、诗中的古树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5分)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6分)【参考答案】:1、①卓然不凡。
②年岁久远。
③本性坚贞。
(对一点给1分,对两点给3分,对三点给5分)2、示例:托物言志。
(2分)诗歌借“风霜力”“草木心”一抑一扬,写出了松柏的大节,表达了诗人对具有崇高气节的明朝遗民的褒扬。
借“苦楝亦成阴”表达了诗人作为遗民之后辈,多年来砥砺志节,足可追陪为邱氏之小友,以慰其寂寞的心意。
诗人在诗中言明了自己怀念故国、蔑视新朝之心。
(4分)[解析]试题分析:1.题干问的是“这首诗里的古树有着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本题考查景物形象。
作答本题,要抓住前三联中的重要词语分析其形象,如从“峥嵘”一词里析出超长异群,不同凡响,从“知秦历短”“感汉恩深”,阅历丰富,从“用尽风霜力,难移草木心”里析出坚持操守。
[考点定位][名师点睛]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意象),也有由多个景物形象组合成的意境。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综合性学习阅读训练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综合性学习1.请你按照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过中华节日,品味传统民俗:元宵观灯、端午吃粽……多姿多彩的传统节日习俗内涵丰富,具有浓郁的中华文化韵味。
过好中国节,也是对中华文化的一种传承。
(1)(识节日)以下各个选项中,全是传统节日的是()A.元旦、春节、中秋、国庆、七夕B.圣诞、春节、中秋、七夕、重阳C.春节、元宵、端午、中秋、重阳D.春节、清明、建军、中秋、重阳(2)(品民俗)请任选一种中华传统节日(不重复例句),仿照例句的结构和内容,写一个句子。
例句:粽香端午,声声锣鼓赛龙舟。
仿句:________【答案】(1)C(2)示例1:月圆中秋,家家团聚吃月饼。
示例2:绿满清明,户户扫墓祭先人。
【解析】【分析】(1)C全是传统节日。
A“元旦”“国庆”不是传统节日。
B“圣诞”不是传统节日。
D“建军”不是传统节日。
(2)抓住前例句“粽香端午,声声锣鼓赛龙舟”的句式结构。
内容要选一种中华传统节日,且写出传统节日的民俗活动,要与前例句相谐。
一定要符合神形兼备的要求。
故答案为:⑴ C;⑵示例1:月圆中秋,家家团聚吃月饼。
示例2:绿满清明,户户扫墓祭先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腐朽的内容,所以我们要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并要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发展先进文化.据此作答;⑵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
2.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各题。
土地是我的母亲,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离开她。
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无数的脚印。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①________头上有我的手印。
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起;秋天,禾稻的香气是强烈的,niǎn________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ráo________……(1)划线字“埋”在文中的正确读音是()。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综合性学习阅读训练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综合性学习1.5月19日是“中国旅游日”。
请参加以“美丽中国,文明出游”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请你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描述画面内容和意义。
(2)中午休息时,地面上全是丢弃的水果皮、饮料瓶等。
下午出发时,徐海拿着一袋垃圾,笑着对大家说:“________。
”游客们都笑了,之后再也没有出现乱丢垃圾的现象了。
假如你是领队徐海,你会怎么说?【答案】(1)画面中,一个背着旅行包的男子跳起来攀住一棵千年古树的枝杈,兴奋地大喊:“亲爱的,多给我照几张!”,旁边的女子举着相机给他照相,古树落下了片片落叶。
漫画讽刺了那些不文明的旅游行为。
(2)××风景区景色怡人,大家玩得特别开心,以至于把自己的东西都忘记在这里啦,下次可不要忘记了哦!【解析】【分析】(1)注意画面中“一个背着旅行包的男子”“攀住千年古树”“亲爱的,多给我照几张!”“旁边一人给他照相”“古树落下了片片落叶”。
漫画讽刺了那些不文明的旅游行为。
(2)做这类题型的方法是:首先要语言得体,必须要有称呼,说话有礼貌,然后再考虑语言简明与连贯,即把缘由说出来,最后也要表明意思,注意语言必须表达得体。
如“景区内花儿对您微微笑,请您别把垃圾抛弃呀”。
注意要体现“笑着说”“游客们都笑了”。
故答案为:⑴画面中,一个背着旅行包的男子跳起来攀住一棵千年古树的枝杈,兴奋地大喊:“亲爱的,多给我照几张!”,旁边的女子举着相机给他照相,古树落下了片片落叶。
漫画讽刺了那些不文明的旅游行为。
⑵ ××风景区景色怡人,大家玩得特别开心,以至于把自己的东西都忘记在这里啦,下次可不要忘记了哦!【点评】⑴本题考查漫画内容的描述与含义的分析能力。
漫画内容的描述,首先要观察漫画,然后用流畅的语句按一定的顺序加以表述。
含义的分析则要根据题干中给出的提示去理解画面,同时也要注意漫画中写出的文字内容。
【部编语文】二年级阅读理解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二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训练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郑板桥巧劝舅父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小时候住在舅父家里。
舅父家境贫寒,常常唉声叹气。
一天,舅父看着院子里的一棵古树,忽然想到:四合院,中间一棵树,不就构成个“困”字吗?难怪家里富不起来呢!于是,舅父打算把这棵树砍掉。
这棵经历了几百年风风雨雨的古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郑板桥非常喜爱它。
现在舅父讨厌这棵树,要把它砍掉,郑板桥心里很着急。
他知道舅父迷信,于是说:“舅父,这棵树不能砍,砍了要坐牢的!”舅父不信,郑板桥不慌不忙地说:“四合院,没了树,人住在里边.不就成了一个‘囚’字吗?”舅父想了想,觉得郑板桥说得对,决定不砍树了。
(1)短文中描写古树的四字词语是________和________。
第三自然段中的一对反义词是________和________。
(2)舅父认为家里富不起来的原因是什么?找出相关句子。
________从中可以体会到舅父是一个________(①细心观察;②迷信)的人。
(3)用自己的话说说郑板桥是怎样劝说舅父的。
