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下册《电磁感应发电机》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5
电磁感应发电机【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电磁感应现象及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2.知道发电机的原理,能说出发电机为什么能发电,知道发电机发电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磁生电的条件,进一步了解电和磁之间的相互联系,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简单现象探索物理规律的能力;2.观察和体验发电机是怎样发电的,提高学生应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自然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进一步了解探索自然奥妙的科学方法;2.认识任何创造发明的基础是科学探索的成果,初步具有创造发明的意识。
【教学重点】1.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条件。
2.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1.由实验现象概括物理规律——电磁感应。
2.应用原理分析问题——发电机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学生电源、铁架台、蹄形磁铁、细线、矩形线圈、电流计、手摇发电机模型、小灯泡、若干导线、发电机原理挂图、磁针、多媒体设备。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以实验为主导的综合启发式教学,实验探究、引导发现法、讲解法、关键点拨、练习巩固等相结合。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课件展示】以前学过的奥斯特实验说明电可以生磁,那么反过来磁能不能生电呢?【引导】现在我们所用的发电机是可以产生电,它是由磁产生的吗?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什么条件下才能生电?今天我们就研究这个问题?(设计意图:复习旧知识,同时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新旧连贯;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磁生电观看图片,引发思考回忆、思考并回答奥斯特实验内容及电流方向与磁针偏转方向的关系。
二、新课讲授知识点一:什么情况下磁能生电【演示实验】将发光二极管接在微风扇的插头处,用手旋转叶片。
(提示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手转动叶片,发现二极管发光,说明电路中有电流通过。
【提问】实验中有哪些能量转换?【引导点拨】认真观察并思考观察、体验、思考后回答:磁能生电。
并指出此装置(实1.由奥斯特实验,当导线中能有电流时,小磁针会转动,那么反过来,如果我们让小磁针转动,导线中会不会有电流产生呢?2.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从而使导体发生了运动,那么反过来,如果让导体在磁场中先运动,导体中会不会产生电流呢?(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创新精神。
《16.5电磁感应发电机》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电磁感应及产生的条件2.知道影响感应电流方向的因素3.知道发电机的原理;知道什么是交流电;知道发电机工作过程是能量转化的过程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电磁感应现象发生的条件,能根据条件判断是否产生感应电流难点:发电机的原理,理解发电机发出电流的方向不停改变的原因。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引入新课师:奥斯特实验内容是什么?该实验表明了什么?生:奥斯特实验揭示了电流周围存在磁场,也就是电能生磁师:奥斯特实验揭示了电和磁之间的联系,说明了电能生磁。
那么请同学们反过来思考一下,看看你能想到什么?生:磁能否产生电呢?师: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磁生电的现象以及发生磁生电的条件——引入新课新课教学一、电磁感应现象活动16.7观察“磁生电”现象P51页1、观察微型电扇的结构,如图16-352、如图16-36在微型电扇的插头处接一只发光二极管,用手旋转叶片,你发现了什么?3、如果用手指捏紧插头的两极,旋转叶片,你有什么感觉?师:上述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生:磁能生电师:1822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开始进行“磁生电”的探索,经过10年不懈的努力,终于在1831年发现了磁也能生电。
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叫做电磁感应现象;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活动16.8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将导体AB、开关、小量程电流表和蹄形磁体,如图P5216-37所示安装,为了使实验现象明显,我们用线圈代替导线。
问:导体AB在磁场中怎样运动,才能使回路中产生电流呢?步骤:1、闭合开关,让导体在蹄形永久磁铁的磁场中不动2、让导体在磁场中上下移动3、让导体在磁场中前后(左右)移动观察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情况,并填写记录1、闭合开关,重复①②③,观察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情况,并作记录导体AB在磁场中的运动情况感应电流电路闭合静止切割磁感线不切割切割磁感线电路静止由学生思考、讨论,归纳产生感生电流的条件实验结论1:①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时,导体中就会产生感应电流②产生感应电流的两个必要条件:闭合电路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问:怎样改变感应电流的方向?如图(b)将线路接好步骤:①使导体AB在磁场中向左切割磁感应线的运动,观察电流计的方向②使导体AB在磁场中向右切割磁感应线的运动,观察电流计的方向③保持(2)中导体切割磁感应线运动方向不变,改变磁场方向——对调N,S极,再观察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
电磁感应发电机教学目标1、知道电磁感应现象;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2、知道发电机的原理。
