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理概况 :气温和降水 -
- 格式:ppt
- 大小:6.60 MB
- 文档页数:26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1《世界的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世界的气温和降水》是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旨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世界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气候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气温和降水这两个要素分布的复杂性和影响因素的多样性,使得学生理解和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表,分析气温和降水分布的规律,以及影响因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2.掌握影响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因素;3.培养读图、析图能力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表,分析气温和降水分布的规律,以及影响因素。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2.使用图解法,通过展示世界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3.利用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实例,让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世界气温和降水分布图;2.准备相关案例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世界各地的气候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和降水这两个要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世界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
3.操练(15分钟)分析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
引导学生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方面分析世界气温和降水分布的规律。
4.巩固(10分钟)选取典型的案例,让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如:为什么赤道地区气温高?为什么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极端气候事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等。
第二章世界气候第一节世界的气温和降水一、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成因1.世界气温分布的总体规律:世界气温的分布有明显的,无论1月还是7月,全球气温都是从向递(成因:是影响世界气温分布的最主要因素);2.在同一纬度上,大陆气温冬季比海洋,夏季比海洋(成因:);3.南半球的海洋面积远大于陆地面积,等温线比较,北半球陆地面积较大,等温线比南半球(成因:)。
4.一般而言,沿海地区与同纬度大陆、海洋气温不同,是因为有流经,有流经的地区气温高,有经过的地区气温较低。
5.山地的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降低。
二、各纬度气温年较差特点1.低纬度(0°—30°)气温年较差,终年;中纬度(30°—60°)气温年较差,,南北半球季节;高纬度(60°—90°)气温年较差,终年。
2.各纬度气温曲线图的判断图中A位于地区,B位于地区,C位于地区,BC位于半球。
3.沿海地区温差,内陆地区温差。
三、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原因1.赤道及其两侧地区降水,两极地区降水(成因:);2.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大陆西部降水,东部降水(成因:,);3.中纬度地区一般沿海,内陆(成因:);4.迎风坡降水,背风坡降水(成因:);5.沿岸有暖流流经的地区降水,有寒流流经的地区降水(成因:)。
四、世界各地区降水时间差异降水量不仅在不同地区存在差异,而且在同一地区的不同时间也存在差异,降水的时间差异大致可分为以下情况A B C D E A. B.降水, C.降水,D.降水,E.降水,五、补充知识1.世界雨极—印度的(亚洲);世界干极—智利(南美洲);世界—怀厄莱阿莱。
2.降水的四种类型:、、、。
第4讲 世界气温和降水(课时2)思考世界雨极和干极的形成原因?世界雨极——乞拉朋齐(年降水量超过11500毫米) 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年降水量小于0.1毫米)一、降水的概念及类型1、概念:在一定条件下,大气中的水汽凝结成水滴和冰晶,以雨、雪、冰雹等降落到地面,称为降水。
降水的形成条件在一定条件下,大气中的水汽凝结成水滴和冰晶,以雨、雪、雹等降落在地面上,总称为降水。
水汽饱和气温下降(上升气流、向高纬度流动)凝结核多2、根据降水空气上升机制的不同,可将降水分为四种类型。
对流雨锋面雨地形雨台风雨①对流雨(1)成因:湿润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变冷凝结而形成的降水。
(3)分布地区低纬度热带地区,中纬度夏季午后(我国夏季午后的雷阵雨)对流雨在热带地区分布最多,尤其是赤道附近对流作用最为明显,在一天当中的午后最易出现。
(2)特点:强度大、历时短、范围小、伴有暴风雨② 地形雨(1)成因:湿润空气水平运动时,遇到山地,沿山坡“爬升“,温度下降,水汽凝结,在迎风坡产生的降水。
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雨影效应、焚风效应)。
3、分布一般在沿海迎风坡,有地势起伏的地区。
较为著名的地形雨是喜马拉雅山脉南坡的乞拉朋齐,世界雨极;我国台湾东侧、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侧等。
(1)成因:当冷空气与暖空气相遇时,暖空气被迫“抬升”,冷却凝结而产生的降水。
锋面雨(4)锋面:冷锋、暖锋以及准静止锋。
冷锋:降雨主要在锋后,降雨范围相对较小。
如我国夏季北方的暴雨,强度大、分布集中;北方冬春季节的冷锋天气主要以降雪为主,伴有大风、降温。
