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震级别和地震烈度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2
地震分类等级主要有以下几种:
1. 震级:震级是用来表示地震强烈程度的一种物理量。
通常使用里氏震级或面波震级来衡量地震的大小,数值越大表示地震越强烈。
2. 震源深度:震源深度是指地震发生的深度,通常分为浅源震和深源震。
浅源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中,深源震则发生在地幔和地核。
3. 震中距离:震中距离是指地震震中到观测点的水平距离。
震中距离越近,感受到的地震强度就越大。
4. 烈度:烈度是一种用来描述地震对人类造成影响的评估标准。
通常使用中国地震烈度分级标准(GB/T 17742-1999)来评估地震烈度等级,共分为12个等级。
5. 地震类型:地震类型是指地震发生的原因和机制,通常可以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人工地震等。
这些地震分类等级都是用来描述地震的不同特征和影响程度的。
在地震预警、防范和应急处置中,这些分类等级具有重要的作用。
地震等级划分标准及破坏力
地震等级划分标准是根据地震的震级和烈度来进行分类的。
震级是指地震的能量大小,通常使用里氏震级或面波震级来表示。
烈度是指地震对地表的影响程度,通常使用烈度表来表示。
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标准,地震等级的划分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地震等级划分标准:
1.中国地震局地震烈度表:将地震分为1-12个等级,分别对应不同的烈度等级。
2.美国地震学会地震烈度标准:将地震分为1-10个等级,分别对应不同的烈度等级。
3.里氏地震等级:使用里氏震级来表示地震的能量大小,震级越大,地震能量越大。
地震的破坏力与地震等级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地震等级越高,破坏力也越大。
地震破坏力的大小取决于地震的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离、地形地貌、建筑物结构等因素。
在地震发生时,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是影响破坏力大小的重要因素。
因此,建筑物的抗震设计非常重要,可以有效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力。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能够给人类社会带来严重的破坏。
在地震来临之际,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烈度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地震等级与建筑物抗震设防烈度的计算两个方面展开阐述。
一、地震等级的计算1. 地震等级的概念地震等级是指地震的强度,常用烈度表示。
烈度是根据地震对人、建筑物和地壳的影响进行的评价,通常采用罗氏烈度标准。
2. 地震等级的计算方法地震等级的计算是通过地震记录的地震波的振幅与地震距离的关系,来确定地震的强度。
目前,地震等级的计算常采用矩震级或震级两种方法。
3. 地震等级的参考标准地震等级的参考标准主要有世界地震等级有ISO、GB、USGS等标准,这些标准都对地震等级的计算方法有详细的规定。
二、建筑物抗震设防烈度的计算1. 抗震设防烈度的概念建筑物抗震设防烈度是指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不受破坏的程度,这是由建筑物所承受地震力与建筑物自身抗震能力之间的关系确定的。
2. 抗震设防烈度的计算方法建筑物抗震设防烈度的计算方法主要有经验值法、响应谱法和有限元法等。
这些方法各有侧重,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用的方法。
3. 抗震设防烈度的参考标准建筑物抗震设防烈度的参考标准主要有国家标准GBxxx《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以及国际上的一些相关标准,如美国的ASCE、欧洲的EUROCODE等。
三、地震等级与建筑物抗震设防烈度的关系1. 地震等级与建筑物抗震设防烈度的关系地震等级与建筑物抗震设防烈度之间存在着直接的通联,地震等级的高低将影响到建筑物所承受的地震力,从而影响到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烈度。
2. 如何根据地震等级确定建筑物抗震设防烈度根据地震等级确定建筑物抗震设防烈度的计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到建筑物的性质、材料、结构形式以及地震烈度等因素,再根据抗震设计规范进行综合评估。
3. 工程实践中的地震等级与抗震设防烈度的应用在工程实践中,地震等级与建筑物抗震设防烈度的计算是抗震设计的重要环节,通过合理的计算和确定,可以保证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具有足够强的抗震能力。
震级和烈度的关系举两个例子:一、震级好比一盏灯泡的瓦数,烈度好比某一点受光亮照射的程度,它不仅与灯泡的功率有关,而且与距离的远近有关。
因此,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烈度则各地不同。
二、如果把地震比作炸弹爆炸,烈度就好比是炸弹爆炸后地面的破坏程度。
显然,炸弹的炸药越多,爆炸产生的能量越大,破坏力就越大;离爆炸点越远,受到的破坏就越小。
同样的道理,震级越大,烈度越高;距震源远或震源深度越大,烈度就越低。
