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粹国学之(礼记)礼记·乐记
- 格式:pdf
- 大小:68.64 KB
- 文档页数:2
《礼记·乐记》的乐教思想《礼记乐记》是中国古代深刻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编撰的一部著作,也是《五经》之一。
这部书以礼仪文化为基础,融合了传统文化、宗教文化和行为规范。
古代儒家把乐教在礼记中突出提出,坚持以乐治天下,认为乐是实现天道的有效方式之一,乐教极具历史意义。
第一部分:乐教的思想内容《礼记乐记》的乐教思想内容为:(1)乐应遵循“仁”的价值,以求和谐,让各种音乐皆有和谐的感受;(2)艺术表现形式应该遵循历史传统,以求延续;(3)音乐表演形式应遵循民族特色,以体现民族文化独特性;(4)乐应担负着社会教育功能,通过音乐,提升民众思想觉悟力;(5)乐技术手法应该遵循技术规范,以保证音乐的完美表现,并具有可持续发展性(6)乐应自我超越,实现当代乐艺技巧的发展突破与继承;(7)乐应尊重人文精神,保护、传承古代文化精神,把古代文化价值传承到现代。
第二部分:乐教的社会意义实践表明,儒家把乐教突出提出,并将乐教思想融入到礼记,旨在鼓励大家尊重贤良,尊重习俗,尊重人文精神,不要只为了求快便宜而抛弃传统文化;提倡爱好艺术,将乐教作为实现天道的有效方式,让人们不断精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敦促人们追求正义,以正直的精神来谱写人生的乐章;劝诫人们正确处理社会关系,以正义的乐来使社会更加美好繁荣。
因此,乐教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是我们一定要坚持和传承的文化精髓。
总结《礼记乐记》中乐教思想深刻地映射出古代儒家对礼仪文化的理解,它不仅体现了古代社会的文化习惯,而且深刻地反映出乐教在社会中重要的位置和作用。
乐教思想提倡尊重传统,提高文化素养,维护正义,抚慰人心,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稳定的发展,承载着儒家文化的灵魂。
因此,我们要认真学习乐教思想,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和思维中,以期达到和谐的社会秩序。
《礼记·乐记》的乐教思想《礼记乐记》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含义丰富,可以说是完整地阐述了中国古代乐教思想的典籍。
全书共有十五篇,包括乐教、乐调、乐尺、乐音、乐器、乐赋、乐舞、乐章、乐律、乐官、乐经、乐仪、乐禁、乐节和乐记三十九章。
《礼记乐记》的乐教思想,在演绎中国古老的乐教与礼仪思想,特别是在“礼仪”和“乐教”等章节中,对古代乐教道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阐述,可以说是极具统一性、可靠性和意义深远的中国古代乐教思想的精辟体现。
《礼记乐记》的乐教思想,既有礼教思想的统一宗旨,又以“音乐”为主线,沿袭自古的乐教思想:即原始的乐经及其赋咏,以及礼乐守则的定章制度。
首先,乐教即礼教的一个完整体系,以“礼乐守则”为中心,把乐器的使用、行乐的礼仪、乐舞的表演、乐调的和音等一系列乐节礼教思想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统一体系,正像《礼记乐记》所说:“所以和谐之本,乐也。
乐调有律,则民乐之;乐尺有度,则德行也有度;乐器有乐,则礼乐有节;乐章有条,则国之章则,家之节则皆定矣。
”这里徐明突出地表明乐教即礼教的一个完整体系,也展现出乐教与礼仪的深厚的内在联系。
其次,《礼记乐记》的乐教思想,以“音乐”为主线,沿袭自古的乐教思想,特别是关于“音乐”的深入论述,鲜明地体现出了古代中国的特有的文化特征与音乐价值。
《礼记乐记》认为,“音乐调以和之,以调民心;乐乃和之本也”,即以“和”调动“心”,乐可以调和心神,使人进入和美的宗旨,达到和谐与祥和的生活境界。
而古乐教思想的另一个特点是强调“尊崇”,认为“乐乃尊崇之本也”,以“尊崇”在乐经曲调中表达着礼仪、敬重与臣仆之间的崇拜氛围,贯彻着尊崇力量,也鼓励着民众自强不息,努力前进,最终达到谐和与完善。
最后,《礼记乐记》的乐教思想,倡导以乐府高度发展,开创着乐府文化,丰富了中国音乐文化,也影响了中国艺术文化的发展。
《礼记乐记》认为“歌咏乃民之使也,歌咏乃民之友也”,在乐府文化中,古代的乐府文化的诗人以诗歌的形式,把古老的礼仪以及人生的经验描绘出来,创造了众多经典古典诗篇,使人们向往传统文化的尊崇,以追求传统文化的美丽与价值,从而更加深入的去了解古老的礼教思想。
乐者,天地之和也(1)——以礼乐维护秩序与和谐【原文】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乐由天作,礼以地制。
过制则乱,过作则暴(2)。
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
论伦无患(3),乐之情也;欣喜欢爱,乐之官也(4)。
中正无邪,礼之质也;庄敬恭顺,礼之制也(5)。
若夫礼乐之施于金石(6),越于声音(7),用于宗庙社稷,事乎山川鬼神,则此所与民同也。
【注释](1)本节选自《乐记.乐论》。
(2)暴:越出正道。
(3)论伦无患:意思是和谐而不乱。
(4)官:功能。
(5)制:指职能。
(6)金石:钟、磬一类的东西。
(7越:传播。
【译文】乐所表现的是田地间的和谐;礼所表现的是田地间的秩序。
因为和谐,万物能化育生长;因为秩序,万物能显现出差别。
乐依天道而凿,礼按地理而制。
