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公共空间改造设计方案 ——以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8.85 MB
- 文档页数:10
可持续的湿地系统,可清游的江南水乡可生长的绿色风景,可交往的亲切家园可歌咏的风华年代,可力行的求是精神水绿编织的风光与人文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景观规划设计方案第一部分:项目概况与基地分析1.1项目背景1.1.1 浙江大学简介:浙江大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全国重点大学,前身求是书院成立于1897年,为中国人自己创办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
浙江大学经历了求是书院、浙江高等学堂、国立第三中三大学、国立浙江大学、浙江大学等几个发展阶段,并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全国高等院校调整时,被分为多所单科学校。
1998年9月,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重新合并,组建成新的浙江大学,共设紫金港、玉泉、西溪、华家池、之江5个校区,占地面积5.33平方公里,分布在杭州市区不同区域。
经过一百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成为一所基础坚实、实力雄厚、特色鲜明、居于国内一流水平,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大学,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学科门类最齐全的综合性大学。
1.1.2 东区概况:2002年10月,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东区正式启用。
东区占地总面积约3200亩,规划建筑总面积约132万平方米,现已完成建筑面积118万多平方米,入住学生2万余名,已有6个学院迁入,基本形成主校区氛围。
东区初步实现了浙江大学“现代化、网络化、园林化、生态化”的建设目标,标志着浙江大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1.1.3 西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已经编制完成,并成为景观设计的主要依据。
1.1.4 竞标任务书要求:西区景观规划设计内容:西区按14000学生规模配置教学、科研、实验、体育运动和生活服务设施等,设计人应以创造现代化的一流大学校园为目标,高起点,高要求,秉承东区现代化、园林化、生态化、网络化的原则,以《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为依据,构思巧妙,风格独特,创造特色空间,满足多种功能,要与诗画杭州、生态西溪的地域特点相结合,同时要强调浙江大学百年历史的丰富文化内涵,弘杨求是精神,将西区建成面向21世纪的现代化、信息化、人性化的优美校园。
校园公共空间设计一个大学校园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建成,它的建造是百年大计,其场所精神的营造更要经过岁月的沉淀。
校园公共空间设计将深刻影响校园发展,包括其场所精神的形成、教学的质量,甚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等,因此对它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很多新建的校园中,由于规模巨大,建设速度快,缺乏长远持续发展的考虑,因此影响了使用者的感受和使用需求。
本文对已建成及改造的、正在进行建设的大学校园公共空间进行归类、分析,并从规划、建筑、景观三方面提出校园公共空间的综合设计要求。
一、校园公共空间的规划模式——整体考虑、层次丰富大学园区的主体空间框架是在老校园的架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除了常见的串联式、组团式和均质式三种布局形式外,更多的是综合几种结构形式并依据用地特点而设计。
新的校园生活已走向多元化、现代化,综合、灵活的布局形式能为使用者提供更多样化的活动场所。
归纳起来,大学校园主要还有开敞式布局、集约式布局及综合式布局三种。
开敞式布局的校园空间形态较为自由,并不形成强烈的围合形态,多与地形良好结合,形成自然的空间关系。
但由于缺乏建筑对空间领域的控制,容易造成尺度的不适。
如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就是一个开敞式布局,虽然其中有图书馆及主体教学楼形成校园主轴,但外部空间尺度巨大,仍无法围合与限定空间,应注意空间节奏的控制,以多种手段强化。
集约式布局多在小而精的学校建设中出现。
它以建筑为主,强调空间的集约化利用,一般来说外部空间比例较小。
在我国香港这个人多地少的城市,集约式布局的校园最为常见。
香港大学、香港演艺学院、香港理工学院都是这类实例。
广州大学城广州美术学院分校区、中国美术学院新校区也属于集约式的布局,特别在中国美术学院新校园里,除了必需的体育与活动场地,校园就是建筑,建筑也就是校园。
进入建筑也就是进入了校园,重点开发了中央教学楼的内部空间,在比较苛刻的条件下设计出了动人的空间艺术形象。
综合式布局的校园多数应用于大型的综合型新建校园。
从需求到空间的大学校园公共空间设计——以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为例刘磊[1]雷艳华[2](1.上海纽氏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2.棕榈园林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院)摘要:校园内的各种需求反映到物质层面,形成了优美的校园环境。
本文试图建立使用者行为需求与物质空间环境之间的联系,找到空间与行为相互作用的方式,进而阐明大学校园公共空间的空间内涵、空间特征与设计手法等。