3、知道在电磁感应现象中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重点电磁感应现象和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发电机的工作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电磁感应现象,弄清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板书设计一、观察“磁生电”现象1、电磁感应: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叫~2、感应电流: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的电流二、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1、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会产生感应电流。
2、改变导体切割磁感线的方向或者改变磁场的方向,感应电流的方向会改变。
教学过程探究新知引入新课我们已经知道,利用电流可获的磁场,哪么,利用磁场可否获得电流呢?进行新课一、观察“磁生电”现象1、实验装置2、教师边演示边提问:(1)电流表指针偏转说明了什么?(2)这个电流是怎样来的?板书:电磁感应: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叫~感应电流: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的电流。
二、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集体讨论意见1、问题1:导体在磁场中怎样运动才会产生感应电流呢?教学过程结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会产生感应电流。
2、问题2: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演示:改变切割方向或磁场方向结论:改变导体切割磁感线的方向或改变磁场方向,感应电流的方向会改变;若同时改变两者方向,则感应电流方向不变。
3、问题3:感应电流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演示:改变切割速度或磁场强弱结论:切割速度增大或磁场增强,感应电流的强度会增大。
4、问题4:在上述活动中,闭合电路的哪一部分相当于电源?集体讨论意见三、发电机1、手摇发电机的组成:磁体、线圈2、摇动手柄,小灯会发光,这说明了什么?3、将小灯泡换成电流表,观察到了什么?这说明了什么?板书:交流电:大小和方向都随时间作周期性变化的电流叫~家庭照明电路中的交流电的方向每秒钟变化50次(f=50Hz)发电机中的能量转化是如何转化的?答:机械能→电能。
电磁感应发电机教案(共5篇)第一篇:电磁感应发电机教案16.5 电磁感应发电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电磁感应现象;通过探究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2.知道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感线方向、导体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方向有关3.知道发电机的原理;知道什么是交流电;知道发电机发电过程是能量转化的过程3.知道我国供生产和生活用的交流电的频率是50 Hz的意思;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磁生电的条件,进一步了解电和磁之间的相互联系,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简单现象探索物理规律的能力2.观察和体验发电机是怎样发电的,提高学生应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自然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进一步了解探索自然奥妙的科学方法2.认识任何创造发明的基础是科学探索的成果,初步具有创造发明的意识【教学重点】1.通过探索知道电磁感应现象2.通过实验知道交流发电机的工作原理【教学难点】1.由实验现象概括物理规律——电磁感应2.应用原理分析问题——发电机工作原理【实验器材】灵敏电流表、蹄形磁铁、导体、开关、投影、微机、手摇发电机一台、小灯泡【教学方法】实验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过程】复习,引入新课(奥斯特实验)它揭示了一个什么现象?从学过的知识入手,让学生轻松感受到从生活到物理。
1、磁生电(电流周围存在着磁场,即电能生磁。
)该实验在当时的科学界引起了轰动。
法拉第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课题——既然电能生磁,那么磁能生电吗?演示:小吊扇使发光二极管发光结合图16-35观察电扇内部主要构造:磁体线圈谁给电路供电?说明磁场和线圈能产生电流(磁生电)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叫做电磁感应现象;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电磁感应现象是英国的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的,他经过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发现了这一现象,这种热爱科学,坚持探索真理的可贵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什么情况下磁能生电[演示实验]实验器材:蹄形磁体、灵敏电流表、线圈、导线参照p52表格顺序进行探究。
《电磁感应发电机》教案设计电磁感应发电机教案设计教案目标:1. 了解电磁感应发电机的基本原理和运行机制;2. 掌握电磁感应发电机的组成部分和工作原理;3. 能够设计一个简单的电磁感应发电实验,并理解实验结果。
教案内容:一、引入和概述(引起学生兴趣,了解电磁感应发电机的作用)在教学开始前,展示一张电磁感应发电机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然后向学生解释电磁感应发电机的作用,即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二、电磁感应原理讲解(理论知识的介绍)1. 电磁感应的基本原理1)当磁场中的导体运动或者导体中的磁场发生变化时,通过导体内部就会产生感应电动势。
2)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和方向与磁场的变化速率以及导体的几何形状有关。
2. 电磁感应发电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1)电磁感应发电机由定子和转子两部分组成。
2)定子上绕有线圈,线圈中存在电流。
3)转子上由磁体组成,当转子转动时,磁场也随之变化。
4)转子的运动导致了定子线圈中的磁通量发生变化,从而产生感应电动势。
三、实验设计和操作流程(进行简单的实验)1. 实验材料准备- 电池、导线、磁铁、线圈等实验器材。
2. 实验操作步骤1)将线圈连接到电池的正负极。
2)将磁铁靠近线圈,观察电流的变化。
3)将磁铁移开,再次观察电流的变化。
3. 实验结果观察与分析1)观察磁铁靠近线圈时电流的变化情况。
2)观察磁铁离开线圈时电流的变化情况。
3)通过观察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讨论和理解电磁感应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四、实验结果分析和讨论1. 思考问题1)磁铁靠近线圈时为什么会产生电流?2)磁铁离开线圈时为什么会产生电流?3)线圈的匝数和电流的变化情况有什么关系?2. 结果分析通过讨论和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电磁感应发电机工作的关键因素,并引出与发电机效率相关的因素。
