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工程疫苗
- 格式:doc
- 大小:360.50 KB
- 文档页数:8
基因工程疫苗名词解释基因工程疫苗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疫苗进行设计、合成和生产的一类疫苗。
这种疫苗是通过改造病原体或者病原体表面蛋白的基因,使其在宿主体内能够引起免疫反应,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下面解释几个相关的名词:1. 基因工程:基因工程是通过人为改变生物体的基因组或基因的组合,以实现对生物体特性的改造的一门科学技术。
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对基因进行剪切、复制、插入或删除等操作,从而使生物体产生新的功能或性状。
2. 病原体:病原体是指能够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寄生虫、真菌或病毒等。
常见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基因工程疫苗通常是通过对病原体的基因进行改造,使其失去致病能力,但仍能在宿主体内引起免疫反应。
3. 免疫反应:免疫反应是机体对病原体或其他异物的防御反应。
当病原体侵入机体时,机体的免疫系统会识别并攻击它们,从而保护机体免受感染或减轻感染的程度。
疫苗可以通过模拟免疫反应,使机体产生对病原体的免疫保护。
4. 病原体表面蛋白:病原体表面蛋白是病原体表面上的一种蛋白质,它可以与宿主细胞结合,从而引起感染。
基因工程疫苗通常会通过对病原体表面蛋白的基因进行改造,使其在宿主体内引起免疫反应,但失去致病能力。
5. 合成:合成是指通过人工合成方式生成目标物质。
在基因工程疫苗的制备过程中,科学家会利用先进的合成技术,将设计好的基因序列进行合成,从而获得目标疫苗。
6. 生产:生产是指将基因工程疫苗从实验室规模扩大到工业化生产的过程。
生产基因工程疫苗需要一系列工艺和设备,包括基因合成、质粒构建、细胞培养、纯化等步骤,能够大规模生产有效的疫苗。
总的来说,基因工程疫苗通过改造病原体的基因或病原体表面蛋白的基因,使其在宿主体内引起免疫反应,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这类疫苗的研制和生产需要借助基因工程技术和合成技术,可以大规模应对传染病的爆发和传播。
基因工程疫苗的优势与挑战:从实验室到临床的转化【引言】基因工程疫苗作为一种新型疫苗,在抗击传染性疾病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疫苗的生产速度、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极大地提升。
然而,基因工程疫苗在从实验室到临床的转化过程中仍然面临一系列的挑战。
本文将重点探讨基因工程疫苗的优势与挑战,并对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前景进行展望。
【基因工程疫苗的优势】1. 提高疫苗反应原理:基因工程疫苗通过将目标病原体的基因插入载体中,使其能够产生特定的抗原蛋白,从而激发人体免疫系统对疾病的保护性免疫反应。
相比传统疫苗,基因工程疫苗能够更加准确地模拟病原体的表面蛋白,使免疫系统更好地识别和攻击病原体。
2. 高效生产:基因工程疫苗的生产过程相对简单,可以大规模地进行。
通过转基因技术,目标基因可在细胞系中表达,从而大大提高了疫苗的生产效率和产量,并能够满足大规模疫苗接种的需求。
3. 安全性:基因工程疫苗通过与目标病原体的基因重新组合来进行设计,避免了使用活病毒或弱毒病毒株,从而大大降低了潜在的副作用和风险。
同时,基因工程疫苗所使用的载体通常来源于非致病性细菌或真菌,因此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基因工程疫苗的挑战】1. 完善技术难题:基因工程疫苗的开发需要先进的生物工程技术。
其中,最具挑战的是确保合成的基因能够正确表达和折叠成为功能完整的抗原蛋白,以及确保目标基因能够被宿主细胞稳定地表达。
这需要在基因组的正确定位、选择合适的启动子和控制序列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2. 免疫反应风险:基因工程疫苗虽然在激发免疫反应方面展现出显著的优势,但同时也有可能导致过度的免疫反应。
在疫苗设计中,需要仔细考虑抗原蛋白的选择、适合的剂量以及合适的接种方法,以避免过度刺激免疫系统,导致严重的免疫反应或自身免疫疾病。
3. 法规与伦理问题:基因工程疫苗的开发和临床应用都需要依照严格的法规和伦理规范进行。