关键字:需求,公共空间,校园,空间设计Public Space Design in Campus from Demand to Space——Based onZi Jingang Campus of Zhe Jiang UniversityLIU Lei,LEI Yanhua(New Sky Way)Abstract:Our beautiful campus is a physical reflection of diverse demands in school life.This paper attempts to establis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uman behavior and the space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interaction of the space and the behavior, so as to illustrate the connotation,characteristics ,and the design methord of public space in campus.Keywords:Demand,Public space, Campus, Space design.大学校园在其将近1000年的发展历程之中,物质形态随着国家、地域及时代的变迁而呈现出多样化、差异化的特点。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需求不断增加,当这种需求作用在物质层面时,就形成了具有独特地域文化的校园环境。
求是新阁、现代书院——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图书馆、档案馆方案设计摘要: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位于杭州城西,与已建成的东区成为百年浙大承前启后发展的主校区。
西区图书馆、档案馆工程,居于校区中心,是南侧校区主大门及东校区大门进入校园的干道交点,是紫金港东西校区的连接地带,拥有周边优越的自然景观。
根据《紫金港西区建筑风貌控制导则》,项目位于环湖湿地风貌带,建筑群定义为青砖黑瓦,平坡结合的体现文化底蕴的风貌带。
关键词:设计理念;设计策略;绿色建筑一、规划设计指导思想:(1)根据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整体建筑风貌的要求,体现浙大底蕴与特色,具有标志性;在建筑细部处理和色彩运用上注重建筑外观对传统校园文化的传承。
(2)在总平面布置上,应在基本满足建筑规模的基础上,本着节约用地的原则,合理进行建筑的平面布置、交通组织设计、室外交流空间设计,尽力营造优美、舒适、安全的室外环境。
(3)建筑在设计理念、科技应用、空间组合等方面体现出创新创意。
二、设计理念1、一脉相承,靡故匪新浙江大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在浙大之江、玉泉等老校区内,中西结合的红砖、青瓦、垂花门彰显了浓郁的大学氛围和人文底蕴。
而在紫金港校区东区,几乎清一色现代风格,外在环境中传统意象有所缺失,因此在西区规划中,确立加入适当的传统及老校区建筑元素,传承浙大人文精神,体现历史底蕴,延续老校园的文脉精髓。
校歌有云:靡革匪因,靡故匪新。
任何的创新与改革都包含对传统的批判与继承,否则一味抛弃传统,终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末”。
图书馆及相邻地块被定义为青砖黑瓦,体现传统的环湖湿地风貌带。
更重要的是,紧贴图书馆南侧为书院文化元素建筑群,并将图书馆用地西侧划为求是书院仪式性广场,以示浙大办学之源,昭示以此区域作为重塑浙大历史文脉之地,因此,图书档案馆外观采用适当的传统形制,传统符号,与求是书院形成和谐统一的建筑意象,共同承担起传承浙大文脉的重任。
2、求是新园、现代书院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进步,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建筑形式,建筑风格应该有现代的内在支撑。
Design 设计, 2018, 3(2), 44-52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8 in Hans. /journal/designhttps:///10.12677/design.2018.32008Reform Design of Public Space in ZijingangCampus, Zhejiang UniversityYuan Sun1, Fangyuan Chen1, Wenxuan Sun21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2The School of Humanities,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Received: May 28th, 2018; accepted: Jun. 12th, 2018; published: Jun. 19th, 2018AbstractIn the view of the users of Zijingang Campus of Zhejiang University, the authors probe into the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of the public space with practical experience, observation and prac-tical needs of daily life and learning. Also, with screening the different scales of the reform object, we try to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in order to bring students better environment of learning and living. In the case of possible circumstances, the transformation schem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sults should be promoted.KeywordsUniversity Campus, Public Space, Reform Design大学校园公共空间改造设计方案——以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为例孙源1,陈方圆1,孙文瑄21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浙江杭州2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收稿日期:2018年5月28日;录用日期:2018年6月12日;发布日期:2018年6月19日摘要笔者站在浙大紫金港校区使用者的角度,结合日常生活、学习的实际体验、观察和切实需求,探究大学校园中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浙江大学在四校合并后,学校规模迅速壮大。
