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版GMP无菌制剂实施指南
- 格式:doc
- 大小:637.51 KB
- 文档页数:28
无菌制剂GMP实施指南目录目录1.前言 (1)1.1 背景 (1)1.1.1 指南说明 (1)1.1.2 法规背景 (1)1.1.3 技术背景 (1)1.2 范围 (2)2.质量管理 (4)3.人员 (34)3.1无菌药品生产对人员的基本要求和原则 (34)3.1.1 人员的培训 (34)3.1.2 人员卫生 (35)3.1.3 人员监测计划 (36)3.1.4 实验室人员 (37)3.2 关键区域人员的良好行为规范 (37)3.3 无菌区着装和更衣确认 (39)4.厂房设施 (44)4.1 设计和布局 (44)4.2功能区设计 (52)4.2.1无菌操作区 (52)4.2.2气锁 (53)4.2.3无菌准备区和辅助区 (59)4.3.4传递区域 (60)4.2.5仓贮区 (60)4.3建筑设计与房间装饰 (60)4.3.1建筑设计 (60)4.3.2房间装饰 (62)5.公用系统 (63)5.1 概论 (63)5.1 空调净化系统(HVAC) (63)5.2 水系统 (69)5.3 气体系统 (71)5.3.1 压缩空气 (71)5.3.2 氮气 (73)5.4 无菌产品生产的电力系统 (74)6仪器设备 (75)6.1设备的选型与设计 (78)6.1.1净化、清洗和灭菌的要求 (78)6.1.2材质、外观和安全设计要求 (78)6.1.3结构设计要求 (79)6.1.4在线监测、控制和验证的要求 (79)6.1.5对公用工程的要求 (79)6.2 仪器、仪表 (80)6.2.1仪器、仪表和计量 (80)6.2.2仪器、仪表的设计、性能、定位 (80)6.2.3仪器仪表的周期校准 (82)6.2.4仪器仪表校准的内容 (83)6.3设备维修 (83)i目录无菌制剂GMP实施指南6.4电脑系统 (83)6.4.1概述 (83)6.4.2 计算机验证 (84)7物料 (86)7.1 无菌药品生产对物料的基本要求和原则 (92)7.2 无菌药品物料的风险控制 (95)8生产管理 (98)8.1工艺流程 (99)8.2过程控制 (100)8.2.1计划管理 (101)8.2.2时限管理 (101)8.2.3内毒素控制 (102)8.2.4批次划分 (106)8.2.5.清场管理 (107)8.2.6取样 (108)8.2.7物料平衡 (110)8.3生产管理控制要点的实例分析 (110)8.3.1药液称量配制 (111)8.3.2制袋管理 (111)8.3.3灭菌管理 (111)8.3.4灭菌后样品的传输 (112)8.3.5粉体分装 (112)8.3.6阻隔膜包装 (112)8.3.7产品检漏 (112)9清洗和准备 (113)9.1 胶塞 (115)9.1.1 胶塞的清洗和准备 (115)9.1.2 胶塞清洗机 (119)9.2 玻璃容器 (122)9.2.1 玻璃容器的清洗和准备 (122)9.2.2 洗瓶机 (125)9.2.3 隧道烘箱 (127)9.3塑料容器 (129)9.4 颗粒杂质 (130)9.5传递 (131)10药液的配制 (133)10.1起始物料 (135)10.2溶液的配制 (138)10.3微生物污染水平控制 (143)10.4 除菌过滤 (146)10.5 药液配制设备 (160)11灌装 (167)11.1 C级下大容量灌装 (169)11.2 小容量灌装 (172)11.2.1 A/B级下小容量灌装 (172)11.2.2 A/C级下小容量灌装 (175)11.3 粉针剂的分装 (176)11.4 灌装设备 (180)12冻干 (184)12.1 冻干流程 (184)12.2冻干工艺的验证 (189)ii无菌制剂GMP实施指南目录12.3 冻干机 (197)12.3.1 设备技术要求 (197)12.3.2 设备确认 (200)131415161718 轧盖 (205)13.1 轧盖工序 (206)13.2 轧盖的环境要求 (207)13.3 轧盖机 (209)灭菌方法 (212)14.1 灭菌概述 (212)14.2湿热灭菌 (213)14.2.1 湿热灭菌概述 (214)14.2.2湿热灭菌程序的开发 (221)14.2.3湿热灭菌确认与验证 (228)14.2.4 灭菌系统的日常维护 (230)14.3干热灭菌 (231)14.3.1干热灭菌概述 (232)14.3.2 干热灭菌确认与验证 (236)14.3.3 干热灭菌设备日常管理要点 (243)14.4 辐射灭菌 (243)14.4.1 辐射灭菌概述 (244)14.4.2 辐射灭菌的确认和验证 (246)14.4.3 辐射灭菌的日常管理要点 (249)14.5 环氧乙烷灭菌 (257)14.5.1 环氧乙烷灭菌概述 (258)14.5.2环氧乙烷灭菌的确认和验证 (261)14.6过滤除菌工艺 (268)14.6.1除菌级过滤器的验证/细菌截留 (268)14.6.2完整性检测 (276)14.6.3过滤器的选择和特性描述 (287)无菌药品的最终处理 (295)15.1密封完整性测试 (295)15.2 颗粒/可见异物和其它缺陷检查 (302)15.3 半成品的灯检、贴签和包装 (309)无菌工艺模拟试验 (311)16.1无菌工艺模拟试验方法 (312)16.2无菌工艺模拟试验的实施 (316)16.3无菌工艺模拟试验结果解读 (321)清洁和消毒 (326)17.1 概述 (326)17.2 清洁消毒体系建立 (329)17.3清洁消毒效果 (334)环境监控 (342)18.1污染来源 (342)18.2 洁净区级别的划分 (343)18.3 监测方案 (345)18.3.1限度 (346)18.3.2监测方法和设备 (349)18.3.3取样计划 (354)18.3.4取样点及取样量的设置 (355)18.4 超标处理 (358)18.5 数据分析 (360)iii目录无菌制剂GMP实施指南18.6 环境微生物的鉴别 (360)19无菌检查 (362)19.1 参数放行法 (362)19.2 无菌检查的环境条件 (365)19.3 方法描述 (371)19.4 检验数量和检验量 (372)19.4.1检验数量 (372)19.4.2 样品量(检验量) (373)19.5培养基出现浑浊时的处理程序 (375)19.6 观察和评价 (375)19.7 培养基 (377)19.7.1培养基种类 (377)19.7.2培养基控制(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 (378)19.8方法验证 (381)20吹-灌-封技术 (383)20.1工艺流程 (384)20.2设备设计和气体质量 (386)20.2.1设备设计 (386)20.2.2气体质量 (387)20. 