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民事法律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10
王利明《民法》第6版课后习题第三章民事法律关系1.简述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和分类。
答:民事法律关系,即民法规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民法的基本概念,是指由民事法律规范调整所形成的以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为核心内容的社会关系,是民法所调整的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
民事法律关系的分类主要包括:(1)财产法律关系和人身法律关系(根据民法调整对象的不同)①财产法律关系,指因财产的所有和财产的流转所形成的、满足民事主体财产利益需要的民事法律关系。
②人身法律关系,指与民事主体的人身不可分离、为满足民事主体的人身利益所形成的民事法律关系。
③区分意义:a.两类关系中权利的性质不同。
财产法律关系中确立的权利是财产权利,通常是可以转让的;而人身法律关系中确立的权利一般与权利主体的人身是不可分离的,不能转让。
b.对这两类关系的保护方法不同。
财产法律关系受到破坏时,主要适用财产补救法,通过返还原物、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的方式加以保护;人身法律关系受到侵犯时,主要通过恢复被侵害的权利的方式来保护。
(2)绝对法律关系和相对法律关系(根据民事法律关系义务主体的范围不同)①绝对法律关系,指与权利人相对应的义务人是权利人以外一切不特定人的民事法律关系。
在这种法律关系中,权利人可直接行使和实现其权利;义务人则是一切不特定的人,其义务一般表现为消极的不作为。
②相对法律关系,指与权利人相对应的义务人是特定人的民事法律关系。
③区分意义:有利于确定民事法律关系的义务人及其义务,从而更好地适用民法规范。
(3)物权关系和债权关系(根据权利的实现方式不同)①物权关系,指权利人可以直接支配物,不需要义务人实施某种积极行为予以配合即可行使并实现其权利的民事法律关系。
②债权关系,指权利人必须由义务人的一定行为相配合,才能行使和实现其权利的民事法律关系。
③区分意义:物权和债权作为两类基本的财产权有不同特点。
正是根据这种分类,民法中建立了物权法和债权法这两种财产法律制度,分别进行有针对性的法律调整。
民事法律关系第三章民事法律关系第一节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特征与意义一、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民事法律关系,是指基于民事法律事实,由民法规范调整而形成的,具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
换言之,当社会关系被民法调整时,便形成一种民事权利和义务关系,而这种权利和义务又是受国家强制力保障实现的,从而形成了约束双方当事人法律关系。
民事法律关系是民法调整社会关系的具体法律形式。
(一) 民事法律关系是民事法律规范调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当社会关系被民法调整时,便形成一种民事权利和义务关系,而这种权利和义务又是受国家强制力保障实现的,从而形成了约束双方当事人法律关系,即民事法律关系,它是民法调整社会关系的具体法律形式。
(二)民事法律关系是基于民事法律事实而形成的社会关系民事法律规范公布后,他指抽象的表明国家保护什么,不保护什么,只有民事法律事实的出现才能使民事法律关系设立、变更和终止。
如甲乙结婚的事实,才能确立甲乙之间的夫妻关系。
(三)民事法律关系是以民事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民事法律规范对社会关系的调整,是通过讲民事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转化为民事权利和义务来实现的。
民事权利的实现、民事义务的履行是以国家的强制力为保障的。
这种具有民事权利和义务的社会关系,就是民事法律关系。
综上所述,民事法律规范是民事法律关系发生的依据,民事法律事实是民事法律关系发生的原因,民事法律关系是民事法律规范调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结果。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特征(一)民事法律关系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民法调整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的平等性质,决定了民事法律关系的平等性。
(二)民事法律关系大量的是民事主体自主形成的法律关系民事法律虽是国家制定的,反映国家的遗志,但民事法律关系在通常情况下大都是在民事主体自主自愿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也体现了当事人自己的意志。
(三)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通常是对等的、相互的民事法律关系有物权法律关系、债权法律关系、知识产权法律关系、人身权法律关系、婚姻家庭法律关系及继承权法律关系等。
