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核心教程沈文霞
- 格式:ppt
- 大小:1.01 MB
- 文档页数:28
物理化学核心教程第三版沈文霞答案第三章相平衡1、50.下列现象中与电视机的荧光屏表面常沾有许多灰尘的物理道理相同的是()[单选题] *A.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变得蓬松B.冬天脱毛衣时产生电火花C.塑料泡沫容易吸在化纤衣服上(正确答案)D.油罐车后拖有长长的铁链2、原子核分裂或聚合,可以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种能叫做化学能[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答案解析:核能不是化学能3、其原因错误的是()*A.使用的用电器总功率过大B.电路中有断路(正确答案)C.开关接触不良(正确答案)D.电路的总电阻过大(正确答案)4、57.彩色电视机荧光屏上呈现各种颜色,都是由三种基本色光混合组成的,这三种基本色光是()[单选题] *A.红、橙、绿B.红、绿、蓝(正确答案)C.蓝、靛、紫D.红、黄、蓝5、31.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常以密度作为选择材料的主要因素。
下面属于主要从密度的角度考虑选材的是()[单选题] *A.用铁制作炒锅B.用塑料泡沫做表演场景中的“落石”(正确答案)C.用水银做温度计内的液体D.用软木做暖壶瓶塞6、41.下列物态变化现象中,说法正确的是()[单选题] *A.夏天从冰箱取出的冰棍周围冒“白气”,这是空气中水蒸气的凝华现象B.市场上售卖“冒烟”的冰激凌,是由于其中的液氮汽化吸热致使水蒸气液化形成(正确答案)C.在饮料中加冰块比加冰水的冰镇效果更好,是因为冰块液化成水的过程中吸热D.手部消毒可以用酒精喷在手上,感到凉爽是因为酒精升华吸热7、38.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液化的是()[单选题] *A.太阳光下晒的衣服变干B.房间窗户玻璃的内表面出现冰花C.湖面结了一层厚厚的冰D.在炎热的夏天,从冷饮柜中取出啤酒瓶,啤酒瓶变得模糊(正确答案)8、10.用同种材料制成体积相等的甲、乙两个小球,其中一个是实心的,另一个是空心的。
甲、乙两球的质量之比为5:3,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单选题] *A.甲球是实心的B.乙球是实心的(正确答案)C.空心金属球的空心部分与实心部分的体积之比为2:3D.空心金属球的空心部分与整个球的体积之比为2:59、错答案解析:应要先刹后轮,但不能抱死,否则会失控。
物理化学核心教程(第二版)沈文霞编科学出版社-课后习题详解第十章第十章胶体分散系统三.思考题参考答案1.憎液溶胶有哪些特征?答:主要有三个特征:(1)特有的分散程度。
胶粒的大小一般在1-100 nm之间,所以有动力稳定性强、不能通过半透膜、扩散慢和对光的散射作用明显等特点。
(2)多相不均匀性。
胶团结构复杂,胶粒是大小不等的超微不均匀质点,胶粒与介质之间存在相界面。
(3)热力学不稳定性。
由于胶粒小、表面积大、表面能高,所以有自动聚结以降低表面能的趋势。
在制备溶胶时要加适量的稳定剂,这样在胶粒外面就会形成带电的溶剂化层,利用相同电荷相斥的性质,保护胶粒不聚沉。
2.有稳定剂存在时胶粒优先吸附哪种离子?答:制备溶胶时,一般是将略过量的其中一反应物作为稳定剂。
胶核优先吸附的是与作为胶核的化合物中相同的那个离子。
例如,在制备AgI 溶胶时,若用略过量的KI作为稳定剂,则AgI胶核优先吸附I?离子,若用略过量的AgNO3作为稳定剂,则AgI胶核优先吸附Ag?离子,利用同离子效应保护胶核不被溶解。
若稳定剂是另外的电解质,胶核将优先吸附使自己不被溶解的离子,或转变成溶解度更小的沉淀的那种离子。
在通常情况下,胶核优先吸附水化作用较弱的阴离子,所以自然界中的天然溶胶如泥浆水、豆浆和天然橡胶等,其胶粒都带负电。
答:珍珠是一种胶体分散系统,其分散相为液体水,分散介质为蛋白质固体。
珍珠长期在干燥箱中存放,作为分散相的水在干燥箱中逐渐被蒸发,胶体分散系统被破坏,故失去光泽。
这种变化是不可逆的,珍珠的光泽不可能再恢复。
通常在珍珠表面要覆盖一层保护膜,保护水分不被蒸发,保护蛋白质不因被氧化而发黄。
4.当一束会聚光线通过憎液溶胶时,站在与入射光线垂直方向的同学,看到光柱的颜色是淡蓝色;而站在与入射光180o方向的同学看到的是橙红色,这是为什么?答:站在与入射光线垂直方向(即侧面)的同学,看到的是胶粒的散射光。
