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春日偶成》
- 格式:doc
- 大小:12.00 KB
- 文档页数:3
尽日寻春不见春的全诗意思
“尽日寻春不见春”出自宋代诗人程颢的《春日偶成》,这首诗的意思是:
我花了一整天的时间去寻找春天,却没有看到一点春天的踪影。
但是当我把目光投向郊外的田野时,却发现处处都是春天的气息。
人们为了迎接春天的到来,纷纷走出家门,到郊外游玩赏春。
在这样的天气里,天空中飘着淡淡的白云,微风轻轻地吹拂着,让人感觉非常舒适。
不知道是谁最先发现了这美丽的春景,反正我是被这春日的风光深深地吸引住了。
这首诗用朴实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春日郊外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同时,通过描写人们在春天里的欢快和自由,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整首诗的意境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以轻松愉悦的感觉。
它告诉我们,春天不仅是大自然的复苏和新生,也是人们心灵的一次洗礼和净化,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也能够停下来欣赏美好的自然风光,感受生命的美好和自由。
解读《春日偶成》(精选16篇)解读《春日偶成》篇1我们来看几个例子,以进一步明确文本与文本解读,教材与教材解读的深刻的不同之处。
在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中,有一首小诗:春日偶成程颢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乍看之下,这只是一首浅之又浅的小诗,没有什么需要深度挖掘的,甚至有人会说,这样的诗根本没有什么好讲的。
四句话,明白简易如今天的大白话:第一句“云淡风轻近午天”讲的是诗人出游的时间与天气,当然这天气也成为风景的一部分;第二句“傍花随柳过前川”讲诗人的活动或行踪,当然走过的花、柳、川,也成为诗中的景物;第三四句“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要合起来理解,诗人为自己辩护,说自己不是像少年人一般在春光里偷闲,而是心里有着常人所不理解的快乐。
作为一首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中的古诗,我想编者挑选的时候,可能正是着眼的正是这浅易与诗句中的明朗阳光。
和绝大多数或寒冷孤峭或情意缠绵的古诗词不同的是,这几乎只是一首纯粹的踏青诗,而且似乎还带有一点童趣与生活的气息。
那么是不是说,这首诗的教学,真的只须理解字词,熟读背诵,想像画面,或者再添加一些时人、少年与我的对话,就足以真正理解这首诗,最低限度地体会到作者写诗的情感与意蕴?事实上,这是一首相当难以理解的诗,纵然是字面上的理解,这首诗也带来了一个明显的问题:同样是在春光明媚中游玩,同样是傍花随柳,凭什么说诗人的快乐不同于少年的快乐?凭什么说少年的快乐是偷闲,而诗人的心乐,却是高于偷闲的合乎道德的快乐?这一问——如果能够这样一问——就问到中国文化的要害处,问到了儒家思想的关节处,在传统儒家思想中,这个关节点被叫作“孔颜乐处”,即孔子和颜回觉得“乐”的地方,或者说他们觉得什么才是值得快乐的。
典型的论语中的孔颜之乐有这样几处: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春日偶成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读中感悟,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诗题导入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古诗两首》中的《江南春》,会背这首诗吗?(指名背诵《江南春》)2、师: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诗歌,这首诗是:《春日偶成》。
板书课题,指名读题。
同学们,我们读书要带着自己的思考来读,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指名回答。
小结:这首诗是诗人由春天美好的风光偶然写成的,带着对课题的理解再次齐读课题。
3、这首诗是谁写的?(指名回答并简介作者)〖程颢〗(1032-1085),北宋著名儒家学者。
字伯淳,号明道。
河南洛阳人。
少年时曾与胞弟程颐同学于当时名儒周敦颐。
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宋代理学的主要奠基者,世称“二程”。
4、程颢偶有所感而写成的这首诗,后来竟成了脍炙人口、流传千年的经典名诗,它的魅力何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它,欣赏它。
二、自主共学,明确要求1、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2、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3、在这首诗里,你发现春天在哪里了吗?在诗中圈出相关字词。
三、交流反馈,悟解诗意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分清节奏。
(1)指名读,正音。
读诗要读准字音,(板书:读准)齐读。
(2)古诗是有节奏的,读好节奏才能体现诗歌的韵律美。
(出示划分好节奏的诗,范读)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将它读顺。
(板书:读顺)2、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品读一、二句(1)、你在这首诗中看到了春天哪些美丽的景色?(指名回答)(云淡风清、傍花随柳)(板书)这些景物都包含在了诗歌的前两句,引读: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2)“云淡风轻”,古诗用其简练的词句却给人以无尽的想象。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2、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意味。
2、了解诗的作者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诗句所蕴含的意味。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指名背诵《江南春》,并说说诗句意思。
二、学习第二首《春日偶成》
1、解释诗题,简单介绍诗人。
(1)《春日偶成》作者宋代诗人程颢。
(2)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即景生情,意兴所致写下来的。
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
2、初读解疑
(1)自由朗读,扫除文字障碍。
(2)解疑:
“傍”“随”“过”“川”怎么理解?
