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ppt课件

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ppt课件

浅谈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启示

浅谈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启示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造成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40年代,起源于英国,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它以机器取代了人力,以大规模的工厂化劳动取代了个体工场的手工劳动,史无前例地解放了人类的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使人们摆脱了靠人力和畜力进行劳作的方式,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同时也改变了社会的生产关系。凭借这次工业革命,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一些开始工业化的国家在世界范围内抢占原材料市场,倾销其工业品,走上资本主义强国的道路。 自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近半个世纪,发达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通过所谓的再工业化不断占领制造产业发展制高点,主导世界产业发展大势。这一阶段使世界统一了起来,因为工业革命需要的资源和劳动力是可流动的,所以促使一些外国人在中国这个资源丰富、劳动力不缺的国家开设工厂,发展产业,这使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启示 第一次工业革命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还给中国国际竞

争力的提升形成巨大压力,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严峻挑战。中国要成为产业革命的赢家,要成为先进发达的世界强国、世界大国,一个重要前提是要成为世界制造强国。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应对德国工业4.0和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浪潮的顶层设计和行动路线图,是建设制造强国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计划,以信息化与工业化 深度融合为主线,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等十大领域,推出中国创造、中国质量和中国品牌,这也是一个世界制造强国的重要标志。 1.拥有核心技术和质量体系。 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中国应该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质量体系。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在战略性、 前沿性制造领域,中国应该掌握整机或关键部件的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于这些产品价值链的高端和产业链的 核心环节,同时建立起世界领先地位的生产技术参数体系,构筑国际公认的制造品质量标准体系;在高端制造和主流制造品方面,建立起“中国质量”信誉,打造“中国制造”标签,引领制造领域重要行业的发展方向。 2.拥有享誉全球的著名企业和著名品牌。

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之我见

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之我见 15世纪末开始,西欧国家陆续开辟通往世界各地的新航路,在激烈的贸易竞争和殖民争夺中,世界市场逐渐形成。欧美国家先后进行了工业革命,突破了世界各地自然经济的防线,把全世界都囊括在市场经济中。中国在西方殖民者冲击下被迫打开大门,被动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同时,中国近代工业艰难起步,在三座大山挤压下创造出一些业绩,但不断遭受挫折。同时,西方近代文明也对中国人的物质生活、交通、通讯、社会习俗及大众传媒产生影响。工业革命给当时封建统治的中国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工业革命对中国来说具有破坏性 19世纪上半期,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为了夺取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扩张,先是在中国东南海域骚扰,进而发动了鸦片战争,中国的大门被打开,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列强蜂拥而至。 一、政治上,列强对中国的主权进行了多角度、深层次、全方位的破坏。如:从割占土地到强辟租界,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外国兵船可任意在各通商港口"巡查贸易",破坏了中国的领海主权;"领事裁判权"的规定,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破坏了中国的贸易自主权。列强还不断加强对中国内政的干涉和控制。如: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使清朝中央政府直接处于列强的监视之下;通过总理衙门的设立,控制清朝的内政和外交;列强还帮助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 二、经济上,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是想把中国变为它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他们对中国的侵略以经济侵略为主。为此他们通过不平等条约向中国勒索巨额赔款,使中国丧失了资本原始积累的机会,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缺少充足的资金;不断增开通商口岸,侵略势力从中国东南沿海扩大到整个沿海,进而沿长江深入内地;英国人还长期控制中国海关的管理权,确保他们的工业品倾销中国市场和大肆掠夺中国的廉价原料;在中国农民大量破产的情况下,列强还诱骗掠拐华工,贩卖到海外充当苦力。 三、精神上,通过传教布道的方式,进行侵略渗透,想从精神上麻醉中国人民,腐蚀中国人民的反抗斗志。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门户洞开,随之而来的还有大量西方传教士。许多传教士披着宗教的外衣,通过传教布道的方式,进行侵略渗透,想从精神上麻醉中国人民,腐蚀中国人民的反抗斗志,以配合其政治方面的侵略,巩固其在华的利益。 列强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侵略和破坏,使得中国领土的完整和主权的独立不断遭到破坏,中国逐渐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工业革命对中国也具有所谓的“建设性” 一、客观上加强了清朝与外国的联系。我们都知道:鸦片战争之前,清朝自诩为"天朝上国",视其他国家为蛮夷,盲目排外,所以政府内没有常设的外交机构,但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增多和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冲击着清朝统治者的华夷观念,西方列强不愿以外夷身份与清朝打交道,强烈要求清朝设立专门的外交机构,这样总理衙门建立了,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它的设立客观上加强了清朝与外国的联系。

