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自我概念的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46.00 KB
- 文档页数:12
自我概念的发展与心理健康自我概念是指一个人对自我的认知和评价。
它是一个人心理和行为的核心,对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自我概念的发展对心理健康的作用,并提出一些调整和提升自我概念的方法。
一、自我概念的发展自我概念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幼儿期开始,随着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经验的积累,逐渐形成并发展。
在儿童早期,自我概念主要建立在家庭和同伴的关系中。
随着成长,自我概念逐渐拓展到学业、职业、社交等方面。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个人经历和外部反馈密切相关。
人们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评价来建立对自我的认知。
积极的反馈和成功经历有助于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而消极的反馈和失败经历则可能导致自我概念的负向发展。
二、自我概念对心理健康的影响1. 自尊心的发展:自我概念的核心之一是自尊心。
一个健康的自尊心对个体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积极的自我概念可以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有助于应对挫折和困难,从而维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2. 抑郁和焦虑:自我概念问题可能导致抑郁和焦虑的发生。
一个消极的自我概念常常伴随着对自身的否定和负向评价,容易导致情绪低落和焦虑。
相反,积极的自我概念能够提升个体的心理韧性,减少心理疾病的风险。
3. 罪恶感和自我指责:一个不健康的自我概念可能导致个体对自身有过度的责备和指责,产生罪恶感。
这种负向情绪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导致自我厌恶和心理障碍的发生。
三、调整和提升自我概念的方法1. 接受自己:接受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局限性是重要的。
不要对自己过于苛求,要学会关注自身的优点,培养积极的自我认知。
2. 培养自信心:通过积极的自我肯定和自我提升,逐步培养自己的自信心。
可以通过制定目标,取得小的成功来增强自信心。
3. 寻求支持:在自我概念受损时,及时寻求社会支持是重要的。
与亲朋好友交流,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能够提供情感的支持和积极的建议。
4. 培养积极的思维方式:积极的思维方式对自我概念的提升至关重要。
儿童心理学中的自我概念发展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也是塑造个体行为和情感的重要因素。
在儿童心理学中,自我概念发展是一个关键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探讨儿童自我概念的定义、发展过程以及影响因素。
一、自我概念的定义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自身特点和身份的认识,是对自己的看法、价值观和能力的总结。
在儿童心理学中,自我概念通常包括物理特征(如外貌、性别)、社会角色(如家庭成员、学生身份)和心理特征(如个人喜好、强项等)。
二、自我概念的发展过程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经历了多个阶段。
以下是自我概念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1. 前认知阶段(2至4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之处,并开始注意自己的行为和外貌。
他们可能会使用简单的词汇来描述自己,比如“我是男孩”、“我有长头发”。
2. 出现唯一性特征阶段(4至6岁)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认识到自己具有独特的特点和能力,并能通过比较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之处来形成一个更复杂的自我概念。
