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世俗化----民间道教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4
道教的民间信仰和习俗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民间信仰和习俗深深烙印在中国人民的生活中。
本文将介绍道教在民间信仰方面的主要特点以及与之相关的习俗。
一、道教民间信仰的主要特点道教的民间信仰主要包括拜神、祈福、寻仙等内容,具有以下主要特点:1. 融合多元元素:道教民间信仰汇集了多元的宗教元素,融合了儒家、佛教、民间信仰等各种宗教观念。
这使得道教民间信仰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2. 强调神明崇拜:道教民间信仰中,人们对于神明的崇拜是核心。
人们希望通过祈求神明的保佑来得到好运和幸福的生活。
3. 崇尚自然和谐:道教民间信仰强调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人们通过遵循自然规律和修习道教的方法,以此达到身心的平衡和健康。
二、道教民间信仰的习俗道教民间信仰产生了许多传统的习俗和仪式,这些习俗在中国广泛流传并被人们积极参与。
1. 庙会:庙会是道教民间信仰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每到正月十五、七月初七等传统节日,各地会举行盛大的庙会活动,人们穿着盛装前往庙宇,参拜神明,同时观看各种民间表演和赏花灯。
2. 龙舟竞渡:龙舟竞渡是道教民间信仰中一个重要的节日习俗,通常出现在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人们会组织划龙舟比赛,以纪念古代文化英雄屈原,并希望能驱逐瘟疫和恶鬼。
3. 点香拜佛:在道教民间信仰中,人们会在庙宇或是家中设立香案,点燃香火,虔诚地祈祷神明的保佑。
这是一种表达虔诚心意和寻求庇佑的方式,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信仰方式之一。
4. 丰年祭祀:丰年祭祀是道教民间信仰中重要的农事习俗。
在农民丰收的时候,人们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祈求来年丰收顺利,同时感谢丰收所带来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
5. 护驾仪式:道教民间信仰中,人们在开车、装修房屋、出行等重要场合,会选择进行护驾仪式。
通过祭拜神明和燃香等方式,希望能够避免灾祸,平安顺利。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可以看到道教的民间信仰和习俗在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道教民间信仰以其独特的特点和传统的习俗,连接了中国人民的情感与宗教信仰,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民间信仰与道教的渊源关系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民间信仰也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些信仰形态多样,有祭祀习俗、巫术、神仙、龙虎风水等,其中道教信仰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
道教作为中国传统宗教之一,和中国的民间信仰渊源关系紧密。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社会等多个角度探讨中国民间信仰与道教的渊源关系。
一、历史背景下的道教与民间信仰中国自古就有大量的民间信仰,其中包括了道教的渊源,也就是说,在没有官方道教之前,民间信仰的某些形式可能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去了。
尤其是在道家的诸多主张中,更多的是与日常生活、人生哲学以及自然界阴阳的关系相关。
因此,可以说,一些民间信仰与道家的所谓“神灵”或“仙人”有些相似之处。
在道教历史的早期,有很多道士往往在这一类信仰之中,过着自己的生活,并试图通过自己的实验、研究来理解这些形式。
这些道士将这些信仰(比如鬼神崇拜或者祭祀)进行了改良和发展,并将其整合为一种新的神学,即道教。
随着文化的发展,道教逐渐成为了中国宗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在隋唐时期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
在这一时期里,道教开始与众多民间信仰交融,小道教组织进入广大民众视野,且小道教组织与民间信仰关系甚密。
修真、求道、祈福、求healing 、除病等神学行为开始普及,并在民间信仰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可以说,民间信仰和道教在历史背景下,共处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中国的现代化改革有所提高后,这两者之间的渊源才得到了重视和探讨。
二、文化交流中的道教与民间信仰在中国古代,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是非常常见的,这种交流往往会导致不同文化间的互动和影响。
道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这种文化交流的影响。
在历史长河中,道教不仅与中国内陆不同地区的民间信仰有比较明显的渊源关系,还与中国周边一些国家的文化进行了很多的交流。
例如,唐代的时候,日本的仙道文化、韩国的山川信仰以及波斯的神秘主义信仰等文化,在中国传了进来,并对道教及其传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思想潮IXIANGCHAO S 78 Jul. 2016 July道教根据中国固有文化而创设,对我国历朝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产生着重要影响。
至今道教影响的痕迹仍显现在我们生活中。
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教义深厚。
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更有着深厚的渊源。
了解传统道教及其民间信仰,有利于更好地解读中国传统文化与民间社会。
鲁迅先生曾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迎刃而解。
”道教,是中国古代唯一土生土长的宗教,对我国封建社会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思想、信仰、文学艺术、科技以及民风民俗等各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直至今天,在生活的许多方面仍可见到道教影响的痕迹。
一、道教的历史道教是古代巫术和战国秦汉时期神仙方术与老子道家思想相结合而形成的宗教。
前身是黄老道,早期为民间宗教性质的五斗米道和太平道。
公元前二百余年汉至三国期间,道教学术思想开始孕育,神仙方术思想兴起。