五、拓展延伸(相关实际应用和技术进展)1. 电磁感应发电机的实际应用- 电磁感应发电机广泛应用于发电厂、风力发电场等场所,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电磁感应发电机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磁能生电的现象——电磁感应,从能量转化角度理解电磁感应(2)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3)知道感应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和切割磁感线运动方向有关2.过程与方法(1)比较磁生电和电生磁的过程,运用“逆向思维”(逆反原理)提出问题(2)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2)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3)学习法拉第的优秀科学品质和科学精神设计思路:(1)从“”电生磁的奥斯特实验”和“电动机的电能转化为机械能”,运用逆向思维,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既引入课题,又训练了学生的逆向思维(2)从微型电扇或电动机的结构和转动微型电扇产生电流的活动得到启发。
学生运用现有器材,自主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3)引导学生从上面实验中的意外其他发现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并猜想怎样改变感应电流方向,进而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探究方案。
然后通过观察实验,归纳出如何改变感应电流的方法(4)整个教学过程通过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重点: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以及怎样改变感应电流方向难点:切割磁感线运动一、引入新课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1、投影①:奥斯特实验说明“电流的周围存在磁场”,也就是说“电能生磁”,通过学习“电生磁”的现象,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回答。
师:磁能生电吗?2、投影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电动机工作原理,知道电动机可以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你们的桌上有一个微型电扇、发光二极管和带夹子的两根导线,你能设法使这个发光二极管发光吗?请你做做看!学生实验,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操作。
学生汇报实验情况:①使发光二极管发光的同学请举手。
②你是怎样操作的?说说你的实验过程。
二、新课教学1、电磁感应: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转动微型电扇可以使与它插头相连的发光二极管发光。
师:同学们肯定感觉很神奇,肯定很想知道其中的奥秘。
第5节磁生电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认识电磁感应现象,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2)理解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3)知道什么是交流电,知道我国生活用的交流电频率是50赫兹。
2、过程与方法:(1)探究磁生电的条件,进一步了解电和磁之间的相互联系。
(2)观察和体验发电机是怎样发电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自然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进一步了解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方法。
(2)学习科学家坚忍不拔、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初步创造发明意识,在师生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形成互相尊重、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通过探索概括出电磁感应原理。
(2)通过实验知道交流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难点:(1)由实验现象概括出电磁感应现象。
(2)应用原理分析问题——发电机工作原理三、教学准备课件、磁铁、导线、检流计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有了电生磁的基础知识,学会了一些探究实验的方法,积累了一定的探究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电生磁实验对比学习来了解磁生电现象,引导学生完成磁生电的学习。
五、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电生磁(电与磁存在一定的联系,引发学生思考)1、奥斯特实验2、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活动2【活动】什么情况下磁生电学生实验探究:什么情况下磁场里的导体中能够产生电流提出问题:能不能“磁生电”猜想:能设计方案:学生自主设计进行实验:1、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导体静止,观察检流计;2、换强磁场,导体静止,观察电流表;3、导体运动(上下、左右),观察电流表;4、......。
20232024学年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第十六章五、电磁感应发电机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第十六章第五节《电磁感应发电机》。
本节主要介绍电磁感应现象及其在发电机中的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发电机的工作原理、发电机的构造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电磁感应现象,掌握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2. 能够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发电机应用实例,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磁感应现象的理解和发电机工作原理的掌握。
难点:发电机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发电机模型、电磁感应演示器、PPT。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表格。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我国大型发电机组的运行画面,引导学生思考发电机的原理和应用。
2.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发电机的工作原理及发电机的构造。
