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功能评定17254
- 格式:ppt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10
试题《康复评定》第五章协调功能评定第五章协调功能评定一、名词解释1.协调:是指人体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动的能力,它要求有适当的速度、距离、方向、节奏和肌力。
2.共济失调:人体保持一定的姿势从事随意运动,需在大脑皮质、基底节、小脑、前庭迷路系统、脊髓后索、视觉等共同作用下,依靠主动肌、拮抗肌、协同肌和固定肌的相互协调完成,其中任何部分损伤都会造成协调运动障碍,又称为共济失调。
根据中枢神经系统中不同的病变部位分为小脑性共济失调、基底节共济失调和脊髓后索共济失调三种类型。
3.平衡性协调功能评定:是评定身体在直立位的姿势下进行的静态或动态的姿势、平衡的运动的成份。
主要包括粗大运动。
4.非平衡性协调功能评定:是评定身体不在直立位时进行的静态或动态的运动的成份,这类试验包括对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的检查。
5.协调运动障碍:是指以笨拙的、不平衡的和不准确的运动为特点的异常运动,主要表现为共济失调,多由中枢神经的传导本体感觉纤维(脊髓后索为主)、小脑、基底节、前庭器官及核的病变引起,临床表现各有异同。
二、填空:1.协调运动评定方法包括、。
非平衡协调检查、平衡协调检查。
2.协调是指人体进行运动能力。
协调障碍是用于描述以、和运动为特点的异常运动能力。
平稳、准确、有控制的。
笨拙的、不平衡的和不准确的。
三、问答题1.协调评定着重检测哪几方面的能力?答:协调评定着重检测以下几方面能力:①评定对抗肌群间逆转运动的能力;②评定肌群共同协调地完成运动控制的能力;③检查测定或判断运动的速度和距离的能力;④评定将肢体保持在某一位置上的能力;⑤评定维持平衡和保持身体直立姿势的能力。
2. 试说明非平衡性协调功能障碍的评分标准。
答:非平衡性协调功能障碍评分标准是:0分不能完成活动。
1分重度障碍:仅能发起运动。
运动无节律性,明显不稳定,摆动,可见无关的运动。
2分中度障碍:能完成指定的活动。
但动作慢,笨拙,不稳定。
在增加运动速度时,完成活动的节律性更差。
协调功能评定标准分级量表
协调功能评定标准分级量表是一种用于评估个体协调能力的工具,通常使用从低到高的分级量表来对个体的协调功能进行评定。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协调功能评定标准分级量表示例:
1. 无法完成基本协调动作
2. 需要他人的帮助才能完成基本协调动作
3. 能够完成基本协调动作,但缺乏流畅性和稳定性
4. 能够完成基本协调动作,并具备一定的流畅性和稳定性
5. 能够完成高级协调动作,具备较高的流畅性和稳定性
6. 能够在各种复杂情况下完成高级协调动作
这只是一个示例,实际的协调功能评定标准分级量表可能会有所不同,具体的分级和描述会根据评定工具和评估者的要求而有所调整。
此外,在实际评估中,评定者可能会根据个体在不同协调动作上的表现进行打分,并综合考虑各项指标来确定最终的评级。
协调功能评定概述
一.概述
协调(coordination)是指人体产生平衡、准确、有控制的运动能力。
包括按照一定的方向、节奏,采用适当的力量、速度和距离,达到准确的目标等几个方面。
协调运动的产生需要有功能完整的深感觉、前庭、小脑和锥体外系的参与。
协调障碍即是指以笨拙的、不平衡的和不准确的运动为特点的异常运动。
又称为共济失调(dystaxia)。
又分为三种类型:
1.小脑性共济失调:主要表现为辨距不良、轮替运动障碍。
2.基底节共济失调:主要表现为肌张力改变和随意运动障碍。
3.脊髓后索共济失调:主要表现为本体觉障碍,受视觉影响明显。
二.评定步骤
我们在协调功能评定时,应依次检测以下内容:
1.完成动作的时间是否正常。
2.运动是否精确、直接、容易反向做。
3.加快速度是否影响运动质量。
4.进行活动时有无身体无关的运动。
5.不看自己运动时是否影响运动的质量。
6.受试者是否很快感到疲劳。
三.协调评定方法
包括
1.观察法
协调功能正常的依据
观察受试者的日常生活活动并通过与健康人比较,判断受试者是否存在协调功能障碍。
2.协调试验
分平衡性与非平衡性协调试验两类。
平衡性协调试验主要包括睁闭眼单双足站立、不同路线步行等。
