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成姓的来源,姓成的名人
- 格式:docx
- 大小:37.84 KB
- 文档页数:2
从姓的来源,姓从的名人
从
一、来源有二
1、出自姬姓,东周时,周平王的小儿子精英被封于枞(在今安徽省桐城县东南),建立枞国,为侯爵,也称枞侯。
枞侯的后代,遂姓枞氏,至汉代仍有枞姓,后去木为从。
2、起源于汉代。
汉代有大将枞公,他的后代子孙取其名字中的枞。
二、郡望堂号
【郡望】:《姓氏考略》与《郡望》中都有记载云:从氏望出东莞。
晋武帝大始元年(公元265年)置东莞郡。
相当于今山东省沂水、莒县一带。
三、历史名人
从贞:明代名臣,繁昌人。
居官清廉,萧然如寒士。
管领漕运时,爱惜士卒,时称名臣。
从龙:明代知县,字云峰,安陆人。
成化中以举人知麻哈州。
当时民俗皆被发左衽,经从龙治理五年,遂成衣冠人物之俗。
从任:明代大学生,字子重,江南人。
负奇气,嗜异书,有绝技。
从谂:唐代高僧,居赵州观音院。
精心玄悟,乾宁中示寂,谥真际禅师,世号赵州古佛。
百家姓对联:成姓对联及成姓来历成(chéng)源出自姬姓。
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其弟、文王姬昌第五子叔武于郕(故城在今山东省宁阳北),建立郕国。
其后人以国为氏,后去邑旁为成姓。
得姓始祖:成叔武。
儒家门第弘农郡;君子家声永敬堂。
——全联典出成姓的郡望和堂号。
春秋·成回,为孔子的再传弟子。
直接拜子路为师。
成回处世接物永远保持恭敬。
他说:“人为善者少,为谗者多。
行年70常恐行节之亏,是以恭敬待大命。
”子路点头说:“你真是君子啊!”博士赋诗十卷;大儒算术九章。
——上联典指晋代中书郎成公绥。
少有俊才,词赋甚丽。
荐之太常,征为博士。
有诗赋杂笔十余卷。
下联典指后魏名士成公兴,字广明,胶东人。
为太武时大儒,山居隐迹。
时算生博士殷绍从求《九章要术》。
名士三难传《政事》;先生一语授“琴师”。
——上联典指西汉名士成公,他自隐姓名,常读经书,不交世利,为世所高。
成帝出游问之,三难成帝,不为所屈,成帝叹服,派官员向他请教,授《政事》十二篇。
下联典指春秋时名琴师成连。
伯牙尝从学琴,三年而成,于精神志未能专一,成连云:“吾师子春在海中,能移人情。
”遂与俱至蓬莱山,曰:“吾将迎吾师。
”刺船而去,旬时不返。
但闻海水汨没奔澌之声。
怆然叹曰:“先生将移我情。
”乃授琴歌之。
曲终,伯牙遂为天下妙手。
附:南阳惠政;东郡才郎。
——佚名撰成姓宗祠联。
上联典指东汉弘农人成瑨。
下联典指晋晋白马人成公绥。
上谷门第;君子家声。
——佚名撰成姓宗祠联。
全联典指春秋·成回,为子路的弟子。
楚卿衍绪;郕叔分支。
——佚名撰成姓宗祠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楚国人成大心。
下联典指周文王第五子郕叔武封于郕。
白云栖晚树;流水界秋田。
——此联为元代诗人成廷珪《赋林泉民》诗句联。
门迎白塔寺;春满黄金台。
——此联为清末民初诗人成多禄自题春联。
《成多禄集》中收录联语百余副。
巷口万松塔;桥西一草堂。
——此联为清末民初诗人成多禄自题联春联。
靛花深染青绫被;云叶新裁紫绮裘。
百家姓姓氏由来小故事关于姓氏的故事有哪些说起自己的姓氏来源,许多人都不知道,刚好有朋友询问:我姓何,能不能帮忙查找一下“何”氏的来源呢?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百家姓》里的何姓来源,以及相关的名人故事。
第一,何氏来源是什么?关于何姓来源,有几种说法,一是起源于姬姓的韩厥,因为韩字读讹了,所以韩姓变成了“何”姓。
古代何韩一家,何韩不通婚。
二是外族的何姓,汉族里的何姓除了韩误读之外,其他的何姓大量的有非汉族血统。
在汉唐时期的西域,月支人建立了一个政权,叫康居,原来西域的一些小国都依附在康居政权之下,这里就有“昭武九姓”。
九姓里就有“何”姓。