制礼超过分寸会造成混乱,作乐超过分寸会越出正轨。
明白田地的道理,然后才能制礼作乐。
和谐而不混乱,是乐内在的精神;让人欣喜欢爱,是乐有的功能。
中正无邪,是礼的本质;庄重恭顺,是礼的职能。
至于运用乐器来表现礼乐,声音使礼乐得到传播,用于宗庙社稷的祭祀活动,祭祀山川鬼神,统治者与民众都要共同这样做。
【读解】对于统治者来说,秩序与和谐是维护统治的重要前提。
没有秩序,就会陷入混乱;没有和谐,人心就会涣散,这样,统治将无法维持下去。
因此,秩序与和谐的确十分的重要。
礼和乐成为儒家治国安帮的支柱,他们反复申说这个道理,总让人迷惑不解。
难道他们就没有想到过别的办法?看看历史就知道,春秋战国时代不仅“礼崩乐坏”,也是一个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那时的法家,便主张用强制的手段(刑罚)来维护统治,与儒家的思想针锋相对。
如果儒家学者真的是现实主义者,他们大概应当知道以礼和乐来维护统治是软弱无力的,远远达不到秩序与和谐的目标。
另一方面,施行礼乐还要适度,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这就更加难了。
适度很难有客观标准,现实情况也千变万化,这就给施行者提出了高难度的课题。
《礼记·乐记》的乐教思想
《礼记乐记》是春秋时期一部杰出的儒家文献,孔子颂扬其为“乐其言而行之”,把它称为“乐记”中最优秀的著作。
乐记在西周朝建立了乐教,使乐及其礼俗成为国家正式的礼仪,乐记中乐教思想,主要以人的道德修养、平等对待和爱护他人为重点,它被誉为“以乐教化成国”。
从原文来看,乐记的乐教思想融合了儒家的仁义礼智之道,以礼仪为核心,以讲礼仪为前提,将自然礼仪与乐学相结合,以乐府、乐曲、乐动等呈现出来,以乐礼之序训礼仪,平衡礼乐之间的关系,充分体现出乐学之中注重人文关怀、乐道之义精神主义,以及礼乐共存、互赞之逻辑。
首先,乐教重要思想“以德训礼”,表明乐教以道德修养为核心,正是基于此,乐记记载了大量的礼仪,用以指导人们的行为,以传承礼乐之美。
其次,乐教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强调君臣之间的平等对待,使礼仪变得自然,不只是给君王,甚至是市井小民也能够接受。
再次,乐教注重“爱护他人”的思想,思想超越了等级观念,更加重视个体的基本权利和自由,让人们在个体尊严中实现自我,彼此尊重,把爱护他人融入到礼仪之中。
乐教思想对社会文明的创新作用巨大,其核心思想是“以乐教化成国”,以乐府吟咏训礼,以乐曲调节心情,以礼仪统一国家,让人们在乐府之中,感受到乐趣和礼仪的精神,使社会文明走向繁荣。
当今社会的变革,以及社会文明的发展,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趋
势,乐记乐教思想也成为了当今人们追求道德完善,认识优雅礼仪和担当责任的重要参照。
回归乐记乐教思想,充分研究它,以它为指导,可以有助于构建文明的社会,提升人们的道德境界,推进礼仪的发展,并使大众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礼记.乐记》诗解3乐礼篇(下)《礼记.乐记》诗解3乐礼篇(下)题文诗:天尊地卑,君臣贵贱,动静有常,万物殊异.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地有序,人伦有别,圣人法地,制礼以别.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以雷霆,奋以风雨,动以四时,暖以日月,百化兴焉,圣人真情,情通天地,作乐以和.至乐法天,天之有情,至情至神,至神自化,自化适时,得时物生,不得不生,不时不生;礼以法地,地之有情,至情至序,男女有别,至治以兴,不得不兴,男女无别,至乱以成.礼乐之至,通天达地,行乎阴阳,通乎鬼神,穷高极远,测知深厚,真情所至,无所不至.至乐至始,乐著大始,至礼至成,礼居成物.乐法於天,动而不息,礼象於地,静而不动,一动一静,一始一终,天地有情,善始善终.正文:原文: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高已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小大殊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则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如此.则礼者天地之别也.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注:天尊地卑,君臣定矣。
卑高已陈,贵贱位矣。
动静有常,小大殊矣。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则性命不同矣。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如此,则礼者,天地之别也。
卑、高,谓山泽也。
位矣,尊卑之位,象山泽也。
动静,阴阳用事。
大小,万物也。
大者常存,小者随阴阳出入。
方,谓行虫也。
物,谓殖生者也。
性之言生也。
命,生之长短也。
象,光耀也。
形,体貌也。
○卑如字,又音婢,下同。
[疏]“天尊”至“别也”。
○正义曰:自此以下至“礼乐云”,广明礼乐之功,包天地之德,各随文解之。
此天尊地卑一经,明礼为天地之别也。
○“卑高已陈,贵贱位矣”者,卑谓泽也,高谓山也。
山泽列在天地之中,故云“已陈”也。
贵贱,即公卿以下,象山川而有贵贱之位也,所以郑云“位矣”。
尊卑之位,象山泽,故郑注《周易》云:“君臣尊卑之贵贱,如山泽之有高卑也。
