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_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_太阳高度
- 格式:ppt
- 大小:2.30 MB
- 文档页数:11
第四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之正午太阳高度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及季节变化1、纬度分布不同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不同,具体如下图所示:总结:1)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逐渐递减;2)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反之越小。
3)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角)相同。
4)距直射纬线距离相同的两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角)相同。
2、季节变化(1)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过程如下图所示:(2)季节变化规律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季节变化规律: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夏至日最大,冬至日最小;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冬至日最大,夏至日最小;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直射时最大。
总规律:同一地点,一年中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最近时,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反之,达最小值。
注:赤道上有两次直射,即3月21日、9月23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0;有两次最小值,即6月22日、12月22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66034′。
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H=90°-所求地的纬度与直射点纬度之差(同减异加)4、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1)确定地方时: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2)确定房屋的朝向: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朝南;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朝北。
(3)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影子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小,影子越长,一天中日影的变化规律是日出最长正午最短日落最长,且日影方向背向太阳。
(4)楼房间距问题: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建房为例,为保证一楼全年正午均有阳光照到,两楼之间的最短距离L与楼高h的关系如右图所示(H为冬至日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L应大于h·cot H。
例题:北半球某城市,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45°(如右图),为保证正午建筑物底层居室有一定光照,南北两幢楼房间距和楼高的关系是A.楼高的两倍B.楼高的1/2 C.与楼高相等D.随便,无所谓(5)太阳能热水器的角度:应使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众所周知,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方式,公转一周就是一年,那么你知道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是什么吗?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及相关资料,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随纬度变化(1)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2)东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3)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2.随季节变化(1)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夏至日太阳高度最大,冬至日最小(2)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冬至日太阳高度最大,夏至日最小(3)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当太阳直射时,太阳高度最大,为90°,太阳每年直射两次二、昼夜长短的变化1.夏半年(春分至秋分)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2.冬半年(秋分至次年春分)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3.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三、四季的划分1.天文四季依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2)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3)春、秋:冬、夏两季的过度季节2.气候四季北半球:春季:3、4、5月夏季:6、7、8月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四、五带的划分1.依据:太阳辐射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规律2.划分:(1)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2)南、北温带:回归线到极圈之间(3)南、北寒带:极圈到极点之间●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昼夜更替1.产生原因:(1)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亮的球体(2)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半个地球2.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1)昼半球:太阳高度大于0°(2)夜半球:太阳高度小宇0°(3)晨昏线上:太阳高度等于0°3.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二、地方时1.概念因为经度而不同的时刻叫做地方时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移1.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2.规律:地表沿水平运动的物体,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纬度越高,偏转越大3.对河流的影响(1)北半球,右岸冲刷,左岸淤积(2)南半球,左岸冲刷,右岸淤积●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区别首先地球表面的点都在围绕着一根通过地心的轴(自转轴,也叫地轴)做圆周运动,这种圆周运动称为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太阳光线对于地平面的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用H表示)。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因此,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着一个地方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
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为90°,在晨昏线上,太阳高度是0°。