3. 实验演示:使用电磁感应演示器,现场演示电磁感应现象,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4. 例题讲解: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发电机应用实例,让学生学会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PPT上的练习题,现场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发电机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电磁感应现象、发电机工作原理、发电机构造、发电机应用。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要描述电磁感应现象,并说明其应用。
2. 请画出发电机的工作原理图,并标注各部分的作用。
3. 举例说明发电机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分析其工作原理。
答案:1. 电磁感应现象是指在导体运动或磁场变化时,导体中会产生电动势。
其应用包括发电机、变压器等。
2. 发电机工作原理图如下:电磁感应现象:导体AB在磁场中运动,产生电动势。
发电机:利用电磁感应现象,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3. 举例:风力发电机。
教案: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下册 16.5电磁感应发电机一、教学内容1. 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介绍法拉第的实验,引导学生理解电磁感应现象的本质。
2. 发电机的工作原理:讲解发电机的工作原理,使学生了解发电机是如何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
3. 感应电流的方向:引导学生掌握楞次定律,理解感应电流的方向。
4. 发电机的效率:介绍发电机的效率概念,使学生能够计算发电机的效率。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电磁感应现象,理解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2. 掌握楞次定律,能够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3. 能够计算发电机的效率,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感应电流的方向判断,发电机的效率计算。
2. 教学重点:电磁感应现象的理解,发电机工作原理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发电机模型,电磁感应实验器材。
2. 学具:笔记本,彩笔,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个发电机模型,让学生观察发电机的工作过程,引导学生思考发电机是如何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
2. 讲解电磁感应现象:介绍法拉第的实验,讲解电磁感应现象的本质,使学生理解电磁感应现象。
3. 讲解发电机的工作原理:讲解发电机的工作原理,使学生了解发电机是如何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
4. 讲解感应电流的方向:讲解楞次定律,使学生能够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5. 发电机的效率:介绍发电机的效率概念,让学生通过计算练习发电机的效率。
6.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6.5 电磁感应发电机电磁感应现象:法拉第实验发电机工作原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感应电流的方向:楞次定律发电机效率:效率 = 有用功 / 输入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描述法拉第的实验过程,解释电磁感应现象的本质。
(2)根据发电机的工作原理,解释发电机是如何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
a. 一根直导线在磁场中垂直移动。
b. 一根直导线在磁场中水平移动。
16.5电磁感应发电机教案课题电磁感应发电机班级备课日期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1.通过探究,知道电磁感应现象,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2.经历探究“磁生电”的过程,知道感应电流的方向跟磁场方向和导体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方向有关。
3.知道电磁感应的应用—发电机和能量转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感应电流产生过程,认识自然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了解探究自然奥秘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法拉第探索“磁生电”过程,认识到一切创造发明离不开科学探究,初步形成创造发明的意识。
通过介绍法拉第实验和科拉顿实验,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的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电磁感应现象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和感应电流的方向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和确定导体切割磁感线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讲练结合法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知识回顾:1820年,奥斯特实验说明:安培发现: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应用:引入:卸掉电池,玩具猴没有电还可以继续唱歌吗?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下,电,是怎么产生的。
(一)电是怎么产生的问题:怎样检测到电路中产生电流?信息快递:小量程电流表俗称灵敏电流计,借助小量程电流表可以检测出几十微安到几毫安的微弱电流。
实验器材:学生观看学生讨论交流学生根据玩具猴通电就可以唱歌和手臂挥舞,知道玩具里有电动机,可知实验器材有线圈和磁体通过玩具猴的声音如何产生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兴趣从生活中的玩具引导学生思考实验器材有磁体和线圈教学过程学生分组实验:(思考如何产生电流?)提问:如何使电路中产生电流呢?学生回答:闭合开关线圈在磁场中运动或者磁体相对于线圈运动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述进行提问和补充:1.开关闭合2.导体运动或磁体运动(静止没有电流产生)思考:是否只要运动都可以产生电流?3.指针偏转在一瞬间难点解释:(教具:以刷子为例,形象地表明磁感线,使学生理解只有切割磁感线才会产生电流)完成表格:1.产生电流的条件:闭合电路中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电路中就会产生电流。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 16.5电磁感应发电机学案一、教学内容:1. 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通过介绍法拉第的实验,让学生了解电磁感应现象的产生条件和特点。