《礼记》:乐记的全文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声相对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阋陨薄F淅中母姓撸其声噍以缓。
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
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
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
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
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
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
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
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声成文,谓之音。
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征为事,羽为物。
五者不乱,则无怗懘之音矣。
宫乱则荒,其君骄。
商乱则陂,其官坏。
角乱则忧,其民怨。
征乱则哀,其事勤。
羽乱则危,其财匮。
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
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
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
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
乐者,通*者也。
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
唯君子为能知乐。
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
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
知乐则几于礼矣。
礼乐皆得,谓之有德。
德者得也。
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
食飨之礼,非致味也。
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
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
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
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
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
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
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
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
礼记·乐记全文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以杀。
其乐心感者,其声噍以缓。
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
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
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
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
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
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
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
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声成文,谓之音。
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征为事,羽为物。
五者不乱,则无怗懘之音矣。
宫乱则荒,其君骄。
商乱则陂,其官坏。
角乱则忧,其民怨。
征乱则哀,其事勤。
羽乱则危,其财匮。
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
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
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
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
乐者,通伦理者也。
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
唯君子为能知乐。
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
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
知乐则几于礼矣。
礼乐皆得,谓之有德。
德者得也。
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
食飨之礼,非致味也。
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
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
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
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
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
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
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
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
【导语】儒家的⽂艺充满了强烈的理性⾊彩。
它虽然不反对情感的宣泄,但却反对放纵,要求把情感纳⼊理性的轨道,即使之受到节制,⼜使之为政治、道德、礼仪服务。
下⾯是分享的国学宝典《礼记》:乐者,通伦理者也。
欢迎阅读参考! 乐者,通伦理者也(1) ——⽂艺是⼀种⼯具 【原⽂】 凡⾳者,⽣于⼈⼼者也。
乐者,通伦理者也(2)。
是故知声⽽不知⾳者,禽兽是也。
知⾳⽽不知乐者,众庶是也。
唯君⼦为能知乐。
是故审声以指引,审⾳以知乐,审乐以知道政,⽽治道备矣(3)。
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
不知⾳者,不可与⾔乐。
知乐则⼏于礼矣(4)。
礼乐皆得,谓只有德,德者,得也。
是故乐只隆,⾮极⾳也(5)。
⾷飨之礼(6),⾮致味也(7)。
清庙之瑟(8),朱弦⽽疏远(9),⼀倡⽽三叹(10),⼤飨之礼,尚⽞酒⽽俎腥鱼(12),⼤羹不和(13),有遗味者矣。
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以极⼝腹⽿⽬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14),⽽反⼈道之正也。
【注释] (1)本节选⾃《乐记.乐本》。
(2)伦理:事物的条理。
(3)治道:治国的⽅法。
(4)⼏:接近。
(5)极:达到顶点。
(6)⾷飨(sixiang):古代合祭祖先的礼仪。
(7)致:达到极点。
(8)清庙:宗庙。
(9)朱弦:朱红⾊熟丝作的弦,发⾳沉浊。
疏:疏朗。
越:瑟底部的孔。
(10)倡:同“唱”。
(11)遗:遗弃。
(12)尚:崇尚。
⽞酒:⽔。
上古祭祀时⽤⽔。
(13)⼤羹:祭祀时⽤的⾁汁。
不和:不调味。
(14)平:节制。
【译⽂】 ⼀切⾳乐都产⽣于⼈的内⼼。
乐与事物的伦理相同。
所以,只懂得声⾳不懂得⾳乐的,是禽兽。
只懂得⾳乐⽽不懂得乐理的,是普通百姓。
只有君⼦才懂得乐理。
因此。
从分辨⽽懂得⾳乐,从分辨⾳乐⽽懂得乐理,从分辨乐理⽽懂得政治的道理,这就具备了治理国家的⽅法。
所以不懂得声⾳的⼈,不可与他讨论⾳乐。
不懂得⾳乐的⼈,不可与他讨论乐理。
懂得了乐理,就接近懂得礼仪了。
礼仪和乐理都懂,就叫做有德。
礼记乐记原文及翻译
原文:乐记上记录:秦公子轩辕助齐子靖与荆轲交接乐官的情景:轩
辕拿出一本乐经,供荆轲认读;荆轲既认读,轩辕以基为乐官;荆轲拿出
乐棋,先以棋调乐,令轩辕弹奏;轩辕曰:昔穆皇执璧乃鸣琴,何限古今;荆轲曰:鸣琴者,何如观其声;轩辕曰:天下音乐四时不绝,声调金石自
显文章;荆轲曰:今乐官手中乃拨弦按琴,何限轩辕文章;轩辕当即便弹奏,长吟短叹,接上荆轲拨弦。
翻译:乐记中记载了这样一幕场景:秦公子轩辕帮助齐子靖传递乐官
给荆轲,轩辕拿出一本乐经供荆轲认读;荆轲一认识,轩辕就以此为乐官;荆轲又拿出乐棋,先以棋调乐,使轩辕弹奏;轩辕说:“过去穆皇曾经拿
着璧弹奏琴声,古今有何区别?”荆轲说:“弹琴者,何如观其音?”轩
辕说:“天下音乐四季不绝,音调金石自显文章。
”荆轲说:“现在乐官
手中只是拨弦按琴,何比得上轩辕的文章?”轩辕当即便弹奏起来,长吟
短叹,接上荆轲的拨弦。
礼记礼仪文化原文与解析礼记是中国古代经典文献之一,主要记录了礼制制度和礼仪文化的相关内容。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仪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重要位置,深深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道德观念。
本文将介绍礼记中一些重要的礼仪文化原文,并进行解析和探讨。
第一章:乐记《礼记·乐记》是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关音乐的重要篇章,其中记载了古代音乐的种类、形式、演奏方法等。
这些内容展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对音乐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乐律,四海一家,天地之间无不显著乐音和谐之道。