这一支非常重要,如果何姓家族里有人的外貌鼻子挺拔,属于返祖现象,就有可能来源于这一支。
唐代的少数民族的吐谷浑,这里也有何姓。
后金时期,有一个大将叫何和礼,而他本姓为栋鄂。
他和他的后代都以何为姓。
三是他姓的改姓,查找历史,发现了几支改姓何的。
其中的安徽庐江县黄屯,有一支姓何的,他们是明代方孝孺的后代。
方孝孺的后代逃到了安徽庐江隐姓埋名,改姓了何。
这一支家谱今天还在,其中家谱规定,生姓何,死姓方。
就是说他们死了以后,按照规矩,念悼词的时候,把何某某改成方某某。
死后的墓地,也是方某某。
四是荷兰裔犹太人。
今天的澳门赌王何姓那一支,就是属于荷兰裔犹太人,他们是外国人,因为来香港发展,这才有了何氏。
所以,何姓有四个来源,通过何姓也可以知道中国姓氏文化的包容性。
第二,何姓的人才济济发源于安徽的姬姓何氏,世居庐江郡,后来形成了望族。
何姓人才历来很多,从东汉末年到南北朝时期,大概三百多年,庐江何姓见于正史的有十代48人。
连续十代有48个人名列正史,这是非常不得了的事情。
所以,何氏人才之盛,于此可见一斑。
如魏晋三国时期的何晏,就是有名的美男子。
有一个典故“傅粉何郎”,就是说何晏的故事。
何晏的娘亲嫁给了曹操,而何晏本人迎娶了魏国的公主。
何晏之死与政治斗争相关。
一次,皇帝问大臣,为什么何晏那么白?这位大臣嫉妒何晏的外貌,开口说道:他都是脸上涂了白粉,是假的白脸。
百家姓:秦姓的来源,姓秦的名人秦一、来源有三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的后裔,以国名为氏。
相传颛顼帝有个孙女叫女修,有一天,她捡到一只燕子蛋,吃下去后就怀孕了,生下了儿子大业。
大业之子大费(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赐他姓嬴。
伯益的后人有个叫大骆的,他的庶子非子被周孝王封在陇西秦亭为附庸国,让他恢复嬴姓,称为秦嬴。
秦国后来成为战国七雄之首并进一步统一了全国。
秦灭后,王族子孙以国名作为姓氏,称为秦氏。
2、出自姬姓,为文王的后裔,以邑为氏。
周公旦之子伯禽的后裔食采于秦邑,其后有以邑为姓,称秦氏,史称秦姓正宗。
3、古代大秦人来中国,有的就以"秦"为氏。
大秦即罗马帝国。
东汉、晋朝时大秦皆曾遣使来中国通好,有留居不归者,以"秦"姓传也。
古时西域称中国为秦,后来西方国家通称中国为支那,即"秦"音之变。
二、迁徙分布先秦时期,秦氏主要分布于今河南、陕西、山东、湖北、河北等省。
西汉初,高祖刘邦采纳娄敬的建议,迁徙关东大族充实关中,秦氏有一支自鲁徙居扶风茂陵。
这支秦氏人丁兴旺,官宦众多,西汉时有秦袭等5人同时任郡守一级的官,故世号"万石秦氏"。
秦末有秦同,从刘邦击项羽有,被封为彭侯,是知山东秦氏于西汉处有迁至今江苏者。
两汉至南北朝时期,秦氏还分布于今甘肃、四川、山西等省。
宋、元、明时期,秦氏有迁至今广西、安徽、贵州、福建、北京、上海等省市者,历清至近现代,分布地更广,还有很多人移居海外。
三、郡望堂号【堂号】"三贤堂":因孔门七十二大贤中有秦祖、秦商、秦非、秦冉四位。
三,不是普通地说一二三,而是指多数的意思。
"乐善堂":孔子因为看到七十二大贤中,姓秦的竟占了四位,夸奖秦氏好道乐善,所以又叫"乐善堂"。
"养真堂":秦氏好道乐善,能注重养真(本性的善),所以又叫"养真堂"。
《百家姓》的姓氏来源以及代表人物1.赵历史来源:?? 赵姓出自“嬴”姓,据《唐书》记载,上古东夷族首领伯益的第十三世孙造父,在周穆王时传说他曾取良马八骏,献与周穆王,周穆王乘这八匹骏马西巡狩猎。
来到昆仑山上,西王母设宴招待他,饮酒唱和乐而忘返,为周穆王御车,日趋千里,息徐偃王反叛,其后周穆王封造父于赵城,既今山西省洪洞具北,其后为赵氏。
家族名人:??? 赵云 ( ? - 229 )是三国名将,字子龙,三国时常山真定人。
初从公孙瓒,后归附刘备。
勇敢善战,以忠勇着称。
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出自“嬴”姓。