(2)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原因: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就是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它的大小随纬度不同和季节变化而有规律地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按节气:一年中同一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告诉随时间变化图:(北半球)2、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地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圈)。
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除二分日时晨昏线通过两极并平分所有纬线圈外,其它时间,每一纬线圈都被分割成不等长的昼弧和夜弧两部分(赤道除外)。
地球自转一周,如果所经历的昼弧长,则白天长;夜弧长,则白昼短。
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的规律见下表:3、四季更替:(1)从天文四季:夏季就是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
以24节气中的立春(2月4日或5日)、立夏(5月5日或6日)、立秋(8月7日或8日)、立冬(11月7日或8日)为起点。
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运行会产生天气和季节的有规律变化,传统农业中农民依此进行农业生产,有如:“谷雨前后种瓜点豆”的谚语。
黄赤交角是影响天文四季的直接原因。
这是因为: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分布是:低纬大而高纬小,春秋二分,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夏至日,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冬至日,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随季节变化是:北回归线以北,夏至日前后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冬至日前后达最小值。
南回归线以南则相反。
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带,太阳每年直射两次。
(2)气候四季包含的月份。
春(3、4、5月)、夏(6、7、8月)、秋(9、10、11月)、冬(12、1、2月)。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教材版本】新课标《地理》(鲁教版·必修1)第一三原“从宇宙看地球”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第一课时。
【课程标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学习目标】1.结合图文资料,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速度。
2.通过演示,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分析说明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成因和运动规律。
3.通过绘图分析,说明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纬度和随季节的变化规律。
4.通过读图、绘图、分析、比较等,培养运用地理图表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提高空间思维能力。
【学习重、难点】1.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成因和运动规律。
2.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纬度和随季节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
【设计思路】以导学案为载体,以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以“公转概况——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影响——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和季节变化”为线索,以“太阳直射点运动的原因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和季节变化”为重点,层层推进,得出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过程】阐释黄赤交角的形成 活动探究 知识小结1、理解黄赤交角的概念:在平面侧视图(右图)中找出赤道平面 、黄道平面黄赤交角、地轴的倾角 2.影响:太阳直射点的南北往返运动 如果黄赤交角为零,教师演示。
【合作探究1】1、观看视频,观察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要求:① 注意地轴倾斜的方向始终不变。
② 注意直射点的移动范围。
③ 注意二分二至时,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2、完成学案活动题:(1)在图中标出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所在位置,写出其具体日期,并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
(2)在图中标出今天太阳直射点所在大体位置及其移动方向。
引导学生说出一年之中,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规律。
不同地区的太阳直射次数。
独立思考之后,将答案写在导学案上,并进行小组讨论,展示成果学生画好图后,利用投影仪展示教学视频的应用PPT过渡: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从而引起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纬度和季节有规律的变化。
第一章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转变课程标准:分析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转变和纬度转变规律。
学习目标:1. 通过演示,明白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区别。
2. 通过讨论探讨,分析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转变。
3.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总结同一地址,正午太阳高度角季节转变。
【导入】去年6月,赵亮的父母购买了一套住房。
今年1月,全家入住后阳光被前排楼房挡住了,他感到很困惑,那天看房时,院内阳光充沛,怎么过了几个月,阳光就被挡住了呢?你能帮他分析一下缘故吗?【新课讲解】【自主学习】一、太阳高度角(1)概念:太阳光线关于地平面的交角,简称太阳高度(用h表示),如左以下图所示。
(2)太阳高度角在一天中的转变:何时最大,何时最小?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是?指导学生观看一天当中何时物体影子的长短和方向与太阳高度有什么关系?如右以下图所示。
小结:二、正午太阳高度【活动探讨】1、概念:正午太阳高度角即地址时是12点的太阳高度。
2、指导学生在光照图上绘制地球上某一天某一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并请一名同窗给大伙儿示范。
方式:(1)找出地址时是12点所在的经线。
(2)画出地平面(垂直于地球半径)(3)画出直射光线,做直射光线的平行光线夏至日,A、B两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较A、B两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
得出结论: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
正午太阳高度角自北回归线向南北双侧递减。
同时让学生观看在二分时候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转变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角自赤道向南北双侧递减。
结论:正午太阳高度角自直射点向南北双侧递减。
指导学生画出A点在冬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
观看A点在不同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的转变规律。
结论:同一地址,正午太阳高度角随季节有规律的转变。
