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的历史与历史的报刊
- 格式:pdf
- 大小:790.70 KB
- 文档页数:5
关于历史的新闻报刊
历史的新闻报刊是记录特定时期的历史事件、社会情况和文化风貌的宝贵资源。
这些新闻报刊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信息,可以帮助研究者、历史学家和普通读者了解过去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
以下是有关历史新闻报刊的一些关键方面:
时间背景:历史新闻报刊通常是在特定时期出版的,因此它们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状况。
通过研究这些报刊,人们可以窥见过去的生活和事件。
历史事件报道:这些报刊记录了当时的重大历史事件,如战争、政治选举、天灾人祸、社会运动等。
这些报道提供了事件发生时的见证和分析。
社会和文化风貌:历史新闻报刊也包括社会和文化方面的报道,如社会习俗、流行趋势、艺术和文化活动。
它们可以描绘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
政治观点和宣传:不同历史时期的报刊可能受政治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包括政府宣传、政治党派立场等。
因此,它们也可以反映当时的政治立场和舆论。
技术和出版历史:历史新闻报刊的制作和分发也反映了当时的印刷和媒体技术。
这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媒体发展和传播方式的历史。
存档和数字化:一些历史新闻报刊已被存档和数字化,使其更容易访问和研究。
这些数字化档案有助于保护历史资料,使其不易丧失
或腐化。
研究和教育:历史新闻报刊是研究历史、进行学术研究和历史教育的重要资源。
它们可以作为教材、论文写作和学术研究的基础。
文化遗产:历史新闻报刊是国家和社会的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它们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历史记忆。
对于历史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来说,历史新闻报刊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研究和保护这些历史文献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过去,从而更好地应对现在和未来的挑战。
初中厉史各个时期的报纸
1、《申报》:1872年一位名叫XX的英国商人在上海创办《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2、《时务报》、《国闻报》和《万国公报》:戊戌变法时期,比较著名的是由XXX、XXX、XXX于1896年在上海创办的《时务报》和XX在天津主编的《国闻报》;中国近代有2个名叫《万国公报》的刊物。
一是1868年9月5日在上海由XXX等传教士创办的一份刊物。
同时也是一份对中国近代发展影响巨大而深远的刊物之一。
二是XXX在”公车上书”之后不久,也创办了一份报纸名为《万国公报》。
《万国公报》自1895年8月17日开始正式刊行,为双日刊,每册有编号,无出版年月。
由46期开始把《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
3、《民报》:辛亥革命时期比较著名的报刊就是《民报》。
《民报》是中国同盟会机关报,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11月在日本东京创刊。
改良派刊物《新民丛报》。
4、《新青年》和《每周评论》:在新文化运动期间,比较著名的报刊是XXX于1915年在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XXX、XXX在北京创办《每周评论》,是“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的旗帜,在国内文坛有广泛的影响,其主要宣传的是马克思主义思想。
5、《新华日报》和《解放日报》: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中国历史上第一份近代化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新闻纸略论---我国中文报刊史上刊载的第一篇新闻学专文蜜蜂华报----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广州记录报(广东记事报)---第一份英文报纸遐迩贯珍---最早使用铅印的中文报刊,香港最早出版的中文刊物遐迩贯珍的布告篇---最早在中国报刊上推出广告收费举措香港船头货价纸--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申报---在国内报纸上出现第一条国内新闻电讯,最早发布号外民报--我国最早使用白话文和标点符号的报纸消闲报---我国报纸的第一个副刊德臣抱--香港出版时间最长的英文报纸读开元杂抱--最早有关唐代官报的文字记载小报---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急选报---世界上最早称为报的印刷品第一份定期中文刊物,距今190年。