随着学科建设的完善,师生日益众多,原有校园逐渐显现出校区分散,教学资源不足的弊端。
从2000年起,为打破原有校区的格局、促进实质性融合,学校开始着手进行校园布局调整,逐步将老校区进行置换,建设新校区。
在各级政府,部委以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浙江大学在杭州市区西北部征用土地开始建设紫金港新校区。
这是浙江大学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牌,对于改善办学条件,加快布局调整,促进学科交叉,深化教学改革,拓宽发展空间,提高综合实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将为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校区的规划建设分东、西两区分期进行。
在东区顺利落成之后,浙江大学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新的浙江大学成立六年来,已拥有除军事学以外的全部11个学科门类,成为我国学科门类最齐全的综合性大学。
我校除拥有108个本科专业外,还拥有225个硕士学位学科、138个博士学位学科、30个博士后流动站、24个国家重点学科、1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300余个各类研究机构。
2002年我校全日制在校本科生达26349人、在校研究生达13826人(其中博士生4233人),另有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2548人、留学生1654人。
我校的总体发展目标是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的优势,到2017年建校120周年时,把浙江大学建设成为我国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高科技辐射和高技术产业化、国际文化学术交流的基地和中心之一,以及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稳定地居于国内大学前列,具有显著办学特点和世界先进水平的研究型、综合型、创新型的一流大学。
这就需要在空间和时间上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因此,逐步规划建设紫金港校区西区被提上日程。
值得指出的是:东西区规划并不是平行的,并置的,而是浙江大学在新校区建设之中逐渐摸索,渐进的过程。
新校区的建设是项系统的复杂工程,东区规划尝试了很多新理念,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赢得良好评价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大学校园小尺度公共空间特点和类型校园空间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空间载体,有特色的校园空间为大学校园文化提供物质化的可能。
如何通过校园综合环境及空间设计体现大学的校园文化,从而创造出一个有个性、有内涵、有文化底蕴的校园环境将是本文着重研究的问题。
结合本次设计的西安理工大学,探讨大学校园公共开放空间对大学生成长的促进作用,寻求适合大学校园公共开放空间的设计方法。
关键字:校园空间;校园文化;开放空间1.绪论大学校园公共开放空间是师生们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是学校教学环境的组成部分,在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校园规划应努力创造多样化与富于特色的公共开放空间,以满足校园功能需求和提升校园环境品质。
而评价一个校园规划好与坏的重要标准是看规划方案能否真正利用好室外开放空间,根据建筑以及地形要求,设计出适宜人们活动的多元化空间。
人性化的校园空间能够激发好奇心,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校园的环境又能为促进随意交流、淡话提供良好的环境时,它所营造出的校园气氛才是最现实的。
2 .校园开放空间活动的多样化及意义开放空间多样化包括功能,形式以及配置的多样化。
功能多样化,如隔离,交通,交往,运动等不同用途;形式上的多样化,如形状,尺度,色彩,材质,构图等多种变化;配置多样化,如草坪,树林,山水,建筑等不同设置。
多样化有利于满足校园的基本功能,校园开放空间需要交通,集会,运动等多种功能。
尽管一个单纯空间可以赋予不同的功能,但其适应性受到一定限制;多样化有利于满足师生不同心理需求,有关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长期在单调的环境中生活,可能造成思维缓慢,智力下降。
相反,多样化的环境,信息量大,有更大的吸引力,有利于使用者稳定情绪和身心健康;多样化有利于强化学环境氛围,生机勃勃,丰富多变的校园景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教育氛围。
校园中丰富的自然景观;多样化受到师生的欢迎,多样化打破了现代主义的形式教条,大胆借鉴与融合古今中外优秀的造园手法,强化了环境的印象能力,形成丰富多彩的环境面貌,接近大众审美情趣,因而容易受到广大师生的接受和欢迎。