在疫苗开发前期,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包括动物实验和体外实验,以验证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与应用基因工程疫苗是一种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制造的疫苗,其原理是将病原体的基因序列克隆到表达载体中,然后将表达载体转染到宿主细胞中,使其表达病原体的抗原蛋白,从而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反应,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下面将从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和应用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1、基因工程疫苗的发展历程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科学家们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制造了第一种基因工程疫苗——乙型肝炎疫苗。
此后,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基因工程疫苗的种类也不断增多,包括乙型脑炎疫苗、人乳头瘤病毒疫苗、流感疫苗等。
2、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方法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选择抗原基因:根据病原体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抗原基因进行克隆和表达。
(2)构建表达载体:将克隆的抗原基因插入表达载体中,构建基因工程疫苗。
(3)转染宿主细胞:将表达载体转染到宿主细胞中,使其表达病原体的抗原蛋白。
(4)纯化疫苗:通过各种手段对表达的疫苗进行纯化和提纯,得到高纯度的基因工程疫苗。
3、基因工程疫苗的优势基因工程疫苗相对于传统疫苗具有以下优势:(1)安全性高:基因工程疫苗不含有活病毒或活菌,不会引起疾病的传播和感染。
(2)免疫效果好:基因工程疫苗制备的抗原蛋白具有高度纯度和一致性,能够激发机体产生更强的免疫反应。
(3)生产成本低:基因工程疫苗的生产过程相对简单,能够大规模生产,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二、基因工程疫苗的应用1、基因工程疫苗的预防作用基因工程疫苗可以用于预防多种传染病,如乙型肝炎、流感、人乳头瘤病毒等。
这些疫苗能够有效地激发机体产生免疫反应,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2、基因工程疫苗的治疗作用基因工程疫苗还可以用于治疗某些疾病,如癌症、艾滋病等。
这些疫苗能够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杀死肿瘤细胞或抑制病毒的复制,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3、基因工程疫苗的发展前景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基因工程疫苗的种类和应用范围也将不断扩大。
基因工程疫苗与传统疫苗基因工程疫苗与传统疫苗及其特点所谓的基因工程疫苗就是使用DNA重组生物技术,把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遗传物质定向插入细菌、酵母菌或哺乳动物细胞中,使之充分表达,经纯化后而制得的疫苗。
而传统疫苗泛指所有用减毒或杀死的病原生物(细菌、病毒、立克次体等)或其抗原性物质所制成,用于预防接种的生物制品。
传统的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
它保留了病原菌刺激动物体免疫系统的特性。
当动物体接触到这种不具伤害力的病原菌后,免疫系统便会产生一定的保护物质,如免疫激素、活性生理物质、特殊抗体等;当动物再次接触到这种病原菌时,动物体的免疫系统便会依循其原有的记忆,制造更多的保护物质来阻止病原菌的伤害。
它的特点是:1、以完整的病原体作为抗原;2、在身上容易获得抗原;3、灭活不好会导致感染。
传统疫苗的研制和生产主要是通过改变培养条件,或在不同寄主动物上传代使致病微生物毒性减弱,或通过物理、化学方法将其灭活来完成的。