1827年传教士又在广州办《广东纪录报》,是在中国土地上第一份中文报纸,距现在也有178年了。
至於中国人自办的报纸,为1874年王韬在上海办的《循环日报》,距今为134年。
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近代报纸:《蜜蜂华报》(Abelha da China?),是学者们一致评定的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近代报纸,中国第一份由外国人创办的报纸和澳门第一份报纸。
《蜜蜂华报》以周刊形式出版,葡文刊载,创刊于1822年9月12日(清朝道光二年),于1823年12月26日停刊,共出版了67期。
澳门作为中国最早开放予外国人的门户,是昔日国际贸易的商港,澳门内的文化事业发展比较早,已造就了出版报纸的必要条件。
而当时的葡萄牙国与澳门的政治形势,更直接促使了《蜜蜂华报》的出版。
1822年8月19日,葡萄牙立宪派的土生葡人领袖巴波沙被选举为澳门议事会主席,并驱逐葡萄牙保守派大法官亚利鸦架与澳门总督欧布基出境。
巴波沙与医生阿美达(Jose da Almeida Carvalho e Silva)著手创办《蜜蜂华报》,以狂螫当时辖区内的葡萄牙保守派。
历史报刊归纳总结历史报刊是了解过去的重要资源,它们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为研究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和线索。
本文将对几个历史报刊进行归纳总结,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历史知识。
1. 《人民日报》《人民日报》创刊于1948年,是中国共产党的喉舌和中央机关报。
该报以反映党和政府的政策方针、宣传党的理论、代表人民利益为宗旨。
它报道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阶段,记录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和进展。
在阅读《人民日报》时,读者可以了解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和变化。
2. 《卫报》《卫报》创刊于1821年,是英国历史最悠久的报纸之一。
它以中立、自由和进步的价值观而闻名。
该报对英国历史上的政治事件、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有着深入的报道和评论。
读者可以通过阅读《卫报》了解英国近代史的重要转折点,如英国工业革命、女性解放运动和民主改革等。
3. 《纽约时报》《纽约时报》成立于1851年,是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
该报以客观、独立和权威的报道而著称。
它涵盖了美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如美国南北战争、民权运动和冷战等。
此外,该报还对全球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报道。
通过阅读《纽约时报》,读者可以了解到美国及全球历史上的许多重要时刻和趋势。
4. 《法兰克福报》《法兰克福报》创刊于1949年,是德国最重要的报纸之一。
该报在二战后成立,致力于反映和建设自由、公正、和平的社会价值观。
它对德国历史上的战后重建、东西德统一和欧洲一体化进程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报道和评论。
通过阅读《法兰克福报》,读者可以了解到德国及欧洲历史上的一系列重要事件和发展。
5. 《俄罗斯报》《俄罗斯报》是俄罗斯联邦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创刊于1990年。
该报致力于报道和评论俄罗斯及世界各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件。
它对苏联解体、俄罗斯政治体制转型以及与国际社会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报道。
通过阅读《俄罗斯报》,读者可以了解到俄罗斯及其周边地区近年来的重大历史变革和动态。
报纸的发展历程及趋势中国古代报纸的发展是中国报纸发展史上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阶段。
