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科学《学当小医生》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1
《学当小医生》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学当小医生》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主题:纠正不良学习习惯活动目的:1、通过活动,让学生懂得不良学习习惯对学习和成长的不良影响。
2、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自觉纠正不良学习习惯。
活动形式:小品表演,讨论、评论。
活动对象:一年级三班重点、难点:1、重点:帮助学生自觉纠正不良学习习惯。
2、难点:小品表演的技巧和教师恰当的引导艺术。
活动准备:排练小品活动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好!非常高兴能和大家在这里上一节心育课,等会儿,你们会看到很精彩的表演和很有趣图画,你们可要积极地思考,大胆地回答问题。
好,现在我给你们出个谜语。
(头戴白帽子,身穿白褂子,人人有病都找他,打针开药他最行。
)(猜一种职业)请看图:(图上的医生在干什么?)身体上有毛病,我们请医生看,现在,有一位特殊的病人,老师请你们来当医生,医治这位特殊的病人,好吗?下面,请看小品,小医生们,请认真做好“病情诊断”。
看他哪些行为出了毛病?二、活动训练1、小品表演《嘉嘉做作业》时间:某一天下午四点地点:家里人物:嘉嘉,妈妈内容;某一天下午四点,嘉嘉坐在写字台前,书本摊了一桌,他刚写了两行生字就停下来吃饼干,然后又换了数学本,做了两道题,又去开电视。
妈妈走进屋生气地关掉电视坐在一边盯着他。
嘉嘉,只好又去抄生字了。
过了一会儿,妈妈去炒菜了,嘉嘉又停下来,打开收音机,边听音乐边玩手工。
这样一直做到七点钟,作业只完成一点点,妈妈生气地要打他。
2、师生对话老师:各位小医生,你们诊断出嘉嘉的毛病吗?学生:(请四个同学回答)嘉嘉他(1)、不会收拾东西(2)、边吃边做,边玩边做。
(3)、做事三心二意。
(4)、自觉性差,自控能力不强。
老师:嘉嘉这样做对他的学习有什么影响呢?学生:(略)我认为,嘉嘉这样做,(1)他做作业的时间会很长,(2)他的字会写得不好。
(3)不能按时完成作业。
(4)他会写错字等等。
大家都知道,嘉嘉的这些毛病确实对学习有影响,你有什么好办法治好嘉嘉的毛病?3、小组活动(讨论)为了更好地医好嘉嘉的`毛病,现在让几个小医生会诊,给他开些“处方”帮他“治病”。
学做小医生教学反思小医生分享阅读教案活动目标1.模仿小医生治病的情景,萌发关爱病人的情感。
2.尝试用垂直或水平的线条添画,表现使用各种医药用品的情景。
活动材料1.医药箱(内有玩具药瓶、针筒、盐水袋、体温表、听诊器等)。
2.幼儿操作材料:小床、娃娃、模拟医药箱的纸盒(内有小药瓶、小勺,剪成针筒、盐水袋、体温表等外形和长条的卡纸)彩色水笔、剪刀。
161.jpg活动过程一、观察医药箱里的物品1.说说医药箱的名称和用途。
2.辨认医药箱里的物品,联系生活经验说说它们的名称和使用方法。
二、讨论演示1.娃娃生病了,将娃娃放在床上盖上小被。
2.小医生来了,赶快打开医药箱(1)观察各种操作材料,分辨它们的形状,对照实物想象可以做成什么医药用品。
(2)教师演示沿着纸边画长方形并添加若干线条做成体温表。
三、学做小医生1.打开医药箱,看看里面有些什么,尝试做个体温表。
2.观察其他操作材料的外形,用沿边画线条或剪直线的方法做成各种医药用品。
3.边制作边模仿医生为娃娃 -、喝药水、吊盐水、量体温等。
四、分享交流1.主任医生来检查病房了,请小医生对照自制材料说说怎样为娃娃治病。
2.一起为娃娃量一量体温,发现娃娃的病好了,小医生关上医药箱,抱起娃娃回家了。
活动解析我们感到小班活动区的情景尤为重要,尤其是与角色游戏相结合更受到幼儿的青睐,“小医生”就是为小班角色游戏设计融人美术表现的活动之一。
为增加活动的仿真性和趣味性,我们特用较厚的卡纸剪成针筒、体温表、盐水瓶、药瓶等轮廓,放入与娃娃大小相匹配的医药箱内,再放上一支彩色水笔,让幼儿在游戏中通过添画为娃娃量体温、喝药水、 -、吊盐水,自然地反复尝试画直线和横线。
随着游戏的进展,我们又逐步增加吃药片(将长条纸剪成小方块),X光透视(在黑纸上面骨骼)等内容。
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情景通过询问或建议的方式,引导幼儿发现这些材料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并鼓励幼儿反复尝试。
但这类活动建议不要以集体教学的方式进行,应让幼儿乐此不疲地尽兴游戏,既提高幼儿扮演角色的兴趣,也发展了幼儿辨别方位和手眼协调的能力。
《学当小医生》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认识到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学会关心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初步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
3. 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增强面对生活压力的信心。
二、教学内容1. 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心理健康的定义、重要性等。
2. 情绪的类型及特点:喜、怒、哀、乐等基本情绪,以及情绪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3. 调节情绪的方法:自我暗示、换位思考、倾诉、运动等。