3验证和确认 (388)20.4批监测和控制 (389)21隔离技术 (391)21.1隔离技术的要求及应用 (391)21.2隔离系统的验证 (405)21.3隔离系统的维护体系 (412)22 EHS (415)22.1 环境——空气 (415)22.1.1 废气排放 (415)22.1.2 VOC's(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异味 (416)22.1.3 消耗臭氧层物质 (417)22.2 环境——废水 (418)22.2.1 污水处理 (418)22.2.2 预防措施 (419)22.2.3 应急措施 (419)22.2.4 废水分质处理 (420)22.2.5 回收与废物最小化 (420)22.3 环境——噪音 (421)22.3.1 外界噪音 (421)22.3.2 噪音敏感区域 (422)22.3.3 噪声治理 (422)22.4 环境——固体废物 (423)22.4.1 管理要求 (423)22.4.2 垃圾填埋地 (424)22.4.3 废物运输 (425)22.4.4 焚烧处理 (425)22.4.5 废物的回收利用 (426)22.5 健康和安全 (426)22.5.1 危险物质和有毒产物 (426)22.5.2 工作环境中的噪音 (427)22.5.3 健康体检 (427)22.5.4 物料控制 (428)iv无菌制剂GMP实施指南目录22.5.5 表面和安全通道 (429)22.5.6 防火 (429)22.5.7 设施防护 (430)22.5.8 电气安全和静电危害 (431)22.5.9 压力系统的安全性 (431)22.5.10 粉尘爆炸 (432)22.6 厂址选择 (432)22.6.1 环境空气洁净度 (432)22.6.2 供水 (433)22.6.3 环境敏感区 (433)22.6.4 选址的其它问题 (434)22.7 能源供应 (434)22.7.1 热能 (434)22.7.2 燃料储存 (434)22.7.3 电力供给 (435)22.7.4 能源节约 (435)22.8 监测和管理措施 (436)22.8.1 环境现状公示 (436)22.8.2 环境影响评价 (436)22.8.3 排污注册与申报 (437)22.8.4 应急预案 (438)22.8.5 管理体系 (438)22.9 信息安全 (439)22.9.1 技术保密 (439)22.9.2 文件存放 (439)22.9.3 标签存放 (440)22.9.4 资料与物品销毁 (440)附录:无菌药品生产风险控制实例 (441)附1.1 注射剂质量风险分析与质量风险控制 (441)附1.2 注射剂车间风险评估实例 (448)参考资料 (474)词汇表 (475)术语表 (479)关键词列表 (487)v配图索引无菌制剂GMP实施指南配图索引图1-1指南框架示意图 (3)图2-1文件管理的层次 (9)图2-2风险评估的一般方式 (11)图2-3自检流程和供应商审计流程示例 (14)图2-4计划内外来审计管理流程示例 (15)图2-5偏差管理流程示例 (16)图2-6一般变更流程 (17)图2-7产品放行文件审核流程 (18)图2-8验证的一般流程 (19)图2-9 OOS处理的一般流程 (20)图2-10投诉管理流程示例 (21)图2-11召回管理流程示例 (22)图2-12. CAPA系统结构示例 (23)图2-13 A/B级区各房间出现微生物的数量 (26)图2-14针剂车间2008和2007年A/B级区微生物的种类和个数 (27)图2-15偏差分析鱼骨图 (30)图4-1设施明细表示例 (48)图4-2结构单元示例:灌装线 (49)图4-3概念性布局的示例 (49)图4-4设备布局示例 (50)图4-5物流图 (50)图4-6人流图 (51)图4-7无菌关键区域嵌入式设计示意图 (53)图4-8从控制区到D级区的气锁 (54)图4-9从D级区到C级区的气锁 (55)图4-10从D级区到B级区的气锁 (56)图4-11 D-C的物料气锁 (56)图4-12 D-B的物料气锁 (57)图4-13压力式气锁的分类 (57)图4-14.正压气锁相关性示意图 (58)图4-15有隔离要求无菌药品正压气锁示意图 (59)图4-16负压气锁示意图 (59)图4-17无菌准备区和辅助区设计示意图 (60)图6-1压差和气流示意图(示例) (69)图6-2漂移和限度示意图 (81)图8-1无菌工艺产品流程图示例 (100)图8-2最终灭菌工艺流程图示例 (100)图8-3超滤法除热原示意图 (105)图9-1胶塞清洗和准备的工艺流程图示例 (115)图9-2西林瓶清洗和准备的工艺流程图示例: (122)图10-1最终灭菌产品的工艺流程图示例 (133)图10-2非最终灭菌产品(可除菌过滤)工艺流程图示例 (133)图10-3最终灭菌产品工艺路线图示例 (147)图10-4非最终灭菌产品工艺路线图示例 (148)图10-5密闭系统过滤工艺示例 (149)图10-6过滤芯安装示意图 (155)图10-7过滤器蒸汽灭菌系统示意图 (155)vi无菌制剂GMP实施指南配图索引图10-8搅拌平台 (161)图11-1大容量注射剂灌装工艺流程示例 (169)图11-2非最终灭菌小容量注射剂灌装工艺流程示例 (173)图11-3最终灭菌小容量注射剂灌装工艺流程示例 (175)图11-4无菌分装粉针剂分装工艺流程示例 (177)图12-1冻干过程示意图 (185)图12-2冻干粉针剂的冻干工艺流程示例 (186)图12-3冻干工艺曲线示意图 (187)图12-4压力升测试工作原理示意图 (192)图12-5压力升测试示意图 (192)图12-6冻干机构造示例 (199)图13-1轧盖工艺流程示例 (206)图14-1溶液剂型产品灭菌方法选择决策树 (213)图14-2非溶液剂型、半固体或干粉产品灭菌方法选择决策树 (213)图14-3脉动真空灭菌器示意图 (215)图14-4脉动真空灭菌温度压力曲线示例 (216)图14-5混合蒸汽-空气灭菌器示意图 (216)图14-6蒸汽-空气混合物程序示例 (217)图14-7高压过热水喷淋灭菌器工艺流程示例 (218)图14-8高压过热水喷淋灭菌器工艺参数曲线示例 (218)图14-9灭菌平衡时间 (224)图14-10液体容器中探头位置示例 (226)图14-11批量式强制对流干热灭菌柜 (232)图14-12强制对流式干热隧道烘箱灭菌柜 (233)图14-13隧道烘箱空载探头布点 (240)图14-14灭菌隧道悬浮粒子/沉降菌检测测试点取样示例图 (241)图14-15托箱式和吊箱式辐照装置示意图 (255)图14-16单板源双层六通道72工位货盖源步进式伽玛辐照装置鸟瞰图和平面图 (255)图14-17辐照容器 (256)图14-18微生物性能验证方框图 (266)图14-19高真空纯环氧乙烷灭菌过程示意图 (266)图14-20除菌过滤工艺验证策略决策树 (274)图14-21膜特征曲线 (277)图14-22完整性测试可选项 (281)图14-23完整性测试失败分析决策树 (286)图15-1安瓿自动在线高压电检漏原理示意图 (299)图15-2软袋自动在线高压电检漏原理示意图 (299)图15-3自动在线高压电检漏灵敏度示意图 (300)图15-4自动在线高压电检漏机 (300)图16-1污染调查分析(以鱼骨图为例) (325)图17-1消毒剂分类 (334)图17-2实验室消毒剂效力硬面测试法示意图 (339)图18-1某药检所细菌鉴定流程图 (361)图18-2某药检所真菌鉴定流程图 (361)图20-1吹灌封技术过程示意图 (384)图20-2洁净空气系统——无菌风的全过程保护 (385)图20-3时间压力定量灌装系统,保证装量准确 (385)图20-4无菌灌装空间 (386)图21-1无菌完整性图谱 (392)图21-2开放式洁净室原理 (392)图21-3 RABS原理 (393)vii配图索引无菌制剂GMP实施指南图21-4隔离器原理 (393)图21-5隔离器类型及要求 (395)图21-6柔性墙 (396)图21-7刚性墙 (396)图21-8隔离器的DPTE系统 (397)图21-9隔离器的RTPs系统 (397)图21-10隔离器的压力警报装置 (398)图21-11隔离器的监控装置 (398)图21-12手套型操作方式 (399)图21-13套装型操作方式 (399)图21-14隔离器进行无菌生产的工艺流程 (400)图21-15灭菌程序的开发 (408)viii无菌制剂GMP实施指南表格索引表格索引表2-1.一般的审计系统文件 (13)表2-2.具体的文档和记录的描述 (18)表2-3.制药行业对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常见理解 (23)表2-4.冻干机辅助管路系统风险评估评分表 (24)表2-5.风险评估表 (24)表2-6.某公司关于无菌制剂生产的自检表 (28)表2-7.风险点分析总结 (32)表4-1建筑材料/抛光等级 (61)表5-1. 2010版GMP对洁净级别的划分 (64)表5-2.我国、欧盟和美国洁净区压差标准(指南) (65)表5-3.典型环境参数及其控制方法示例: (67)表5-4. 2010版中国药典纯化水和注射用水专论的标准表 (70)表5-5.欧洲药典标准表 (70)表5-6.美国药典标准表 (71)表5-7.露点与水分含量对照表 (71)表5-8.欧洲药典制药用氮气标准 (73)表6-1计算机系统软件和特殊性 (84)表6-2计算机验证的范畴和属性 (85)表8-1在不同溶液体系中热原存在的形式 (103)表10-1.称量记录 (137)表10-2.批生产记录的操作和复核部分示例 (139)表10-3设备使用确认表 (141)表10-4.配液生产记录表示例 (142)表10-5偏差分析表 (143)表10-6各阀门功能 (156)表10-7.冻干粉针及小容量注射液车间药液配料罐配置要求 (162)表10-8.安装确认策略 (164)表10-9.运行确认策略 (165)表11-1.大容量灌装的常见问题及其分析应对 (171)表11-2 A/B级和A/C级小容量灌装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其分析应对 (176)表11-3粉针剂分装的常见问题及其分析应对 (179)表12-1常见缺陷的原因分析及其分析应对 (188)表12-2验证方案的实例(部分内容) (196)表12-3操作顺序示例 (197)表13-1常见的轧盖缺陷,缺陷产生的原因和预防 (207)表13-2 A级区空气悬浮粒子的标准规定 (208)表13-3 A级区微生物监测的动态标准 (208)表14-1灭菌工艺参数的考虑方面: (223)表14-2.液体产品的典型操作参数 (227)表14-3各国药典干热灭菌条件对比 (233)表14-4.远红外辐射隧道式干热灭菌器为例URS (236)表14-5灭菌验证方案概要示例 (241)表14-6干热灭菌相关要点 (243)表14-7确定灭菌剂量 (253)表14-7工艺风险评估因素 (271)表14-8推荐进行的鉴定和确认 (288)表15-1方法评价 (301)ix表 18-5 美国 FDA 无菌工艺药品指南(2004 年版)空气级别分类 1 (347)表格索引 无菌制剂 GMP 实施指南表 15-2 颗粒种类及材质和产生的原因.............................................................................303 表 15-3 溶液中颗粒出现的频率 ........................................................................................304 表 15-4 三种仪器检测方法监测颗粒的比较......................................................................308 表 16-1.