震级与震中烈度对应关系(参考)震级 2 3 4 5 6 7 8 >8震中烈1~2 3 4~5 6~7 7~8 9~10 11 12 度一般而言,震中地区烈度最高,随着震中距加大,烈度逐渐减小。
例如,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震级为8.0级,震中烈度为Ⅺ度;受汶川地震影响,随着震中距的增加,马尔康等地烈度降为Ⅵ度,再远到若尔盖、壤塘等地烈度就更低了。
地震震级=2/3*震中烈度+1抗震设防烈度=多遇地震下的烈度(众值烈度)+1.55因此我们国家现在就是按照一个概率来估计该烈度被超过的概率(一般是定众值烈度),然后根据众值烈度来+1.55算设防烈度一二度人完全感觉不到三度少数静止中的人有感四至五度睡觉的人会惊醒,悬挂物摇晃六度房屋损坏,墙体微细裂缝七至八度地面裂缝九至十度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十一至十二度毁灭性的破坏【地震的震级与烈度】震级与烈度的关系阿坝州政府应急管理发布时间:2009-09-09 来源::阿坝州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震级和烈度是从不同角度衡量一次地震大小和可能造成破坏的两把不同的“尺子”,人们往往容量弄混。
震级和烈度之间即有联系,又有区别。
震级反映地震本身的大小,只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而烈度则反映的是地震的后果,一次地震后不同地点烈度不同。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同一个地震在不同地区的烈度大小却很不一样。
举两个例子:一、震级好比一盏灯泡的瓦数,烈度好比某一点受光亮照射的程度,它不仅与灯泡的功率有关,而且与距离的远近有关。
地震基本烈度与抗震设防烈度1. 地震基本烈度地震这个话题,真的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有时候它就像那突然冒出来的熊孩子,来得猛,去得快,给你留下一堆麻烦事。
首先,我们得搞清楚什么叫地震基本烈度。
简单来说,就是根据地震造成的损害和人们的感受来评定的一个等级。
一般是从1到12级,1级的时候,感觉就像小猫在你腿上蹭,根本不算什么;而12级那就真的是“山崩地裂”,直接让你怀疑人生。
说到这儿,有些朋友可能会问了,地震基本烈度怎么评的?其实,专业人士会通过观察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居民的反应和地面的震动情况来进行评估。
就像你家那只懒猫,突然被老鼠吓到,立马变得灵活无比,逃得比风还快。
地震也是一样,震动的幅度越大,人的反应就越强烈。
也正因为如此,地震的烈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灾害的严重程度,为接下来的应急处理提供重要依据。
1.1 地震的影响当然,地震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烈度上,它还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深远的影响。
试想一下,正在厨房里忙得不可开交,突然一阵摇晃,锅里的汤都快溅出来了。
有人可能会觉得这就是个“家常便饭”,可要是烈度高了,那可就得提心吊胆了。
建筑物受损、道路断裂、甚至通讯中断,都会让人感觉到无奈。
就像“人算不如天算”,咱们计划得再好,也难以避免这样的突发情况。
这时候,社区的应急预案就显得尤为重要。
大家一起团结合作,互相照应,就像在打游戏一样,默契配合才能过关。
要知道,单打独斗的结果往往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可大家齐心协力,就能化解很多困难。
1.2 如何应对地震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这样的情况呢?首先,了解基本的地震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就像开车上路前得先学会交通规则,地震知识也是我们保护自己的一道安全防线。
其次,准备一些应急物资,比如水、食物、手电筒等,像是给自己留个“后路”。
再者,制定一个家庭应急计划,确保每个成员都知道该如何行动,毕竟“心里有数”,才不会手忙脚乱。
在平时,我们也可以参加一些防震演练,增加自己的应对能力。
抗震等级、抗震设防烈度、地震震级的区别和联系每次地震发生,可能很多人都会有类似的问题.有时候,有些媒体也会在这里犯一些错误,被大家诟病为“不专业”.当然,这些东西也挺复杂的,媒体搞混了也正常.一、地震震级地震震级是某次地震的属性,某个地震只会有一个震级.比如1995年阪神大地震是矩震级 6.8,2008年汶川大地震是矩震级是7.9.注意到,可能对于某次地震,不同媒体的报道有所不同,那是因为他们采用了不同的震级标准.由于历史原因,不同的专家学者发明过不同的震级标准,比如里氏震级、面波震级、体波震级等等.比如说,有些国内官方媒体采用的就是面波震级,所以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震级为面波震级8.0.目前大家认为比较合理的、应用较广泛的是矩震级.震级是什么意思呢?简单说,震级衡量的是地震的大小,或者严谨一点,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某次地震所释放的总能量是固定的,所以它的震级也是唯一的.绝大多数地震是由断层引起的,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取决于引发地震的断层的大小、断层两边相对运动的距离、断层处的岩石强度.断层的面积乘以断层移动的距离再乘以岩石的剪切模量,得到的就是Seismic Moment,也就是所谓的地震矩.这个地震矩的数值,直接反映了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而矩震级就是对地震矩的衡量,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其中地震矩M0的单位为牛乘以米.