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艺术发展的四个阶段
- 格式:ppt
- 大小:14.90 MB
- 文档页数:108
简谈摄影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结合1.摄影技术与摄影艺术的发展历程将摄影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结合,能够让人明确摄影术在艺术殿堂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摄影术对现代科技的成分运用。
摄影术将技术性与艺术性充分的结合起来,使得艺术形式能够通常现代科技手段,成为准确、生动和现实的瞬间状态。
在摄影技术与摄影艺术的结合过程中,对摄影价值判断和时机的掌握,需要摄影师有高度的艺术素养,而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大以的摄影技术作为基础,才能创造出更为优秀的摄影作品。
当前摄影界有着技术至上和艺术至上的两种理论观点。
技术至上论认为摄影作为一项技术性极高的艺术,需要保证照片的清晰程度,以及曝光的准确性和色彩还原度。
掌握这种技术才是衡以摄影师素质的基础。
但技术至上论过于强调技术对于摄影创作的意义,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优秀的艺术做皮不应当仅仅停留在曝光,而是应该通过作品反映出的价值判断,来表达摄影师的创造性和人生观。
因此意识至上论则认为,摄影作为一门艺术,应当具有相应的艺术高度,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等各方面进行比较,应当有强烈的创作欲望。
强调创新才能突破摄影的视觉规律,从而突出摄影者的个人风格和意识。
意识至上论将摄影提高到艺术的层面上,但其过于重视自我意识,很容易忽视摄影过程中对科学规律的遵守,从而使得摄影师忽视了基本功训练,让摄影者并不能有足够的技术基础,来表达自身的创作热情。
将技术至上论和意识至上论进行结合,需要对摄影的技术性和艺术性的发展历程加以分析,从而促进摄影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结合,推进摄影术的发展。
1.1摄影技术的产生及发展摄影技术的发展分为多个阶段,早期阶段是摄影技术的孕育期,摄影技术刚刚起步。
并在第二阶段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了彩色摄影。
第三阶段的摄影技术趋于成熟,多种辅助上具得到了迅速发展。
第四阶段这一时期标志着整个摄影技术步入到数码时代。
摄影技术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胶片到数码、从黑白到彩色的变化,并且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相应的辅助上具也得到了快速进步,更是在数字时代的到来,使得摄影技术进入到全新的时代,但摄影技术聚焦、用光、曝光和构图等技术层面的要求一也越来越高,摄影技术一也正是摄影师进行创造作品的基础,随着摄影师对于摄影技术的重视加强,摄影技术的发展一也将更为快速。
对摄影的认识一、摄影的定义和作用•摄影的定义•摄影的作用二、摄影的历史发展•摄影的起源•摄影的发展阶段•摄影技术的进步三、摄影的艺术性•摄影与艺术的关系•摄影艺术的表现手法•摄影作品的艺术价值四、摄影的技术要素•光线与摄影•曝光与构图•镜头与焦距•后期处理与修饰五、摄影的分类和应用领域•摄影的分类•摄影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摄影爱好者的选择六、摄影的挑战与分享•摄影的挑战•摄影的分享和社交媒体•摄影的学习和进步七、摄影的趋势和未来发展•摄影技术的创新•摄影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摄影对社会的影响八、结语•总结对摄影的认识•摄影带来的体验和乐趣摄影是通过光的投射,使用摄影机和感光材料记录、固定影像的过程。
在视觉艺术中,摄影作为一种表现方式,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中。
一、摄影的定义和作用摄影的定义摄影是利用摄影机记录现实景象的过程。
通过镜头捕捉到的光线,通过感光材料在暴露和显影的过程中形成影像。
摄影的作用摄影具有多种作用,它可以记录生活中的美好瞬间,记录历史的瞬间,叙述故事,传达信息,表达思想和情感。
同时,摄影也是一种艺术,可以借助摄影的技术和表现手法,实现对现实世界的艺术再创造。
二、摄影的历史发展摄影的起源摄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最早的摄影技术是利用摄影机在感光材料上直接记录景象。
由于摄影技术的不断进步,摄影师可以通过摄影机记录下更加真实的影像。
摄影的发展阶段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摄影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
从最早的黑白摄影,到彩色摄影的出现,再到数字摄影的推广,摄影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发展。