2. 发电机的工作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发电机是如何利用电磁感应现象来产生电能的。
3. 发电机的相关概念:解释发电机的构造、分类和性能等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电磁感应现象的产生条件和特点。
2. 使学生能够理解发电机的工作原理,并了解发电机的相关概念。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磁感应现象的产生条件和特点,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难点:电磁感应现象的产生条件和特点的深入理解,发电机性能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发电机模型、实验器材。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简易的发电机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发电机是如何产生电能的?2. 知识讲解:讲解电磁感应现象的产生条件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3. 实验演示:进行一次电磁感应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观察实验现象,加深对电磁感应现象的理解。
4. 例题讲解:通过一个具体的例题,解释发电机的工作原理和性能。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一份实验报告单,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6. 知识拓展:引导学生思考电磁感应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等。
六、板书设计:1. 电磁感应现象的产生条件和特点。
2. 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3. 发电机的性能指标。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描述电磁感应现象的产生条件和特点。
2. 解释发电机是如何利用电磁感应现象来产生电能的。
3. 列举两个电磁感应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答案:1. 电磁感应现象的产生条件和特点:闭合回路中磁通量发生变化时,回路中产生感应电流。
2. 发电机的工作原理:利用电磁感应现象,通过旋转磁场和线圈之间的相对运动,产生感应电流。
16.5电磁感应发电机教学题目:电磁感应发电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电磁感应现象;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2.知道发电及原理;能说出发电机为什么发电;知道什么是交流电;知道发电机发电过程是能量转化过程。
3.指导我国共生产和生活用的交流电的频率是50Hz的意思;能把交流电和直流电区分开来。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磁生电的条件进一步了解电和磁之间的相互联系,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简单现象探索物理规律的能力。
2.观察和体验发电机是怎样发电的,提高学生应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识自然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进一步了解自然奥妙的科学方法。
2.认识任何制造发明的基础是科学探索的成果,初步具有创造发明的成果。
教学重点:1.通过实验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理解什么是电磁感应;2.通过实验知道发电机的工作原理;教学难点:1.由实验现象概括物理规律——电磁感应;2.应用原理分析问题——发电机工作原理;教学过程:新课引入:上节课学习了电动机,比如电风扇,小马达。
问:它们都是将什么能转化为什么能呢?答: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也就是有了电然后动了,叫电动机。
那电又是怎么来的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电到底是怎么来的,即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进入新课:通过上节课学习,通了电可以让机械动起来,1、那机械动起来了是否就可以产生电了呢?2、怎样知道它有没有产生电了呢?3、通过什么器材去观察?4、要观察是否有电流,电路必须是断开还是闭合的?5、要产生电,运动的物体可以是绝缘体吗?那得是什么?总结一下,我们要探究这个实验,都需要哪些条件和器材呢?(闭合电路,导体,导线,灵敏电流计)一、实验探究一:发电的条件实验演示1:用导线将开关,导体(金属线框),灵敏电流计连接起来,闭合开关,是金属线框的一边在空气中运动,观察电流计的示数变化。
(示数始终为零)那怎样才能产生电呢?猜想一下,还可能需要什么环境?(磁场)演示2:将线框在磁场外沿各个方向运动,观察灵敏电流计示数的变化。
《电磁感应发电机》教学设计【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电磁感应现象;(2)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3)知道发电机的原理,能说出发电机为什么能发电;2、过程与方法(1)探究磁生电的条件,进一步了解电与磁的联系;(2)观察和体验发电机是怎样发电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自然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了解探索自然奥密的科学方法;(2)认识任何创造发明的基础是科学探究的成果;(3)初步具有创造发明的意识。
【教学重点】知道电磁感应现象和磁生电的条件【教学难点】尝试动手设计实验,并由实验结果概括物理规律【教具】铁架台、线圈、蹄形磁铁、检流表、导线、开关、手摇发电机模型、小灯泡、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神秘地):今天,我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大大的明星。
想认识他吗?下面请大明星出场!课件展示:五色闪光灯闪烁,屏幕渐黑后逐渐亮起,一人出现在舞台中央,镜头拉近,出现法拉第像。
师(遗憾地):由于大明星生活的年代离我们太远了,他本人不能亲自到场和大家见面,我只能请来了他的一幅画像。
大家可别小瞧他!下面让你感受一下他的伟大。
课件展示:电的应用实例。
同时师(富有激情地):是什么让漆黑的夜晚变得五彩缤纷,是什么让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是什么让我们的出行如此方便快捷,是什么让工厂的机器转个不停,这所有的一切都源于这位大明星的一个重大的发现!这位大明星就是——课件展示:法拉第简介。
师:这节课我们沿着这位大明星的足迹来探寻先哲的智慧之旅。