注意到,地震矩和矩震级之间是三分之二log的关系.换言之,震级大一级,地震矩变为原来的10的 1.5次方倍,也就是31.6倍;震级大两级,地震矩变为原来的31.6的平方倍,也就是1000倍.简单地说,8级地震释放的能量,是7级的31.6倍,6级的1000倍,5级的31623倍,4级的1000000倍.二、地震烈度地震烈度衡量的是某次地震发生之后对某个地区的影响.比如说,1976年唐山大地震,震中唐山的烈度为11度,天津的烈度为8度,北京为6度,石家庄为5度.通常情况下,越靠近震中最大,越远离震中越小.这也很好理解,越靠近震中受影响越大,越远离震中受影响越小.你可以想象成一个靶子,震中就是靶心10环,外边一点9环,再靠外8环.同样的地震,震中烈度可能是9度,往外50公里可能降低到8度,再往外150公里可能降低到7度.由于地形地质的不同,所以烈度的分布并不是个完美的同心圆,只是大致上遵循着越靠近震中越大的规律.烈度的大小与地震震级相关,但并没有明确的数值关系,而是因为其它条件的不同而不同.简单说,烈度是一个主观性比较强的参数,跟震源深浅、地震类型、地质条件等等都有关系,不同的地震会有不同的情况.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世界上也没有两次相同的地震.同样都是6级地震,一个震中烈度可能是7度,另一个可能会达到8度.三、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是某个地区的属性.比如说北京的抗震设防烈度是8度,上海的抗震设防烈度是7度.这个是怎么确定的呢?一定程度上,设防烈度的制定跟设防目标相关.就拿北京来说,先统计一下历史上一定时期之内影响到北京的历次地震,看一下这些地震引起的北京地区的烈度分别是多少.比如说1976年唐山地震是6度,某某年某次地震是4度,某某年某次地震是5度……然后再利用统计学知识,根据既定的可靠度目标,比如说,让设防烈度大于这些已经发生过的地震烈度的90%,继而确定出一个设防烈度.换句话说,这种情况下,所有可能发生的地震里,我能保证有90%的实际地震烈度都小于我的这个设防烈度.现在的抗震规范,采用的是50年内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作为抗震设防烈度.也就是说,50年之内,发生比这个设防烈度还大的地震烈度的可能性是10%.折算下来,也就是俗称的“475年一遇”.什么意思呢?475年一遇的地震,今年发生的概率是475分之一,也就是0.211%,今年不发生的概率是1减去0.211%,也就是99.789%.50年之内都不发生这样的地震,这个概率是99.789%的50次方,也就是90%.而50年之内发生这样的地震的概率,则是1减去90%,等于10%.也就是说,我们的目标是475年一遇的地震.100年一遇的地震,小意思,都在我们的设防范围之内,也就是俗称的“小震不坏”;500年一遇的地震,刚刚好跟我们的设防目标差不多,次要结构可能会有小范围破坏,但是主体结构不会发生大的破坏,也就是俗称的“中震可修”;1000年一遇的地震,已经超过了我们的设防目标,但是尽量通过合理的构造措施,保证结构足够的延性和塑性变形能力,争取做到房子虽然变形很大,但不会整体垮塌,保证逃生通道和逃生时间,这也就是俗称的“大震不倒”.四、抗震等级抗震等级是建筑结构的属性.比如说,这栋楼的抗震等级是一级,那栋楼的抗震等级是二级.抗震等级也可以在局部调整,比如这栋楼的抗震等级是三级,但是某一层或者某一个柱子的抗震等级是二级.抗震等级当然跟抗震能力相关,但并不是说一级的就一定比二级的好.举个类似的例子,汽车的碰撞试验,有五星的,也有三星的,但是并不是说五星的就一定比三星的更好.一个五星的微型车,跟一个三星的大皮卡相比,孰高孰低还很难说.抗震等级也是如此,它取决于抗震设防烈度、结构重要性、结构类型、结构高度.对于普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可以参见抗震规范里的这张表格.比如说,上海的一栋高层住宅楼,采用剪力墙结构,高度为100米.我们就去查表,上海设防烈度为7度,抗震墙结构高度大于80米,所以是二级.再比如说,济南的一栋高层写字楼,框架核心筒.我们继续查表,济南是6度区,所以框架核心筒的框架部分是三级,核心筒部分是二级.注意到,我们说这张表适用于“普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也就是所谓的“丙类建筑”.目前的抗震规范,已经把中小学校舍提高到了“乙类建筑”.换言之,医院、中小学校舍等等非常重要的建筑物,需要在这张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一般是查表的时候提高一个烈度.比如说,以上海为例,同样是小于24米的框架结构,如果是菜市场,那就按7度查表,也就是三级,如果是小学教学楼,那就要按7+1=8度查表,抗震等级为二级.也就是说,同一个地区、同一个结构类型、差不多高度的建筑物,中小学、医院等等通常要比菜市场、普通办公楼、住宅楼高一个抗震等级.抗震等级有什么用呢?主要体现在结构的各种内力调整和构造措施上.比如一级框架结构的角柱,最小配筋率需要到达 1.1%,而四级的角柱,最小配筋率达到0.7%就可以了.也就是说,在计算允许的前提下,抗震等级低的结构可以用更少的钢筋.再比如说,一级和二级框架结构的角柱,箍筋必须全高加密,而三级和四级的角柱就不需要特殊处理.五、总结地震震级是地震的属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地震烈度是地震对某个地区的影响,震中高,越往外越低.震中烈度和震级有关.设防烈度可以简单理解成某个地区475年内所能发生的最强烈的地震烈度.如果实际发生的地震引起的烈度不大于设防烈度,建筑结构应该要做到不发生永久性的、不可修复的的破坏.抗震等级是建筑物的属性,越重要、越容易受地震袭击、越需要保护的建筑物,抗震等级越高,对抗震能力的要求也越高.。
抗震烈度与抗震等级对照表引言:地震是地球上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为了评估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科学家们提出了抗震烈度与抗震等级对照表。