根据瑞利公式,入射光的波长越短,其散射光就越强。
第七章化学反应动力学一.基本要求1.掌握化学动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如速率的定义、反应级数、速率系数、基元反应、质量作用定律和反应机理等。
2.掌握具有简单级数反应的共同特点,特别是一级反应和a = b的二级反应的特点。
学会利用实验数据判断反应的级数,能熟练地利用速率方程计算速率系数和半衰期等。
3.了解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掌握Arrhenius经验式的4种表达形式,学会运用Arrhenius经验式计算反应的活化能。
4.掌握典型的对峙、平行、连续和链反应等复杂反应的特点,学会用合理的近似方法(速控步法、稳态近似和平衡假设),从反应机理推导速率方程。
学会从表观速率系数获得表观活化能与基元反应活化能之间的关系。
5.了解碰撞理论和过渡态理论的基本内容,会利用两个理论来计算一些简单反应的速率系数,掌握活化能与阈能之间的关系。
了解碰撞理论和过渡态理论的优缺点。
6.了解催化反应中的一些基本概念,了解酶催化反应的特点和催化剂之所以能改变反应速率的本质。
7.了解光化学反应的基本定律、光化学平衡与热化学平衡的区别,了解光敏剂、量子产率和化学发光等光化反应的一些基本概念。
二.把握学习要点的建议化学动力学的基本原理与热力学不同,它没有以定律的形式出现,而是表现为一种经验规律,反应的速率方程要靠实验来测定。
又由于测定的实验条件限制,同一个反应用不同的方法测定,可能会得到不同的速率方程,所以使得反应速率方程有许多不同的形式,使动力学的处理变得比较复杂。
反应级数是用幂函数型的动力学方程的指数和来表示的。
由于动力学方程既有幂函数型,又有非幂函数型,所以对于幂函数型的动力学方程,反应级数可能有整数(包括正数、负数和零)、分数(包括正分数和负分数)或小数之分。
对于非幂函数型的动力学方程,就无法用简单的数字来表现其级数。
对于初学者,要求能掌握具有简单级数的反应,主要是一级反应、a = b的二级反应和零级反应的动力学处理方法及其特点。
第六章相平衡一.基本要求1.掌握相平衡的一些基本概念,会熟练运用相律来判断系统的组分数、相数和自由度数。
2.能看懂单组分系统的相图,理解相图中的点、线和面的含义及自由度,知道相图中两相平衡线的斜率是如何用Clapeyron方程和Clausius-Clapeyron方程确定的,了解三相点与凝固点的区别。
3.能看懂二组分液态混合物的相图,会在两相区使用杠杆规则,了解蒸馏与精馏的原理,知道最低和最高恒沸混合物产生的原因。
4.了解部分互溶双液系和完全不互溶双液系相图的特点,掌握水蒸汽蒸馏的原理。
5.掌握如何用热分析法绘制相图,会分析低共熔相图上的相区、平衡线和特殊点所包含的相数、相的状态和自由度,会从相图上的任意点绘制冷却时的步冷曲线。
了解二组分低共熔相图和水盐相图在湿法冶金、别离和提纯等方面的应用。
6.了解生成稳定化合物、不稳定化合物和形成固溶体相图的特点,知道如何利用相图来提纯物质。
二.把握学习要点的建议相律是本章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一定要详细了解相律的推导,而必须理解相律中各个物理量的意义以及如何求算组分数,并能熟练地运用相律。
水的相图是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相图,要把图中的点、线、面的含义搞清楚,知道确定两相平衡线的斜率,学会进行自由度的分析,了解三相点与凝固点的区别,为以后看懂相图和分析相图打好基础。
超临界流体目前是别离和反应领域中的一个研究热点,了解一些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在萃取方面的应用例子,可以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
二组分理想液态混合物的相图是二组分系统中最基本的相图,要根据纵坐标是压力还是温度来确定气相区和液相区的位置,理解气相和液相组成为什么会随着压力或温度的改变而改变,了解各区的条件自由度〔在二组分相图上都是条件自由度〕,为以后看懂复杂的二组分相图打下基础。
最高〔或最低〕恒沸混合物不是化合物,是混合物,这混合物与化合物的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恒沸混合物含有两种化合物的分子,恒沸点的温度会随着外压的改变而改变,而且两种分子在气相和液相中的比例也会随之而改变,即恒沸混合物的组成也会随着外压的改变而改变,这与化合物有本质的区别。