公元一百余年魏晋时期,神仙方术与道教思想合流,道教建立。
公元二百年南北朝时期,佛教输入催生了汉民族的文化自觉,欲建立自己的宗教以抗拒外来文化思想,是道教成长阶段。
公元六百年间唐代,道教成为为国教,进入扩张时期。
公元九百年开始的宋、元、明、清时期,是道教演变时期,宋、辽、西夏、金、元各政权对道教都实行了崇奉扶植的政策。
明初对道教崇奉利用,且制定了完善的道教管理制度。
清政府对道教采取严格控制的政策,西学传入使道教受到冲击。
二十世纪之后,道教实已衰落,但其民间影响大大扩展,道教日益世俗化和民众化。
了解道教的历史渊源及其教义,有助于了解道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
二、道教的教义及神仙谱系道教意指“道”的教化和信奉“道”,企图通过个人修炼而成仙得道。
以“道”名教,把“道”作为信仰的根本,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和主宰,是产生和支配天地万物的造物主,是至高无上、具有神秘力量的人格化的神,是最值得崇敬的,这是道教最基本的教义,是道教教徒不可动摇的信念,一切教理教义、修炼方术皆源于此。
当代中国民间信仰的世俗化趋势摘要:中国民间信仰由来已久。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民间信仰的主体、内涵、作用也相应地发生着变化。
但唯一不变的,是民间信仰的功能性作用。
因为这既是民间信仰的特点,更是其存在的基础。
近代以来,随着中国传统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迁,民间信仰也随之质变。
由原来的宗教神学倾向,日益朝着世俗化趋势的方向发展。
在这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不仅仅是科学潮流、教育革命以及政府导向,更是由于民间信仰本身的功能发生了转变。
关键词:中国民间信仰功能性世俗引言民间信仰到底应该被贴上何种标签,历来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而之所以众说纷纭,很大程度是由于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宗教所扮演的角色虽然至关重要,但它却很容易被儒家在思想领域的主导支配地位所模糊,进而导致宗教本身也未能作为一种制度或是传统而独立存在。
因此,长久以来大家对其莫衷一是。
但可以明确的是,“中国民间信仰之学科性探索始于西方人类学与社会学”[1]。
首先是荷兰人类学家高延,之后是法国汉学家葛兰言,他们同样都运用了田野调查与文献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中国民间信仰。
不同于前者高屋建瓴的宏观考察,本文将根据相关文本文献的分析,来研究当代中国民间信仰的世俗化趋势。
中国民间信仰的产生民间信仰是根据中国传统社会关于神学宇宙观之特点而产生的。
在西方,由于基督教的一枝独秀以及其在思想、教育、生活方式等一系列神学或世俗领域内的支配地位,使得民间信仰缺失了生根发芽的土壤。
而在中国,多神论的宇宙观首先就为民间信仰提供了发展的温床。
也就是说,中国宗教拥有高度兼容并蓄的特性,并且在民众的宗教生活中,主导民众意识的是民间信仰所具有的道德和神圣的功能,而非宗教信仰境界的描述。
比如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抱着不同的目的和心愿到不同的庙里敬拜不同的神灵;有些时候,甚至连庙里的和尚都说不出摆放在大殿里所供奉神像的名字;而且,当学者们纠缠于某一个神灵到底应该归属于哪一个神学系统或宗教派别时,却发现同样的问题在百姓信徒中毫不存在,因为他们根本不在乎这些。
中国古代宗教与世俗之间的关系中国的宗教多元,既有本土的道教和儒教,也有外来的佛教和伊斯兰教,而与宗教相对应的就是世俗,即日常生活中的事务。
在古代中国,宗教与世俗的关系显得尤其重要,因为宗教是文化的一部分,与其他方面的文化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道教、儒教、佛教和伊斯兰教四个方面分析宗教与世俗之间的关系。
道教与世俗之间的关系道教是中国原始的宗教之一,在古代中国历史中具有很高的地位。
在古代中国,道教与世俗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
一方面,道教为一些世俗事物提供了一些信仰和指导,比如在道教中所强调的保持身体健康和精神平衡等,这些都对人们日常的生活和工作有一定帮助。
另一方面,世俗活动也常常与道教的实践相结合,例如在古代的道教寺院中会举辟谷、修炼等道教仪式,这些活动是与世俗事务密切相关的。
因此,道教与世俗关系的重点不在于它们彼此的对立,而在于相互渗透和互相促进的关系。
儒教与世俗之间的关系儒教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和文化传统,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主流宗教。
在古代中国的社会中,儒教与世俗之间的关系比道教更加密切,并且更加趋于世俗化。
在儒家的思想中,人的生活需要按照原则、规范和制度来管理,以便使社会保持秩序和和谐。
因此,许多儒家的思想在世俗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礼仪、道德、官制、法律等。
另外,儒教的精神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体现和应用。
在君主专制制度下,儒教是整个文化系统的基础和主导力,是稳定和发展中国古代社会的关键因素之一。
佛教与世俗之间的关系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史比道教和儒教要晚,但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古代中国社会中,佛教与世俗之间的关系也是一种相互交融的关系。
佛教为中国古代社会带来了一些新的思想、倡导了生命的尊重和平等的观念,并影响了中国文化的艺术美学等方面。
同时,佛教的很多实践,例如冥想、禅修等,同样对世俗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不过,由于佛教强调世俗和出世的分别,它与世俗之间的关系总是比其他宗教更为独特一些。
正统道教与民间道教的差异-以马大仙为例*导读:道教信仰的对象是神仙。
范恩君指出,神和仙的含义是不同的,神是指神道教信仰的对象是神仙。
范恩君指出,神和仙的含义是不同的,神是指神祗,包括天神、地袱、地府神灵、人体之神、人鬼之神等, 其中天神、地祗、地府神灵、人体之神的神是先天自然之神, 按《抱朴子》的说法, 是属于神异类, 非可学也。
而人鬼之神则是有功于民者死而祀为神。
仙包括仙人和真人, 仙真实际是经过修炼而成的具有优异功行的杰出人物。
神、仙的区别,质言之,由天而人的是神(人鬼之神例外), 由人而天的谓仙。
神与仙可以同兼。
笔者进一步指出,道教神仙谱系已有神灵的加工和新神的创造,遵循共同的教理依据道和气,以及共同的基本原则化。
高神之下的众神仙,分别按其位次的高低,拥有相应的道性。
总的说来,尊神、仙真道性多些,俗神道性少些。
神与仙往往连用,二者有联系,但也有差别。
仙有敕封便成为神,神未受封前不一定是仙,受封后也不一定可转变为仙。
神失去了官职就不再是神。
神有职位、职权与职责,虽受供养却不自由。
仙无职位、职权与职责,没有供奉,但自由自在。
仙是道教的精神品味、价值标准和终极追求。
