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史欧洲大陆各国的工业化
- 格式:pptx
- 大小:2.20 MB
- 文档页数:27
中外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历程一.专题含义工业化是经济近代化的体现,城市化是伴随工业化的发展而发展的。
二.专题涵盖的知识(一)中外历史上的工业化1.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①代表国:英美法德等②实现方式:充分利用两次工业革命的科技成果。
③资金来源:通过殖民掠夺完成资本原始积累。
④基础状况:人才、资金、技术雄厚。
⑤特点:从轻工业中的棉纺织业开始。
⑥生产方式:机器大生产代替工场手工业,成为主要生产方式。
⑦结果:英法、美德相继成为工业强国,推动人类社会进入“蒸汽、电气时代”,促进世界整体发展,改变了世界格局。
2.社会主义工业化①代表国:苏联②实现方式:实施两个五年计划,通过有计划的国民经济建设完成。
③资金来源:国家调配资金,以牺牲农业、轻工业为代价。
④基础状况:相对薄弱。
⑤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⑥结果: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为后来在二战中战胜法西斯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导致了农轻重比例失调,成为制约经济建设发展并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3、近代中国工业化——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略)4、新中国工业化①前提:新中国成立,实现民族独立。
②背景:与实施一五计划相同。
③起步:一五计划实施(1953——1957)。
④曲折发展:(1957——1978)历程: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严重影响了我国工业化建设,但由于我党对自身错误的纠正和政策调整,工业化建设取得一定成就。
大庆油田建成,电子、航天、原子能等新兴工业从无到有。
⑤进入新时期(1978年后)历程: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建立起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20世纪90年代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稳步向工业化迈进。
⑥发展原因:a、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为工业化建设提供政治前提和制度保障。
b、中共正确领导。
C、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
d、相对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
f、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热情。
G、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机遇。
⑦制约因素:基础薄弱;环境污染;农业发展水平制约;科技创新能力需要提高;技术人才缺乏。
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经济事件有哪些在漫长的世界历史长河中,经济事件如同璀璨繁星,照亮了人类社会发展的道路。
其中一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的经济格局和人类的生活方式。
工业革命无疑是世界历史上最为重要的经济事件之一。
从 18 世纪中叶开始,英国率先发生了工业革命。
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工厂制度兴起,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使得能源利用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大大推动了工业的发展。
工厂不再依赖于水力或畜力,而是依靠煤炭燃烧产生的蒸汽动力。
纺织业、钢铁业等行业迅速发展,商品产量大幅增加,成本降低,价格下降,商品开始普及到更广泛的人群中。
工业革命不仅改变了生产方式,还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形成了新的劳动力市场和消费市场。
新大陆的发现也是影响深远的经济事件。
15 世纪末,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随后欧洲国家开始了对新大陆的殖民和开发。
这一事件带来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和物种交流。
欧洲人将农作物、家畜带到新大陆,同时从新大陆带回了玉米、土豆、烟草等作物。
这些新物种的引入改变了欧洲和世界的农业结构和饮食结构。
新大陆的金银矿产资源被大量开采,大量的金银流入欧洲,引发了价格革命,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同时,新大陆的开发也为欧洲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原材料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二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1944 年,44 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会议,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固定汇率制度得以确立。
这一体系为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货币环境,促进了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增长。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的经济实力相对下降,美元危机频繁爆发,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在 1971 年解体,但它在战后初期对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类经济万年史—196】德国工业化德国工业化德国继19世纪50-60 年代的工业高涨之后,从1870年初起,工业又出现跳跃式增长。
从1870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1913年,工业生产提高了4.6 倍。