抑菌作用的避免(以西林瓶冻干工艺为例)......................................................321 表 17-1 消毒剂对微生物细胞的作用机理.........................................................................328 表 17-2 制药企业内需进行消毒典型表面.........................................................................332 表 17-3. 中和剂中和效力评估测试记录示例....................................................................339 表 17-4. 消毒剂效力评估测试记录 .. (340)表 18-1 中国 GMP 附录 1(2010 版)、欧盟 GMP 附录 1(2008 版)、WHO GMP (2009版)洁净区级别空气悬浮粒子的标准 .......................................................................343 表 18-2 最终灭菌产品生产操作洁净度级别.....................................................................343 表 18-3 非最终灭菌产品生产操作洁净度级别示例. (344)表 18-4 中国 GMP 附录 1(2010 版)、欧盟 GMP 附录 1(2008 版)、WHO GMP (2009版)洁净区微生物污染限度标准建议表(1) (347)( ) 表 18-6 某公司洁净区(室)动态环境内控警戒限度.....................................................348 表 18-7 洁净区(室)动态环境内控纠偏限度.................................................................348 表 18-8 推荐环境监测用培养基灵敏度检查菌种.............................................................353 表 18-9.美国药典〈1116〉指导性环境监控取样频率(依洁净区的重要性而定) ......354 表 18-10. 列举了无菌药品不同生产用洁净环境的常规取样频率和监控项目 ..............355 表 18-11. 洁净区空气悬浮粒子、浮游菌及沉降菌的最少取样点数 ..............................356 表 18-12 不同情况下可采取的纠偏措施...........................................................................359 表 19-1 中国 GMP (2010 年版)各级别空气悬浮粒子的标准 ......................................368 表 19-2 中国 GMP (2010 年版)洁净区微生物监测的动态标准(1) ...............................368 表 19-3 欧盟 GMP (2008 年版)各级别空气悬浮粒子的标准 ......................................368 表 19-4 欧盟 GMP (2008 年版)洁净区微生物监测的动态标准(1) ...............................368 表 19-5 美国 FDA 无菌工艺药品指南(2004 年版)空气级别分类..............................368 表 19-6 美国药典<1116>医药工业洁净室建议最大允许的微生物数量 .....................369 表 19-7 无菌检查室的环境监测频率(建议).................................................................369 表 19-8 无菌检查实验用隔离器的环境监测频率(建议).............................................370 表 19-9 中国药典规定的每种培养基最少检验量.............................................................373 表 19-10 欧洲药典和美国药典规定的每种培养基最少检验量.......................................374 表 19-11 欧洲药典规定的培养基促生长性检查所用菌种 ...............................................379 表 19-12 美国药典规定的培养基促生长性检查所用菌种...............................................379 表 20-1.各级别空气悬浮粒子的标准 .................................................................................387 表 20-2. 各级微生物监测的动态标准 ...............................................................................388 表 21-1 常规检查和零部件的更换频率表.. (413)x无菌制剂GMP实施指南 1.前言1.前言1.1背景1.1.1指南说明本指南旨在为无菌药品生产的具体实施方法和检查实施提供参考,介绍国内外无菌药品生产的先进思路和理念,希望能够帮助企业在符合中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修订版1及其附录I的基础上,提高无菌生产的实施水平,而且在与国际接轨方面,对GMP检查和企业的国际化均有所帮助。
14.6过滤除菌本节旨在提供系统的方法对除菌过滤工艺进行选择和验证。
除菌过滤过程中的关键设备为除菌(级)过滤器,对其进行的具体确认和验证项目的相关原理和要求等,将在以下14.6.1~14.6.3中详细阐述。