道教本为民间信仰,后转化为官方化的制度性宗教,清末再次成为民间宗教。
即使是在北魏至清末期间的制度化宗教时期,道教在社会上层的存在形态与社会下层的存在形态,显然也有明显的差异。
这样,可以推测,以官修《道藏》为代表的正统道教与在民间存在的道教,在很多方面必定有差别。
事实上也是如此。
这里,我们以源自唐代,号称中国南方三大女神之一的马仙信仰为例,分析这二者之间的差别。
其一,关于成仙的标准。
正统道教的终极信仰目标是仙,其内涵是道,所以,仙是道的实体化、人格化形态。
所以,道教的终极信仰便是得道成仙,长生不死。
长生以不死为前提,长生方能成仙,得道以成仙为前提。
这样,对仙的认定是以客观的、实证性的、可以验证的不死、长生为标准。
而在民间道教看来,有异能者便可称为仙。
“民间信仰与道教文化”的交融和互通民间信仰与道教文化的交融和互通民间信仰是指中国广大民间群众自发形成的信仰体系和传统习俗,是指民间宗教信仰、巫术、祭祀等一系列与神灵鬼魂有关的活动。
道教文化是中国古老的一种文化形态,它涉及宇宙、人、神的关系和相互影响,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宗教思想。
民间信仰和道教文化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漫长的历史中,二者之间不断发生着交融和互通的过程,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
道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影响众多,它不同于佛教和儒教的“教化”,道教更强调个人的修行,推崇自然,强调自然之道,重视追求超越自我的灵性世界。
与此同时,民间信仰的存在使得许多灵异事件和神奇的传说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道教文化和民间信仰之间的交融和互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文化交流道教文化和民间信仰在宗教信仰、礼仪习俗、神话传说等方面有着极为相似的地方。
在许多长期受道教影响的地区,如福建、广东等地,许多民间信仰与道教的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
例如,在福建一带,拜神、祭祀、法事等等,都是道教文化和民间信仰融合后的典型体现。
二、信仰互通在民间信仰中,人们信奉的神灵往往是道教中的神仙或者有关道教的神灵。
当地民众在祭祀时会供奉香烛、花果、符咒等物,追求神灵的庇佑和神迹的显现。
同时,道教的一些神明也会出现在民间信仰中。
如关帝、路神、财神、月老、雷公等等,这些神灵在民间信仰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文化碰撞在某些时候,民间信仰和道教文化之间也会产生一些冲突,例如在古代时期,因为道教具有超越世俗的性质,常常被朝廷视为异端宗教,而遭受到迫害。
在1980年代之前,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就曾经批判道教文化和民间信仰,断绝了部分与其他宗教交流的渠道。
舞狮、观音会、中元普渡等传统民俗活动被视为民间信仰和道教文化的有机融合,舞狮和夜游神等活动让人们感受到了不一样的道教文化气息。
关于道教的简介1.道教道教三祖:道教以始源於黄帝,乃尊黄帝为始祖,以阐扬道学精义的老子为道祖;以组成道教的张道陵为教祖。
道教别称:道家、黄老、老氏、玄门、道门道教思想:除"人君南面之术"外,还有阴阳五行思想和神仙思想2.道教发展史战国中期,齐国,兴盛尊崇黄帝和老子的黄老道教西汉时期,文帝景帝两代以 "清静无为"之学治理天下,与民修养生息,对于社会的各种生产活动及老百姓的生活,尽量不加干涉,任其自然发展,遂形成了以黄老道家思想为主的政治学说,世称"人君南面之术",史学界称这一时期为"文景之治"。
是故,黄老之学,蔚然而兴。
魏晋时期,道教分化为士族丹鼎道教和民间符水道教。
茅山道人葛洪将道教神仙方术和儒家纲常名教相结合,构建了一套长生成仙体系,为士族丹鼎道教奠定了理论基础。
老庄玄学盛行,促进了道教理论的发展。
隋朝实行佛道并重政策,隋文帝使用道教名词"开皇"作为开国年号,苏元朗开启了内丹学说,隋朝是道教发展的转折时期。
唐朝尊老子为祖先,奉道教为国教,采取措施大力推崇道教,提高道士地位。
唐高祖规定"道大佛小,先老后释",唐太宗重申"朕之本系,起自柱下"。
唐高宗尊奉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
唐玄宗时期基本已经完成,道教发展到全盛,社会上的崇道之风发展到极致。
元朝前期,全真龙门派祖师丘处机真人以74岁的高龄,自山东昆嵛山西游35000里,在中亚机遇"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成就了"一言止杀"的历史性创举与汉蒙佳话,获得成吉思汗崇奉而呼之为"神仙",拜之为国师,掌管天下道教,为全真道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朝道教最大的特点是世俗化和民间化。
明朝诸帝都对道教采取了尊崇的态度:明太祖推崇城隍和土地,在全国各地建设了成千上万座城隍庙和土地庙;明成祖自诩为真武大帝的化身,对全真道士张三丰及其门派极为尊崇。
唐朝的道教与民间信仰唐朝(618-90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是道教与民间信仰蓬勃发展的时期。
在唐朝期间,道教及其与民间信仰的交融成为一种独特的信仰现象,对塑造唐朝社会及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道教的兴盛唐朝时期,道教在社会中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与兴盛。
这主要归功于唐玄宗的支持与推崇,他本人是一个虔诚的道教信徒,并将道教视为国家宗教。
唐玄宗推动道教的兴盛不仅在于其个人信仰,更重要的是以政府的力量来加强对道教的扶持与保护。
1. 皇家的支持唐玄宗下令修建许多大规模的道观,如神仙庙、灵隐观、玄真观等。
这些道观不仅成为道教活动的场所,也成为道教信仰的象征和中心。
在这些道观中,许多寺庙设有丰富的神龛和祭祀活动,吸引了大批的信徒前来朝拜与祈福。
2. 文人雅士的参与唐朝时期,许多文人雅士对道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以此为主题进行创作与思考。
他们通过诗词、绘画等艺术形式,抒发对道教信仰的热爱和追求,推动了道教在文化领域的发展。
二、民间信仰的融合与道教的兴盛同时,唐朝时期的民间信仰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这些民间信仰既包含了原始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也融入了道教的元素,形成了一种具有独特特色的信仰体系。
1. 祭祀活动在唐朝时期,人们对祖先的崇拜尤为重要。
每逢重大节日,民众会组织祭祀仪式,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在这些祭祀活动中,道教的仪式和信仰方式被纳入其中,与原有的民间信仰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祭祀形式。
2. 风水信仰风水信仰在唐朝时期达到了高峰。
人们相信通过合理布局和选择居住地,可以获得好运和福祉。
