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怀古》解析
- 格式:ppt
- 大小:918.50 KB
- 文档页数:22
西塞山怀古原文翻译以及赏析刘禹锡本文是关于刘禹锡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西塞山怀古》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营造出一种含蕴半瞻的苍凉意境,寓深刻的思想于纵横开阖、酣畅流利的风调之中。
西塞山怀古⑴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⑵,金陵王气黯然收⑶。
千寻铁锁沉江底⑷,一片降幡出石头⑸。
人世几回伤往事⑹,山形依旧枕寒流⑺。
今逢四海为家日⑻,故垒萧萧芦荻秋⑼。
注释⑴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
⑵王濬:晋益州刺史。
一作“西晋”。
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
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⑶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
王气:帝王之气。
黯然:一作“漠然”。
⑷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轩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
寻:长度单位。
⑸一片降幡(fān)出石头: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
⑹人世几回伤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
⑺枕寒流:一作“枕江流”。
⑻今逢:一作“从今”。
⑼“四海为家”两句:如今国家统一,旧时的壁垒早已荒芜。
翻译王濬的战船从益州出发,东吴的王气便黯然消逝。
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
人生中多少次伤怀往事,山形依然不变靠着寒流。
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同,芦荻在旧垒上萧萧飘摇。
赏析西塞山,在今湖北省黄石市东面的长江边上。
岚横秋塞,山锁洪流,形势险峻。
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
公元280年(西晋太康元年),晋武帝司马炎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楼船”组成的西晋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
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开头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
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表明速度之快。
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势如破竹,一方则是闻风丧胆,强弱悬殊,高下立判。
第二联便顺势而下,直写战事及其结果。
西塞山怀古赏析西塞山怀古原文赏析佚名译文王濬的战船从益州出发,东吴的王气便黯然消逝。
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
人生中多少次伤怀往事,山形依然不变靠着寒流。
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同,芦荻在旧垒上萧萧飘摇。
注释⑴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
⑵王濬:晋益州刺史。
一作“西晋”。
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
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⑶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
王气:帝王之气。
黯然:一作“漠然”。
⑷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轩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
寻:长度单位。
⑸一片降幡(fān)出石头: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
⑹人世几回伤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
⑺枕寒流:一作“枕江流”。
⑻今逢:一作“从今”。
⑼“四海为家”两句:如今国家统一,旧时的壁垒早已荒芜。
西塞山怀古赏析译文及注释西塞山,在今湖北省黄石市东面的长江边上。
岚横秋塞,山锁洪流,形势险峻。
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
公元280年(西晋太康元年),晋武帝司马炎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楼船”组成的西晋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
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开头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
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表明速度之快。
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势如破竹,一方则是闻风丧胆,强弱悬殊,高下立判。
第二联便顺势而下,直写战事及其结果。
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濬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结果顺流鼓棹,径造三山,直取金陵。
“皓乃备亡国之礼,……造于垒门”(《晋书王濬传》)。
第二联就是形象地概括了这一段历史。
