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情感目标教学
- 格式:pdf
- 大小:202.92 KB
- 文档页数:1
小学科学31《让小车运动起来》(教学设计)让小车运动起来科学是一门富有趣味性和实践性的学科,通过科学实验和观察,我们能够深入了解事物发生的原理和规律。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让小车运动起来是一个常见的实验项目,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
本教学设计将以《让小车运动起来》为主题,通过设计实验和讨论问题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运动和力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一、知识目标:1. 理解运动是由力产生的结果。
2. 了解小车是怎样运动的。
3. 探究小车运动的因素。
二、能力目标:1. 能够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2. 能够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和讨论。
3. 能够合作与团队合作。
三、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2. 培养学生合作和沟通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运动是由力产生的结果。
难点: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合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小车模型。
2. 不同材料的台面,如木板、金属板和塑料板。
3. 不同材料的地面,如纸张、布和地毯。
4. 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物体。
5. 记录实验结果的表格。
六、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小车模型和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小车是如何运动的?是什么力使小车能够运动?2. 实验设计及操作方式(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实验材料,并引导学生探究小车运动的因素。
学生可以自由组合不同材料的台面和地面,探究小车在不同材料上的运动情况。
学生可以预测并记录实验结果。
3. 实施实验及观察(15分钟)学生按照实验设计进行实践操作,利用小车模型在不同材料上进行移动。
学生观察小车在不同材料上的运动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
4. 分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讨论并总结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思考:小车在不同材料上的运动情况有什么不同?是什么力使小车能够运动?在什么条件下小车能够更容易运动?5. 实验结果展示(1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实验结果,并解释他们对小车运动的观察和总结。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总目标一、前言教学总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于指导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的教学,我们制定了以下总目标,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总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了解物质的组成、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能量的转化等基本科学概念。
- 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和仪器进行科学实验,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
- 学会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培养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和挑战。
-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学会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学会与他人共同探讨问题、分享成果。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热情。
- 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学会客观分析和评价。
- 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4. 科学素养- 提高学生的科学知识水平,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
-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学会运用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 发展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结语通过以上教学总目标的制定,我们希望能够为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的教学提供清晰的指导,帮助学生在科学学习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创设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从而实现教学总目标。
小学科学第4课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小学科学第4课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引言:光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之一。
小学四年级学生在科学课上,首次学习到光的传播原理。
本节课将着重讲解光的传播方向是否会发生改变,通过实验和互动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光的传播特性。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光的传播原理,明白光传播的直线性;2.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和发现未知的欲望。
二、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平面镜、光源、纸板;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3. 实验材料:实验记录表、学生笔记本。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投影仪展示一系列有关光线传播的图片,引起学生对光的传播方向的思考。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与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
2. 引入实验(10分钟)将光源放在教室一端,向教室另一端放置平面镜。
请一名学生站在光源旁边,另一名学生站在镜子旁边,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 实验操作(2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每个小组由两名学生组成。
每组进行三次实验,每次选择不同的观察位置进行实验。
让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并进行思考和讨论。
4. 实验结果分析(10分钟)让学生回到座位上,与同组的学生一起讨论实验结果。
然后,选择一名学生代表组内发表意见。
通过引导问题,让学生得出结论:光线在传播过程中,方向并不会改变。
5. 深化讨论(15分钟)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看到物体时,光线会弯曲?通过讨论和解释,引导学生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并与光的传播方向做比较。
6. 拓展知识(15分钟)通过投影仪向学生展示有关光的传播的相关视频,并向学生讲解光的传播原理和折射现象。
在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相关问题。
7. 总结归纳(10分钟)通过创设一个情境,在班级中模拟光的传播过程。
让学生站在教室的不同位置,并由其他同学站在光源旁边,观察实验现象。