例如,他们可能会说“我是个好画家”、“我喜欢踢足球”。
3. 社会比较阶段(6岁后)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使用更加具体和抽象的词汇来描述自己,并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更为直接的比较。
他们对他人的评价和意见可能会对自己的自我概念形成重要影响。
他们可能会说“我比小明更快乐”、“我学习不如小芳好”。
三、自我概念发展的影响因素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家庭环境、社会互动和自我反思等。
1.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父母和家庭成员的态度、评价和期望会直接影响儿童对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积极、支持性的家庭环境能够促进儿童形成积极健康的自我概念。
2. 社会互动与家庭环境类似,与同龄人和其他社会成员的互动也对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产生影响。
儿童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己的特点和能力,并且从他人的反馈中获得自我肯定和认同。
3. 自我反思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发展出自我反思的能力,能够思考和评估自己的行为、能力和情感。
认识自己--自我概念的发展前已述及,自我概念是在成长的过程中藉由与他人互动发展而成的,并非与生俱来,小孩子会从别人对待他的方式逐渐学到要如何看待自己,而多数小孩早期互动的对象以父母为主,故不用说父母或主要照顾者对小孩的自我概念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而随着生活领域的拓展,一个人的自我概念也会受到兄弟姊妹、老师、朋友等的影响,其历程可以概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生理自我:婴儿刚出生时多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尚无法区辨外界与自己,认为母亲与自己是一体的,一直到七、八个月大才会逐渐衍生出「我」的概念,也才逐渐分得清自己和外在世界是分开的、自己与他人是不同的。
不过在三岁以前,其对自己的认识是以躯体为主,例如在晃动双手与抚触的过程中会察觉到手是自己的一部分,看着地上的球被脚踢开也就了解到了自己的身体对外在环境的影响力,慢慢地对于别人叫自己的名字会有反应,看到自己镜中的长相也会知道那就是自己等,都是躯体我逐渐成熟的证明。
2.社会自我:自三岁到青春期,个体的躯体我仍然继续发展,于此同时期社会化也开始萌芽。
在这个时期,个体会与他人有越来越频繁的互动,而开始学习性别角色、学习社会规范,其价值观与信念也开始形成。
然而此时期的价值体系是以社会规范为主的,称为「社会我」,例如小孩子会以「爸爸说男孩子要勇敢」、「老师说说谎的是坏小孩」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而学校的团体生活也会教导个体如何与他人互动、自己的义务与责任为何等等,个体也会不断要求自己以符合社会的要求。
3.心理自我:自青春期至成年,由于心智方面的成熟,个体抽象思维的能力越来越发达,其价值体系也会慢慢地摆脱过去具体的、绝断的标准,而逐渐变得复杂化。
在这个时期个体会将其过去从社会中吸收的价值与信念加以综合,并发展为自己的价值体系,并以之做为评价外界事物的依据。
由于此时期也是由依赖转而独立的时期,故一个人自我认同的形成与对未来目标的思索都会于此时期出现。
自我概念的发展范文自我概念的发展是指个体逐渐形成对自我的认知和理解的过程。
它是社会认知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个体的自我评价、自我感受和自我调节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下面将从儿童期、青少年期和成人期三个阶段来探讨自我概念的发展。
儿童期是自我概念发展的起始阶段。
在儿童期初期,孩子对自我的认知主要依赖外界的反馈,即他人对孩子的评价和关注。
孩子主要以外貌、性别、年龄等因素来描述自己,比如“我是男孩”、“我有长头发”等。
随着儿童逐渐发展认知能力,他们开始关注自己内在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并逐渐形成对自我的内在特征的认知。
他们开始通过与同龄人的比较来评价自己,比如“我比他高”、“我比她聪明”。
青少年期是自我概念发展的关键阶段。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开始更加重视自我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
