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月派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5
新月派诗歌名词解释
新月派诗歌是指19世纪90年代末横空出世的一派反常规文体,在中国古典诗词的流派中独树一帜。
它的创作以梦幻的诗句为主,以新颖、意象丰富的形式叙述浪漫的故事,懒洋洋地抒写着自由与慵懒,仿佛一把火把传统文学带入了新时代。
新月派诗歌在风格上放弃了中国古典文学复杂的写作形式,而是简单而深邃,有一种极其自由的精神流动。
它的句子往往简洁,表达的语言类似古典诗歌,但更多的是描写新型文学生活方式的新时代现实。
诗句中满满的都是山水田园、江南水乡的风景,但非传统的写景,而是充满着一种新的情调。
例如,西山暮雪,江南梦城,横塘夜花,或是一晚梦里的彷徨,孤月归梦等等。
同时,新月派诗歌在诗词体裁上也是独特新颖的,它把情感表达放到了人物和景物之间的柔软关联上,而不会夸张地向读者表达思想。
它以一种贴近、融洽的方式唤醒了人们的灵魂,让新的写作流派冒了出来,开创了一种新的诗歌风格。
新月派诗歌的本质是动态的、流动的,它把古典诗歌与新时代文学发展联系在一起,具有艺术上的自由意义与美学价值。
新时代的文学朝着新的方向发展,它将传统与新兴结合在一起,有一种更叓脱,更显示时代特征的风格。
新月派奠定了中国诗风创新的新纪元,也拓展了中国诗歌的风采,让更多的作者得以表达出自己的新的新的想象。
什么是新月派
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
作品有闻一多《死水》《红烛》、徐志摩的《志摩的诗》、《冷翡翠的一夜》《猛虎集》、林徽因《你来了》《笑》等。
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觉创造的时期。
后期,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
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
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
作品有陈梦家的《我望着你来》《一朵野花》等。
后期新月派提出了健康、尊严的原则,坚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的立场,讲求“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但诗的艺术表现、抒情方式与现代派趋近。
新月派的小说之研究
新月派是二十世纪初期华语文学史上一股重要的文学流派,以其独特的创作思路和艺术表现形式在文坛上崭露头角。
本文将重点探讨新月派小说的创作特点、主题内容以及其对中国现代小说发展的影响。
新月派小说的创作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艺术形式上追求创新,以抒情的笔触和浓郁的意境塑造形象,注重描写内心世界和人物情感的变化。
二是在思想内容上追求启蒙和社会批判,关注社会现实问题,揭示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不公。
新月派小说的主题内容多样,其中以“爱情”和“个人命运”为常见主题。
这些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情感纠葛,展示了恋爱中的甜蜜和痛苦。
同时,这些小说还关注了个体在社会中的命运,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人们的困境,引发读者对现实的思考。
新月派小说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新月派小说在形式上的创新为后来的小说创作提供了范例。
它们注重情感表达和意境构建,使小说逐渐从简单的讲故事转向注重文学性和艺术性,培养了读者对文学内涵的欣赏能力。
其次,新月派小说在思想内容上的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性弱点,为后来的现实主义小说提供了基础。
新月派小说通过对个体命运的刻画,揭
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弱点,激发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为后来的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总之,新月派小说以其独特的创作特点和主题内容在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它们追求创新的艺术形式,关注个体命运和社会问题,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这些作品中感受到那种纯粹的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新月派起源发展历程新月派(Neoclassicism)是17世纪晚期到18世纪中期的一种艺术运动,它起源于欧洲,尤其是法国。
这一时期被认为是艺术和文化的复兴,因为人们对古典艺术的热衷重新点燃了对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的兴趣。
新月派运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后期,当时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对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及对古典艺术风格的兴趣。
新月派最早出现在法国,其中最重要的代表是法国画家尼古拉·普桑,他被认为是新月派的奠基人。
普桑在他的画作中运用古典艺术的元素,以及他对古罗马和希腊神话的热爱。
他的作品强调对称和对比,形成了一种严谨而精确的美学风格。
新月派在18世纪进一步发展壮大,尤其是在法国和英国。
这个时期的新月派艺术家受到了启发,他们试图通过再现古代艺术中神话和历史场景来传达一种古典氛围。
这些艺术家经常到意大利和希腊进行学习和研究,以更深入地了解古典艺术的技巧和原则。
新月派的发展也受到了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18世纪的法国,封建主义和君主制的统治逐渐衰落,启发了人们对古典民主理念的重新思考。
因此,新月派艺术家试图通过他们的作品来表达对自由和平等的追求,强调个人自由和人权。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月派逐渐受到了浪漫主义运动的冲击。