4. 积极心态的培养:面对困难与挫折、积极面对生活压力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情绪的类型及特点、调节情绪的方法、积极心态的培养。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关心自己和他人的情绪,以及运用调节情绪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情绪的类型及特点、调节情绪的方法、积极心态的培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学会关心自己和他人的情绪。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验,互相学习。
4. 游戏互动法:设计相关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情绪调节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心理健康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3. 分析情绪的类型及特点,引导学生认识情绪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4. 讲解调节情绪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方法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5. 讲解积极心态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
6.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学会关心自己和他人的情绪。
7.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验,互相学习。
8. 游戏互动:设计相关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情绪调节的过程。
9.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总结自己在情绪调节方面的收获。
10.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情绪调节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思考和践行。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游戏互动等。
第4节学当小医生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出血的类型,能根据出血的状况判断出血的类型。
(2)区别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3)知道一些常用药物的名称、作用和使用方法等。
2、能力目标:
(1)通过模拟情景的亲历,学会拨打“120”电话和紧急止血等一些急救的技能。
(2)通过阅读药品说明书、设计一个科学合理的小药箱等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实践,在调查、查阅药品资料、分析综合的过程中,了解科学用药和安全用药的常识。
(3)培养学生在紧急情况下,冷静谨慎处理问题,根据不同情况采取措施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验救护生命的过程,培养珍爱生命的情感。
(2)通过“安全用药”的合作学习和交流来树立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拨打“120”急救电话和紧急止血的基本方法。
(2)科学用药和安全用药的知识。
教学难点:
(1)掌握并能应用急救的基本方法。
课前准备:(1)实验材料、器具的准备。
(2)教学中各种模型、用具的准备。
(3)提前让学生在课前认识常见的药物,了解药名、作用和使用方法等。
教学安排:2课时。
《学当小医生》一、教学目标1.了解医生的工作职责,知道生病时要配合医生治疗。
2.通过角色扮演,培养幼儿的同情心和服务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医生的工作,学会关心他人。
2.教学难点:通过角色扮演,培养幼儿的同情心和服务意识。
三、教学准备1.教具:医生工作服、听诊器、针筒、血压计、体温计等。
2.场地:布置成医院场景。
四、教学过程(一)热身活动1.组织幼儿做简单的运动,活跃气氛。
2.教师带领幼儿做手指游戏,如《小医生》手指游戏。
(二)主题活动1.导入师:小朋友们,你们生病的时候都去过医院吗?在医院里,你们都见过哪些医生用的工具呢?2.讲解医生的工作师:医生是帮助我们治疗疾病的人,他们有很多工具,比如听诊器、针筒、血压计、体温计等。
医生的工作很辛苦,他们每天都要帮助很多病人。
3.角色扮演(1)教师扮演医生,幼儿扮演病人。
师:小朋友们,现在我们来到了医院,我是医生,你们是病人。
你们要告诉我你们哪里不舒服,我会给你们检查身体。
(2)教师引导幼儿用医生的工具为“病人”检查身体。
师: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试试当小医生呢?现在,你们每个人都可以用这些工具来为别人检查身体了。
师:通过刚才的角色扮演,我们知道医生的工作很重要,他们帮助我们治疗疾病。
我们也要学会关心他人,当别人生病的时候,要关心他们,帮助他们。
(三)实践活动1.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我是小医生”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医生的角色。
2.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如何当一个合格的小医生?1.教师引导幼儿谈谈在活动中的收获。
五、教学反思本次活动中,幼儿对医生的角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角色扮演。
在活动中,幼儿不仅了解了医生的工作,还学会了关心他人。
但在活动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1.部分幼儿在角色扮演中,过于兴奋,导致场面有些混乱。