按照不同药品分类,需要、推荐、可选和评估后确定是否进行的确认和验证项目,总结为下表。
很多生产最终灭菌产品的企业,在最终灭菌前,为控制微生物污染水平,使用过滤器对最终灭菌前的产品进行过滤。
此时,不论该企业采用了何种过滤器,包括精度(标称)为0.45μm的过滤器、0.2μm的微生物污染控制过滤器,甚至0.2μm除菌级过滤器,因为这些过滤器的使用目的都是在最终灭菌之前对微生物污染水平进行控制,而不是作为产品生产过程中最后一步的灭菌手段,对这些过滤器的工艺验证要求,低于非最终灭菌产品除菌过滤过程中所使用的除菌级过滤器。
14.6.1除菌级过滤器的验证/细菌截留【法规要求】编者理解:在这里法规要求的第一个要点是在采用除菌过滤方法时,首先确认采用的过滤器为“除菌级”的,即“除菌过滤器”。
达到此要求后,除菌过滤法中的其它无菌保障措施才有意义。
定义过滤器是否为除菌级,需要依据过滤器的微生物截留能力,并完成相关的标准方法确认和工艺验证。
而过滤药液所用的时间、流速、温度、滤出总量、过滤器二侧压力(压差)、药液对微生物的生存性的影响和过滤器的重复使用等情况,都是可能影响过滤器细菌截留能力的重要因素,需要在验证过程中考虑并确证。
【背景介绍】除菌过滤是指除去流体中微生物的工艺过程,该过程不应对产品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包括液体和气体除菌过滤。
药品生产中采用的除菌过滤膜的孔径一般不超过0.22um(或者0.2um,这两种标称没有区别)。
当膜过滤器在1960年代出现在市场上时,0.45um孔径的膜被认为是“除菌级”的液体过滤器,并被成功应用于注射剂的除菌过滤。
这些过滤器采用黏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进行挑战确认。
2010版GMP实施指南word版—无菌制剂管理该文档是2010年版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实施指南的无菌制剂管理部分的word版本。
以下是该文档的主要内容:1. 引言:介绍了GMP指南的背景和目的,以及本指南对无菌制剂管理的重要性。
2. 术语和定义:列出了与无菌制剂管理相关的术语和定义,以便读者了解和运用。
3. 质量体系:详细描述了建立和维护无菌制剂质量体系的要求。
包括质量方针、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等。
4. 无菌制剂生产设施:介绍了无菌制剂生产设施的要求,包括场地选择、设计、设备、清洁和消毒等。
5. 无菌制剂生产操作:指导了无菌制剂生产操作的各个环节,如原辅材料的采购、接收、贮存和使用,工艺参数的确定和控制,以及制剂灌装、密封和包装等。
6. 管理监督:阐述了对无菌制剂生产过程进行管理和监督的要求,包括质量控制、质量保证、不良事件的处理和纠正措施等。
7. 验证和核查:介绍了无菌制剂生产过程的验证和核查要求,确保生产过程的有效性和符合要求。
8. 文档管理和记录:强调了对无菌制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文档和记录进行管理和保存的重要性。
9. 培训:明确了对从事无菌制剂生产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的要求,确保他们了解和掌握相关要求和操作规程。
10. 变更管理:指导了对无菌制剂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变更进行管理和控制,以确保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总结:该文档是2010年版GMP实施指南的无菌制剂管理部分的word版本,详细阐述了无菌制剂生产过程中的要求和操作规范。
它适用于药品生产企业,帮助企业建立和维护良好的无菌制剂质量体系,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无菌药品第一章范围第一条无菌药品是指法定药品标准中列有无菌检查工程的制剂和原料药,包括无菌制剂和无菌原料药。
第二条本附录适用于无菌制剂生产全过程以及无菌原料药的灭菌和无菌生产过程。
第二章原则第三条无菌药品的生产须满足其质量和预定用途的要求,应当最大限度降低微生物、各种微粒和热原的污染。
生产人员的技能、所接受的培训及其工作态度是达到上述目标的关键因素,无菌药品的生产必须严格按照精心设计并经验证的方法及规程进行,产品的无菌或其它质量特性绝不能只依赖于任何形式的最终处理或成品检验(包括无菌检查)。
第四条无菌药品按生产工艺可分为两类:采用最终灭菌工艺的为最终灭菌产品;部分或全部工序采用无菌生产工艺的为非最终灭菌产品。
第五条无菌药品生产的人员、设备和物料应通过气锁间进入洁净区,采用机械连续传输物料的,应当用正压气流保护并监测压差。
第六条物料准备、产品配制和灌装或分装等操作必须在洁净区内分区域(室)进行。
第七条应当根据产品特性、工艺和设备等因素,确定无菌药品生产用洁净区的级别。
每一步生产操作的环境都应当达到适当的动态洁净度标准,尽可能降低产品或所处理的物料被微粒或微生物污染的风险。
第三章洁净度级别及监测第八条洁净区的设计必须符合相应的洁净度要求,包括达到“静态”和“动态”的标准。
第九条无菌药品生产所需的洁净区可分为以下4个级别:A级:高风险操作区,如灌装区、放置胶塞桶和与无菌制剂直接接触的敞口包装容器的区域及无菌装配或连接操作的区域,应当用单向流操作台(罩)维持该区的环境状态。
单向流系统在其工作区域必须均匀送风,风速为0.36-0.54m/s(指导值)。
应当有数据证明单向流的状态并经在密闭的隔离操作器或手套箱内,可使用较低的风速。
B级:指无菌配制和灌装等高风险操作A级洁净区所处的背景区域。
C级和D级:指无菌药品生产过程中重要程度较低操作步骤的洁净区。
以上各级别空气悬浮粒子的标准规定如下表:注:(1)为确认A级洁净区的级别,每个采样点的采样量不得少于1立方M。
无菌药品第一章范围第一条无菌药品是指法定药品标准中列有无菌检查项目的制剂和原料药,包括无菌制剂和无菌原料药。
第二条本附录适用于无菌制剂生产全过程以及无菌原料药的灭菌和无菌生产过程。