在风水信仰中,道教的理论和观念被广泛应用,人们相信通过修建道观和修炼道法,可以得到神灵的庇佑和保护。
3. 命理占卜在唐朝社会,命理学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应用。
人们相信通过占卜和推算,可以预测未来的吉凶祸福,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避免或促进。
道教的符咒和法术被纳入了命理占卜中,为占卜师和信徒提供了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清末民初苏浙皖民间道士门图刍议薛梦缘(中国人民大学 清史研究所,北京 100872)摘 要:宋元以降,道教世俗化进程加快,民间道士逐渐融入到地方的社会生活之中。
随着民众道教仪式需求与民间道士数量的增多,道士们不得不开始思考彼此间的相处模式。
晚清,江苏、浙江、安徽三省的民间道士内部出现了富有地理意义的门图,即道士们划定地段为主家提供道教仪式服务。
门图的出现与地方的道教传统、社会经济秩序都息息相关。
门图虽然是民间道士内部的相处规则,但是在与地方社会互动的过程中,宗族、正统道教与地方政府也共同参与了门图的运行。
同时,门图也被鹤器班、清音班等其他提供仪式服务的人员所认可,并应用到他们的行业之中。
关键词:门图;道士;宗族;规则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5X(2020)05-0043-10 在处理道士身份问题时,学界习惯于将道士群体分为宫观道士与民间道士两大类。
宫观道士处于正统道教的管控范围之内,以往的道教史研究也集中于对这一群体的讨论,尤其是对精英道士的讨论。
相较之下,民间道士虽然整日奔波于乡村之中,处理繁杂的打醮事宜,但是地位较低。
道与庶道,二者泾渭分明。
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道教研究者也开始关注到民间道士群体①,并郑重地称他们为地方仪式专家。
研究中,部分学者注意到在晚清江南地区,民间道士存在通过门图划界举行仪式的现象。
②高万桑在描写民间道士的日常形态时重点论述了门图/徒与门眷制度,认为这是一种“辖区的制度”,“资产可以被交换、出租、出售或抵押”。
③同时,他也敏锐地指出,门图是地理意义的,门眷是人际聚合上的④,暗含门图和门眷两者之间的微妙差别。
囿于材料所限,学界对该问题的探讨往往浅尝辄止。
民间道士如何通过门图在地方社会生存?民间道士与宫观道士是否有合作的可能?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探究。
近来,笔者在翻阅地方历史文书的过程中,发现了几份晚清和民国时期安徽歙县、浙江衢县(清代称西安县)的道士门图契约。
道教的简介主要历史介绍道教发源于历史悠久的华夏大地,从中国的洪荒时代起人类首先开始寻求自然的庇佑,遂而认为万物有灵,这是原始人类在形成宗教之前最先出现的理论。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道教的简介。
道教的简介道教发源于历史悠久的华夏大地,从中国的洪荒时代起人类首先开始寻求自然的庇佑,遂而认为万物有灵,这是原始人类在形成宗教之前最先出现的理论(英语:animism),进而产生了对自然的敬信,灵魂的敬信,祖先的敬信,直至在历史的河流里慢慢进化成祖先与天神合一,成为对天无上的信仰,后世各类至上神的雏形。
在原始社会时代,已有先贤追问生命的意义,挑战人类生命的极限。
炎黄子孙的先祖,中华民族始祖,古部落联盟首领,轩辕黄帝应为第一人,据《史记·封禅书》载“且战且学仙”,“黄帝问道于广成子”。
至殷商时代,史前时期的对自然敬信已发展到信仰天帝和天命,《书·盘庚上》:“先王有服,恪谨天命。
”天命实际上是指对自然的规律、法则的敬畏信仰。
《荀子·天论》言:“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这时初步形成了以天帝为中心的天神系统,在远古部落社会,政祭本是合一,国家大事便先由大巫事先卜筮以向天帝请求解疑答惑。
(大巫是担任上帝与下帝之间媒介任务的人,掌国家祭祀。
在上古乃至商代,巫都是一个崇高的职业。
轩辕黄帝出战之时,都要请巫咸作筮。
国家政事大小,都要徵得他们的同意。
如果他们不同意,即使其它统治者同意了,事情还是不行。
)周代鬼神崇信进一步发展,所信仰的鬼神已形成天神、人鬼、地祗三个完整的系统。
并把崇拜祖宗神灵与祭祀天地并列,称为敬天法祖。
敬天信仰出自儒教圣经《诗经》:“敬天之怒,无敢戏豫。
敬天之渝,无敢驰驱。
”东汉顺帝时(永建元年丙寅-建康元年甲申[西元126—144年]),张陵于蜀郡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创立了五斗米道,把儒家的敬天与百姓法祖总结汇集并加入其它诸子的思想而成为一个崭新的宗教,名曰道教。
道教发展简史道教发展简史道教,是中国唯一地地道道的本土宗教。
南怀瑾先生将她的孕育、萌芽、形成、发展过程,分为十个阶段:一,“道”的思想,是中国古文化的根。
公元前四五千年,也就是中国常说的三皇五帝时期,直至黄帝轩辕氏,道教的思想浸润于中国上古文化。
二,从公元前二千三百年开始,唐尧、虞舜、夏禹三代,是道教思想胚胎阶段。
这个时期,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已经开始发达,民族文化已经形成规模,但是还不分君道、师道。
三,从公元前一千八百年开始,商汤至西周这一阶段,道教思想逐步充实。
这一阶段儒、道不分家,鬼神等思想开始形成。
四,从公元前七百多年前开始,进入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和道家开始各立门户,同时,道教和道家的学术思想也开始分野。
五,从公元前二百余年开始,自秦汉至汉末、三国时期,为道教思想孕育阶段。
王权和天命思想盛行。
六,公元一百年,道教建立。
此时处汉末、魏晋时期,社会动荡,神仙思想与道教宗教思想合流,产生道教。
七,南北朝时期,是道教的成长期。
这时佛教输入,促使中国本土文化自觉,有了压力,成长壮大以抵抗外来文化思想。
八,唐代,正式宣布道教为国教。
从公元六百年开始,道教进入了扩张期。
九,宋代以后,至元、明、清,从公元九百年开始,道教进入了发展演变时期。
十,二十世纪以来至今,道教衰落。
东西文化整合的当今,道教前景未可期。
道教发展简史前言综观道教发展的历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南北朝时期,道教得到帝王贵族统治者的支持,跻身社会上层,这是它的第一个发展时期,唐朝皇族与老子攀亲,自称李耳之后裔,政治上给予扶持,大力推行道教,这是第二个发展时期.北宋真宗开始,用道教麻痹人民陶醉自己,借以掩盖北方强邻压境造成的耻辱,这是道教发展的第三个时期.明代中期,帝王迷信道教,妄图成仙,道教受到重视,并干预政治,参加政府内部的权力争夺,这是道教发展的第四个时期.本文章仅以最简易的行文方式,总结论述道教的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最基础的理论与相关知识,使那些对于道教陌生的朋友有一个最直接的了解,对于复杂的学术性理论与论述,本文没有太多的讲解,如果您对于道教有深刻的兴趣,不妨多多查找各方面道教资料充实自己的知识.第一章道教的孕育与诞生道教与其它的宗教一样,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早期教派并非经由同一途径,在同一地区和同一时期形成的,并且在很长时间内没有一个统一的稳定的教团组织,因而中国道教史的上限极不易认定.