2011.6 ARCHITECTURAL JOURNAL建筑学报校园规划 CAMPUS PLANNING12空白校园—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规划设计反思朱怿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建筑系(杭州,310014)收稿日期:2010-12-21摘要/从城市发展和与周边区域融合的角度对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进行了剖析和反思,对如何完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提出建议。
关键词/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 城市规划 城市设计 场景设计A B S T R A C T / F r o m a n g l e o f u r b a ndevelopment and integration of campus and surroundings, this paper gives analysis and reflection on Zhejiang University Zijingang campus planning. It gives some proposals to better campus planning and design.KEY WORDS/ Zhejiang University Zijingangcampus, city planning, urban design, scene design进入21世纪,中国迈入了一个城市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高等学校的扩建和新建是城市扩张的重要内容之一。
始于2000年的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建设是新校园建设初期发展的重要案例之一,在国内具有广泛影响。
其后十年,新校园建设呈席卷全国之势。
这些新校园占地广阔,投资巨大,对未来的区域和城市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在这个大建设的年代,我们有必要对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城市建设内容进行反思,总结经验,从而为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
1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东区)建设回顾1998年9月,根据教育部的安排,由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及浙江农业大学合并而成的新浙江大学宣告成立。
基于空间数据的灰色空间解析——以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为
例
于学锋;张焕;鲁家明;蒋卓松;龚梦超
【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
【年(卷),期】2024()1
【摘要】大学校园不仅是学习的场所,也是师生日常生活、交流、休憩的综合性场所。
在大学校园中,“灰色空间”是一种功能界限相对模糊的空间类型,其使用情况
也无法从图面上直接了解,且存在设计与使用上的差异。
研究希望从使用者的空间
数据和问卷调查入手,以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东区为例,研究校园中的“灰色空间”
的使用现状与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激活策略,以求对校园空间营造有所裨益。
【总页数】3页(P22-24)
【作者】于学锋;张焕;鲁家明;蒋卓松;龚梦超
【作者单位】杭州栖林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浙江大学
平衡建筑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
【相关文献】
1.浙江大学"园院结合"学生活动创新模式简述——以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丹阳学园为例
2.基于空间句法的大学校园户外交往空间分析--以浙江大学紫金港东校区为例
3.新生代大学生视角下的大学校园交通空间进化策略——以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为
例4.大学校园公共空间改造设计方案——以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为例5.浅谈当代高校学生配套服务空间布局——以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浙大紫金港校区规划使用评析摘要:从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实际使用和感受入手,针对现存的某些问题,进行系统分析,从而发现校园规划中的一些疏漏,并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法。
提倡校园规划应注重人的参与和场所精神的形成,并由此产生出对校园规划的整体性和渐进式规划方法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校园规划存在问题规划整体性渐进性西方有句名言:“罗马不是一日造成”。
今天,这句名言被改成了“大学校园不是一日造成”。
的确,一所大学历史愈是悠久,其传统愈是逐渐凝结于物化的校园之中。
大学校园及其建筑的品质不仅体现在特定的地域性、历史性、文化性、艺术性等方面,而且还突出反映在其特有的学术氛围上,并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环境与规划设计。
凝结于校园环境的品质能否持续成长,现有的校园空间如何再发展,一系列校园规划发展问题越来越受到普遍的关注。