第二章原则第三条无菌药品的生产须满足其质量和预定用途的要求,应当最大限度降低微生物、各种微粒和热原的污染。
生产人员的技能、所接受的培训及其工作态度是达到上述目标的关键因素,无菌药品的生产必须严格按照精心设计并经验证的方法及规程进行,产品的无菌或其它质量特性绝不能只依赖于任何形式的最终处理或成品检验(包括无菌检查)。
第四条无菌药品按生产工艺可分为两类:采用最终灭菌工艺的为最终灭菌产品;部分或全部工序采用无菌生产工艺的为非最终灭菌产品。
第五条无菌药品生产的人员、设备和物料应通过气锁间进入洁净区,采用机械连续传输物料的,应当用正压气流保护并监测压差。
第六条物料准备、产品配制和灌装或分装等操作必须在洁净区内分区域(室)进行。
第七条应当根据产品特性、工艺和设备等因素,确定无菌药品生产用洁净区的级别。
每一步生产操作的环境都应当达到适当的动态洁净度标准,尽可能降低产品或所处理的物料被微粒或微生物污染的风险。
第三章洁净度级别及监测第八条洁净区的设计必须符合相应的洁净度要求,包括达到“静态”和“动态”的标准。
第九条无菌药品生产所需的洁净区可分为以下 4 个级别:A级:高风险操作区,如灌装区、放置胶塞桶和与无菌制剂直接接触的敞口包装容器的区域及无菌装配或连接操作的区域,应当用单向流操作台(罩)维持该区的环境状态。
单向流系统在其工作区域必须均匀送风,风速为0.36-0.54m/s (指导值)。
应当有数据证明单向流的状态并经过验证。
在密闭的隔离操作器或手套箱内,可使用较低的风速。
B 级:指无菌配制和灌装等高风险操作 A 级洁净区所处的背景区域。
C级和 D级:指无菌药品生产过程中重要程度较低操作步骤的洁净区。
以上各级别空气悬浮粒子的标准规定如下表:悬浮粒子最大允许数 / 立方米洁净度级别静态动态 (3)≥0.5 μ m(2)≥0.5 μm ≥5.0 μm ≥5.0 μmA级(1) 3520 20 3520 20B 级3520 29 352000 2900C 级352000 2900 3520000 29000D 级3520000 29000 不作规定不作规定注:(1)为确认 A级洁净区的级别,每个采样点的采样量不得少于1立方米。
实验室控制系统GMP实施指南1前言作为质量管理体系的一部分,质量控制实验室管理是确保所生产的药品适用于预定的用途,符合药品标准和规定的要求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帮助制药企业中的实验室更好地满足GMP的要求,本指南主要参照国内外相关法规和标准及指南对于实验室管理的阐述和要求,描述一个全面的实验室管理体系,以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本指南的内容不具有法律约束性,超出现行GMP规定的内容是建议性和参考性的,而非强制性要求,可以有选择地使用.企业在运用本指南过程中,涉及到剂型特点或相关公用系统的内容时,还应参考其它配套指南(见下表),并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现行法规要求开展相关工作。
水平有限,不足之处,恳请指正.建立、实施并维护一个有效的实验室管理体系能够有效支持企业整体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实施,持续稳定地生产出符合满足顾客、法律法规等方面所提出的质量要求如有效性、可靠性、安全性的产品,从而实现公众和个人的共同目标,即: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药品,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及时放行合格的生产物料用于药品的制造,为生产出合格的药品提供必备的前提条件。
有效的药品生产过程中间控制保证了各个阶段生产产物的正确性和质量符合性,准确的终产品的检验数据为产品最终放行提供了重要的质量依据。
有效的稳定性数据和趋势分析指导企业确定药品正确的有效期、包装材料、运输/贮存条件等,并确保在市产品处于有效的质量保证状态。
通过实验室各个方面的有效管理,使质量系统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例,通过试验数据证明对工艺运行和产品质量的有效监控,为工艺能力及其稳定性提供保障.本指南所描述的实验室管理是为了帮助企业的实验室更好地符合GMP的要求,推动整个企业有效地实施质量管理体系,达到长远发展的目的。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规模、工艺复杂程度和有限的资源等特定的条件,在符合法规的要求下,量身制定相应的实验室管理体系。
质量是指为符合预定用途所具有的一系列固有特性的程度。
依此,药品质量是指,为了满足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要求,产品所具有的成分、含量、纯度等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等特性的程度.产品质量是在科学合理的设计的基础上,通过对所需的物料和生产过程进行控制管理实现的。
实验室控制系统GMP实施指南1前言作为质量管理体系的一部分,质量控制实验室管理是确保所生产的药品适用于预定的用途,符合药品标准和规定的要求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帮助制药企业中的实验室更好地满足GMP的要求,本指南主要参照国内外相关法规和标准及指南对于实验室管理的阐述和要求,描述一个全面的实验室管理体系,以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本指南的内容不具有法律约束性,超出现行GMP规定的内容是建议性和参考性的,而非强制性要求,可以有选择地使用。
企业在运用本指南过程中,涉及到剂型特点或相关公用系统的内容时,还应参考其它配套指南(见下表),并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现行法规要求开展相关工作。
水平有限,不足之处,恳请指正。
