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际学派的兴起
- 格式:pptx
- 大小:1.42 MB
- 文档页数:12
第五章边际效用学派第五章边际效用学派一、概述二、奥地利学派三、英国的边际学派四、洛桑学派一、概述1、边际革命的产生2、边际效用学派的先驱者3、边际效用学派概况一、边际革命的产生•19世纪70年代初期,英国的威廉·杰文斯、奥地利的卡尔·门格尔和法国的莱昂·瓦尔拉斯各自独立又几乎同时发表了三部具有相同理论倾向的著作(奥地利的卡尔·门格尔1871年发表了《国民经济学原理》,英国的威廉·斯但利·杰文斯在同一年出版了《政治经济学理论》,法国的里昂·瓦尔拉斯在1873年拿出了自己的《纯粹政治经济学要义》)。
这标志着创建以心理分析和边际分析为主要特征的边际效用学派的诞生。
•他们的理论和方法极大地改变了古典经济学以来的价值理论和分析方法,为后来的新古典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开辟了道路。
在西方经济学说史上,把这次经济理论和方法的大变动叫做“边际革命”。
所谓“革命”,不外指两方面的变化:一是指经济学的研究从强调生产、供给和成本转向强调消费、需求和效用;二是指为引进高等数学这一分析工具——微积分学打开了大门,从此开始了近代经济分析的新时代。
•边际效用学派的产生也有一定的基础。
早在18世纪就出现了边际主义经济学的思想萌芽,19世纪前半期出现了边际效用论的一批先驱者,他们都为边际效用学派的产生提出了思想来源。
19世纪数学、生物学及物理学的辉煌发展,为经济学的发展带来不少新的启示,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
更重要的是,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出现的新现象为边际分析提供了广阔的客观经济条件。
2、边际效用学派的先驱者•英国经济学家尼古拉·巴尔本(1640—1698)是近代较早论述商品价值由效用决定的经济学家。
他在《贸易概论》(1690)一书中讲到,一切商品的价值来源于它们的效用,而商品的效用在于满足人的需要或欲望。
•意大利经济家费迪南多·加里安尼(1728—1787)于1751年发表的《货币论》一书中较早地把效用同稀少性联系在一起,从而为边际效用分析打开了道路。
亚当斯密以来的经济学体系演变过程
亚当斯密以来的经济学体系经历了多个阶段和学派的演变。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演变过程:
1、古典经济学(18世纪末- 19世纪初):
亚当斯密(Adam Smith)是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他提出了自由市场经济和劳动价值理论。
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进一步发展了劳动价值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
2、边际革命(19世纪末):
边际效用理论的出现,由威廉·斯坦利·杰文斯(William Stanley Jevons)、卡尔·门格尔(Carl Menger)和列昂·瓦尔拉斯(Léon Walras)等人提出。
这一理论强调个体对最后一单位产品或服务的边际效用。
3、新古典主义经济学(20世纪初- 20世纪中叶):
马歇尔经济学派(包括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将边际效用理论与供求理论相结合,形成了供求均衡理论。
该理论强调市场的均衡和价格的决定。
4、凯恩斯主义经济学(20世纪中叶):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提出了对传统经济学的批评,并提出了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
凯恩斯主义强调政府在经济中的积极作用,主张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波动。
5、新兴经济学派:
新古典主义合成派:将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相结合,形成了新古典合成派。
新制度经济学:强调制度对经济行为的影响,包括道德风险、信息不对称等因素。
行为经济学:研究人们的决策行为和偏差,强调心理学和行为科学对经济学的贡献。
边际效用学派简介——经济学流派介绍边际效用学派是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理论基础的经济学学派。
边际效用学派是在19世纪70年代初,作为传统经济学的对立面出现的。
它的奠基者是三位几乎同时各自独立提出主观价值论的经济学家:英国的杰文斯、奥地利的门格尔和法国的瓦尔拉斯。
杰文斯在1871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中,提出了“最后效用程度”价值论。