浪漫主义强调个人情感和想象力,与新月派的理性和客观风格形成了鲜明对比。
尽管新月派在18世纪时非常流行,但到了19世纪,浪漫主义开始主导艺术界。
尽管如此,新月派对艺术的影响依然深远。
新月派提倡追求真理和现实的观点,重视自然和人类的成就。
他们强调了古典艺术的重要性,并为后来的艺术家提供了灵感和指导。
总的来说,新月派是艺术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运动。
它在17世纪晚期到18世纪中期的欧洲迅速兴起,并受到了古典艺术和文化的强烈影响。
新月派提倡对称和对比,强调对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的热爱,为艺术家们提供了新的审美标准和创作方法。
尽管后来的浪漫主义运动取代了新月派的地位,但新月派对艺术和文化的影响依然深远。
新月派新月派是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
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词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
其中音乐美是指新月派诗歌每节韵脚都不一样,好像音乐一样;建筑美是指诗歌的格式好像建筑一样;绘画美指的是新月派诗歌的每节都是一个可画出的情节。
它是针对当时的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的。
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学派的理论基础,对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主创造的时期。
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
它以1928年创刊的《新月》月刊新诗栏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它可以说是以徐志摩为主要旗帜的,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
后期新月派提出了"健康"、"尊严"的原则,他们回到自我内心世界,特别强调抒情诗的创作,坚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的立场,讲求"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但诗的艺术表现、抒情方式与现代派趋近。
由此也就形成了新月派诗歌,新月派诗歌以闻一多与徐志摩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试图为新诗的“规范化”确立美学原则。
新月派是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深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
新月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
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觉创造的时期。
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
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
后期新月派提出了"健康"、"尊严"的原则,坚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的立场,讲求"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但诗的艺术表现、抒情方式与现代派趋近。
“三美”中的音乐美是指新月派诗歌每节韵脚都不一样,好像音乐一样。
建筑美是指诗歌的格式好像建筑一样。
绘画美指的是新月派诗歌的每节都是一个可画出的画面。
“新月派”是我国上个世纪20—30年代的一个颇有影响的文学流派。
它为什么叫“新月”?这两个字是怎么来的?其命名者原来竟是天津文化名人、南开大学教授张彭春先生。
1919年6月,张彭春到美国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
1922年4月,他的论文《从教育入手使中国现代化》通过了教育学博士学位。
新月派的名词解释新月派是产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一个重要的现代诗歌流派,''新月''由泰戈尔诗集(新月集)得名,主要成员包含胡适,梁实秋,徐志摩,闻一多等一大批才华横溢的诗人,因提倡格律诗而独树一帜,又称''格律诗派''。
他们大多在当时的北京(晨报)副刊上发表自己的作品,而后创办了自己的期刊(新月)月刊和新月书店,以此成为他们的活动阵地。
①“新月〞诗的内容新月派诗歌内容上主张''以理智克制感情'',反对感伤主义与伪浪漫主义,即反对不加克制的直抒胸臆的抒情方法,反对无病呻吟,言之无物,以制造客观抒情诗的方法,强化诗歌中的抒情成分。
卞之琳就是这样一位闪烁着智性光辉的诗人,他将诗中的感情经过理性的淘洗,提炼,使之处于冷凝,深邃的哲思状态,于一般生活中细微,琐碎的物像中寄寓精微的哲理,读者如不细加体会,很难感受到诗中蕴含的感情。
在他的(水石岩)中,他的诗是一种理性驾驭下客观,冷凝的抒情,诗人力避主观感情的直接外露而追求感情的智性化凝聚。
②“新月〞诗的形式在诗歌的创作形式上,新月派诗歌追求形式的格律化,以''和谐''与''均齐''为最重要的审美特征,为了改正早起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的弱点,新月派诗人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究。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音乐美,即诗歌的音节要求押韵,音尺数大体相同,朗诵时富有节奏感,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闻一多认为诗歌的音乐美最为重要,声称诗之所以能激发感情,完全在它的节奏,节奏便是格律,在他的(死水)一诗中,全诗共分五节,每节四行,每行九字,分别由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三字尺''构成,每行诗双音节收尾。
新月派
一、流派简介
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
