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学 第四章
- 格式:ppt
- 大小:78.50 KB
- 文档页数:2
第四章社会保障相关关系第一节社会保障与劳动就业一、劳动风险呼唤社会保障1、两类劳动风险劳动风险是指劳动者的职业风险,它包括自然层面的风险与社会层面的风险。
(1)具体劳动(自然层面)与抽象劳动(社会层面)A、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改变劳动对象(自然)的物理化学过程(劳动者——生产资料)B、抽象劳动反映社会经济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公平交换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资本家——劳动者)(2)劳动的自然层面和社会层面的关系、要素和问题A、社会层面的关系要素:——结合的可能性——工资的公平性——社会保障状况——劳动者——生产资料B、自然层面的关系要素:——劳动时间的长短——劳动保护条件——2、就业与社会保障在工业社会中具有不可分割性总的来说,①社会保障就其本意来说是对劳动者劳动中的风险的社会化解决方案,②健全而统一的社会保障系统对于劳动力资源的生产效率、配置效率有着重要影响,③同时也是劳动者的强烈需求。
因此就业与社会保障在工业社会中具有不可分割性。
(1)首先,保障公民(劳动者)的基本生存权利是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最基本的目标。
劳动力是指依存于人身体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是社会成产过程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A、劳动力资源具有再生性、时效性的特点B、社会保障通过对劳动力资源的维持和保障影响劳动者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
(2)其次,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减少劳动力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制度性障碍,使劳动力在流动过程中无后顾之忧,提高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
使得各部门或地区的边际回报率相同,经济资源达到最有效的配置。
(3)最后,社会保障(尤其是占主体地位的各项社会保险)的稳定运行与充分就业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是正相关的关系。
A、就业为劳动者参参与社会保障创造必要条件(充分就业→社会保障税基稳定、济贫政策有效可行)B、社会保险制度有效的解决了劳动者的后顾之忧。
二、社会保障与劳动供求关系1、劳动力供给的定义(1)从本质上:指劳动力的供给主体(个人或家庭)在一定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
社会保障学第一章社会保险学导论一、社会保障的概念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对社会成员给予物质帮助而采取的各种社会措施的总和。
社会保障是每一个社会成员享有的基本权利,也是政府对每一个社会成员应承担的基本义务。
二、社会保障的特征1、法律强制性2、对象社会性3、福利性4、经济保障性5、机会公平性6、收支互济性7、待遇差别性社会保障的对象是社会劳动者(一般是挣工资的劳动者)不涵盖资本家、企业主、雇主阶层(雇主)社会福利的对象是包括社会劳动者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
社会优抚的对象是社会上一部分倍受尊重而又有光荣身份的人口群体—军人及其家属三、社会保障的目的社会保障的经济目的是为了稳定人民生活水平,保障社会经济生活的稳定。
通过社会保障,使社会成员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最基本的生活条件。
社会保障的政治目的是通过社会保障,保证国家的各项政策得到贯彻和实施,维持社会安定,巩固现存的社会制度。
四、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发展社会保障的萌芽----社会救助(首出现于英国);社会保障的形成---社会保险(德国首推);社会保障的发展—社会福利五、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1、社会保障有利于为经济发展筹集资金,促进经济增长2、社会保障有利于保证劳动力再生产顺利进行3、社会保障有利于为经济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是维护社会稳定,通过社会救助,可以保障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需要;通过社会保险,可以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需要;通过社会优抚,可以保障特定人口的生活需要;通过社会福利,可以保障全社会公民的生活改善与发展需要。
4、社会保障有利于兼顾公平与效率5、社会保障有利于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6、社会保障可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六、社会保障与社会进步1、社会保障促进了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2、社会保障促进了社会事业的发展七、社会保障与收入再分配1、社会保障以法律为依据,实行明显的强制性分配2、社会保障基金筹集与使用的社会性3、社会保障形式多样,具有复杂性八、社会保障模式1、救助型社会保障制度救助型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通过社会保障的相关措施保证每个社会成员在遇到各种风险事故时予以救助,使其不陷入贫困,对已处于贫困的发给社会保障津贴,以维持其基本生活的保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