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环毛蚓和其他环节动物
- 格式:ppt
- 大小:1.31 MB
- 文档页数:15
实验6 蚯蚓及其他环节动物一、实验目的1.通过观察蚯蚓(参环毛蚓)的形态结构,掌握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认识环节动物门的常见种类。
二、实验材料1.参环毛蚓的活个体或浸制标本、蚯蚓横切片。
2.沙蚕头部和疣足装片。
3.其他环节动物的浸制标本。
三、实验器具与药品放大镜、显微镜、解剖剪、眼科剪、各种镊子、解剖针、蜡盘、大头针、50%和95%酒精等。
四、实验内容与操作(一)参环毛蚓外形观察参环毛蚓身体呈长圆柱状,由许多体节组成,体节数约为120-169节,体节之间为节间沟。
除体前端第1和后端的2、3节外,每体节中央有一圈刚毛(用指逆抚,可感觉)。
身体前部第14-16节无节间沟,在生殖季节形成棕红色隆肿的生殖环带(图6-1)。
前端口位于围口节(第1节)的前端,环绕口的周围有一可伸缩蠕动的肉质环,称为口前叶。
后端肛门纵裂,在身体最后端。
背面为颜色较深的一面。
从第11节开始,每节的节间沟近背中线处均有一背孔,体液可以从背孔向外射出(吸取95%酒精滴于虫体背面可见)。
腹面为颜色较淡的一面。
在7-8、8-9节之间的腹面两侧,有两对受精囊孔。
雌性生殖孔1个,位于第14节的腹面中央,雄性生殖孔1对,在第18节腹面两侧。
(二)参环毛蚓(Pheretima aspergillum)解剖观察先将蚯蚓放入50%酒精中麻醉处理,待虫体受刺激而无反应后将它伸直,并用大头针将两端固定在蜡盘上,背面朝上。
用眼科剪从身体中部背中线略偏右处自后向前剪开体壁(注意剪刀尖稍向上挑剪,以免剪伤内脏)(图6-2)。
从各体节的节间沟内可以见到明显的隔膜,把体腔分隔成许多小室,体腔内充满黄色的体腔液。
用左手持镊子夹住体壁,右手持剪刀紧贴体壁切断隔膜,使体壁与肠壁分离,再用大头针每隔8-10个体节以45º斜插固定,然后加水在解剖盘内浸没虫体,按下列顺序进行观察。
1.消化系统 剖开蚯蚓,可见一条纵贯身体中央的消化管(图6-3)。
口腔 位于第1-2节;咽 位于第2-5节,肌肉发达,较膨大;食道 细长,位于第6-7节;嗉囊 稍膨大,位于第7-8节;砂囊 位于第9-10节,为富于肌肉的球状构造,能磨碎食物;胃(小肠) 细长,富含腺体,位于第11-14节;肠(大肠) 比小肠粗大,自第15节起至身体后端的肛门。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普通动物学实验》实验课程名称:动物学实验课程编号:实验学时:60 实验学分:一、本实验课的性质、任务与目的动物学实验是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是研究动物的形态结构、功能以及分类的一门实验科学,是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通过实验课教学验证、加深理解和巩固理论知识,熟悉动物学的基本操作技术,提高动手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的、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学风。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具有独立从事动物学教学的能力,掌握科学研究的初步方法。
二、本实验课的基本理论普通动物学实验是研究动物的形态结构、功能以及分类的一门实验科学,是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基本理论是形态、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原则理解和掌握动物是如何适应环境而发生进化和变异,从而使生命从低级向高级、水生到陆生、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和变化。