第三章民事法律关系【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特征和要素;明确法律事实的概念以及它们在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民事权利的概念及分类;民事法律事实的概念;表意行为和非表意行为。
第一节民事法律关系的概述一、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民事法律关系是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符合民事法律规范的,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是民法对平等主体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加以调整的结果。
关系-----社会关系-------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特征1、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地位平等。
以此区别于行政法律关系和刑事法律关系。
2、民事法律关系主要根据当事人的意志发生。
民法为私法,要贯彻意思自治原则。
3、其保障措施具有补偿性。
当事人地位平等,相互不能惩罚,而只能是补偿。
三、研究民事法律关系理论的重要意义民事法律关系是民法学的重要概念。
民法学研究问题虽然极为广泛,但中心问题是民事法律关系。
民事法律关系理论是民法学理论的基础,也是民法学理论的总纲。
甚至可以说民法学整个课程内容都是围绕民事法律关系这一基本框架构建的。
例如讲公民、法人、其他组织就是在确定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讲法律行为、代理、诉讼时效等,就是在研究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的原因;讲物权、债权、继承权、人身权等,就是在充分展示民事法律关系的具体内容。
四、民事法律关系的分类1、人身权关系和财产权关系2、绝对权关系和相对权关系3、单一关系(一方享有权利,他方负有义务的绝对权关系)和复合关系(互为权义主体的相对权关系)第二节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一、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简称民事主体,是指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人。
主要指自然人、法人;也包括不具有法人资格的某些社会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国家也可成为民事主体。
在民事主体中,享有权利的一方为权利主体;负有义务的一方为义务主体;在不同的民事法律关系中对主体的称谓不同,如所有权关系中的所有人和非所有人;买卖合同中的买受人和出卖人;出租合同中的出租人与承租人等。
民法学第三章民事法律关系课后题《民法学》课后习题第三章民事法律关系(含答案)一、选择题1、完全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甲将自己继承的1万元人民币向路边洒去,该事实的性质如何?(C )A 表意行为B 非表意行为C 事件D 不具有法律意义的事实2、依我国《担保法》规定,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约定,债务人不能履行债务时,由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此种责任为(D ) A 单独责任 B 按份责任 C 并行的连带责任 D 补充的连带责任3、下列情形中属于民事法律事实的是(C) A 日出 B 备课 C 赠与 D 恋爱4、甲、乙毗邻而居,乙得病需钱治疗,甲便给乙送去3000元,并对乙说:“你先用着,以后再说。
”乙接收,并表示谢意。
三年以后,甲、乙因口角闹翻,甲要求乙返还3000元,乙拒绝。
双方为此发生纠纷。
现问,下列表述哪些是正确的(C ) A 甲与乙之间构成不当得利关系 B 甲与乙之间构成赠与关系 C 甲与乙之间构成借贷关系D 甲与乙之间构成借贷关系,但甲因实效而丧失请求法院强制乙返还借款的权利5、甲、乙在火车上认识,甲怕自己到站时未醒,请求乙在A站唤醒自己下车,乙欣然同意。
火车到达A站时,甲沉睡,乙也未醒。
甲未能在A站及时下车,为此支出了额外费用。
甲要求乙赔偿损失对此,应如何处理?(D ) A 由乙承担违约责任B 由乙承担侵权责任C 由乙承担缔约过失责任D 由甲自己承担责任6、下列哪种情形成立民事法律关系(C ) A 甲与乙约定某日商谈合作开发房地产事宜 B 甲对乙说:如果你考上研究生,我就嫁给你C 甲不知乙不胜酒力而极力劝酒,致乙酒精中毒住院治疗D 甲应同事乙之邀请前往某水库游泳,因抽筋溺水身亡7、甲殴打乙致乙死亡,为此甲赔偿乙的家属2万元。
乙家属料理后事后,分割了乙的财产。
引起上述侵权赔偿关系和财产继承关系产生的法律事实分别是(B ) A 事件、行为 B 行为、事件 C 事件、事件 D 行为、行为二、多选题1、下列可以为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有( ABCD) A 聋哑人 B 合伙企业 C 机关法人 D 个体工商户2、关于民事法律关系类别的表述,正确的有(ABC ) A 任何民事法律关系中都必须有义务主体B 物权关系和债权关系都属于民事法律关系的财产关系C 民事法律关系的权利主体都是特定的 D 民事法律关系的义务主体都是特定的3、下列选项中,既属于绝对法律关系,又属于财产法律关系的是(AB ) A 物权法律关系 B 知识产权法律关系 C 人身权法律关系D 债权法律关系4、某甲在路上遇见情敌某乙,遂叫某丙和某丁共同将某乙殴打一顿,某乙治疗伤病花去医药费500元。