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
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
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觉创造的时期。
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
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
后期新月派提出了"健康"、"尊严"的原则,坚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的立场,讲求"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但诗的艺术表现、抒情方式与现代派趋近。
现代派诗歌30年代在中国产生的现代派诗歌普遍受到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启发和影响。
同时又承接了李金发为代表的20年代中国象征诗派的某些艺术追求。
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特别追求诗歌创作在总体上所产生的朦胧的美,追求以奇特观念的联络和繁复的意象来结构诗的内涵。
现代派诗人往往以其特有的青春病态的心灵,咏叹着浊世的哀音,表达着对社会的不满和抗争,也流露出对人生深深的寂寞和惆怅。
戴望舒是30年代“现代派诗歌代表”。
二、前期理论
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
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的主张,为了实现这一理论原则,新月派诗人在诗歌艺术上做了有益的尝试,首先是客观抒情诗的创作,即变“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为主观情愫的客观对象化。
然后再用想象来装成那模糊影像的轮廓,把主观情绪化为具体形象。
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词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它是针对当时的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的。
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学派的理论基础,对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主创造的时期。
三、后期理论
后期新月派提出了"健康"、"尊严"的原则,坚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的立场,讲求"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但诗的艺术表现、抒情方式与现代派趋近。
四、"三美"
“三美”中的音乐美是指新月派诗歌每节韵脚都不一样,好像音乐一样。
音乐美指的是诗歌的音节,读起来富有节奏感,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建筑美是指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绘画美指的是诗歌的词藻,用词注意色彩,形象鲜明。
五、诗刊派和新月派
本属一派,甚难分别。
《诗刊》见民国十五年在《北京晨报》上刊的,《新月》则民国十七年在上海办的。
在《新月》投稿多的,就叫他为新月派,该派重要诗人是孙大雨、饶孟侃、陈梦家、林徽因、卞之琳、臧克家、刘梦苇、罗隆基、蹇先艾、沈从文、孙毓棠等。
还有方玮德及其姑母方令孺。
陈梦家《新月诗选》论及孙大雨说:“十四行诗(Sonnet)是格律最谨严的诗体,在节奏上,它需求韵节,在键锁的关联中,最密切的接合,就是意义上也必须遵守合律的进展。
孙大
雨的三首商籁体,给我们对于试写商籁,增加了成功的指望。
因为他从运用外国的格律上得着操纵裕如的证明。
”
六、诗歌本质论
新月派诗论家们构建其理论体系的首要战略与重要奠石.从诗歌起源论看,闻一多所张扬的"游戏本能说",可为代表;梁实秋表现出对模仿说的极度钟情.从诗歌功能论看,粱实秋的论述最多,但新人文主义的批评立场规约了他对诗歌本质的基本看法;徐志摩更多地关注诗歌的宗教感化功能与思想启迪作用;朱湘主张"为人生"的文学,强调时代对于诗歌创作的影响.从诗歌特征论看,新月派诗论家们的论述集中在两大层面:一是诗歌与其他非文学审美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异;二是诗歌在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内部的本质特征.诗歌本质论显示出新月派诗论家面对传统诗学和现代诗学双重挑战的基本文化立场,其理论取向总体上贯穿在由王国维开启的审美现代性诗学价值坐标系统当中.后人所谓新月诗派历史身份的模糊与离弃现实等负面效应,其实可以由此找到最初的理论根由.
七、代表诗人及作品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做一条水草!
那榆(yu)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gāo),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八、新月派和新月诗社的区别
新月诗社是以诗歌创作、学术交流为主旨的互动团体,以新诗交流为主体并兼顾古典诗词及其它形式优美的文体。
诗社取名来源于新诗重要流派新月派,除希望继承新诗前辈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龙彦午等大诗人遗志重振诗歌风采,更引借“新月”的含义,象征着上升、新生、幸福、吉祥、初始光亮、新的时光。
新月诗社虽然命名与新月派有关,但并不以新月派为核心研究对象。
新月诗社注重的是灵魂的表达、美的诠释。
新月诗社认为真正的诗歌是来自灵魂的,诗歌就是用灵魂说话然后去感动灵魂。
除此之外新月诗社更注重诗歌的群众化,希望诗歌能够接近每一位热爱生活的朋友。
新月诗社提出若只是诗人能够写诗、品诗、论诗的话,那么诗歌这一文学形式将显得太过狭
隘,而真正的诗歌应该是包容的。
新月诗社遵循“和谐、共进、新月求新”的交流宗旨并坚持自己独特的创作追求——以诗歌之名演绎平凡人的诗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