它存在着诸多局限性:1、动物和人类的病毒需要在动物细胞中培养,这使得疫苗生产的成本很高;2、疫苗中的致病物质在疫苗生产过程中有可能没有完全杀死或充分减毒,这会导致疫苗中含有强毒性致病物质,进而使得疾病在更大的范围内传播;3、减毒菌株有可能会发生突变;4、有些疾病(例如艾滋病)用传统的疫苗防治收效甚微而基因工程疫苗相对于传统疫苗来说不仅改善了传统疫苗的缺点,还存在很多优势:1、免疫保护力增强。
具有把保护性抗原基因插入载体的能力,修饰的载体能表达来自病原微生物的保护性抗原基因,细菌和病毒载体,都能产生兼有活疫苗和灭活苗优点的疫苗,这种类型的疫苗具有亚单位苗的安全性又具有活疫苗的效力;2、同种异株交叉保护3、制备简单,省时省力,生产费用相对较低,易于大规模使用(喷雾或气雾);4、应用较安全;5、产生持久免疫应答;6、贮存、运输方便7、可用于防治肿瘤基因工程提供了一个研制疫苗的更加合理的途径,现在可以在相对可以预测的情况下生产无致病性的、稳定的细菌和病毒,这与常规活疫苗研制的经典发展历程相反,同时还能生产与自然型病原可区分的疫苗,这将大大有助于疫病的诊断和扑灭程。
新型疫苗技术——基因工程疫苗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手段之一。
在人类历史上,疫苗的发明和广泛应用,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利益。
与传统的灭活疫苗和蛋白亚单位疫苗相比,基因工程疫苗在制备、质量控制和免疫效果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新型疫苗技术——基因工程疫苗。
一、基因工程疫苗的基本概念基因工程疫苗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制备的疫苗,其制备方法是将与目标传染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因克隆到载体中,然后将其进行表达、纯化和制剂制备等一系列过程,制备出能够引起免疫反应的疫苗。
与传统的灭活疫苗和蛋白亚单位疫苗相比,基因工程疫苗制备过程中无需培养病原微生物,避免了大规模培养和生产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生物安全风险。
此外,基因工程疫苗的质量控制也比传统疫苗更加严格,能够保证其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二、基因工程疫苗的制备方法基因工程疫苗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基因克隆首先,需要从与目标传染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中克隆出与其有关的基因。
具体方法包括PCR扩增、限制性内切酶切割、连接转化等。
2.载体构建将克隆的基因插入到载体中,构建成表达基因的载体。
车载体主要有质粒、病毒载体等,不同载体使用条件不同。
3.表达和纯化将表达基因的载体导入到宿主细胞中,使其产生表达蛋白。
接着,利用不同的纯化方法纯化目标蛋白。
4.制剂制备将目标蛋白纯化后进行制剂制备。
常用的制剂方式包括冻干法、油质悬液剂、微乳剂等。
三、基因工程疫苗的应用基因工程疫苗已经在临床应用中展现出了其巨大的潜力。
其应用领域包括肿瘤疫苗、病毒疫苗、细菌疫苗等。
1.肿瘤疫苗肿瘤疫苗是指使用病原体或其成分,诱导机体产生对肿瘤特异性抗原的免疫。
在基因工程疫苗的制备方面,研究人员通过构建嵌合病毒疫苗、多肽基因工程疫苗等方式制备出多种肿瘤疫苗,并且其抗肿瘤效果已经得到了初步的验证。
2.病毒疫苗在病毒疫苗方面,基因工程疫苗主要针对病毒表面上的抗原,如人乙型肝炎病毒、人乳头瘤病毒等,制备出相应的病毒疫苗。
新一代疫苗技术基因工程疫苗新一代疫苗技术——基因工程疫苗新冠疫情的爆发使得全球范围内对疫苗研发的需求变得迫切而迫切。
基因工程疫苗作为新一代疫苗技术,凭借其独特的特点和巨大的潜力,备受关注和期待。
本文将对基因工程疫苗的概念、开发原理、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1. 基因工程疫苗的概念和原理基因工程疫苗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疫苗进行设计、改良和生产的疫苗。
相比传统疫苗,基因工程疫苗能够针对病原体的关键抗原进行精准设计,并通过合成或表达目标基因获得特定的抗原。
基因工程疫苗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1 目标抗原的选择基因工程疫苗的第一步是选择目标抗原。
通过深入了解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制,并鉴定出能够引起免疫反应的抗原,作为目标抗原。
1.2 基因的克隆和合成确定目标抗原后,需要将其基因克隆到载体中。
常用的载体包括质粒、病毒载体等。
在克隆完成后,可以通过基因合成技术获得目标基因,以满足大规模生产的需求。
