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突水预兆教学提纲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26
矿井防治水培训教案培训目的:加强职工井下防治水知识教育,增强职工防治水患意识。
井下培训内容:水害突水预兆、突水处理措施、水害避灾路线、井下探放水的重要性、条件和原则。
一、井下探放水的重要性井下探放水是指矿井在采矿过程中运用超前勘探方法,查明采掘工作面顶底板、两帮和前方的含水构造(包括陷落柱、含水层、积水老空等水体和导水通道的具体位置、产状等),并将水体中的积水疏放出来。
在井田范围内,经常会存在充水的小窑老空区、断层裂隙、含水层等水体和导水通道等,当采掘工作面接近或触及它们时,就可能引发地下水突然涌入矿井巷道、硐室或采掘工作面,导致透水事故,给矿井安全生产和井下人身安全造成极大危害。
为了消除这些隐患,应该在采掘生产过程中采用探明工作面前方水情的方法,确定工作面推进前方有无水患威胁。
所以应该贯彻执行“预测预报、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十六字防治水原则。
二、采掘工作面探放水条件当采掘工作面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必须进行探放水,确认无透水危险后,方可前进:1. 接近水淹或可能积水的井巷、老空或相邻煤矿时;2. 接近含水层、导水断层、溶洞和导水陷落柱时;3. 打开防隔水煤(岩)柱放水前;4. 接近可能与河流、湖泊、水库、蓄水池、水井等相通的断层破碎带时;5. 接近有出水可能的钻孔时;6. 接近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区域;7. 采掘破坏影响范围内有承压含水层或含水构造、煤层与含水层间的防隔水煤(岩)柱厚度不清可能突水时;8. 接近有积水的灌浆区时;9. 接近其他可能突水地区时;三、不同水害类型突水预兆1、老空水水害突水预兆⑴煤层变潮湿、无光泽,空气变冷当采掘工作面接近大量积水区时,本来干燥光亮的煤层,变的发暗潮湿、无光泽,气温下降,煤壁发凉,有阴冷的感觉。
⑵出现雾气由于采掘工作面接近水体,使气流中的湿度增加,出现雾气。
⑶煤帮出现挂汗、滴水、淋水现象采掘工作面接近水体,水在自身压力下,通过煤岩裂隙渗入煤层,在煤帮、岩壁上聚成很多水珠,叫挂汗,随着水流不断增加,出现滴水、淋水现象,且淋水逐渐加大。
井下透水预兆及透水事故现场处理培训教案第一章:井下透水预兆识别1.1 教学目标使学员了解井下透水的概念及其危害性。
掌握井下透水的预兆识别方法。
1.2 教学内容井下透水的定义与分类井下透水的危害性分析井下透水的预兆表现井下透水预兆的识别技巧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介绍井下透水的概念及危害性。
案例分析,让学员通过实际案例了解井下透水的预兆表现。
小组讨论,学员相互分享井下透水预兆识别的经验和方法。
第二章:井下透水事故现场处理2.1 教学目标使学员掌握井下透水事故现场的处理原则和方法。
学会井下透水事故现场的紧急救援措施。
2.2 教学内容井下透水事故现场的处理原则井下透水事故现场的紧急救援措施井下透水事故现场的应急处置流程井下透水事故现场的急救技能培训2.3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模拟,让学员身临其境体验井下透水事故现场的处理过程。