本文将详细介绍抗震烈度与抗震等级对照表的相关内容。
一、抗震烈度抗震烈度是用来描述地震波在地面上传播时,产生的地面运动的强度。
抗震烈度通常用罗马数字表示,分为I度至XII度共12个等级。
其中I度为不可感知的微震,XII度为破坏性极强的特大地震。
1. I度(不可感知):地震仅能被高精度仪器探测到,人类无法感知。
2. II度(微震):地震仅能在非常安静的环境中被少数人察觉到,但不会引起任何破坏。
3. III度(轻微):地震能被室内的人感觉到,室外的人多数不察觉,但不会对建筑物造成破坏。
4. IV度(较轻):地震能被室内外的人感觉到,但只会对一些低质量的建筑物造成轻微破坏。
5. V度(中等):地震能被大多数人感觉到,会对一些普通建筑物造成破坏,但不会引起重大灾害。
6. VI度(稍强):地震能被所有人感觉到,会对一些房屋和建筑物造成破坏,可能造成人员伤亡。
7. VII度(较强):地震能被所有人感觉到,会对一些建筑物造成严重破坏,可能引发次生灾害。
8. VIII度(破坏性):地震能被所有人感觉到,会对大部分建筑物造成严重破坏,可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
9. IX度(毁灭性):地震能被所有人感觉到,会对几乎所有建筑物造成严重破坏,可能引起大规模灾害。
10. X度(特大):地震能被所有人感觉到,会对绝大部分建筑物造成极其严重破坏,可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
11. XI度(极大):地震能被所有人感觉到,会对几乎所有建筑物造成毁灭性破坏,可能引发巨大灾害。
12. XII度(特大):地震能被所有人感觉到,会对所有建筑物造成极其严重破坏,可能导致巨大人员伤亡。
二、抗震等级抗震等级是用来评估建筑物对地震的抗震能力的等级。
抗震等级通常用罗马数字表示,分为一级至八级共八个等级。
中国地震烈度表
中国地震烈度表是根据地震灾害特点和震源能量释放的不同,对地震烈度进行分类和评定的一种方式。
中国地震烈
度表分为Ⅰ度到Ⅻ度共12个烈度级别,其中Ⅰ度代表微震,ⅩⅠ度代表特大地震。
以下是中国地震烈度表的具体内容:
1. Ⅰ度:微震,只有仪器才能探测到的微弱震动。
2. Ⅱ度:微弱震动,只有很少的人能感觉到。
3. Ⅲ度:轻微震动,较多人能感觉到,但大多数人不会感
到恐慌。
4. Ⅳ度:感觉到颤抖,室内的摆件会摇晃。
5. Ⅴ度:明显摇晃,家具、餐具等物品会有轻微移动,人
们会出现惊慌情绪。
6. Ⅵ度:感觉周围物体晃动,家具会移动,轻微裂缝可能出现在墙壁和地板上。
7. Ⅶ度:明显震动,部分房屋发生倒塌,部分墙壁出现裂缝。
8. Ⅷ度:破坏严重,建筑物受损,部分房屋倒塌,桥梁受损。
9. Ⅸ度:破坏严重,大部分房屋倒塌,桥梁损毁严重。
10. Ⅹ度:灾难性地震,全部或几乎全部建筑物倒塌,地表发生断裂。
11. Ⅺ度:巨大破坏,大范围地表破裂,地面隆起或下陷。
12. Ⅻ度:特大地震,整个地表发生严重破裂,建筑物几乎全部崩塌,大范围地表塌陷。
这个烈度表主要以人的感觉和建筑物受损程度为依据,可以用来评估地震对人们生活和建筑物的影响程度。
“地震震级”、“地震烈度”:地球上的地震有强有弱。
用来衡量地震强度大小的尺子有两把,一把叫地震震级;另一把叫地震烈度。
举个例子来说,地震震级好像不同瓦数的日光灯,瓦数越高能量越大,震级越高。
烈度好像屋子里受光亮的程度,对同一盏日光灯来说,距离日光灯的远近不同,各处受光的照射也不同,所以各地的烈度也不一样。
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
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它是根据地震时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的,震级可以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震级越高,释放的能量也越多。
我国使用的的震级标准是国际通用震级标准,叫“里氏震级”。
各国和各地区的地震分级标准不尽相同。
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
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
震中距离震源近,破坏就大,烈度就高;震中距离震源远,破坏就小,烈度就低。
地球上的地震有强有弱。
用来衡量地震强度大小的尺子有两把,一把叫地震震级;另一把叫地震烈度。
举个例子来说,地震震级好像不同瓦数的日光灯,瓦数越高能量越大,震级越高。
烈度好像屋子里受光亮的程度,对同一盏日光灯来说,距离日光灯的远近不同,各处受光的照射也不同,所以各地的烈度也不一样。
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
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它是根据地震时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的,震级可以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震级越高,释放的能量也越多。
我国使用的的震级标准是国际通用震级标准,叫“里氏震级”。
各国和各地区的地震分级标准不尽相同。
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
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
震中距离震源近,破坏就大,烈度就高;震中距离震源远,破坏就小,烈度就低。
地震震级、烈度、抗震设防烈度、动峰值加速度1. 地震的震级地震的震级是相对于某一次具体地震而言的,是根据仪器测试结果衡量某次地震释放的能量的来分级的,这个数据是唯一的。
震级是衡量一次地震大小的等级,用符号M表示。
震级的原始定义是:在离震中100km处的坚硬地面上,由标准地震仪(摆的自振周期为0.8s,阻尼为0.8,放大倍数为2800倍)所记录的最大水平位移A(单位为μm)的常用对数值M= lgA 。