建立、实施并维护一个有效的实验室管理体系能够有效支持企业整体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实施,持续稳定地生产出符合满足顾客、法律法规等方面所提出的质量要求如有效性、可靠性、安全性的产品,从而实现公众和个人的共同目标,即: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药品,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及时放行合格的生产物料用于药品的制造,为生产出合格的药品提供必备的前提条件。
有效的药品生产过程中间控制保证了各个阶段生产产物的正确性和质量符合性,准确的终产品的检验数据为产品最终放行提供了重要的质量依据。
有效的稳定性数据和趋势分析指导企业确定药品正确的有效期、包装材料、运输/贮存条件等,并确保在市产品处于有效的质量保证状态。
通过实验室各个方面的有效管理,使质量系统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例,通过试验数据证明对工艺运行和产品质量的有效监控,为工艺能力及其稳定性提供保障。
本指南所描述的实验室管理是为了帮助企业的实验室更好地符合GMP的要求,推动整个企业有效地实施质量管理体系,达到长远发展的目的。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规模、工艺复杂程度和有限的资源等特定的条件,在符合法规的要求下,量身制定相应的实验室管理体系。
质量是指为符合预定用途所具有的一系列固有特性的程度。
依此,药品质量是指,为了满足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要求,产品所具有的成分、含量、纯度等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等特性的程度。
14.6过滤除菌本节旨在提供系统的方法对除菌过滤工艺进行选择和验证。
除菌过滤过程中的关键设备为除菌(级)过滤器,对其进行的具体确认和验证项目的相关原理和要求等,将在以下14.6.1~14.6.3中详细阐述。
按照不同药品分类,需要、推荐、可选和评估后确定是否进行的确认和验证项目,总结为下表。
很多生产最终灭菌产品的企业,在最终灭菌前,为控制微生物污染水平,使用过滤器对最终灭菌前的产品进行过滤。
此时,不论该企业采用了何种过滤器,包括精度(标称)为0.45μm的过滤器、0.2μm的微生物污染控制过滤器,甚至0.2μm除菌级过滤器,因为这些过滤器的使用目的都是在最终灭菌之前对微生物污染水平进行控制,而不是作为产品生产过程中最后一步的灭菌手段,对这些过滤器的工艺验证要求,低于非最终灭菌产品除菌过滤过程中所使用的除菌级过滤器。
14.6.1除菌级过滤器的验证/细菌截留【法规要求】编者理解:在这里法规要求的第一个要点是在采用除菌过滤方法时,首先确认采用的过滤器为“除菌级”的,即“除菌过滤器”。
达到此要求后,除菌过滤法中的其它无菌保障措施才有意义。
定义过滤器是否为除菌级,需要依据过滤器的微生物截留能力,并完成相关的标准方法确认和工艺验证。
而过滤药液所用的时间、流速、温度、滤出总量、过滤器二侧压力(压差)、药液对微生物的生存性的影响和过滤器的重复使用等情况,都是可能影响过滤器细菌截留能力的重要因素,需要在验证过程中考虑并确证。
【背景介绍】除菌过滤是指除去流体中微生物的工艺过程,该过程不应对产品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包括液体和气体除菌过滤。
药品生产中采用的除菌过滤膜的孔径一般不超过0.22um(或者0.2um,这两种标称没有区别)。
当膜过滤器在1960年代出现在市场上时,0.45um孔径的膜被认为是“除菌级”的液体过滤器,并被成功应用于注射剂的除菌过滤。
这些过滤器采用黏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进行挑战确认。
在1960年发布的论文中,美国FDA的Frances Bowman博士观察到经0.45um过滤器“除菌”过滤后的培养基被某种可以在104~106/cm2挑战水平下穿透该孔径滤膜的微生物反复污染。
这导致ASTM F-838标准的出台,该挑战水平成为验证液体除菌级过滤器的标准方法。
11Committee D19. F838-05 Standand test Method for Determining Bacterial Retention of Membrane Filters Utilized for Liquid Filtration. American Society for Testing and Materials International (ASTM): 2005因为缺乏工业界内的统一标准来衡量孔径,孔径的标称对预测微生物截留和比较不同生产商生产的过滤器产品没有实际的意义。
因而,需要用微生物截留能力来定义除菌级过滤器。
通常,除菌级液体过滤器指在工艺条件下每cm2有效过滤面积可以截留107 CFU(colony forming unit, 集落/菌落形成单位)的缺陷假单胞菌(Brevundimonas diminuta, ATCC 19146)的过滤器。
【技术要求】A. 除菌级过滤器的细菌截留验证细菌挑战实验验证过滤器滤膜的级别并采用有代表性的挑战微生物证明其从某产品或该产品家族中完全去除微生物。
除菌级过滤器的验证需要考虑两个主要因素:●滤膜级别,使用可适用的标准化试验或类似的方法以细菌挑战的方式进行。
●工艺验证,由过滤器的使用者或指派的实验设施(例如,过滤器的生产者或合同实验室),使用有代表性的微生物进行挑战,证明过滤器在生产条件下,可以完全去除每个产品或产品家族中的微生物。
应建立针对每个产品组的科学解释并可能需要在实施验证前经合适的监管机构审查。
这两种过滤器测试理念是不能互换的,并应当被独立验证。
这些测试的目的是为了证明过滤生产过程产生无菌的滤出液。
B. 影响细菌截留的因素应对可能影响细菌截留的因素进行风险评估,包括但不限于:(1)过滤器源的因素,包括过滤器类型、结构、基础聚合物、表面改性化学、孔径分布和过滤膜的厚度等。