1.3 抗原的表达和纯化将目标基因导入宿主中,通过宿主细胞的表达来产生目标抗原。
随后,可以经过纯化、纯度检测等步骤,获得高纯度的目标抗原。
1.4 疫苗制备和监测通过将目标抗原制备成疫苗,并对其进行质量监控和临床试验等环节,确保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 基因工程疫苗的应用前景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和应用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并在多个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2.1 新冠疫苗的开发基因工程疫苗在新冠疫苗的开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对新冠病毒的基因进行分析和研究,科学家们成功地开发出了多种基因工程疫苗,如mRNA疫苗和载体疫苗等。
这些疫苗在抗疫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为控制疫情提供了重要手段。
2.2 个性化疫苗的研发基因工程疫苗还可以用于个性化疫苗的研发。
通过对个体基因组的分析和特征抗原的筛选,可以针对不同个体的免疫需求进行精准设计和定制,从而提高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3 新一代疫苗的探索基因工程疫苗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新一代疫苗的探索。
基因工程疫苗的制备原理及技术方法概述简介:基因工程疫苗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备的疫苗,可以通过改变病原体的基因组成,使其失去致病能力,同时保留免疫原性,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本文将概述基因工程疫苗的制备原理及技术方法。
1. 基因工程疫苗的制备原理基因工程疫苗的制备原理基于对病原体的基因组进行修改,以使其丧失致病能力。
制备基因工程疫苗的关键步骤包括:1.1 确定病原体的基因组首先,需要确定目标病原体的基因组,这可通过DNA测序等技术手段获得。
了解病原体的基因组有助于确定要修改的基因和目标。
1.2 标记致病相关基因根据基因组信息,识别和标记与病原体致病能力相关的基因。
这些基因可能编码毒力因子、抗原决定簇等与致病相关的蛋白质。
1.3 构建病原体基因组的变异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可以使用多种手段来改变病原体基因组。
常用的方法包括基因敲除、基因替换、插入剂量变异和点突变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使病原体失去致病力,同时保留免疫原性。
1.4 疫苗基因组的表达将被修改的病原体基因组转移到表达宿主细胞中,并使其在宿主细胞中稳定表达。
这样可以确保制得的基因工程疫苗具有免疫原性,并能诱导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2. 基因工程疫苗的技术方法基因工程疫苗的制备涉及多种技术方法,以下列举几种常用的技术:2.1 基因克隆技术基因克隆技术是制备基因工程疫苗的关键技术之一。
通过将病原体基因组的目标基因克隆到合适的克隆载体中,可以方便地对基因进行修改和编辑。
2.2 DNA重组技术DNA重组技术是制备基因工程疫苗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
通过人工操作,将病原体基因组的目标基因片段与表达宿主细胞的DNA片段进行重组,使其在宿主细胞中稳定表达。
2.3 蛋白质表达技术蛋白质表达技术是研究基因工程疫苗的另一个重要方法。
通过将目标基因表达为融合蛋白或重组蛋白,并进行纯化和加工处理,可以制备出高纯度的基因工程疫苗。
2.4 病毒载体技术病毒载体技术是制备基因工程疫苗的常用手段之一。
基因工程疫苗的概念和特点
嘿,你知道基因工程疫苗不?这玩意儿可太神奇啦!就好像是给我
们的免疫系统请了个超级保镖一样!
基因工程疫苗啊,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现代生物技术手段,把那些
能让我们产生免疫力的基因片段给找出来,然后放到合适的载体里,
让它变成能保护我们的疫苗。
比如说,乙肝疫苗就是基因工程疫苗的
一种呢。
你想想,要是没有它,得有多少人被乙肝困扰呀!
它有好多特点呢!首先,它特别精准,就像一个神枪手,能准确地
瞄准目标,激发我们身体的免疫反应。
不像传统疫苗,可能会有一些
不必要的“副作用”。