因为这个震级的定义是1935年里希特所给出的,故称为里氏震级。
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
微震:M<2的地震,人们感觉不到。
有感地震:M=2~4的地震。
破坏性地震:M>5的地震,建筑物有不同程度的破坏。
强烈地震或大地震:M=7~8的地震。
特大地震:M>8的地震。
2. 地震烈度对于一次地震,表示地震大小的震级只有一个,但它对不同的地点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
一般说离震中愈远,受地震的影响就愈小,烈度也就愈低。
对于一次地震的影响,随震中距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烈度区。
国家根据地面破坏程度的观察和感觉,人为地划分了12个度,即世界上通用的麦氏烈度表(MM)。
第12度是毁灭性的破坏程度。
但总之,震级和地震烈度都是相对于某一次具体地震而言的。
3. 地震基本烈度地震基本烈度其实是根据某地区地震的历史等因素综合考虑给定的,那是一种概率评估的结果。
国家根据我国各地区不同情况,给出一个地震基本烈度表,以作为建筑物抗震能力设计的参考,具体见1999年由国家地震局颁布实施的《中国地震烈度表》。
某地区如果划分的基本烈度大,则同样的建筑物要求的抗震级别就要高一些。
一个地区的基本烈度是指该地区今后50年时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到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
4. 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是与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要求有关的,它根据各地区的地震基本烈度、建筑物重要性等确定的抗震设防烈度,一个建筑物的取用的抗震设防烈度未必和该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一致。
地震地震烈度与震级的区别地震是自然界中常见的地壳运动现象,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研究地震的特点和规律,有助于人们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和演化过程,提高对地震灾害的预测和防范能力。
在地震的描述中,人们经常会遇到两个概念,即地震烈度和地震震级。
地震烈度和地震震级是两个不同的评估指标,用来描述地震对地表和结构物的影响程度和地震的能量释放情况。
本文将详细解释地震烈度和地震震级的区别和应用。
一、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用来描述地震对地表产生的直接影响程度的量化指标。
它反映了地震在特定区域内产生的震感强弱,通常以罗马数字表示,如I度、II度等。
地震烈度的评估主要依据于人们的感受和观察,包括建筑物的震感、摇晃程度以及地面的裂缝、滑坡等现象。
地震烈度描述的是地震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直接影响,是一个地理空间上的概念。
根据地震烈度的确定方法,可以将其分为多个震度等级。
一般来说,I度是人们几乎感觉不到的微震,而X度则代表了极强烈的地震,会造成建筑物倒塌和大范围破坏。
不同震度等级对应的影响范围和破坏程度也不同。
地震烈度评估常用的方法包括人员追踪调查、建筑物倒塌程度、地面破裂情况等综合考虑。
二、地震震级地震震级是用来表示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的评估指标。
它是通过对地震波形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计算出地震释放的总能量。
地震震级采用数值表示,通常以里氏震级(M)作为代表。
里氏震级是根据地震波的振幅、振动周期等参数推算出的能量释放量,是一个地质时间和物理学概念上的量。
地震震级是地震学家根据地震波形数据通过数学模型计算得出的,它的计算方法也会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改进和完善。
里氏震级的计算过程需要利用多个地震观测站的数据,通过比较和分析不同地震观测点的地震波形,得出地震的一个标准震级。
不同地震震级对应的总能量指数差异很大,每一级震级增加约为10倍。
三、地震烈度与地震震级的区别地震烈度和地震震级是地震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之间有以下几个区别:1. 定义不同:地震烈度是描述地震对地表、建筑物和人类的影响程度,是一个感知和观测的概念;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是一个物理学和地质学的概念。
1.建筑抗震设计中所提到的地震主要指()A. 构造地震B. 火山地震C. 陷落地震D. 诱发地震答题: A. B. C. D.参考答案:A2.关于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两者都是表达地震发生时能量的大小B.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一个烈度 C.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不同地区的地震烈度不同 D. 震级表达地震时建筑物的破坏程度,烈度表达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答题: A. B. C. D.参考答案:C3.地震烈度和下列哪些因素无关()A. 地震的震级B. 地震的持续时间C. 震中距D. 地震的类型答题: A. B. C. D.参考答案:D4.为保证结构“大震不倒”,要求结构具有A. 较大的初始刚度B. 较高的截面承载能力C. 较好的延性D. 较小的自振周期答题: A. B. C. D.参考答案:C5.多遇地震指50内超越概率约为()的烈度A. 2%B. 10%C. 63.2%D. 80%答题: A. B. C. D.参考答案:C6.建筑的抗震设防烈度一般采用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确定的地震()。
