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语文部编人教版九下《十五从军征》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2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十五从军征》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十五从军征》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古文,选自《乐府诗集》。
这首诗通过一个年轻人从军征战的故事,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士兵的悲惨命运和对家乡的眷恋。
诗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有助于学生了解古代战争和士兵的生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诗时,可能对古代战争和士兵的生活有一定的陌生感。
因此,教师需要通过背景介绍、词语解释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同时,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也需要学生通过反复品味和感悟来领会。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解读古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中士兵的悲惨命运和对家乡的眷恋,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人文关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词语的解释,如“十五”、“从军征”等。
2.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方式的解读。
3.诗歌主题和情感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战争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诗歌情境。
2.朗读教学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品味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战争背景的图片和音乐,用于课堂情境的创设。
2.准备诗歌的注释和译文,便于学生查阅和理解。
3.准备相关古文知识的学习资料,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战争背景的图片和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战争情境。
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诗歌,学生跟读。
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随后,教师展示诗歌的注释和译文,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诗歌中的重难点词语和表达方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十五从军征》优质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十五从军征》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的一首古文诗,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十五岁就从军参战,经历了漫长的战争,最终回归故乡的士兵的心路历程,表现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以及人们对和平的渴望。
这首诗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是古代战争题材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古诗,对古代诗歌的基本形式和审美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九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抽象的战争题材诗歌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来体会诗中的意境,从而理解诗的主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分析诗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战争对人类的摧残,珍视和平;体会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诗中的意象分析,战争对人性的摧残,诗的主旨理解。
2.突破策略:通过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通过背景知识的引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的主旨。
五. 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律和意境。
2.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战争背景知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的主旨。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诗的内容,了解诗的背景知识,准备好相关的教学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诗的内容,对诗有所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战争背景知识,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人类的影响,激发学生学习这首诗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律和意境。
同时,教师对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进行解释。
第24课《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说课稿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十五从军征》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十五从军征》。
根据新课标理念,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我今天的说课。
一、说教材《十五从军征》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4课《诗词曲五首》中的一首古诗。
这首古诗主要写了一位老兵从军65年后返回家乡的情景,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揭露了战争及封建兵役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二、说学情了解学生是上好课的前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诗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步骤,能够通过对资料及背景的了解,对诗歌的大意进行自学理解。
但同时,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有时不够深入,特别是体悟诗歌情境上有着明显的不足。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赏析诗歌的意识和习惯。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学情,我将教学目标设定为:1、了解乐府诗的文学常识;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来疏通诗意,理解诗歌的内容。
2、学习本文以叙述为主,用环境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法。
3、体悟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过程,领会诗歌抒发的感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主导的作用,在学习新知识前,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性特点以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有针对性地来确立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来疏通诗意,理解诗歌的内容。
2、学习本文以叙述为主,用环境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体悟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过程,领会诗歌抒发的感情。
五、说教学方法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
本节课采用的方法有:讲授法、朗读法、问答法、小组讨论、多媒体辅助等方法进行教学。
