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按摩发展史
- 格式:docx
- 大小:32.44 KB
- 文档页数:3
推拿发展史推拿是一种古老的中医传统疗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在中国古代,推拿放在治疗疾病的首位,被誉为“黄帝内经”的医学珍品之一。
在推拿治疗中,医师使用手指、手掌、手肘、手腕等身体部位按摩、揉捏、推拿以及拍打患者身体部位,以促进其体内的气血流通和调整其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推拿的发展史相信不少人都听说过,那么接下里就跟随小编一起探讨推拿的发展史。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推拿经典之一,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221年)的《伤寒杂病论》中进行描述的。
《伤寒杂病论》是在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治疗实践基础上编撰而成的,其中包含了许多有关推拿与拔罐、针灸等传统疗法的内容。
这也表明了在春秋战国时期,推拿在中国医药界已经有了相当高的发展水准,并被广泛地应用于疾病治疗。
但是,当时的推拿还比较简单,只是基于压痛和揉捻等手法,而没有正式的经络体系。
在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推拿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素问》和《类经》等古籍逐渐形成了推拿的系统性理论体系,描述了人体经络、穴位及其作用,为推拿的实践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当时的推拿与针灸、药物治疗合并应用,在整个中国医学界受到人们的广泛赞誉。
到了宋朝(公元960-1279年),推拿在中国医学界已经成为一种标准的诊疗手段,并催生了不少著名医学家。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千金要方》、《别录》等医学经典,都包含了推拿的内容。
此外,当时民间医师也大量开办推拿馆、药铺,使推拿治疗普及到了各个社会阶层中。
清朝(公元1644-1912年)时期,推拿得到了更广泛的发展。
当时医学家汤松年、郑藻翔等人开创了经络穴位的新理论,更加完善了推拿体系,并将其广泛应用于治疗外科、妇产科以及中风等多种疾病。
20世纪时期,中国推拿逐渐失去了它在中国医学疗法中的主导地位,但并没有被完全淘汰,仍在像香港、南京和上海等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同时,推拿治疗也受到了现代医学科学研究的肯定,成为了一种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手段。
推拿学的发展简史,五千年的传承,香奈马仕品牌为经典解读推拿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而日臻完善。
1.萌芽阶段(远古时期)远古时代,人类在生产活动中经常会受到各种伤害,起初,人们无意识地用手按压、拍打、抚摩伤害局部,却意外地获得使肿痛减轻或消失的效果,便逐渐地认识了按摩的作用,经过长期的实践及总结便形成了最古老的按摩疗法。
2.形成阶段(先秦两汉时期)先秦两汉时期,按摩作为一门学科已经形成,在中医学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此时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中记载了按摩可以治疗痹证、痿证、口眼歪斜、胃痛、心痛等,并描述有关按摩的工具,如“九针”中的“圆针”“鍉针”,可见当时按摩和针灸的关系密切,常常结合使用。
我国第一部按摩专著《黄帝岐伯按摩十卷》(已佚)也是秦汉时期成书。
在《金匮要略》中首次记载了“膏摩”方法。
当时神医扁鹊用按摩、针灸成功抢救尸厥患者。
3.鼎盛阶段(魏晋隋唐时期)是按摩发展史上的鼎盛阶段,最明显的标志是:按摩得到朝廷的认可,当时的太医署或太医院专门设置按摩专科,而且还开始有组织的教学工作,如隋代有按摩博士的职务;唐代在太医院即设有按摩科,按摩医生分为按摩博士、按摩师和按摩工三个等级,按摩博士在按摩师和按摩工的辅助下,教按摩生“导引之法以除疾,损伤折跌者正之”,这是我国最早的有组织的医学教育之一。