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带来了什么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指18世纪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是以大规模的工厂化取代个体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 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发动的鸦片战争,改变了古老中国的历史命运。封建帝制的固执坚持,在机器的碾压下渐渐松动。更多的有世界战略目光的实业家,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征途开始艰难的起步。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中国政治跌宕起伏,人民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这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首先是在政治方面,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地位。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日益壮大,他们希望进一步加强自身的经济和政治地位。中国屈辱的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主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此时中国正处于清朝中后期,受到专制政治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中国未在工业革命开始时受到很大的变化。列强与中国签订了一系列条约,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且程度逐渐加深。鸦片战争带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的灾难,造成了中国长期落后的局面。但也包含了创新的内容,清政府设立了总理各国内务衙门,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 战争的开始,列强打开海外市场销售产品和掠夺原材料,因此中国的国门就这样被撬开,列强发动对中国的战争,签订条约,开放通商口岸和掠夺金银,中国的经济遭到列强的强烈破坏,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这场工业革命使中国原本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对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中国开始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与迂腐的统治者不同的是,实干者在当时活跃在大江南北,给中国带来了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地主阶级洋务派发起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

两次工业革命影响下的中国

两次工业革命影响下的中国 1853年,马克思在论述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时说:“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据此我们也可以把工业革命的影响简单归纳为“破坏性”和“建设性”两个方面。所谓“破坏性”就是指工业革命后,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侵略掠夺,破坏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原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冲击了当地传统的思想和观念,即消灭了旧的社会。 所谓"建设性"是指客观上资本主义国家在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为建立西方式的社会奠定了基础。 两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都对中国大肆侵略掠夺,他们给我们带来了双重作用和影响,但是,到底哪种作用和影响更大更主要呢?我们必须注意到列强侵华的主观动机不是希望中国摆脱封闭落后,成为独立自主的近代化国家,而是要打开中国广阔的市场输出商品和资本,也就是说他们所做的一切是为其本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服务的,所以对中国社会的进步,他们极力阻挠和破坏,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他们百般压制和摧残,相对于他们客观上所带来的积极作用和影响而言,他们的破坏性更大更突出,根本是无法抵消和替代的。他们客观上给中国的建设性作用,只是表明他们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进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抵抗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十八世纪初,飞梭、珍妮纺纱机的先后发明,完成了轻工业发展的奠基工作;十八世纪中后期,詹姆斯·瓦特两次改进的蒸汽机将工业革命推向高潮;十九世纪初期,富尔顿发明了蒸汽机为动力的轮船,无疑使得本就十分强大的海军如虎添翼;史蒂芬孙的蒸汽机车也带起了近代汽车行业的发展。至此第一次工业革命结束。 反观同时期的中国,确切地说是先后被乾隆、嘉靖、道光三位皇帝统治下的清王朝,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严格控制对外贸易与外交;同时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军机处也随之出现,将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在思想上更是通过“文字狱”严加控制,大力抨击反封建思想;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引发鸦片战争,清廷战败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四、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英国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