诗的前四句,洗炼、紧凑,在对比之中写出了双方的强弱,进攻的路线,攻守的方式,战争的结局。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原诗赏析附阅读答案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原诗赏析附阅读答案西塞山怀古这首诗诗人他从众多的史事中单选西晋灭吴一事,这是耐人寻味的。
西塞山怀古⑴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⑵,金陵王气黯然收⑶。
千寻铁锁沉江底⑷,一片降幡出石头⑸。
人世几回伤往事⑹,山形依旧枕寒流⑺。
今逢四海为家日⑻,故垒萧萧芦荻秋⑼。
【注释】:⑴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
⑵王濬:晋益州刺史。
一作“西晋”。
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
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⑶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
王气:帝王之气。
黯然:一作“漠然”。
⑷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轩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
寻:长度单位。
⑸一片降幡(fān)出石头: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
⑹人世几回伤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
⑺枕寒流:一作“枕江流”。
⑻今逢:一作“从今”。
⑼“四海为家”两句:如今国家统一,旧时的壁垒早已荒芜。
【翻译】:王濬的战船从益州出发,东吴的王气便黯然消逝。
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
人生中多少次伤怀往事,山形依然不变靠着寒流。
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同,芦荻在旧垒上萧萧飘摇。
【赏析】:《西塞山怀古》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
此诗怀古伤今。
前四句,写西晋灭吴的历史故事,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后四句写西塞山,点出它之所以闻名,是因为曾经是军事要塞,而今山形依旧,可是人事全非,拓开了诗的主题。
最后写今日四海为家,江山统一,象六朝那样的分裂,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全诗叙说的内容是历史上的事实,状摹的景色是眼前的实景,抒发的感叹是诗人胸中的真情。
诗人巧妙地把史、景、情完美地揉合在一起,使得三者相映相衬,相长相生,营造出一种含蕴半瞻的苍凉意境,给人以沉郁顿挫之感。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原文|译文|赏析'《西塞山怀古》全诗叙说的内容是历史上的事实,状摹的景色是眼前的实景,抒发的感叹是诗人胸中的真情。
而且诗人巧妙地把史、景、情完美地揉合在一起,使得三者相映相衬,相长相生,营造出一种含蕴半瞻的苍凉意境,给人以沉郁顿挫之感。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唐代: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译文王濬的战船从益州出发,东吴的王气便黯然消逝。
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
人生中多少次伤怀往事,山形依然不变靠着寒流。
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同,芦荻在旧垒上萧萧飘摇。
注释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
王濬:晋益州刺史。
一作“西晋”。
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
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
王气:帝王之气。
黯然:一作“漠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轩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
寻:长度单位。
一片降幡(fān)出石头: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
人世几回伤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
枕寒流:一作“枕江流”。
今逢:一作“从今”。
“四海为家”两句:如今国家统一,旧时的壁垒早已荒芜。
西塞山,在今湖北省黄石市东面的长江边上。
岚横秋塞,山锁洪流,形势险峻。
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
公元280年(西晋太康元年),晋武帝司马炎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楼船”组成的西晋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
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开头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
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表明速度之快。
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势如破竹,一方则是闻风丧胆,强弱悬殊,高下立判。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赏析(六篇)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赏析1西塞山怀古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诗文解释】王濬率领高大的战船,顺江而下,讨伐东吴,金陵城中的士气黯然消失。
千丈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投降的旗子挂在石头城上。
人生中有几回伤感往事,山形依然没有改变,枕靠在长江上。