乐音之间应和谐且有序,如同天地间的和谐互动一般,形成一种美妙的宇宙和谐感。
乐律中的和音以及它们的组合被视为一种美的表达,能够给人们带来愉悦和舒缓的感受。
第二章:礼记的重要仪式礼记中有关于婚礼、葬礼、宴会等各类仪式的详细记载,这些仪式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礼仪的重视和对传统价值观的坚守。
在婚礼方面,礼记详细描述了婚礼中各个环节的进行方式,例如迎亲、结婚仪式、嫁妆等。
这些礼仪不仅仅是两个人的婚礼,更加强调婚姻对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葬礼在礼记中也被赋予了极高的礼仪性。
葬礼上的各种仪式,如丧服穿戴、祭奠方式等,反映了尊重逝者和缅怀祖先的仪式性,也展现了古人对生死和家族传承的思考。
宴会在古代中国社交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礼记中对宴会的安排、仪式规定等做了详细描述。
宴会不仅仅是人们交流感情的场所,更是展现身份、地位和家族荣誉的象征。
第三章:礼记对道德伦理的影响礼记中记载的礼仪文化对道德伦理观念的形成和传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礼记中强调了各种社会关系的应对方式、态度和责任,倡导了道德与伦理行为的培养。
父子之间的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礼记中记载了父亲和子女之间的角色和责任,以及相应的礼仪规范。
这种父子关系的尊重和依赖是中国社会道德伦理观的核心。
社会阶层的尊卑关系也是礼记中着重强调的。
礼记将社会成员按照尊卑次序进行分类,并规定了不同阶层之间的互动方式和礼仪行为。
《礼记·乐记》的乐教思想从古至今,《礼记乐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理论著作之一,是儒家的一部宗旨著作,主要介绍了中国文化的乐教思想。
本文主要介绍《礼记乐记》的乐教思想,即以礼仪为基础共同创建社会文化新观念,将乐观精神和正义理想融入社会活动中。
首先,《礼记乐记》以“礼”为核心,建立了乐教思想。
《礼记》中记载的“以礼贯穿”的观念,表明人们应以礼仪为基础,建立社会文化新观念、新境界,发展乐观精神、正义理想、权威和敬意,从而形成社会文明。
乐教思想是以“礼”为核心,以友谊、诚信、宽容、方式、友爱、仁德等品质为基础,以扩大人类文明为宗旨,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构建和谐社会氛围的思想体系。
其次,《礼记乐记》将乐观精神和正义理想融入社会活动中。
乐观精神是《礼记乐记》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即“春晖照我心”。
从乐观的角度看待世界和事物,积极投入实践,为社会发展把脉,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
正义理想也是《礼记乐记》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即“仁义礼智略”。
通过不懈的学习,通过礼貌和尊重,推动社会发展,实现正义使命,为世人谋福利。
最后,《礼记乐记》以正确的价值取向,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杰出贡献。
《礼记乐记》以“以礼贯穿”为核心,以朴实而深刻的精神,把乐观精神和正义理想融入社会活动中,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实现共赢的社会大同的理想,帮助他人、爱护环境,把中华文明发扬光大,把社会文明提升到更高的水平。
综上所述,《礼记乐记》的乐教思想是以“礼”为中心,融合乐观精神和正义理想,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为我们指明了做人、做事的正确道路。
同时,这一思想也受到当今社会的关注和青睐,它将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一大助力,为人们建立合理的社会秩序,把中国文明发扬光大。
【礼记——乐记——乐礼篇】【搬运自网络】乐礼篇原文: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
其功大者其乐备,其治辩者其礼具。
干戚之舞,非备乐也。
孰亨而祀,非达礼也。
五帝殊时,不相袭礼。
乐极则忧,礼粗则偏矣。
及夫敦乐而无忧,礼备而不偏者,其唯大圣乎!译文:君王们功业成就了才作乐,天下平定了才制礼。
那些功绩伟大的君王所作的乐是完备的,那些治理天下周到的君王所制的礼也是全面的。
手持干、戚的舞蹈,并不是完备的乐。
烹煮肉食来祭祀,也不是全面的礼。
五帝各人所处的时代不同,就不沿用前代的乐。
三王各人的时代有别,就不承袭前代的礼。
作乐过度就会生出忧患,制礼不精就会发生偏失。
能够做到重视乐而不发生忧患,制礼完备而不发生偏失的,大概就只有伟大的圣人吧!原文: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乐兴焉.春作夏长.仁也.秋敛冬藏.义也.仁近于乐.义近于礼.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礼者别宜.居鬼而从地.故圣人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礼乐明备.天地官矣.译文:天地之间,事物各不相同,因此用礼的制度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区别,事物发展永不停息,互相融合互相转化,因此需要兴起乐来表示它们之间的统一。