英国工业革命及对中国的启示

英国工业革命及对中国的启示 摘要: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重要变革。这场革命,最先由英国发起,工业革命不仅对英国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也对中国以及世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其中的众多经验也对中国改革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英国,工业革命,启示 17 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和贵族为基础的君主立宪制度,从而成为第一个确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国家。资产阶级利用国家政权推行发展资本主义,促进了工业革命各种前提条件的形成。18世纪中期以后,英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英国资产阶级一方面积极发展海外贸易,进行殖民掠夺,积聚了丰厚的资本,拓展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和廉价的原料产地;另一方面,进一步推行圈地运动,获得了大量雇佣劳动力。蓬勃发展的工场手工业,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增加了产量,但仍然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于是,一场以生产技术的革命呼之欲出。18世纪60年代,在英国的资本主义生产中,大机器生产开始取代工场手工业,生产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工业革命使依附于土地耕种生产方式的农民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并开始壮大起来,最终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代替了封建生产方式,这样造成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推动了城市化进程。英国资产

阶级表现出极强的进取精神,积极利用新技术、新发明。到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处于“世界工厂”的垄断地位。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很快成为世界霸主,为了不断满足工业资产阶级的需要,英国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在世界各地强占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抢夺原料产地,拓展商品市场,英国成为世界上头号强国。 与此同时,中国也因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开始了近代化历程。 那么,从英国工业革命的历程中,中国又能得到哪些值得借鉴的东西呢。其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重视并大力发展科技,广泛吸收并采用新技术、新发明,才能发展经济,富民强国,促进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进步。这已为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事实所证明,并将继续被以后的事实不断证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是有重大现实意义的,必将产生巨大推动作用。其二,自主创新是英国工业化的关键。欧洲工业化的时候,英国人口虽然人口不多,但是自由劳动力较多,创新人员较多,由此出现大量的科技和制度创新。中国现在虽然人口13亿多,但大多是农民,这些人几乎与创新无缘,中国城市人口中大多是低技术层次,真正有条件进行高技术创新的人员远远不够。中国需要做的是,提高全民素质,稳健地调整产业结构,使更多的人进入能够创新的阶层。同时要给民间创新一个宽容的社会环境,鼓励企业创新。其三,英国圈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9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第2课时) 一、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1、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相关的史实; 2、探讨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学习难点】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主要成就、影响和特点; 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发展的影响。 二、课前——知识导读,自主生疑 二、进入电气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 1.条件: (1)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政治条件); (2)19世纪中期,初步形成(市场条件); (3)成为技术进步的最重要推动力。 2.开始 (1)时间:19世纪。 (2)国家:英国、德国、美国和法国等几个工业发达国家。 (3)动力:成为技术进步的最重要推动力。 3.成就: (1)的广泛应用是标志性成就,世界进入“电气时代”。 (2)的发明与应用也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成就。 (3)新兴的取得显著的发展。 (4)技术革新也推动了钢铁工业的大发展。 3.影响: (1)促进生产力的大发展,世界进入“”; (2)促进产业结构的新变化:一批新兴的工业部门兴起,如、、、、等。成为整个工业的主导。(3)生产关系的变化:产生。(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局部调整) (4)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的最终形成 三、工业时代的经济组织 1.工厂时代(中、小企业): (1)出现时间: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 (2)特点: ①将生产资料和工人集中在一起,通过使用进行大批量生产,实行细致的分工和严格的纪律。 ②工业时代早期,占多数,企业主既是资本所有者,又是企业经营管理者。2.大企业时代 (1)时间: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 (2)原因:经济迅猛发展,生产和出现集中趋势,企业规模越来越大。 (3)特点: ①它们控制一个或多个部门的生产与经营; ②由高级专业人才进行管理,开始将所有权与分离,提高了生产效率。四、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1.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2.方式: (1)国际贸易:工业革命后,国际贸易的格局和规模都发生巨大变化。 (2)资本输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输出即对外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加强了欧美投资国与资金接受国之间的经济联系。 (3)武力威逼。 3.表现: (1)欧美工业国可从世界范围内获得需要的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并销售工业品或进行投资。(2)欧美工业国之间的可以自由兑换。 (3)一国发生经济危机会波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