“时人不识”怎样理解?
“偷闲”是什么意思?
3、再读解意
(1)品读一、二句
这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春景?
这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品读三、四句
“时人”为什么“不识”?
诗人担心人们说闲话吗?为什么?
(3)连起来说说诗句意思。
一二句写景:淡云、轻风、红花、绿柳,加上近午的日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
三四句抒情:身处这宜人春色里,使人陶然若醉,可是有谁知道他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为他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
4、指导反复朗读,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
三、请学生搜集有关描绘春天美丽景色的古诗并背诵。
春日偶成赏析春日偶成原文赏析这是一首即景诗,描写春天郊游的心情以及春天的景象,也是一首写理趣的诗,作者用朴素的手法把柔和明丽的春光同作者自得其乐的心情融为一体。
诗的前二句“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看似十分平淡,但如细细品味,却有几层意思在其中。
其一,写自己春游所见、所感。
云淡风轻,傍花随柳,寥寥数笔,不仅出色地勾画出了春景,而且强调了动感—和煦的春风吹拂大地,自己信步漫游,到处是艳美的鲜花,到处是袅娜多姿的绿柳,可谓“人在图画中”。
其二,着重写自己留连忘返的心情。
这种心情主要是通过近午天”、“过前川”六字自然而然地传达出来的。
所谓“近午天”,并不是说自己时至中午才出来游春,而是用“近”来强调自己只顾春游忘了时间,用自已的突然发现来表现自己沉醉于大自然的心情。
同样,“过前川”也并不仅仅是简单地描写自己向河岸漫步的情况,而是用“过”来强调自己在春花绿柳的伴随下“过”了前面的河流才发现自己只顾游春,不知不觉已经走了很远很远。
这样,这两句诗尽管描写的只是云风花柳等自然景观和作者喜爱它们的心情,但其中更隐括着一种作者要忘世脱俗的高稚情调,正是这种情调,才使他几乎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疲劳,达到了如醉如痴的境界。
假如说,诗的前两句主要是写情写景的话,那么,“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则主要是诗人自己内心世界的直接抒发。
本来,在云淡风轻的大好春色中漫游,在春花绿柳的簇拥中陶冶自己的情性,这应该是十分自然的事,但是,在扼杀人们性灵的.封建时代,这似乎只应该是有些“狂”劲儿的少年人才能千,而须眉长者只应该端然危坐,摆出一副冷冰冰的面孔才行。
然而,尽管程颢是一位著名的理学家,尽管他写这首诗时很可能已经是一位蔼然长者,可他仍然无法抗拒大自然对他的吸引,做出一些为“时人”所不能理解的举动。
这其中包括了他对自然真性的追求和理解,同时也包括了他对一般“时人”的嘲笑与讽刺,既表现了他对子人生价值的另一种认识,也表现出了他乐在其中,孤芳自赏的高雅。
春日偶成译文及注释
春日偶成(古诗)
春日偶成,小荷才露尖。
微风轻拂,细雨斜照。
夹岸桃花,浅水芙蓉,
深巷人家,重帘朱户。
注释:
1、《春日偶成》是一首古典诗歌,作者不详,由其中的“小荷”可知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季的景色。
2、“春日偶成”四个字描绘了春天的到来,“小荷”指的是荷花,荷花只在春季会开出花,而且花朵又瘦又尖,寓意着春天的到来。
3、“微风轻拂,细雨斜照”这句描述了春天的景色,微风轻拂,温和的风吹动着春天的景色,细雨斜照,洒下淡淡的雨水,使春天的景色更加美丽。
4、“夹岸桃花,浅水芙蓉”描绘了春天泛滥的河水,桃花和芙蓉随着河水漂流,可以看到满岸的花朵。
5、“深巷人家,重帘朱户”描绘了深巷里的人家,人家的门口有着厚重的红帘子,映衬出一片春天的美景,也寓意着春天的温暖。
总的来说,《春日偶成》这首诗描绘的是春天的美丽景色,它所描述的春天的景色,如岸边的花朵,轻拂的微风,斜照的小雨,深巷里的人家,都能感受到春天的温馨。
春日偶成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春日偶成原文翻译及赏析春日偶成原文翻译及赏析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春日偶成古诗的拼音春日偶成古诗的拼音《春日偶成》是宋代诗人程颢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诗歌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春日偶成古诗的拼音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春日偶成》年代:宋作者:程(chéng )颢(hào)云(yún)淡(dàn)风(fēnɡ)轻(qīnɡ)过(ɡuò)午(wǔ)天(tiān),傍(bànɡ)花(huā)随(suí)柳(liǔ)过(ɡuò)前(qián)川(chuān).时(shí)人(rén)不(bù)识(shí)余(yú)心(xīn)乐(lè),将(jiānɡ)谓(wèi)偷(tōu)闲(xián)学(xué)少(shào)年(nián).文学赏析这是一首即景诗,描写春天郊游的心情以及春天的景象,也是一首写理趣的诗,作者用朴素的手法把柔和明丽的春光同作者自得其乐的心情融为一体。