唐代蔺道人所著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一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著,记载用拔伸、揣摸、捺正的方法治疗闭合性骨折,第一次系统地将按摩手法运用到骨伤科治疗之中,对骨伤按摩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另外按摩不仅用于治疗多种常见疾病,如《唐六典》记载“按摩可除八疾:风、寒、暑、湿、饥、饱、劳、逸”,而且还用于对急症的抢救,如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就记载了用按摩治疗“卒腹痛”“卒心痛”“卒霍乱”等危急病症。
其次,按摩与导引结合,用于防病养生。
推拿发展史推拿是一种古老的医治疾病的方法,其历史源远流长,从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年代到现在,根据各个时期的不同发展特点,大致可分为以下六个阶段:一、先秦两汉时期(公元前~~~公元220年):1、在当时的医疗方法中,推拿占有相当的地位:如远在两千余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按摩疗法就被广泛地应用于医疗实践,当时民间医生扁鹊运用按摩、针灸,成功地抢救了尸厥患者。
2、按摩与针灸的关系相当密切,常常结合使用:如“九针”中的“提针”和“圆针”是按摩工具。
3、当时已有针灸、按摩的分工。
4、第一部按摩著作《黄帝歧伯按摩十卷》在这一时期成书,到东汉失传。
5、秦汉时的《内经》有不少按摩的记载:如按摩可以治疗痹证、痿证、口眼歪斜和胃痛等。
6、治疗范围涉及:痿证、厥证、寒证、热证等。
二、魏、晋、隋、唐时期(公元220~~960年):1、当时主要医学著作:晋代:《肘后备急方》隋代:《诸病源候论》唐代:《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以上著作都有不少有关推拿的记载。
2、医政设施:这一时期,设有按摩专科,有了按摩专科医生。
如:隋代设有按摩博士的职务。
唐代:设有按摩博士1人,按摩师4人,按摩工16人,按摩生15人。
按摩博士在按摩师和按摩工的辅助下,教按摩生“导引之法以除疾,损伤折跌者正之”,开始了有组织的按摩教学工作。
3、治疗范围:涉及伤科、内科、五官科、小儿科及急救等方面的疾病。
4、发展了膏摩、自我按摩:在按摩时常配以药膏,以加强治疗的效果,也便于手法的充分运用。
自我按摩是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方法之一。
由于这一时期,我国经济、文化、交通等均有较大发展,对外文化交流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我国医学在这一时期传入朝鲜、日本、印度等国家。
三、宋、金、元时期(公元960~~1306年)1、治疗范围更加扩大:涉及妇产科的疾病。
如:宋代医生庞安时——用按摩法进行催产。
2、重视手法的分析:如《圣济总录》P33、推拿的治疗作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这以前,很多医家都认为按摩有温通郁闭的作用。
中医按摩养生知识中医推拿术的历史渊源中医按摩养生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推拿术作为最古老的按摩手法之一,在中医养生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推拿术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医推拿术的历史渊源,以及其在中医养生领域的重要作用。
古代养生传统的开端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中医推拿术的历史亦始于此。
据记载,早在西周时期,推拿术就已经开始在中原地区流传并得到广泛应用。
《周礼》中有关于按摩的记载,说明推拿手法在古代已经得到了较为完善的发展。
在《内经》、《黄帝内经》等古代医学经典中,也有关于推拿术的详细记载,为后来推拿术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古代中医推拿术主要以按摩手法为主,通过刺激穴位和经络,调整人体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目的。
其中,按摩手法主要包括揉、推、拿、捏、按、击等动作。
通过手法的运用,可以刺激穴位,促进气血运行,调和阴阳,达到治疗和保健的效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推拿术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应用。
在汉代,《黄帝内经》中关于按摩的内容逐渐扩充,包括手法、技巧、作用等方面的内容被更加详细地叙述出来。