在今后的活动中,需要加强对幼儿的管理,确保活动的有序进行。
2.在实践活动环节,部分幼儿对医生工具的使用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幼儿园中班社会活动教案《学当小医生》含反思教案名称:学当小医生教学目标:1.了解医生的工作内容和重要性。
2.学习简单的急救知识和常见疾病的预防方法。
3.培养幼儿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意识和能力。
4.通过参与角色扮演,加强幼儿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1.故事书《医生勇勇》2.玩具医疗箱、急救箱等3.医生服装和道具4.图片或卡片,展示常见的疾病和医院场景教学过程:一、导入(约10分钟)1.教师展示医生服装和道具,引起幼儿的兴趣。
2.教师提问:“你们知道医生是做什么的吗?你们想过没当医生?”听取幼儿的回答,并展开讨论。
3.教师讲解医生的工作内容和重要性,并引入故事《医生勇勇》。
二、讲故事(约15分钟)1.教师讲述故事《医生勇勇》,引导幼儿关注故事中的情节。
2.教师结合故事情节,向幼儿介绍医生的工作环境和工具。
3.教师引导幼儿思考:“急诊室是医生处理紧急情况的地方,你们以前去过医院吗?你们有没有看到过急诊室?”听取幼儿的回答。
三、角色扮演(约20分钟)1.教师向幼儿展示玩具医疗箱、急救箱等,解释医疗器具的用途。
2.教师组织幼儿分角色扮演患者、医生和护士等,模拟医院就诊场景。
3.教师引导幼儿依次扮演患者、医生和护士,交流并执行简单的医疗任务,如测量体温、包扎伤口等。
四、讨论与总结(约15分钟)1.教师展示图片或卡片,介绍一些常见的疾病和预防方法,如感冒、发烧、跌打损伤等。
3.教师提出问题:“你们今天扮演医生的感受如何?你们学到了什么?你们希望将来能做一个医生吗?”听取幼儿的回答,并引导幼儿思考自己的想法和未来的志向。
4.教师与幼儿一起总结学习内容,并归纳出“关心他人、乐于助人”这样的价值观。
反思:本次教学活动在导入环节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兴趣,通过提问引发了幼儿的思考和讨论。
在角色扮演环节,幼儿有机会以不同的角色参与其中,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和表现能力。
总结讨论环节提供了幼儿表达自己感受和思考的机会,并激发了他们对关心他人和乐于助人的意识。
小班科学教案学当小医生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身体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2. 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常见的身体部位和相应的疾病。
3. 学生能够了解一些简单的医疗常识,能够正确使用常见的医疗用品。
4. 学生能够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身体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2. 常见的身体部位和相应的疾病。
三、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医疗用品模型或图片2. 常见疾病的图片或图表3. 学生纸和铅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例如身体的五官和五官对应的功能。
学生可以逐个回忆并指出对应的部分。
随后,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图表展示一些常见的身体部位和相应的疾病,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学习身体的基本结构及功能(1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图表或模型,向学生介绍身体的基本结构和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
例如,头部的功能是保护大脑,眼睛的功能是看东西,鼻子的功能是闻东西等等。
学生可以观察图表或模型,并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3. 学习常见的身体部位和相应的疾病(2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图片或图表,向学生介绍一些常见的身体部位,例如头、眼睛、耳朵、鼻子、嘴巴等等,并让学生自由发表对应的功能和可能出现的疾病。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例如“头部有哪些部位?”,“你知道哪些与头部相关的疾病?”等等。
通过这些互动的问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身体部位和疾病的理解。
4. 学习简单的医疗知识和技能(2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医疗用品和讲解其使用方法,向学生介绍一些简单的医疗知识和技能。
例如,教师可以展示消毒棉片、创可贴、体温计等常见的医疗用品,并讲解其使用方法。
随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简单的情景问题,例如“如果你摔伤了,你会怎么处理?”、“如果你感觉身体不舒服,你会用什么工具来测量体温?”等等。
《学当小医生》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关爱自己和他人的意识,学会关心他人的心理健康。
3. 引导学生掌握一些调节情绪的方法,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4.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趣,增强心理素质。