二、新课教学课件展示(并板书)课题:五、电磁感应发电机师(打趣地):磁能生电?那么同学们回家后多买些磁铁放在家中,以后就不用交电费了。
师:开个玩笑。
下面,我们利用手边准备的器材,跟随我来探究磁怎样才能生出电来。
师:首先,我们根据前面我们学习过的电学知识来解决下面两个问题。
课件展示(依次):问题1:在实验中,电路应该是断开的还是闭合的?问题2:如何知道电路中是否产生了电流?问题3:如何知道电路中电流的方向是否改变?师引导学生回答。
五、电磁感应发电机第(1)课时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总第(2)课时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老师读,学生读,加深理解。
16.5 电磁感应 发电机【教学目标】1.经历探究“磁生电”的过程,了解电磁感应现象,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了解感应电流的方向跟磁场方向、导体运动方向有关.2.通过观察手摇发电机的发电过程,了解发电机的工作原理及能量转化情况.3.体验合作探究的过程,接触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分析归纳、评估等探究要素.4.由“电生磁”得出“磁生电”的猜想,感悟物理学中的对称美.5.通过阅读法拉第进行“磁生电”的探索过程,感受科学发现的艰辛,认识到一切创造发明的基础都是科学探究,树立为振兴中华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2.教学难点:理解导体切割磁感线【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课前延伸一、请同学们课前完成下列任务.1.如图,将发光二极管(教师统一提供)接在微风扇的插头处,用手旋转叶片,你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2.如果用手指捏紧插头的两极,旋转叶片,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二、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及你的思考提出一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课内探究 一、问题导入演示“奥斯特实验”,重温“电生磁”现象,引导学生逆向思维,提出“磁也能生电”的猜想.二、合作探究(一)了解“磁生电”现象1.展示课前延伸的成果学生介绍课前初识活动中的具体做法和观察到的现象,以及所思考的问题.2.介绍电磁感应现象展示拆卸的微型电风扇,引导学生观察其结构,得出课前活动中的现象说明“磁也能生电”,并“正名”为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板书课题——电磁感应.(二)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演示实验)1.学生猜想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1)猜想时引导学生观察微风扇结构,对“叶片要转动”等浅显的猜想进行追问,用准确的语言表述“线圈在磁场中转动”的猜想.(2)展示主要实验器材——直导体、马蹄形磁体,引导学生用穷举法列出导体在磁场中的运动方向“静止、前后、左右、上下、倾斜”,使探究操作具有可行性.(3)学生补充其它器材(特别是检测电流的器材),当学生提到电流表时,教师直接介绍小量程电流表.如果学生没有想到开关也没关系,可以在探究实验时将导线“不小心”断开,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2.设计实验方案(主要是实验表格的设计)3.学生代表进行实验,填写实验数据4.分析论证,得出结论(1)学生分析得出初步..结论:当开关闭合,导体左右运动或倾斜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否则不会产生感应电流.(2)教师通过比较法、形象的比喻、动作暗示等方法引导学生完善结论: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会产生感应电流.5.教师引导学生提出新问题学生可能存在的疑问如下:(1)如果导体静止,磁体左右运动,是否产生感应电流?细心的学生注意到,在微风扇模型中线圈并没有动,周围的磁体在转动,在这儿可能会提问.这个问题可先让提问的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再引导学生从相对运动角度分析,只要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开关闭合),就会产生感应电流.由于此问题与本节内容关系不大,如果学生不提教师不要引入.(2)在电磁感应现象中能量如何转化?(机械能转化为电能)(3)指针为什么会左右摆动?这是下一步探究的课题,提示学生观察小量程电流表刻度盘的正负之分,通过“慢镜头”诱导学生做出正确猜想“电流的方向(和大小)”发生变化,自然过度到下一步探究.(4)感应电流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如果有学生提出,留作课后作业进行探究)……6.探究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1)学生进行猜想.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场方向和导体切割磁感线的方向两个因素有关(2)设计实验方案(表格).(3)学生进行实验,记录数据(4)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改变磁场方向或.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的方向,感应电流的方向就会改变,即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场方向和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的方向有关.7.评估:引导学生从增大电流角度提出改进建议改进1:用线圈代替直导线,增大感应电流改进2:增强磁体的磁性,增大感应电流改进3:用电磁铁代替磁体,增强磁性,从而增大感应电流……教师进一步介绍: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后,并没有就此满足,经过改进发明了发电机,从而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电气化时代.(三)观察手摇发电机发电1.学生摇动发电机手柄,观察现象,得出结论:摇动手柄时,小电灯会亮,说明电路中有电流.2.将小电灯换成灵敏电流计,缓缓的摇动手柄,观察现象,得出结论:摇动手柄时,看到指针来回摆动,说明感应电流的大小和方向随时间发生周期性变化,这种电流叫交变电流(简称交流电).我国使用的交流电每秒完成50个周期性变化.3.交流发电机的工作原理:电磁感应现象4.发电机中能量转化:机械能转化为电能.(也有少部分转化为内能)三、教材梳理1.阅读教材中“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的内容,将其中所缺少的关键字词补充完整.2.阅读教材中“观察手摇发电机发电”的内容,将其中所缺少的关键字词补充完整.3.阅读生活、物理、社会:电从发电厂到千家万户,了解电能在生产、传输、使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感受物理无处不在,增强对物理的情感.4.通过了解法拉第探索“磁生电”的经历,你有什么感想?四、精讲点拨1.在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实验中,某同学按照图中的4种情况让闭合电路的一段导体AB在磁场中沿箭头所示方向运动,其中能够产生感应电流的是()2A.电磁起重机B.发电机C.电动机D.电磁继电器五、有效检测1.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运动时,导体中就会产生感应电流.感应电流的方向与方向和方向有关.2.发电机的工作原理是,发电机产生的电流的随时间发生性变化,这种电流叫交变电流.发电机将能转化为能和少量能.3.关于电和磁,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闭合导体在磁场中运动就会产生感应电流B.一段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就会产生感应电流C.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既平行于电流方向,又平行于磁场方向D.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既垂直于电流方向,又垂直于磁场方向。