六、说教学过程根据教学目标、重难点,我设置了如下的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请同学们观看上出示的三张照片,说一说从图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得出战争是残酷的、激烈的、民不聊生,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关于战争的诗歌--《十五从军征》。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十五从军征》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十五从军征》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古文。
本文讲述了古代一个年轻的士兵在战争中失去了双亲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教材在安排这篇课文时,旨在让学生感受战争的残酷,了解和平的珍贵,同时也加强对古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但对于这篇课文中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战争与和平的联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战争对人类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战争的残酷,珍惜和平,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关键词语和句子。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战争场景,理解战争对人民的影响,体会作者的反战思想。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分享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战争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战争场景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战争的思考,导入新课《十五从军征》。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关键词语和句子。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战争场景,分析战争对人民的影响,体会作者的反战思想。
4.说文解字: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进行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战争与和平的关系。
6.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十五从军征》失去双亲的士兵战争的残酷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分为两个方面: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十五从军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大意。
(二)过程与方法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理解诗句含义,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做到有感情的朗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迫害,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感受古代兵役制度给人民生活带的苦难。
三、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四、教学设想教学中使学生在积极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掌握学习古诗文的方法,体会诗中的情感,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地去诵读,注重学生的自主感悟,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总之在教学中,始终要注重把握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使学生在掌握语文基本技能中受到感情的熏陶。
五、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等六、教学准备ppt课件等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乐府诗导入(乐府是古代朝廷中管理音乐的机构,负责采集民间的诗歌,后就把采集的诗歌也叫做乐府。
乐府诗自劳动人民中间,没有具体的作者。
如七年级我们做学过的乐府诗——《木兰辞》、《陌上桑》都是民歌。
在魏晋以后,出现了文人摹仿乐府的作品,如我们七年级学过曹操的《观沧海》。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也是一首乐府诗《十五从军征》。
(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从军征”被征到军队里打仗)。
2、是谁“十五从军征”呢?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自己结合注释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通诗句。
4、谁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课件出示诗歌)5、指明学生再读,评价。
(课件出示有节奏的诗:(强调:“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6、齐读。
7、交流。
(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大意。
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三)品读鉴赏1、诗歌的主人翁是谁?从那一句话可以知道?(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十五从军征》优质公开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十五从军征》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十五岁的少年从军征战的故事,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少年英勇无畏的精神。
本诗文字简练,意境深远,寓意丰富,对学生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但对于古代战争题材的诗歌,可能还有一定的距离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理解战争背景下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诗中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诗歌,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诗歌、理解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2.原因:战争题材的诗歌对于学生来说较为陌生,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中的情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审美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插图,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歌内容;同时,通过音乐背景,营造战争氛围,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战争题材的电影片段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人体的影响。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提炼出主题和情感,分享自己的感悟。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讲解,深入剖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5.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歌中战争背景下人物情感的理解。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7.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课后撰写一篇关于《十五从军征》的读后感。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十五从军征》战争背景少年从军英勇无畏残酷战争爱国主义精神风貌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朗读、背诵诗歌的情况。