(4)照样子,写一写。
例:四合院,中间一棵树,就成了“困”。
①三棵树在一起,就成了“________”。
②人在树下坐,就是“________”。
③田里长草,就是“________”。
【答案】(1)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喜爱;讨厌(2)舅父看着院子里的一棵古树,忽然想到:四合院中间一棵树,不就构成个“困”字吗?;②(3)四合院里没了树,人住在里面,就成了一个“囚”字,是要坐牢的。
(4)森;休;苗【解析】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一群大雁要从南方飞到北方,它们一会儿排成“人”字,一会儿排成“一”字,总是把小雁排在最后。
一连几天,都是这样飞,小雁感到不自由,要自己单独飞。
小雁离开雁群飞。
开始,它感觉不到累。
飞了一会儿,它越飞越觉得翅膀很重。
突然,一阵大风吹来,它再也没力气了,眼看要掉下来了。
古树落
在数千年农耕时代,农村是最基本的社会单元。
由于历史悠久、民族众多,自然条件和文化板块不同,形成了形态缤纷、风情各异的古村落文化。
广大农村至今保持着极其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根脉,以及丰富的文化遗存。
农村的文化既包括村落的规划、各类建筑、历史遗址,这属于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各类民俗,民族语言,民间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武术、医学和各种传统技艺等等,这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可以说,古村落是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体。
我们的非物质史化遗产基本上在农村,文化的多样性也在农村,民族之根深深地扎在农村里。
由于各民族各地域的文化都是那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它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藉。
我国现在有大约一千六百个县,一万九千个镇和三万多个乡,六十万个行政村。
文化遗存的状况和特色保特的程度不一。
不是所有村庄都是古村落,古村落应有鲜明的地域个性,建筑格局保存得较为整体和系统,有较丰厚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
应该说,古村落的保护是困难的。
因为它不是史物,不是颐和园和故宫,而是依然活着的古老社区,如夸它正在发生质的变化。
有的古村落经年历久,多已破败,重修无力;有的在无序的翻建过程中,新老驳杂,不伦不类;有的在匆匆忙忙开发旅游。
在现阶段的旅游开发中,只有能够成为旅游卖点的局部景点才得到一些维护。
古村落保护的另一个难点是怎样使生活其中的百姓,遥渐享受到现代生活的舒适与方便。
在我国,农村的建设是政府的事。
如果一方面要改善百姓的居住设施,一方面再要保护老房子,就使得事情内在的冲突与难度全集中到决策者的身上。
政府又不能回避,压力自然就大了。
那么古村落应该怎样保护呢?一些地方在古村落保护方面做了一些努力与尝试。
鉴于我国村落缤纷多样,原则应是一个村庄一个办法,不能一刀切,按照一种方式必然削起适履。
对农村文化的现状进行全面调查,以了解和把握全局。
将具有文化特色和遗存的村落进行分类,有针对性地制定切实的保护方案,列入新农村建设的各级规划,使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农村经济同步和谐调地进行,避免片面的开发带来人为的冲突和损失。
国家应设置中国古村落名录,确定保护目标和办法。
古村落保护是一种综合性和整体性保护,不宜单方面放入物质(文物)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其性质应是物质与非物质的双遗产。
少数民族古村落的文化保护是重中之重。
在开发的过程中,会使少数民族文化大量瓦解和失散,故而一方面要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选择,一方面在重要的少数民族集居地建立乡村博物馆,以保存历史记忆,继承和传承民族文化。
无论是农村的文化保护,还是旅游开发,都不能离开科学指导。
应邀请人文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到各地农村建设中来,以准确地科学地把握保护与开发、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使农村真正成为具有新时代中国品格的社会主义的新农村。
(节选自冯骥才《文化遗产日的意义》)
1.下列有关古村落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古村落文化具有多样性,这与我国数千年农耕历史有关,也与我国民族众多,自然条件和文化板块不同有关。
B.古村落至今保持着极其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根脉,以及丰富的文化遗存,因此保护古村落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C.古村落是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体,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多样性、民族之根都在广大农村。
D.古村落需要有鲜明的地域个性,有保存得较为整体和系统的建筑格局,有较丰厚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
2.下列理勰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古村落的保护存在困难,因为它是依然活着的古老社区,而不是通常意义上我们所理解的文物,如今它正在发生质的变化。
B.古村落保护存在许多问题,有的村落经年历久,多已破败,重修无力;有的村落在无序的翻建过程中,新老驳杂,不伦不类。
C.古村落的保护存在困难,还在于现阶段的旅游开发过于匆忙;古村落只有都开发成有卖点的旅游景点,才能得到充分维护。
D.在对古村落保护方面政府压力大,因为农村建设是政府的事,如何化解改善百姓的居住设施和保护老房子之间的矛盾,政府不能回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各民族各地域的文化都是那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承载着人们乡土隋感、亲和力和自豪感,所以要重点保护少数民族古村落。
B.制定切实可行的古村落保护方案,需要对农村文化现状进行全面调查,以了解和把握全局,使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农村经济同步和谐调地进行。
C.古村落保护应实施综合性和整体性保护,既要保护其物质文化遗产,又要保护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宜单方面放人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
D.保护古村落与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并不矛盾,关键在于科学指导,需要人文领域的专家在处理保护与开发、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方面出力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