春天生发,夏天成长,是自然界的仁,秋天收获,冬天收藏是自然界的义。
仁和义的道理相近,义和礼的道理相近。
乐的精神是敦厚亲和,它属于神和天的范围,礼的本质是辨异分宜,它属于鬼和地的范围,所以圣人作乐和天的道理相适应,制礼和地的道理相配合,礼和乐能够明确和完备,天和地的道理就能够得到表彰了。
原文: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高已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小大殊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则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如此.则礼者天地之别也.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译文:按照天地的上下,确定君臣的关系,按照高低的分别,确定贵贱的名位,在动态和静态中的表现有了规律,大大小小的各种形体才分得清楚,一切东西同类相聚,异类分离,那么各种特性才显现出不同来,在天空的日月星辰都发着光辉,在地面的草木鸟兽都具有形态,这些都表现天地间的事物各个不同,所谓礼,就是反映这些差别的。
《礼记·乐记》的乐教思想《礼记乐记》是《礼记》中的一部分,其中乐教思想也是中国古代礼教里面最为重要和影响力深远的一部分。
在传统中国文化里,乐教提供了礼仪、娱乐和精神思考的全套体系,是一种完整而又精炼的文化现象。
乐教不仅仅是一个文化的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它被认为是培养完美的素质的重要工具。
从古至今,乐教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从古至今,乐教既包括乐谱、乐声、乐器、乐理,也包括对礼节和礼仪的制定,以及各种艺术类型和表演形式。
乐教思想在中国古代礼教中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也为后世提供了基础和蓝本。
从古至今,乐教思想在中国一直被视为有助于培养完美、精细、尊贵和符合礼仪礼节的完美品格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古代礼仪学里,乐谱、乐声和乐理被用来作为品质培养的工具。
古人认为,学习乐谱、乐理、乐器的演奏,有助于建立一个&&&&文化的社会,提升社会的文明程度,也有助于培养一个尊贵品质的人格形态。
在《礼记乐记》中,春秋时期的乐谱、乐声和乐理被传承至今,使用了多种乐器,如扬琴、瑟弦、鼓瑟、幽琴、柱琴等,来表达乐府的抒情和美感。
同时,乐教中的乐理、乐声和乐谱,不仅是表演的工具,更是贴切的反映审美情趣的重要方法,因而在艺术创作和表演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乐教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其精神性,古人认为,学习乐教可以帮助人们寻求内心的平静、安宁和宽容,也可以培养更高层次的精神品质,实现自我提升和自我完善。
正是因为这样的好处,古人也认为乐教学习可以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乐教思想也渗透到当今中国文化中,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积极宣扬和传播。
乐教思想也被认为是一种优秀的文化现象,对古代以及现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播都有重要的贡献。
总之,乐教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被用于表演和品性的培养,也被认为是一种优秀的文化现象,对古代以及现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播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此外,乐教思想对于培养完美品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优秀性也受到了现代人的青睐,从而在中国文化中得以持续传承。
《礼记·乐记》的乐教思想《礼记乐记》是中国古代乐谱学名著,被誉为“乐经”,作者是著名宰相、思想家孔子,其内容主要是向人们描述乐教的思想。
在《礼记乐记》中,孔子把乐教概括为“仁义”,并且将仁义定义为“具有仁慈、义务、礼节、礼仪的仁义。
”乐教思想的核心是仁义,而仁义思想的精髓是要求人们在乐谱的指引下来学习如何做人。
在《礼记乐记》中,孔子把乐教分为九类,九类乐教分别是:大雅、小雅、诗、乐、乐舞、游乐、礼仪、法度,乐谱,这九类乐教是乐教思想的基础。
大雅表示尊重上天的圣贤;小雅表示祭祀百祀;诗表示以歌赞颂神祗;乐表示高雅的宴席;乐舞表示高雅的舞蹈;游乐表示高雅的游戏;礼仪表示敬礼仪式;法度表示对礼仪的规范;乐谱表示音乐的规范。
在乐谱中,孔子认为要做到完美的表现,必须经过严格的乐律练习、唱歌训练和乐谱练习才行。
他认为,乐谱可以调节心绪、和谐娱乐、锻炼乐律。
乐律则是要求每一种乐器都要以一定的旋律和拍子来吹奏,光是吹奏的乐音就可以把人们带入神圣的气氛,使人们的心情更加轻松愉悦。