从今以后天下统一,旧日的堡垒在一片芦荻草中显得凄凉萧瑟。
【词语解释】金陵:今江苏南京。
石头:指石头城、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清凉山。
【诗文赏析】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东面的长江边,形势险峻,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
长庆四年(八二四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此诗。
诗人讲述了建都金陵的几个朝代的兴亡,希望唤起人们的注意,吸取往日的教训,表现出诗人对国家的赤诚忠心。
全诗借古喻今,沉郁感伤,但繁简得当,直点现实。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赏析2《西塞山怀古》唐代: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西塞山怀古》译文王濬的战舰沿江东下离开益州,显赫无比的金陵王气骤然失色。
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
东吴灭亡以后,在金陵建都的王朝都先后灭亡,如今的西塞山依旧紧靠长江。
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同,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西塞山怀古》注释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
王濬:晋益州刺史。
一作“西晋”。
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
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
王气:帝王之气。
黯然:一作“漠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轩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
古诗《西塞山怀古》的诗意及赏析《西塞山怀古》作者: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解】⑴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西塞山区,一名道士洑矶。
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刘禹锡自夔州调往和州(今安徽和县)任刺史。
他在赴任途中,经过西塞山时写了这首诗。
⑵王濬(读jùn),晋益州刺史。
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
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⑶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
王气:帝王之气。
⑷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轩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
寻: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⑸石头:指石头城,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清凉山。
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
降幡:降旗。
⑹四海为家两句:如今国家统一,旧时的壁垒早已荒芜。
故垒:指西塞出,也包括六朝以来的战争遗迹。
【韵译】晋代王浚乘楼船自成都东下,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
吴国千寻铁链也被烧沉江底,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头悬挂。
人间有几回兴亡的伤心往事,高山依旧枕着寒流没有变化。
从此四海一家过着太平日子,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讲解】西塞山在今湖北省大冶市东面的长江边上。
岚横秋塞,山锁洪流,形势险峻。
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
唐穆宗长庆四年(公元824)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了这首诗。
太康元年(公元280)晋武帝司马炎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楼船”组成的西晋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
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开头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
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势如破竹,一方则是闻风丧胆,强弱悬殊,高下立判。
第二联便顺势而下,直写战事及其结果。
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濬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结果顺流鼓棹,径造三山,直取金陵。
西塞山怀古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解
1、王浚句:王浚,字士治,弘农湖县(今河南灵宝西南)人,官益州刺史。
2、千寻句:当时吴国曾于江中锁以铁链,王浚用大火炬将它烧断。
千寻:古时八尺曰寻,这里只是形容其长。
3、降幡:降旗。
4、石头:石头城,故址在今南京清凉山,吴孙权时所筑,唐武德时废。
5、四海为家:意即天下统一。
6、故垒:指西塞出,也包括六朝以来的战争遗迹。
译文
晋代王浚乘楼船自成都东下,
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
吴国千寻铁链也被烧沉江底,
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头悬挂。
人间有几回兴亡的伤心往事,
高山依旧枕着寒流没有变化。
从此四海一家过着太平日子,