二、教学内容1. 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心理健康的定义、重要性等。
2. 自我认知: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学会正确评价自己。
3. 情绪调节:学会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掌握一些调节情绪的方法。
4. 关心他人:了解同伴的心理需求,学会关心他人的心理健康。
三、教学方法1. 游戏互动:通过心理健康知识问答、心理健康小游戏等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2. 案例分析:分享一些心理健康案例,让学生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心理健康相关话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课件、资料、游戏道具等。
2. 提前安排好课堂活动,确保教学顺利进行。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课后收集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反馈意见,以便对教学进行改进。
3. 通过课后访谈或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态度。
六、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心理健康小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简要介绍心理健康的定义和重要性。
3. 自我认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4. 情绪调节:讲解情绪调节的重要性,教授一些简单的情绪调节方法,如深呼吸、冥想等。
5. 关心他人:通过案例讨论,让学生了解如何关心他人的心理健康。
七、课堂活动1. 心理健康知识问答:设计一些关于心理健康的问题,让学生抢答。
2. 情绪调节游戏:设计一个情绪调节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调节情绪。
3.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角色,模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我是小医生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我是小医生一、教学目标1. 能够了解常见疾病及其症状。
2. 能够学会简单的急救措施。
3. 培养幼儿动手实践的能力,加强幼儿自我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常见疾病的认识a. 感冒:症状有咳嗽、流鼻涕、发烧等。
b. 发烧:体温升高,需及时降温。
c. 水痘:全身起疱疹,有发烧、瘙痒等症状。
d. 腹泻:频繁排便,可导致脱水。
2. 急救措施的学习a. 给感冒患者喝水,多休息。
b. 用湿毛巾降低发烧患者的体温。
c. 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可以预防水痘。
d. 腹泻患者需要多喝水,适当进食清淡食物。
3. 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a. 学会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b.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感染。
c. 不乱吃东西,避免腹泻的发生。
三、教学步骤1. 引入(5分钟)老师介绍幼儿的身体是如何工作的,幼儿可以想象自己是小医生,能够帮助别人解决身体的问题。
2. 了解常见疾病(10分钟)老师通过图片、实物等教具向幼儿展示感冒、发烧、水痘、腹泻的症状,让幼儿能够观察并认识这些疾病。
3. 学习急救措施(15分钟)a. 感冒患者:老师模拟感冒症状,让幼儿观察,然后告诉他们给感冒患者喝水,让他们多休息。
b. 发烧患者:老师使用温度计耳朵模型示范测量体温,告诉幼儿用湿毛巾降低发烧患者的体温。
c. 水痘患者:通过图片教具,向幼儿介绍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可以预防水痘。
d. 腹泻患者:通过图片教具,引导幼儿喝水、进食清淡食物,防止脱水。
4. 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15分钟)a. 老师和幼儿一起做洗手的动作,强调洗手的重要性。
b. 向幼儿介绍室内空气流通的重要性,让他们开窗户通风。
c. 引导幼儿讨论乱吃东西会导致腹泻的原因,并告诉他们要避免这种行为。
5. 模拟急救情境(15分钟)a. 老师组织角色扮演活动,幼儿分成小组,互相模拟患病情况。
b. 幼儿轮流扮演小医生和患者,进行急救措施的实践。
学当小医生室内小律动教案学当小医生室内小律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医生的工作内容和职责,培养学生对医生职业的兴趣和尊重。
2.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力,培养其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4. 加强学生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投影仪、PPT、医生工具道具(如白大褂、听诊器、药箱等)。
2. 学生准备:运动服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医院场景,向学生介绍医院环境,并问道:“大家去过医院吗?你们知道医生是做什么的吗?”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2. 激发兴趣(5分钟)继续利用PPT展示不同类型的医生工作照片,并简单介绍他们的职责。