此外,乐律还倚赖乐谱及唱歌训练来调节人们的情感,让人们以更加舒适的状态来表现。
在《礼记乐记》中,乐教思想更是深刻。
它可以让人们在乐谱中领悟到仁义之道。
乐教思想强调,要把对仁义的尊重贯彻到实践中,仁义不仅要表现在宴乐上,而且要在生活中发挥作用,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要让仁义指引我们的行为。
乐教思想可以提醒人们,要以和谐的心态与人相处,要表现出善良的礼仪,要表达出正直的心意,要全面而文明的发挥人们的精神优势,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
总之,《礼记乐记》让我们得以了解到孔子关于乐教思想的精髓,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乐教思想可以让人懂得如何做人,让我们以崇高的理想来生活,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礼记·乐记》的乐教思想
礼记乐记是一部儒家经典著作,其中记载着一种关于乐谱的教学理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乐教”。
礼记乐记的乐教思想更多的是以“格物致知”和“养性”为主要思想内容,把“乐”作为一种反映人类本性的方式,它是孔子认为礼乐必不可少的一环。
从礼记乐记中可以看出,乐谱被认为是“一种艺术形式,一种技能,一种发展智慧的方法,一种表达思想的媒介,一种升华自己的工具”,它同时也可以培养理性情感、实践礼仪的习惯,以及提高习礼的意义和价值。
学习乐谱的正确方式有助于学生掌握一些正确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让他们能够正确地理解自己的存在和其他人的存在,从而实现和谐社会。
此外,《礼记乐记》还指出,音乐能使人心情舒畅,调动精神,促进健康,而合理的音乐表演也能够对人的情绪起到调节作用,减少社会压力,促进健康。
结合了古代中国的“乐理”学说,《礼记乐记》认为“琴声之美,不在于奏的妙,而在于所发的灵”,即音乐的表演不仅仅是为了精心完成技巧架构,更是要以灵感灌注到作品中,得出精神上和美学上的结果。
除此之外,《礼记乐记》还提出“自学”的理念,认为“自学”是学习乐谱的有效途径,以此促进智慧的发展。
即使是在如今这个工业时代,仍然有必要将这种传统思想引入学校,融入到教育课程之中,让学生从中体验到灵魂上的觉醒,从而开发出更高的智力,更深的精神,更完善的价值观念。
总之,礼记乐记的乐教思想以“格物致知”和“养性”为主要内容,着眼于以乐谱的学习来培养理性情感、实践仪的习惯,以及提高习礼的意义和价值。
除此之外,乐教还强调自学的重要性,以此促进智慧的发展。
可以说,礼记乐记中的乐教思想至今仍然对当今社会和教育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与影响。
《礼记.乐记》选段译文凡音之起①,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②,及干戚羽旄③,谓之乐也。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④,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
①以下为《礼记·乐记》文。
《正义》引皇甫侃的话说:此章“备言音声所起,故名《乐本》。
夫乐之起,其事有二:一是人心感乐(lè),乐(yuè)声从心而生;一是乐(yuè)感人心,心随乐(yuè)声而变也。
”②比:随着、顺着。
《易经·比卦》彖辞说:“比,辅也。
下顺从也。
”乐之:乐读如yuè,做动词用,全句的意思是,顺着音调的变化,而将它音乐化,或说是将它变成为乐。
怎样变?《乐记》孔颖达疏说是“言以乐器次比音之歌曲而乐器播之。
”用白话说就是随音调的变化,用乐器演奏之。
③干戚羽旄:按《乐记》郑玄的解释,干就是盾牌,戚指斧(兵器)。
这两种是周武王所制《武》舞中,舞人手执的器具;羽指雄性山鸡尾,旄指旄牛尾。
这两种是文舞中舞人手执的器具。
④由:因缘、缘故。
此句硬译应是:由于乐的缘故,音才发生变化,产生新的乐西。
或者说,以乐为目的,音产生了新的东西。
意译就是:乐是音产生的。
译文:大凡音的起始,是由人心产生的。
而人心的变动,是物造成的。
心有感于物而变动,由声表现出来;声与声相应和,才发生变化;按照一定的方法、规律变化,就叫做音;随着音的节奏用乐器演奏之,再加上干戚羽旄以舞之,就叫做乐(yuè,月)了。
所以说乐是由音产生的,而其根本是人心有感于物造成的。
故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壹其行,刑以防其奸。
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译文:因此说礼用以诱导人的意志,乐用以调和人的声音,政用来统一人的行动,刑用来防止奸乱。
礼乐刑政,其终极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齐同民心而使出现天下大治的世道啊。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①。
精粹国学之(礼记)礼记·乐记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声相应,故生变。
变成方谓之音。
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焦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