小学科学四年级物体的运动教学方案引言:物体的运动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物体的运动规律,孩子们可以进一步认识世界,培养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为了帮助四年级学生更好地理解物体的运动,本文将提出一份适合小学四年级学生的物体运动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物体的运动的基本概念,如速度、力和加速度等。
了解常见物体的运动规律,如自由落体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等。
2. 能力目标:能观察和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如速度、方向和加速度等。
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物体的运动现象。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对物体运动的探索欲望。
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活动设计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物体运动现象,如自行车行驶、足球滚动等,引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描述这些物体的运动特点,并提出他们对物体运动的问题。
2. 知识讲解:a. 首先,向学生介绍物体的运动概念,并与他们讨论物体运动的例子。
b. 接下来,讲解物体的速度概念。
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理解速度的计算方法,并进行简单的速度计算练习。
c. 然后,介绍物体的力概念。
通过举例讲解力的作用和影响,让学生了解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d. 最后,引入物体的加速度概念。
通过实例演示和问题引导,让学生理解加速度对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3. 实验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几个简单的实验活动,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
a. 自由落体实验:让学生从同高度分别释放不同质量的物体,观察它们的落地时间。
通过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探讨质量对自由落体运动的影响。
b. 斜面实验:让学生设计一个斜面,使用不同力量将物体推上斜面,观察物体上升的距离。
通过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讨论力对物体上斜面运动的影响。
4. 小组讨论与问题解答: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在小组内分享自己对物体运动的理解和所遇到的问题。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一起探索并解决问题。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了解物体的颜色是由光的反射决定的,能够观察和描述物体的颜色。
2) 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能够观察和描述不同声音的特点。
3) 了解温度是物体冷热程度的表示,能够观察和描述不同物体的温度。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和观察。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操作。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和合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热情。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在小组中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二、教学内容。
1. 物体的颜色。
1) 什么是光?2) 什么是颜色?3) 物体的颜色是如何产生的?2. 声音的产生。
1) 什么是声音?2)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3) 不同物体产生的声音有什么不同?3. 温度的感受。
1) 什么是温度?2) 如何感受物体的温度?3) 不同物体的温度有何不同?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一些色彩鲜艳的物体,引发学生对颜色的好奇和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颜色是如何产生的。
2. 学习新知识。
1) 通过观察不同颜色的物体,让学生发现物体的颜色是由光的反射决定的。
2) 通过实验,让学生产生不同的声音,并观察不同物体产生声音的特点。
3) 通过触摸不同物体,让学生感受不同物体的温度,并讨论温度的感受方式。
3. 巩固与拓展。
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颜色、声音和温度的认识和体会。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周围的物体,探究它们的颜色、声音和温度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
1. 实验法。
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和体验科学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讨论法。
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会,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维能力。
小学科学21《运动物体的位置》(教案)引言:运动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而理解和描绘运动物体的位置则是培养学生科学观察和描述技能的重要一环。
本节课将通过丰富的实例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准确描述运动物体的位置。
一、知识目标:1. 理解位置的概念,并能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如前、后、左、右等;2. 理解物体在同一时间内可以处于不同的位置。
二、能力目标:1. 观察运动物体的位置,并进行准确描述;2. 运用图形工具,绘制实物运动轨迹。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重点:学生能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并能绘制物体的运动轨迹。
五、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观察并描述同一物体在不同时间内的位置,并进行绘制。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实物、绘图工具、活动材料、教学投影仪;2. 学生:笔、纸、尺子。
七、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知(5分钟)1. 教师呈现一个汽车玩具,并放置在教室中央,问学生这个玩具的位置在哪里。
2. 引导学生说出这个玩具相对于课桌的位置,如前面、后面、左边、右边。
3. 教师通过示意图简单解释前、后、左、右的概念。
Step 2:观察与描述(10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从窗户看风筝的位置,并请学生描述风筝的位置。
2. 分组让学生互相配合,通过观察描述教室中其他物体的位置。
Step 3:小组练习(15分钟)1. 学生分为小组,每组选择一种物体,如小球、椅子等。
2. 学生轮流描述所选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其他组员通过其描述判断物体的位置。
Step 4:绘制轨迹(15分钟)1. 教师出示一段运动物体的视频,要求学生观察并描述物体的位置变化。
2. 学生使用纸和笔,绘制物体在不同时间的位置。
教师在黑板上绘制一个坐标系,让学生将绘制的轨迹标在坐标系上。
Step 5:整理知识(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学习的内容,让他们分享观察和描述过程中的困难和收获。
小学科学四维目标的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某一特定主题相关的科学知识和概念。
2.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实验、分析和推理,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提高对环境保护和科学发展的意识。