因此,对中国古代报纸的发展的综述显得尤其重要。
要综述中国古代报纸的发展,首先要知道中国古代报纸是什么,有何特征。
中国古代报纸是指在唐代出现的有确证的专门用以传播新闻的媒介而其特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形式和发行与传递不同于现代报纸。
中国古代报纸的发展始于唐代的“报”与“状”至清代报纸。
总括一千二百多年,其中既有相当发达的宋代报纸,也有尚存疑的元代报纸,明清两代的报纸各具特色,但都更加趋于为统治者服务(一)中国最早的报纸——唐朝的官报中国古代的报纸起始于唐朝。
最先问世的是唐朝政府发行的官报(内容是宫庭动态,读者是首都官吏)。
“开元杂报”出版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是已知的最早的一份官报。
唐人孙樵所写的《读开元杂报》一文,是关于这份古代官报的最早的记载。
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收藏的“敦煌邸报”(内容是通报归义军节度使的使臣到朝廷索要符节的经过情节),发行于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被发现,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报纸,也是世界现存的古老的报纸。
(二)宋朝的“邸报”和“小报”封建官报在宋朝有了较大的发展,当时称为“邸报”、“朝报”、“邸钞”、“进奏院状”、“状报”,“邸报”是其中最流行的称呼。
“邸报”的发行机构是各地派驻首都的进奏院。
“邸报”的发行制度:门下省编定,给事中判报,通过进奏院的各地进奏官“报行天下”。
“邸报”的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书命令,皇帝的起居言行,封建政府的法令、公报,有关官吏任免赏罚的消息和大臣的章奏文报(重大军情)。
“邸报”的新闻发布工作受到封建政府当权派的严密控制。
宋朝的新闻检查制度:“定本”制度。
(新闻检查制度。
公元999年。
为控制新闻发布,进奏院要把编好的样本送枢密院审查,通过的样本叫“定本”)宋朝的“邸报”大部分是手抄的,其中的小部分可能使用雕板印刷。
“小报”起始于北宋末年,流行于南宋,被当时的读者隐称为“新闻”,是一种非官方的报纸。
从中国报纸的起源与发展探究其未来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报纸的国家.唐朝开元年间,在长安出的<<开元杂报>>是第一份用纸印刷的报纸.投递这份报纸的机构,当时叫邮驿,投递人员为唐朝兵部军卒,腰束革袋,带上铃铛,骑着快马传邮,听到铃声,行人都远离路旁。
1638年(崇祯11年)以后,由于普遍采用活字排版,报纸的发行量增大,但因战争频繁,交通堵塞等情况,江南一代当天的报纸要个一个月后才能看到。
1878年(清光绪四年)清政府成立邮传部,开展包括投递报刊在内的邮政业,才脱离兵部转为民用。
1900年后,随着报纸的陆续创办,北京出现了六大报房,字号是:聚兴,聚恒,合成,信义,集文.这些报房控制着京城各报业的发行权,这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报房。
1911年北京各报社在琉璃厂南柳巷永兴寺,联合开办了一个报刊发行处,自此我国的报纸事业便蒸蒸日上,为其献身的人士也不计其数!据史料记载,历史上报纸的起源可追溯到几千年前,在这期间它经历了无数次的兴起与衰落,但是报纸的流行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方便。
早在距今2000年前,中国就出现过类似的文书抄本。
它是当时的官府用以抄发皇帝谕旨和臣僚奏议等文件及有关政治情况的刊物,称为《邸报》。
它具有报刊的某些特点。
可认为是最早形式的“政府公报”。
原藏于敦煌莫高窟的唐代《进奏院状》,是中国已知的最早的一份手抄邸报,距今已有1000多年了。
使用印刷术印报大约出现在1450年的欧洲。
报道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经历的报纸出现在1493年,是罗马当时印制的第一份报纸。
当时的报纸并非天天出版,只是在有新的消息时才临时刊印。
1609年,索恩在德国出版了《艾维苏事务报》,每周出版一次,这是世界上最早定期出版的报纸。
不久,报纸便在欧洲流行起来,消息报道的来源一般都依赖于联系广泛的商人。
日报首次发行于1650年,是德国人蒂莫特里茨出版的。
虽然只发行了3个月左右,但却是世界上第一份日报。
报纸指以刊载新闻和新闻评论为主,通常散页印刷,不装订、没有封面的纸质出版物。