摄影技术的进步摄影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摄影的发展。
从黑白到彩色,从胶片到数码,摄影技术的革新不断提高了摄影的质量和效率。
如今,人们可以利用手机和相机轻松拍摄出高质量的照片。
三、摄影的艺术性摄影与艺术的关系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可以通过构图、光线、色彩等手法,展现摄影师对于现实世界的独特见解和感知。
摄影艺术的表现手法摄影艺术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拍摄主题、运用光影效果、运用色彩和构图等手法来表现摄影师的创作理念和艺术追求。
摄影的艺术流派摄影史上曾经出现过各种各样的艺术流派,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流派逐渐消亡了,而另一些流派影响至今。
纵观摄影发展史,曾经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形成了多种艺术流派,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一、绘画主义摄影绘画主义摄影是盛行于二十世纪初摄影领域的一种艺术流派,它产生于十九世纪中叶的英国。
该派摄影家在创作上追求绘画的效果,或“诗情画意”的境界。
绘画主义摄影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仿画阶段、崇尚曲雅阶段、画意阶段。
绘画主义摄影家提出,“应该产生摄影的拉斐尔和摄影的提茨安。
”绘画主义摄影经历了较长的发展时期,第一个绘画主义摄影家是英国画家希路(1802-1870),他擅长人像摄影,作品结构严谨、造型优雅。
1851年至1853年,是绘画主义摄影的成长时期。
1869年,英国摄影家HP罗宾森(1830-1901)出版了《摄影的画意效果》一书,他提出:“摄影家一定要有丰富的情感和深入的艺术认识,方足以成为优秀的摄影家。
无疑,摄影术的继续改良和不断发明启示出更高的目标,足以令摄影家更能自由发挥。
但技术上的改良并非就等于艺术上的前进。
因为摄影本身无论如何精巧完备,还只是一种带引到更高的目标而已。
”为该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1857年,.雷兰德(1813-1875)创作了一幅由30余张底片拼放而成的、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作品:《两种生活方式》,标志着绘画主义摄影艺术上的成熟。
这一时期的作品,其题材大都富有宗教色彩,含有一定的规喻性。
拍摄时,预先打好草图,然后利用模特儿、道具,组织和安排场面,并通过暗房加工而成。
追求照片画面的绘画效果。
随后,绘画主义摄影的内容有所扩大,但风格仍崇尚古典主义,造型和构图仍具学院派的法则,因而显得含蓄、沉着、典雅。
当该流派发展到画意阶段时,追求作品的情感、意境和形式的美,依旧是它的特点。
由于绘画主义摄影家强调艺术修养:“如果想要使摄影在艺术上有地位,摄影家就必须首先培养起审美的能力和艺术的修养。
”所以其历史功绩是把摄影从初期机械地摹写对象引导到造型艺术的领域中去,促进了摄影艺术的发展。
国外人像摄影馆的发展史简述人像摄影馆作为一种特殊的摄影展览形式,在国外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梳理国外人像摄影馆的发展史。
第一阶段:摄影的早期阶段人像摄影馆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摄影术的早期阶段。
19世纪末的欧洲,人们开始运用摄影技术来拍摄人像。
当时,摄影技术还不够成熟,照相机体积庞大,对光线要求极高,因此人像摄影馆并不常见。
人们更多地使用绘画来表现人物形象。
第二阶段:人像摄影的普及20世纪初,摄影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改进,照相机变得更加便携、简化,使得人们能够更方便地拍摄人像。
这一阶段是人像摄影馆的发展起点。
人们开始将自己的照片展示在摄影馆中,以供大众观赏。
人像摄影馆逐渐成为人们展示个人形象和风采的场所。
第三阶段:人像摄影馆的艺术化随着摄影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像摄影馆逐渐转变为一种艺术形式。
摄影师们开始运用各种摄影技巧和艺术手法,创作出具有艺术性的人像作品。
人们开始欣赏摄影作品所传递的情感和意境,人像摄影也因此成为了艺术领域的一部分。
第四阶段:人像摄影馆的多元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人像摄影馆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不同的主题和风格的人像摄影馆相继涌现。
有些人像摄影馆注重表现人物的生活和工作状态,有些注重展示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同时,人们也开始注重摄影师的创作风格和个人特色,这使得人像摄影馆更加多样化和丰富。