新工业革命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新工业革命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在互联网的推动下,信息化和工业化的交织日益紧密,使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大数据、云计算运用等新的信息化技术的威力初显,人工智能、数字制造、工业机器人等现代制造技术的不断突破,市场逐步成熟,全球经济正处于新工业革命的开端。另一方面,加之人类面临空前的全球能源与资源危机、全球生态与环境危机、全球气候变化危机的多重挑战,使全球工业发展模式发生着巨大的变革,由此引发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绿色工业革命,一系列生产函数发生从自然要素投入为特征,到以绿色要素投入为特征的跃迁,并普及至整个社会。 一、工业4.0直指新工业革命 回顾人类工业的发展史,18世纪中期以来,人类历史上先后发生了三次工业革命,发源于西方国家及衍生国家,并由他们所创新所主导。“工业1.0”是蒸汽机时代,以蒸汽机的使用为标志,实现了生产过程机械化;“工业2.0”是电气化时代,电力的广泛运用促进了生产流水线的出现;“工业3.0”是信息化时代,实现了生产工程的自动化。目前全球经济正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开端,而新工业革命—“工业4.0”则是利用基于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智能化来促进产业变革的时代。 马云曾说,很多人没搞清楚电脑是什么时,互联和移动互联来了;还没搞清楚移动互联,大数据时代来了。如今,当我们还沉浸在工业自动化的欢愉中时,新工业革命悄然而至。新工业革命即是指当前面临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而工业4.0在德国乃至世界都被认为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因此,在这新的一轮工业时代中,“工业4.0”,直指新工业革命,是新工业革命的核心。“工业4.0”则是利用基于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智能化来促进产业变革的时代。 二、工业4.0的含义 1、工业4.0本质是基于“信息物理系统”实现“智能工厂” 工业4.0被认为是对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的进一步进化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其指代的是在制造领域,将资源、信息、物品和人相互关联的“虚拟网络—实体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CPS)”。通俗点儿说,人们在完成第三次工业革命之后,制造业的生产流程已经完全实现自动化、透明化。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在各个环节应用互联网技术,将信息与物体相连,所有机器都进入到一个统一的智能化网络中,它们可以自动调试生产流程、节奏,自动地修复故障,以最具收益的方式制造产品。让机器和生产中的产品直接对话,所有环节都通过无线网络相连。这种类似《玩具总动员》的情景,就是“智能工厂”,这也是“工业4.0”的最终体现。 2、工业4.0的首要目标和根本目标 工业4.0的首要目标是推广“工厂标准化”,借助智能工厂的标准化将制造业生产模式推广到国际市场,以标准化提高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的市场化效率。 工业4.0的根本目标是通过构建智能生产网络,推动工业生产制造进一步由自动化向智能化和网络化方向升级,同时与不同企业间的互联构成更大的、更高层次的智能生产网络。通过实施“工业4.0”战略,工业企业既可以满足消费者高度个性化的需求,也能够对变化的市场需求和原材料供应变动做出及时的反应