例如:儿科医生负责照顾儿童健康,牙医负责治疗口腔问题等。
让学生了解医生的工作范围和重要性。
3. 观察实践(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配备一套医生工具道具。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各种道具并解释其用途,如听诊器用于听取心脏和肺部的声音,药箱用于存放药品等。
让学生自由尝试使用这些道具,并互相模拟患者和医生的角色进行实践。
4. 小律动游戏(15分钟)将教室布置成一个小型运动场地,设置不同的活动站点。
例如:跳绳、打篮球、做俯卧撑等。
每个站点都有一个“患者”,需要接受学生扮演医生的检查和治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轮流进行活动,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有站点。
5. 总结讨论(10分钟)让学生回到教室,集体讨论他们在游戏中扮演医生时遇到的情况和解决方法。
引导他们总结出观察和分析问题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分享对医生职业的新认识。
6. 拓展延伸(10分钟)分发一份小抄,上面列出了常见的身体部位和相关疾病。
要求学生在家中自行观察身体状况,并记录下自己的观察结果。
下节课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并分享自己观察到的问题。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医生职业以及医生工具的使用,培养了学生对医生职业的兴趣和尊重。
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小律动游戏,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中班社会活动教案及教学反思《学当小医生》活动名称:学当小医生活动目标:1.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2. 增强幼儿对身体健康的认知。
3. 培养幼儿的基本急救知识和技能。
活动准备:1. 室内场地2. 医生和病人服装3. 医疗设备、药品道具4. 花絮相机或摄像机活动流程:1. 导入:与幼儿一起观察医生角色扮演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对医生的兴趣和好奇。
可以向幼儿简单介绍医生的工作内容和重要性。
2. 打扮成医生和病人:准备一些医生和病人的服装道具,让幼儿角色扮演医生和病人,并向幼儿介绍医生和病人的常见服装特点。
3. 医生讲解:请一位教师扮演医生,向幼儿详细介绍医生的工作内容和医生在保护人们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
同时,医生还可以向幼儿展示一些医疗设备和药品,让幼儿了解医疗工具的使用方法。
4. 角色扮演游戏:将幼儿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名幼儿扮演医生,其他幼儿扮演病人。
医生和病人之间进行对话和互动,学习急救知识和技能。
5. 小结:在游戏结束后,让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游戏经历和学到的知识。
教师可以帮助幼儿总结出一些重要的急救知识和技能。
6. 总结:教师对整个活动进行总结,强调医生的重要性和幼儿在活动中学到的急救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这个活动能够激发幼儿对医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起他们对身体健康的重视。
通过角色扮演和游戏,幼儿能够亲身体验医生和病人的角色,加深对医生工作和急救知识的理解。
同时,这个活动也培养了幼儿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的实际案例和场景,加强幼儿对医生和急救知识的学习和应用。
《学当小医生》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认识到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具备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学会简单的心理保健方法。
4. 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应对生活中各种挑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介绍心理健康的定义、重要性及其影响因素。
2. 情绪调节:教授学生识别情绪、调节情绪的方法,如深呼吸、心理暗示等。
3. 同理心:培养学生理解他人、关爱他人的意识,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5. 心理素质提升:引导学生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培养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心态。
三、教学方法1. 讲座:邀请专业心理医生或教师为学生讲解心理健康知识。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心理健康问题,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经验。
3. 情景模拟:设置情景,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验心理健康的实际应用。
4. 游戏互动:设计相关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心理健康知识和技巧。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和互动情况。