视频教学,播放井下透水事故现场的应急处置案例,让学员学习并分析。
实操演练,学员分组进行井下透水事故现场的应急处置演练,互相观摩和交流。
第三章:井下透水事故调查与分析3.1 教学目标使学员了解井下透水事故的调查与分析流程。
掌握井下透水事故原因的识别与分析方法。
3.2 教学内容井下透水事故调查与分析的基本流程井下透水事故原因的识别与分析方法井下透水事故调查与分析的注意事项3.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让学员通过实际案例了解井下透水事故调查与分析的流程和方法。
小组讨论,学员相互分享井下透水事故调查与分析的经验和技巧。
实操演练,学员分组进行井下透水事故调查与分析的模拟演练。
第四章:井下透水事故的预防与控制4.1 教学目标使学员了解井下透水事故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掌握井下透水事故的防控措施的实施方法。
4.2 教学内容井下透水事故的预防措施井下透水事故的控制方法井下透水事故防控措施的实施流程井下透水事故防控措施的监测与评估4.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介绍井下透水事故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案例分析,让学员通过实际案例了解井下透水事故防控措施的实施方法。
矿井出现透水征兆立即撤人培训教案掘进队一、矿井下透水的种类(1)老空水:在矿井中分布最广,对人身的危害最大,事故教训也最多。
(2)钻孔水:是勘探工作中遗留下来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打钻以前,地面汇水区,地下含水层以及洞窑性的喀斯特溶洞岩层都与煤层上下隔绝,但在钻探以后,这些岩层便互相贯通了。
因此,当井巷碰到钻孔时,往往会有大量的水涌出。
有时采掘工作面虽离钻孔还有一定的距离,但钻孔水也会将煤壁冲溃,造成穿水的事故。
(3)裂缝水:常以两种形式出现:一种是新型矿井开采水平较深,受雨水影响较小,但上下层的含水量较大。
如遇隔水层不够厚或开采方法,顶板管理不够合理等,都能引起隔水层破裂,造成严重的顶板淋水现象,影响生产的顺利进行。
另一种是土窑复建时所遭受的裂缝水害,一般说来土窑附近都难免有大小不等面积的塌陷区,形成盆地,这些地区雨水汇集,顺塌陷裂缝浸入井下,造成井下排水困难。
(4)地面水:对井下威胁最大的是山洪暴发,因为它会造成灌井事故。
另外,地面河流,湖泊,池沼等水的下渗会使采区地面的裂缝扩展,造成透水事故。
(5)地下水:主要是指含水层及有溶洞岩层的来水,这些水一经透出也往往造成淹井。
(6)断层水:由于地质变化,出现断层以后,往往将含水层的水沟通起来,当井巷遇到断层时就有大量水透出。
(7)层间水:岩层露头部分,受长期的风化作用,裂纹特别发达,因而水就会由岩层的露头流入,形成层间水,层间水常常随着透水岩层的倾斜、标高和构造等条件的不同,有很大变化。
一般来说,平缓岩层的补给水,比垂直岩层多,山谷露头的渗水比山岭露头多,破碎地带又往往形成蓄水带。
二、煤矿矿井透水八种预兆按照一般的透水规律,积水区水头越高,压力就越大,因此,在处理水头高的积水时,必须采取化整为零的办法,将高水头和积水分成若干段,一段一段地放水。
现在普遍采用的“分段下行探放水”的方法,可避免一次处理时煤壁被压破的危险。