此外,还出现了一些专门讲述按摩的著作,如《肘后备急方》、《伤寒九解》等,这些书籍对推拿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推拿术逐渐传入其他国家和地区,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与应用。
唐代,随着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中医推拿术传入了中亚、东亚、西亚等地,并与当地的医学理论相结合,形成了不同的推拿学派。
例如,波斯的伊本·塞纳(Avicenna)对中医推拿术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整理,并在自己的医学著作中加以应用,对当地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到了宋元时期,中医推拿术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著作,如《肘后备急方》、《伤寒杂病论》等。
这些著作不仅总结了前人的经验,还加以自己的体会和理论,为中医推拿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章推拿手法学发展简史推拿手法起源于远古时代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
因撞击、扭挫、跌损等而引起疼痛时,人们会很自然地用自己的双手去抚摩、按压受伤部位以减轻疼痛;或通过摩擦身体以抵御寒冷。
经过不断实践和总结,逐渐认识到这些抚摩、按压摩擦等动作能够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后来这便视为推拿手法的起源。
因此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即有了推拿手法。
并在长期的实践中,推拿手法从原来简单的下意识动作,发展成为需要经过刻苦训练才能掌握的一种具有高度技巧性的医疗运动,成为中医学中别具特色的一种治疗保健方法。
推拿一词,在汉代以前称按跷、跷摩,汉代至明代多称按摩。
推拿手法治病的文字记载,始于殷商甲骨文,当时称之为“拊”。
如殷商甲骨文中,反复出现“拊”和用“拊”来治疗小腹部疾病的记载;同时,还记载了专门从事“拊”的医师姓名,例如尹、、臭、拊等。
由此可见,当时治病的手段主要是推拿手法。
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记载的推拿手法有按、摩、抚、蚤挈、中指搔、刮、捏7种,由于该书随墓主下葬于公元前168年,因此,其成书应早于《内经》,是目前可见的最早记载推拿手法的书籍。
不仅如此,该书还记载了我国推拿史上最早的药摩和膏摩及形式多样的推拿工具。
帛画《导引图》中则记载了以双手搓腰、揉膝的两种自我保健推拿手法。
《内经》记载的推拿手法有按、摩、推、扪、循、切、抓、揩、弹、挟、卷等11种;同时期的(黄帝吱伯按摩)十卷被认为是最早的推拿专著,惜已佚失。
《汉书·苏武传》记载了用足踩背,救醒苏武的一种推拿方法;《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则记载了仓公淳于意以冷水拍击头部,配合针刺治疗川王之病的过程。
《金匮要略·杂病方》中详细记载了用推拿手法救治自缢的人工呼吸法,其中运用的手法有摩、捋、屈伸、按、揉、踩等6种。
这些记载大多只涉及手法的名称,对手法的具体操作方法缺乏详细描述。
晋隋唐时期,推拿在医学领域的地位较高,它不仅是医学教育的四大科目之一,而且,推拿手法还被应用到骨伤和外科疾病的治疗中,有了新的发展。
针灸推拿历史发展历程针灸推拿是中医学中的两种疗法,历史悠久,起源于古代中国。
下面将介绍针灸推拿的发展历程。
针灸是针对身体疾病进行治疗的方法,起源于约5000年前的中国新石器时代。
根据《黄帝内经》记载,中国古代的医师使用石针、骨针等对象来刺激患处,以达到治疗的效果。
这种治疗方法逐渐发展成为了目前所使用的铜针和钢针。
推拿作为古老的按摩疗法,最早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的古代中国。
根据古籍记载,古代医师智力组织的手法,通过对人体特定穴位进行按摩,以达到调理身体健康的目的。
推拿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自然疗法,不需要依赖任何药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针灸推拿逐渐引起了国外的关注。
在公元6世纪,针灸推拿方法传播到了韩国、日本和其他东亚国家。
在此后的几个世纪中,针灸推拿传入了东南亚国家如越南、泰国等。
每个国家都在接受中国针灸推拿的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独特的特色和方法。
到了19世纪,随着中医学在西方的推广,针灸推拿也传入了欧洲和美洲。
当时的医生们对这种独特的治疗方法非常感兴趣,并且进行了一个个艰苦的实践和研究。