在早期存在有符录派与丹鼎派,但其诞生过程相当复杂.丹鼎派注重清修炼养,又有内丹与外丹之分,其前身就是神仙方术和养生气功学,它是由战国时期发展而来的.东汉后期出现的<<太平经>>与<<周易参同契>>开始形成早期道教理论,却无相应的道教组织.魏晋时期的内丹经<<黄庭经>>和外丹经<<抱朴子.内篇>>尽管社会影响较大,其社会组织力量依然弱小.<<老子>>与<<庄子>>也成为道教产生的另一个重要源头.由此可见,中国道教产生的过程是多源的,多渠道的和逐渐靠拢而成的.各教派之间互有影响,但基本上又是独立发展,时间上前后相错,并无统一的具体创教时间可言.教名与教徒也没有统一的称呼,道教一词道见于<<老子想而注>>.依此可见道教的产生可以由<<太平经>><<周易参同契>><<老子想而注>>三书看成道教活动和道教实体出现的标志.早期道教的主要来源与产生的社会背景如下:第一来源于古代宗教和民间巫术,第二来源于战国至秦汉的神仙传说与方士方术.第三来源于先秦老庄哲学和秦汉道家学说.第四来源于儒学与阴阳五行思想.第五来源于古代医学与体育卫生知识.道教的历史渊源诞生于汉末,它是汉代社会的产物,是汉代思想文化的组成部分,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在汉武帝时期直接推动了丹鼎派的形成.另外佛教的传入与兴盛对道教的产生有刺激和推动作用.<<太平经>>是流传至今的最早的道教经典.它的主要思想就是:1.神秘的气化学说,2.三名同心的调和论.即主张君,臣,民直协调共处.3.阴阳五行的灾异说.4.天人相通的神仙系统.<<太平经>>的神仙系统一为神人,二为真人,三为仙人,四为道人,五为圣人,六为贤人.它具有两个神学系统:即天地阴阳系统.与神仙系统.这两者是平行关系,神人主天,真人主地,仙人主风雨,道人主教化吉凶,圣人主治百姓,贤人辅助圣人.<<周易参同契>>是道教丹鼎派最早理论著作.其中心思想是运用提示的阴阳之道,参合黄老自然之理,讲述炉火炼丹之事,基本上是一部外丹经.其文字古奥难懂,其真义令人不易捉摸.<<老子想而注>>是进一步了解五斗米道教义和理论的重要资料.五斗米道与太平道最大不同之处就是它非但没有遭到太平道那样的悲剧,反而在演变为天师道以后,成为道教的正宗.第二章魏晋之际道教的传播与分化魏晋天师道在北方的传播与曹操对民间道教的镇压与五斗米道北迁有极大关系.曹操对于信奉太平道的黄巾军采用武力镇压与招降并举.后又因太平道领导张鲁投降,五斗米道的上层人物迁入北方居住,汉中的大批信奉五斗米道的民众也随之迁入北方,促成了五斗米道由巴蜀向北方传播.随着魏晋统治者对民间宗教活动有极大的戒心以及对宗教活动的禁止,五斗米道在道教律令上以及规章制度上极不完善,组织涣散,号令不一,其发展处于停滞.但是在其巴蜀地区及江南地区部分民间道教组织却在形成发展传播之中.如陈瑞领导的巴蜀天师道团,江东的于君道,帛家道,李家道等.另外魏晋之际一些神仙方士的活动这些都促成了道教的传播与分化过程.第三章葛洪与魏晋丹鼎道派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生于晋武帝太康四年283年.三十五岁时完成<<抱朴子>>内篇及外篇两部文章.内篇论述神仙药方,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的仙道学说,外篇论述人间得失,世事经国治世儒术等.其师承关系为:左慈-葛玄-郑隐-葛洪.其主要观点就是神仙是存在的,凡人可以通过学仙修道成为神仙而长生不死.强调人人后天学仙修道的主观动努力即立志,明师,勤求.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指出行气在在生气之时,即从半夜以至日中的六个时辰.一天中的另六个时辰是死气之时,在死气之时行气无益.练习时要循序渐进,开始时以鼻吸气,以口微吐,做到吸多吐少,还要吸吐无声达到自己的耳朵听不见,鸿毛放在鼻口之上而不动,要尽量延长吸气后到开始吐气的时间.初学的人心中暗数到一百二十,再微微吐出,渐渐练习到能数一千或更长.最后达到能不以鼻口嘘收,如在胞胎之中,就算掌握了胎息之法.另记述守玄一之法可以分形,即分身术.一人可以分身出现数十个本身形象.这种分形之道又叫镜道.分形术可以通神,自见其身中三魂七魄,还可接见天灵地祗,驱役山河之神.另外葛洪师授奇宝即:<<三皇内文>>为符道之书之首,它与<<五岳真形图>>是最重要的符咒之书.三皇内文可以禁辟恶鬼,疫气,虎狼山精,五毒百邪等.可以召见司命司危五岳之君.<<五岳真形图>>是一种作为符咒使用的平面山岳示意图.后来变成纯粹的符咒.葛洪的<<抱朴子.内篇>>的问世,,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他站在上层道教的立场对早期道教所做的历史总结.充实了道教理论,他对后世的道教影响很大.成熟了丹鼎派,也标志了早期道教的终结.第四章东晋南朝道教的变革与发展在道教史上,东晋南北朝是一段重要的转折时期,在这个时期,道教由于门阀族阶级的改造,经历了一番重大的变革,从早期原始幼稚的五斗米道发展演变为完备成熟的宗教,从主要传播于民间的道团上升为官方承认的正统宗教,当时中国的南方,是道教发生变革的主要地区.东晋以来,佛道二教兴盛,需要有大批的新的经典传播其教义.佛教的经典可以向印度求取,而道教只能改造前代的书籍以及供鉴佛教的经文了.东晋以后新的出的道经以<<三皇经>>,<<灵宝经>>,<<上清经>>这三组道经最为重要.即三洞真经.<<三皇经>>在唐代受到官方禁止,现已失传.在<<道藏>>伤字号<<洞神八帝妙精经>>中保留了不少三皇经的道法,其中共有最上乘的九十二枚符咒,这些符文代表某些天神地祗,仙官天将,五岳四渎之君,魂魄邪精的隐讳姓字.修道者得之如按法书吞服或佩带,便可以召神灵役鬼怪.可谓学习道法符咒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五岳真形图>>是一类似印章的图版道士佩之,百神群灵奉亲迎.<<灵宝经>>也是由葛氏家族传播的一组道经.其中<<灵宝五符序>>三卷收录于<<道藏>>水字号.内容为养生求仙之书.上卷为存思服气之术,中卷为服食草木药方,下卷为佩带或吞服之符录以及成仙之法.总而言之,以五行思想为基础的来构造道教修炼方术,是上述东晋灵宝诸经共同的特点.因而形成了灵宝派,注重斋戒科教,劝善度人,是灵宝派的两个显著特点.这一派的形成与南朝了陆静修,宋文明等道士有密切关系.<<上清经>>是东晋中期以后出现的一组重要的道教经典.上清经的问世及传布,在道教内部开创了一个新的派别-茅山上清派,陶弘景成为南朝上清派的代表人物.在现存<<上清经>>中,诸如金丹服食,导引行气,佩符投简,遁甲隐景,踏罡布斗,高奔日月,餐吸云霞,歌诵礼赞,召神伏魔,禁制虎狼等等道术应有尽有,而尤生守一之功法.<<大洞真经三十九章>><<雌一玉检五老宝经>><<太上素灵洞玄大有妙经>>被称为道者三奇.其内容为心中存想神至面前的存思之术最有特点即存神炼形之术.当今搞符咒术的必须学会存想之术.说明人体中有五神,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志,肾藏精,五藏尽伤则五神离去.,现<<正统道藏>>洞真部所收录的<<大洞玉经>>为南宋茅山传本.陆静修生于公元406年,为晋安帝二年.他是南宋前期著名的道士.为了适应当时门阀士族阶级的需要,对江南天师道组织进行整顿并与神仙道教融合,成为南朝道教的一代宗师.也成为奉持三洞经典为特征的新道教的大师.建立完善了道教斋醮仪式.他首先创立了在道教史上有深远影响的道教典籍的分类方法.即将道书分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四辅(太玄,太平,太清,正一)七大部类.三洞四辅不仅是一种道书分类法,同时也包含着区分道经品级高低和排列道士阶级次序的意思.