实践证明,凡是与地面上下汇水区互相贯通,互为补给水源的老空、断层裂缝等,都必定有水,因此,遇到有补给水源的老空、断层、裂缝、钻孔时,特别要提高警惕,并采用周密的防水措施,防止透水。
有关透水征兆及实行措施的培训讲义煤矿有关透水征兆及实行措施的培训讲义一、透水征兆:煤层变湿、挂红、挂汗、空气变冷、消逝雾气、水叫、顶板来压、片帮、淋水加大、底板鼓起或产生裂隙、消逝渗水、钻孔喷水、底板涌水、煤壁溃水、水色发浑、有臭味等。
二、实行措施:1、发觉工作面消逝透水征兆时,应马上停止工作,由现场的带班班长或其他管理人员电话调度室,调度室通知地测副总及值班或者其他矿级领导。
地测副总或者其他矿级领导首先支配现场的全部受水害威逼区域的人员撤退到平安地点,然后,支配防治水科室的相关技术人员下井查明缘由,排解隐患后,经防治水技术人员验收合格后,由地测副总下达复工指令。
其他任何人无权支配生产建设,否则严峻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2、每个掘进工作面必需配备风钻并接通压风,由跟班领导确定是否进行风钻钻探。
如遇可疑状况,必需进行风钻钻探,且钻探长度必需大于当班进尺2米。
全岩巷道必需进行风钻钻探。
3、井下发生透水事故时,现场带班长应马上向调度室、地测副总、值班矿长汇报,并现场组织人员依据避灾路线撤退至平安地点。
4、透水征兆及避灾路线图应制作成牌板,悬挂在工作面迎头的醒目位置。
5、新增加工人及新的工作面,都要准时进行培训。
6、透水事故时,向调度室报告的内容包括:尽量说明透水事故的性质、发生的地点、估量透水的涌水量(依据现场是否允许状况,描述出水状况)、初步推断透水波及的范围、现场的人员伤亡状况及撤离状况。
7、透水事故时,避灾中应实行的措施:避灾时,不要慌乱,听从一人指挥,有序快速的撤离透水现场;突水迅猛时,应避开水头和水流,快速躲避到四周的硐室内、拐弯巷道或其他平安地点;来不及躲避的人员要准时抓住支护铁棚、管路等牢固物件,人与人尽量手拉手;推断为采空区透水,马上佩带自救器;尽量准时进入压风自救系统中,并准时打开自救系统进行呼吸;进入避灾地点后准时进行平安检查和必要维护;在避灾地点进行避灾待救时,有规律的敲击铁管、铁棚、顶板、呼喊等求救信号;避灾待救期间,人员尽量紧靠在一起,保持体温,并节省矿灯的使用。
矿井透(突)水征兆培训内容为保证培训效果,请各区域公司、矿井以此透(突)水征兆培训内容为基础,按照文件要求组织开展培训和考试。
一、矿井透(突)水征兆1、煤壁“挂汗”,多成尖形水珠。
2、煤壁“挂红”,呈铁锈色,这是老空积水的征兆。
3、空气变冷,煤壁发凉(水的导热系数比煤岩体大)。
4、采掘工作面出现雾气,当采掘工作面气温较高时,从煤岩壁渗出的积水就会被蒸发而形成雾气,这预示着煤岩壁前方或侧面不远处有含水体。
5、工作面煤岩壁发出水叫声,含水层或积水区内的高压水在向煤岩壁裂隙挤压时,与煤岩壁摩擦会发出“嘶嘶”的声响,有时能听到“哗哗”的空洞泄水声,这是突水的危险征兆。
6、工作面淋水加大,顶板来压,底板鼓起或产生裂隙并出现渗水现象。
7、工作面出现压力水流(或称水线),工作面出现呈一定压力的水流流出(或射出),这表明水源已经较近,应密切注意水流情况。
若出水浑浊,说明水源很近,若出水清澈,则水源尚远。
8、工作面有害气体增加,有臭鸡蛋味,说明工作面附近有采空区积水。
9、煤层发潮、发暗,煤层变湿。
10、底板鼓起,产生裂隙,裂隙并逐渐增加,由于承压水作用,使巷道或采掘工作面底板出现鼓起现象。
11、煤壁片帮、溃水、水色发浑。
12、在探放水过程中煤岩松软、片帮、来压或者钻眼中水压、水量突然增大、钻孔喷水和顶钻。
13、底板涌水,水量由小变大。
