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叙事形式发展共23页
- 格式:ppt
- 大小:6.65 MB
- 文档页数:12
现代电影中的叙事手法变革现代电影的叙事手法经历了显著的变革,从最初的线性叙事到现在的多元化叙事模式,这一变化与技术的发展、观众审美的提高以及文化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
本文将对现代电影中的叙事手法进行详细分析,探讨其变革的原因、表现形式以及对电影艺术的影响。
一、线性叙事到非线性叙事的转变传统电影常采用线性叙事,故事按照时间顺序发展,观众可以清晰地跟随情节的发展。
而现代电影中出现了大量非线性叙事手法,通过时间的碎片化和倒叙等方式引导观众思考。
例如,在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盗梦空间》中,影片通过多个层次的梦境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使得叙述变得复杂而富有深度。
这种非线性叙事使观众在观看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思考和解析,加深了他们与影片之间的互动感。
另外,《邻居夫人》中,通过倒叙和闪回手法展开故事,成功制造悬疑感和紧张氛围。
非线性叙事不仅为故事增添了层次感,也使得情节的发展充满了不可预知性,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看体验。
二、角色多样化与多视角叙事现代电影在角色塑造上也发生了重要变化。
在许多作品中,单一视角的叙述方式逐渐被多视角融合所取代,观众可以通过不同角色的眼光去理解故事,从而更全面地感受情节发展。
影片《云图》便是一个经典例子。
电影通过六个相互交织又彼此独立的故事,展现了人类命运的交织。
每个角色都代表着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人,他们各自的故事贯穿始终,形成了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
这种多视角的叙事方式,让观众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人与人之间相互关联的重要性。
此外,在《大卫·戈尔的一生》中,通过不同角色对主角命运的不同解读,使得影片更具复杂性。
这种从多个维度入手讲述故事的方法,不仅丰富了人物形象,也增强了事件背景对于剧情发展的影响力。
三、时间与空间的重构现代电影中对时间和空间的重新构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特征。
技术的发展为导演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工具,使他们能够创造出令人惊艳的视觉效果,从而重塑时间和空间感。
史上最全电影叙事理论概述电影叙事理论概述电影叙事学(narratology),以叙事电影为研究文本,探讨叙事电影中的叙述者与接受者,时间与空间,故事与情节,视点与结构等叙事问题它立足于这样的一对假定矛盾,即叙述者和接受者的矛盾。
叙事就是叙述者与接受者作斗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叙述者总是利用各种可能性来控制和影响接受者。
而接受者又总是对叙述者所叙述的一切将信将疑,接受者总是想找出文本背后的叙述者,而叙述者要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把接受者缝合在故事当中。
一、电影叙事学自产生到发展1、亚里斯多德在亚里斯多德的《诗学》中就有关于叙事学的古典论述,亚里其多德认为,诗歌的目的就是模仿人类的行为,同时他认为这种模拟是一种创造性的模拟,模拟是虚构,也是对现实的一种再现。
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叙事学才有了发展,福克纳在研究小说时,已经提出要研究小说的叙事人称问题,也就是叙事学上的视角问题,而视角问题是现代叙事学的一个主要研究范畴。
无论亚里斯多德也好,福克纳也好,他们关于叙述的理论都是我们上面所说的经验性的,也是片断性的,而真正系统性地对叙述进行定义和全景研究,是在现代叙事学出现之后。
现代叙事学的理论起源我们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初的俄国形式主义。
2、什克洛夫斯基一般认为,1914年问世的什克洛夫斯基的论文《词语的复活》是俄国形式主义的第一个文献。
什克洛夫斯基在论文中提出了文学的语言性,他认为词语的意义在反复利用后会退化的,词语在日常生活中会逐渐失去原生态的意义,所以为表达意义,必须反复用修饰语来加强。
俄国形式主义强调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认为诗歌要有生命必须改变诗歌的语言形式,他们对文学的科学性进行了论证,反对把文学放在社会科学里进行验证。