皋陶之后,世为大理(掌管刑法的狱官之长),以官为姓,春秋时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老子因祖辈为理官,遂以理「李」为氏,称李耳。
据《北史》所载,赵郡李氏,为赵将武安君之後,李左车其先也。
据《魏书》所载,后魏有代北鲜卑族复姓“叱李”氏,後改为汉字单姓“李”氏。
唐朝皇室姓“李”,“李”遂为国姓。
唐初开国元勋诸将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董,罗,朱邪共十六姓(其中五家为复姓)赐与国姓“李”。
此外还有许多家族改为李氏,由此李氏人丁大增。
家族名人:李耳 (即老子)春秋末期重要的哲学家,他崇尚自然,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是中国重要的哲学思想道家的创始人。
李白 (701-762)中国最伟大的浪漫诗人,祖籍甘肃秦安,他被誉为诗仙。
5.周历史来源:周平王儿子烈封在汝州(今河南省),当地人称他周家,便以周为姓。
公元前256年,秦灭东周,将赧王废为庶人,王族亦称为周氏。
唐玄宗李隆基于712年,因避讳“基”,下诏改天下的?姓为周姓。
代北复姓贺鲁氏为周氏。
家族名人:周瑜 ( 175-210)三国东吴大都督,建安十三,联合刘备,火烧赤壁,大破曹操的八十万大军,创造以弱胜强的战例。
周恩来 (1898~1976)字少山,又字翔宇,江苏淮安人。
南开大学肄业,留学巴黎,参加创立中国共产党。
百家姓:沈姓的来源,姓沈的名人沈一、寻根溯祖1、出自姬姓,以国为姓,是黄帝的后裔。
沈本是上古国名,最早是夏禹子孙的封国。
周初时,武王死后,由年幼的成王即位,周公旦(文王第4子)摄政。
三监不服,与武庚(商纣王之子)勾结,联合东方夷族反叛,后被周公旦所灭。
季载(文王第10子),为周天子的司空,因平叛有功,后成王将其叔叔季载封于沈国,又名聃国。
季载又称冉季载。
聃又写作冉,古时,冉、沈读音相同。
春秋时,沈国为蔡国所灭,季载之后逃奔楚国,其后子孙遂以原国名命姓,称沈氏。
2、出自芈姓,是颛顼帝的后裔。
春秋时,楚庄王之子公子贞被封在沈邑,其后遂以封邑名命姓,称沈姓。
3、出自少昊金天氏,以国为氏。
少昊金天氏裔孙台骀氏之后有人建立沈国,春秋时,为晋国所灭,子孙遂以沈为氏。
二、郡望堂号【堂号】 "梦溪堂":宋朝时沈括博学能文,累官翰林学士三司使。
他对天文、历算、方志、音乐、医药无所不通。
他开始制造了浑天仪、景表、浮漏等天文仪器。
开创了隙机、浑圆两术和弧矢、割圆术的先河。
著有《梦溪笔谈》。
沈氏因以"梦溪"为号。
【郡望】吴兴郡:三国时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南、晋义熙初移今吴兴)。
相当于现在浙江省临安、余杭、德清一线西北一带地区,兼有江苏宜兴县地。
汝南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省上蔡西南)。
相当于现在河南省颖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区。
三、历史名人沈约:南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声律学家。
他是《二十四史》中《宋书》的作者。
他首创"四声"之说(把每个字分为平、上、去、入),指出如何使用声调变化,能使诗歌动听,讲求声律对仗,推动诗歌走向格律化,在文学是一个重要的创新。
著有《晋书》、《四声谱》等书。
今天的国语注音符号,就是以《四声谱》演变而来的。
沈佺期:唐代诗人,与宋之问齐名,并称"沈宋"。
别姓的来源,姓别的名人
别
一、姓氏来源
1、据《姓氏寻源》,别姓是别成子之后。
按照别义,古诸侯卿大夫长子世为宗子,宗子之次子世为小宗,小宗之次子为别子,不敢姓祖父之姓,而别为一族之宜,以祖父之官爵字谥别为姓氏。
2、《姓氏寻源》所说别成子之后,或即别子之误。
这个家族当初也应该是发源于我国西北地区。