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朗读诗歌, 把握诗歌大意, 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2. 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地去诵读, 注重学生的自主感悟, 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3.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以联想、想象, 理解诗句含义, 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 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4.了解诗词曲的有关知识, 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知人论世, 联系时代背景把握作品主旨, 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以联想、想象, 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教学时间】5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十五从军征》一、导入新课战争是无情的, 是残酷的, 战争是可怕的, 它给世人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它让多少人流离失所, 让多少人家破人亡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和战争有关的古诗——《十五从军征》, 让我们通过这首古诗去感受战争给人们造成的苦难。
(板书课题)二、文学常识1.乐府常识①汉武帝时, 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 叫“乐府”。
后来, 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 称为乐府诗, 简称乐府。
②最大的特点是: 叙事性强③《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
④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 也称乐府或拟乐府。
中国古典诗歌的分类: 古体诗、近体诗《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 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 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 催人泣下。
三、读诗味, 感知音韵美1.读准字音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 松柏冢累累。
(zhǒng)兔从狗窦入, 雉从梁上飞。
(dòu zhì)中庭生旅谷, 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 采葵持作羹。
(chōnggēng)羹饭一时熟, 不知贻阿谁?(yí)出门东向看, 泪落沾我衣。
《十五从军征》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十五从军征》是部编人教新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六单元课文《诗词曲五首》中的其中一首。
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的情景。
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及对和平的向往。
2、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根据新课标对九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能力的现状,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诗歌丰富的情感。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3、说重点难点:
古诗教学的主旨是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品味语言的韵律美,在吟诵想象中感悟诗歌的意境美。
教诗的最好方法便是诵读、想象、因此,我把“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读诗、通过想象,体会诗歌丰富的情感。
”作为教学重点难点。
二、说教法:
(1)想象法:美好的意境,总给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古诗教学也是这样,古诗教学最忌一句一句地翻译诗意,因此,理解诗意的最好方法便是激发学生的想象。
本节课,我一共安排了五次想象,帮助学生更本质、更内源、更切身地感知诗歌的意境。
(2)以诗解诗法:为了使课堂更充实,提高40分钟课堂效率,我借其它表现战争苦难的名句丰富了学生的语感,知识与情感,并为理解本诗做了很好的引申。
这种借鉴对比也是一种理解诗意的捷径。
5、教具使用:
一堂精彩、成功的语文课也离不开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作用,我选择了精美的古诗配画,再配以如泣如诉的音乐,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联想。
在有着诗情、画意、音韵的课堂中,学生的心智受到了启迪,情感受到了熏陶。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想象解题,营造意境。
新课标明确指出,古诗教学要求学生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十五从军征”这个题目本身就含有丰富的意象,课一开始,我便在学生理解“征”的意思之后,引导学生用一个词,一句话,一句古诗描述自己想象的画面,从而感知战争的残酷。
第二环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古诗讲究韵律,读起来琅琅上口,作为小学教材中的必读课文,更以其优美的节律与独特的意境著称,是小学生阅读、赏析的典范。
因此,我教这首诗的第一步骤,便是引领学生读准字音,做到字正腔圆,教给学生简单的平仄规律,在老师的范读、老师做手势学生读、学生读、这样有层次的读中,指导学生把古诗的节奏读出来,先声夺人。
第三环节:读中想象,读出情感。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古诗教学已由一字一句地教诗意转变为通过看注释,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读,大体把握诗意。
古诗教学最忌一句一句地讲解诗意,可不讲诗意,怎样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与情感?在解与不解之间,我找到了一个更好的途径——想象。
在本节课,我一共安排了不同类型的五次想象:读诗后谈脑海中的印象是一种再造想象;紧扣“冢累累”“家凄凉”谈想到的情景是一种联想想象。
引导学生站在老人的角度揣度他的心理活动,那便是一种角色想象了。
这里的种种想象,既是对诗的整体性和生命性的一种小心翼翼的呵护,又是对诗的一种具有个性化的深入解读。
第四环节:拓展读诗,读懂诗歌
一首古诗便是一面镜子,透过诗,我们是可以,也应该去了解诗歌丰富的生命体验与情想世界的。
如果还有他的其他作品作以比较,补充,便会对诗歌有更全面的认识。
因此,我选择了一些同样表现战争残酷百姓苦难的诗句作为这堂课的补充与延伸。
通过对诗歌场景的想象,对我们情感世界的想象,折射映衬出战争和封建兵役制度带给劳动人民的深重苦难以及百姓们对战争的痛恨对和平的渴望。
这样既与教学内容形成互补,又紧扣战争主题,可谓一举两得。
第五环节:回到现实,激励阅读
课的结尾,请学生思考自己对战争的看法,将课延伸到现实中,延展到课外,体现了语文课的开放性,现实性。
最后,为学生准备了乐府诗的资料,为课外阅读提供了范本,把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落到实处。
四、说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战争的残酷百姓的苦难
久服役
失亲人
痛恨战争家凄凉渴望和平
独悲哀
泪
这样的板书既体现了诗在内容方面的脉络,又体现了诗歌的情感世界,为学生理解诗歌意境发挥了积极作用。
五、教学评价
本文以景写情,所以教学中特别引导学生体会写景的诗句。
透过诗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老人站在家中会想到什么?从而体现出今昔的对比,越发衬托出老人处境的凄凉。
学诗还应注重拓展。
本诗反应的战争的苦难绝不仅是一时一人的,这是所有时代,所有战争带给的所有百姓的苦难。
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观看一些关于战争苦难的图片,让学生在生动可感的情境中进一步深刻认识战争的灾难,触发他们内心对和平的渴望,对今天幸福生活的珍惜热爱。
在本课教学中,学生都很投入,也很动情。
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使他们的感受更加深化。
学生读通了诗歌,读懂了诗歌,感受得到了深化,情感得到了升华,这是我这节课值得总结的经验。
但是,在教学中,也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在通读全诗时,太多地考虑了教师的预设,字音、字意方面的理解主动权没有交给学生,使得这个环节的学习太显被动。
另外,通读全诗后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这个环节,剥离了诗歌的语境,为了说意思而说意思,显得有些苍白,后面感悟诗句时也还要再对诗句进行理解,这样既显得重复,而且因为时间关系又影响了对诗歌情感的品悟。
时间没有最合理地得到运用。
如果把这些重复耽误的时间压缩一下,放到诗句情感的感悟上,教学效果会更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