他们开始逐渐形成对自我的独立和独特认知,同样通过与同龄人的比较来评价自己,但他们更注重与理想自我的比较。
青少年们开始思考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将来的愿望,并通过实践和经验来逐渐明确自己的自我认同。
此外,社会化与同伴关系对于自我概念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青少年通过在同伴中的互动和经验来探索自己的社会角色和定位,这进一步塑造了他们对自我的认知。
成人期是自我概念发展的成熟阶段。
在成人期,个体对自己的认知相对稳定,并且在社会角色和责任的基础上进行自我评价。
此时的自我概念更多地涉及到职业、家庭和个人价值观等方面的因素。
成人会通过对自己人生经历的回顾和总结,进一步明确自己的价值和目标,形成对自我的深刻理解。
同时,成人期也是自我一致性的时期。
个体会通过维护自己的自我形象和一致性来保持自我认同的稳定。
个体会努力避免矛盾和冲突,通过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来维护自己的自我概念。
总的来说,自我概念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随着个体成长和经历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和改变。
儿童期通过外界的反馈和比较形成自我的初步认知,青少年期逐渐明确自我的独立和独特认知,成人期通过经验和价值观的反思来进一步完善自我概念。
我是谁?何谓自我?“认识你自己”!对自我的兴趣与探讨可谓由来已久,我们这里仅对心理学中与这一概念相关的研究做些介绍。
自我概念的兴衰在心理学界,自我概念的发展曾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程。
早在心理学建立之初,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就把自我概念引入心理学。
在詹姆斯的观点中,只有理解了自我的背景才能理解所有的心理过程,因而自我具有中心地位。
20世纪前几十年,随着行为主义学派的兴起,自我的研究被驱除出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40年代期间,出现了对这一概念进行研究的热潮。
随着著名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罗杰斯的强调,自我概念重新返回到心理学中。
但围绕自我概念是否必要的争论并未由此停止。
70年代后,随着认知心理学取代行为主义与精神分析理论的推动等原因,自我概念重新引发了人们的浓厚兴趣。
通过以上极简短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到自我概念经历了盛衰不定的起伏。
在这种起伏中,自我最初受到极大的强调,随后又受到完全的忽视,完全排除在科学心理学的研究之外。
而今,有关自我的探讨与研究已成为人格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自我的发展我们从一个有趣的话题开始:人是否是唯一具有自我意识的动物?或者说,有没有其它动物也可能具有自我意识?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心理学家做过一些观察与实验。
如有心理学家观察到,一只黑猩猩找到一堆香蕉后,为了不让其他猩猩去吃,它就领着它们走到另一个方向,而后自己绕弯转到香蕉那里自己独吞。
还有另一个更有趣的观察记录:一只聪明的小猩猩马达达在受到一个时期的训练后,回到原先的群中。
一只原来受她支配的猩猩此时成了她的支配者。
几天后,两只猩猩一起照顾一只地位更高猩猩的幼仔。
马达达于是用力猛扭这幼仔,小家伙大叫起来。
这时马达达却对她的同伴怒视和大叫。
于是,她那无辜而受到冤枉的同伴成为其它猩猩的攻击对象。
此事后,马达达重新恢复了对同伴的支配地位。
从以上观察所发现的黑猩猩的欺骗与嫁祸于人的行为中,我们看到它们已具有了“推已及人”的能力。
我们由此可推断说它们具有了自我意识。
心理学家所做的实验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
心理学家盖洛普曾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把大猩猩麻醉,在它们脸上某个部位涂上一块红色、无味的颜料。
等麻醉失效后,把它们放到镜子前,观察它们的反应。
最初,大猩猩看到自己的镜像会做出威胁的姿势与声音。
但在有过几次镜前经验后,大猩猩很快开始探索脸上有标记的部分,而且它慢慢地开始用镜子来修饰自己的身体部分,进行自我指导行为。
如张口从镜中看自己的牙齿等。
黑猩猩这种在镜前的自我觉察能力暗示出它们具有了自我意识。