三、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采用理论讲解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更深地理解和掌握动物学的理论和知识要点,要求学生能根据理论学习自觉地掌握动物的基本形态、结构和功能。
采用标本识别、实物观察、外形观察和内部解剖、装片观察和标本制作等方式使学生的知识点掌握的牢固和透彻。
1.基本实验操作和仪器的使用学生应能熟练使用光学显微镜、解剖镜等仪器,学会常用药品的配制及常见动物的采集、制作方法。
通过各纲代表动物的解剖、观察和分类掌握各类动物的解剖和分类方法。
2.实验报告普通动物学实验的实验报告主要包括绘图和观察结果描述,通过完成实验报告,培养学生正确观察、表达的、分析的能力。
绘图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每个学生应认真对待。
绘制科学的图因以精确为主,因此要求学生首先要认真观察标本,然后按要求绘图。
除绘图外,实验报告还包括解答实验指导中提出的问题和必要的记录等,并应把它写在笔记本上。
实验报告是记录个人在实验中观察到的内容和对观察的解释,不可照抄实验指导和教材中的内容。
3.教学时数分配根据高等师范院校教学改革的需要,结合我系的实际情况,本大纲安排有20个实验,每个实验基本为3学时,共约66学时,机动6学时;野外实习15天。
实验6 蚯蚓及其他环节动物一、实验目的1.通过观察蚯蚓(参环毛蚓)的形态结构,掌握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认识环节动物门的常见种类。
二、实验材料1.参环毛蚓的活个体或浸制标本、蚯蚓横切片。
2.沙蚕头部和疣足装片。
3.其他环节动物的浸制标本。
三、实验器具与药品放大镜、显微镜、解剖剪、眼科剪、各种镊子、解剖针、蜡盘、大头针、50%和95%酒精等。
四、实验内容与操作(一)参环毛蚓外形观察参环毛蚓身体呈长圆柱状,由许多体节组成,体节数约为120-169节,体节之间为节间沟。
除体前端第1和后端的2、3节外,每体节中央有一圈刚毛(用指逆抚,可感觉)。
身体前部第14-16节无节间沟,在生殖季节形成棕红色隆肿的生殖环带(图6-1)。
前端口位于围口节(第1节)的前端,环绕口的周围有一可伸缩蠕动的肉质环,称为口前叶。
后端肛门纵裂,在身体最后端。
背面为颜色较深的一面。
从第11节开始,每节的节间沟近背中线处均有一背孔,体液可以从背孔向外射出(吸取95%酒精滴于虫体背面可见)。
腹面为颜色较淡的一面。
在7-8、8-9节之间的腹面两侧,有两对受精囊孔。
雌性生殖孔1个,位于第14节的腹面中央,雄性生殖孔1对,在第18节腹面两侧。
(二)参环毛蚓(Pheretima aspergillum)解剖观察先将蚯蚓放入50%酒精中麻醉处理,待虫体受刺激而无反应后将它伸直,并用大头针将两端固定在蜡盘上,背面朝上。
用眼科剪从身体中部背中线略偏右处自后向前剪开体壁(注意剪刀尖稍向上挑剪,以免剪伤内脏)(图6-2)。
从各体节的节间沟内可以见到明显的隔膜,把体腔分隔成许多小室,体腔内充满黄色的体腔液。
用左手持镊子夹住体壁,右手持剪刀紧贴体壁切断隔膜,使体壁与肠壁分离,再用大头针每隔8-10个体节以45º斜插固定,然后加水在解剖盘内浸没虫体,按下列顺序进行观察。
1.消化系统 剖开蚯蚓,可见一条纵贯身体中央的消化管(图6-3)。
口腔 位于第1-2节;咽 位于第2-5节,肌肉发达,较膨大;食道 细长,位于第6-7节;嗉囊 稍膨大,位于第7-8节;砂囊 位于第9-10节,为富于肌肉的球状构造,能磨碎食物;胃(小肠) 细长,富含腺体,位于第11-14节;肠(大肠) 比小肠粗大,自第15节起至身体后端的肛门。
解剖蚯蚓试验报告篇一:蚯蚓解剖试验预习报告试验五环毛蚓及其他环节动物预习报告小组成员:卢俊萌、叶伟青、易雅健一、标本处理对培育的蚯蚓,如需要制作标本,留待将来观看内部构造,可以作成浸制标本。
标本制作要经过停食、麻醉、固定和保存4 个步骤。