英国工业革命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英国工业革命对近代中国经济的影响 论文摘要: 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的影响,英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中国成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掠夺地,被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出现了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的萌发,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中国出现。 关键词: 侵略经济英国工业革命 自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时代到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的封建社会前后延续了两千多年。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社会结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文化思想体系则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这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一方面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延续,另一方面也使其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的政治经济危机。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出现过一些“盛世”,如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开元之治”,清代的“康雍乾盛世”,但这种局面通常出现在一个朝代的前期,几乎每个封建王朝都跳不出这个从初期兴起,到逐渐昌盛,再到后期腐败、衰亡的“周期率”。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鼎盛时期,但同时也走向了封建社会的末世。到了鸦片战争前夜的嘉庆、道光年间,清王朝衰相尽显,潜伏着许多危机,而且闭关自守,固步自封。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16世纪至19世纪初,中国还处于封建社会晚期的兴衰更替之时,西方资本主义已经产生、发展,西方殖民主义势力也随之向外扩张。东西方的历史走向出现巨大的反差。 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历史的发展从此发生重大转折。 资本—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一切灾难的总根源,它们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控制中国政治、掠夺中国经济、毁灭中国文化,欲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 19世纪初,英国已经基本上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处于“世界工厂”的垄断地位。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很快成为世界霸主,为了不断满足工业资产阶级的需要,英国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在世界各地强占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抢夺原料产地,拓展商品市场,成为世界上头号强国。而它的侵略目标之一就是中国。 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的影响:一、英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二、中国成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掠夺地,被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三、出现了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的萌发。 英国对华贸易长期处于入超状态,英国工业品遭到中国自然经济和闭关政策的顽强抵抗,销量不大,而英国商人却需要大量银元购买中国的茶叶、生丝等商品。于是,英国殖民者以走私毒品鸦片作为牟取暴利及改变贸易逆差的手段,强迫其殖民地印度种植鸦片,再由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收购、加工,然后走私到中国贩卖。这不仅造成了中国大量白银外流和财政危机,还导致银贵钱贱,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并且直接毒害了中国人的身体和精神。马克思曾经愤怒的谴责“非法的鸦片贸易年年靠摧残人命和败坏道德来填满英国国库。”理所应当,中国人民强烈反对鸦片贸易,于是,英国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最终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南京条约》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英国以武力侵略的方式迫使中国接受其侵略要求,这就使中国主权国家的独立地位遭到了破坏。强占香港,损害了中国领土的完整。通商口岸成为西方资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西方国家需要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开展殖民活动,争夺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在全世界领土已被瓜分完毕的情况下,中国则成了它们掠夺的中心,这次工业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 1.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从边疆危机到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从强占租界地、划分势力范围、瓜分狂潮到八国联军侵华,中国承受着深重灾难。《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 边疆危机、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中的爱国官兵英勇抗争;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甲午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使外国在华投资设厂合法化。列强竞相对华输出资本,加剧经济侵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这是世界历史发展潮流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4.中国近代科技进一步发展 西方列强的侵略,客观上也传播着进步和文明,促进了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18世纪60年代起,以英国为首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行了工业革命。为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它们在世界范围内抢占商品市场,强占原料产地,倾销工业品,将亚、非、拉广大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体系。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而清政府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给中国带来了巨大影响:1.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且程度进一步加深。两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造成中国长期贫困落后。 2.中国人民英勇抗争 两次鸦片战争中,爱国官兵和中国人民不断抗争,农民阶级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 3.中国新思想萌发 魏源、林则徐等地主阶级开明知识分子,开始注目世界,探求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4.中国近代化起步 地主阶级洋务派发起了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中国近代工业、科技、教育起步,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西方国家需要在更广阔的范

工业革命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英国工业革命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电气工程学院 刘天一 201100190055 一、工业革命回顾 工业革命(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又称产业革命,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是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工业革命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由于机器的发明及运用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标志,因此历史学家称这个时代为“机器时代”(the Age of Machines)。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向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大陆传播,19世纪传至北美。 二、源头处看工业革命 谈到工业革命资产就不得不提到阶级革命,因为正是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间接催生了工业革命。 1603年,苏格兰国王詹姆士·斯图亚特继承了英国王位,他鼓吹"君权神授'的说法,根本不把议会放在眼里,曾三次解散议会;他不关心英国的海上贸易,不重视建设海军;这些政策大大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起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强烈不满。查理一世继位后,仍然独断专行。此时的英国,国王征收各种苛捐杂税,压榨劳动人民,大量工人失业,反对封建压迫的农民要求取消地租,获得土地,革命运动随之逐渐蓬勃兴起,越演越烈。城市平民和失业的手工业者为生活所迫时常暴动,查理一世的专制统治使英国社会的各种矛盾迅速激化。 1640年,查理一世拒绝接受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大抗议书》,导致和议失败,并在1642年挑起了战争向议会军发起进攻,克伦威尔领导的由自耕农和城市平民组成的骑兵分别于1643年、1645年在马其顿荒原战役和纳比西战役中取得胜利,1649年查理一世被处死,英吉利共和国开始。在历经克伦威尔独裁统