A.基本烈度 B. 众值烈度 C. 多遇烈度 D. 罕遇烈度答题: A. B. C. D.参考答案:A7.建筑抗震设计第二阶段是指()A. 大震作用下弹塑性变形验算B. 小震弹性作用下承载力计算C. 小震弹性作用下变形验算D. 中震弹塑性作用下承载力计算答题: A. B. C. D.参考答案:A8.对于乙类建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按本地区的设防烈度采用B.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按本地区的设防烈度提高一度采用C.地震作用应符合本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要求,抗震措施,当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的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D.地震作用应高于本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要求,抗震措施,当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的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答题: A. B. C. D.参考答案:C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关于震级及震中烈度言,设防烈度8度和能抗8级地震还差十万八千里呢。
例如发生8级地震时,震中烈度往往达11~12度,对于一般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震级与震中烈度的对应关系有个经验公式表示(相似的地质条件下,震源越浅破坏程度越大、烈度越高):震级=0.58震中烈度+1.5由这个公式估算,8级地震对应的震中烈度为11.2度,6级地震对应的震中烈度为7.76度(注意:这里指震中烈度)。
震级每增加一级,所释放的能量增加30倍,烈度每增加一度,地面加速度约增加一倍。
6级与8级,能量相差900倍,11度和8度,地面加速度相差8倍呢。
算算看,若把建筑物设防烈度8度误说成能抗8级地震,误差会有多惊人吧。
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而烈度各地不同,一般与离震中距离的远近、断裂带的走向以及当地地质构造情况有很大关系。
去年汶川地震震级8级,震源深度14公里,位于震中的映秀镇和位于龙门山断裂带的北川县城震害最为严重,烈度达11度。
而之前北川是按7度设防的。
实际烈度高出设防烈度4度。
建筑物抗震设防的目标用通俗的语言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一些专家讲话时常提到它,内行一听很明了,外行却很容易误解,因为这里所说的大震很容易理解为烈度大了多少都不会倒,可实际这里指的大震只是高出设防烈度一度的情况。
按目前抗震规范,结构内力计算时地震作用其实是按小震考虑的,所谓小震不坏,是指低于设防烈度一度时,构件内力接近弹性极限承载能力。
发生中震(即所谓的地震设防烈度)时,结构的承载能力比小震增加不了多少,对多数建筑物而言,此时不是靠弹性计算而是靠采取抗震构造措施来保证结构的安全稳定性。
从这一点可知,如果一个结构工程师只重视计算不重视抗震构造将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
可能有人疑惑,既然如此为何不改为中震不坏,大震可修,巨震不倒,甚至有人质问我们能不能建不倒的房屋?,其实谁不想这样呢,只是制定抗震设防目标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还与国家的经济承受能力密切相关。
地震震级与抗震设防烈度中国建筑的抗震设防,是以抗震设防烈度作为标准的,简言为“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北京地区房屋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
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
通常用字母M表示,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
我国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弱震:震级小于3级,如果震源不是很浅,不易觉察;中震(有感地震):震级大于等于3级,但小于等于4.5级,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但小于6级,可造成破坏,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离等多种因素有关;强震:震级大于等于6级;巨大地震:震级大于等于8级。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地震为8.9级。
而烈度是指地震在地面造成的实际破坏程度。
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结构、建筑物等,都可以影响地震的烈度。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却会在不同地方表现出不同的烈度。