物理化学核心教程--沈殿霞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 气体一.基本要求1.了解低压下气体的几个经验定律;2.掌握理想气体的微观模型,能熟练使用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3.掌握理想气体混合物组成的几种表示方法,注意Dalton 分压定律和Amagat 分体积定律的使用前提;4.了解真实气体m p V -图的一般形状,了解临界状态的特点及超临界流体的应用;5.了解van der Waals 气体方程中两个修正项的意义,并能作简单计算。
二.把握学习要点的建议本章是为今后用到气体时作铺垫的,几个经验定律在先行课中已有介绍,这里仅是复习一下而已。
重要的是要理解理想气体的微观模型,掌握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
因为了解了理想气体的微观模型,就可以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把实际气体作为理想气体处理而不致带来太大的误差。
通过例题和习题,能熟练地使用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掌握,,p V T 和物质的量n 几个物理量之间的运算。
物理量的运算既要进行数字运算,也要进行单位运算,一开始就要规范解题方法,为今后能准确、规范地解物理化学习题打下基础。
掌握Dalton 分压定律和Amagat 分体积定律的使用前提,以免今后在不符合这种前提下使用而导致计算错误。
在教师使用与“物理化学核心教程”配套的多媒体讲课软件讲课时,要认真听讲,注意在Power Point 动画中真实气体的m p V -图,掌握实际气体在什么条件下才能液化,临界点是什么含义等,为以后学习相平衡打下基础。
三.思考题参考答案1.如何使一个尚未破裂而被打瘪的乒乓球恢复原状?采用了什么原理? 答:将打瘪的乒乓球浸泡在热水中,使球的壁变软,球中空气受热膨胀,可使其恢复球状。
采用的是气体热胀冷缩的原理。
2.在两个密封、绝热、体积相等的容器中,装有压力相等的某种理想气体。
试问,这两容器中气体的温度是否相等?答:不一定相等。
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若物质的量相同,则温度才会相等。
3.两个容积相同的玻璃球内充满氮气,两球中间用一根玻管相通,管中间有一汞滴将两边的气体分开。
第三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一.基本要求1.了解自发变化的共同特征,熟悉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文字和数学表述方式。
2.掌握Carnot 循环中,各步骤的功和热的计算,了解如何从Carnot 循环引出熵这个状态函数。
3.理解Clausius 不等式和熵增加原理的重要性,会熟练计算一些常见过程如:等温、等压、等容和,,p V T 都改变过程的熵变,学会将一些简单的不可逆过程设计成始、终态相同的可逆过程。
4.了解熵的本质和热力学第三定律的意义,会使用标准摩尔熵值来计算化学变化的熵变。
5.理解为什么要定义Helmholtz 自由能和Gibbs 自由能,这两个新函数有什么用处?熟练掌握一些简单过程的,,H S A ∆∆∆和G ∆的计算。
6.掌握常用的三个热力学判据的使用条件,熟练使用热力学数据表来计算化学变化的r m H ∆,r m S ∆和r m G ∆,理解如何利用熵判据和Gibbs 自由能判据来判断变化的方向和限度。
7.了解热力学的四个基本公式的由来,记住每个热力学函数的特征变量,会利用d G 的表示式计算温度和压力对Gibbs 自由能的影响。
二.把握学习要点的建议自发过程的共同特征是不可逆性,是单向的。
自发过程一旦发生,就不需要环境帮助,可以自己进行,并能对环境做功。
但是,热力学判据只提供自发变化的趋势,如何将这个趋势变为现实,还需要提供必要的条件。
例如,处于高山上的水有自发向低处流的趋势,但是如果有一个大坝拦住,它还是流不下来。
不过,一旦将大坝的闸门打开,水就会自动一泻千里,人们可以利用这个能量来发电。
又如,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是个自发过程,但是,将氢气和氧气封在一个试管内是看不到有水生成的,不过,一旦有一个火星,氢气和氧气的混合物可以在瞬间化合生成水,人们可以利用这个自发反应得到热能或电能。
自发过程不是不能逆向进行,只是它自己不会自动逆向进行,要它逆向进行,环境必须对它做功。