民事法律关系百科1. 概述民事法律关系是指民事主体之间通过民事法律行为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在民事法律关系中,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受到法律的保护和限制,通过司法机关的审判来实现。
2. 特点2.1 平等性民事法律关系是基于各方主体的平等地位,各方在法律面前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
平等是民事法律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2 自由性民事法律关系强调自由意志的发表和约束力。
各方主体可以自主选择参与民事法律行为,并根据自愿原则签订合同或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2.3 因果关系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和变化与行为的因果关系密切相关。
行为的违约或不当行使权利都可能导致法律关系的变化,产生法律后果。
2.4 独立性民事法律关系是相对独立的,与其他法律关系和社会关系有所区别。
民事法律关系主要由合同关系、侵权责任关系、继承关系、婚姻家庭关系等组成。
3. 主体3.1 自然人自然人是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之一,是指具有民事行为能力和民事权利能力的个体。
自然人在民事法律关系中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有权选择和参与各种法律行为。
3.2 法人法人是指依法成立、拥有法律人格并享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组织机构。
法人在民事法律关系中与自然人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可以进行各种民事法律行为。
3.3 其他主体除了自然人和法人,还有其他主体参与民事法律关系,如非法人组织、事务所、社团组织等。
这些主体根据法律规定享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
4. 类型4.1 合同关系合同关系是民事法律关系中的重要类型之一。
合同是自愿订立的协议,通过合同关系双方就某种内容达成一致,约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4.2 侵权责任关系侵权责任关系是民事法律关系中的另一个重要类型。
当一方的行为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损害了他人的权益,就会产生侵权责任关系。
4.3 继承关系继承关系是指一方因被继承人的死亡而获得财产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继承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受到法律的规制和限制。
4.4 婚姻家庭关系婚姻家庭关系是民事法律关系中的特殊类型。
第三章民事法律关系
第一节民事法律关系的概述
一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
A 民事法律关系是民事主体之间发生的,符合民事法律规范的,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是民法对其管辖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加以调整的结果。
B 民事法律关系的特征
⑴民事法律关系主要为私法关系,以此区别于行政法律关系和刑事法律关系
⑵民事法律关系主要根据当事人的意志发生。
⑶民事法律关系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现。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分类
A 人身权关系和财产权关系
这种分类的意义:
⑴人身权关系的主体通常不能转让自己的权利;财产权关系的主体通常可以转让自己的权利。
B 绝对权关系(支配权)和相对权关系(请求权)
人格权,物权,知识产权的权利主体为特定的人,义务主体为不特定的人,故属于绝对权。
身份权,债权,继承权的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都为特定的人,故属于相对权。
这种分类的意义:
⑴可确定两类不同的民事法律关系的义务主体的范围,并确定义务主体所承担的义务的性质。
⑵绝对权关系中的义务主体负不作为义务,相对权关系中的义务主体通常负有作为义务。
C 单一民事法律关系和复合民事法律关系
第二节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
一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A 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指参与民事法律关系,享受权利,承担义务的人。
构成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主要标准,是被评价者是否具有自己的意思能力。
B 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种类
⑴自然人─指因出生而获得主体资格的人类个体。