他们发现,针灸推拿对于许多慢性病,如关节炎、头痛、胃痛等,都有显著的缓解效果。
20世纪初,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养生保健的重视,针灸推拿在许多国家逐渐受到了认可和重视。
特别是在中国,针灸推拿逐渐嵌入到现代医学体系中,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
中医学院开始开设针灸推拿专业,培养大批的针灸推拿专业人才。
在当代,针灸推拿已经成为世界上常见的疗法之一。
它的疗效得到了科学研究的验证,并得到广泛应用,包括疼痛治疗、康复护理、放松和促进健康等方面。
此外,针灸推拿也成为一种流行的养生方法,在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
总结而言,针灸推拿作为中医学的两种疗法,起源于古代中国,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和传播,已经成为了世界上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它不仅对许多疾病有显著的疗效,而且对于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针灸推拿历史发展历程
针灸推拿的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医学实践。
虽然确切的起源无法考证,但针灸推拿的技术与理论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得到了不断传承和发展。
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商代时期,针灸推拿的技术已经开
始在中国被广泛使用。
当时的人们相信疾病是由于体内的气血失调所致,而通过刺激与调整穴位,可以恢复人体的平衡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随后的周、秦、汉等朝代,针灸推拿的理论逐渐完善,多数是通过长期的实践总结而成。
例如《黄帝内经》即记载了许多与针灸推拿相关的内容,该书成为了中国古代医学经典著作之一。
随着时代的变迁,针灸推拿在中国的发展逐渐与其他医学分支紧密结合,并且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行。
在明清时期,许多著名的针灸推拿医家相继出现,他们的著作对于针灸推拿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针灸推拿传统的发展方式往往以口耳相传为主,师徒传授的方式扮演了重要角色。
然而,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针灸推拿逐渐走向科学化的发展道路。
20世纪初,中国开始受到西方医
学的影响,一些医学院和研究机构开始开设针灸推拿课程,并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进行了许多有关针灸推拿的研究报告。
如今,针灸推拿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的疗法之一。
许
多国家都设立了相关的教育机构和专业协会,致力于针灸推拿的研究、教育和推广。
同时,针灸推拿的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不仅在医疗领域有所应用,还广泛用于健康保健和康复护理。
总的来说,针灸推拿的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的医学文化与其紧密相连,而现代科学的进步又为其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出路。
推拿的典故推拿是一种古老而神奇的治疗方式,它在中国的历史中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推拿这一术语源于《黄帝内经》中的记载,它的意思是通过手法的推、拉、揉、按等操作来调整人体的气血流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推拿的典故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的中国处于战乱纷争的时期,战士们在战场上常常受伤,尤其是骨折和筋伤比较常见。
这些伤病对于战士的战斗力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人们开始寻求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来帮助战士们恢复健康。