4.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培养科学精神,理解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传授相关科学知识和概念,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和分析,提高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引入与本课主题相关的问题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的欲望。
2.知识讲解:通过PPT、教材或其他教学资源,向学生介绍本课的相关知识点和概念。
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举例,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实践探究:安排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或小组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并发现问题、形成观点。
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分析结果,并引导学生从中总结和归纳规律。
4.讨论与分享:安排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的讨论和分享,让学生交流彼此的发现和观点。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
5.评价与反思:通过问答、作业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和体会,并提出问题和思考方向。
四、教学资源与材料•PPT:用于知识讲解和引导学生探究的展示。
•实验器材:根据课题和实践活动需要准备相应的实验器材。
•教材:提供本课相关的科学知识和实践练习。
五、教学延伸1.认知拓展:针对本节课的主题,设计并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开展课外阅读或小组研究。
2.实践应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资源推荐:推荐相关的图书、网络资源、科普节目等,让学生继续拓宽科学知识和视野。
小学科学11《身边的土壤》(教案)身边的土壤引言:《身边的土壤》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一堂重要课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会了解土壤的组成、土壤的作用以及人们如何保护土壤等内容。
本教案将以启发性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进而提高他们对身边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一、知识目标:1. 理解土壤的组成及其重要性;2. 了解土壤对生物的作用;3. 掌握保护土壤的基本方法。
二、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3.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
三、教学重点:1. 土壤的组成及其特点;2. 土壤对生物的影响;3. 掌握保护土壤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2. 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小黑板、粉笔;2. 实验器材:玻璃容器、黏土、沙子、砾石、水;3. 活动准备:带来不同种类的土壤样本。
六、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1. 老师展示不同种类的土壤样本,并鼓励学生观察土壤的外观、颜色、质地等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土壤是什么?有什么作用?3. 学生积极回答后,老师总结土壤是由碎石、沙子、黏土等组成,对植物生长起重要作用。
Step 2:探究土壤的组成(15分钟)1. 学生分组合作,通过实验观察不同组分土壤的特点。
2. 每个小组将玻璃容器分成三等分,分别放入黏土、沙子和砾石,然后加入适量水搅拌。
3. 学生观察各组分土壤的特点,回答问题:黏土、沙子和砾石有什么不同?为什么?4.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不同组分土壤的特点以及它们在土壤中的作用。
Step 3:了解土壤对生物的作用(20分钟)1. 老师展示一些种植在不同土壤材料中的植物,让学生观察并分析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 学生讨论并总结:不同土壤对植物有何影响?为什么?Step 4:保护土壤(20分钟)1. 老师将保护土壤的方法展示在小黑板上,并与学生一起讨论这些方法。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科学的概念,认识水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掌握水的特性及变化。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水的特性及变化。
2.教学难点:通过实验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玻璃杯、水、冰块、盖子、橡皮球等。
2.学具准备:小学科学上册教材、小学科学上册教辅资料。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
2.出示一杯水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思考水的特性和变化。
第二步:新知讲解(15分钟)1.通过讲解的方式介绍水的特性及变化。
–液体的特性:流动性、易于变形等。
–固体的特性:形状固定、不易变形等。
–水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液态、固态、气态。
2.示范实验:将一杯水放入冰箱冷冻室中冷冻,观察水的变化。
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水会变成冰?冰是固体还是液体?第三步:课堂练习(15分钟)1.随机抽取几名学生回答问题:水的特性有哪些?水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有哪些?2.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并提出自己的问题。
第四步:小组探究(20分钟)1.指导学生组织实验,探究以下问题:–水加热后会发生什么变化?–水冷却后会发生什么变化?–水加热至一定程度后会发生什么变化?2.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总结出水的变化规律。
第五步:展示与总结(10分钟)1.邀请学生展示他们的实验结果。
2.引导学生总结水的特性及变化的规律。
3.与学生共同完成学生小结部分的内容。
五、课堂延伸1.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思考水的特性及变化。
2.指导学生进行更多有趣的水的实验,如水的蒸发、水的沸腾等。
六、课后作业1.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水的特性及变化的小故事,包括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
2.鼓励学生收集有关水的图片或资料。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较好地理解了水的特性及变化,并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科学中情感目标的实践探究摘要: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情感态度是科学素养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科学教学三维目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中的人文内涵,积极创设课外实验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不断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情感态度小学科学科学素养《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课程,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情感态度正是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积极情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是当今科学教育界倡导的教育理念,也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目标之一。
对科学的学习可以改变学生的行为倾向,激发他们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并为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打好基础。
因此,在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
培养小学生的情感态度,不能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创设机会,通过参与活动,日积月累,让学生感受、体验与内化。