诗的前二句“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看似十分平淡,但如细细品味,却有几层意思在其中。
其一,写自己春游所见、所感。
云淡风轻,傍花随柳,寥寥数笔,不仅出色地勾画出了春景,而且强调了动感—和煦的春风吹拂大地,自己信步漫游,到处是艳美的鲜花,到处是袅娜多姿的绿柳,可谓“人在图画中”。
其二,着重写自己留连忘返的心情。
这种心情主要是通过‘近午天”、“过前川”六字自然而然地传达出来的。
所谓“近午天”,并不是说自己时至中午才出来游春,而是用“近”来强调自己只顾春游忘了时间,用自已的突然发现来表现自己沉醉于大自然的心情。
同样,“过前川”也并不仅仅是简单地描写自己向河岸漫步的情况,而是用“过”来强调自己在春花绿柳的伴随下“过”了前面的河流才发现自己只顾游春,不知不觉已经走了很远很远。
《春日偶成》阅读答案1.《春日偶成》阅读答案篇1《春日偶成》全诗色泽协调,情景交融,表现了作者追求平淡自然、不急不躁的修身养性的性格色彩和水到渠成的务实功夫,也表现了一种闲适恬静的意境。
诗歌风格平易自然,语言浅近通俗。
全诗写出了诗人怀念少年时在故乡时的事情,表达了诗人心中对少年时代以及对故乡黄陂的怀念。
小编在这里整理了《春日偶成》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您。
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春日偶成》阅读题目:①诗中作者描绘了怎样的景象?(1分)②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从哪句诗可以反映出来?(1分)《春日偶成》参考答案:① 云淡风轻、春花烂漫、柳枝翠绿的春日景象。
②轻松自在、悠闲愉悦的心境。
从“时人不识余心乐,将州偷闲学少年”的诗句中可以反映出来。
《春日偶成》阅读题目:(1)春日里诗人被什么景色所感染?(2分)(2)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2分)《春日偶成》参考答案:12、(1)诗人被云淡风轻、春花烂漫的春日景色所感染(能写出春日景色得1分,简单描述得2分)。
(2)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轻松、欢乐、愉悦的心境,从“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的诗句中可以看出来。
赏析这是一首即景诗,描写春天郊游的心情以及春天的景象,也是一首写理趣的诗,作者用朴素的手法把柔和明丽的春光同作者自得其乐的心情融为一体。
开头两句写云淡风轻、繁花垂柳,一片大自然的郁勃生机;第三句是诗意的转折和推进,第四句更进一步说明自己并非学少年偷闲春游,它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哲理,以及对自然及宇宙的认识。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看似十分平淡,但如细细品味,却有几层意思在其中。
其一,写自己春游所见、所感。
云淡风轻,傍花随柳,寥寥数笔,不仅出色地勾画出了春景,而且强调了动感—和煦的春风吹拂大地,自己信步漫游,到处是艳美的鲜花,到处是袅娜多姿的绿柳,可谓“人在图画中”。
小学语文古诗鉴赏:《春日偶成》小学语文古诗鉴赏:《春日偶成》春日偶成作者:周恩来年代:近代体裁:五绝极目青郊外,烟霾布正浓。
中原方逐鹿,博浪踵相踪。
【注释】:这两首“春日偶成”都是五言绝句,作于一九一四年,是迄今所见周恩来最早的诗歌作品。
当时,他年仅十六岁,在天津市南开学校学习,不但学业名列前茅,且积极从事爱国进步社团活动,与几位同学发起成立了“敬业乐群会”,创办了《敬业》杂志。
在他编《敬业》等刊物时,撰写了许多社论、时评、纪事和文艺作品,有力地揭露社会的黑暗腐朽,以唤起青年和民众的觉醒。
这两首五言绝句,载于《敬业》创刊号上。
一九一四年前后,中国正是窃国大盗袁世凯统治时期。
在一九一三年三月国会召开会议前夕,袁世凯阴谋刺杀了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勾结帝国主义,非法签定善后大借款,并罢免江西、安徽、广东等省的都督,派兵南下,挑起内战。
孙中山先生当即发动了反对袁世凯独裁的战争。
由于反动势力强大,讨袁受挫,“二次革命”遭到失败。
袁世凯对革命党人进行了残酷的镇压,中华民族陷入深重的灾难,劳动人民继续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周恩来在《春日偶成》的第一首诗中,以忧愤的心情,深刻地揭露和有力地控诉了反动头子袁世凯祸国殃民、镇压革命的罪行,且预感到革命人民必将奋起抗争。