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轨迹一:初创期(1815-1840)㈠外国人办报:由于中国封建制度和自足自己的自然经济影响,中国古代的报纸没有能够直接演进成为近代报纸,近代报刊是需是从西方引进的泊来品。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英伦敦布道会传教士威廉.米怜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办的。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也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其中一篇记述出现在马六甲地区祭祀痘娘娘活动的报道,附的一幅插图《事痘娘娘悬人环运图》,是我国报刊史上最早发表的新闻插图。
《杂闻篇》是马礼逊与1833年4月29日在澳门创办的中国最早的近代中文报刊,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马礼逊于1833年5月1日创办的《传教者与中国杂报》是中国首份以中、英文两种文字合刊的报刊。
1833年8月1日,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出版《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是外国人在中国领土办的第一份中文月刊。
之后,1838年10月18日,麦都思在广州创办并主编了中文月刊《各国消息》。
综上所述,这些报刊本质上都是宗教性报刊,其基本内容一是阐发教义,二是宣传西方文化。
后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这些报刊的宗教色彩渐趋淡薄,而政治、经济色彩则日益浓厚。
特别是对新闻信息传播的日益重视,使这些报刊的新闻传播性质日益凸显。
㈡国人办报:中国近代报刊的开端是以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办报开始的,但是国人在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人的身影较早出现在中国近代报刊历史上的是中国刻工梁发。
在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主编米怜的主要助手便是梁发。
国人在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办报活动的兴起,是始于禁烟运动时期林则徐的译报活动。
在19世纪末期,在外国人在中国报刊、新闻传播理念等的影响下,贯穿中国南北的外报网基本上形成,但是这种新式的传播媒介并没有得到国人的重视。
在中国,最先发现并重视这种近代报刊的官员是林则徐,由于林则徐被罢官免职,他只能组织人员去翻译这些外国人办的报。
中国报刊史料研究之古近代的报纸对比分析关键词:报刊史料;报纸发展;古代;近代1中国古代报纸的溯源发展与分析报纸与期刊合称为报刊,它们记录了某一时期的重大社会事件,是学者们研究某一时期的历史的重要工具。
报纸是报刊的重要分类,它的演变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成是中國历史演变发展的缩影。
唐朝时期节度使们纷纷在京都设立了办事机构,称之为邸或进奏院,在进奏院负责的官吏被称为邸吏或进奏官,他们是最初的“新闻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最早的报纸便可以追溯到唐朝。
进奏官的职责是把唐朝廷的政治时事的动态以及其他方面的消息以书面报告的形式传发给各藩镇领主,这种书面报告(即官报的雏形)被统称为“唐代进奏院状”。
不难看出,这一时期的报纸与当时唐朝的政治、军事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我们研究唐代的政治、军事历史的重要史料资源。
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报纸还未能称之为完整的报纸,它没有报头并且不定期发放,在内容上也并不具备客观性,它的传发渠道主要是由当时的进奏官直接从都城发给各藩镇地的领主,其中的不少信息是进奏官自己收集并自主筛选的,有一定的主观性。
宋代设立的都进奏院的进奏官一般是由地方委派,但受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
都进奏院的主要职责是对各进奏院的各项活动进行统一的管理,这表明此时的中国“新闻业”已慢慢进入了共同管理的“时代”,也从侧面反映出,这时的官报的政治色彩将会很强烈。
宋代“邸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受到统一的管理并按照一定制度进行。
值得一提的是,宋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雕版印刷被运用到了报纸的印刷之中,这就使得报纸的数量相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升,阅读群体的数量也逐渐增加。
明代时出现了由当时的中枢部门统一安排并下发自明代都城的官报,其名曰明代邸报,最出名的当属《万历邸钞》。