二、郡望堂号望族居京兆郡(今陕西长安东)。
三、历史名人
1、如唐代中叶安禄山起兵造反时,就有陕西朝邑人别傪举义兵讨贼。
2、宋嘉定年间,郢(今湖北钟祥)的别之杰,先后知澧州及德安、江陵府,湖北安抚使。
淳祜年间,官至参知政事。
百家姓[程]姓氏的由来和名人
历史来源
[程]源出:
一、以国名为氏。
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为重黎(火正)之后裔。
周宣王时,休父入为大司马,受封于程国。
洛阳上有程聚,即其地也(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
时称程伯休父,其子孙遂以封国"程"为氏。
二、以邑为氏。
据《左传·杜预注》云:春秋时晋国有中行荀氏之子食采于程邑,其后以邑名"程"为氏。
家族名人
程婴
春秋时晋国(约公元前六世纪)人,与晋卿赵盾子赵朔友善,司寇屠岸贾杀赵氏全家,追捕孤儿赵武。
赵氏门客程婴与公孙杵臼设计救孤,抚养成人,终报仇雪恨。
程本
春秋时晋国人,博学,善出主意,名闻于诸侯。
曾与孔子相遇于途,倾盖与语。
程洵
字允夫,南宋婺源人。
进士出身,历官衡阳主簿、庐陵录参,与朱熹交往甚密。
程秉
字德枢,三国时吴国南顿人。
曾事经学家郑玄,博通五经,官至太子太傅。
时吴太子孙登(孙权长子)聘周瑜女为妻。
程秉谓孙登曰:"婚姻人伦之始,王教之基……愿太子尊礼教于闺房,存《周南》之所咏,则道化隆于上,颂声作于下矣
程颐
南宋理学家,与弟程颢齐名。
其母侯氏,宽厚待人,治家有法,有仁恕之道。
地域分布
河北省南部永年县一带
甘肃省平凉地区一部及宁夏西部。
成姓的来源介绍成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115位,是中国较为古老的姓氏之一。
关于成姓起源有出自姬姓、芈姓、匈奴、满族、容成氏等说法,成叔武、季戴、熊成虎、子王臣、郤犨为其得姓始祖。
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成姓的来源介绍,希望你喜欢。
1.出自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后代,发源于今山东宁阳。
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其弟、文王第五子叔武于郕(今山东宁阳东北),建立郕国。
其后代以国名郕为姓,后有的去邑为成姓。
2.出自姬姓,发源于今河南范县西濮城北。
周武王将另一个王族叫季戴的,分封在另一个也称为郕邑的地方,即今河南范县濮城一带。
季戴也在郕邑建立了郕国,其后代也以国名郕为姓,后改郕为成,形成了成姓的一支。
3.出自芈姓,始祖为成虎。
春秋时,楚国君主若敖有公子名成虎,其孙以王父之字为姓,遂为成姓。
4.据《北京彔》所载,古匈奴部落屠各族亦有成氏。
5.出自满族老姓汉化,改为此姓的满族老姓包括:董鄂氏等。
6.源于容成氏,出自远古帝王容成氏世系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
在史籍《姓氏词典》中引《新纂氏族笺释》注释:“容姓出自大容氏。
”大容氏部落后派生出容成氏族,即传说中的大容氏“生”容氏。
7.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君主宋成公之后裔,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
8.鲜卑族,成律归。
9.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书记载,宋朝时期的南蛮中即有成氏,到了明朝时期,云南广通县回蹬关有巡检司土巡检就叫成青可,在清朝时期岭夷盐井溪夷人姓成……等等,当为中央王朝在推行改土归流的运动中,被改为成氏。