中国把地震的烈度划分为12度——小于3度:人无感觉,只有仪器才能记录到;4到5度:睡觉的人会惊醒,吊灯摇晃;6度: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7到8度:房屋受到破坏,烟囱损坏,地面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9到10度: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10到12度:可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中国建设部于1999年1月1日批准了全国统一实施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并于2002年1月1日实施。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要求是——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50年一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便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475年一遇)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预估的罕遇地震(1641-2475年一遇)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和标准,房屋建筑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地震三要素:时间,地点,震级。
震级表示地震的大小,与地震时震源释放的能量大小有关。
地震烈度表示地面及建筑物遭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
地震基本烈度:是指某地区今后一定时期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受的最大烈度。
震级与发生频率下表列出的是不同里氏震级(ML)的年均发生次数和震中地区的影响:程度里氏震级地震影响发生频率极微 2.0以下很小,没感觉约每天 8,000次甚微 2.0-2.9 人一般没感觉,设备可以记录约每天 1,000次微小 3.0-3.9 经常有感觉,但是很少会造成损失估计每年49,000次弱 4.0-4.9 室内东西摇晃出声,不太可能有大量损失。
当地震强度超过4.5时,已足够让全球的地震仪监测得到。
估计每年6,200次中 5.0-5.9 可在小区域内对设计/建造不佳的建筑物造成大量破坏,但对设计/建造优良的建筑物则只会有少量损害。
每年800次强 6.0-6.9 可摧毁方圆100英里以内的居住区。
每年120次甚强 7.0-7.9 可对更大的区域造成严重破坏。
每年18次极强 8.0-8.9 可摧毁方圆数百英里的区域。
每年1次超强 9.0及其以上每20年1次里氏震级大致相应的TNT当量实例-1.5 6磅手榴弹爆炸1.0 30磅建筑爆破1.5 320磅二战期间常规炸弹2.0 1吨二战期间常规炸弹2.5 4.6吨二战期间的"Cookie" 巨型炸弹3.0 29吨 2003年大型燃料空气炸弹(MOAB)3.5 73吨 1957年前苏联车里雅宾斯克核事故4.0 1千吨小型原子弹4.55.1千吨常见的龙卷风5.0 32千吨投放在日本长崎的原子弹5.5 80千吨 1992年美国内达华Little Skull Mtn.地震6.0 10万吨 1994年美国内达华Double Spring Flat地震6.5 50万吨 1994年Northridge地震7.0 320万吨目前最大型的原子弹5 1600万吨 1992年美国加利福尼亚Landers地震8.0 10亿吨 1906年美国加利福尼亚旧金山地震8.5 50亿吨 1964年美国阿拉斯加安克雷奇耶稣受难日地震9.0 320亿吨 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10.0 1万亿吨美国加利福尼亚圣安德烈斯断层挤压地面(circling Earth)。
地震等级与烈度对应表世界各国使用的烈度表不同,西方国家比较通行的是改进的麦加利烈度表,简称M.M.烈度表,从I度到ⅩⅡ度共分12个烈度等级。
日本把烈度称震度,将无感定为0度,有感则分为1至7度,共8个等级。
前苏联和中国均按12个烈度等级划分烈度表。
一、地震等级地震等级(地震震级):是指代表地震本身的大小强弱,它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能量来决定,对于同一次地震只应有一个数值。
1、超微震: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2、弱震或微震:大于、等于1级,小于3级3、有感地震:大于、等于3级,小于4.5级4、中强震:大于、等于4.5级,小于6级5、强震:大于、等于6级,小于7级6、大地震:大于、等于7级7、巨大地震:8级以及8级以上迄今为止,世界上记录到最大的地震为8.9级,是1960年发生在南美洲的智利地震。
二、地震烈度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
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
距离震源近,破坏就大,烈度就高;距离震源远,破坏就小,烈度就低。
1、小于三度:人无感受,只有仪器能记录到。
2、三度:夜深人静时人有感受。
4、四至五度:睡觉的人惊醒,吊灯摆动。
5、六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
6、六至七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
7、九至十度:房倒屋塌,地面破坏严重。
8、十至十二度:毁灭性的破坏。
中国地震烈度分级表地震烈度这一术语来自于英文单词Intensity,最初用它来表示地震的强烈程度,逐步扩展到反映地震中某一地区人的感觉、结构物的损坏、器物的反应和自然现象的变化等宏观标志遭受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地震烈度的直接含义就是地震引起后果严重程度的一种衡量尺度。