后一首诗,则通过对祖国美好的大自然景象的描写,抒发了热爱祖国和人民、追求光明和进步、时刻“相思”着革命的春天到来的热烈感情。
【青郊】春天的田野。
?【烟霾】昏暗的烟云。
这里指战火,战争。
【中原方逐鹿】语出《汉书·蒯通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晋书·石勒载记下》:“脱迁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
”鹿,指猎取的对象,比喻帝位或政权。
此后就成为形容国家分裂、群雄角逐的意思。
魏征诗云:“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此诗主要指的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势力和袁世凯反革命势力的斗争。
【博浪】《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张良的祖先是韩国人,秦灭韩以后,张良为了替韩报仇,曾经东往淮阳游学,从隐士仓海君那里聘请到一个大力士充当刺客。
小学语文-小学生古诗——春日偶成[宋]程颢云淡风轻近午天②,傍花随柳③过前川④。
时人⑤不识余心乐,将谓⑥偷闲学少年。
【注释】①偶成:偶然作成。
②午天:中午的时候。
③傍花随柳:傍,靠近。
穿行于花丛、柳林之间。
④川:河流。
⑤时人:当时的人。
⑥谓:说,以为。
【大意】天空飘着淡淡的白云,春风轻轻地拂着人面,时当近午,我漫步于野花之间,随着一行垂柳来到河边。
当时的人不知我心里多么快乐,说我偷闲学那些到处游荡的少年。
【赏析】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两句诗写景,短短14个字便画出了一幅风和日丽的风景图。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两句诗抒情,抒发了作者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
偷闲学少年出语新颖,平淡中寓有深意,闲适中充满情趣。
这首诗是作者自咏自己闲居自得的乐趣。
【链接】程颢(1032-1085),北宋洛阳人,著名儒家学者。
字伯淳,号明道。
谥明道先生。
少年时曾与胞弟程颐同学于当时名儒周敦颐。
嘉祐二年(1057年)登进士第。
在政治上,他虽然坚决反对王安石新政,但并不赞成司马光等旧党官僚东山再起后对王安石集团贬逐无遗的政策。
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宋代理学的主要奠基者,世称二程。
由于他们长期从事教育活动,桃李遍布天下,江河南北都有程门的弟子。
学有所成、名载史册的弟子就有数十人,因二程兄弟长期讲学于洛阳,故世称其学为洛学,弟子有如坐春风之喻。
他和其弟程颐的学说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
世称程朱学派。
他的不少诗是描绘自然风景、闲居生活和理学宗旨的。
古诗两首《春日偶成》(3篇)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
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
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本文是漂亮的编辑帮大伙儿收集的古诗两首《春日偶成》(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日偶成篇一春日偶成教学反思《春日偶成》是宋代诗人程颢的作品。
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触景生情,意兴所至而写下的。
在教学这首诗时,我主要从三方面入手:1、从诗的题目入手。
在上课开始,引领学生抓题目的中心偶字,知道了此首诗是作者在郊外游玩,陶醉大自然之中,触景生情写得。
同时联系其他诗人在游山玩水时由于意兴所至,往往是佳作传诵久远,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就是因李白的情到深处才有感而发。
所以这样发自内心的声音才会更打动人。
这也正是偶字的妙用。
2、抓住诗的眼睛。
作为一首古诗来讲,要让一位学生都能知道这首诗的意思,这样的教学任务并不难。
可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古诗,那就很难。
于是我试着从诗眼入手,学生能抓住诗的眼睛乐字来学习本首诗就相对的要容易些。
首先是让学生找哪些美景是让诗人乐在其中的,云淡、风清、花、柳、川。
就是这这样风和日丽的日子让作者沉醉其中,就连路人也是笑他偷闲出来玩耍呢。
3、课外扩展。
由于这两首古诗都是有关春天,所以布置学生在课外搜集有关春天的诗,于是在课上,我也把朱熹的《春日》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让学生能够更多的了解祖国的文字魅力,特别是古诗文的学习。
总结了这节课的大概思路,同时也有幸得到了杨老师和汪老师的指导帮忙,觉得这首诗的教学还可以从两首诗的联系入手,同时要从多方角度去引导学生诵读这首诗,比如是想象诗歌诵,比如是想象写话,同时还可以插入有关春天的视频介绍,要多方感官去沉浸和体会作者的乐。