门格尔在同年出版的《国民经济学原理》中提出,物品价值取决于该物品所提供的各种欲望满足中最不重要的欲望满足对人的福利所具有的意义。
瓦尔拉斯则在《纯粹政治经济学纲要》中提出了“稀少性”价值论。
他们以不同的术语和不尽相同的方法,论证了同一个思想:商品价值是人对商品效用的主观心理评价,价值量取决于物品满足人的最后的亦即最小欲望的那一单位的效用。
1884年,维塞尔在其《经济价值的起源及主要规律》一书中把这个效用称为“边际效用”。
此后,边际效用概念即被沿用。
边际效用学派在十九世纪80~90年代得到很大发展。
一方面,边际效用价值论本身愈益完备和系统化;另一方面,边际效用原理又被扩大和引伸到分配领域,实现了边际效用理论的普遍化。
就研究方法而论,逐渐形成两大支流,一支着重以心理分析方法建立理论体系,另一支则强调运用数学方法进行表述和论证。
前者以奥地利学派的门格尔的继承人维塞尔和柏姆•巴维克,以及美国的克拉克为代表,后者以瑞士洛桑学派奠基人瓦尔拉斯,及其直接继承者帕累托为代表。
边际效用学派在方法论上以反对德国历史学派相标榜,主张抽象演绎法。
他们把人类社会的经济生活归结为人的无限欲望和数量有限的资源之间的关系,把人的欲望及其满足作为研究的对象和出发点。
他们把社会看作个人的机械总和,认为孤独的个体经济是复杂的社会经济的缩影。
他们又认为个人的欲望决定人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而个人行为的最高原则是追求最大限度效用,即以最小代价获得最大欲望满足。
这样,鲁宾逊式的孤立个体为追求个人欲望满足,而适当地处理同周围有限资源的关系时的主观心理活动,以及这种心理活动所支配的行为,就成为该学派进行理论分析和数学论证的依据和典型模式。
第九章19世纪初期英法的经济学说1、评述马尔萨斯的“人口论”。
(1)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是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造成的劳动群众的贫困和失业,说成是存在于人类社会各个历史时期的普遍的人口规律作用的结果,然后反过来用这个所谓人口规律来证明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这种永恒的人口规律作用所形成的最好制度,认为只有这种制度才能使人口的增加受到自然的限制,才能改善人类的德性,使人类得到最适当的发展。
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了决定社会发展的不是人口,而是人们获得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人口本身同样是受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的。
生产方式包括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人口状况就是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关系。
离开了社会生产方式也就谈不上什么人口规律。
他把人类社会和动物界等同起来,抽象地从人的情欲中引伸出一个所谓永恒的自然的人口规律,来掩饰资本主义人口规律的特殊性质。
事实上,马尔萨斯在《人口原理》中所描绘的贫困、失业和罪恶,不过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特殊现象。
当马尔萨斯宣扬这种贫困与罪恶是由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增长所引起的时候,正是英国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社会财富增长远远地超过人口增长的历史时期。
被马尔萨斯看做是对人口增长起抑制作用的贫困与罪恶,完全不是什么根源于人类本胜的无法避免的现象,而纯粹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
(2)马尔萨斯关于工资水平决定于工人人口数量的观点同样是不能成立的。
a.劳动基金即社会生活资料不是不变的数量;b.资数量不是直接取决于社会生产出来的生活资料的数量,而是取决于国民收入在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分配;c.资本主义制度下,工资水平是受相对过剩人口数量调节的。
虽然马尔萨斯的人口观点是错误的,但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有密切的关系,研究不同社会结构的人口规律,制定适合于本国社会发展要求的人口政策是完全必要的。
2、怎样评价马尔萨斯的危机理论?马尔萨斯认为经济危机的产生存在必然性,他所提出的理论被称为有效需求不足危机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