如修太清法仅能成仙,修灵宝者可以成真,修上清者可以成圣.陶弘景生于公元456年.历经南朝的宋,齐,梁三个朝代.在当时称其为山中宰相,道门学者.南朝时期的达官显贵纷纷拜于其门下,足见当时之显赫地位.陶弘景在实际研究操作中严谨地将养生术,炼丹术,医药学用之于实践,为道教上清派的最后形成奠定了基础.他将茅山(今江苏南部原句曲山)建成道教上清派的基地与中心.所以上清派在后来也被称作茅山宗.奉魏夫人或杨曦为第一代宗师,以<<上清大洞真经>>为本门正传,供奉元始天尊为最高神,同时也研习灵宝,三皇及天师道经及法录.茅山派的形成标志着自葛洪以来江南士族道教徒以神仙道教改造旧天师道团,创立官方化的正统道教的完成.陶弘景还完善创立了道教的神仙体系,为神仙排定座次.形成三位一体的三清尊神神说.即玉清元始天尊说上清经;上清灵宝天尊说灵宝经;太清道德尊说三皇经.在这一时期内道教又引进了地狱的概念.北方癸地有罗酆山,有六座鬼神宫府.陶弘景将错综复杂的神仙系统统一归纳,集成一本<<真灵位业图>>.将道教出现的近七百名神灵的名讳称以图谱的形式一一列出.其目的在于使修道者明白:超现实的仙真鬼神世界里也有明确的等级秩序.在这一时期,道教与佛教与儒教三教鼎立,为了扩大各自的社会影响,争夺作为正宗思想文化的地位,儒,道与佛教之间的矛盾斗争愈来激化,三方展开的唇枪舌战与辨论.尽管这样,但三方又总是能够彼此调和的原因在于三者都可以为封建士大夫所接受,能够被士大夫们兼容并举.综上所述,东晋南北朝的道教变革,从葛洪到陶弘景,基本上告一段落.道教经过这一时期的改造,已经有了较为完备的教义理论和经典文献,建立完善了自身的科戒仪式和相对统一的教会组织,丰富发展了修炼方术,形成了独特的神仙信仰体系,并扩大了在统治阶级和普通民众中的影响,完成了从民间宗教向官方正统宗教的演变过程.在西晋以后,在少数民族统治的十六国北朝境内,也出现了道教改造旧天师道的事件,形成了寇谦之新天师道和楼观道派.第五章宋朝道教的发展在北方十六国像张忠,王嘉以清虚守志,修道养生为宗旨,隐居山林,招合徒众的松散道教集团很多.这对于寇谦之(公元365-448年)改革天师道的影响很大.他以著作<<老君音诵诫经>>(现仅存一卷收录于道藏力字号)宣布革除旧五斗米道的一些落后的道法.他以儒家礼法来清整道教组织.反对滥传房中术及反对乱传服食仙方,而特别强调要以斋功为养生求仙之本.其后他又著有<<录图真经>>,这部书不仅是一部改革道教的经典也是一部图谶式的神书.在完成了道教改革之后,寇谦之已经准备下山投奔封建统治者,实现佐国扶命,为帝王师的愿望,以使道教成为官方的正统宗教.由于天师道经过其变革后,适合了鲜卑统治者与汉族门阀地主的需要,加之寇谦之善于钻营与地位显赫的贵族崔浩得到宠信,终于得到了官方的正式承认和支持.在北魏大兴起来.北魏初期,佛教与道教同时发展壮大,但由于北魏太武帝即位之初,听信寇谦之与崔浩之言,又加之随着北魏统一战争的进展,新征服的关中都是佛教兴盛之地,僧侣地主交通官府,妨碍国家政令统一,甚至有参与叛乱可能,这些都促成了太武帝决心镇压佛教势力的原因.公元444年正月,太武帝诏令灭佛,杀尽佛门弟子.同年九月发生了诛杀高僧玄高事件.后由于崔浩失政被诛杀,寇谦之死去,至公元548年,北魏分裂后,道教与佛教在论较中失败,北齐政权诛灭道教,提倡佛教,从此新天师道团消亡了,于隋唐时期流行的道教宗派,主要是南方的上清派及北朝后期兴起于关中的楼观道了.楼观道以陕西终南山下的楼观为中心,传播于关中地区.在北魏孝文帝时起以梁谌,王嘉,王道义,陈宝炽,李顺兴等为代表正式形成楼观派.此派受到南方上清派的影响颇深.在其兴盛发展过程中,陈宝炽,韦节,王延,严达等著名道士起了重要作用.在唐朝时期,楼观道成为与上清派同样的待遇的御用道教流派.,具有融合南北方特点的道教.,在学术上形成了注重实用而不尚义理辨析的特点.楼观派虽然受到南方上清派的影响较深,但在神话老子方面却继承了北方天师道的传统.在佛教,儒教,道教三者的关系上,辨论空前激烈.虽然经历了道教被废除,但是道教在这一时期基本上奠定了成为封建上层建筑与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编隋唐道教隋唐时期,尤其是唐代,是我国道教全面发展的繁荣时期之一.因隋文帝幼时由尼姑养大,自称我兴由佛法.对佛教非常重视.规定三教的次序是佛为先,道为次,儒教为末.在唐皇近三百年的统治中,道教始终得到扶植和崇奉,居三教之首.唐末的吕洞宾,钟离权成为后来内丹派的祖师爷.第六章隋唐道教重玄哲学与政治魏晋以来不大受道教重视的老庄著作,列入道藏太玄部首经,成为唐代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道经.道教在唐代建立起了相当系统化的道教哲学体系.重玄之道即为: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谓道性是指众生禀赋于道或道同一的不变之性.众生即是道,道中有众生,一切有形,皆含道性.在唐代崇奉道教,即有政治上的利用,也有帝王个人的信仰,但仍旧以政治利用为主.其一是利用道教神灵来制造皇权神授论,以达到神化皇权和帝王的目的.其二是利用道教的一些法术来佐国济民,其实质是利用宗教来达到安定社会的目的.其三是利用道教劝善惩恶来维护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其四是利用道教来抑制或反对佛教,巫教等教派的流传和发展.其五是利用道教清静无为的思想作为治国之略和养生之道.其六是利用道教神仙方术以求长生成仙.自南北朝以来,魏武帝崇道抑佛,梁武帝尊佛崇道,周武帝毁佛抑道,隋文帝先佛后道,唐初是崇道抑佛.武则天是先佛后道,唐玄宗崇道抑佛这些当时的大事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和当时的政治斗争有密切的关系.唐玄宗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崇奉道教的皇帝.在他近半个世纪的统治中,自始至终的崇奉道教,从而把道教推向全面发展的繁荣时期.第七章唐代道教心性论的形成唐代前期,道教在理论建树的总体与精深方面,有不足之处,常处于佛教下风.此时,道教中的博学之士以中华文化中的道家老庄之学为本位,吸取佛字中的义理精华,加以融会贯通,对自然宇宙,社会人生等方面的哲理问题提出了诸多新解释与新观念,形成新的道教义理之学.成玄英的道教重玄思想即其代表.探讨成玄英的重玄学说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师承于江东重玄诸家而加以深化完善的玄与又玄说,二是独得于魏晋郭象之玄学思想而加以改造提出的道教自身的自然独化说,三是深化道教哲学理论的道性与真性说.成玄英的重玄思想其核心即是关于玄与又玄的学说.其内容为:道本无名无形,不可言说,然而无名为天地之始,有名为万物之母,无之与有,虽然名称不同,但同为大道所出.故道的这种深奥玄远的状态称作玄.如果能够悟解道的这种深奥玄义,也就打开了认识天下万物的心智的关键.成玄英的真性说实际表明了这样一条逻辑思信维路向:即道之本性是自然清静的,修道众生也同万物一样,禀赋道性而自然化生,因此众生之本性也应是清静无为的,然而众生赋性成形以后,由于外物的诱惑和干扰,则渐渐耽于物欲.心识迷乱,丧失本性.解救的唯一办法就是静心修道,摒弃物象之干扰,体悟万法虽动不动,而归根复命,静于真性,以达长生久视之道.李荣是继成玄英之后又一个在重玄思想领域内有独到学术研究和贡献的道士.他著有<<老子注>>现已失传.他认为至真之道是虚极之理,无声无色,无形无名,即不能用语言表达也不能和心灵来认识.然而它却能包容一切事物,弥罗整个宇宙.既然世俗的正面认识方式不足以表达真道的存在,那末只能从反面的否定方式来以体认.真道作为实体,不生不灭,从时间上讲是不常不怕断,从空间上讲是无象无形,从运动变化来说不盛不衰,无所相待,绝对长存.