其中,生产资料生产上升了6.5 倍,消费品的生产上升了2.4 倍。
从德国工业生产的年平均增长率来看,1860-1870 年仅为2.7 %;1870- 1880年上升为4.1 %;1880-1890 上升为6.4 %;1890-1900 年为6.1 %;1900-1913年间仍达4.2 %。
德国工业生产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英、法两国,仅次于美国。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工业的飞速发展中,重工业和一些新兴工业部门的发展特别迅速。
1870-1913 年的43年间,煤产量从3400万吨增至27730 万吨,增长了7 倍多;生铁产量从140 万吨增至1680万吨,增长了11倍;钢产量从20万吨增至1770万吨,增长了近87.5倍。
1913年德国的煤产量次于美国和英国,居世界第三;钢和铁产量都仅次于美国而居世界第二。
作为重工业基础的煤、铁、钢的迅速增长,对整个工业的增长起了巨大的作用。
机器制造是德国工业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部门,从19世纪90年代起发展特别迅速,其中发电机的制造和造船业的发展尤其突出。
1895-1910 年期间,电机产值从7800万马克增至3.68亿马克。
德国的造船业是在全国统一后才真正发展起来的。
1872年在不来梅创建了第一家造船厂' 韦泽尔' 股份公司,1878年又在汉堡建立了第二家造船厂' 布洛姆- 福斯' ,此后,在基尔、斯台汀等地相继建立船厂,从而使商船吨位迅速增长,1870年为98.2万吨,1900年194.2 万吨,1910年300万吨,1914年为510 万吨。
这时,德国的造船业不仅能满足国内的需求,而且还接受国外订货。
在重工业的发展中,德国军事工业的发展占有突出的地位。
欧洲近现代的工业革命与市场经济近现代欧洲的工业革命和市场经济改革是世界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在这个时期,欧洲经历了从传统农业经济向机械化工业经济的转型,这种变革影响深远,至今仍是世界经济格局的基础。
本文将从工业革命的背景和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欧洲工业革命的启示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
一、工业革命的背景和影响欧洲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的英国,这个时期的英国是一个帝国和海洋霸权,工业生产不断上升,人口不断增长,对外贸易繁荣。
18世纪工业革命的背景包括资本和技术的发展和工人数量的增加。
这个时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火车、工厂和矿山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工业经济提供了支撑。
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发展为工业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带来了诸多影响。
首先,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效率的提高。
通过机器生产,工人的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一次生产可以生产出大量的产品,这是传统手工生产无法达到的。
此外,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资本的积累也为生产效率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其次,工业革命改变了经济结构。
传统的手工业生产逐渐转变为机器和工厂生产,资本主义得以兴起。
大量的工业产品被制造出来,形成了新的市场需求,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从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最后,工业革命对社会造成了重大影响。
工业化带来的就业机会和高效生产让很多人变得更加富裕,而底层阶层的劳动条件恶劣、工资低廉和生活状况恶劣的问题也愈演愈烈。
工业革命的强劲推动了性别、种族、阶级和地理的不平等现象,引发了重大的社会变革。
二、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工业革命伴随的市场化的发展相似,欧洲也经历了由封建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历程。
封建主义是欧洲中世纪的一种生产方式,经济生产在封建领主的家庭经济中进行,商品交换的范围和方式也受到了严格限制。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封建主义的特点开始逐渐褪色,市场经济开始显现。
从18世纪中叶到下世纪中叶,欧洲的市场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市场经济是指基于市场交易和价格形成的一种社会经济制度。
2、中外历史上的工业化(1)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①代表国:英美法德等②实现方式:充分利用两次工业革命的科技成果。
③资金来源:通过殖民掠夺完成资本原始积累。
④基础状况:人才、资金、技术雄厚。
⑤特点:从轻工业中的棉纺织业开始。
⑥生产方式:机器大生产代替工场手工业,成为主要生产方式。
⑦结果:英法、美德相继成为工业强国,推动人类社会进入“蒸汽、电气时代”,促进世界整体发展,改变了世界格局。
(2)社会主义工业化①代表国:苏联②实现方式:实施两个五年计划,通过有计划的国民经济建设完成。
③资金来源:国家调配资金,以牺牲农业、轻工业为代价。
④基础状况:相对薄弱。
⑤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⑥结果: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为后来在二战中战胜法西斯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导致了农轻重比例失调,成为制约经济建设发展并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3)近代中国工业化——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略)(4)新中国工业化①前提:新中国成立,实现民族独立。
②背景:与实施一五计划相同。
③起步:一五计划实施(1953——1957)。