明中叶以后,随着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发展,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民间报房应势而生,现在能够看到的唯一一份明代报纸的原件《急选报》便是当时极有可能出自民间报房的产物。
中国历史上的老报纸* 《申报》简介1872年4月30日,英国人美查在上海创办《申报》。
《申报》是旧中国历史最久的报纸。
最初,隔日出版一张,4个月后改为日报后,成为著名大报。
该报立场保守。
但对时政偶有批评。
“九•一八”、“一•二八”后,态度趋向激烈,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主张实行“宪政”,反映民族资产阶级的抗日要求,发表宋庆龄严厉批评国民党的文章,登载有关人权保障同盟的报导。
鲁迅、茅盾、陶行知、巴金等常有文章。
1949年5月,上海解放时停刊。
* 《新民报》简介作为《新民晚报》的前身和“母本”、1929年创刊于南京的《新民报》,已经有七十多年历史了。
创办人陈铭德、邓季惺。
报纸定名《新民报》有两层意思:一是继承孙中山在东京创立同盟会时的机关报《民报》革命传统;二是取《诗经》“大雅”篇作育新民之意。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新民报》积极宣传抗日,主张抗敌御侮的言论和宣传报道,大得人心。
《新民报》发表《请对日绝交》等社论,极力主张抗日,1938年7月7日,周恩来同志为《新民报》抗战周年纪念特刊题词:“全民团结,持久斗争。
抗战必胜,建国必成”.1943年6月18日,成都版《新民报》创刊,出四开小型报晚刊,1945年2月1日,《新民报》成都版增出日刊。
重庆、成都日晚刊都受到欢迎。
日销数共达十万份。
解放后《新民晚报》获得了长足发展,报纸发行量和报业经济效益连续多年位居全国晚报之首。
•*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报纸--《大公报》•《大公报》创刊于一九○二年六月十七日,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一家报纸,是中国报纸中的老寿星。
(已经超过《申报》和《字林西报》)。
《大公报》以「忘我之为大」的「大」字,和「无私之为公」的「公」字作为报名,这是一个响当当的报名。
在旧中国,《大公报》曾经出过天津、上海、武汉、重庆、桂林、香港等六个版,日总发行量接近二十万份,这在当时,是一个空前的数字。
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唯一的一名长驻欧洲的中国的战地记者,就是《大公报》的萧乾,第一个派记者(范长江)深入边区,发表系列通讯,向全国公众报道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各方面情况的,也是《大公报》。
17.《中国女报》:《中国女报》于1907年1月在上海创刊,通俗月刊,由秋瑾创办并自任主编兼发行人。
该报以妇女为主要读者对象,以争女权、争独立、争解放为宗旨,把提倡女权和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相结合,出版了两期即由因秋瑾被捕就义停刊。
18.《神州日报》:是于右任创办的第一家报纸,也是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日报,1907年4月2日创刊于上海。
地位:①填补了上海缺少革命报纸的空白,深受读者欢迎,销数过万。
②新闻增量大增,成为名副其实的“新闻纸”。
内容:①该报比较注意宣传策略,对清政府的抨击多采用旁敲侧击的方式。
借口“有闻必录”,大量报道革命党人的武装起义等活动,并全文照发起义军的文告。
②大量刊载暴露清政府腐朽残暴的新闻与评论,并对侵华列强进行抨击。
结局:创刊80天后,报馆遭火灾,于右任无力恢复故退出,杨毓麟接办。
该报言论较为驳杂,成为当时上海有影响的报纸,直到上海光复前,但仍被认为是革命派的言论机关。
19.“竖三民”:同盟会成立后,为了宣传革命思想,革命派在国内创办了大批报纸,在上海影响较大的是于右任创办的几家报纸。
1909年5月15日,于右任在上海租界创办了《民呼日报》,该报以“为民请命”为宗旨,革命色彩鲜明,内容以报道荒灾为重点,大量揭露清廷统治下民不聊生的事实,出版92天后被封。
1909年10月3日,于右任又创办了《民吁日报》,该报风格与内容和前者一脉相承,集中报道并声援正在开展的抵制日货的运动,出版一个月后被封。
1910年10月11日,于右任创办《民立报》,得到孙中山的支持,成为是上海同盟会总部的机关报和联络机关,是辛亥革命时期国内最有影响的报纸。
该报重点宣传“三民主义”,公开预言革命胜利的到来。
《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都用“民”字打头,都由于右任创办,时间相衔接,风格和基调协同,被人称为“竖三民”。
“竖三民”在上海地区为革命派的舆论宣传做出了很大贡献。
20.《大江报》案:”清末著名报案,发生在武汉。