2. 课后心得:评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实际应用能力。
3. 情景模拟:评价学生在情景模拟中的表现,包括表达能力、同理心等。
4. 家长反馈:收集家长对学生在家庭中表现的关注和反馈。
五、教学资源1. 专业心理医生或教师: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讲解和指导。
2. 教材:选用适合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
3. 游戏道具:准备相关游戏道具,以便进行游戏互动。
4. 情景模拟素材:准备相关情景模拟的素材,如角色扮演道具等。
5. 课后心得模板:为学生提供课后心得分享的模板。
六、教学步骤1. 引入主题: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或情景,引发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兴趣。
2. 讲解心理健康概念:简要介绍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让学生理解心理健康对生活学习的影响。
3. 情绪调节方法:教授学生几种简单的情绪调节方法,如深呼吸、心理暗示等,并引导学生现场实践。
4. 同理心培养:通过故事、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同理心的意义,并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小医生主题目标:识别常见的医药用品,理解人们生病需要医生治疗才能恢复健康,遇到打针吃药不害怕。
活动参考:1、日常活动◆带领幼儿参观卫生所,看看医生怎样给别人看病的。
◆游戏:小医生看病。
玩法:分别扮演病人与医生,用玩具医药用品,玩玩做做“小医生看病”的游戏。
◆幼儿互相交流自己看病的经验。
2、环境创设◆创设小医院,让幼儿根据各自生活经验表现看病的经历,做做医生、病人。
◆将幼儿参观卫生所医生看病的照片布置在墙面上。
3、家园共育◆协助幼儿收集医生的服装、用具等。
◆看病时,带幼儿去医院积累经验。
◆为幼儿购买医生玩具带到幼儿园和同伴一起玩。
4、区域活动◆配瓶盖材料提供:各种大小不一的药瓶子和瓶盖。
玩法提示:(1) 幼儿将瓶子和瓶盖进行配对,并拧好瓶盖。
(2) 可将瓶盖包装上颜色不一的即时贴,让幼儿进行分类、排序。
◆看图讲故事材料提供:《青青生病》图书一套、玩具医药用品。
玩法提示:(1)边看图书边讲故事。
(2)一边操作玩具医药用品一边讲述故事。
5、集体活动◆参观医院◆参观药房◆听诊器◆妈妈做医生◆不怕打针◆啄木鸟活动名称:参观医院活动背景:天气变冷了,孩子感冒生病多了,和医生的接触也多了。
有关小医生的话题渐渐在孩子当中谈论起来,许多孩子认为生病了就要打针吃药,以为看病就是吃药打针,对医生是如何看病的,去医院看病的步骤、过程一无所知,因而我联系医生家长,带我们孩子去参观医院,对医院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活动目的:认识医院及标志,初步了解去医院看病的过程。
活动提示:一、谈话准备1、你去过医院吗?为什么要去医院?2、提出参观要求。
二、参观医院1、医院里有谁?他们穿什么样的衣服?为什么?2、医院里有什么?有什么用?3、了解看病的基本过程。
(1)教师模拟看病。
(2)讨论:医生怎么样给我们看病?三、交流分享1、在医院里看到了什么?2、交流:怎么样不让自己生病?活动名称:参观药房班上的丽丽发烧了,清清说:“生病了,可以去药店买药吃。
篇一:我们学做小医生我们学做小医生下午放学了,我和陈丽清一起走,准备到她家里去画图画。
陈丽清是大队学习委员,矮矮的个儿,梳着两条短短的辫子,不认识她的人还以为她是个四年级学生。
她爸爸妈妈都是医生,她立志长大了要当医生,但她也很喜欢画画,对同学又和气,大家都很喜欢她。
走着走着,我忽然想起一件事,就对她说:丽清!刚说出两个字,我又改变了主意,故意说:等下到你家再说。
急得她举起手来要捶我。
到了家,她把我带到小房间里我贴着她的耳朵,轻轻地说了几句,就问她:好吗?丽清说:真好!你真会出点子。
来!我们现在就开始做吧!我们两个人连图画也不画了,丽清去找了一只小盒子,又向妈妈要了一些红药水,棉花和纱布,我们要学习做个小医生。
第二天,我又去和几个女同学说了,蒋苹、邵嘉美她们都愿参加,我们的小医院就正式成立了。
教室后面的桌子上面挂了一本意见簿,抽屉里放着药箱。
下课时,同学们正要往外涌,我鼓足勇气,走上讲台,对大家说:同学们!注意!有一件重要的事情通知一下,就是我们成立了一个小医院,希望大家来看病。
说到这里我忍不住笑了,男同学也哄地笑开了。
从此每天下了课,我们总是紧张地站在药箱旁边,等着病人,可是一连几天,一个病人也没有。
有的男学走过,还扮一个鬼脸说:小医院,臭医院,连病床也没,还不是新造茅坑三日香。
男同学不来看病,女同学总该来啊!可是女同学也一个不来。
一天下课,我和丽清拦住了所有女同学检查,结果发现有人弄破手脚,于是给她们搽上红药水。
可是没过几天,病人又没有了,我们有些泄气,就停了下来。
班上有个男同学名叫刘新旦,他个儿高高的,人瘦瘦的,同学们都叫他长条丝瓜,平时不声响,不吵闹,不过很会管闲事,好像什么事都和他有关似的。
一天,他在操场上看篮球,嘴里叫着:加油啊!加油啊!双脚奔来奔去,不知怎么绊了一脚,摔在地上,一头碰在石块上,顿时血涌了出来,几个同学连忙扶他到办公室去。
我们正在跳橡皮筋,丽清对我说:抗抗,我们去看看他。
《学当小医生》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心理健康素养,学会自我调适和帮助他人。
3. 引导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心理保健方法,提高生活质量。
二、教学内容:1. 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2. 讲解:详细讲解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让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3. 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如何应对。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