近代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近代工业革命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工业革命对世界来说无疑产生了巨大影响。工业革命以后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侵略掠夺,破坏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原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冲击了当地传统的思想和观念,即消灭了旧的社会。但是在客观上资本主义国家在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为建立西方式的社会奠定了基础。工业革命给当时封建统治的中国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下面。 工业革命对中国来说具有破坏性。 19世纪上半期,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为了夺取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扩张,先是在中国东南海域骚扰,进而发动了鸦片战争,中国的大门被打开,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列强蜂拥而至。 在政治上,列强对中国的主权进行了多角度、深层次、全方位的破坏。如:从割占土地到强辟租界,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外国兵船可任意在各通商港口"巡查贸易",破坏了中国的领海主权;"领事裁判权"的规定,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破坏了中国的贸易自主权。列强还不断加强对中国内政的干涉和控制。如: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使清朝中央政府直接处于列强的监视之下;通过总理衙门的设立,控制清朝的内政和外交;列强还帮助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 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是想把中国变为它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所以他们对中国的侵略以经济侵略为主。为此他们通过不平等条约向中国勒索巨额赔款,使中国丧失了资本原始积累的机会,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缺少充足的资金;不断增开通商口岸,侵略势力从中国东南沿海扩大到整个沿海,进而沿长江深入内地;英国人还长期控制中国海关的管理权,确保他们的工业品倾销中国市场和大肆掠夺中国的廉价原料;在中国农民大量破产的情况下,列强还诱骗掠拐华工,贩卖到海外充当苦力。 另外,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门户洞开,随之而来的还有大量西方传教士。许多传教士披着宗教的外衣,通过传教布道的方式,进行侵略渗透,想从精神上麻醉中国人民,腐蚀中国人民的反抗斗志,以配合其政治方面的侵略,巩固其在华的利益。 由此可见,列强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侵略和破坏,使得中国领土的完整和主权的独立不断遭到破坏,中国逐渐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工业革命也具有所谓的“建设性”。 我们都知道:鸦片战争之前,清朝自诩为"天朝上国",视其他国家为蛮夷,盲目排外,所以政府内没有常设的外交机构,但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增多和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冲击着清朝统治者的华夷观念,西方列强不愿以外夷身份与清朝打交道,强烈要求清朝设立专门的外交机构,这样总理衙门建立了,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它的设立客观上加强了清朝与外国的联系。 另外,列强的侵略破坏了中国传统的封建自然经济,随着侵略者而来的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的不断刺激,在此情况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虽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不可能真正独立发展,但是,这种新的经济因素和新的阶级力量,反过来又加速了中国封建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的瓦解。 还有,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西方的船坚炮利,促使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他们开始抛弃狂妄自大的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了。先有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后有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洋务派进行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由于洋务派单纯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而没有变革封建制度,结果失败了。但洋务派先后创办了三十多所新式学校,还选送了几批留学生、进修生出国深造,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科技人才,而且在洋务运动的诱导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不仅在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在文化上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有的还主张在政治上进行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所以从这些方面来看,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客观上打破了中国闭关自守、狂妄自大的迂腐观念,促进了中华民族从昏睡中觉醒。 由此可见,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给我国带来了双重作用和影响。列强侵华打开了中国广阔的市场,他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