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实体,时空与运动变化是事物得以存在的基本条件,而道排除了所有这些条件,没有任何东西可与它相对,因此,这样的真道其性质是一种无条件的绝对的精神实体.李荣将道解为虚极之理是他在道教义理方面的一个重要贡献.司马承祯(公元647-735)号白云子,他的道教哲学思想可归纳为:1.道本元气论.就是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2.注重生命科学与养身健体修炼.他又将道教的心法修炼分成敬信,继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七个步骤来完成.第八章唐代道教的经戒传授道教派别多种,每派中法师品位都有高低之分.所以传授的经文也不同.一般地讲教外人士多称在俗弟子,尊奉正一教后可成为清信弟子,清真弟子,正式入道可称为正一道士,由正一道士再晋升洞神派三皇弟子,无上洞神法师;然后再成为高玄派高玄弟子太上高玄法师;再迁为界玄派升玄内教弟子,升玄法师;再上一级成为洞玄法师,洞真法师,三洞法师,大洞法师.只有得到洞真法师尊号后,不管原属于何派,均可再受大戒,登上道教的最高一级法师的职位.第九章唐代道教的法箓传授箓通常是指记录有关天官功曹,十方神仙名属,召役神吏,施行法术的牒文.它是道教教法中的重要部分,所以,道教中又称为法箓,法箓文牒中一般必有相关的符图,道教经典中有时又统称符箓.道教法师们认为箓文是由道气演衍的文字,是太上老君的灵文,九天众圣的法言.因此,符图的绘制采用象征云霞烟雾的篆体,文中排列众多天仙地祗名号,要求受箓道士熟读背诵,成为做法事的凭仗. 箓文实际上开创于张道陵.隋唐以来,道士推崇符咒术,他们坚信奉受太上所传的法箓,背诵箓文中的天官功曹姓名,自然界的一切均受治于我,天神保我,吏兵护我,凶邪不敢侵,疾病不能扰,在道门内将符员视为瑰宝.并制定了严格的授受规则,程序.唐代三洞法箓分属于洞神,洞玄,洞真,三洞之间有高低之分但没有门户隔阂.正一盟威法箓:它是南北朝以来正一天师门下法箓的总汇集.它又称做太上三五正一盟威宝箓.太为最大最高者,上是指太上老君,三者指天地人三才,五者为黄中总数,元精固守.正一法箓始自张道陵,经南北朝寇谦。
中国道教文化第一篇:中国道教文化道教与民俗文化摘要:道教是中国唯一土生土长的宗教,几千年来,它深入人民生活,不断地演变,深深的影响着人们的习俗,尤其是很多传统节日的祭祀活动,都有着很多的道教元素。
作为近两千年封建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产生着无法想象的、巨大的社会作用。
它与儒教、佛教两家鼎足而立,互相融合,一起构成了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
关键词:道教民俗祭祀民族性格正文:道教文化在民间的习俗中无处不在无处不有,道教文化经过几千年的锤炼早已深入人们的生活之中。
其中我们体验最深的就是民间的一些节日的祭祀活动了。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请僧道看经,备果酒送神,烧合家替代钱纸,贴灶马于灶上,以酒糟涂抹灶门,谓之‘照虚耗’……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及财门纸驴、回头鹿马、天行贴子。
卖乾茄瓠、马牙菜、胶牙饧之类,以备除夜之用。
自入此月,即有贪者三数人为一伙,装妇人鬼,敲锣击鼓,巡门乞钱,俗呼‘打夜胡’,亦驱祟之道也。
”时至今日,仍然有很多农民还保持着这个习惯,我生自农村,自己也做过一些祭祀活动。
下面我们就从民间传统节日的祭祀活动说起道教。
中华民间保存着多种多样的节日,这些节日有些我们非常熟悉,有些却令我们感到奇怪。
毕竟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所以很多民间节日都与或多或少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者有一部分道教元素,或者纯粹就是道教节日。
通过这些节日,我们不难看出道教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要说到传统节日,春节是最隆重,最热闹的,离家多远的游子到春节都要回家与家人团聚,春节虽然并不完全起源于道教,但其间充满了与道教人物诞辰有关的神仙传说和风俗习惯。
春节之前会有腊八和祭灶,俗话说:腊八祭灶,过年来到。
腊八节即腊月八号,原来是古代庆祝丰收,感谢祖先和各路神灵,包括门神,造神,宅神,井神等的祭祀仪式。
这一天人们要喝腊八粥,这种粥有八种谷物组成,包括大米、小米、绿豆、豇豆、小豆、花生、大枣等原料。
中国道教文化一、道教的产生与发展(一)渊源1.巫术:道教继承了古代的巫术,因此道教中的念咒、祈祷、符箓和镇鬼等法术都与巫术有关。
2.神仙思想:神仙方士之说后来成为道教的直接来源,道教基本思想就是长生不死。
3.黄老思想:道教把老子的道加以宗教化,因此老子便成为道教的尊神。
(二)产生1.五斗米道:道教的最初形式是东汉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
张陵是东汉顺帝时沛国奉人,今江苏奉县人。
126年到144年,他客居四川,在鹤鸣山上(今四川大邑县境内)修道,制作符书,以符水及中草约为人治病,凡入道者出五斗米,故号称五斗米道,张陵就是后世所称的张天师,这个称号是世袭的。
五斗米的目的是“防凶年饥民往来之乏,行来之人不装粮也。
”带有灾年互救的性质,即慈善之意,颇得人心。
2.太平道:与五斗米道同一时期,东汉钜鹿人(河北)张角据《太平经》创立了另一道教教派―太平道。
张角奉《太平经》为主要经典,鼓吹太平社会的理想,以符水、咒语为人治病,信徒达数十万人,在东汉末年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的情况下,率领众徒举行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推翻了东汉王朝,但起义失败后,太平道无形解体,残余信徒融入五斗米道。
《太平经》并非一人一时之作,内容庞杂,包括阴阳五行,祀神驱鬼、灾异、符箓、巫术等。
其社会思想以宣扬封建伦理道德为主,但也反对统治者聚敛财物而不救济贫困,要人们自食其力,其中还提出了修炼精气神的思想。
《太平经》后来成为道教的主要经典著作,是流传至今的最早道教经典。
太平道和五斗米道一样具有较浓的巫教色彩;崇尚黄色,头戴黄巾,身穿黄服。
这些是太平道的宗教特徵。
(三)道教的发展1、魏晋南北朝时期(1)葛洪(283年-365年)著名道士,号抱朴子,主张外儒内道,撰写《抱朴子内篇》,一方面他创立了一套炼丹术,提倡神药金丹,服食成仙,另一方面又强调内心修养,为后来道教丹鼎派奠定了理论基础,其理论被上层官方所接受,成为贵族金丹派。
至今杭州西湖还有葛洪炼丹的遗址。
道教的世俗化----民间道教
世俗化是西方宗教社会学提出来的理论概念,主要用来形容在现代社会发生的一种变化,即宗教逐渐由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地位跟深远影响退缩到一个相对独立的宗教领域里,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逐渐去除宗教色彩。
这个词本是出自于基督教会,当时教会把一部分属于教会控制的领土与权力转让给地方的世俗统治者,由是人们把这个领土与权力的变化,称之为世俗化。