据传,春秋时期的一个名叫扁鹊的医生,曾经遇到过一位被称为“无名氏”的战士。
这位战士受伤严重,各种治疗方法都无效,濒临死亡。
扁鹊听闻此事后,决定亲自去救治这位战士。
扁鹊经过仔细观察和细致的诊断,发现战士的骨折并不是很严重,但是因为长时间的疼痛和休养不良,导致了气血的不畅通和身体的虚弱。
于是扁鹊决定采用一种新的治疗方法,这就是后来被称为推拿的技术。
扁鹊用双手轻柔地按摩战士的身体,配合特定的呼吸和手法,通过推、拉、揉、按等操作来恢复战士的气血流动。
经过几天的治疗,战士的伤势开始好转,他的疼痛减轻了,精神也变得更加饱满。
最终,这位战士成功地康复了,重新回到了战场上。
这个故事传承至今,成为了推拿的典故。
它告诉我们,推拿不仅可以治疗疾病,还可以帮助人们保持健康和提高身体素质。
推拿的手法和技巧经过了千百年的发展和传承,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
在古代,推拿被广泛应用于军事和医疗领域。
战士们在战斗前和战斗后都会接受推拿治疗,以增强体力和恢复体能。
同时,推拿也被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包括骨折、筋伤、内脏功能障碍等。
它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流动,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推拿逐渐传入民间,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
人们开始将推拿与其他疗法结合,如草药疗法、针灸疗法等,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推拿也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学派,如河间派、岐山派、洛阳派等。
中国古代民间推拿按摩疗法发展史推拿按摩是民间主要的医疗和养生保健方法.与其他传统医学学科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推拿按摩是民间主要的医疗和养生保健方法.与其他传统医学学科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起源在远古时代,人类因寒冷或撞击、扭挫、跌损等外伤引起肢体麻木、疼痛时,都会出于本能的或自己或让同伴搓摩、按揉不适部位以抵御寒冷、减轻伤痛;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不断的总结,这种自发的本能行为逐渐发展成自觉的医疗行为,形成了最古老的推拿按摩疗法;先秦时期如文献所载殷商的原始巫吏常利用包括推拿按摩在内的一些民间疗法的效验来印证其神力;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扁鹊用按摩诸术治愈虢太子暴疾尸厥等;安阳殷王墓发掘的陶搓、玉牙头梳等,不仅是卫生用具,也是民间自我推拿按摩的工具;秦汉晋时期推拿按摩疗法成为一门有民族特色的中医学科,其中包含了许多民间推拿按摩的技术和方法;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导引图中的捶背、抚胸、搓腰、揉膝等手法;五十二病方中对木椎、筑、钱币、羽毛、药巾等的运用;汉书.苏武传记载的用足踩背救醒昏迷的苏武等技术;肘后备急方记载的掐按人中、拇指按胃脘、抓脐上3寸、抄举法、捏脊法、背法、口内复位法等手法治疗昏厥、溺水、卒心痛、颞颌关节脱位等急症;隋唐时期是推拿按摩发展的盛世,隋唐时期推拿按摩疗法在医学领域有较高的地位和广泛的临床应用,在民间也得到快速的发展;如千金要方记载的按摩治疗“小儿客忤项强欲死”、“鼻塞不通有涕出”、“夜啼”、“腹胀满”、“不能哺乳”等,以及“小儿无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辟风寒”,及膏摩小儿心口、脐等民间小儿推拿保健方法;续神仙传记述的唐杭州县吏马湘以“竹杖打之”治疗腰、脚曲等病,是器械拍打手法的最早记载; 宋金元时期这一时期民间推拿盛行,并有很多创新和发展;一些医学机构比较重视对推拿作用和应用的研究,在一些医学书籍中也记载了许多民间推拿按摩疗法;如圣济总录的生铁熨斗摩项治风热冲目及膏摩顶治疗目疾、鼻塞及诸痫证;宋史记载庞安时按摩催产;苏沈良方载掐法治疗新生儿破伤风;医说载搓滚竹管治疗骨折后遗症;回回药方的“脚踏法”、“擀面椎于脱出的骨上”治疗脊柱骨折等;明代是推拿按摩发展的又一盛世,推拿学得到了较全面的总结、创新和发展,除政府重视设专科外,小儿推拿专着的问世和小儿推拿独特体系的形成是这一时期推拿按摩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而这一体系的产生、成熟和发展又源于民间推拿诊治惊证技术;在民间,推拿流传于洗浴、理发业和养生群体,使保健推拿更加职业化、规范化和个体化;如罗真人净