⑵法人─是指由法律赋予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自然人团体或目的性财产,法人设有章程和管理机构,有独立的财产。
⑶合伙─合伙是依法设立,各合伙人根据合伙协议共同出资,合伙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并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营利性组织。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
A 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民事主体所享有的民事权利和承担的民事义务。
⑴民事权利
①民事权利,是法律为保障民事主体实现某种利益而允许其行为的界限。
a民事权利意味着权利人在一定范围内的意志自由,在这个范围内,他可以做他希望做的事。
b 民事权利意味着权利人实现一定利益的可能性。
c 民事权利具有法律保障性。
②权限是由法律授予的,由当事人的行为使其发生作用的法律地位,根据这种地位,一方当事人须根据他放当事人的意思为一定的行为。
③权能是权利的具体运用形式。
权利的各种具体运用形式的总和,构成权利的内容。
如,占有,使用,收益,处分为所有权的具体运用形式,他们的总和构成所有权的内容。
④民事权利的种类:
a 以民事权利的标的为标准进行分类:人格权,身份权,物权,债权,知识产权,继承权。
b 以民事权利的作用方式为标准进行分类:支配权,请求权,形成权,抗辩权。
@支配权─是指对权利标的直接进行排他性支配的权利,其行使不需要他人配合,他人不得为同样的支配行为。
物权,知识产权为支配权。
@请求权为法律关系的一方请求他方为一定行为或不行为的权利。
权利人不能对权利标的进行直接的支配,而只能请求义务人配合进行。
债权为典型的请求权。
@形成权就是依照权利人单方面的意思表示就能使权利发生,变更和消灭的权利。
形成权的特点是依照权利人的单方面意思表示就可发生特定的法律效果。
撤销权,解除权,追认权为形成权。
@抗辩权是权利人所享有的对抗对方当事人请求权的权利。
c 期待权和既得权
@期待权是指已具备权利构成的部分要件,须待其他条件发生时才可完全构成的权利。
@既得权是指已具备权利构成的全部要件,由权利人实际享有的权利。
d 根据权利的相互关系所作的分类:主权与从权
@主权是指不以其他权利为存在条件的权利。
@从权为以其他权利的存在为发生条件的权利。
如被担保的债权为主权,担保权为从权
e 原权救济权
⑤民事权利的行使与保护
a 民事权利的应按照诚信原则和权利不得滥用原则行使。
b 民事权利的救济─公力救济和自力救济
⑵民事义务
①民事义务是民事主体为了实现其他民事主体的权利而使自己的意志受到限制的状态。
②民事义务的分类,以义务人的行为方式为标准进行分类可将民事义务分为积极义务和消极义务
@要求义务人作为的义务为积极义务。
@要求义务人不作为的义务为消极义务。
③附随义务─在法律规定和当事人约定之外,基于诚实原则的要求产生的义务。
主要有协助义务和通知义务等。
三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
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
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主要有人格,身份,物,行为和智力成果。
⑴人格和身份是人格权的客体。
⑵物─是指能够满足人的需要,具有稀缺性和合法性,能为人所
支配和控制的物质对象。
物是最主要的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
⑶物的特征:
①物能满足人的需要;②物必须具有稀缺性;
③物必须具有合法性;④物必须能为人支配和控制。
⑷物的分类:
①有体物和无体物;②流通物和限制流通物;
③动产和不动产;④特定物和种类物
⑤主物和从物;⑥可分物和不可分物;
⑦原物和孳息;⑧可消耗物和不可消耗物。
⑨单一物,合成物和聚合物。
@在空间上占有固定位置,移动后会影响其经济价值的物为不动产。
不动产所有权的转移一般采取要式的法律行为。
@凡能在空间上移动而不会损害其经济价值的物为动产。
⑸行为─指权利人行使权利的活动以及义务人履行义务的活动。
如运送合同中运送旅客和货物的行为。
⑹智力成果
第三节民事法律事实
一民事法律事实的概念和特征
A 民事法律事实,是符合民法规范,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
B 民事法律关系的特征
⑴法律事实是一种客观的现象;
⑵作为法律事实的客观现象必须同一定的法律效果相联系,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
⑶作为法律事实的客观现象必须符合民法的规范。
二民事法律事实的分类
民事法律事实可根据其是否与当事人的意志有关分为行为和事件两大类。
A 行为指经当事人的意志支配,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人的活动。
此为最经常发生作用的法律事实,又可分为表意行为和非表意行为。
⑴表意行为是指行为人通过意思表示,旨在设立,变更,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又称法律行为,是最大量产生的民事法律关系的法律事实。
⑵非表意行为是指行为人主观上没有产生民事法律关系的目的,但依据法律的规定,客观上引起了某种法律效果之发生的行为。
非表意行为分为事实行为(发现埋藏物)和非法行为(侵权行为)B 事件又称自然现象,指与当事人的意志无关,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
人的自然死亡,自然灾害皆为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