但是社会发展到今天,世俗化的概念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其意义不再是仅是指向领土与权力的范畴,而是更多地指向宗教里面所出现的相对与世俗社会现象靠拢或所发生的有世俗内容的变化。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用除魅来形容现代生活的理性化,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也在他不同的作品中一再提出现代社会世俗化的趋势,他认为神圣性跟机械连带的社会控制机制在现代工业为主、个人主义盛行的社会中正遭受到侵蚀挑战,必须寻找新的社会共识与神圣性。
也就是说,宗教始终要与社会发生调适,否则宗教就不可能流传下来。
历史已经证明,那些与社会调适程度高的宗教最后都流传下来,反之则在历史进程中最终衰落了。
所以凡是属于与社会相适应的那部分内容,无疑就是宗教的世俗化现象。
宗教世俗化不是现在才有的现象,它在人类历史上始终存在,具有普遍性,并且伴随着宗教与人类社会互动,与人类社会一道前进。
在中国,道教通过对民众宗教意识、人生态度、处世之道等方面施加影响,强化对现世人生的注重,并在不断发展历程中强化家庭化、伦理的倾向,吸收儒家的伦理纲常,以鬼神信仰和巫觋方术与佛教相结合,渗透于中国民间社会,形成世俗道教。
世俗道教,以它显明的人间性,在许多方面成为人们现实生活的补充:斋醮祈禳,念咒画符,占卜扶箕,祈雨止风,相宅择墓等等道术流行于民间,满足了一般民众出于低等动机的福祸长生的愿望。
道教在民间大行鄙俗的方术巫仪,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民众固有的迷信心理和低级宗教情绪:削弱了理性精神在民间的影响。
它大肆宣扬发财、富贵,一人得道,泽及家人等等。
这样使世俗道教在中国社会中有很大吸引力。
在民众生活中,道教的祭鬼等活动并不罕见,求签问卦更属平常;从无处不在的鬼神仙长,无时不灵的法术符箓、随时随地都可以进
行的祭拜占卜中,普遍民众获得精神上的安慰与满足。
同时道教的医药也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羽化登仙等神话,包含了民众的生存欲望,道教的气功、武术、养身健生之道同样深受民众共爱。
它打出的以生为乐,以长寿为大乐,以不死成仙为极乐的旗号顺应了人的生存本能,享受欲望和精神满足的需要。
这样,世俗道教内化为民众的一种情感态度,深刻地渗进中国人的血肉,塑造了中国国民性的方方面面,正有感于此,鲁迅才说“中国根祗全在道教”。
世俗道教在民间具有广泛影响,通常是经由代代相传的传统经验和各种各样的仪式法事书册宣传渗透的。
前一个方面很明显——在一个相对封闭与安定的乡土社会中的人,从小就会看到听到种种风俗习惯,生活样式,处事规则,也会理解接受种种宗教信仰,道德观念,人生信条,这是传统的延续,也是经验的传递;而后者则导致主动的参与和明确的信仰。
大体而言,道教对中国民间发生影响的具体途径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是以道观为中心举行的道教节令庆典,这是每年都要举行而且不止一次的活动,它一般不受外在功利因素的影响,也没有具体功利性目的,常常是将祭祀、娱乐、休息与商业活动合而为一的,如十二月二十四为灶神生日所开展的庆祝活动,北京白云观正月的神仙大会,武当山的法会、南岳衡山九月初九的寿文化节等等,在这些活动中,信仰者可以领略到神灵的威严,体验到道教的经验,特别是在诵读经文与戒律时更可以在道教仪式中接受各种宗教伦理信条。
第二为在民间为具体事物临时举行的法事。
这是道士应人之邀请而举行的活动,一般来说,都是为了某种功利性的目的,如为死者祈福消灾的祭炼仪式,为避旱涝而举行的求雨仪式,为病人而设立的驱鬼仪式,此外还包括各种小法事,如安葬、建宅、求签、祈子等等,这些活动往往不分时间地点,随时可以进行,道士用符箓、禁咒、法器加上各种经文戒条为民间百姓达到某种实际的直接的目的而举行活动,民间百姓则在这类活动中得到心理上的安慰或平衡,在这些法事中民间百姓也同样接受着宗教思想的影响,支持了他们生活的信心和道德的信念。
道教影响民众最重要的方式是大量有关道教的读物在民间的传播,其中最重要的是道教的戒律和善书。
道教的戒律是道教信仰者的行为规范及奖惩条例,善书是把这种行为规范和奖惩条例通俗化世俗化的宣传品,包括《太上感应篇》、
《阴骘文》及各种功过格,还包括一些有道教关联的宝卷,如《三茅真君宝卷》、《韩湘宝卷》等,同时也包括一些带有道教内容的戏曲、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以及关于八仙故事的各种戏曲等等,通过一批有文化的人对它们进行详细阐述,一批稍有文化的艺人、道士对它们进行通俗的演说,渗透到平民百姓中去,这其间丰富的道教伦理渗入国民性格的塑造整合中去,使中国国民性格打上道教的深刻烙印。
黑格尔曾经说过,宗教的核心在它的道德伦理,没有道德伦理内涵的宗教也就成了迷信。
考察了道教的世俗化之后,我将就道教的核心---道教伦理的演化历程考察道教伦理对民间社会的影响。
道教伦理自身经历了早期侧重于个人宗教品格,强调个人心性修养,即通过对个人行为的节制来实现社会秩序的安定与个人生活的平静,转向后期较多地注重了社会道德规范,它强调的既有个人的品质规定,又有个人在家庭、家族、国家内的伦理准则;既有个人的道德修养,又有个人在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中的行为规范等等。
而且在往后的发展过程,有关社会道德与经济伦理的部分所占的比重明显增加,而且被安排在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对世俗政治权力权威性的承认成了道教信仰者的首要品质,这种道教伦理侧重点的转移和变化是道教谋求世俗化的一种表现。
道教戒律通过善书的形式向老百姓渗透,使道教伦理结束了它自身的半封闭状态而走向世俗社会的生活领域,它的伦理观念也不再仅仅是教徒自我修炼的信条而逐渐成了老百姓世俗生活的准则。
大多数民众将信仰道教理解为遵守善书上这些做人的道理,因此可以得到神灵的保佑,于是道教伦理就成了民间伦理的内容,如道教的“贵生”观念就内化成一种民间伦理,广大民众都注重现世的满足,看重生活中实际的结果与具体的收获,“生命”对于民间道教者来说,就是现世的生存,他们向神灵祈求的无非是家人无灾长寿,病体康复,早生贵子等现实生存问题。
对于士人阶层的道教徒来说,追求的幸福是“成仙”,这对注重具体实效的百姓来说,显得过于玄虚而不切实际,他们将人生的幸福定位在个人、家庭、家族的平安,丰衣足食,发家致富等,这种看上去的似乎微不足道的幸福观,都成了直指现实生活的生活方式,民众百姓在对这些幸福的追求中,将自己的生活观念与态度纳入宗教的轨道,实现宗教伦理的民间化。
通过道教伦理影响而建构的中国民众的生命观、幸福观、伦理观,基本构成了一种影响人们社会活动的观念系统,这种观念系统并不仅仅是作为纯粹理智而存在于人的思想中,而往往是作为一种情感态度而存在于人的生活中。
尤其重要的是,它塑造了中国民众独特的宗教意识。
我们都会发现,中国民众在宗教上显得宽容,他们的宗教情感更多地趋向于包容性,他们可以游离于各种宗教之间,而不归属特定的宗教,善待一切神祗以人性度神性,对神的供奉则常受功利需要所左右……这些都和世俗道教对国民性的塑造分不开:道教注重今生的幸福,为了解决生存中的实际问题,他们会毫不犹豫地与各种鬼神打交道,希望鬼神随时随处满足自己的世俗愿望,显示出中国民众宗教意识中极强的实用风格。
道教“遍设神位,遍供香火”的包容态度导致民众宗教意识的宽容性、多神性与混杂性,这也就是为什么各种宗教都能在中国并行流传的原因之一,深刻分析已整合为国民性格组成要素的道教精神,我们将更深入了解国民性的特质,这也是了解民间道教的一个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