1.停食将蚯蚓自培育箱中取出,用水冲洗干净,放在垫有湿草纸的玻璃缸中,停食两天,使它的肠中泥土排尽。
然后喂给碎的湿草纸5~7 天,填充肠管,以利于将来观看肠管的形态。
2.麻醉将上述蚯蚓转入搪瓷盘内,同时放入肯定量的清水,再渐渐滴入95%酒精,直到使盘中的清水变成10%的酒精溶液为止〔事先应量得搪瓷盘中的水量,按比例参加肯定量的酒精〕。
两个小时以后,蚯蚓背孔分泌出大量粘液,说明已经麻醉死亡。
3.固定取已经麻醉的蚯蚓,平放解剖盘中,从它身体后端侧面,用注射器向体内注射固定液,直到使蚯蚓的身体呈饱满状态为止。
4.保存将注射后的蚯蚓,平放在纱布上,大约每20~30 条裹成一卷,使其直立在标本瓶中,然后参加上述固定液,便可长期保存。
要留意每条蚯蚓的身体肯定要平直,不能发生扭曲现象,否则将来解剖时就会背腹难辨,给解剖工作带来困难。
二、观看内容及识别〔一〕外形观看1.体色体色呈暗红或灰黑,反面因有大量色素故色深,腹面色浅.背部有明显的深色背中线,腹部颜色较浅。
2.外形蚯蚓呈圆筒形,由很多环节组成,节与节之间的凹槽称节间,在每一环节上的小沟称体环沟。
除围口节、生殖带和最终几节无刚毛外,各环中间都有一圈向后生长的刚毛。
刚毛颜色较深,用手触碰有涩感。
3.前端围口节、口前叶和口:围口节为前端第一节,松软,可伸缩.口位于围口节前端中心,横裂状。
口前叶为围口节背侧向前伸出的一肉质唇状突起,能伸缩,当其布满体液而饱满时,有探究和挖土功能。
生殖带:占据14~16 体节处的棕色指环状物,稍隆起,色较深.生殖带所在的各节间界限不清.可依据生殖带推断蚯蚓前后端。
4.后端肛门,在最末节的一纵裂状小孔。
动物学的形态结构及观察实验一组织、胚层、体腔的演化通过观察四大组织、腔肠动物(水螅)、扁形动物(涡虫)、环节动物(蚯蚓)的玻片标本,了解动物组织、胚层和体腔的演化过程。
第一部分动物的四类基本组织一、教学目的了解动物体四类基本组织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
二、试剂与器材显微镜,四种组织的玻片标本(小肠、食道、膀胱、甲状腺、皮肤、心肌、骨骼肌、肌腱、疏松结缔组织、软骨、硬骨、脊髓、小脑皮质、大脑皮质等组织切片)。
三、步骤(一)上皮组织观察1.被覆上皮:(1)单层柱状上皮:小肠上皮由一层较高的棱柱形细胞并行排列组成,细胞核椭圆形,位于细胞基部。
柱形细胞之间,可见细胞游离端染色很浅,细胞核位于基部的杯状细胞,且杯状细胞常因生理变化而有形态改变。
小肠上皮细胞的游离端有明显的纹状缘。
(2)单层立方上皮甲状腺切片标本在显微镜下观察,其滤泡上皮细胞,大致呈正方形,细胞核呈圆形,位于细胞中央,或略偏基部。
(3)复层扁平上皮食道切片标本食道腔周围的细胞由数层组成,游离面的细胞为扁平状,中间部分呈多角形,底部细胞近短柱状。
再取皮肤玻片标本观察,它与食道的复层扁平上皮又有何区别?(4)变移上皮膀胱玻片标本可见其表面的细胞体积大、呈扁平或梨形等多种形态,部分细胞有2个核。
深层细胞多呈多角形,且较小,底层细胞呈矮柱状。
这种上皮的细胞层数与细胞形态,可随膀胱的生理状态的改变而改变。
(二)结缔组织观察结缔组织是动物体中种类多,结构复杂,分布最广的组织。
1.疏松结缔组织疏松结缔组织的铺片标本胶原纤维被染成浅红色,呈束状,且波纹状分散于基质内,交互排列;弹性纤维混杂在胶原纤维之间,染成深紫色,不成束,彼此交叉的细纤维;组织中还有细胞质着色很浅,细胞核染成兰色,形态难于区分的各类细胞:成纤维细胞紧贴于胶原纤维束,细胞呈多突起,扁平状,细胞核大而卵圆形的细胞;巨噬细胞或称组织细胞, 染色质颗粒较粗,着色较深,胞核较小的,这种细胞具有吞噬能力,因此有防卸功能。
第四章实验动物解剖选用环节动物(蚯蚓)、节肢动物(鳌虾)、鱼类(鲫鱼)、两栖类(蛙类或者蟾蜍)、哺乳类(大白鼠、小白鼠或者家兔)等作为代表性动物,进行系统操作实验,既学习了动物解剖知识,也在具体操作中熟悉和巩固前章所学习的动物抓取、麻醉。
安死术等技术。
通过解剖与观察,使学生建立动物躯体结构和主要功能的认识,以便为各种实验所需的组织取材准确定位。
哺乳动物是医学、药理学及生理学等学科的基本实验材料;环节动物、鱼类及两栖类则是环境生物学及水生生物学的常用实验动物,故在大学一年级的基础生物技术实验课中开设该项基本操作训练是很有必要的。