物理下册《电磁感应发电机》教学设计物理下册《电磁感应发电机》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物理下册《电磁感应发电机》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新课引入: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个拆开的电风扇,同学们观察一下里面有什么?学生观察:师:我们可以发现,它主要是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磁体,一部分是线圈。
师:下面同学们两个指头夹住插头的两根金属片,另一位同学转动电风扇。
学生活动:(估计所有同学都体验过后)师:有什么感觉?生齐答:触电、有电、麻人……师:这就是我们今天需要探究的课题——电磁感应揭示课题:电磁感应发电机师:请同学们看屏幕。
介绍物理学史:奥斯特,法拉第。
(幻灯片:自从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在1820年首先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后来许多人就提出了这样的疑问:电流能产生磁场,那么磁场能不能产生电流呢?1822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开始了“磁生电”的研究,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1831年发现了磁生电的规律。
师:什么叫电磁感应?什么叫感应电流?板书:一、电磁感应感应电流二: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师:怎样才能产生电流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师:怎样进行实验?各小组讨论一下,板书: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学生讨论:信息快递:(幻灯片:小量程电流表:小量程电流表俗称灵敏电流计,借助于小量程电流表可以检测出非常微小的电流,并且它的“0”刻度线在中间可以左右偏转显示电流的方向,由于在本实验中产生的感应电流很小,所以借助于该表可以使我们观察到比较明显的现象。
切割磁感线运动:实验中我们可以把磁场中的线圈想象成一把刀,如果它运动过程中与磁感线相交,则为切割磁感线。
否则为不切割磁感线。
师演示:垂直、斜向切割,上下运动。
(直接用线圈演示)师:同学们,能不能按步骤完成实验。
学生演示:一学生操作,一学生配合,其他同学观察纪录。
电磁感应发电机【教学设计】首先课件展示科幻故事吸引学生兴趣,然后回忆奥斯特实验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提出猜想----磁可不可以产生电?从而引入新课。
在新课中引导学生设计实验作为第一要点,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
本课的实验受器材的限制为演示实验,但在实验中尽可能的让部分学生上讲台操作,这样可以吸引和调动学生,有利用培养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观察能力。
另外,实验结论都有首先由学生讨论、分析、初步得到总结,然后教师评价概括。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电磁感应现象,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2.知道感应电流的方向跟哪些因素有关。
3.知道发电机的原理。
能力目标1.通过多媒体画面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磁生电的条件进一步了解电和磁之间的相互联系。
(二)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探索的科学精神及高尚的道德品质。
2.认识自然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进一步了解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点】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和科学研究方法的领会。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自己分析感应电流的条件,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教学准备】灵敏电流计、线圈、铁架台、导线、蹄型磁铁、开关、课件等。
【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
生:线圈和磁铁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如果实验中产生了电流,我们又该如何检测呢?生:用电流表。
师:是要有电流表。
但本实验产生的电流很小,用我们实验室常用的电流表是不容易观察的。
我们需要更灵敏的电流表,这就是灵敏电流计。
生:阅读课本的“信息快递”了解灵敏电流计师:按照课本表中步骤演示生:认真观察,并做好记录。
分组讨论,试着得出结论。
师:参与讨论,并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分析导体切割磁感线的情况,最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事实,归纳概括出结论: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会产生感应电流,这种现象叫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三)感应电流的方向师:同学们在实验时观察到电流计的指针左右偏转,说明在刚才的切割磁感线运动中产生的感应电流具有方向性,感应电流的方向跟哪些因素有关呢?【学生猜想】……【学生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1.磁感线方向不变,导体分别向左、向右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物理下册《电磁感应发电机》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物理下册《电磁感应发电机》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新课引入: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个拆开的电风扇,同学们观察一下里面有什么?
