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自然资源共38页
- 格式:ppt
- 大小:5.19 MB
- 文档页数:12
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专题一.耕地资源与国家安全人均耕地少,后备耕地资源有限①人口总量大、城市建设用地等占用耕地、退耕还林还草②后备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偏远地区,数量有限且生产力水平低,开发利用难度大耕地质量总体欠佳,退化和污染问题严重①长期耕作造成耕地肥力下降、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盐渍化、沼泽化、沙化等)②牲畜、家禽粪便、化肥、农药和农膜,导致耕地污染、土壤板结耕地空间分布不均,水土资源配置不佳①南方地区耕地质量高,水热资源充足,但是耕地数量不足,同时面临城镇化、工业化对耕地的侵占和耕地的污染问题;②北方地区耕地面积大,但是耕地质量较差,中、低产田较多,同时水资源不足水田、旱地、水浇地耕地资源短缺的答题角度:自然原因:①地形破碎②热量、降水(水源)不足③生态环境退化(水土流失、沙漠化、盐碱化、石漠化)人为原因:①人口数量大,人均耕地少②建设用地侵占耕地③长期耕作,土地退化④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污染严重⑥退耕还林还草(农业结构调整)确保耕地数量①划定永久基本农田②控制建设用地占用耕地③开发后备耕地,提高垦殖指数提高耕地质量①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②增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③修建水利设施防止耕地污染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地膜,减少对土壤、水源污染提高耕种积极性①增加粮食生产投入②加大水利设施投入③鼓励农村土地流转④扶持种粮大户加强农业科技应用①建立粮食病虫害检测②提高气象灾害预测③实施精准农业(3S技术)复种指数:在一定耕地上,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垦殖指数:一个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垦种植的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3.我国粮食安全问题①人均粮食占有量较少②粮食增产难度较大③粮食种植收益较低④粮食总体质量偏低⑤生产与需求区域不平衡⑥非粮化⑦粮食刚性需求大⑧受国际粮价影响大4.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①生产环节:扩大耕地数量和提高单产,增加粮食总产量。
②流通环节:通过粮食的跨区调配③进出口环节:充分利用国际粮食市场④储备环节:建立粮食储备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考点三自然资源1自然资源的概念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
2自然资源的共性特征及开发利用要求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
非可再生资源:主要指矿产资源。
4自然资源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所起的作用对自然资源依1.矿产资源一定是自然资源,但能源不一定是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一定是自然资源,但有些能源,如非矿产性能源(汽油、电等)就不一定是自然资源。
2.自然资源分布不平衡,但有一定的规律性由于各种可再生资源受水热条件的影响明显,导致某些可再生资源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规律,如生物资源。
非可再生资源受多种因素(如地质条件)的制约,其分布符合地质分异规律,虽然分布不平衡,但仍有一定的规律性。
3.可再生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多数可再生资源只有在合理利用的前提下,才可以不断更新、循环使用。
但开发利用的速度和强度若超过资源的再生速度和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开发利用不合理,就会造成资源短缺、枯竭,成为非可再生资源。
如图为人均能源消耗量与人均GDP 的全周期“S ”形规律图。
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人均能源消耗量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农业社会时期,能源利用技术落后,人均能源消耗量大B.工业化时期,经济快速发展,人均能源消耗量快速增长C.后工业化时期,经济发展减缓,人均能源消耗量保持稳定D.人均能源消耗量随人均GDP增长而增加答案 B解析据图分析,农业社会时期,人均能源消耗量小;后工业化时期,人均能源消耗量保持稳定,是因为工业化过程基本完成,而非经济发展减缓造成的;缓慢工业化的后工业化阶段,人均能源消耗随人均GDP增长而减少。
2.中国正处在快速工业化阶段,为防止人均能源消耗快速增长,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①调整产业结构②控制经济增长速度③提高能源利用效率④开发新能源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答案 C解析应采取节流措施,①、③符合;控制经济增长速度是消极措施;开发新能源不会降低人均能源消耗的快速增长。
高三地理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自然资源-1高三地理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网络体系总览●考点目标定位1.气候资源的重要作用,认识气候资源与其他自然资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光、热、水、风等气候资源在人们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认识气候资源与农业、建筑和交通的关系。
3.海底矿产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水化学资源和海洋能源的开发利用状况及利用潜力。
4.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的特征、组成、属性。
5.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人类活动对资源的影响。
6.气象灾害的含义、类型、灾害特点以及对灾害的防御。
7.认识气象灾害的危害性,理解防御气象灾害的重要性;学会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基本技能的培养。
8.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危害、监测及防灾减灾措施。
9.我国地震、泥石流的分布规律、成因。
第一讲自然资源●知识梳理一、气候资源1.气候资源的特点①气候资源是可再生资源;②气候资源的普遍存在性;③气候资源的数值;④气候资源有较大变率。
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2. 1)气候资源与农业(①气候资源是农业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一地气候资源往往决定该地区的作物种类和种植制度。
2)气候资源与建筑(~°的①日照与街道方位: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夹角。
②风与城市规划盛行一种主导风向:工业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
a. 工业布局在垂直于季风风向的市郊。
b.盛行季风区:已知最小风频:工业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c.气候资源与交通:①公路、铁路设计要考虑暴雨3.大风出现的频率及冻土积雪的深度;及其激发的泥石流,②桥涵、路基高低要考虑暴雨强度;③机场选址,宜选少云雾和暴雨频率较少、风速较小、距城较远的地方。
思考讨论你怎样理解气候资源为可再生资源?提示:气候要素和气候现象通过大气运动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
二、海洋资源海洋资源的主要类型1.①海洋化学资源;②海洋生物资源;③海洋矿产源:大陆架海底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硫等,多数海盆分布着深海锰结核;④海洋能源:潮汐和波浪发电投资大、效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