成姓迁徙分布成氏来源繁杂,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一十六位,人口一百二十多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55%左右。
据有关资料所载,其成氏族群的来源约有十一支,除了上面已述八个渊源之外,还有远古部落首领燧人氏时的名臣成博,颛顼时名臣成邑,同时期三苗中的成驹,其后均有可能称成氏,由于本书还未找到史证,因此暂未列入姓氏渊源之中。
百家姓成姓姓氏渊源_百家姓成姓来源成姓,在《百家姓》中排第115位。
在中国并不是一个常见的姓氏,但也是中国较为古老的姓氏之一。
下面店铺给大家整理了百家姓成姓姓氏渊源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成姓姓氏渊源第一个渊源:源于容成氏,出自远古帝王容成氏世系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
在史籍<姓氏词典>中引《新纂氏族笺释》注释:“容姓出自大容氏。
”大容氏部落后派生出容成氏族,即传说中的大容氏“生”容氏。
在典籍《庄子·胠箧》中记载:“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
”女娲氏去世后,容成氏去世后,容成氏还曾为“王”,成为当时天下氏族“盟主”。
在典籍<集韵>中,则认为容成氏是高阳氏八恺之一的“仲容之后”。
在史籍《山海经·大荒东经》中记载有“仲容之国”。
可见,在春秋、战国时期,容成氏的传说已相当广泛。
黄帝东迁涿鹿(中国河北巨鹿),容成氏为臣属,部落复迁回容城。
关于大容氏,其踪迹已无法考据,但容成氏传至黄帝之臣的时代,则事迹较明。
其祖先容成氏时,还没有族属。
在史籍<穆天子传>中,记载有“容氏国”。
容氏国在河北容城县。
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黄帝曾和炎帝榆罔联合,与蚩大战于坂泉(中国河北怀来)、涿鹿(中国河北巨鹿)之野。
容成子既为黄帝之臣,那么就必然跟随,氏族部落自然是早已迁居于汉朝时期所置的容城县(中国河北怀来、涿鹿之南)。
容氏国约建立于夏王朝。
直到夏末商初,容氏国才迁至今河南修武县。
容、庸古音近通用,而庸是出自容,比容成氏要晚(商甲骨文中已有庸字),系商汤灭容氏国后,强将余民作修筑城的奴隶之义(同墉或鄘)。
于省吾在《甲骨文字释林·释庸》中记载:“西周铜器《韵簋》的‘先虎臣后庸’,以庸为奴隶。
《尔雅·释诂》训庸为劳。
《史记·陈胜吴广世家》的‘尝与人佣耕’,《索隐》引《广雅》训佣(佣)为役,佣即庸的后起字。
姓⽒百科·《百家姓》的由来及渊源 《百家姓》的由来 《百家姓》是中国流传甚⼴的⼀部脍炙⼈⼝的奇书。
相传为北宋初年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位⽼儒⽣编写。
《百家姓》采⽤四⾔体例,句句押韵,读来顺⼝,听来悦⽿,易学易记。
《百家姓》实⽤性极强。
中国古代农村以家庭式⾃然经济为主体,并且宗法观念极重,因此对姓⽒⼗分重视,例如:中国农村族姓观念很浓厚,⽴家谱、族谱相当普遍,⾮常需要了解本族、本姓的谱系,也需要了解其他族姓的谱系。
建⽴或查考族谱、家谱成为重要的维系族姓的社会活动内容,熟读《百家姓》就可以为此提供⽅便。
中国的姓⽒传统,经历了⼏千年的绵延不断的演变过程。
家喻户晓的《百家姓》,⼀直成为我国民间⼴为流传并有深刻影响的启蒙读物,到今天已有整整⼀千多年的历史了。
明代学者吕坤(公元1536-1618年)在其《社会要略》⼀书中就特别提到:“初⼊礼学(按:即村塾民校)⼋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百家姓》以便⽇⽤……” ⽽在⽂字记载中最早提到《百家姓》的,是南宋著名爱国诗⼈陆游(公元1125-1210年)。
他有《秋⽇郊居》⼀诗:“⼉童冬学闹⽐邻,据案愚儒却⾃珍。
授罢村书闭门睡,终年不著⾯看⼈。
”诗下⾃注:“农家⼗⽉乃遣⼦⼊学,谓之冬学。
所读《杂字》、《百家姓》之类,谓之村书。