他们认为,文学创作应取工艺学的态度。
3、普洛普普洛普(Vladimir Propp)于1928年出版的《民间故事形态学》是形式主义在叙事学研究中的一个胜利,普洛普的叙事研究在形式上指出了意义产生的过程,他象化学家分析化学元素一样把故事当成叙事元素的组合。
电影中使用了哪些叙事手法电影作为一种强大的艺术表达形式,通过各种叙事手法将故事呈现给观众,引发情感共鸣和思考。
以下将详细探讨电影中常见的叙事手法。
线性叙事是最为传统和常见的一种。
它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有条不紊地讲述故事的发展。
从开端、发展、高潮到结局,观众能够清晰地跟随剧情的推进,如同亲身经历一般。
例如经典电影《泰坦尼克号》,以主人公杰克和露丝的相遇为起点,随着时间的流逝,展现他们在船上的爱情故事以及最终船的沉没,整个情节的发展逻辑清晰,易于理解和接受。
非线性叙事则打破了时间的线性顺序,常常通过回忆、闪回、预叙等方式来构建故事。
这种手法能够增加故事的复杂性和神秘感,让观众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中穿梭,拼凑出完整的故事图景。
像《记忆碎片》这部影片,通过主角碎片化的记忆和倒叙的方式,让观众在拼凑真相的过程中充满了挑战和好奇。
多线叙事在电影中也经常出现。
它同时讲述多个相互关联或平行的故事线索,这些线索可能在某个时刻交汇,产生强烈的戏剧冲突。
《撞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影片中多个不同种族、不同背景的人物故事相互交织,展现了社会中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种族问题。
环形叙事则是让故事的结尾与开头相连接,形成一个循环。
这种叙事方式给人一种宿命感和无尽的回味。
比如《恐怖游轮》,主角不断地陷入恐怖的循环之中,让人深思命运的无常。
还有一种叙事手法是主观叙事,通过主人公的视角和内心独白来展现故事。
观众能够深入角色的内心世界,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动机和情感。
《搏击俱乐部》中,主角的内心挣扎和独白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他的精神困境。
另外,象征叙事在电影中也有着独特的作用。
通过特定的符号、意象来传达深层的主题和情感。
在《辛德勒的名单》中,红衣小女孩的形象就象征着无辜和希望,在黑白的画面中显得格外醒目和令人痛心。
隐喻叙事则是以一种含蓄的方式暗示某些意义或主题。
《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在狱中坚持不懈地挖掘地道,隐喻着对自由的不懈追求。
对比叙事通过鲜明的对比来突出故事的主题和人物的特点。
第二章电影叙事形式的发展电影,是美国文化处于上升时期的产物。
作为缺乏传统文化积淀的美国人,恰恰在电影默片时期的视觉形式的表现中,作出了具有独特的、创造性的贡献。
他们紧紧抓住了这一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发展他们的本土文化的同时丰富了电影的视觉语言,确立了电影的叙事形式。
然而,美国电影在爱迪生发明了“电影视镜”之后的10年中,艺术和商业的发展进程都较为缓慢。
这是因为美国电影的先驱者们大都埋头于抄袭欧洲影片的构思,相互间或盗窃机器或为争夺“专利权”而进行争斗。
在世纪初,唯有爱迪生公司的一位摄影师、制作者埃德温·鲍特在进行着富有想象力的、有价值的影片创作。
从而,为美国叙事性电影开辟了道路。
第一节鲍特及影片《火车大劫案》埃德温·鲍特在爱迪生公司曾拍摄过一些类似卢米埃尔作品的短片和新闻报道片,又曾在实验室中仔细地研究过梅里爱影片的处理手段和技巧。
他确信自己可以拍摄出与前者所不同的、具有故事情节的影片。
1902年,他拍摄了《一个美国消防队员的生活》。
在这部影片中,他以一个消防队员的梦境,以一个从失火的楼房中救出妇女和儿童的虚构故事,同大量的纪录消防队员扑灭火灾的真实场面的新闻片组接在一起,形成了一部以时空转换的运动关系进行叙事的电影作品。
尽管影片在叙事时空的处理上还很幼稚,还不能以时空交错的方式进行叙事。
但是,鲍特将卢米埃尔式的富有生机的户外实景和梅里爱式的“人工布景”的室内场景结合起来。
这一方式体现出他与他的前人在风格和手法上、在电影的结构观念上的明显不同。
虽然,也曾有人怀疑《一个美国消防队员的生活》是否受到英国“布赖顿学派”的影响,是否抄袭了威廉逊的《火警》(1902年),但因实据不足而未敢断言。
1903年,鲍特以更为独特的电影叙事方式,拍摄出他最著名的影片《火车大劫案》。
进一步发展了他在《一个美国消防队员的生活》一片中对于电影叙事风格和结构观念的尝试。
从而确立了他在美国电影中,以及世界电影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