小结:(1)同一时刻的纬度转变规律节气 规律 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同一时刻各地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春分日和秋分日 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2)同一地址的季节转变规律【学以致用】指导学生依照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七、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①太阳高度(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
在昼半球上的各地,太阳高度总是大于0°,即太阳在地平线之上;在晨昏线上的各地,太阳高度角等于0°,即太阳正好位于地平线上;夜半球上的各地,太阳高度小于0°,即太阳位于地平线之下。
②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内太阳高度的最大值,地方时为12点时(当地正午)太阳最高。
直射点(正午)太阳高度为90°,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
(注意:同一纬线上各点正午时太阳高度相同)③某一时刻,太阳高度相同的点有无数个,即以直射点为圆心,以(90°-高度角)的角距离为半径的圆。
④某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相同的点可能有两个,也有可能只有一个。
(位于同一经线上,与直射纬线之间的角距离相同)。
2原因: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不断移动,导致一个地点离太阳直射点的远近随季节发生变化,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公式:H=90°-纬度差(当地纬度与直射点的纬度差)3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规律①纬度分布规律:(如图4-19)由直射点向南北递减春秋二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季节变化规律:(如图4-20)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自春分日至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增大,夏至日前后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自夏至日至冬至日,随着太阳直射点南移,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冬至日前后达最小值;自冬至日至第二年春分日,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
南回归线以南则相反。
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带,太阳每年直射两次。
当太阳直射某纬线时,该纬线上各点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90°。
南北回归线上,每年分别有一次太阳直射的机会,当太阳直射回归线时,回归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90°,北半球夏至日,南半球冬至日时达最大值。
地球公转和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它不仅提供了宜居的环境,还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地球自转和公转是地球运动的两个基本运动,它们对地球的地理特征和生物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探讨地球公转和自转对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所产生的地理意义。
正午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在正午时刻的高度与天顶直线的夹角。
地球的自转使得地球上不同位置的人们在不同时刻都能看到太阳,而地球的公转则使得太阳的高度角随季节而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主要受到地轴倾角的影响。
地轴是地球自转轴的延长线,地轴倾角是指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之间的夹角。
地轴倾角约为23.5°,这使得地球的南北半球在一年中的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情况截然不同。
在夏至时,北半球的太阳高度角最高,正午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在北纬23.5°的回归线上,这一点也是北半球的白昼最长的时刻。
而在冬至时,南半球的太阳高度角最高,同时也是南半球的白昼最长。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对地球上的气候、生态和人类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地球不同地区的温度分布。
当太阳高度角较高时,太阳直射地球的能量较强,地表温度较高,气候较为炎热。
当太阳高度角较低时,太阳直射地球的能量较弱,地表温度较低,气候较为寒冷。
由此可见,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地球各地的季节变化以及热带、温带和寒带等气候带的分布。
其次,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对地球上的生态系统也有重要意义。
不同植物对光照的需求有所不同,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光照的强度和角度。
高纬度地区由于正午太阳高度角较低,光照角度较小,而低纬度地区则相反。
这导致了不同地区植物物候的差异,进而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例如,在高纬度地区的树木每年冬天都会进入休眠期,而在低纬度地区则较少出现此现象。
最后,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对人类的生活和活动也有重要影响。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第一单元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第二时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及其应用一、教材分析: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产生的地理现象: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2昼夜长短的变化、3四季更替、五带等自然地理现象。
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对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1 通过动画演示,能归纳并且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2 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3 联系生活实际,正确应用正午太阳高度三、教学重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计算方法、应用四、教学难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五、教学方法图例分析,自主归纳六、学生分析知识比较抽象,要求学生具备空间思维能力,对于难于想象的地理空间,适当的运用多媒体辅助,变抽象为具体,并且结合实际分析这些地理现象对人类活动所具有的意义。
七、前准备多媒体辅助,投影仪等,给学生分发学案八、时安排1时九、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提问考查上节相关知识点本14页材料:去年6月,赵亮的父母在“阳光花园”购买了一套位于一层的住房。
今年1月,全家入住后,发现阳光全被前排楼房挡住了。
他感到很疑惑,那天看房时,小院内阳光充足,怎么才过了几个月,阳光就被挡住了呢?你能帮赵亮分析原因吗?(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因时因地而变化。
这种变化可以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定性地描述。
昼夜长短反映了日照时间的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反映了太阳辐射的强弱。
㈠、正午太阳高度的定义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
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正午:当地地方时为12时,白昼的一半。
【补充】直射光线的画法:①过地心②和晨昏线垂直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flash动画演示】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