寻找春天古诗《春日偶成》教学拾粹今天教学《春日偶成》。
全诗如下: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程颢(北宋)我主要的教学流程如下:一、通读全诗,把握主要内容。
小学语文《春日偶成》教案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古诗两首》中的《江南春》,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诗《春日偶成》。
在1000多年前的一个春天里,北宋诗人程颢(出示程颢图片,注音hào)踏春郊游,由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
师:听了老师的表达,你能通过自己的理讲解出题目的意思吗?(提示:春日:春天里的一天,偶:偶然,成:写成) 生:春天里的一天,我偶然写成了一首诗。
师:程颢偶然写成的这首诗后来竟成了脍炙人口、流传千年的经典名诗!它的魅力何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它,欣赏它。
(出示全诗)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板书:读准) 指名二三个学生朗读,正音。
师:古诗是有节奏的。
(出示划分好节奏的诗,范读)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将它读顺。
(板书:读顺)指名二三个学生朗读。
齐读。
师:这首诗你能读懂吗?确实有难度。
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提供的字词解释,借助插图,思考这首诗的意思。
(出示:近午天:接近中午,傍:靠近,随:沿着,过:来到,川:河流,时人:当时的人,识:知道,余:我,将谓:可能会说,偷闲:偷懒贪玩。
)(板书:读懂)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同桌可以交流。
师:同学们,你理解了哪些诗句的意思?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学习成果。
学生试说,教师注意引导和纠正。
师: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都说出来?学生试说,教师注意引导和纠正。
(淡淡的云飘浮在天空,轻轻的风吹拂着大地,时间已接近中午了。
我靠近花丛,沿着柳树,来到了前面的河流边。
当时的人不知道我心中的快乐,可能会说我像少年人一样偷懒贪玩呢!)师:我们已经大致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但还不够,我们还要将这首诗读透。
(板书:读透)师:各位同学,现在你就是程颢,我想请教一下,你在这首诗中描绘了哪些春景?生:云、风、花、柳、川(板书:云、风、花、柳、川)师:(动情描述,并配以图片和音乐)白云淡淡,春风轻轻,日光温暖,百花吐艳,绿柳垂条,碧水悠悠。
程大诗人,你披花拂柳,穿行其中,应该很舒畅吧!你能带着这种舒畅的感觉吟诵你的前两句诗吗?指名学生朗读,评价。
小学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春日偶成》
1、自读古诗,感受诗歌的节奏美和音乐美。
2、在自读、理解的基础上,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体会其中的含义。
教学准备:插图、投影
教学过程:
一、自读古诗,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二、指名朗读,正音。
三、多种形式朗读:范读、学生各自练读、指名读、齐读。
四、熟读诗歌,对照译文,理解诗意。
五、朗读诗歌,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1、这两首诗都是写春景,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学生先自悟,再在小组进行交流。
指名交流:
《春日偶成》:淡云轻风红花绿柳近午的日光长流的河水
2、作者借景抒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呢?
学生先自悟,再在小组进行交流。
指名交流:《春日偶成》:表现了诗人在春天无比高兴、愉悦的心情。
3、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之处?
小组讨论,指名交流。
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七、练习背诵:自由练习背诵,同桌互背,小组比赛背,指名背诵,齐背。
八、作业:
选择其中的一首诗,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把诗歌中美丽的春天景色描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