第五阶段:人像摄影馆的数字化时代进入21世纪,数字摄影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像摄影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数字相机的普及使得更多的人们可以参与到人像摄影的创作中来。
同时,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为人像摄影馆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人们可以通过在线展览和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人像作品,与世界各地的人们交流和互动。
总结:国外人像摄影馆经历了从摄影技术的早期阶段到艺术化、多元化和数字化的发展过程。
人像摄影馆不仅展示了人物形象,还展示了摄影师的创作风格和个人特色。
摄影的艺术流派摄影史上曾经出现过各种各样的艺术流派,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流派逐渐消亡了,而另一些流派影响至今。
纵观摄影发展史,曾经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形成了多种艺术流派,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一、绘画主义摄影绘画主义摄影是盛行于二十世纪初摄影领域的一种艺术流派,它产生于十九世纪中叶的英国。
该派摄影家在创作上追求绘画的效果,或“诗情画意”的境界。
绘画主义摄影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仿画阶段、崇尚曲雅阶段、画意阶段。
绘画主义摄影家提出,“应该产生摄影的拉斐尔和摄影的提茨安。
”绘画主义摄影经历了较长的发展时期,第一个绘画主义摄影家是英国画家希路(1802-1870),他擅长人像摄影,作品结构严谨、造型优雅。
1851年至1853年,是绘画主义摄影的成长时期。
1869年,英国摄影家HP罗宾森(1830-1901)出版了《摄影的画意效果》一书,他提出:“摄影家一定要有丰富的情感和深入的艺术认识,方足以成为优秀的摄影家。
无疑,摄影术的继续改良和不断发明启示出更高的目标,足以令摄影家更能自由发挥。
但技术上的改良并非就等于艺术上的前进。
因为摄影本身无论如何精巧完备,还只是一种带引到更高的目标而已。
”为该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1857年,O.G.雷兰德(1813-1875)创作了一幅由30余张底片拼放而成的、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作品:《两种生活方式》,标志着绘画主义摄影艺术上的成熟。
这一时期的作品,其题材大都富有宗教色彩,含有一定的规喻性。
拍摄时,预先打好草图,然后利用模特儿、道具,组织和安排场面,并通过暗房加工而成。
追求照片画面的绘画效果。
随后,绘画主义摄影的内容有所扩大,但风格仍崇尚古典主义,造型和构图仍具学院派的法则,因而显得含蓄、沉着、典雅。
当该流派发展到画意阶段时,追求作品的情感、意境和形式的美,依旧是它的特点。
由于绘画主义摄影家强调艺术修养:“如果想要使摄影在艺术上有地位,摄影家就必须首先培养起审美的能力和艺术的修养。
摄影艺术的发展历程摄影艺术的发展,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中国近代,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对这一内在发展逻辑的把握有助于不仅仅有助于巩固摄影学科的理论根基,更有助于将其转化为方法论指导新的艺术创作。
标签:摄影艺术;分离派;艺术发展1、西方摄影艺术发展概观摄影诞生之初,对当时的画家而言,其精确再现物体形象的能力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很多画家在参与“禁止摄影”活动的同时,却悄悄的使用摄影技术为绘画提供素材。
例如当时的画家欧人·德拉克洛瓦、胡斯塔夫·库尔贝以及19世纪拉斐尔前派的很多画家都将这一技术手段运用在他们的绘画创作之中。
他们惊叹摄影术再现事物的“神奇”能力,充分享受这一新的观察方式,通过摄影这一新兴媒介将他们追求完美形态的热情体现在绘画上。
他们大胆参考照片,一方面促进了绘画形式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对画家的现实地位构成了威胁。
当时一个普遍的观念认为,摄影作为一种机械的手段无法与艺术家的创作相提并论。
形成此种看法的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的人们只看到了摄影客观再现的能力,而忽视了创作主体主观能动的特性。
认为摄影只是技术而非艺术,这种“蔑视”的观点无疑令人难以接受,但也正是此种观点反而成为摄影发展的动力,促使许多摄影师把提升摄影的艺术地位作为自己终身奋斗的目标。
例如英国摄影师奥斯卡·雷兰德,他被誉为欧洲艺术摄影发展的重要人物。
雷兰德认为“摄影能够促使画家成为更好的艺术家”,而他的《人生兩条道路》则是此般自信的最有力的论证。
直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候,摄影与绘画可谓达到了一种“拥有彼此”的“两忘”境地。