发需知又名江湖按摩修养净发需知、按摩修养歌诀详述了人体各部位保健推拿方法;王廷相摄生要义论述了自我养生按摩和全身保健按摩法一一大度关法;曹珩保生秘要论述了各种疾病的自我推拿导引法等;此外,民间推拿器械也有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如韩氏医通的“木拐按节法”,易筋经的木杵、木槌、石袋拍打法,古今医源的木梳梳法和翎扫法,寿世保元的铁物压法,景岳全书的刮痧法等;清代太医院虽未设推拿科,但推拿学在小儿、骨伤、内科、五官推拿及膏药摩的应用以及流派形成上取得了很大成就,如一指禅、内功、正骨、腹诊、脏腑经络、捏筋拍打等民间推拿流派,加上明代传承下来的小儿点穴推拿流派,均以分散的形式在民间存在和发展,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并出现地域性特征;如鲁东湘西的儿科推拿、北方的正骨推拿、江浙的一指禅推拿、山东的武功推拿、川蓉的经穴推拿、上海的拥法推拿等; 综上所述,推拿按摩起源于民间,自殷商成为宫廷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至秦汉发展成为一门中医学科;此后,在历代的发展中不断从民间汲取新的手法和医疗保健经验,经历代医家的不断总结、创新和完善,形成了一门跨学科的中医临床专业;而推拿按摩学的发展,又推动了民间推拿按摩疗法的不断创新和成长,并成为民间推拿按摩疗法坚实的理论基础;由此可见,中医推拿按摩学科与民间推拿按摩疗法的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为用;。
针灸推拿发展史针灸推拿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以下是针灸推拿的大致发展历程。
最早的针灸实践可以追溯到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的中国,当时的人们开始使用石针进行治疗。
古代医书《黄帝内经》中有关于针灸治疗的记载,说明针灸在中国医学中的地位已经确立。
随着时间的推移,针灸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医学系统。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有关针灸的书籍开始出现,如《周易》、《内经》等。
这些书籍记录了针灸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为后来针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了汉朝时期(公元前206-公元220年),针灸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重要的阶段。
当时的医学家张仲景编写了《伤寒杂病论》,这本书集中记录了多种疾病的治疗经验,并详细描述了针灸的应用方法。
《伤寒杂病论》成为了后来针灸医学的重要参考书。
随着时间的推移,针灸开始融入了道家和佛家的观念,形成了独特的针灸哲学和理论体系。
唐代(618-907年)的针灸学家孙思邈对针灸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发展,他编写了《千金方》,系统地整理了各种疾病的针灸治疗方法。
到了宋代(960-1279年),针灸推拿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个时期医学文献大量涌现,并对针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著名的书籍如《诸病源候论》和《针灸甲乙经》等,进一步完善了针灸的理论体系。
明清时期(1368-1912年)是针灸推拿的鼎盛时期。
明代医学家杨继洲编著的《骨指篇》详细记录了推拿手法的应用,被誉为中国推拿学科的奠基之作。
清代的王履翁、华陀等也对针灸推拿进行了重要的研究和整理。
20世纪初,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针灸推拿曾一度受到质疑和排斥。
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政府提倡中医药的发展,针灸推拿再次得到重视。
1972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访华,受到了中医针灸的治疗,引起了西方社会对针灸的关注。
自此以后,针灸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至今,针灸推拿已经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推拿按摩发展史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中国古代民间推拿按摩疗法发展史