2. 课后收集学生的心得体会,评估他们对心理保健方法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资源:1. 故事素材:关于心理健康的小故事。
2. 心理健康知识资料:关于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和心理保健方法的文章。
3. 分享环节:学生心得体会模板。
六、教学活动:1.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2.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医生和患者,模拟咨询过程,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同理心。
3. 心理测试:设计一些简单的心理测试,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自我认知。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和心理保健方法。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观点。
3.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和心理测试,实际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八、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掌握心理保健方法,实际操作,提高生活质量。
九、教学准备:1. 案例素材:关于心理健康问题的实际案例。
2. 角色扮演道具:如医生服装、患者服装等。
3. 心理测试工具:设计一些简单的心理测试题目。
十、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讲解了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和心理保健方法。
2. 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小班科学教案学做小医生引言:在小班科学教案中,学做小医生是一种有趣而又实用的活动。
通过让孩子们扮演小医生的角色,他们能够学习有关人体健康和医疗保健方面的知识。
此外,这样的活动还能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
本文将介绍一个以学做小医生为主题的小班科学教案,并提供一些活动和实践的建议。
一、目标:1. 学习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器官。
2. 了解一些常见疾病和简单的医疗常识。
3.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 提高孩子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人体的基本结构与器官:a. 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和皮肤的功能和特点。
b. 心脏、肺、肝脏和肾脏的位置和作用。
c. 骨骼、肌肉和关节的功能和重要性。
2. 常见疾病与医疗常识:a. 流感、感冒、发烧和敏感性皮肤等常见疾病的症状和预防方法。
b. 如何正确清洁伤口、包扎创口和处理小刮擦等日常伤害。
c. 健康饮食、锻炼身体和保持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三、教学活动:1. 观察和比较器官:a. 带领孩子们观察自己的眼睛、耳朵、嘴巴和鼻子,并比较不同功能器官之间的差异。
b. 利用图示和模型,帮助孩子们理解和记忆人体内脏器官的名称、位置和作用。
2. 小医生角色扮演:a. 将孩子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有一个小医生和一个病人。
b. 将一些常见病症写成小卡片,并让小病人抽取一张,然后由小医生询问病情并给予合适的建议和治疗方法。
3. 制作医疗工具:a. 在课堂上,与孩子们一起制作一些简单的医疗工具,例如口罩、拐杖和胶布。
b. 帮助孩子们理解这些工具的作用,并演示正确使用方法。
4. 参观医生诊所:a. 安排一次校外活动,带领孩子们参观当地的医生诊所。
b. 让孩子们亲眼见到医生是如何诊断疾病和给予治疗的,同时向医生提问并了解更多有关健康的知识。
四、实践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是要引导孩子们主动思考、发问和表达意见。
2. 通过趣味性的活动和角色扮演,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小班科学《学当小医生》;
活动目标:
1。
初步了解日常生活中轻微病痛的简单处理方法。
2。
遇到轻微病痛时不害怕。
3。
引导幼儿了解轻微病痛的症状。
活动准备:
医务室常用的伤口处理物品:毛巾、棉签、红药水、创可贴等。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主题
叙述故事,提问:老师的伤严不严重怎样帮助老师?
二、小朋友当医生,帮老师处理伤口
三、了解生活中轻微伤痛的处理方法
1。
手上划破,有点出血,有什么好办法?
2。
流鼻血了,有什么办法处理?
3。
讨论并提问:哪些是轻微伤痛?(擦破皮,蚊子叮,起小包,流鼻血等)
四、幼儿角色扮演
二个小朋友一组,进行角色扮演,由一位小朋友说出自己受了什么伤,另一位小朋友根据伤口情况,选择对应的医药用品。
五、教师小结
我们生活中会遇到许多类似的轻微伤痛,只要和大人一起进行简单处理就能够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