地震烈度的第二种解释,是地震引起后果的严重程度,一般也反映了地震破坏作用的大小。
所以,地震烈度也可以理解为地震破坏作用大小的一种量度。
虽然第二种解释是地震烈度最初含义的衍生,但长久以来,研究人员多在这一含义上使用它。
地震烈度概念在地震工程学的所有重要应用中都被理解为地震动强弱程度的度量尺度。
引用关于地震级别和地震烈度
5.5-5.9级地震的震中烈度以七度为主,建筑物破坏现象为:Ⅰ类房屋大多数损坏,少数倾倒。
Ⅱ类房屋多数损坏,少数破坏。
Ⅲ类房屋大多数轻微损坏,许多损坏。
不很坚固的院墙少数破坏,可能有些倒塌。
牌坊、砖石砌塔和工厂烟囱可能损坏。
6.0-6.4级地震的震中烈度以八度为主,对建筑物造成如下破坏:Ⅰ类房屋大多数破坏,许多倾倒。
Ⅱ类房屋许多破坏,少数倾倒。
Ⅲ类房屋大多数损坏,少数破坏(可能有倾倒的)。
院墙破坏,局部倒塌。
石碑等多移转或倒下。
个别地下管道接口处遭到破坏。
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房屋,由于地基类别、房屋抗震设计标准和施工质量诸多因素的差别,目前对一个地震烈度八度的地震会造成什么程度的破坏,尚无一个统一标准可以借鉴,因此,据1975年辽宁海域7.3级地震时,营口市遭受地震烈度八度的破坏的调查结果表明,基本完好占50%,轻微损坏占17%,中等破坏占33%。
6.5-6.9级地震的震中烈度为八度和九度,如按九度考虑,建筑物遭到的破坏为:Ⅰ类房屋大多数倾倒。
Ⅱ类房屋许多倾倒。
Ⅲ类房屋许多破坏,少数倾倒。
院墙大部倾倒,较坚固的亦局部倒塌。
牌坊、塔及工厂烟囱多破坏甚至倾倒。
石碑等多翻倒。
地下管道有些破裂。
7.0-7.4级地震的震中烈度一般为九度,个别可达十度。
九度的破坏如上述。
十度对建筑物破坏很大,Ⅲ类房屋许多倾倒。
铁轨轻度弯曲,地下管道破裂。
震级只跟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是表示地震大小的度量,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烈度表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则各地不同,但震中烈度只有一个。
多数浅源地震的震中烈度与震级的关系如下表:
震级 2 3 4 5 6 7 ≥8
震中烈度1~2 3 4~5 6~7 7~8 9~10 11~12
地球上的地震有强有弱。
用来衡量地震强度大小的尺子有两把,一把叫地震震级;另一把叫地震烈度。
举个例子来说,地震震级好象不同瓦数的日光灯,瓦数越高能量越大,震级越高。
烈度好象屋子里受光亮的程度,对同一盏日光灯来说,距离日光灯的远近不同,各处受光的照射也不同,所以各地的烈度也不一样。
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
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它是根据地震时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的,震级可以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震级越高,释放的能量也越多。
我国使用的的震级标准是国际通用震级标准,叫“里氏震级”。
各国和各地区的地震分级标准不尽相同。
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大于、等于1级,小于3级的称为弱震或微震;大于、等于3级,小于4.5级的称为有感地震;大于、等于4.5级,小于6级的称为中强震;大于、等于6级,小于7级的称为强震;大于、等于7级的称为大地震,其中8级以及8级以上的称为巨大地震。
迄今为止,世界上记录到最大的地震为8.9级,是1960年发生在南美洲的智利地震。
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
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
距离震源近,破坏就大,烈度就高;距离震源远,破坏就小,烈度就低。
中国地震烈度表(简要)
Ⅰ度;无感,仅仪器能记录到;
Ⅱ度;个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
Ⅲ度;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
Ⅳ度;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Ⅴ度;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
Ⅵ度;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Ⅶ度;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Ⅷ度;房屋多有损坏,少数破坏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Ⅸ度;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牌坊,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Ⅹ度;房屋倾倒,道路毁坏,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扑岸;
Ⅺ度;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
ⅩⅡ度;一切建筑物普遍毁坏,地形剧烈变化动植物遭毁灭。
震级与烈度统计对应关系:
震中烈度ⅠⅡⅢⅣⅤⅥⅦⅧⅨⅩⅪXⅡ
震级: 1.9 2.5 3.1 3.7 4.3 4.9 5.5 6.1 6.7 7.3 7.9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