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特色治疗 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41 MB
- 文档页数:16
中医治疗糖尿病足良方6首糖尿病足是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截肢残疾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患者因末梢神经病变,下肢动脉供血不足以及细菌感染等多种因素,引起足部疼痛、皮肤深溃疡、肢端坏疽等病变,统称为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不但导致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而且造成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
糖尿病患者由于神经病变往往导致脚的感觉丧失或减低而易受外伤,轻微的外伤都能迅速导致溃疡、感染和坏疽,以致最终不得不截肢。
因此,本病在临床应给予足够重视,患者应及时就医诊治。
处方一:冰矾炉甘散外敷【药物组成】冰片、明矾、炉甘石各等份。
【治疗方法】上药共为细末。
取适量,外敷溃疡局部,覆盖无菌纱布,用绷带包裹,每天换药1~2次。
【功效】抗炎收敛,祛腐生肌。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56例,治愈20例,显效28例,有效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2.86%。
刘某,男,58岁。
患糖尿病3年,长期服用降血糖药,血糖基本稳定,1个月前因蚊虫叮咬右足趾感染,致足背部溃疡、痒痛。
诊见右足背溃疡面约5.Ocm×3.Ocm,有脓性分泌物,溃疡面皮肤周围红肿,瘙痒疼痛。
将溃疡面彻底清创后,用冰矾炉甘散涂于创面,覆盖无菌纱布加绷带包裹,每天换药1次,并配合口服消炎药和降糖药物治疗。
1个月后,创面完全愈合,痛痒消失,随访至今未复发。
【经验心得】本病属于中医学“消渴病”“脱疽”范畴,本病需标本同治(降低血糖,改善下肢局部血液循环,去除坏死组织)。
临床上治疗糖尿病足部溃疡方法较多,多采用内外合治,尤其注重外治法。
本方中冰片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明矾外用燥湿止痒;炉甘石具有收湿祛腐、消肿止痛的作用。
三药合用则产生抗炎收敛、祛腐生肌之功效,故能抑制创面炎症反应,促进渗液吸收及坏死细胞重新生长,适宜于治疗糖尿病足部溃疡。
处方二:化瘀通脉汤外洗【药物组成】当归30g,生地黄15g,川芎20g,赤芍10g,桃仁10g,红花10g,牛膝15g,桂枝10g.乳香10g,没药10g,透骨草15g,细辛6g,独活18g,白芷20g,防风10g,蝉蜕10g。
糖尿病及并发症中医特色治疗糖尿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的发生概率逐步上升,已经逐步发展成为除心血管以及肿瘤疾病以外对于人类健康威胁较大的非传染性疾病。
目前糖尿病治疗期间依然以药物治疗为主,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所应用的降糖药物存在诸多不足。
随着医学的发展以及进步,在糖尿病治疗期间选择应用中医治疗措施的内容在不断丰富,辩证治疗、中药外治以及中西医结合、推拿、针灸等中医特色治疗措施在糖尿病治疗期间广泛应用,可以从根本上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那么,糖尿病发展期间存在的并发症有哪些呢?中医特色治疗是否取得了理想的效果?1.从中医角度阐述糖尿病致病机制糖尿病作为一种比较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在应用?期间由遗传以及环境等因素互相作用,属于一种临床综合征。
从中医角度来讲,糖尿病隶属于“消渴”的范畴内,是因情志失调、饮食不节以及禀赋不足和劳累过度所引起的,具有疾病隐匿、缠绵难愈以及病情多变的特点,分析糖尿病的致病机制,一般情况下存在气阴两虚、阴虚燥热。
中医还表示,肾为先天之本,脾脏功能强弱和肾脏功能之间具有密切联系,如果患者存在肾虚现象会影响到脾脏功能,脾气亏虚会出现代谢异常,从而形成糖尿病。