(2)工艺源的因素生产工艺、产品或者料液对挑战微生物的生存性、理化形态的影响;实际微生物污染水平决定缺陷假单胞菌是否可以作为相关微生物;产品或者料液中的实际微生物污染水平(是否低于10CFU/100ml)影响过滤除菌工艺的设计和效能;还应考虑潜在的因产品配方或工艺条件,影响微生物的细胞大小或其它生理和形态学特性,从而造成微生物穿透的情况。
应考虑评估的工艺源因素:●流体组分(配方、表面活性剂、添加剂)●流体性质(pH值、粘度、渗透压,离子强度)●工艺条件(时间、温度、压差、流速、灭菌方法和重复使用)●产品、料液和生产环境中实际微生物污染的特点和水平C. 气体除菌过滤器对于气体除菌过滤器的细菌截留要求,尚没有统一的标准。
但是,液体细菌挑战被认为是气体除菌过滤器的“最差条件”,因而,参照液体除菌级过滤器执行的细菌截留验证是被广泛接受的。
其它可以选择的方法,包括细菌(孢子)气溶胶挑战和噬菌体/病毒气溶胶挑战试验。
【实施指导】本部分实施指导,均为针对液体过滤器的。
下文的实例分析部分会介绍一个气体除菌过滤器参照执行的例子。
A. 细菌截留验证研究细菌截留验证研究的目的是获得文件证据,证明在模拟工艺条件下,过滤过程可以持续去除悬浮于产品或替代流体中的高水平的标准细菌或相关微生物污染分离物。
研究的目的决定是使用膜片还是全尺寸工艺过滤器。
如果研究的目的是验证特定膜材的细菌截留效能,那么使用小的测试膜片通常被认为是可以满足条件的。
被用来确定工艺过滤器物理完整性的检测方法应当与细菌截留测试结果关联。
工艺时间和压差会影响细菌截留实验的结果。
在完整的工艺时间进行细菌挑战实验可以对那些与时间有关的因素进行评估,这些因素包括过滤器兼容性,完整性的维持和发生时间依赖的穿透等。
细菌挑战实验验证过程中的压差应达到或超过工艺过程的最大压差和/或最大的工艺流速(在过滤器制造商的设计规范内)。
在验证过程中同时模拟压差和流速可能是不可能的。
在设计模型挑战条件时过滤器的使用者应该确认哪个参数与特定工艺的相关性更高,并形成基本解释以支持相关决定。
对膜过滤器进行产品细菌截留验证时需要考虑以下事项:●应对过滤工艺进行一次彻底评估,包括溶剂性质(例如水基的、酸、碱、有机的)、过滤时间、工艺压差、工艺流速、工艺温度和过滤器设计规范。
●产品细菌截留验证研究应包括多个过滤膜批次(通常三个批次)。
有些情况下,产品性质被认为对过滤膜有攻击性,过滤器的确切数目和实验设计视工艺而定。
●在用于细菌截留验证研究的三个批次中至少应有一个批次是进行预研究时或使用前物理完整性测试时的数值通过但是接近(例如,10%之内)过滤器生产商提供的合格规范限值的。
●细菌截留验证研究中使用的过滤膜的物理完整性检测数值应包括在实验报告中。
物理完整性检测应使用已有规范值的水、产品或其它润湿流体来进行测试,并在进行微生物挑战前完成。
●如果细菌挑战实验后测试用微生物在任何过滤器的下游被回收到,那么就需要对此进行调查。
如果调查确认测试用微生物穿透完整性检测达标的过滤器,那么就应重新考虑此种过滤器在这些工作条件下的适用性。
●具有相同组分而只有浓度不同的同一族产品,可以用挑战极限浓度的方法进行验证,替代性地接受中间的浓度。
如果某一产品被确定为最差情况的代表,对此的解释和数据需要和模型一起提供。
●过滤器的重复使用对于制药过程来说通常是不实际的或者不被推荐的。
然而,如果除菌级过滤器被重复使用了,需要说明理由,重复使用的参数也需要经过验证。
B. 细菌截留验证研究——风险评估不同等级的风险与过滤工艺参数是相联系的,有些与过滤前产品中的微生物繁殖有关,而另外一些与较高的细菌穿透过滤器的风险相关。
见表2。
表14-7 工艺风险评估因素C. 挑战微生物选择标准缺陷假单胞菌(B.diminuta)ATCC ®19146TM(历史上为P. diminuta),被选择作为细菌挑战实验的微生物。
如果使用了其它细菌,这些细菌必须小至可以挑战除菌级过滤器的截留能力,并可以模拟在产品中发现的最小微生物。
相应地,替代挑战微生物可被用于验证研究,只要原有的过滤前微生物污染水平被发现是更相关的。
如果可能,自有微生物污染水平应该被描述、计数和鉴别,因为这些微生物有穿透除菌级过滤器的潜在可能性。
被分离的微生物形态也要考虑。
挑战微生物的尺寸需要通过穿透0.45微米孔径的膜来确认,这是每个挑战实验的阳性对照。
在标准培养基条件下生长的缺陷假单胞菌(见下“培养基维护和挑战微生物制备”)在高挑战水平下(通常≥107)会少量透过0.45微米滤膜。
有些情况下,缺陷假单胞菌不一定是代表最差条件的模型。
如果选用了不同的挑战微生物,需要提供文件解释。
D. 培养基维护和挑战微生物制备缺陷假单胞菌ATCC®19146TM可以冻干的形式从美国典型培养物中心(ATCC)或者本国的同等机构获得。
在按照ATCC的规程复壮微生物后,可以按照微生物操作规范在适宜的培养基中冷藏或冷冻保存。
需要建立用于挑战研究的工艺分离物的储存条件。
两种标准技术被公认适宜用于细菌挑战实验用缺陷假单胞菌的制备和维护。
它们是SLB 法和FCP法(冷冻细胞浆法)。
两种方法都被发现可有效生产适宜的缺陷假单胞菌悬液,缺陷假单胞菌的尺寸大约为直径0.3-0.4微米,长度0.6-1.0微米。
替代的培养基和培养方法也可能同样有效制备缺陷假单胞菌,只要这些方法可以生产出单一的,分散的细胞,尺寸适宜穿过0.45微米孔径的膜过滤器。
替代培养法需要被验证。
库存的细菌挑战培养物的聚集情况可用光学显微镜检查。
如果观察到聚集现象,将保存培养物置于超生波清洗槽的冷水中10分钟是可将团聚物分散的一个方法。
水浴的气穴作用可将细菌细胞分散,不影响细胞活性。
应使用光学显微镜、活性计数和0.45微米孔径对照过滤器的下游回收来确认分散效果。
细菌挑战实验浓度应保证在目标工艺时间里提供始终如一的挑战,挑战的水平达到基于过滤器表面积至少107 CFU/cm²。
当计算细菌挑战浓度时,应综合考虑诸如流速、时间和压差等操作参数。
大于等于107/cm²的细菌挑战水平就是对除菌级过滤器的要求(历史上用0.2微米孔径来标称的过滤器)。
这一水平来源于Bowman的观察和她的建议,即缺陷假单胞菌在大于104-106 CFU/ cm²细菌挑战水平时可穿透0.45微米标称的膜,应当用107 CFU/cm2缺陷假单胞菌来证明0.2微米标称的膜为“除菌级”,以确保有足够的灵敏度发现超尺寸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