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赏析
这是吊古抚今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的情感。
诗的前四句,写西晋东下灭吴的历史事实,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
后四句写西塞山,点出它之所以闻名,是因为曾是军事要塞。
而今山形依旧,可是人事全非,拓开了诗的主题。
最后写今日四海为家,江山统一,象六朝那样的分裂,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全诗寓意深广,言辞酣畅。
但诗中不见诗人真情,也少顿挫沉郁,却是一大缺陷。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赏析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原诗】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解】:1、王浚句:王浚,字士治,弘农湖县(今河南灵宝西南)人,官益州刺史。
2、千寻句:当时吴国曾于江中锁以铁链,王浚用大火炬将它烧断。
千寻:古时八尺曰寻,这里只是形容其长。
3、降幡:降旗。
4、石头:石头城,故址在今南京清凉山,吴孙权时所筑,唐武德时废。
5、四海为家:意即天下统一。
6、故垒:指西塞出,也包括六朝以来的战争遗迹。
【韵译】:晋代王浚乘楼船自成都东下,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吴国千寻铁链也被烧沉江底,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头悬挂。
人间有几回兴亡的伤心往事,高山依旧枕着寒流没有变化。
从此四海一家过着太平日子,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赏析一】公元824(长庆四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乘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了这首诗。
本诗层次十分清晰,前四句为述古,后四句为怀今。
个人认为,在古诗尤其是在律诗、绝句中抒情、写景、议论均不难,最难的是叙事,因为完整的叙事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过程,而在诗中字数、句数、平仄、韵脚等却都要受到严格的限制。
公元280年,晋武帝命王濬率领以高大战船(楼船)能成的水军讨伐东吴,最终取得胜利,消灭了吴政权。
这本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而诗人仅用了短短的四句,便描述得十分到位,这除了要对史实有深入的了解,更需要诗人具有极高的文字驾驭能力。
首联中作者指出了伐吴的主要人物王濬,他征伐的出发点是“益州”,目的地是“金陵”,此次作战,他建造了极具威慑力的“楼船”,这是他取胜的关键之一。
“王气”则指吴政权,与“楼船”相对应,指出西晋的军事力量的强大直接导致了吴政权的灭亡。
此二句中最值得玩味的是“下”与“收”二字,“下”字很容易让想到西晋军队的势如破竹,而“收”本已写出吴军的孱弱无力,再用“黯然”修饰,更让人想到吴主孙皓的昏庸无能。
古诗文《西塞山怀古》赏析西塞山怀古唐朝: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西塞山怀古译文及注释【译文王濬的战船从益州出发,东吴的王气便黯然消逝。
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
人生中多少次伤怀往事,山形依然不变靠着寒流。
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同,芦荻在旧垒上萧萧飘摇。
】【注释⑴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
⑵王濬:晋益州刺史。
一作“西晋”。
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
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⑶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
王气:帝王之气。
黯然:一作“漠然”。
⑷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轩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
寻:长度单位。
⑸一片降幡(fān)出石头: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
⑹人世几回伤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
⑺枕寒流:一作“枕江流”。
⑻今逢:一作“从今”。
⑼“四海为家”两句:如今国家统一,旧时的壁垒早已荒芜。
】西塞山怀古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刘禹锡于公元824年(唐穆宗长庆四年)所作。
是年,刘禹锡由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刺史调任和州(治今安徽和县)刺史,在沿江东下赴任的途中,经西塞山时,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感叹历史兴亡的诗。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比较严重。
唐宪宗时期,唐朝曾经取得了几次平定藩镇割据战争的胜利,国家又出现了比较统一的局面,不过这种景象只是昙花一现,公元821年到822年河北三镇又恢复了割据局面。
此诗即为作者结合当时形势而作。
西塞山怀古赏析西塞山,在今湖北省黄石市东面的长江边上。
岚横秋塞,山锁洪流,形势险峻。
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
公元280年(西晋太康元年),晋武帝司马炎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楼船”组成的西晋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
西塞山怀古赏析|《西塞山怀古》古
诗鉴赏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解】:
1、王浚句:王浚,字士治,弘农湖县(今河南灵宝西南)人,官益州刺史。