这就要求教师在科学教育的过程中注意挖掘科学的人文内涵,逐步渗透道德和价值观教育,让学生亲近自然,知道珍爱并懂得善待生命,逐步形成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作为一门科学启蒙教育的基础学科,小学科学教材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因素。
在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的养蚕活动中,笔者对科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进行了一些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通过养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走进教室,我给每个孩子发了一包蚕卵,孩子们不知道这些是什么,有些孩子开口就问老师,有些孩子自己翻来覆去地看并猜测着,还有些孩子准备把它们捏碎了看个究竟,我便说:“你们手中拿的都是一个个小生命。
”“啊!”孩子们一个个瞪大了眼睛,觉得不可思议。
我接着说:“这些都是蚕卵,请你们仔细地观察它们的外形。
”孩子们个个都小心翼翼地拨弄着眼前的这些小黑点——蚕卵。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情感目标教学
发表时间:2020-03-19T15:01:27.20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月1期作者:吴琴燕
[导读] 小学科学课堂中的教学内容带有一定的抽象性,同时需要学生拥有缜密的逻辑思维和理性的学习意识。
但是,在教学改革新时期小学科学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向学生渗透情感教育内容,构建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在课堂中与教师交流,同时与同学之间分享学习经验,搭建融洽的学习氛围,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深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重视情感教学内容的渗透,会转变传统科学课堂教学的弊端,使科学课堂
吴琴燕浙江省乐清市虹桥镇第八小学
【摘要】小学科学课堂中的教学内容带有一定的抽象性,同时需要学生拥有缜密的逻辑思维和理性的学习意识。
但是,在教学改革新时期小学科学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向学生渗透情感教育内容,构建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在课堂中与教师交流,同时与同学之间分享学习经验,搭建融洽的学习氛围,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深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重视情感教学内容的渗透,会转变传统科学课堂教学的弊端,使科学课堂教学成果呈现综合化。
文章中主要分析了小学科学课堂内情感教学目标的实现策略。
【关键词】小学科学;情感目标;教学;方式;探究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2-010-01
前言:小学科学教师积极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情感教育的思想理念,在课堂内不断分享重点教学知识,培养学生形成科学学习思维,同时落实情感教育目标,会让科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将小学生培养成为综合发展的人才,指引学生通过不断探索强化科学学习体验,同时通过情感教育内容的渗透,让学生的学习实效性得到增强。
科学课堂中的教学与情感教育目标相结合,为学生构建了完善的学习环境,会让学生的科学学习之路更加宽阔。
一、创设科学课堂教学情境,落实情感教育目标
情境教育的方法会满足学生在科学课堂中的理性化学习需求,同时与科学课堂中的客观教学因素相吻合。
科学教师要为重点知识讲解过程设计合适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科学课堂内通过教师的指引,感悟教师讲解的重点知识,主动走进科学探索道路,认识到科学课堂学习的本质,同时也为教师落实情感教育构建平台,让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得到综合性强化[1]。
例如:在有关“回声”知识点的讲解中,教师首先构建教学情境“你相信顺风耳吗?”顺耳是指人听力较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顺风耳搭建教学情境,会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后,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回声的特点、以及回声的基础构建环境,满足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好奇心。
最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渗透情感教育内容,向学生提问“假设大家身处在有回声的环境中,最想喊出的话是什么?”教师让科学课堂的教学与情感抒发内容相结合,凸显了科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以实验教学为基础,落实情感教育目标
实验的方法会让学生认识到科学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论依据,向学生传递科学课堂的重点教学内容,同时辅助教师增强学生的科学学习成果。
因此,在科学课堂内教师要通过融合重点知识开展实验教学的方法,为情感教育的落实构建完善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理性学习思维,让学生认识到科学课堂学习的本质[2]。
例如:在有关“声音产生条件”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指引学生实际用手触摸、用眼睛观看、用耳朵聆听,让学生认识到感官在生活中的作用,同时指引学生感受声音的震动状态,通过实践参与、考虑理性的学习内容,主动融合教师在课堂中讲解的知识,认识的声音产生的客观条件,以及主要因素,促使学生科学学习思维的形成,让学生在科学课堂中得到学习上的进步和提升。
三、组织开展实践活动,落实情感教育目标
实践活动的开展会保证学生学习欲望和学习能动性的增强。
小学科学教师可以实际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以学生的学习特点、好奇心为媒介,调动出学生在科学课堂中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参与科学活动的动力,通过实践活动满足学生在科学课堂中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浓厚参与欲望,增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意识[3]。
例如:在有关“观察植物”的知识点教学中,教师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植物的向光性。
因此,教师可以开展实践活动指引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不同植物,开展植物观察小分队活动,让学生在早晨、中午、晚上观察植物的不同状态,以及不同朝向,结合生活看着实践活动的方法,会帮助教师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效,让学生认识到理论教学的正确性,通过实践活动检验教师讲解的理论,让学生主动参与科学课堂中的学习,增强能动性学习意识。
结语:综上所述,科学课堂中的教学内容会满足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不同需求,培养学生形成理性的学习思维。
因此,小学科学教师要善于搭建教学情境,通过实验教学、开展实践活动等不同方式,让学生学习的学习实效性得以提升。
同时,为让课堂教学结果与新课程改革中的要求相吻合,教师要积极在课堂教学内落实和贯彻情感教育目标,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强化情感意识,转移在课堂中学习的注意力。
情感教育目标的构建会激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想象思维,让学生主动参与科学学习,主动增强实践学习成果。
参考文献:
[1]张伟.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小学科学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数字通信世界,2019(11):229-230.
[2]徐孟琪.小学科学实验中异常数据的成因与对策研究——以《抵抗弯曲》一课为例[J].基础教育论坛,2019(30):72-74.
[3]代鹏.如何培养小学生课外持续观察的能力——以《动物的卵》教学为例[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0):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