(2)特点:强度小、历时长、范围广(3)分布:中纬度地区锋面雨是我国主要的降水类型④台风雨(2)特点:强度很大,多为暴雨,伴有狂风闪电(3)分布:低纬大陆东部沿海地区(我国东南沿海夏秋季节多发)(1)成因:热带洋面上暖湿气流围绕台风中心旋转上升形成降水,以上升运动最强云墙区降水量最大,螺旋云带中降水量已经减少,有时也形成暴雨二、降水的影响因素学生活动 1.赤道附近地区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上?两极地区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下?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赤道附近>2000毫米两极地区<200毫米两极地区<200毫米赤道及其两侧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影响因素:纬度位置从降水空间分布分析2.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部及内陆降水量多在多少毫米?东部呢?影响因素:大气环流东部>1000毫米西部及内陆<200毫米大陆西侧受副高影响强烈,全年少雨,多为热带沙漠气候且大陆西侧信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加剧了干燥程度。
气温和降水第1课时气温世界气温的分布设计说明等值线图的阅读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前面的章节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因此,本节课设置“温故知新”环节,调动学生的旧知,迁移协助理解核心概念、读图方法。
借助“世界1月平均气温分布”“世界7月平均气温分布”“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引导学生分别描述1月平均气温、7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的分布特征,进而归纳出世界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
学习目标1.知道气候最基本的两个要素是气温和降水。
(区域认知)2.说出气温的含义及测定方法。
(地理实践力)3.说出等温线的含义,掌握阅读等温线分布图的方法。
(地理实践力)4.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描述和简要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重点难点重点:1.等温线分布图的阅读。
2.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难点: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读图法、问题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完成《七彩作业》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
二、学习任务一教学模块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师:出示教材第86页两幅景观图,你们能否说出这两个地区1月的气温有什么特点?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地区的景观差异?学生:是由于气温和降水量不同造成的。
教师:世界各地的气温和降水有什么分布特点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部分内容。
观察景观图片,明确气温和降水的差异造成世界各地不同的景观。
教师:新疆流传着一句话,那就是“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思考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
教师:自学教材87页内容和“活动”,回答下列问题。
(1)概念:气温指的温度,常用(℃)表示。
(2)气温的测定①测量工具:。
②测量时间:一般在北京时间、、、。
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气温的概念和单位、气温的测定。
③阅读教材第87页图5-8“百叶箱与某天4次气温观测记录”是。
学生:(1)空气摄氏度(2)①温度计②2时8时14时20时③9.5℃教师:思考当地气温在一天中、一年中是如何变化的。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笔记
气温和降水是地理学中两个重要的气象要素,对于了解一个地区的气候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气温和降水的简要笔记。
一、气温
气温是指空气温度,通常用摄氏度(℃)表示。
气温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纬度、海陆分布、地形等。
1.纬度:一般来说,纬度越低,气温越高;纬度越高,气
温越低。
这是因为低纬度地区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较多,而高纬度地区受到的辐射能量较少。
2.海陆分布:海洋对气温的影响较大。
一般来说,沿海地
区的气温较为稳定,内陆地区的气温变化较大。
3.地形:地形也会影响气温。
例如,山谷地区的气温通常
比周围地区低,因为冷空气容易积聚在低洼地带。
二、降水
降水是指大气中的水汽凝结成水滴或冰晶,并降落到地面的过程。
降水的形式包括雨、雪、冰雹等。
1.纬度:低纬度地区的降水量通常较多,高纬度地区的降
水量较少。
这是因为低纬度地区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较多,水汽容易蒸发到大气中。
2.海陆分布:海洋对降水的影响也较大。
一般来说,沿海
地区的降水量较多,内陆地区的降水量较少。
这是因为海洋可以提供大量的水汽。
3.地形:地形也会影响降水。
例如,山地的迎风坡通常比
背风坡降水多,因为迎风坡受到的空气流动更强烈。
总之,气温和降水是两个重要的气象要素,对于了解一个地区的气候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这两个要素也是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世界的气温和降水》说课稿5一. 教材分析《世界的气温和降水》是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的一节重要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地理分布,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本节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界气温的分布,包括气温的测量单位、气温的分布规律等;第二部分是世界降水的分布,包括降水的测量单位、降水的分布规律等。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表、案例和地图,引导学生了解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地理分布,分析其影响因素,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世界地理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表、地图和案例,分析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理解其影响因素。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掌握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图表、地图和案例,培养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理解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表和案例,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2.讲授新课:(1)气温的分布:介绍气温的测量单位、气温的分布规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气温分布图,了解世界气温的地理分布。