2、千寻句:当时吴国曾于江中锁以铁链,王浚用大火炬将它烧断。
千寻:古时八尺
曰寻,这里只是形容其长。
3、降幡:降旗。
4、石头:石头城,故址在今南京清凉山,吴孙权时所筑,唐武德时废。
5、四海为家:意即天下统一。
6、故垒:指西塞出,也包括六朝以来的战争遗迹。
【韵译】:
晋代王浚乘楼船自成都东下,
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
吴国千寻铁链也被烧沉江底,
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头悬挂。
人间有几回兴亡的伤心往事,
高山依旧枕着寒流没有变化。
从此四海一家过着太平日子,
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评析】:
这是吊古抚今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的情感。
诗的前四句,写西晋东下灭吴的历史事实,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
后四句写西塞山,点出它之所以闻名,是因为曾是军事要塞。
而今山形依旧,可是人事全非,拓开了诗的主题。
最后写今日四海为家,江山统一,象六朝那样的分裂,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全诗寓意深广,言辞酣畅。
但诗中不见诗人真情,也少顿挫沉郁,却是一大缺陷。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原文与赏析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这首诗题为怀古,而旨在鉴今。
唐穆宗长庆四年(824),作者调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
途经西塞山时即景骋怀,油然兴感,于是吟成这首在当时便号为“绝唱”的七言律诗。
据《鉴诫录》载,“元稹、刘禹锡、韦楚客,同会乐天舍,各赋《西塞山怀古》。
刘诗先成。
白曰‘四人探骊龙,子先获珠,所余麟角,何用!’三公乃遂罢作。
”尽管前人已辨其妄,但由这一传说本身,却不难看出这首诗曾怎样令人叹为观止。
“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县东,是长江中游的军事要塞之一,形势险要。
三国时,东吴曾以之为江防前线,恃险固守。
但吴主孙皓于此设置的拦江铁锁,并没能挡住晋军的凌厉攻势。
这是诗的前四句所描述的史实,也是作者“怀古”的具体内容。
但平实的史料一经攫入作者纵横捭阖的诗笔,顿时化为生动而遒炼的形象。
一、二两句以晋军的浩大声势反衬东吴的衰飒气运,见出战争双方的强弱不侔。
王濬,时任晋益州刺史。
据《晋书》本传,晋武帝“谋伐吴,诏濬修舟舰。
濬乃作大船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
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来往。
” “楼船”,指此。
“下益州”;是说王濬率师由益州沿江而下,直发金陵。
“金陵”,为东吴都城。
其后,东晋及宋、齐、梁、陈亦建都于此,故有“六朝故都”之称。
“王气”,指关乎国运的祥瑞之气。
古人相信望气之术,以为帝王所在之地有“王气”缭绕,国兴则气盛,国亡则气收。
这里,“王气黯然收”,意谓东吴国运告终,败亡之象昭然可见。
益州与金陵远隔千里,但在作者艺术地再现当年的战局时,其空间距离却被压缩到最小限度:一“下”即“收”,何其速也!这样措辞,不仅揭出上下句之间的因果关系,而且给人两地近在咫尺、二事桴鼓相应之感。
三、四两句专就东吴方面着笔。
东吴曾以铁锁横截江面,“又作铁锥,长丈余,暗置江中”,企图借此负隅顽抗。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原文及赏析西塞山,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庐山的附近,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山。
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是一首描写山水之美、抒发对逝去岁月的怀
念之情的作品。
下面将为您呈现《西塞山怀古》的原文及赏析。
《西塞山怀古》原文:
荒凉塞垣迥,征战两无家。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涯。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枫江上秋帆远,只有一带山河千。
解析:
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通过对西塞山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对战乱
岁月的怀念之情。
首先,诗篇通过“荒凉塞垣迥,征战两无家。
”一句,描绘出塞垣荒凉,战乱频仍的景象,表达了当时社会动荡的局面。
作者又以“封侯非
我意,但愿海波涯。
”一句,表达了自己并不追求功名利禄,只希望能
过上安定宁静的生活。
其次,诗人以西塞山、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等景物的描绘,展示了西塞山壮丽的自然景色。
这些景物的描绘,使得整首诗充满了
诗意和美感。
最后,诗末的“青枫江上秋帆远,只有一带山河千。
”一句,通过描绘秋天江面上远去的帆船,以及周边的山河美景,突出了西塞山秋天的壮丽景色。
总的来说,刘禹锡通过描绘西塞山的自然景色,以及通过对岁月变迁的感慨,表达了对逝去岁月的怀念之情。
这首诗娓娓道出了作者对和平安宁时光的向往与期盼,同时也展示了西塞山壮丽的山水风光,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与感受。
(此处正文中的题目和其他多余信息已删除,根据需求对文章的格式进行了调整)。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西塞山怀古[唐] 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②,金陵王气黯然收③。
千寻铁锁沉江底④,一片降幡出石头⑤。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释〕①本篇选自刘禹锡《刘梦得集》。
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县东,六朝时是军事要塞。
②王濬,晋代人,字士治,官益州刺史。
楼船,战舰。
益州,州治在今四川成都市。
据《晋书·王濬传》:“(晋)武帝谋伐吴,诏濬修舟舰,濬乃作大船连舫,受二千余人。