而且啊,它还能快速生产,在面对突发疫情的时候,那可真是太重要啦!就好比火灾现场,基因工程疫苗就是那最快
能赶到的消防车!
咱再说说它的安全性。
那可是杠杠的!它不会像有些疫苗那样可能
带来严重的不良反应。
你说,谁不想打个安全又有效的疫苗呀?
“哎呀,这基因工程疫苗真有那么好吗?”你可能会这么问。
嘿,那
当然啦!你看现在那么多疾病都因为基因工程疫苗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这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我觉得基因工程疫苗就是我们健康的守护者,是现代医学的一大奇迹!它让我们在面对各种病菌的时候,有了更强大的武器,能更好地
保护自己和家人。
我们应该感谢那些科学家们,是他们的努力和智慧,
让我们有了这么好的东西。
所以呀,我们要相信科学,积极接种基因工程疫苗,让自己的身体变得更健康!。
基因工程疫苗与传统疫苗的免疫持久性对比研究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基因工程疫苗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逐渐增多。
与传统疫苗相比,基因工程疫苗具有许多优势,如高效性、安全性和生产便利性。
然而,对于基因工程疫苗和传统疫苗之间免疫持久性的比较研究仍相对有限。
本文旨在探讨基因工程疫苗与传统疫苗在免疫持久性方面的区别,并比较它们在预防常见疾病和应对新兴病毒方面的表现。
一、基因工程疫苗的免疫机制1.1 基因工程疫苗的制备基因工程疫苗通过将特定抗原基因(如蛋白质)导入宿主细胞中,使细胞能够产生与致病微生物相似的抗原,从而引发免疫反应。
这种制备过程使得基因工程疫苗能够更好地模拟病原体,并促使免疫系统生成特异性免疫记忆。
1.2 基因工程疫苗的作用机制基因工程疫苗激活免疫系统的细胞介导和体液介导免疫反应。
通过抗原的表达和呈递,基因工程疫苗可以激发效应T细胞和B细胞的活化,使其产生免疫应答。
这种免疫应答对于保护机体免受病原体的侵害至关重要。
二、传统疫苗的免疫机制2.1 传统疫苗的制备传统疫苗一般是通过采用灭活、减毒或亚单位疫苗制备技术来获得。
这些技术能够以一种安全的形式向免疫系统导入病原体的成分,从而引发免疫反应。
传统疫苗的制备相对较为简单,但有时会受到病原体的性质和生长条件的限制。
2.2 传统疫苗的作用机制传统疫苗主要通过激活体液介导免疫反应来保护机体免受病毒或细菌的侵害。
疫苗中的病原体成分能够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使其生成特异性抗体,并通过抗体中和病原体,起到防御作用。
三、基因工程疫苗与传统疫苗免疫持久性对比3.1 免疫持久性的定义和评估方法免疫持久性是指疫苗接种后免疫效果持续的时间。
评估免疫持久性的方法主要包括测定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水平、记忆免疫细胞的数量和功能,以及再感染的保护效果等。
3.2 基因工程疫苗的免疫持久性基因工程疫苗由于能够准确地表达病原体的抗原,对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强烈的应答。
许多基因工程疫苗能够在短时间内诱导出高水平的抗体和细胞免疫应答。
基因工程疫苗(总7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基因工程疫苗概述1 绪论现代意义的疫苗,就是一种使用抗原、通过诱发机体产生特异免疫反应、预防和治疗疾病或达到特定医学目的的生物制剂。
目前用于人类疾病防治的疫苗有20多种,根据预防对象可分为病毒疫苗和细菌疫苗,根据技术特点则分为传统疫苗和新型疫苗。
传统疫苗主要包括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和亚单位疫苗;新型疫苗以基因工程疫苗为主,主要包括:基因工程疫苗(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载体疫苗、核酸疫苗、基因缺失活疫苗及蛋白工程疫苗)、遗传重组疫苗、合成肽疫苗、抗独特型抗体疫苗以及微胶囊可控缓释疫苗等。
人类自1796年第一次成功使用疫苗到现在已经制备了近60余种不同的疫苗(表1),这些疫苗使人类最终免除了天花的灾难,同时每年还使数以百万的人免遭多种疫病的侵害。
表1 主要人用疫苗的发明时间及成份时间疫苗成份1796 年天花疫苗异源病毒1885 年狂犬病疫苗灭活病毒1897 年鼠疫疫苗弱毒/灭活细菌1920 年伤寒疫苗灭活细菌或多糖1923 年白喉疫苗灭活毒素1926 年百日咳疫苗灭活毒素1927 年卡介苗弱毒菌1927 年破伤风疫苗灭活毒素1935 年黄热病疫苗弱毒病毒1936 年流感疫苗灭活病毒1955 年脊髓灰质炎注射疫苗灭活病毒1962 年脊髓灰质炎口服疫苗弱毒病毒1964 年麻疹疫苗弱毒病毒1967 年腮腺炎疫苗弱毒病毒1970 年风疹疫苗弱毒病毒1981 年乙肝疫苗蛋白质1985 年流感嗜血菌疫苗多糖1990 年甲肝疫苗灭活/弱毒病毒2基因工程疫苗即DNA 疫苗(遗传工程疫苗),是用重组DNA技术克隆并表达保护性抗原基因,利用表达的抗原产物或重组体本身(多数无毒性、无感染能力、有较强免疫原性)制成的疫苗。