” 但是,如此⿍⿍⼤名的《百家姓》是何⼈所作?何年成书?却从⼀开始就成为难解之谜。
跟陆游同⼀时代的学者王明清(⽣卒午不可考,主要活动时期在南宋孝宗⾄宁宗,即公元1163-1224年间)在《⽟照新志·卷三》中就写道:“如市井间所印《百家姓》,明清尝详考之,似是两浙钱⽒有国时⼩民所著。
何则?其⾸云'赵钱孙李’,盖钱⽒奉正朔,'赵’乃本朝国姓,所以'钱’次之;'孙’乃忠懿(指后期吴越王钱弘俶的谥号,公元648年继位,公元978年降宋)之正妃,⼜其次,则江南'李’⽒。
次句云'周吴郑王’,皆武肃(指初期吴越王钱镠的谥号,公元907-931年间在位)⽽下后妃。
西门姓的来源西门姓在中国姓氏中相当少见,然而其来源并不神秘。
西门姓是指以“西门”作为姓的家族所使用的姓氏。
在古代中国,经常出现许多拼音类似的姓氏,在现代有时很难识别。
西门姓就属于这一类。
西门姓的来源,其实并不如其它姓氏那样历史悠久。
在《百家姓》中,西门便已出现。
由此可以看出,西门姓在中国历史中,起源并不太早,可能比较晚。
而且这个姓氏弥足珍贵,目前的历史记载中,也没有出现过什么其他关于西门姓的记载。
姓西门的名人1.西门豹西门豹,字子兰,字子成,战国时期楚国名将。
他在楚国临淄人,担任过楚庄王、楚共王、楚悼王三个王朝的大臣。
西门豹出生于战乱年代,无论在人生早期还是晚期,都处在危机四伏的局面中,但他依然成为一位伟大的将士,为楚国立下了不朽功勋,留下了千古佳话。
2.西门君实西门君实是一位明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也是一位政治家。
他出生在浙江省绍兴市袍江镇西门村,是家中的长子。
他以渊博的学问和卓越的才华闻名于世,其书法以工早见业余,堪称一绝。
他的书法被誉为“古古雕欢碑,清清峨峨篆”。
3.西门慈姑西门慈姑,名不详,又名玉嫦娥,生平不详。
她在明代中期出现,据说她长得十分美貌,特别能诗词文赋,但也是一位非常思想独立的女性。
她曾经与张磊王(明成祖)有过交流和友好的关系。
据说,在一次御前宴会上,她演唱了被后人传颂为“西门慈姑唱曲”的曲目,并被明成祖高度评价。
从此,她的名声越来越大,成为古代文学艺术界的一位佳人。
4.西门格斗西门格斗(1310年-1370年),原名杨景亮。
元朝时期的抗元名将,曾经在白莲教起义中扮演重要角色,后被元廷所害。
西门格斗有着远大的抱负和过人的才华,他参加过世袭贡生科举考试,但不幸屡次落榜。
随后,他投身白莲教,成为教义的传播者和义军指挥官。
西门格斗最著名的功绩是他领导的抗元武装力量,在1266年的福建漳州起义中一举攻占城池,打破了元朝的长期围剿。
百家姓西门姓也被列入《百家姓》之中。
《百家姓》是一本中国古代小学国语读本,由清代的著名学者、爱国领袖于敏所著,共收录了411个汉姓。
姓⽒⽂化学者冯志亮解析成姓的两⼤来源:芈姓和姬姓 成 成姓是中国⼈常见的姓⽒,在姓⽒排⾏榜中列第⼀百五⼗六位,在江苏、湖南、⼴东的分布⽐较集中。
当代成姓⼈⼝⼤约占全国⼈⼝的0.075%,总⼈⼝⼤约有100万。
得姓始祖成叔武,姓姬名武,周⽂王姬昌的第七⼦,周武王姬发的弟弟。
据《通志·⽒族略·以国为⽒》所载,公元前⼗⼀世纪,周武王灭商以后分封诸侯。
其中将其弟、⽂王姬昌第七⼦叔武封于郕(今⼭东省成武县),建⽴郕国,叔武为郕国开国君主。
其后⼈有以国名为⽒者,称郕⽒,后去⾢旁为成⽒。
故后世⼦孙尊成叔武为成姓得姓始祖。
⼀、姓⽒意义与原始图腾 成,本义是完成、实现。
由戊、丁组成。
戊为中宫,万物皆成于中,所以,成引申有成就、成功、成为等义。
古⽂成字,多从午,不从丁。
午属南⽅,南⽅为夏,亦有物成之义。
甲⾻⽂和⾦⽂中的成字,右上部是⼀把长柄板斧,左下⾓的⼀短竖表⽰长柄板斧被砍下,表⽰休兵和好之义。
后⼈多⽤于⼈名或地名,成⼈以此为⽒族图腾。
⼆、姓⽒起源与发展传承 成姓源出有四:芈姓和姬姓。
第⼀⽀出⾃芈姓。
春秋时楚国国君若敖之孙令尹⼦⽟,号成得⾂,其后裔以成为⽒。
第⼆⽀出⾃姬姓。
系周⽂王之⼦邮叔武之后。