下面,以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的规划问题为例,浅谈对校园规划的一些思考。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的规划设计,以“现代化、网络化、园林化、生态化”为理念,提出大学校园必须充分体现所在地的人文精神,使大学校园融入到周围的环境中去;同时,大学校园还应是自由、开放的,有利于先进思想和科学技术的产生与传播。
现代大学校园是教师学生学习的场所,生活的家园,更是思想碰撞的天堂。
大学校园必须是学习与生活同在、学科与学科交融、校园与社会对话、人文与生态共享的集成共存体,能同时满足教、学、研及生活的各种不同需求。
因此,紫金港校区建设的实践,始终遵循着这些理念,并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如图1-1,图1-2)图1-1紫金港校区平面图图1-2紫金港校区中心鸟瞰然而,在数年的使用过程中,学生作为校园环境的主要支配者,越来越发现校区环境的某些弊端。
一、功能分区。
紫金港校区功能分区明确,宿舍为主的生活区布置在校园的北端,教学、研究为主的学习区布置在校园南端。
这样,使生活区与教学区各自独立,避免了相互间的干扰。
在规模适中的情况下,这样的分区模式给学习和管理都带来了方便。
Design 设计, 2018, 3(2), 44-52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8 in Hans. /journal/designhttps:///10.12677/design.2018.32008Reform Design of Public Space in ZijingangCampus, Zhejiang UniversityYuan Sun1, Fangyuan Chen1, Wenxuan Sun21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2The School of Humanities,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Received: May 28th, 2018; accepted: Jun. 12th, 2018; published: Jun. 19th, 2018AbstractIn the view of the users of Zijingang Campus of Zhejiang University, the authors probe into the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of the public space with practical experience, observation and prac-tical needs of daily life and learning. Also, with screening the different scales of the reform object, we try to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in order to bring students better environment of learning and living. In the case of possible circumstances, the transformation schem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sults should be promoted.KeywordsUniversity Campus, Public Space, Reform Design大学校园公共空间改造设计方案——以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为例孙源1,陈方圆1,孙文瑄21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浙江杭州2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收稿日期:2018年5月28日;录用日期:2018年6月12日;发布日期:2018年6月19日摘要笔者站在浙大紫金港校区使用者的角度,结合日常生活、学习的实际体验、观察和切实需求,探究大学校园中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并且筛选不同尺度的改造对象,尝试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期以带给同学们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并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将改造方案与特色成果加以推广。
孙源 等关键词大学校园,公共空间,改造设计方案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1. 引言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自2001年动工以来至今已过去16余年。
时过境迁,作为一个开放式公共校园社区,求是园中暴露出了不少景观设计与空间使用上的不足。
许多同学反映,紫金港校区内部分公共空间所存在的缺陷不仅影响了校园的整体观感与人性化程度,而且降低了同学们的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
基于问题先行的设计导向,本文尝试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案,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式,阐明设计理念并且希望可以引申思考和建议。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首先,通过前期的资料搜集,了解现有关于大学校园空间改造的研究,并结合实际案例,加深理论储备。
其次,通过问卷、访谈、观察这三种常用的实地调查方式,确定本方案的改造目标,发掘场地所特有的问题和机遇。
秉承信度与效度兼顾的原则,对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和解读。
最后,得到一系列切实可行、人性化的设计方案。