绘画通过摄影的观察方式与摄影语言形成了独特的视觉效果,而摄影从内容到形式都模仿绘画的意境形成了独特的画意摄影表达方式。
并且就画意摄影的美学趣味而言,随着现代艺术的不断扩展,摄影揉入了印象派、新艺术运动、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等诸多艺术风格,追求一种与绘画形式异曲同工的境地。
到了1902年,由于艺术中心从欧洲转向了美国,画意摄影在美国大陆广泛传播。
摄影发展史的四个阶段摄影作为一门艺术形式和技术手段,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从早期的摄影术到现代数码摄影,摄影发展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
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介绍这四个阶段,并探讨每个阶段对摄影发展的影响和改变。
一、早期摄影术:黑白胶片时代早期摄影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
当时,摄影师主要使用的是胶片相机,通过暴露在光线下的胶片记录图像。
这个阶段的摄影作品主要以黑白照片为主,色彩表现有限。
由于技术和设备限制,摄影师需要在暗房中进行胶片的冲洗和显影过程,这对于摄影师来说是一项繁琐且耗时的工作。
然而,早期摄影术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能够真实记录世界的方式,开启了摄影艺术的新篇章。
二、胶片时代:彩色摄影的崛起进入20世纪,随着摄影技术的不断改进,彩色胶片逐渐取代了黑白胶片,使摄影作品的色彩表现更加丰富和真实。
这一阶段的摄影作品开始呈现出更多的生活场景和人文主题,摄影师通过丰富的色彩和构图方式,展现了更多元化的摄影作品。
胶片时代的摄影师需要更加注重光线和色彩的运用,以及对画面的构图和表达的探索,这对于摄影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数码摄影时代:技术的突破与普及随着计算机和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数码摄影成为了摄影领域的重要突破。
数码摄影技术通过将图像信息以数字形式记录,使得摄影作品的获取和处理更加方便和快捷。
与传统的胶片摄影相比,数码摄影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可编辑性,摄影师可以通过后期处理软件对照片进行编辑和修饰,大大提高了摄影作品的质量和表现力。
此外,数码相机的普及也使得更多的人参与到摄影中,推动了摄影艺术的大众化发展。
四、移动摄影时代:智能手机的影响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摄影成为一种新的摄影方式和社交媒体表达形式。
智能手机的相机功能不断提升,使得人们能够随时随地记录生活中的点滴,并通过社交媒体与他人分享。
移动摄影的兴起改变了摄影的观念和方式,摄影师可以通过手机随手拍摄,创造出独特而有趣的作品。
摄影发展史的四个阶段摄影作为一种记录和表达方式,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发展历程。
从最初的黑白静态影像到如今的高清彩色照片,摄影技术不断创新,影像质量不断提高。
摄影发展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重要的里程碑。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这四个阶段。
一、早期摄影阶段(19世纪初至19世纪末)早期摄影阶段是摄影史上最初的阶段,也是最具有开创性的阶段。
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商业化的照相机,这一发明标志着摄影的诞生。
在这个阶段里,摄影技术主要以银盐湿片为基础,曝光时间长,需要使用大型的暗房设备进行处理。
由于技术限制,早期摄影作品大多是静态的风景和人物照片,缺乏色彩和动态感。
然而,这一阶段的摄影作品为后来的摄影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胶片摄影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末)胶片摄影阶段是摄影史上的第二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胶片取代了银盐湿片,成为主流的摄影材料。
胶片相比湿片更加方便易用,成像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胶片的问世使得摄影的普及化成为可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相机记录生活和表达情感。
在这个阶段里,人们开始尝试不同的拍摄技术和风格,摄影作品呈现出更多的创新和多样性。
三、数码摄影阶段(21世纪初至今)数码摄影阶段是摄影史上的一次革命性转变。
随着数码技术的飞速发展,数码相机取代了传统的胶片相机,成为主流的拍摄工具。
数码摄影具有便捷、高效、多样化等特点,使得摄影艺术得以更加广泛地传播和发展。
数码相机的出现使得摄影师能够更加灵活地进行后期处理和编辑,从而创作出更加精美的作品。