叔武以伯爵封于邮,故国在今陕西岐⼭⼀带,西周初改封⼭东城东南,后涉⼭东宁阳北,春秋时属于鲁,战国时灭于齐国,⼦孙以为郕⽒,有赵国⼤夫郕午,其后裔去⾢为成⽒。
第三⽀也出⾃姬姓。
春秋时鲁国有成⾢,故城在今⼭东泰安南的宁阳东的华丰镇,也称盛,为鲁国⼤夫公孙成之⾷⾢,公孙成即公孙宿,为鲁孟孙⽒成⾢之宰,后来灭于齐国,⼦孙以⾢名为⽒。
第四⽀也出⾃姬姓。
春秋时周朝直接管辖的地区内有⼦爵⼩国成,后来成为周的⼀⾢,古称成周之地,在今河南洛阳东,其后裔以成为⽒。
三、民族融合与基因融⼊ 进⼊秦汉以后,成姓⽒族中开始融⼈其他民族的⾎液,包括汉晋时期北⽅匈奴族、宋朝时期南⽅蛮夷、明清时期湘贵云地区的⼟著,这些少数民族与汉族长期混居⽽汉化。
干姓的来源,姓干的名人干一、寻根溯祖1、以国为姓。
古代有干国(在江苏扬州一带)。
春秋时被吴国所灭,国人便以国名为姓,遂成干氏。
2、春秋时,宋国有一大夫干犨,他的后代子孙以他的名字中"干"字为姓,亦称干氏,成为干姓的一支。
3、周武王之子邗叔之后,本作邗,后去邑作干,成为干姓。
4、以邑为姓。
《姓氏考略》记载:"吴有干隧之地,故多干姓,殪以邑为氏。
干隧,战国时地名,越王擒吴王夫差之所,在今江苏吴县西北。
"5、北魏干氏改为干氏。
见《魏书.官氏志》。
又三字姓厘若干氏改为干姓。
二、迁徙分布干姓望族居颖川(今河南长葛、许昌一带)、荥阳(今河南荥阳县)。
《郡望》上记载:干氏望出颖川郡。
《姓氏考略》上记载:干氏望出阳、颖川。
1、荥阳:三国魏正始三年(公元242年)分河南郡一部设置荥阳郡。
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南荥阳县至朱仙镇一带,即郑州地区。
2、颖川: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置郡。
相当于今河南省许昌一带。
三、郡望堂号"良史堂":晋朝人干宝博览强记,做散骑长侍,著《晋纪》,求实存真,人称良史。
四、历史名人1、干将--春秋末年吴国庐时人。
著名冶金匠,工于铸剑。
吴王曾命他铸造宝剑。
三年,铸成雌雄各一,雄为干将,称为"吴干之剑" 。
2、干宝--字令升。
晋朝新蔡人。
著名史学家,卓学博览,好阴阳五行术数。
元帝时,被朝庭召为著作郎,编修国史。
他著作的《晋记》,直而能婉,评为良史。
他编著的《搜神记》被评为"鬼之董狐"。
此外,他还著有《春秋左氏义外传》和《注周易周官》等数十篇。
3、干奕--元朝时北庭人。
其祖畏惧孙儿归元,世居永昌。
干奕历官平章政事,廉明典重,通达治体,政绩显著,皆有令闻。
4、此外,据《康熙》记载:《万姓统谱》见《姓苑》,宋时西夏有干道冲,其先从夏主迁兴州,世掌夏国史。
其通五经,官至中书宰相。
元有干勒忠,习识女真契丹字,通,官至同佥枢密院事。
党姓的来源1. 党姓的起源党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当时姬姓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占据着统治地位。
不过,姬姓在周朝后期逐渐衰落,其他姓氏得到了发展。
在春秋时期,党姓开始出现。
党姓起源的具体历史背景已经无法考证,但流传下来的一个传说颇有趣味。
相传古时候有个叫做党子的人,他的儿子取名为党香,孙子取名党梦。
在党梦的时候,他梦到有一条神龙从天而降,在他的口中钻入了他的身体。
第二天,他突然发现自己的姓氏变成了党。
这个传说流传甚广,但是否真实,无从考证。
2. 党姓的演变在汉朝时期,党姓已经是一种相对常见的姓氏。
据史书记载,党姓在汉朝时期分为两个派系:左党和右党。
这两个派系的党姓人士在地位和影响力方面有所差别,但在当时的社会中都有一定的影响。
党姓在隋唐时期逐渐分化为多个支系,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党城党氏、葭州党氏、莘县党氏等。
这些支系的党氏人士在历史上都有过一定的地位和功绩。
3. 姓党的名人姓党的人可谓是屈指可数,但在历史上也有一些著名的党氏人士。