基因工程疫苗就是用基因工程方法或分子克隆技术分离出病原的保护性抗原基因, 将其转人原核或真核系统使其表达出该病原的保护性抗原, 制成疫苗或者将病原的毒力相关基因删除掉或进行突变,使成为不带毒力相关基因的基因缺失苗或突变苗,基因工程疫苗只含有病原的部分组成,而常规疫苗往往是一个完整的病原体,因此基因工程疫苗的最大优点是安全性好, 对致病力强的病原更是如此。
普通疫苗与基因工程疫苗的比较研究随着人们对疾病认知和科技进步,疫苗作为一种重要的预防措施越来越受到关注。
我们经常听到两种类型的疫苗:普通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
那么这两种疫苗有什么不同之处呢?本文将从预防疾病、安全性、生产和上市等角度来探索这两种疫苗的比较研究。
预防疾病普通疫苗通过给予人体V或Y等病毒蛋白,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以预防疾病。
基因工程疫苗则采用生物工程手段,将特定基因序列植入细胞中,通过刺激机体免疫系统来预防疾病。
与普通疫苗比较,基因工程疫苗的特异性更强,其抗体滴度高,免疫效果更加优越。
事实上,基因工程疫苗中是直接使用基因来编制抗原,蛋白准确而纯,能够有效的激活T细胞,从而达到改善整个免疫系统的效果。
然而,由于基因工程疫苗只放有特定基因序列,所以其预防疾病的范围略窄。
安全性普通疫苗制作过程复杂,药物含有多种物质,质量和稳定性难以保证,总体安全性难以确保。
此外,由于普通疫苗是由细菌或病毒培养而成,因此会有一定的感染风险。
不过普通疫苗经过了多年的广泛应用,安全性已经得到了严格的验证和检验。
而基因工程疫苗的制作过程中,采用的是基因重组技术,没有任何活体病毒或微生物,其安全性相对更高。
生产和上市相对而言,普通疫苗的生产工艺比较成熟,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并且制作周期也比较短。
药企还可在疾病暴发时快速向市场进行供应。
而基因工程疫苗的生产需要引入高深的生物工程技术,制作周期较长,因此难以以较短的时间量产,生产成本也较高。
此外,这种新型疫苗的上市也需经过更加严格的审批制度,通常需要经过一系列的验证和审批。
结论根据上述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普通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普通疫苗制作工艺成熟,规模较大,药物价格相对较低,因此具有广泛的使用范围。
但是,普通疫苗存在感染风险,药物质量不易掌控等诸多问题。
而基因工程疫苗则因无活性病毒或微生物,因而更加安全,其预防疾病的特异性和效果均高于普通疫苗,但其生产和上市成本较高。
基因工程疫苗-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基因工程疫苗概述1 绪论现代意义的疫苗,就是一种使用抗原、通过诱发机体产生特异免疫反应、预防和治疗疾病或达到特定医学目的的生物制剂。
目前用于人类疾病防治的疫苗有20多种,根据预防对象可分为病毒疫苗和细菌疫苗,根据技术特点则分为传统疫苗和新型疫苗。
传统疫苗主要包括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和亚单位疫苗;新型疫苗以基因工程疫苗为主,主要包括:基因工程疫苗(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载体疫苗、核酸疫苗、基因缺失活疫苗及蛋白工程疫苗)、遗传重组疫苗、合成肽疫苗、抗独特型抗体疫苗以及微胶囊可控缓释疫苗等。
人类自1796年第一次成功使用疫苗到现在已经制备了近60余种不同的疫苗(表1),这些疫苗使人类最终免除了天花的灾难,同时每年还使数以百万的人免遭多种疫病的侵害。
表1 主要人用疫苗的发明时间及成份时间疫苗成份1796 年天花疫苗异源病毒1885 年狂犬病疫苗灭活病毒1897 年鼠疫疫苗弱毒/灭活细菌1920 年伤寒疫苗灭活细菌或多糖1923 年白喉疫苗灭活毒素1926 年百日咳疫苗灭活毒素1927 年卡介苗弱毒菌1927 年破伤风疫苗灭活毒素1935 年黄热病疫苗弱毒病毒1936 年流感疫苗灭活病毒1955 年脊髓灰质炎注射疫苗灭活病毒1962 年脊髓灰质炎口服疫苗弱毒病毒1964 年麻疹疫苗弱毒病毒1967 年腮腺炎疫苗弱毒病毒1970 年风疹疫苗弱毒病毒1981 年乙肝疫苗蛋白质1985 年流感嗜血菌疫苗多糖1990 年甲肝疫苗灭活/弱毒病毒2基因工程疫苗即DNA 疫苗(遗传工程疫苗),是用重组DNA技术克隆并表达保护性抗原基因,利用表达的抗原产物或重组体本身(多数无毒性、无感染能力、有较强免疫原性)制成的疫苗。