同时,数码摄影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技术和概念,如高动态范围(HDR)、全景摄影和虚拟现实等,丰富了摄影领域的表现手法。
四、移动摄影阶段(21世纪至今)移动摄影阶段是近年来摄影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摄影功能的不断升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手机进行摄影创作。
移动摄影具有即时性、便捷性和社交性等特点,为更多的人带来了摄影的乐趣和机会。
摄影得艺术流派摄影史上曾经出现过各种各样得艺术流派,随着时间得推移,一些流派逐渐消亡了,而另一些流派影响至今。
纵观摄影发展史,曾经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形成了多种艺术流派,比较有代表性得有:一、绘画主义摄影绘画主义摄影就是盛行于二十世纪初摄影领域得一种艺术流派,它产生于十九世纪中叶得英国。
该派摄影家在创作上追求绘画得效果,或“诗情画意”得境界。
绘画主义摄影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仿画阶段、崇尚曲雅阶段、画意阶段。
绘画主义摄影家提出,“应该产生摄影得拉斐尔与摄影得提茨安。
”绘画主义摄影经历了较长得发展时期,第一个绘画主义摄影家就是英国画家希路(18021870),她擅长人像摄影,作品结构严谨、造型优雅。
1851年至1853年,就是绘画主义摄影得成长时期。
1869年,英国摄影家HP罗宾森(18301901)出版了《摄影得画意效果》一书,她提出:“摄影家一定要有丰富得情感与深入得艺术认识,方足以成为优秀得摄影家。
无疑,摄影术得继续改良与不断发明启示出更高得目标,足以令摄影家更能自由发挥。
但技术上得改良并非就等于艺术上得前进。
因为摄影本身无论如何精巧完备,还只就是一种带引到更高得目标而已。
”为该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1857年,O、G、雷兰德(18131875)创作了一幅由30余张底片拼放而成得、具有文艺复兴风格得作品:《两种生活方式》,标志着绘画主义摄影艺术上得成熟。
这一时期得作品,其题材大都富有宗教色彩,含有一定得规喻性。
拍摄时,预先打好草图,然后利用模特儿、道具,组织与安排场面,并通过暗房加工而成。
追求照片画面得绘画效果。
随后,绘画主义摄影得内容有所扩大,但风格仍崇尚古典主义,造型与构图仍具学院派得法则,因而显得含蓄、沉着、典雅。
当该流派发展到画意阶段时,追求作品得情感、意境与形式得美,依旧就是它得特点。
由于绘画主义摄影家强调艺术修养:“如果想要使摄影在艺术上有地位,摄影家就必须首先培养起审美得能力与艺术得修养。
中国摄影研究报告中国摄影研究报告一、摄影在中国的历史摄影是一种通过光线对感光材料进行曝光和化学处理,记录影像的艺术和技术。
在中国,摄影的历史可追溯至19世纪末。
当时,西方摄影技术传入中国,并开始受到关注和应用。
中国人开始学习和运用这一新兴的艺术形式,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文化中。
最早的中国摄影师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的郎仲铁,他使用湿板摄影技术拍摄了大量具有历史意义的作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摄影技术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摄影家开始涌现。
在民国时期,徐悲鸿等艺术家探索了摄影与艺术的结合,丰富了中国摄影文化的内涵。
二、中国摄影发展的重要阶段中国摄影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多个重要阶段:1. 摄影引进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此期间,西方摄影技术传入中国,开始在国内推广和应用。
一些传教士将摄影器材带入中国,并在当地进行拍摄工作。
这一时期的作品主要以中国的风景和人文为主题。
2. 抗战时期(20世纪30-40年代)在这一时期,摄影开始扮演政治宣传和抗战记录的角色。
许多摄影师记录下了抗日战争的残酷场面,传播抗战意识和壮志。
其中著名的摄影师吴作人创作了一系列揭示抗战真相的作品,成为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视觉材料。
3. 社会主义时期(1949年以后)新中国成立后,摄影作为一种宣传工具得到进一步发展。
摄影工作者不仅记录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程,还为这一时代的政治运动和政策推行提供了重要的图像支持。
4.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摄影长期被用来攻击和批判旧制度和资本主义文化。
摄影作品主题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激烈和人民的痛苦。
5. 开放与现代化时期(1978年以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摄影也随之焕发新的生机。