对其它动物如猴子等做此实验,就未得到类似结果。
因而,我们可以认为在所有的物种中,除人类外,只有黑猩猩这种类人猿才具有了自我意识。
对于个体而言,自我意识也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最初的婴儿是没有自我意识的。
心理学家通过镜前自我再认与其它更精巧的测试方式证实了,自我再认开始于婴儿出生后的15个月左右,完全形成于2岁。
在大约同一时期,婴儿开始出现尴尬、自豪、害羞等情绪。
这类情绪不同于天生的害怕情绪,只有在自我意识发展后才有可能出现。
因而有人把这类情绪称为自我意识情绪。
这种情绪的出现,亦标志着婴儿身上自我意识已开始出现。
当然,自我意识在此后还会经历不同的变化与发展,如青春期自我意识的重新觉醒等。
实际上,对许多自我反省能力强的人来说,对自我的认识是持续终生的过程。
“认识你自己”可以成为这类人坚守一生的格言。
“自我”研究中的一些概念在这一部分,我们简单介绍一些在心理学中受到深入研究的与自我有关的概念。
客体我与主体我詹姆斯曾把自我区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自我作为被认识的对象,即作为客体的自我;一是自我作为认识的主体,即作为主体的自我。
心理学家库利受詹姆斯的影响,提出了镜中我的概念。
镜中我所反映的是想象中的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具体说,库利提出我们在与别人的互动中,有如下特点:一,我们会想象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二,我们会想象别人对我们的行为的评判;三,在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和评判基础上,我们对自己会体验到自豪、害羞等情绪。
不难看出,库利的观点是对詹姆斯客体自我的发展。
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米德,提出了自己的主我和宾我理论。
他认为自我由两个部分组成:主我和宾我。
主我是主体,是自我中导致个体行动的主动因素;宾我是客体,是社会团体对自己的态度和期望的总和。
宾我为主我的采取行动提供方向,两者整合成一个统一的自我。
不难看出,米德受到了詹姆斯客体自我与主体自我观点的影响。
不过,米德的观点要丰富得多。
感兴趣者可参阅《心灵、自我与社会》第三篇。
自我觉察与自我意识自我觉察是指个体对自己的一种真实的关注状态,即把注意力集中在自我上的一种暂时的状况。
这一概念又可分为私我觉察与公我觉察。
私我觉察指的是这样一种心理状态:个体在此状态下觉察到自我中不被外人了解的方面,如个体的想法、情感、态度、愿望等。
公我觉察指个体觉察到自己可被其他人观察到的方面,如个体的外表、在公共场合的言语和行为、个体对情绪的表达等。
这种区分的明确提出是较晚的事情。
通过这种划分,可帮助我们理解前人对自我的探讨方向。
如弗洛伊德所注重的就是私我方面,而库利与米德所研究的主要是公我方面,即从外在的自我研究自我问题。
在提出这种划分后,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
在私我方面,高和塞克尔姆1979年对自我欺骗进行了实验研究。
他认为自我欺骗概念可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①个体同时持有两个相互矛盾的信念;②个体没有意识到自己持有其中的一个信念;③个体没有意识到这个信念的原因,是他有不愿意意识到这个信念的动机,因为没有意识到这个信念使他更加愉快。
高和塞克尔姆的研究表明,人们至少在某些时候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内部信息的。
研究结果还表明,私我觉察可能不仅存在于意识层,也存在于无意识层。
社会心理学中的印象管理观点则对公我觉察做出了最新发展。
印象管理理论认为,所有面对面的人际互动都离不开“印象管理”。
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试图影响他人或操纵他人对自己的印象。
一些心理学对印象管理的策略进行了研究。
如戈夫曼提出自我表现的策略。
在他看来,每个人都是一个表演者,都有自己的前台和后台。
表演者在后台为前台表演做准备,掩盖那些不能表现于前台的东西,前台是表演场合。
而后台则是一个休息、放松的场合,可以缓解在前台的紧张。
采用这种策略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我们想达到某些个人的目的,可能是为了给别人留下一个前后一致的积极印象,也可能是我们遵守社会道德规范所需要的。
这种策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使人际互动维持下去,不使双方发生公开冲突,倒并非是要存心欺骗。
举一简单例子。
一个人发现自己的对象在结婚后与结婚前谈恋爱时期的表现似乎相差很大。