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
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
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
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声成文,谓之音。
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征为事,羽为物。
五者不乱,则无怙懘之音矣。
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官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征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
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
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
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
唯君子为能知乐。
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
德者,得也。
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非致味也。
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
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
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
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
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
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
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
此大乱之道也。
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人为之节。
衰麻哭泣,所以节丧纪也;钟鼓干戚,所以和安乐也;昏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射乡食飨,所以正交接也。
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
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乐胜则流,礼胜则离。
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
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好恶着则贤不肖别矣,刑禁暴、爵举贤则政均矣。
仁爱以之,义以正之,如此则民治行矣。
乐由中出,礼自外作。
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
大乐必易,大礼必简。
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
暴民不作,诸侯宾服,兵革不试,五刑不用,百姓无患,天子不怒,如此则乐达矣。
合父子之亲,明长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内,天子如此,则礼行矣。
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
和故百物不失,节故祀天祭地。
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如此,则四海之内合敬同爱矣!礼者殊事,合敬者也;乐者异文,合爱者也。
礼乐之情同,故明王以相沿也。
故事与时并,名与功偕。
故钟鼓管磬,羽钥干戚,乐之器也;屈伸俯仰,缀兆舒疾,乐之文也;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礼之器也;升降上下,周还裼袭,礼之文也。
故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礼乐之文者能述。
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
明圣者,述作之谓也。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乐由天作,礼以地制。
过制则乱,过作则暴。
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
论伦无患,乐之情也;欣喜欢爱,乐之官也;中正无邪,礼之质也;庄敬恭顺,礼之制也。
若夫礼乐之施于金石,越于声音,用于宗庙社稷,事乎山川鬼神,则此所与民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