艺术摄影逐渐兴起,并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和支持。
新一代的摄影师以创新的视角和技术风格,表达了对社会、人文和环境的关注。
三、中国摄影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当前,中国的摄影行业正迅速发展。
摄影的三重境界(一初境)做事学艺大凡有个渐进次第,经过不同的阶段,最后臻于化境而炉火纯青。
学习摄影,也有一个境界转换提升问题。
以个人的体悟,划分为三种境界。
猛虎下山,突飞猛进,此一境,是为初境;车陷淤泥,滞步不前,此二境,是为困境;白鹅出瓶㈠,返朴归真,此三境,是为化境。
一、初境初境是猛虎下山之势,旭日东升之态,腾腾跃跃,有较大的加速度和动量,同时也动荡、轻浮、易变。
翻开摄影史,大多数的摄影大师是偶然接触“魔盒”而误入“歧途”以至终身不悔。
可见摄影是一种神奇而有魔力的东西。
未摸照相机之前,视摄影神秘兮兮的,觉得一定是门极难驾驭的艺术,思之念之,悬心以求。
至入门初学,“咔嚓”不了几卷胶卷,就如见黔之驴,不过徒有虚架。
把玩掌间,时有清晰得意之作,不觉飘然顿生自豪欣喜之心,热情激扬,对摄影技术技巧感到极大兴趣,技艺一日千里,进步神速。
这样一路下来,左右逢源,前后生风,猛猛烈烈,好象无难不解,无坚不克,自我感觉特好。
经过这样一个阶段,基本掌握了摄影的技能,具备了创作的最起码的本钱。
不过,这仅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㈡的境界。
一位摄影家说过,摄影是一门矛盾的艺术,它既简单得令人发笑,又复杂得使人不知所措。
初学时的容易,是由于只看到这矛盾的一个面,只是在主观上感觉得容易,并未真正深入下去,有过自己的思考。
山看到了,水也看到了,却是表层的、概念的,而这山这水的细节、内质还在云里雾里。
处于此种境界,认识的内容是肤浅的,掌握的技能是生硬的,对艺术的追求流于认知水平,未能把灵智贯注于艺术创作之中,热情泛滥而不善引导运用,正是发烧的开始,火旺而后劲尚不可见。
从表面上看,充满激情,大有倾其毕生精力献身摄影的壮志,实则心意动荡浮躁,志高而弗远,气盛而散漫。
在创作心理和行为上,时常流露出自大、自恋、自狂,不能确知自己的水平,也不能鉴认自己作品的价值。
表现形式上爱去玩弄技巧,追新求异。
平时喜欢顺耳风,稍有成绩心头沾沾自喜;遇逆耳忠言,即使表面接受内心也老大不痛快;若参赛投稿屡试不中,更象是受了天大的委屈,怪评委编辑有目无珠,不识他泰山面目,言摄坛风气不正,走后门拉人情,大有千里马不遇伯乐之感慨。
中国类型学摄影一、概念解析中国类型学摄影,作为一种独特的摄影艺术形式,指的是在我国摄影艺术家们以类型化为手法,通过对拍摄对象进行归类、提炼和概括,从而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民族风情以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摄影作品。
类型学摄影强调照片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注重拍摄对象的特点、内涵和表现形式,以此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审美价值。
二、发展历程1.起源阶段:早在20世纪初,中国摄影艺术家就开始尝试运用类型学手法进行摄影创作。
当时,摄影器材和技术相对落后,摄影师们主要通过对拍摄对象进行分类,记录下社会风貌、民间习俗和地理景观等内容。
2.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摄影艺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尤其是在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摄影艺术家们的创作手法和题材逐渐丰富,类型学摄影开始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陈复礼的《民间》、吴印咸的《矿山》等。
3.成熟阶段:进入21世纪,中国摄影艺术家在类型学摄影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他们在全球化背景下,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创作出一批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的作品。
如解海龙的《希望工程》、王庆松的《中国农民工》等。
三、创作特点1.鲜明的民族特色:中国类型学摄影在创作过程中,注重表现民族风情、历史文化等独特内涵。
艺术家们通过镜头,传递出我国多元文化的魅力,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
2.强烈的现实关怀:类型学摄影作品通常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以此展现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
摄影师们通过捕捉人物、景象和事件,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历程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状态。
