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病例讨论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310.50 KB
- 文档页数:13
卫生系统输血培训课件一、引言卫生系统输血是指将血液或者血液成份通过静脉途径输送到患者体内,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和血液失衡的过程。
输血是一项复杂而又关键的医疗技术,对于卫生系统的医务人员来说,掌握输血的原理、操作技巧和安全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二、输血的基本原理1. 输血的目的和适应症输血的主要目的是补充患者体内缺乏的血液成份,纠正贫血、减少出血等症状。
适应症包括失血性休克、严重贫血、手术后失血等。
2. 输血的种类和成份输血按照血液成份的不同可以分为全血输注、红细胞悬液、血小板悬液和新鲜冰冻血浆等。
不同的病情需要不同的输血成份。
3. 输血的血型和配型输血前需要进行血型鉴定和配型,确保输血血液和受血者的血型相匹配,以避免输血不良反应。
三、输血的操作技巧1. 输血前的准备工作a. 确认输血适应症和输血种类。
b. 进行血液样本采集,进行血型鉴定和配型。
c. 准备输血所需的输血装置和输血袋。
2. 输血的操作步骤a. 患者身份核对,确认患者身份和输血适应症。
b. 确认输血血液和受血者的血型配型。
c. 准备输血装置,包括输血管、输血袋、输血针等。
d. 清洁输血部位,进行局部消毒。
e. 连接输血装置,确保连接坚固。
f. 开始输血,注意输血速度和输血量。
四、输血的安全措施1. 输血前的安全措施a. 确认患者的身份和输血适应症。
b. 进行血型鉴定和配型,确保输血血液和受血者的血型相匹配。
c. 检查输血装置的完整性和有效期。
2. 输血中的安全措施a.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
b. 定期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变化。
c. 注意输血速度,避免过快或者过慢。
d. 遵守输血操作规范,确保输血装置的连接坚固和无漏血现象。
3. 输血后的安全措施a.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是否浮现输血不良反应。
b. 及时处理输血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输血反应等。
c. 做好输血后的护理工作,包括观察输血部位是否浮现渗血、局部感染等。
五、输血的常见并发症和处理方法1. 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输血中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包括轻度过敏和严重过敏。
输血病例讨论护士发言1.病历简介患者女性,58岁,有精神病史,20XX年4月13日因“高处坠落致全身多处骨折30+分钟”急诊入院。
入院时,神志淡漠,全身湿冷,皮肤及粘膜苍白,实验室检查RBC1.59 x 1012/L,血红蛋白45g/L,血小板166x 109/L。
临床诊断:失血性休克、骨盆骨折、腰1-2椎体爆裂性骨折。
积极予以采取抢救措施.并准备输血,经查验血型为AB型Rh(+),而血库当时同型短缺,立即予以O型Rh (+)悬浮红细胞400ml输入,同时快速补液复苏。
于20XX年4月20日患者病情平稳,转回骨外普通病房继续治疗。
2.护理方法2.1输血前护理2.1.1心理干预包括告知患者输血目的、必要性和可能发生的风险,取得患者和家属配合并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
2.1.2血液制品领取与核查认严格执行输血前的查对工作是避免发生输血事故,确保临床输血安全的重要措施。
2.1.3静脉通路的建立输血前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道。
2.2输血中护理2.2.1严格查对及输血程序携用物至患者床旁,由两名护士进行核对,无误后填写输血记录单。
输血前应输入少量生理盐水,冲洗管道。
然后将血袋内的成份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
连续输注不同献血者的血时,中间应用生理盐水冲管,冲净为止;连续输血12 h后应更换输血器。
输血过程中,不可随意向血液内加入其他药品,避免产生输血不良反应。
严格实行无菌技术操作,防止细菌污染。
2.2.2掌握输血速度遵循先慢后快的原则,输血开始前XX分钟宜慢,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记录输血前和输血XX分钟后的生命体征。
如无不良反应再根据病情调整速度。
休克抢救时可以加压输注。
2.2.3病情监测床旁特护动态监测和及时记录输血过程中患者生命体征、尿量、CVP和病情变化,积极执行原发病治疗及护理操作。
注意对患者进行保暖,预防肢体静脉痉挛。
2.2.4 输血不良反应的观察和预防2.2.4.1发热反应为输血中最常见的反应,多见于输血开始后的XX分钟至2小时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