例如,用水泵可以将水从低处打到高处,用电可以将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物理化学核心教材第三版课后答案沈文霞第五章一、单选题1.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单选题] *A.气球爆炸B.菜刀生锈(正确答案)C.水蒸发D.玻璃破碎答案解析:A、气球爆炸只是形状的变化,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菜刀生锈有铁锈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水蒸发,只是状态发生了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玻璃破碎,只是形状发生了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B。
2.“水是生命之源,氧气是生命之气”。
氧气的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单选题] *A.能支持燃烧(正确答案)B.不易溶于水C.密度比空气略大D.无色气体答案解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延展性等。
A、能支持物质的燃烧,属于助燃性,需要化学变化体现,属于化学性质;B、不易溶于水,属于溶解性,不需要化学变化体现,属于物理性质;C、密度比空气大,属于密度,不需要化学变化体现,属于物理性质;D、无色气体属于颜色、状态,不需要化学变化体现,属于物理性质。
故选:A。
3.下列生产工艺中,没有化学变化发生的是() [单选题] *A.“五粮”酿酒B.纺纱织布(正确答案)C.高炉炼铁D.联合制碱答案解析:A、酿酒生成了酒精,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纺纱织布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C、高炉炼铁有新物质铁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联合制碱生成了新物质碳酸钠,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B。
4.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单选题] *A.NaOH固体有吸水性——物理性质B.NaOH固体为白色片状——物理性质C.NaOH固体溶于水得到的溶液对皮肤有腐蚀性——物理性质(正确答案) D.NaOH固体放在空气中易变质——化学性质答案解析:A、NaOH固体有吸水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说法正确;B、NaOH固体为白色片状,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说法正确;C、腐蚀性属于属于化学性质,说法错误;D、NaOH固体放在空气中易变质,氢氧化钠与空气中二氧化碳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说法正确。
第八章电化学一.基本要求1.理解电化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异同点,电极的阴、阳、正、负的定义,离子导体的特点和Faraday 定律等。
2.掌握电导率、摩尔电导率的定义、计算、与浓度的关系及其主要应用等。
了解强电解质稀溶液中,离子平均活度因子、离子平均活度和平均质量摩尔浓度的定义,掌握离子强度的概念和离子平均活度因子的理论计算。
3.了解可逆电极的类型和正确书写电池的书面表达式,会熟练地写出电极反应、电池反应,会计算电极电势和电池的电动势。
4.掌握电动势测定的一些重要应用,如:计算热力学函数的变化值,计算电池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求难溶盐的活度积和水解离平衡常数,求电解质的离子平均活度因子和测定溶液的pH等。
5.了解电解过程中的极化作用和电极上发生反应的先后次序,具备一些金属腐蚀和防腐的基本知识,了解化学电源的基本类型和发展趋势。
二.把握学习要点的建议在学习电化学时,既要用到热力学原理,又要用到动力学原理,这里偏重热力学原理在电化学中的应用,而动力学原理的应用讲得较少,仅在电极的极化和超电势方面用到一点。
