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文化(图文详解)概述
- 格式:ppt
- 大小:4.90 MB
- 文档页数:40
埃及的社会文化和商业文化埃及,全称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地跨亚、非两洲,大部分位于非洲东北部,只有苏伊士运河以东的西奈半岛位于亚洲西南角。
北濒地中海,东临红海,地当亚、非、欧三洲交通要冲,海岸线长约2700 千米。
该国主要为阿拉伯人,信奉伊斯兰教,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首都开罗。
埃及人口和农业主要分布在尼罗河沿岸和河口三角洲地区,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埃及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古迹众多。
经济方面主要依赖于农业、石油出口、旅游业,以及劳务出口。
另外,有300万埃及人在沙特阿拉伯、海湾国家和欧洲等地工作。
埃及是世界重要的棉花产地和出口国。
(一)社会文化1、风俗习惯每星期五是“主麻日聚礼”,当清真寺内传出悠扬的唤礼声,伊斯兰教徒便纷纷涌向附近的清真寺,做集体礼拜。
为数众多的教徒仍然虔诚地信守每日5次礼拜的教规:即晨礼、响礼、哺礼、昏礼、宵礼。
每逢宗教节日,电视还播放总统及政府首脑去清真寺礼拜的镜头。
2、饮食习惯埃及人喜吃甜食,正式宴会或富有家庭正餐的最后一道菜都是上甜食。
著名甜食有“库纳法”和“盖塔伊夫”。
“锦葵汤”、“基食颗”是埃及人日常生活中的最佳食品。
“盖麦尔丁”是埃及人在斋月里的必备食品。
“蚕豆”是必不可少的一种食品。
其制造方法多种多样,制成的食品也花样百出。
例如,切烂蚕豆、油炸蚕豆饼、炖蚕豆、干炒蚕豆和生吃青蚕豆等。
3、婚嫁习惯每一位埃及成年男子到了婚配年龄,首先要向意中人的父亲提亲或者在母系亲属及邻居中择偶。
提亲后,男女双方开始商讨女方的陪嫁数额,一般是男方把陪嫁款项的2/3作为聘礼送给女方。
然后,在村长的主持下订立婚约。
埃及农村的婚礼场面热闹奢侈。
迎亲前,男方大摆宴席,并有歌舞相伴,有时宴庆数日。
迎亲时,新郎的母亲带领多辆装点漂亮的马车到女方家接新娘,新娘要坐在其中一辆用昂贵克什米尔毛绸、玫瑰花等装饰的花车上。
晚餐后,新郎要由乐队引路去清真寺行跪拜礼,最后回到新房,与新娘共饮一杯清泉水,以示同享甘甜幸福。
埃及文化简介饮食习俗埃及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在饮食上严格遵守伊斯兰教的教规,斋月里白天禁食,不吃一切忌物,也不吃红烩带汁和未熟透的菜;吃饭时不与人谈话,喝热汤及饮料时禁止发出声响,食物入口后不可复出,而且忌讳用左手触摸食具和食品。
埃及人办喜事时喜欢大摆筵席,除了邀请贵宾亲友之外,有些平时与主人无甚交往者也可光临,同样也会受到热情款待。
习惯上是先摆出巧克力和水果,然后诵《古兰经》,吃肉汤泡馍、米饭与煮肉。
最后上点心和小吃。
埃及人请客,坐席也讲究身分及等级,主人还习惯用发誓的方式劝客人多吃,自始至终非常热情。
菜肴越多越好,哪怕是原封未动地端上来又端下去,宾主都十分高兴,因为这是慷慨好客的标志之一。
亲吻的方式埃及人称亲吻为“布斯”。
嘴对嘴的接吻局限于情人和夫妇之间,而且在公开场合是禁止的。
夫妻一方出远门,在车站或机场送别和迎接时,丈夫只能吻妻子的脸颊。
有一种吻可译为“吹吻”,方法是将右手掌张开,用嘴向手掌吹一口气,把“吻”吹给远处的人。
此外,有表示喜悦感情的吻,如儿女考试成绩优异或获奖,父母搂抱儿女,边说:“谢谢,谢谢”,边亲吻他们的脸颊。
表示尊敬的吻则是吻手背,儿女对父母、弟弟对兄长,年轻人对长者、地位低的人对地位高的或有权势威望的人实行吻手背。
朋友相见埃及人见面时异常热情,一般情况下,见到不太熟悉的人,先致问候的人说全世界穆斯林通行的问候语——“安塞俩目尔来库姆”(直译为“和平降于你”,意为“你好”),我国穆斯林简称它为“色兰”。
如果是老朋友,特别是久别重逢,则拥抱行贴面礼,即用右手扶住对方的左肩,左手搂抱对方腰部,先左后右,各贴一次或多次,而且还会连珠炮似的发出一串问候语。
如果你上门拜访朋友,主人会一次或多次地重复说:“爱赫兰乌塞赫兰乌迈尔哈板”(意为“你遇到的是亲人,你走的是平原,欢迎你”)。
有时也简单地说:“爱赫兰!爱赫兰!”女性之间出于礼貌或表示亲热,更多地采用温柔的贴面礼,一般是先右边贴一次,后左边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