学生观察:
师:我们可以发现,它主要是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磁体,一部分是线圈。
师:下面同学们两个指头夹住插头的两根金属片,另一位同学转动电风扇。
学生活动:(估计所有同学都体验过后)
师:有什么感觉?
生齐答:触电、有电、麻人……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需要探究的课题——电磁感应
揭示课题:电磁感应发电机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
介绍物理学史:奥斯特,法拉第。
(幻灯片:自从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在1820年首先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后来许多人就提出了这
样的疑问:电流能产生磁场,那么磁场能不能产生电流呢?1822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开始了“磁生电”的研究,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1831年发现了磁生电的规律。
师:什么叫电磁感应?什么叫感应电流?
板书:一、电磁感应感应电流
二: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师:怎样才能产生电流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师:怎样进行实验?各小组讨论一下,
板书: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学生讨论:
信息快递:(幻灯片:小量程电流表:小量程电流表俗称灵敏电流计,借助于小量程电流表可以检测出非常微小的电流,并且它的“0”刻度线在中间可以左右偏转显示电流的方向,由于在本实验中产生的感应电流很小,所以借助于该表可以使我们观察到比较明显的现象。
切割磁感线运动:实验中我们可以把磁场中的线圈想象成一把刀,如果它运动过程中与磁感线相交,则为切割磁感线。
否则为不切割磁感线。
师演示:垂直、斜向切割,上下运动。
(直接用线圈演示)
师:同学们,能不能按步骤完成实验。
学生演示:一学生操作,一学生配合,其他同学观察纪录。
展示纪录结果:
师:讨论一下,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讨论小结:
幻灯片:实验结论1:
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时,导体中就会产生感应电流
师:电流是有方向的,那么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各小组讨论提出猜想。
学生讨论:
生答:猜想:可能与磁场的方向、线圈的运动方向有关
师:怎样来验证刚才的`猜想呢?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师:你能说出实验的方法吗?
师:实验中观察什么现象?
生答:观察指针的偏转方向。
学生实验:一学生操作,一学生配合,其他同学观察纪录。
展示纪录结果:
师:通过实验能得到什么结论?大家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生答:
幻灯片:实验结论2:改变磁场方向或改变线圈运动方向,感应电流的方向就会改变,即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场方向和线圈
运动方向有关。
三:观察手摇发电机
师: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后,使大规模用电成为了可能。
我们生活中的用电大多数都来自于发电站的大型发电机,同学们你知道在我们国家有那些大规模的发电站吗?
生答:(举例)
幻灯片:出示几张发电站的图片
师:大型的发电机我们没见过,老师今天带了一台小型发电机过来。
(出示发电机)
请哪位同学上来摇一下,看看有什么现象。
学生实验、学生观察
师:看到什么现象?
生答:灯亮。
师:说明电路中产生了什么?
生答:电流
演示:把小量程电流表接入电路。
摇动发电机。
师:看到了什么现象?
师:哪位同学能用手臂来模仿一下指针的偏转情况?
学生动作演示: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电流的方向在发生变化。
师:我们把这种电流叫交变电流。
阅读课本第54页,思考下列
问题?
幻灯片:1、什么叫交变电流?
2、发电机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3、发电机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情况如何?
4、我国交流电的频率是多少?
生答:(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