上述透(突)水征兆内容,在具体透(突)水过程中并不一定全部表现出来,应当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判断,做到有备无患。
二、不同水源的突水特点1、工作面底板灰岩水突水特点采掘工作面压力增大,发生片帮及底板鼓起(底鼓量有时可达500mm以上)。
工作面底板产生裂隙并逐渐增大,沿裂隙或煤帮向外渗水,随着裂隙增大,水量增加,当底板渗水量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煤帮渗水可能停止,此时水色时清时浊(底板活动时水变混浊,底板稳定时水色变清)。
有时出现顶底板破裂,沿裂缝有高压水喷出,并伴有“嘶嘶”声或刺耳水声,底板发生“底爆”,伴有巨响,水大量涌出,水色乳白或呈黄色。
矿井突水预兆矿井突水是煤矿生产中常见的灾害之一,由于突发性强,常常给矿工们带来巨大的危险和损失。
为了有效防范矿井突水的发生,对矿井突水预兆的研究和掌握非常重要。
一、突水的成因矿井突水是指在开采过程中,地质构造破坏或水源过多而导致水从矿体内或周围渗出的一种现象。
通过对突水成因的研究,可以有效地防范突水灾害的发生。
1. 微观成因:煤体在采矿过程中发生的断裂与压缩导致煤层中储存的地下水渗出。
2. 中观成因:煤层和围岩产生的裂隙、缝隙和开采工作带动地下水的流动。
另外,采矿过程中的矿柱破坏也容易导致突水。
3. 宏观成因:煤层地质构造的破坏和变形引起水文地质条件发生变化,使煤层地下水含量增加并发生突水。
二、突水预兆的表现矿井突水预兆是指突水发生前出现的一系列征兆,包括地质、水文和矿井运行等方面。
只有对这些预兆的掌握,才能及时地发现突水灾害的可能性并采取应对措施。
1. 地质预兆:在煤层中发现大量的冲击破碎带、冲击煤柱和滑裂带,以及地面煤层变形及隆起现象等。
2. 水文预兆:井下涌水量或水压上升,井下水位、饱和度和温度的变化等。
3. 运行预兆:井下含瓦斯量的变化,显著的瓦斯风,井下噪声的增大等。
三、突水预兆的监测监测矿井突水预兆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及时发现煤层地质变化、水压、渗水和瓦斯等风险因素,以便实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避免突水事故的发生。
1. 水文测量:主要测量井深、煤层水位、井底水压和水量。
一旦发现涌水量或水压上升的趋势,就应及时采取防范措施,预防突水事故的发生。
2. 瓦斯测量:定时测量瓦斯含量和瓦斯压力。
瓦斯含量和压力上升说明煤层破裂、渗透和水力的改变,需要针对性地加强通风措施。
3. 地质测量:经常进行煤体稳定性和煤体变形量的监测,这可以及时发现煤体裂缝、变形或塌陷等现象,从而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四、突水预兆的处理如果发现矿井突水的预兆,必须迅速采取相应的治理和应急措施,以保障矿工人员的安全和矿井生产的正常运行。
矿井突水预兆矿井突水预兆1)一般预兆.(1)煤层变潮湿、松软;煤帮出现滴水、淋水现象,且淋水由小变大;有时煤帮出现铁锈色水迹。
(2)工作面气温降低,或出现雾气或硫化氢气味(即臭鸡蛋味)。
(3)有时可闻到水的“嘶嘶”声。
(4)矿压增大,发生片帮、冒顶及底肢。
2)工作面底板灰岩含水层突水预兆(1)工作面压力增大,底板股起,底殿量有时可达500mm以上。
(2)工作面底板产生裂隙,并逐渐增大。