世界上最早的报纸报纸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了解信息最为简单也是最为日常的方式之一,那你知道报纸最早出现是在哪个国家吗,以下是小编为你搜集整理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世界上最早的报纸出现在古老的中国《邸报》是世界上发行最早,时间最久的报纸。
西汉时期,为加强皇权,汉王朝实行有利于中央集权的郡县制,把全国分为三十六个大郡,在郡下一级又分若干县,由中央统一管理。
各郡在首都长安都设有办事机构,相当于现在的各省驻京办事处,这个办事处称为“邸”。
“邸”内派驻有办事员,负责将上峰的信息收集起来,写在竹简或绢帛上,通过驿站传送给各郡的太守参阅。
而这一写有信息的竹帛就称之为《邸报》。
伴随着古代中央王权的不断加强,“邸报”也一直得以很好的发展,自汉、唐、宋、元、明直到清代,《邸报》的名称虽屡有改变,发行却一直没有中断过,其性质和内容也没有多大变动。
在这一历史过程中,纸张的出现使得“邸报”的书写与发行更加的容易,到了唐代,由于雕版印刷的广泛运用,同时,中国中央王朝的版图扩大,《邸报》的运用就更加数量化、规范化。
第一份用纸印刷的报纸,投递这份报纸的机构, 当时叫邮驿,投递人员为唐朝兵部军卒,腰束革袋,带上铃铛,骑着快马传邮,听到铃声,行人都远离避让。
唐玄宗时期,《邸报》又称为《开元杂报》。
到了明代,中央已有专门的机构通政司进行《邸报》的编发工作,发行日期和发行对象也日趋稳定,形成国家性新闻刊物。
已经初步具有了现在报纸的某些元素。
1638年( 明崇祯11 年),《邸报》开始使用活字排版,报纸的发行量增大, 但因战争频繁, 交通堵塞等情况, 江南一带当天的报纸要个一个月后才能看到。
清代《邸报》发行量更多了,后来改名为《京报》,成为广大官吏、学者、甚至平民都能阅读的报纸了。
一直出版到清朝皇帝退位,《邸报》才正告寿终。
西方人一直认为世界上最早的报纸是罗马共和国在公元前60年创建的《每日纪闻》,他最早是一块树立在罗马元老院门口的木牌,用于向广大罗马市民发布元老院的最新决策。
报纸是怎么产生的?报纸从诞生到今天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历史,公元前60年,古罗马政治家恺撒把罗马市以及国家发生的时间书写在白色的木板上,告示市民。
这便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
中国在7世纪,唐朝宫廷内就发行过手写的传阅版,这应该算是中国最早的报纸。
1450年,欧洲的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技术,于是印刷的报纸开始发行。
1493年,罗马发行的报纸上刊登了哥伦布航海的消息。
当时的报纸只是在发生引人注目的大事件时才发行。
1609年,德国率先发行定期报纸,虽是周报,但很快波及整个欧洲。
世界上第一张日报在1660年发行于德国,法国1631年才出现报纸,而英国由于当时发生了政治事件,报纸才得以发行。
美国的第一张报纸是独立前的1704年,由波士顿邮局局长发行的《波士顿通讯》。
历史发展到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报纸已在欧洲各国相继发行,并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喜爱和接受。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报纸实现了从“小众”到“大众”的过程,经历了一次较大的“飞跃”。
这一时期,报纸的发行量直线上升,由过去的几万份增加到十几万份,几十万份乃至上百万份:读者的范围也不断扩大,由过去的政界,工商界等上层人士到中下层人士。
这种由量的积累而产生的质的飞跃,宣告了一个时代——大众传播时代的来临。
这一次“飞跃”标志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达到顶峰。
相对于封建社会的“小众化”(贵族化)而言,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报刊已经具有了“大众化”的倾向。
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从而将资产阶级报业带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以普通民众为读者对象的“廉价报纸”(亦即“大众化”报纸)时期。
这一时期,由于报纸日渐迎合下层民众的口味,且售价低廉,读者范围不断扩大。
然而,这一时期的“大众化”只是具有初步的形态,其发展也十分不稳定,与后来的大众化报纸不可同日而语。
其次,这次飞跃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的进步。
19世纪大众化的廉价报纸出现以后,尤其是19世纪末报纸的“大众化”过程完成之后,报纸不再接受党派津贴而转为自由出版,独立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