下面介绍几位代表性的党氏名人:3.1 党项党项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著名民族,而其族名“党”就是以党姓为姓氏的人所起的。
党项民族活跃于宋、元等时期,曾在西北地区建立了强大的政权。
党项民族的英勇和智慧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党姓人士的风范与气节。
3.2 党文明党文明是中国唐代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和政治家,他是唐太宗的得力干将,历任宰相和吏部尚书等职。
党文明书法深得唐代统治者的喜爱和赞誉,他的书法作品在历史上被誉为“党家楷法”,成为唐代书法的代表作之一。
3.3 党怀英党怀英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和收藏家,他是清朝晚期和民国时期的一位名流人物。
党怀英善于绘画和临摹山水、花鸟等题材,他的画风清新脱俗,给人以美的享受。
党怀英的收藏品也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遗产价值,他的收藏作品中包括了各个朝代的文物、古籍、字画等。
4. 姓党的分布党姓人口在中国的分布不太均衡,主要分布在以下区域:•河南省南阳地区•天津市宁河县•陕西省秦岭山区•山西省西南地区综上所述,党姓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虽然党姓人口并不是很多,但在历史、文化、艺术等领域里都留下了较为显著的印记。
百家姓:成姓的来源,姓成的名人
成
一、姓氏起源
1、出自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后代,发源于今山东宁阳。
西周初年,
周武王封其弟、文王第五子叔武于郕?今山东宁阳东北),建立郕国。
其后代以国名郕为姓,后有的去邑为成姓。
2、亦出姬姓,发源于今河南范县西濮城北。
周武王将另一个王族叫季
戴的,分封在另一个也称为郕邑的地方,即今河南范县濮城一带。
季
戴也在郕邑建立了郕国,其后代也以国名郕为姓,后改郕为成,形成
了成姓的一支。
3、出自芈姓,始祖为成虎。
春秋时,楚国君主若敖有公子名成虎,其
孙以王父之字为姓,遂为成姓。
4 南方少数民族,今广东云浮、清远、增城、潮安、连州及广西容县
等地有大量成性人氏聚居;香港西贡就有一个“成家村”,他们是祖
籍广东宝安县的客家人。
二、郡望堂号
【郡望】
弘农: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设郡,相当于今河南省内乡以西,陕西省柞水以东及华山以南地区,治所在弘农县(今河南省灵宝县北)。
上谷:战国时,赵国公子嘉自立为代王,驻军上谷。
公元前222年,
秦灭赵后置上谷郡,相当于今河北省西北部,治所在沮阳(今河北省
怀来县东南)
【堂号】 "永敬堂":春秋时,成回是孔子的再传弟子。
直接拜子路为师。
成回处世接物永远保持恭敬。
子路问他,他说:"人为善者少,为
谗者多。
行年70常恐行节之亏,是以恭敬待大命。
"子路点头说:"你
真是君子啊!"
三、历史名人
成公:汉朝的学者,自己隐去姓名,常诵经,不交世利,世人称为成公。
汉成帝出游,遇见成公,成公不行礼。
成帝说:"朕能富贵人,能
杀人,子何逆朕?"成公说:"陛下能贵人,臣不做陛下之官;陛下能
富人,臣不受陛下之禄;陛下能杀人,臣不犯陛下之法。
"帝不能屈,
使郎官二人就受《政事》12篇。
成遵:字谊叔,元朝穰(今河南邓州市)人,元统进士,授翰林国史
编修官,拜监察御史。
是岁言事并举劾凡70余事,皆揭发时弊,执政
者恶之。
出为陕西行省员外郎,累官中书左丞。
为官清正,所至有声绩。
后因用事者唆使人诬告成遵受赃,竟遭杖死,朝中内外为其鸣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