3. 研究对象筛选为了提高设计效率和深度,本文选择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公共空间作为主要的实践对象,分别为学生宿舍(白沙3舍)底层接待空间、东教学区组团景观场地、西教学区滨水大草坪(见表1)。
从空间尺寸、开放性、使用人群等方面,可以将这三个对象总结为以下特征。
4. 设计方案呈现4.1. 学生宿舍底层接待空间4.1.1. 现状与问题分析紫金港校区的宿舍楼组团集中布置于校园北部。
宿舍楼平面布局普遍为内走廊双侧房间。
因此,底孙源等层入口空间往往成为整幢建筑唯一较为开放、宽敞的公共空间。
以白沙3舍与白沙4舍为例,两幢宿舍均为条形单体,通过底层共用门厅相连。
门厅对内作为主要入口,对外形成具有一定围合性的户外庭院(见图1)。
三面落地窗给大厅带来了较好的采光,底层空间通透明亮。
大厅东侧并排布置有两套沙发,供休息、接待来客、学习之需。
该宿舍组团每幢7层,共计多达上千名学生,由此衍生出多样化的活动空间需求。
首先,作为学生共用的入口大厅,该处的功能定位高度杂糅。
学生团体讨论、吹头发、刷夜学习、Table 1. Differences between public spaces in Zijingang Campus表1.紫金港校区不同公共空间特征使用对象使用时间段活动空间尺寸开放性学生宿舍底层接待空间固定学生不确定,偶然性较大团体讨论、来客接待、生活行为(吹头发、打电话等)、刷夜学习较小,属于建筑内部公共空间几近于封闭空间(仅大厅门禁制开放)东教学区景观场地依据课表流动的学生与上下课时间段同步学生为主体的户外活动(交流、讨论、运动等)中等,属于两建筑之间的公共空间半开放西教学区附近滨水大草坪学生、游客、校园附近居民双休日人流高峰时段户外活动(如露营、家庭聚会、社团活动等)较大,属于建筑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公共空间全开放Figure 1. The plan of Baisha dorm 3 and dorm 4 图1. 白沙3舍、4舍平面图孙源等打电话以及来客休息等待等等。
这些具有不确定时间性的行为之间互相干扰,造成大厅空间使用效率和舒适度低下。
空间活动的多样性导致一定的冲突和矛盾。
由此可见,这种行为的无序性来源于空间布置不合理。
其次,其高度的开放性无法满足学生们对一个相对有较少干扰的公共交往空间的需求。
现有的沙发正对入口大门,人的行为活动一览无余。
这对于生活空间的使用,存在一定的不方便性。
最后,出于方便管理等原因,两宿舍楼之间的绿地组团可达性和使用率较差。
4.1.2. 设计意图随着国家经济高度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加上科教兴国战略的要求,我国高校的发展进程不断推进。
受时代发展,科技进步和学习方式演变的影响,现代学生将对学校生活、学习环境产生更多功能性需求。
这要求高校建设不仅能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实践环境,同时也要满足学生生活中的多层次交往需要。
宿舍是学校校园建筑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使用最频繁的场所。
那么在保证学生学习、休息的基础上,如何为他们营造一个具备多层次交往功能的空间,为他们创造更多交流的机会,成为现代宿舍建设和改造的新方向[1]。
宿舍入口大厅是一个位于外界开放空间和内部私密空间之间的过渡,是构建多层次交往空间的一个重要切入点[2]。
对白沙3、4舍底层空间的改建旨在发挥场地原有优势,削减弱势,为学生和来客创造一个集讨论交流、思考学习和休息等候等功能为一体的多层次交往空间。
4.1.3. 方案呈现实地调研发现,该宿舍入口大厅伸入东侧庭院的区域约为4 * 7 m的矩形,从地面至吊顶的高度为4.2 m。
为了提升该空间的竖向利用率,本方案意图在原有空间内置入一个钢、木结构为主的跃层结构,为学生创造一个较为私密,又具有景观优势的学习及讨论交流空间(见图2)。
图2. 改造后平面图孙源等该空间利用一个完整的钢主体结构在竖向高度上的变化,结合不同高度的家具如座椅、桌面等,为同学们提供一个自由度较高,充满趣味性的空间。
一层主要为来客接待休息区,有整套面向庭院的沙发,让人们在休息时面向较好的景观。
跃层的楼梯下设展示及储藏空间,用来摆放一些供大家取阅的杂志期刊,以及一些公用物品如吹风机等,这样不仅能改善楼梯立面效果,还能提高对空间的利用(见图3)。
大厅入口右侧区域增设一些轻便可移动的坐具,可根据需要自由拼合,用于同学们临时的讨论交流。
靠墙增设照片墙,用于同学们传递心情,交流情感,增加寝室和谐、舒适的氛围。
4.2. 东教学区景观场地4.2.1. 现状与问题分析东教学区建筑密度较低,室外空间开敞明亮,是主要的学生上课场地之一。
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仍发现了不少问题:1)如何协调行人与驻足人群的关系;2)如何结合建筑与外部开放空间;3)如何使开放空间具有活力;4)如何兼具功能性与文化性。
4.2.2. 设计意图从功能性角度出发,将较为规则的教学区室外空间设计为能为学生等群体提供适宜户外空间停留的,有效满足其课间活动、社会交往、答疑解难等需求的空间。
因此首先在规划上重新划分空间及功能后,在局部采用“面”——空间树的面状铺陈、“线”——文化墙与景墙的线状引导、“点”——标志性创意景观雕塑亭相结合的形式。
1) 总体布局分析整体规划层面对空间功能重新规划,以点线面三维度设计:面——空间树的面状铺陈。
由于空间的规则性,较大空间的空旷,采用空间树与座椅相结合的形式,既能有效改善空间,减少大而不当的空间的存在,又能提供良好的遮阴等效果。
在功能上高大乔木作为自然景观对建筑的柔化,另一方面将大空间有效切割作为学生课间吃饭、社交、探讨问题的小空间。
图3. 改造后室内场景效果图孙源等线——文化墙与景墙的线状引导。
加强教学楼间空间的视觉导向性,既能引导人流向滨水空间,又能够本身作为刻板规则空间的活跃剂,提供一处群体交流及思维碰撞的空间。
点——标志性创意景观雕塑亭。
毗邻主干道,作为视觉焦点的存在便于提升整体空间的辨识度。
由于东区教学区本身建筑形式相似而难以辨识,故增设地标构筑物能够辅助同学们辨识教学楼。
同时互动性景观雕塑亭提供了避雨、室外活动、休息等多种功能。
2) 景观交通分析将地下车库入口改到毗邻道路侧。
曾经的地下车库入口在跨越中区文化长廊的另一侧,既有平面上的空间深度又有纵向空间的高差作为障碍,极其影响便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