基因工程疫苗就是用基因工程方法或分子克隆技术分离出病原的保护性抗原基因, 将其转人原核或真核系统使其表达出该病原的保护性抗原, 制成疫苗或者将病原的毒力相关基因删除掉或进行突变,使成为不带毒力相关基因的基因缺失苗或突变苗,基因工程疫苗只含有病原的部分组成,而常规疫苗往往是一个完整的病原体,因此基因工程疫苗的最大优点是安全性好, 对致病力强的病原更是如此。
与传统疫苗相比,基因工程疫苗还具有以下优点:第一,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更廉价更大批地生产。
第二,易于区分感染动物和免疫动物, 由于荃因工程苗中只含有病原的1-2 种蛋白成份,或者缺失某一蛋白成份, 因此通过检测野毒中含有, 而基因工程疫苗中没有的病毒蛋白的抗体可以方便地从免疫动物中区分出野毒感染者。
第三,利用活载体可制成多价疫苗,达到一针防多病的目的。
目前用于防制人和动物传染病的疫苗,无论是灭活苗、弱毒苗,还是亚单位苗,其研制都是以大量培养致病微生物为基础的,这不仅给疫苗的制造带来了局限性,同时在疫苗的安全性、免疫性能、产量及保存等诸多方面存在缺陷, 如病原微生物灭活不彻底,导致强毒散播;致弱的疫苗返强等。
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基因工程技术为研制新的更为有效的疫苗带来了希望, 已成为目前生物技术的热点之一。
根据基因工程疫苗研制的技术路线和疫苗组成的不同,目前可分为四大类:①基因工程亚单位苗;②基因缺失苗或突变苗;③活载体苗;④DNA疫苗。
各种基因工程疫苗的性质见表2。
表2 几种基因工程苗的特性比较项目基因工程亚单位苗基因缺失或突变苗活载体苗DNA疫苗免疫效果较差好好较好免疫次数多次一次一次二次佐剂需要不需要不需要需要安全性好好较好好稳定性强强较强较强保存期长长较长较长研制周期较长较长长短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subunitvaccin)又称重组亚单位疫苗(Recombinant Subnit Vaccines),它通过DNA重组技术,在受体菌或细胞中高效表达编码病原微生物保护性抗原基因(protective antigen),将相应佐剂加入分泌的保护性肽段中乳化制成疫苗。
该疫苗仅含有病原体的部分抗原,使其免疫反应为单一蛋白质所诱导。
其具有安全性好,便于生产等优点。
在研制亚单位疫苗时,首要任务是选取目的基因,病原体保护性抗原的编码基因或具有协同保护功能的基因为优先选择,如病原体表面糖蛋白编码基因。
但对于易变异的病毒(如A型流感病毒)则选择各亚型共有的核心蛋白基因序列,然后在PCR对目的基因扩增后,选择合适的表达系统来表达基因产物。
目前原核表达系统(如大肠杆菌)是比较成熟的,但表达出的蛋白抗原性较差;而真核系统(如酵母)的表达产物好,有巨大发展潜力。
最后是加入佐剂,由于亚单位疫苗免疫原性较弱,因此需要既安全又有强活性的佐剂来增强其免疫效果。
吕舟等通过比较不同佐剂的猪附红细胞体亚单位疫苗的免疫效果,白油佐剂与弗氏佐剂均能使机体获得较高的免疫应答。
另外,荣俊等发现新型的纳米佐剂的易扩散性,减少了副反应,从而能更好地提高亚单位疫苗的安全性。
根据作用对象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主要分为预防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和激素类三种:细菌性疾病亚单位疫苗,病毒性疾病亚单位疫苗,激素亚单位疫苗。
活载体疫苗基因工程重组活载体疫苗(Liverecombinant vaccine)是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病毒或细菌(常为疫苗弱毒株)构建成一个载体,把外源基因插入其中使之表达的活疫苗。
用该类疫苗免疫后,同自然感染类似的是其向宿主免疫系统提交免疫原性蛋白的方式,同时其诱导包括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甚至黏膜免疫在内的多种免疫效应。
另外活载体疫苗可构建多价或多联疫苗,取得一针防多病的效果。
总之,病毒活载体疫苗既具有活疫苗免疫效力高、成本低的优点,也具有灭活疫苗的安全性好等优点,所以其是当今与未来疫苗研制与开发的重要方向之一。
该类疫苗主要分为两类:基因缺失疫苗和复制性活载体疫苗。
合成肽疫苗合成肽疫苗(Synthetical peptidevaccine) 也称表位疫苗,是根据病原体抗原表位或者抗原决定簇氨基酸序列特点而开发设计的一类疫苗。
该疫苗通过人工合成病原微生物的保护性多肽或抗原表位,并辅以适当的载体与佐剂而制成的一种新型基因工程疫苗。