非平衡性协调试验主要包括指鼻试验、对指试验、轮替试验等。
协调功能评定标准评分4分
摘要:
1.协调功能评定标准的重要性
2.评分4 分的含义
3.协调功能评定标准的具体内容
4.如何提高协调功能评定标准的评分
正文:
协调功能评定标准评分4 分,意味着在某个特定的领域或者行业中,该标准的协调功能表现较为优秀。
协调功能通常是指一个系统、组织或个体在面对内外部环境变化时,通过调整自身结构和功能,以达到预期目标的能力。
在评定标准中,评分4 分代表着该系统、组织或个体在协调功能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
协调功能评定标准的具体内容包括:组织结构、沟通机制、资源配置、适应能力等方面。
这些方面在评定标准中都有详细的指标和要求,通过对这些指标的评分,可以综合评价一个系统、组织或个体在协调功能方面的表现。
如何提高协调功能评定标准的评分呢?首先,需要优化组织结构,确保各个部门之间的协作顺畅,信息流通无阻。
其次,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提高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效率,减少误解和冲突。
再次,合理配置资源,确保各个部门和员工能够获得所需的支持,发挥最大的工作效率。
最后,提高适应能力,鼓励创新和变革,使系统、组织或个体能够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保持竞争力。
总的来说,协调功能评定标准的评分4 分,是对一个系统、组织或个体在
协调功能方面表现的高度认可。
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是一种对个体的平衡和协调能力进行综合评估的方法。
平衡和协调是人体运动的基本要素,对于日常生活和运动表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评估个体的平衡和协调功能,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其运动表现和可能存在的障碍,从而为制定个体化的康复计划和训练方案提供依据。
本文将介绍常用的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方法,并探讨其应用价值。
一、平衡功能评定方法1. Berg平衡量表:该量表是评估老年人平衡功能的最常用方法之一,包括14个项目,涵盖了静态和动态平衡的各个方面。
通过观察个体在不同任务下的表现,如站立、转身、闭眼等,可以评估其平衡能力的好坏。
2. Timed Up and Go(TUG)测试:TUG测试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评估老年人行走和转身能力的方法。
被测者从坐姿起立,行走3米,然后转身回到椅子上坐下,计算整个过程所需时间。
时间越短,说明个体的平衡和协调能力越好。
3.单脚站立测试:该测试要求被测者在一个脚上尽可能长时间地保持平衡。
正常成年人应能够在闭目的条件下,至少保持30秒以上。
如果个体在闭目条件下不能保持平衡,说明其平衡功能存在障碍。
二、协调功能评定方法1.网球抛投测试:该测试要求被测者用右手连续抛投网球,持续时间为30秒。
然后再用左手进行相同的测试。
通过观察被测者的抛投动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可以评估其手眼协调能力。
2.直线行走测试:该测试要求被测者在一条直线上尽可能快地行走。
通过观察被测者的步态和身体姿势的稳定性,可以评估其协调能力的好坏。
3.小球传递测试:该测试要求被测者在两手之间传递一个小球,同时进行看、想、传三个动作。
通过观察被测者的传球准确性和速度,可以评估其手眼协调和反应能力。
三、评定方法的应用价值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方法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帮助制定康复计划:通过评定个体的平衡和协调功能,可以了解其存在的障碍和运动表现,从而制定相应的康复计划。
通过针对性的训练和康复措施,提高个体的平衡和协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