(3)沿裂隙或煤帮向外渗水,随着裂隙的增大,水量增加,当底板渗水量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煤帮渗水可能停止,此时水色时清时浊:底板活动时水变浑浊,底板稳定时水色变清。
(4)底板破裂,沿裂缝有高压水喷出,并伴有"嘶嘶"声或刺耳水声。
(5)底板发生"底爆",伴有巨响,地下水大量涌出,水色呈乳白或黄色。
3)松散孔隙含水层水突水预兆(1)突水部位发潮、滴水、且滴水现象逐渐增大,仔细观察发现水中含有少量细砂。
(2)发生局部冒顶,水量突增并出现流沙,流沙常呈间歇性,水色时清时浊,总的趋势是水量、沙量增加,直至流沙大量涌出。
(3)顶板发生溃水、溃沙,这种现象可能影响到地表,致使地表出现塌陷坑。
矿井突水征兆1.与承压水有关断层水突水征兆(1)工作面顶板来压、掉渣、冒顶、支架倾倒或断柱现象。
(2)底软膨胀、底鼓张裂。
(3)先出小水后出大水也是较常见的征兆。
(4)采场或巷道内瓦斯量显著增大。
这是因裂隙沟通增多所致。
2.冲积层水突水征兆(1)突水部位岩层发潮、滴水、且逐渐增大,仔细观察可发现水中有少量细砂。
(2)发生局部冒顶,水量突增并出现流砂,流砂常呈间歇性,水色时清时混,总的趋势是水量砂量增加,直到流砂大量涌出。
(3)发生大量溃水、溃砂,这种现象可能影响至地表,导致地表出现塌陷坑。
3.老空水突水征兆(1)煤层发潮、色暗无光。
(2)煤层“挂汗”。
(3)采掘面、煤层和岩层内温度低,“发凉”。
(4)在采掘面内若在煤壁、岩层内听到“吱吱”的水呼声时,表明因水压大,水向裂隙中挤发出的响声,说明离水体不远了,有突水危险。
(5)老空水呈红色,含有铁,水面泛油花和臭鸡蛋味,口尝时发涩;若水甜且清,则是“流砂”水或断层水。
矿井出现“突水”、“透水”有何征兆?矿井透水前的主要征兆:1、挂红。
矿井水中含有铁的氧化物,在它通过煤岩裂隙而渗透到采掘工作面煤岩体表面时,会呈现暗红色水锈,这种现象叫挂红。
挂红是一种出水信号。
2、挂汗。
积水区的水在自身压力作用下,通过煤岩裂隙而在采掘工作面的煤岩壁上结成许多水珠。
3、水叫。
含水层或积水区内的高压水,向煤岩裂隙挤压时,与两壁摩擦会发出“嘶嘶”叫声,这说明采掘工作面距积水区或其他水源已经很近了。
4、空气变冷。
采掘工作面接近积水区域时,空气温度会下降,煤壁发凉,人一进入工作面就有凉爽、阴冷的感觉。
5、出现雾气。
当采掘工作面气温较高时,从煤壁渗出的积水,会被蒸发而形成雾气。
6、顶板淋水加大;顶板来压,底板鼓起。
7、水色发混,有臭味。
8、采掘工作面有害气体增加。
积水区向外散发瓦斯、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有害气体。
9、裂隙出现渗水等。
如果出水清静,则离积水区较远;若浑浊,则离积水区已近当采掘工作面遇到河床,采空区等地质条件时会出现“透水”事故。
必须“有疑必探,先探后掘”。
对淋头水较大以及积水较深的地方进行排水放水等措施。
矿井水灾的预测和突水预兆1.矿井水灾的预测矿井水灾的预测是指矿井在开采前,根据地质勘探的水文地质资料及专门进行的水害调查资料,确定矿井水灾的危险程度,并编制矿井水灾预测图。
(1)矿井水灾危险程度的确定①用突水系数来确定矿井水害的危险程度。
突水系数是含水层中静水压力(kPa)与隔水层厚度(m)的比值,其物理意义是单位隔水层厚度所能承受的极限水压值。
②按水文地质的影响因素来确定矿井水害的危险程度。
该方法是按水文地质的复杂程度将矿区的水害危险程度划分为5个等级。
(2)矿井水灾预测图的编制。
根据隔水层厚度和矿区各地段的水压值,计算某开采水平的突水系数,编制相应比例的简单突水预测图,然后根据矿区突水系数的临界值,圈定安全区和危险区。