教师也依据专业方向,为学生选择针对性的实验动物作为教学材料。
第一节环毛蚓(Pheretima sp.)解剖及横切面观察一、目的意义蚯蚓及沙蚕等都是环节动物门动物,尤以蚯蚓最为常见,也最为重要。
蚯蚓不仅能改良土壤、净化修复污染上壤,还是很重要的畜禽饵料及人类的医药原料。
本实验以环毛为代表动物,研究它的外形和内部构造,籍以了解环节动物的有机结构和特化程度。
二、获得与处理在野外阴暗潮湿而多腐殖质的土壤中挖取成熟的环毛蚓,用5%福尔马林溶液浸泡后备用。
部分活的蚯蚓用琼脂培养几天后,通过普通石蜡切片法,制成横切面玻片标本。
三、操作及观察(一)外形观察置环毛蚓于蜡盘中,观察其外部形态。
1.外形长筒形,由很多环节组成,环节之间有节间沟,每节中央环上有一圈刚毛,身体可分为背、腹面及前、后端。
2.前端在第ⅩⅣ~ⅩⅪ节有棕红色隆起的环带,可据此判断身体的前端,前端的第一节叫围口节,中间是口,口的背侧有肉质的口前叶。
3.后端相反的一端为后端,末端的开口为肛门。
4.背面颜色深暗的一面。
在背中线处每条节间沟内有1个背孔(前端几节缺)。
背孔的起始位置则因种类不同而异。
5.腹面颜色浅淡的一面。
通常在6/7~8/9节间沟的腹面两侧有受精囊孔3对,孔的数量(1对~4对)因种而异;在第ⅩⅣ节腹中线上有1个雌性生殖孔;在第ⅩⅧ节腹侧有1对雄性生殖孔。
蛔虫和环毛蚓的比较解剖(动物生物学实验)姓名:张林涛学号:2014312092 专业:生物科学指导老师:王茜摘要:通过蛔虫和环毛蚓的解剖实验,学习解剖蠕虫的一般方法;了解假体腔动物的一般特症以及蛔虫对寄生生活的适应;了解环节动物的进步性特征及环毛蚓对穴居生活的适应。
通过比较了解环节动物的进步性特征,及动物形态,器官系统结构与机能演化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在实验中掌握环节动物的认知。
关键词:蛔虫环毛蚓比较解剖实验1前言:环节动物身体由许多形态相似的体节构成,称为分节现象。
这是无脊椎动物在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
体节与体节间以体内的隔膜相分隔,体表相应地形成节间沟,为体节的分界。
同时许多内部器官如循环、排泄、神经等也表现出按体节重复排列的现象,这对促进动物体的新陈代谢,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着重大意义。
环节动物中原始种类的体节界限不明显。
环节动物除体前端2节及末一体节外,其余各体节,形态上基本相同,称此为同律分节。
分节不仅增强运动机能,也是生理分工的开始。
如体节再进一步分化,各体节的形态结构发生明显差别,身体不同部分的体节完成不同功能,内脏各器官也集中于一定体节中,这就从同律分节发展成异律分节,致使动物体向更高级发展,逐渐分化出头、胸、腹各部分有了可能。
因此分节现象是动物发展的基础,在系统演化中有着重要意义。
分节现象的起源可能由低等蠕虫的假分节逐渐演变形成。
它们的消化、生殖等内脏器官成对按体节重复排列,当动物体作左右蠕动时,于各器官之间的体壁处产生了褶缝,以后在前后褶缝间分化出肌肉群,于是形成了体节。
2材料与方法2.1实验材料:猪蛔虫(Ascaris suum)浸制标本、环毛蚓(Pheretima)浸制标本2.2仪器:解剖盘,解剖刀,解剖针,镊子,大头针,剪刀。
2.3实验方法:显微观察法、绘图分析法、解剖比较法3总结与分析3.1.1蛔虫的解剖:分清蛔虫的前、后端,背、腹面.将其腹面向下置于蜡盘中,用大头针固定前后端,左手食指、中指分开轻按虫体,右手用解剖针从虫体前端略偏背线处向后小心划开体壁直到体末端,用镊子拉开两侧体壁,用大头针左右交错,且向外倾斜45°将体壁边缘固定在蜡盘中,加清水没过虫体,用解剖针小心将器官稍加分离.3.1.2体壁:由角质膜、上皮层和肌肉层构成皮肌囊.消化道:横切图中正中的扁形的管子即肠.肠由一层柱状上皮细胞组成,中间空腔为肠腔,在肠腔内侧有一层角质薄膜.消化管也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