④曲折发展:(1957——1978)历程: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严重影响了我国工业化建设,但由于我党对自身错误的纠正和政策调整,工业化建设取得一定成就。
大庆油田建成,电子、航天、原子能等新兴工业从无到有。
⑤进入新时期(1978年后)历程: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建立起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20世纪90年代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稳步向工业化迈进。
⑥发展原因:a、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为工业化建设提供政治前提和制度保障。
b、中共正确领导。
C、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
d、相对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
f、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热情。
G、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机遇。
⑦制约因素:基础薄弱;环境污染;农业发展水平制约;科技创新能力需要提高;技术人才缺乏。
(5)结论感悟:民族独立和先进社会制度是实现工业化的政治前提和制度保障。
启示:抓住机遇,充分利用科技革命成果;依据国情、注重创新、深化改革、调整不适应工业化发展的生产关系;注重环保,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走中国特色工业化发展之路。
世纪欧洲工业化的影响与问题欧洲工业化是指18世纪末至19世纪期间,欧洲各国工业迅速发展并成为全球工业中心的过程。
这一时期的欧洲工业化对欧洲乃至世界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来探讨世纪欧洲工业化的影响与问题。
一、经济影响1.1 市场的扩大欧洲工业化带来了大规模机器化生产,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工业产品的生产效率提高,价格下降,使更多人能够购买,市场规模逐渐扩大。
1.2 劳动力的转移农村人口逐渐转移到城市,成为工业化进程中的劳动力。
工业化创造了大量的工作机会,吸引了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劳动力供应得到了增加,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1.3 资本积累欧洲工业化促进了资本积累。
随着工业的发展,资本家逐渐积累起初期投资所获得的利润,进一步扩大了工厂的规模和生产能力,推动了更大程度的工业发展。
二、社会影响2.1 社会结构的变革工业化使濒临破产的地主阶级迅速崩溃,而工厂主和资本家则逐渐崛起。
社会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工人阶级逐渐形成,劳动关系中的资本与劳动的矛盾也日益显现。
2.2 生活方式的改变工业化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工人们离开了家庭农场,进入到机械化的工厂中工作,劳动时间和劳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同时,交通和通信手段的发展也将城市与乡村联系起来,人们的生活更加多样化。
2.3 教育与科技的进步欧洲工业化也促进了教育和科技的进步。
随着工业的发展,人们对科技的需求越来越大,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得到了推动。
此外,工业化还促进了普及教育的需求,为普通民众提供了更多的教育机会。
三、环境问题3.1 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工业化以大规模的资源消耗为基础,对自然资源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煤炭、石油等能源的大量开采和使用,导致环境破坏加剧,水源和土地的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3.2 工业废弃物的排放工业化进程中产生的大量废弃物和污染物排放,严重威胁到环境质量和人类健康。
工厂烟囱排放的烟气和废水中的化学物质对空气和水资源造成了污染,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世界经济概论-论文-论欧美发达国家在工业化道路上的经验教训及其借鉴意义-高分个人版论欧美发达国家在工业化道路上的经验教训及其借鉴意义[摘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注重制度建设、以重化工业为核心建立工业体系、以农促工等都是欧美发达国家工业化的成功经验。
而一度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和资源浪费问题等又是其留下的教训。
我国在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的过程中,应借鉴这些经验和教训,形成相应有效的措施,加快工业化的进程。
[关键词]工业制度市场经验教训18世纪的欧洲工业革命,开启了世界工业化的历史进程。
欧美先进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对于后发展国家和地区来讲,尤其是我国正在实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显然都有借鉴意义的。
一、西欧工业化的经验教训西欧工业化的经验大体可归结为以下三点:第一,在启动和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从英国工业化的过程来看,正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完善出口贸易扩大带来了部门利润率变化,即以毛纺织业为代表的工业利益大于传统农业部门的利益。
在这种情况下就产生了生产结构转变的需求,在英国就发生了“圈地运动”。
而这意味着土地产权和农业经营方式、生产组织的变化,在英国国内可以为工业提供原料和廉价劳动力。
当资本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在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这期间诸多的技术革新带来了以纺织业为先导的工业部门的扩张,促使工业化向其他行业的进一步扩散,导致英国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最终实现了工业化。
第二,注重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