水灾预测图的另一种编制方法是在开采平面图上圈定地下水灾的等级区域,据此制定最佳矿井规划和防治水害的措施,加强危险区域的监测,保证安全生产。
把安全工程师站点加入收藏夹 2.矿井突水预兆矿井突水过程主要决定于矿井水文地质及采掘现场条件。
一般突水事故可归纳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突水水量小于矿井最大排水能力,地下水形成稳定的降落漏斗,迫使矿井长期大量排水;另一种是突水水量超过矿井的最大排水能力,造成整个矿井或局部采区淹没。
在各类突水事故发生之前,一般均会显示出多种突水预兆。
(1)一般预兆:①煤层变潮湿、松软;煤帮出现滴水、淋水现象,且淋水由小变大;有时煤帮出现铁锈色水迹。
②工作面气温降低,或出现雾气或硫化氢气味。
③有时可闻到水的“嘶嘶”声。
④矿压增大,发生片帮,冒顶及底鼓。
(2)工作面底板灰岩含水层突水预兆:①工作面压力增大,底板鼓起,底鼓量有时可达5OOmm以上。
②工作面底板产生裂隙,并逐渐增大。
③沿裂隙或煤帮向外渗水,随着裂隙的增大,水量增加。
当底板渗水量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煤帮渗水可能停止,此时水色时清时浊,底板活动时水变浑浊;底板稳定时水色变清。
④底板破裂,沿裂缝有高压水喷出,并伴有“嘶嘶”声或刺耳水声。
⑤底板发生“底爆”,伴有巨响,地下水大量涌出,水色呈乳白或黄色。
(3)松散孔隙含水层水突水预兆:①突水部位发潮、滴水且滴水现象逐渐增大,仔细观察发现水中含有少量细砂。
②发生局部冒顶,水量突增并出现流砂,流砂常呈间歇性,水色时清时混,总的趋势是水量、砂量增加,直至流砂大量涌出。
③顶板发生溃水、溃砂,这种现象可能影响到地表,致使地表出现塌陷坑。
以上预兆是典型的情况,在具体的突水事故过程中,并不一定全部表现出来,所以应该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判断。
矿井突水预兆及防治水措施一、矿井突水的一般预兆:掘进工作面或其它地点突水前,一般都有以下预兆:⒈挂红。
水中含有铁的氧化物,在水压作用下,通过煤(岩)裂隙时,附着在裂隙表面,出现暗红色水锈。
⒉挂汗。
水在水压作用下,通过煤岩裂隙在煤岩壁上凝结成水珠,此时巷道接近积水区。
但有时空气中的水汽遇到低温煤块也会挂汗,这是一种假象。
所以,遇到挂汗时,要辨别真伪,方法是剥去一薄层,观察新暴露面是否也有潮气,若有则是突水先兆。
⒊煤壁变冷。
工作面接近大量积水时,气温骤冷,煤壁发凉,人一进去就有阴冷的感觉,时间愈长就愈感到阴凉。
但受地热影响较大的矿井,地下水温高,当掘进工作面接近时,温度反而升高。
⒋出现雾气。
当巷道温度很高时,积水渗到煤壁后引起蒸发而形成雾气。
⒌水叫。
井下的高压积水向裂缝挤压与两壁发生摩擦而发出嘶嘶的叫声,说明已很接近积水区。
若是煤巷掘进,则突水即将发生,这时必须立即发出警报,撤出所有受水威胁的人员。
⒍顶板淋水加大。
⒎顶板来压,底板鼓起。
⒏水色发深,有臭味。
老空水含铁质变成红色,酸度大,水味发涩。
断层水呈黄色,水无涩味而发甜。
溶洞水大多在石灰岩中遇到,是呈黄色或灰色,有时带有臭味,有时也出现挂红。
冲击层水色发黄,往往夹有砂子,开始时水小,以后逐渐增大。
⒐工作面有害气体增加。
积水区向外散发出瓦斯、二氧化碳和硫化氢等有害气体。
⒑裂隙出现渗水。
如果出水清净,则离积水区尚远;若出水浑浊,则离积水区已近。
当发现上述突水预兆时,必须停止作业,判明情况,向矿有关部门或领导报告。