特别适用于不能通过体外培养而获得足够量抗原的微生物病原体或生长滴度低的微生物。
肽疫苗具有诱发细胞反应强烈,持续时间长,有记忆功能等优点,但同时其缺点也很明显,比如抗原表位的局限性,某些需制造的肽段构象必须与完整病毒上的抗原决定簇构象一致,选定的单一抗原决定簇必须有足够强的免疫原性以及多肽合成和纯化技术的局限性等。
目前合成肽疫苗的生产成本昂贵,一般只用于人及珍稀动物。
合成肽疫苗的早期研究以口蹄疫病毒(FMDV)合成肽疫苗为主。
目前,我国已成功研制出猪O型FMD合成肽疫苗(多肽2570+7309)并投入生产销售。
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和申联生物医药(上海)有限公司均有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产品问世。
陈方志等在对这两种产品的抗体水平进行检测时发现单次免疫即能维持阳性水平以上的抗体直至生猪出栏。
同时,在注射疫苗前后未观察到应激反应,也是该疫苗的一大优势。
另外国内天康公司正在进行二价口蹄疫合成肽疫苗的研究。
核酸疫苗核酸疫苗(Nucleic vaccine)又名基因疫苗(Gene vaccine) 或DNA 疫苗(DNA vaccine),是通过重组DNA技术,定向插入抗原基因至动物细胞表达载体,在宿主细胞内筛选并获得重组克隆的过程。
简单说就是在动物体内接种能编码异源蛋白基因的质粒,产生的功能性蛋白并诱发免疫反应。
其合成的抗原蛋白类似于亚单位疫苗,但核酸疫苗的抗原蛋白是在免疫对象体内产生,并能引起全面的免疫反应。
核酸疫苗作为疫苗家族的新兴产物,相对于传统疫苗及亚单位疫苗,其最突出的优势有抗原合成和递呈过程类似于病原的自然感染,并通过MHCI类和II类分子直接递呈免疫系统。
特别是引起CD4+、CD8+T细胞亚群的活化。
另外细胞中只有所需抗原的基因得到表达,载体不具抗原性。
同时该疫苗易于构建和制备,适于规模化生产。
但其潜在危险性也不容忽视。
如外缘DNA整合到宿主的染色体中可能引起插入突变,外源抗原的长期表达及在体细胞的转移可能导致免疫病理反应,可能产生抗DNA抗体,导致自身免疫反应,所表达的抗原可能具多余的生物活性等。
解决这些安全问题才能使核酸疫苗进一步发展。
据报道,至2008年全球共有94种DNA疫苗产品在进行临床I期至III期试验。
犬的黑色素瘤与马的西尼罗病毒核酸疫苗在美国已注册成功。
国内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联合研制的DNA天坛痘苗复合型艾滋病疫苗已完成二期临床试验。
另外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制的禽流感DNA疫苗(H5亚型,pH5-GD)正在进行临床试验,免疫后HI抗体可持续1年,并持续抵抗强毒攻击。
结论基因工程疫苗技术是疫苗发展史上的一次新革命,它具有许多传统疫苗无法比拟的优点。
我国虽然在相关研究上起步较晚,但也已具备一定的基础,并研制多种新型疫苗投入生产,为我国动物疾病防控提供有力支持。
同时政府应加大扶持,并充分利用我国在基因工程上游操作的优势,在现有体系上进一步开发和创新,如开发新型分子佐剂和免疫增强剂,平衡制品种类与结构等举措来促进产业化进程。
基因工程疫苗的进一步发展对于构建完善的疫病防御体系,保障我国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1 陆德如.新型疫苗研究的现状与展望,北京:学苑出版社, 1992,312-820.2 苏国富,等.中国科学(B辑)1993, 23(1);61.3 皇甫泳穆,等.卡介苗载体及其在疫苗研究中的应用,北京:学苑出版社,1992 ,321-333.4 Kapusta J , Modelska A , Figlerowicz M ,et al. FASEB J ,1999,13(13): 1796~1799.5 Vaccine,1998,16(13):1336~1343.6 韩雪清,刘湘涛.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进展.中国兽医科技,2003(5):19-23.7 智海东,王云峰,陈洪岩.我国兽用基因工程疫苗研发现状与策略.动物医学进展,2011(6):174-178.8 郑鸣. DNA疫苗的研究进展.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9):15 -18.9 唐金明,花群义,张烈韬,等.我国动物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进展.养殖技术顾问,2011(7):248-249.10 周国辉,仇华吉,田志军,等.伪狂犬病病毒基因缺失及活载体疫苗研究进展.动物医学进展,2005(3):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