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来往。
”③金陵,今南京市。
王气,帝王之气。
此处指东吴国势。
④寻,古以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
《晋书·王濬传》:“吴人于江险碛要害处,并以铁锁横截之,又作铁椎长丈余,暗置江中,以逆距船”,皆被王濬设法破之。
⑤降幡,投降的旗帜。
石头,指金陵城,即南京。
⑥四海为家,指天下统一。
〔解析〕中唐诗人刘禹锡,是社会责任感很强的诗人。
为改革弊政,振兴社会,他不顾当时的重重压力,毅然加入王叔文集团,参与“永贞革新”。
革新运动失败后,他被贬为朗州司马。
后来又在连州、夔州、和州等地任刺史。
无论境遇有何变化,刘禹锡始终不改初衷,对社会改革、振兴朝政倾注极大的热情。
这首诗,作于长庆四年(公元824年),当时,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
诗中抒发的,正是这种借怀古感世而抚今伤时的深沉感叹。
当刘禹锡坐船沿着长江东下和州赴任时,滔滔江水一定勾起他对历史的沉思。
尤其是长江岸边峭壁陡立的西塞山,仿佛让诗人一下子回到了当年激烈的战争场面。
西塞山地势险要,历来是各朝扼守长江中游的要冲。
当年三国时代,东吴的西部江防要塞即为此地,晋吴水军曾在这里的江面上展开激战。
诗歌一开头就展示一幅壮阔的历史画面。
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为完成统一大业,决定起兵攻打东吴。
当时,他任命贾充为大都督,统率全军。
处于战线最前锋的王濬,受命在益州大造战船,摆出了咄咄逼人之势。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原诗赏析附阅读答案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原诗赏析附阅读答案西塞山怀古这首诗诗人他从众多的史事中单选西晋灭吴一事,这是耐人寻味的。
西塞山怀古⑴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⑵,金陵王气黯然收⑶。
千寻铁锁沉江底⑷,一片降幡出石头⑸。
人世几回伤往事⑹,山形依旧枕寒流⑺。
今逢四海为家日⑻,故垒萧萧芦荻秋⑼。
【注释】:⑴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
⑵王濬:晋益州刺史。
一作“西晋”。
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
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⑶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
王气:帝王之气。
黯然:一作“漠然”。
⑷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轩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
寻:长度单位。
⑸一片降幡(fān)出石头: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
⑹人世几回伤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
⑺枕寒流:一作“枕江流”。
⑻今逢:一作“从今”。
⑼“四海为家”两句:如今国家统一,旧时的壁垒早已荒芜。
【翻译】:王濬的战船从益州出发,东吴的王气便黯然消逝。
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
人生中多少次伤怀往事,山形依然不变靠着寒流。
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同,芦荻在旧垒上萧萧飘摇。
【赏析】:《西塞山怀古》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
此诗怀古伤今。
前四句,写西晋灭吴的历史故事,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后四句写西塞山,点出它之所以闻名,是因为曾经是军事要塞,而今山形依旧,可是人事全非,拓开了诗的主题。
最后写今日四海为家,江山统一,象六朝那样的分裂,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全诗叙说的内容是历史上的事实,状摹的景色是眼前的实景,抒发的感叹是诗人胸中的真情。
诗人巧妙地把史、景、情完美地揉合在一起,使得三者相映相衬,相长相生,营造出一种含蕴半瞻的苍凉意境,给人以沉郁顿挫之感。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原文|译文|鉴赏'《西塞山怀古》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
全诗叙说的内容是历史上的事实,状摹的景色是眼前的实景,抒发的感叹是诗人胸中的真情。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译文王濬的战船从益州出发,东吴的王气便黯然消逝。
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
人生中多少次伤怀往事,山形依然不变靠着寒流。
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同,芦荻在旧垒上萧萧飘摇。
注释⑴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
⑵王濬:晋益州刺史。
一作“西晋”。
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
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⑶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
王气:帝王之气。
黯然:一作“漠然”。
⑷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轩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
寻:长度单位。
⑸一片降幡(fān)出石头: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
⑹人世几回伤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
⑺枕寒流:一作“枕江流”。
⑻今逢:一作“从今”。
⑼“四海为家”两句:如今国家统一,旧时的壁垒早已荒芜。