推拿按摩是民间主要的医疗和养生保健方法.与其他传统医学学科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推拿按摩是民间主要的医疗和养生保健方法.与其他传统医学学科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起源在远古时代,人类因寒冷或撞击、扭挫、跌损等外伤引起肢体麻木、疼痛时,都会出于本能的或自己或让同伴搓摩、按揉不适部位以抵御寒冷、减轻伤痛。
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不断的总结,这种自发的本能行为逐渐发展成自觉的医疗行为,形成了最古老的推拿按摩疗法。
先秦时期如文献所载殷商的原始巫吏常利用包括推拿按摩在内的一些民间疗法的效验来印证其神力。
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扁鹊用按摩诸术治愈虢太子暴疾尸厥等。
安阳殷王墓发掘的陶搓、玉牙头梳等,不仅是卫生用具,也是民间自我推拿按摩的工具。
秦汉晋时期推拿按摩疗法成为一门有民族特色的中医学科,其中包含了许多民间推拿按摩的技术和方法。
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导引图》中的捶背、抚胸、搓腰、揉膝等手法;《五十二病方》中对木椎、筑、钱币、羽毛、药巾等的运用;《汉书.苏武传》记载的用足踩背救醒昏迷的苏武等技术;《肘后备急方》记载的掐按人中、拇指按胃脘、抓脐上3寸、抄举法、捏脊法、背法、口内复位法等手法治疗昏厥、溺水、卒心痛、颞颌关节脱位等急症。
隋唐时期是推拿按摩发展的盛世,隋唐时期推拿按摩疗法在医学领域有较高的地位和广泛的临床应用,在民间也得到快速的发展。
如《千金要方》记载的按摩治疗“小儿客忤项强欲死”、“鼻塞不通有涕出”、“夜啼”、“腹胀满”、“不能哺乳”等,以及“小儿无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辟风寒”,及膏摩小儿心口、脐等民间小儿推拿保健方法。
《续神仙传》记述的唐杭州县吏马湘以“竹杖打之”治疗腰、脚曲等病,是器械拍打手法的最早记载。
宋金元时期这一时期民间推拿盛行,并有很多创新和发展。
一些医学机构比较重视对推拿作用和应用的研究,在一些医学书籍中也记载了许多民间推拿按摩疗法。
如《圣济总录》的生铁熨斗摩项治风热冲目及膏摩顶治疗目疾、鼻塞及诸痫证;《宋史》记载庞安时按摩催产;《苏沈良方》载掐法治疗新生儿破伤风;《医说》载搓滚竹管治疗骨折后遗症;《回回药方》的“脚踏法”、“擀面椎于脱出的骨上”治疗脊柱骨折等。
明代是推拿按摩发展的又一盛世,推拿学得到了较全面的总结、创新和发展,除政府重视设专科外,小儿推拿专着的问世和小儿推拿独特体系的形成是这一时期推拿按摩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而这一体系的产生、成熟和发展又源于民间推拿诊治惊证技术。
在民间,推拿流传于洗浴、理发业和养生群体,使保健推拿更加职业化、规范化和个体化。
如罗真人《净发需知》(又名《江湖按摩修养净发需知》)、《按摩修养歌诀》详述了人体各部位保健推拿方法。
王廷相《摄生要义》论述了自我养生按摩和全身保健按摩法一一大度关法;曹珩《保生秘要》论述了各种疾病的自我推拿导引法等。
此外,民间推拿器械也有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如《韩氏医通》的“木拐按节法”,《易筋经》的木杵、木槌、石袋拍打法,《古今医源》的木梳梳法和翎扫法,《寿世保元》的铁物压法,《景岳全书》的刮痧法等。
清代太医院虽未设推拿科,但推拿学在小儿、骨伤、内科、五官推拿及膏(药)摩的应用以及流派形成上取得了很大成就,如一指禅、内功、正骨、腹诊、脏腑经络、捏筋拍打等民间推拿流派,加上明代传承下来的小儿
点穴推拿流派,均以分散的形式在民间存在和发展,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并出现地域性特征。
如鲁东湘西的儿科推拿、北方的正骨推拿、江浙的一指禅推拿、山东的武功推拿、川蓉的经穴推拿、上海的拥法推拿等。
综上所述,推拿按摩起源于民间,自殷商成为宫廷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至秦汉发展成为一门中医学科。
此后,在历代的发展中不断从民间汲取新的手法和医疗保健经验,经历代医家的不断总结、创新和完善,形成了一门跨学科的中医临床专业。
而推拿按摩学的发展,又推动了民间推拿按摩疗法的不断创新和成长,并成为民间推拿按摩疗法坚实的理论基础。
由此可见,中医推拿按摩学科与民间推拿按摩疗法的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为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