(2)降水的分布:介绍降水的测量单位、降水的分布规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降水分布图,了解世界降水的地理分布。
中图版八年级上册地理专题04 世界的气温和降水知识梳理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大要素,其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
一、气温的分布与变化1月平均气温和7月平均气温以及年平均气温都是反映一个地区气候特征的重要指标。
1月份北半球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0℃以下,南半球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20℃以上,南极洲、亚洲北部和北美洲北部平均气温最低,大洋洲大地内部平均气温最高。
7月北半球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20℃以上,南半球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0℃以上,南极洲平均气温最低,非洲北部和西洲西部平均气温最高。
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的规律是: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逐渐降低。
一、降水的分布和变化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一般规律是:赤道附近地区降水量多;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降水量较多,大陆西岸降水量较少;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量一般多于内陆地区;两极地区降水量少。
综合练习一.选择题(共12小题)1.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于()A.日出前后B.正午时分C.日落前后D.午后2时【分析】气温指空气的温度,用℃表示,测量工具是温度计。
【解答】解:气温的日变化中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14时左右,也就是午后2点左右,一天中气温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2.某同学在元旦观测巴中市的气温日变化,填表记录时,有一个值他记为K,则K值有可能为()A.6B.﹣1C.2D.4【分析】气温的日变化规律为: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14时左右,一天中气温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对气温的观测,通常一天要进行4次,一般在北京时间的2时、8时、14时、20时,这4次气温的平均值即为日平均气温。
【解答】解:一个地方的气温受太阳辐射的影响,在一年内会发生变化,在一天内也会有变化。
一天中气温最高是出现在午后14时,最低气温是在日出前后,所以图中K的气温应该是4℃以上,故A正确。
故选:A。
3.第41届世界博览会于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在中国上海市举行,上海市所属的气候类型是()A.A B.B C.C D.D【分析】在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示意图中,横坐标轴表示月份,纵坐标轴左侧表示气温,右侧表示降水量,气温年变化用平滑的曲线表示,降水年变化用长方形柱状表示.观察气温曲线图,可以知道气温最高月和气温最低月,气温最高值和气温最低值,观察降水柱状图,可以知道降水集中的月份和各月降水量.【解答】解:从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可以看出,A地终年高温多雨,为热带雨林气候;B地终年高温,分干湿两季,为热带草原气候;C地终年高温,分旱雨两季,热带季风气候;D地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1《世界的气温和降水》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世界的气温和降水》这一节内容是中学地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通过学习,学生能掌握气温和降水的相关概念,了解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从而提高他们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在学习这一节内容时,仍需要进一步深化对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解。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对气温和降水有一定的感知,但如何将这些生活经验与书本知识相结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概念,了解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学会运用地理图表和数据,分析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提高他们适应和改变生活环境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生活经验与书本知识相结合,深入理解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分析、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教学手段:利用地图、图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直观地展示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掌握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3.课堂讲解:结合地图、图表和实例,详细讲解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引导学生将生活经验与书本知识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