糖尿病的基本病机呈现为脾肾亏虚,因脾虚运化无力,导致机体失去濡养,肾脏各组织失去温煦,脏腑功能处于异常状态,容易造成器官及系统正常生理功能的减弱,长此以往气血运行乏力,气机郁滞会形成痰、淤。
2.糖尿病发展期间存在的并发症糖尿病患者存在的并发症可以划分为急性并发症以及慢性并发症,所呈现的慢性并发症包含心脑血管病变、动脉硬化疾病、大血管病变、高血压以及糖尿病足等相关类型。
微血管并发症主要包含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会造成视力下降和失明,此外还存在蛋白尿、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以及糖尿病神经病变和手足麻凉、尿失禁、视物重影等相关症状。
急性并发症主要包含因血糖指标处于过高状态的高渗昏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中医特色治“糖足”,不仅保肢还能保命作者:赵非来源:《祝您健康》 2018年第11期早期干预,引起重视所谓糖尿病足,其实就是糖尿病患者因血管闭塞缺血组织失去活力,导致神经病变、足部失去感觉,并且合并感染,由此而导致的坏疽。
曹烨民教授介绍说,目前临床上治疗糖尿病足,首先就是要降糖,保证血糖控制理想,同时进行一些抗感染的治疗,并要做好多重危险因素控制。
如果在病发早期进行积极的预防和介入,其截肢率可降低50%。
当然若不能改善足部血液循环,对于较严重的坏疽,临床上仍常采取高位截肢术,且截肢后死亡率依然很高。
“糖尿病足”是多疾病因素综合结果“出现莫名的腿部‘抽筋’,不要认为只是缺钙;走上几步就累,不要认为只是年老力衰……因为,对于那些有长期糖尿病史的患者而言,这些都可能是‘糖尿病足’的前期症状。
”曹烨民教授表示,随着国民健康意识的增强,大家对于糖尿病的健康危害已经引起了一定的重视。
然而,不少糖尿病患者有时往往只关注了自己的血糖,却忽略其他一些因素,如肥胖、高血脂、高血压、吸烟等,都可能导致人体的大小血管、神经、肌腱、筋膜等组织发生病变,足部组织代谢失调,循环、营养障碍,感觉迟钝或丧失,进而易于损伤或被细菌、霉菌等感染,最终形成糖尿病足坏疽。
“糖尿病足”诱因来自三方面据曹烨民教授介绍,目前临床上一般认为,造成糖尿病足的原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周围神经病变、下肢血管病变和感染。
神经病变会使患者足部感觉减退或消失,妨碍患者对一些不合适的因素进行调整,如袜子过紧和鞋子过小、洗脚水过烫等,进而就会使足部经常受损,长期还会导致足部肌肉萎缩,最终引发足部畸形、诱发坏疽的危险;下肢缺血则会使已有的溃疡难以愈合、迁延反复,而且缺血本身又是造成皮肤溃疡的重要原因,双重作用下,极易诱发坏疽;此外,糖尿病患者,尤其是病情控制不好的患者,体质差、抵抗力弱,很容易就会被一些外源性的细菌、病毒感染。
一旦发生感染,往往难以控制,最终也会导致坏疽的产生。
糖尿病患者的中药熏洗疗法
古语云“春天熏足,升阳固脱;夏天熏足,暑湿可祛;秋天熏足,肺润肠濡;冬天熏足,丹田温灼”。
中药熏洗是中医传统特色治疗项目,主要是在中医辨证施治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中药药力和热力,对患部皮肤进行熏蒸、淋洗,使药液通过皮肤渗透作用,致血管扩张,气血调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其作用机制主要为:通过药液的作用,刺激血管神经,促进局部血液淋巴循环;通过热力的作用,降低神经末梢的兴奋性,降低疼痛。
糖尿病在祖国医学中称“消渴病”,主要因消渴日久,致机体气阴两虚,血液运行推动无力,血失温煦濡养而致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而使肢体麻木,不通则痛。
中药熏洗能明显改善患者肢体麻凉胀痛的症状。
糖尿病患者在家中可自行进行熏洗,首先将浸泡好的药液煮沸,倒入足浴木桶中,将肢体抬高置于木桶上进行熏蒸。
用浴巾覆盖在肢体上,以防药液的热力散失过快,熏蒸20分钟为宜。
然后加入冷水,待水温降至40℃~45℃,将肢体浸泡于药液中,进行淋洗治疗,时间为20分钟。
熏洗完毕,及时用温水清洗并擦干肢体,以免感受风寒。
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对温度、痛觉反应迟钝,护理时需注意药液温度,以免烫伤皮肤。
在熏洗过程中要注意身体有无不适,观察肢体皮肤是否出现红肿热痛等现象。
如有不适,应立即停止,休息片刻,饮一杯温开水。
如症状未能得到缓解,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