西塞山,在今湖北省黄石市东面的长江边上。
岚横秋塞,山锁洪流,形势险峻。
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
公元280年(西晋太康元年),晋武帝司马炎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楼船”组成的西晋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
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开头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
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表明速度之快。
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势如破竹,一方则是闻风丧胆,强弱悬殊,高下立判。
第二联便顺势而下,直写战事及其结果。
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濬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结果顺流鼓棹,径造三山,直取金陵。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排行二十八,洛阳(今属河南)人,郡望中山(今河北定州),出生在嘉兴(今属浙江)。
贞元九年(793),登进士第,又中博学宏词科。
十一年,授太子校书。
后入杜佑幕任掌书记,调渭南县主簿,入朝为监察御史。
“永贞革新”,他是王叔文集团的核心人物,任屯田员外郎。
革新失败,被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
后奉召回朝,旋因玄都观诗得罪权贵,出历连州、夔州、和州刺史,前后度过了二十二年的贬谪生活。
入朝历主客、礼部郎中,集贤殿学士,又出为苏州、汝州、同州刺史,直到开成元年(836),方改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世因称“刘宾客”。
后迁秘书监分司,加检校礼部尚书,世又称“刘尚书”。
两《唐书》有传。
刘禹锡奋发有为,立志改革,虽屡遭贬谪而不改初衷,身处逆境而不肯屈服,历任地方官而多有惠政。
他是著名的哲学家,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思想。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与柳宗元为文章之友,并称“刘柳”。
又是唐代文人词的主要作者,更是杰出的诗人,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
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精练含蓄,骨力豪劲,韵味隽永,富有哲理,并注意向民歌学习,清新自然,脍炙人口,流传颇广。
现存诗八百余首,有《刘梦得文集》行世。
【原文】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 [1] ,金陵王气黯然收 [2] 。
千寻铁锁沉江底 [3] ,一片降幡出石头 [4] 。
人世几回伤往事 [5] ,山形依旧枕寒流 [6] 。
从今四海为家日 [7] ,故垒萧萧芦荻秋 [8] 。
【注释】[1]楼船:高大的战船。
益州:即今四川成都。
王濬(jùn)时任益州刺史。
《晋书•王濬传》载:“武帝谋伐吴,诏濬修舟舰。
濬乃作大船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
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来往。
……舟楫之盛,自古未有。
”太康元年正月,濬自成都率水军攻吴。
[2]金陵:即今江苏南京,时称建业,为东吴国都。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唐诗注释翻译赏析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诗句开篇,诗人以如椽大笔勾勒出西晋灭吴的历史画卷。
西晋益州刺史王濬率楼船顺江而下,金陵的帝王之气顿时消散。
“王濬楼船”与“金陵王气”相对,一“下”一“收”,一动一静,生动地描绘出西晋水军的强大和东吴政权的腐败。
“下益州”“黯然收”,不仅展现了战争的胜负之势,也暗示了历史的发展趋势。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这两句描写了东吴的覆灭。
东吴曾用千寻铁链横锁江面,试图阻挡西晋的进攻,但最终这些铁链都沉入江底;孙皓投降时,只有一片降旗从石头城上缓缓降下。
“千寻铁锁沉江底”,极言东吴防御工事的坚固,却被西晋轻易突破,形象地展示了强者的失败和弱者的逆袭;“一片降幡出石头”,则写出了孙皓的投降之轻易,凸显了其昏庸无能。
两句诗通过对历史细节的描写,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胜负取决于人心向背和实力对比的道理。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诗人笔触一转,由历史回到现实,抒发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世间有多少往事让人感伤,西塞山却依然屹立在江边,俯瞰着滔滔江水。
“几回伤往事”,流露出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无奈和对人生的思考;“山形依旧枕寒流”,则以景寓情,烘托出一种清冷、幽静的氛围,使全诗的意境更加深远。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最后两句,诗人放眼当下,感慨当今四海一家的局面,而昔日的军事要塞如今已成为一片荒凉的废墟,唯有芦荻在秋风中摇曳。
“今逢四海为家日”,是对唐朝统一局面的赞美,也体现了诗人对国家繁荣的向往;“故垒萧萧芦荻秋”,则通过对故垒的描写,烘托出历史的沧桑感和世事的无常。
这首诗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
诗人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王濬楼船”与“金陵王气”、“千寻铁锁”与“一片降幡”等,通过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历史的戏剧性和事物的兴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