如果情况紧急,必须立即发出警报,撤出所有受水威胁地点的人员。
二、掘进工作面接近积水区时,应采取的安全措施:掘进工作面接近积水区时,单靠探放水来保证安全是不够的,还必须在掘进期间采取安全措施加以防范。
⒈探水巷道的掘进断面不宜过大,以缩小受压面积。
同时应有两个安全出口,用于通风、流水和撤人。
一般情况下应双巷掘进,必要时在联络巷之间开掘安全躲避洞室。
⒉掘进巷道坡度不准起伏不平,以免低处的水流不出去,施工人员有被堵的危险。
⒊上山方向的水害威胁未消除或正在探水时,为保证下山工作人员的安全,应暂停其工作,等水害威胁消除后再继续工作。
⒋探到老空并已放水的掘进工作面,如果不能马上与老空掘透而在几天后再掘进时,应重打2~3个检查孔,以免原有的钻孔坍塌堵塞而重新积水。
切不可冒然掘进。
⒌探水巷道必须严格掌握巷道掘进方向,沿着探水孔的中心线掘进,以免造成超前距和帮距缩小而遭遇老空透水。
如果地质变化必须偏离时,应进行补充钻探或采取其它措施予以补救。
⒍大部分积水已经放出,还应注意盲巷老空积水或因断层的隔离而形成的孤立积水区。
⒎合理选择巷道掘进的爆破方法,在探水眼严密掩护下,且保持超前距和帮距时,可以采取多打眼、少装药、放小炮的方法,以利于保持煤体的稳定性。
⒏严格执行“三不装药”制度,即炮眼或掘进工作面有出水预兆不装药,超前距不够或偏离探水方向不装药,掘进工作面支架不牢或空顶距超过规定时不装药。
⒐为了预防探放水以后又重新积水造成事故,上山巷道或坡度大的穿层斜石门掘进接近老空放炮时,应将所有人员撤到联络巷或下部平巷。
⒑掘进打眼沿钎杆向外流水时,应停止工作,不准拔出或摇晃钻杆,要设法固定,并向矿报告,听候处理。
⒒老空放水后允许恢复掘进时,还必须注意:当掘进到离老空3~5m处时,应先打2~3个检查孔进行一次再检查,只有证实积水确已放净后方可揭露老空。
揭露老空时,要先由小断面从放水钻孔上方与老空打透,还要注意处理瓦斯、硫化氢等有害气体。
⒓在受水威胁地区施工的所有人员,都必须熟悉避灾路线,懂得突水后的急救知识。
⒔掘进中各班班(组)长必须在掘进工作面交接班,交接班允许掘进剩余的距离,严禁超越。
⒕掘到批准位置时,其最后0.5m停止放炮,用手镐采齐迎头,以利于下次探水时,安全套管不致安设在被炮震松的煤岩层内。
三、探水的一般原则:采掘工作面必须执行“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原则,因而遇到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探水。
⒈接近水淹的井巷、老空、老窑或小窑时。
⒉接近含水层、到水断层、含水裂隙密集带、溶洞和陷落柱时,或通过它们之前。
⒊打开隔离煤柱放水前。
⒋接近可能与河流、湖泊、水库、蓄水池、水井等相通的断层破碎或裂隙发育带时。
⒌接近可能涌(突)水的钻孔时。
⒍接近有水或稀泥的灌浆区时。
⒎采动影响范围内有承压含水层或含水构造,或煤层与含水层间的隔水岩柱厚度不清,可能突水时。
⒏接近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地段,采掘工作有涌(突)水预兆或情况不明时。
⒐采掘工程接近其它可能涌(突)水地段时。
四、探放老窑水的原则:⒈积极探放的原则。
当老空区不在河沟或重要建筑物下面、排放老空区内积水不会过分加重矿井排水负担、且积水区之下又有大量的煤炭资源急待开采时,这部分积水应千方百计地放出来,以彻底解除隐患。
⒉先隔离后探放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