英国能够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具有其他国家所没有的制度环境。
比如,从17世纪到18世纪上半期,英国就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有关保护财产和合同的法律如《人身保护法》、《货物买卖法》等,建立起保护消费者的商品检验制度和价格控制制度,出台了世界上最早的保护发明者的《专利法令》,制定了保护投资者的《取缔证券投机法》,建立起保护劳动者的评定工资制度、工厂法和济贫法。
([1]P89))德国在工业化过程中的制度创新是其得以后来居上的重要原因,其创新之处主要在于加强政府的引导,如通过各种政府补贴、贷款来扶持一些特定行业和部门,保证其就业需要,提高其社会竞争力,以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制定保障竞争的政策,防止企业之间通过契约和协调行动形成垄断,保证各类市场的开放性;实行区域统筹政策,缩小地区经济差别,实行双轨制职业教育等。
发达国家集中地欧洲各国工业体系欧洲工业体系分类北欧工业体系北欧5国都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各领域国际排名都在世界前列,除了冰岛外其它四国工业制造都发达。
北欧就瑞典一国拥有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芬兰、挪威、丹麦是部分工业部门,而冰岛就几个工业门类,瑞典虽然小才1000万人但制造业强悍,尤其军工体系完整,海陆空的武器装备都能制造出来。
瑞典是最早工业化的,会利用环境与资源发展工业,其它四国都是二战后崛起的开始工业化,其实在二战前北欧国家靠农业和卖资源都很富有了,毕竟地大人少。
二战后工业化,重点是利用高科技发展相关产业,教育上都有个北欧模式。
北欧在北边远离欧洲中心区域,战争破坏小,尤其瑞典得益两次世界大战工业崛起,芬兰在二战后充当西欧与苏联的贸易窗口也发横财的,挪威发现海洋石油和天然气,丹麦农业发达以农业发展相关工业,冰岛利用丰富地热资源发展电力和冶金,五国都重视教育和科技积极发展高科技产业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尤其是二战后抱美国大腿,本来就战争破坏小能迅速恢复生产,工业化进程顺利,又积极跟随第三次科技革命,高科技产业发展猛,尤其是瑞典和芬兰两国都是IT及电子信息产业强悍。
因为同西欧阵营比较好引进美德英等工业强国的技术与设备,是比较好崛起的,除了冰岛其它四国都是知识产权主要出口国,像中国从芬兰引进很多技术,韩国从挪威引进造船技术又从丹麦进口船用主机及技术(制造许可)。
北欧优势工业瑞典的通讯、微电子、医药、汽车、军工、机械、冶金、钢铁、木材加工及造纸、食品饮料、化工、电力设备、电器,工业门类比较齐全,高科技产业也表现厉害,如信息通讯、生物技术、环保技术、核工业、医药研究、软件开发、光设备,都居世界领先地位。
爱立信的通讯、宜家的家居、H&M的服装、阿斯特拉的制药、伊莱克斯的电器、ABB的工业机器人、SKF的轴承、沃尔沃的汽车……一批企业是瑞典致富的关键。
工业制造上瑞典是仅次于英法德的西欧第四大工业强国,就技术完整性而言。
世界历史上的重要经济发展有哪些经济发展一直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世界历史上,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经济发展阶段,为历史进程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本文将探讨一些在世界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经济发展阶段,并分析其影响和启示。
一、古代世界的经济发展在古代世界,出现了一些重要的经济发展阶段,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古埃及和古希腊的经济繁荣时期。
古埃及以其丰富的农业和高度发达的灌溉系统而闻名,这使得他们能够养活庞大的人口,并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农业文明之一。
古希腊则以其发达的航海和贸易活动著称,不仅在地中海地区建立了贸易网络,也对商业和海外扩张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中世纪的经济发展在中世纪,欧洲经历了一系列经济变革,尤其是十一世纪至十三世纪之间的商品革命。
这一时期,欧洲的商业和城市开始迅速发展,农民们离开农村定居在城市,商业活动逐渐兴盛起来。
这种经济发展不仅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也为后来的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三、大航海时代的经济发展在15世纪至17世纪的大航海时代,欧洲各国开始进行海外扩张,探险家们开辟了新的贸易路线,并运输了大量的财富回到本土。
这一时期,欧洲的贸易和商业活动蓬勃发展,为欧洲的经济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大航海时代也加速了欧洲的殖民主义,并对当时的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工业革命的经济发展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工业革命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在这一时期,发明和创新的浪潮席卷了整个欧洲,机械工业开始迅速发展。
通过使用机器替代人工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为大规模工业生产奠定了基础。
这一经济革命不仅使工业化的欧洲成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地区之一,也对全球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现代经济发展的新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化的加速发展,现代经济正处于一个全新的阶段。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崛起,为全球贸易和金融活动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机遇。
同时,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也促使各国重视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经济。
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将更加注重创新和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