3.严谨的分类手法:类型学摄影强调对拍摄对象的归类、提炼和概括。
艺术家们在创作过程中,会对拍摄素材进行严谨的分类和整理,使作品具有较高的规律性和逻辑性。
四、价值意义1.艺术价值:中国类型学摄影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丰富了我国摄影艺术的内涵和表现力。
它以类型化为手法,展现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和民族文化,为摄影艺术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影像发展历史一、概述影像是人类创造的一种视觉艺术形式,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影像的发展历史也愈发丰富多样。
本文将从早期的绘画、摄影发展到电影、电视和数字影像的时代,详细探讨影像发展的历程。
二、绘画时代早期的影像创作主要通过绘画来实现。
在史前时代,人类利用壁画、岩画等方式记录生活和表达思想。
在古代,绘画成为宗教和政治的重要表达形式,如古埃及的壁画和古希腊的陶瓷绘画。
随着绘画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油画和水彩等新材料,进一步丰富了影像的表现力。
三、摄影时代19世纪初,摄影术的发明改变了影像的创作方式。
法国人尼埃普斯·尼埃普斯于1826年首次成功拍摄出一张照片,开创了摄影时代。
摄影技术的发展使影像创作更加便捷和精确,人们可以通过相机捕捉真实的影像,并将其永久保存。
摄影的出现使影像艺术成为一种更加广泛传播的媒体。
四、电影时代20世纪初,电影的发明使影像创作进入了全新的阶段。
电影是通过在屏幕上连续播放静止影像的方式来创造动态效果的艺术形式。
首部商业电影是由美国人爱德华·默里奇于1894年制作的《小火车进站》。
随着技术的进步,电影行业蓬勃发展,成为人们娱乐和艺术欣赏的主要方式。
电影不仅具有故事性和娱乐性,还成为表达社会问题和思想的重要工具。
五、电视时代20世纪中叶,电视的发明进一步推动了影像的发展。
电视是通过电子技术传输和显示影像的媒体,它使得影像可以直接进入家庭,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娱乐和信息来源。
电视节目的种类多样,包括新闻、电视剧、综艺节目等,满足了不同观众的需求。
电视的出现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成为家庭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数字影像时代21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影像成为了影像创作的主流方式。
数字影像是通过数码相机、计算机软件等工具创作和处理的影像作品,具有更高的精度和灵活性。
数字影像技术的普及使得影像创作更加民主化,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手机或相机拍摄和编辑影像。
摄影简史4个时期一、摄影术的诞生和初期发展(公元前400多年——1839年——1870年)小孔成像,摄影雏形原理探索,沥青作为感光剂二、摄影术快速发展期(1870年——1914年)使用卤化银做感光剂,曝光时间缩短三、摄影术成熟期(1914年——1960年)发明了胶卷和简单易用便于携带的相机,摄影大众化四、摄影术电子化高速发展时期(1960年——至今)电子化,数码化技术应用1825年法国发明家奈斯福尔.尼埃普斯使用感光方法制作的《牵马人》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照片。
现代公认的摄影术的诞生是1839年,法国人画家达盖尔银版摄影技术正式问世。
达盖尔成为举世公认的“摄影之父”贝亚德将照片第一次登上了报纸乔治.伊士曼George Eastman,这位柯达公司的传奇创办人,他成功的运作一些技巧,让小型的摄影机具进入到各个家庭1892年,美国人托马斯•爱迪生(Thomas Edison)和下属威廉•迪克森(William Dickson)推出了35mm胶片规格,19世纪初装有45°反光镜的暗箱♦1905年柯达公司使用胶片的照相机♦1923年徕卡公司使用135胶卷的小型平视取景照相机♦1940年单镜头反光相机♦1970年“傻瓜”照相机开始出现♦1990年数码相机开始出现1975年,柯达公司用CCD制造了可以操作的电子相机,实验室阶段的数码相机诞生摄影鉴赏摄影佳作的三个原则•1)一个鲜明的主题;•2)强烈的吸引力,欣赏者的眼光不由自主地投向作品;•3)画面简洁,是减法。
成为经典摄影作品的六大准则:1作品准确定位,手法合法;2)作品对生活有独特的见地;3)创新,包括手法、立意和主题等4)作品领否令人激动或者过目不忘作品技巧娴熟6)有社会反响,经得起历史考验摄影出烂片西意欧十大三字经定律1)镜头多2)随便拍3)学习少4)俗旅伴5)缺准备6)闹哄哄7)居高位8)交孬友9)缺风格10)无恒心突出主体的六个手法•1黄金分割点•2大小对比•3明暗对比•4色彩对比•5动静对比•6虚实对比摄影画面的影像要素线条:画面组织的形式构成的重要元素,在画面中有很强的形式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