电解质溶液与非电解质溶液不同,电解质溶液中有离子存在,而正、负离子总是同时存在,使溶液保持电中性,所以要引入离子的平均活度、平均活度因子和平均质量摩尔浓度等概念。
影响离子平均活度因子的因素有浓度和离子电荷等因素,而且离子电荷的影响更大,所以要引进离子强度的概念和Debye-Hückel 极限定律。
电解质离子在传递性质中最基本的是离子的电迁移率,它决定了离子的迁移数和离子的摩尔电导率等。
在理解电解质离子的迁移速率、电迁移率、迁移数、电导率、摩尔电导率等概念的基础上,需要了解电导测定的应用,要充分掌握电化学实用性的一面。
电化学在先行课中有的部分已学过,但要在电池的书面表示法、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的写法、电极电势的符号和电动势的计算方面进行规范,要全面采用国标所规定的符号,以便统一。
第六章 相平衡三.思考题参考答案1.硫氢化铵4NH HS(s)的分解反应:① 在真空容器中分解;② 在充有一定3NH (g)的容器中分解,两种情况的独立组分数是否一样?答: 两种独立组分数不一样。
在①中,C =1。
因为物种数S 为3,但有一个独立的化学平衡和一个浓度限制条件,所以组分数等于1。
在②中,物种数S 仍为3,有一个独立的化学平衡,但是浓度限制条件被破坏了,两个生成物之间没有量的限制条件,所以独立组分数C =2。
2.纯的碳酸钙固体在真空容器中分解,这时独立组分数为多少?答: 碳酸钙固体的分解反应为 32CaCO (s)CaO(s)CO (g)+物种数为3,有一个平衡限制条件,但没有浓度限制条件。
因为氧化钙与二氧化碳不处在同一个相,没有摩尔分数的加和等于1的限制条件,所以独立组分数为2。
3.制水煤气时有三个平衡反应,求独立组分数C ?(1) H 2O(g)+ C(s)= H 2(g)+ CO(g)(2) CO 2(g)+ H 2(g)= H 2O(g)+ CO(g)(3) CO 2(g)+ C(s)= 2CO(g)答: 三个反应中共有5个物种,5S =。
方程(1)可以用方程(3)减去(2)得到,因而只有2个独立的化学平衡,2R =。
没有明确的浓度限制条件,所以独立组分数3C =。
4.在抽空容器中,氯化铵的分解平衡,43NH Cl(s)NH (g)HCl(g)+。
指出该系统的独立组分数、相数和自由度数?答:反应中有三个物种,一个平衡限制条件,一个浓度限制条件,所以独立组分数为1,相数为2。
根据相律,自由度为1。
即分解温度和分解压力两者之中只有一个可以发生变化。
5.在含有氨的容器中氯化铵固体分解达平衡,43NH Cl(s)NH (g)HCl(g)+。
指出该系统的独立组分数、相数和自由度?答: 反应中有三个物种,一个平衡限制条件,没有浓度限制条件。
所以独立组分数为2,相数为2,自由度为2。
6.碳和氧在一定条件下达成两种平衡,指出该系统的独立组分数、相数和自由度数。
第二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一.基本要求1.掌握热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各种系统、环境、热力学状态、系统性质、功、热、状态函数、可逆过程、过程和途径等。
2.能熟练运用热力学第一定律,掌握功与热的取号,会计算常见过程中的, , Q W U ∆和H ∆的值。
3.了解为什么要定义焓,记住公式, V p U Q H Q ∆=∆=的适用条件。
4.掌握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和焓仅是温度的函数,能熟练地运用热力学第一定律计算理想气体在可逆或不可逆的等温、等压和绝热等过程中,, , , U H W Q ∆∆的计算。
5.掌握等压热p Q 与等容热V Q 之间的关系,掌握使用标准摩尔生成焓和标准摩尔燃烧焓计算化学反应的摩尔焓变,掌握r m U ∆与r m H ∆之间的关系。
6.了解Hess 定律的含义和应用,学会用Kirchhoff 定律计算不同温度下的反应摩尔焓变。
二.把握学习要点的建议学好热力学第一定律是学好化学热力学的基础。
热力学第一定律解决了在恒定组成的封闭系统中,能量守恒与转换的问题,所以一开始就要掌握热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要通过听老师讲解、看例题、做选择题和做习题等反反复复地加深印象,才能建立热力学的概念,并能准确运用这些概念。
例如,功和热,它们都是系统与环境之间被传递的能量,要强调“传递”这个概念,还要强调是系统与环境之间发生的传递过程。
功和热的计算一定要与变化的过程联系在一起。