在许多时候,这并非是对方有意要欺骗,更可能的原因是在谈恋爱时期双方都处于前台,都希望能给对方留下好的印象。
而结婚后,双方都把家庭当成了休息的后台,一些以前曾掩盖的东西此时不再需要掩盖罢了。
心理学家斯奈德于70年代进一步提出了自我监控概念。
自我监控是一种调节自我表现,使个人的行为适合于情境的能力,是个体的一种社会适应机制。
在用一定的印象管理策略来影响别人的过程中,有的人技巧比其他人高些,而有的人则差些。
我们就可说前者的自我监控能力强些,而后者的自我监控能力差些。
在斯奈德看来,高自我监控者,对他人在社会情境中的言语和非言语表达及自我表现非常敏感。
他们会以他人的行为表现作为线索来调节自我表现。
他们往往具有很好的变通性,适应性强;相反,低自我监控的人不注意别人的行为表现,其自我表现也发展得不完善。
这一类人对别人总是表达自己真实的情绪和态度。
简单说,自我监控水平高者能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下做出不同的反应;而自我监控水平低者,外显行为与内部态度更一致,不太受情境的影响。
对心理监控的研究仍是当前社会心理学与人格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另一个被研究的这方面概念是自我暴露。
这一概念指向他人透露自己个人隐私的行为。
在这种过程中,存在着一种相互性。
即,互动双方听对方暴露和自我暴露的比例应大致相等。
若互动的一方缺乏亲密的自我暴露,会使对方感到不被接纳;而一方过于亲密的自我暴露,又会使对方感到不舒服或不好意思。
当互动双方的关系很好时,这种相互性原则就很可能被打破。
表现在密友之间,一方的自我暴露就不需要另一方做出大致相同的反应了。
自我意识与自我觉察非常相似。
可以说两者都是个体把注意集中于自我,只不过,自我觉察指的是一种暂时状态,而自我意识则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倾向性。
与自我觉察类似,自我意识也可分为私我意识与公我意识两类。
前者指个体处于私我觉察状态的长期倾向,而后者则指个体处于公我觉察状态的长期倾向性。
心理学家制作了自我意识量表,可对不同个体的自我意识进行评估。
自我知觉、自我图式1967年心理学家贝姆提出自我知觉理论。
这一理论所关注的是个体如何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归因和解释。
贝姆认为,人们对自己个性的认知与对他人的个性的认知相似,都是通过观察行为而进行的一种归因。
我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检测其态度和个性,同样,我们也是通过观察我们自己的行为,来推测自己的态度和特性,以加深对自我的认知。
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会逐渐形成一种关于自我的知识结构,这种结构被称为自我图式。
不同的个体,自我图式是各不相同的,因而也就使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来看待自己。
如有人认为自己是内向的人,他总是回避各种社交场合,他有一个内向的自我图式。
个体的自我图式来自于过去经验,但它一旦建立,就会影响着个体的知觉、记忆和对自己及别人行为的判断。
与自我图式有某种类似处的一个概念是自我意象。
有关自我意象方面的介绍很多,这里不再多述。
(记得念初中的时候,由于学校离家远,我每天早上总是迈着匆匆的脚步赶去学校。
为了早一点点到学校,好提前开始早读或是做些预习,我还老催着自己,不断跟自己说,走快一点,超过前面那个人,超过一个之后,又说,再快点,赶过前面那个……于是,就这样赶呀赶……其实,最重要的不是超越他人,而恰恰是超越自己。
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威廉·詹姆斯曾说:“生活中的成功并非取决于我们与别人相比做得如何,而是取决于我们所做的与我们所能够做到的相比如何。
一个成功的人总是与他们自己竞赛,不断创造新的自我纪录,不断改善与提高。
”不管我们认识与否,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幅心理蓝图,或说是自我图像。
在心理学领域里,这幅蓝图称为“自我意象”,它指的是一个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观念,或其自我“图像”。
自我意象的神奇之处在于:人的行为、感情、举止,甚至才能,永远与自我意象相一致。
它是左右人的个性和行为的关键。
你把自己想像成什么人,你就会按照那种人行事。
所以,如果你把自己想像成“失败型的人”,你就会想尽办法失败,尽管你有良好的愿望、顽强的意志力,甚至有很好的机遇。
许多年来,心理学家从不同方面角度,一次又一次证实了一个道理:自我意象是可以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