譬如,什么叫雨?雨就是从天而降的水,水在天上称为云,降到地上称为雨水,水只有在从天上降落到地面的过程中才被称为雨,也就是说,“雨”是一个与过程联系的名词。
在自然界中,还可以列举出其他与过程有关的名词,如风、瀑布等。
功和热都只是能量的一种形式,但是,它们一定要与传递的过程相联系。
在系统与环境之间因温度不同而被传递的能量称为热,除热以外,其余在系统与环境之间被传递的能量称为功。
传递过程必须发生在系统与环境之间,系统内部传递的能量既不能称为功,也不能称为热,仅仅是热力学能从一种形式变为另一种形式。
第一章 气体2.将温度为300 K ,压力为1800 kPa 的钢瓶中的氮气,放一部分到体积为20 3dm 的贮气瓶中,使贮气瓶压力在300 K 时为100 kPa ,这时原来钢瓶中的压力降为1600kPa (假设温度未变)。
试求原钢瓶的体积。
仍假设气体可作为理想气体处理。
解: 设钢瓶的体积为V ,原有的气体的物质的量为1n ,剩余气体的物质的量为2n ,放入贮气瓶中的气体物质的量为n 。
根据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11pV n RT =22p V n RT = 121212()p V p V V n n n p p RT RT RT=-=-=- 333311100 kPa 2010 m 0.80 mol 8.314 J mol K 300 Kp V n RT ---⨯⨯===⋅⋅⨯ 12nRT V p p =- 1130.80 mol 8.314 J mol K 300 K 9.98 dm (1 800 1 600) kPa--⨯⋅⋅⨯==-5.有氮气和甲烷(均为气体)的气体混合物100 g ,已知含氮气的质量分数为0.31。
在420 K 和一定压力下,混合气体的体积为9.95 3dm 。
求混合气体的总压力和各组分的分压。
假定混合气体遵守Dalton 分压定律。
已知氮气和甲烷的摩尔质量分别为128 g mol -⋅和116 g mol -⋅。
解: 混合气体中,含氮气和甲烷气的物质的量分别为2N 10.31100 g 1.11 mol 28 g mol m n M -⨯===⋅ 4CH 1(10.31)100 g 4.31 mol 16 g mol n --⨯==⋅ 混合气体的总压力为nRT p V= 1133(1.11 4.31) mol 8.314 J mol K 420 K 9.9510 m---+⨯⋅⋅⨯=⨯ 1 902 kPa =混合气体中,氮气和甲烷气的分压分别为22224N N N N CH n p x p p n n ==⨯+总总 1.11 1 902 kPa 389.5 kPa 1.11 4.31=⨯=+ 4CH (1902389.5) kPa 1 512.5 kPa p =-=12.在一个容积为0.5.3m 的钢瓶内,放有16 kg 温度为500 K 的4CH (g),试计算容器内的压力。
第九章表面现象一.基本要求1.了解发生各种表面现象的根本原因,掌握表面Gibbs自由能和表面张力的概念,了解它们的异同点。
2.了解弯曲表面下附加压力产生的根本原因,知道附加压力与曲率半径的关系,会熟练使用Laplace公式。
3.了解弯曲表面下的蒸气压与平面相比有何不同,能熟练使用Kelvin公式计算凸面和凹面下的蒸气压,会用这个基本原理来解释常见的过饱和现象。
4.了解产生表面吸附的原因,会使用Gibbs吸附等温式解释表面活性剂和非表面活性剂的表面超额情况。
5.了解表面活性剂在润湿、发泡、增溶、乳化、洗涤等方面的作用。
6.了解固体表面吸附的基本原理和会使用吸附等温式。
二.把握学习要点的建议所有表面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表面分子(原子)受力不均匀所造成的。
就是由于表面分子(原子)具有这个不平衡的剩余力场,使得固体和液体表面都有吸附能力,使得在弯曲表面下产生附加压力,而由于这个附加压力使得弯曲表面上的蒸气压与平面不同,因而产生了一系列的过饱和现象。
所以,本章主要掌握表面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和Laplace公式、Kelvin公式和Gibbs吸附等温式的意义和运用。
表面Gibbs自由能和表面张力虽然数量相同,用同一符号表示,但它们的物理意义和单位却不同,是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表面分子受力不均匀的情况。
这一章计算题的类型不多,主要使用Laplace公式、Kelvin公式和Gibbs吸附等温式来做相应的计算。
但表面化学基本原理的应用面却十分广泛,表面现象在生产、生活、生命和环境等各个方面处处都有体现,各种表面活性剂被广泛应用于化工、制药、纺织、食品、采矿、农业及洗涤等各种领域。
在学习这一章时应结合自己的专业实际和生活环境,将所学的表面化学的基本原理与实际的生产、生活进行联系,以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拓宽有关应用的知识面。
三.思考题参考答案1.表面Gibbs自由能与表面张力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答:它们的共同点是:①都反映了表面分子(或原子)受力不均匀的情况;②两者的数值相同,通常用同一个符号表示。
四.概念题参考答案1.在等温、等压且不做非膨胀功的条件下,当反应的1r m 5 kJ mol G -∆=⋅时,该反应自发进行的方向为( )(A) 正向自发进行 (B) 逆向自发进行(C) 无法判断 (D) 反应不能进行答:(C)。
判断反应能否自发进行,要用等温、等压且不做非膨胀功的条件下r m G ∆的变化值,而不能用r m G ∆的值。
除非该反应是在标准压力下进行,则r m 0G ∆>,反应能逆向自发进行。
或者r m G ∆是一个绝对值很大的负值,改变压力商也不可能改变r m G ∆的符号,则r m G ∆也小于零,这时可以估计反应能自发正向进行。
2.理想气体混合物在化学反应达平衡时,应该使用下列哪个关系式 ( )(A )r m ln p G RT K ∆=- (B )r m ln p G RT K ∆=-(C )r m ln x G RT K ∆=- (D )r m ln c G RT K ∆=-答:(B )。
根据理想气体化学势的表示式,对数项中用B /p p 表示,在化学反应等温式中,对数项中是压力商p Q ,达平衡时,是平衡时的压力商,所以标准平衡常数是p K ,相应的Gibbs 自由能的变化值为r m G ∆。
3.理想气体反应23CO(g)2H (g)CH OH(g)+=的r m G ∆与温度T 的关系为:1r m /(J mol )21 66052.92/K G T -∆⋅=-+。
若要使反应的平衡常数大于1,则应控制的反应温度为( )(A) 必须低于℃ (B) 必须高于409.3 K(C) 必须低于409.3 K (D) 必须等于409.3 K答:(C)。
r m G ∆与标准平衡常数p K 的关系式为r m ln p G RT K ∆=-,要使1p K =,则r m 0G ∆=。
从已知的关系式,解得409.3 K T =。
要使反应在标准压力下能自发正向进行,r m G ∆必须小于零,所以,根据已知的关系式,反应温度必须低于409.3 K 。
物理化学核心教程(第二版)沈文霞编科学出版社-课后习题详解第四章第四章多组分系统热力学三.思考题参考答案1.偏摩尔量与摩尔量有什么异同?答:对于单组分系统,只有摩尔量,而没有偏摩尔量。
或者说,在单组分系统中,偏摩尔量就等于摩尔量。
只有对多组分系统,物质的量也成为系统的变量,当某物质的量发生改变时,也会引起系统的容量性质的改变,这时才引入了偏摩尔量的概念。
系统总的容量性质要用偏摩尔量的加和公式计算,而不能用纯的物质的摩尔量乘以物质的量来计算。
2.什么是化学势?与偏摩尔量有什么区别?答:化学势的广义定义是:保持某热力学函数的两个特征变量和除B 以外的其他组分不变时,该热力学函数对B物质的量nB求偏微分。
通常所说的化学势是指它的狭意定义,即偏摩尔Gibb自由能,即在等温、等压下,保持除B以外的其它物质组成不变时,Gibb自由能随B物质的量的改变的变化率称为化学势。
用公式表示为:GBnBT,p,nC(CB)偏摩尔量是指,在等温、等压条件下,保持除B以外的其余组分不变,系统的广度性质某随组分B的物质的量nB的变化率,称为物质B的某种广度性质某的偏摩尔量,用某B表示。
也可以看作在一个等温、等压、保持组成不变的多组分系统中,当nB1mol时,物质B所具有的广度性质某B,偏摩尔量的定义式为某某BnBT,p,nC(CB)def化学势与偏摩尔量的定义不同,偏微分的下标也不同。
但有一个例外,即Gibb自由能的偏摩尔量和化学势是一回事,狭意的化学势就是偏摩尔Gibb自由能。
3.Roult定律和Henry定律的表示式和适用条件分别是什么?答:Roult定律的表示式为:pApA某A。
式中某某pA为纯溶剂的蒸气压,pA为溶液中溶剂的蒸气压,某A为溶剂的摩尔分数。
该公式用来计算溶剂的蒸气压适用条件为:定温、稀溶液、非挥发性溶质,后来推广到液态混合物。
Henry定律的表示式为:pBpA。
k某,B某Bkm,BmBkc,BcB。
式中k某,B,km,B和kc,B分别是物质B用不同浓度表示时的Henry系数,Henry系数与温度、压力、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