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自述读书笔记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后感《中国哲学史》是冯友兰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它是中国哲学史研究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哲学史研究的重要参考书。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哲学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也对中国哲学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在《中国哲学史》这本书中,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和分析,他以扎实的学术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和精髓内涵。
在书中,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的起源、发展和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他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分为不同的时期,详细介绍了每个时期的主要思想流派和代表人物,还对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和核心价值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使读者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轨迹和内涵有了更加清晰和全面的认识。
在阅读《中国哲学史》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哲学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中国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智慧,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精神动力。
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道德修养,强调“仁爱”、“道德”、“礼义”,这些都是中国哲学的核心价值和精神追求。
通过阅读《中国哲学史》,我对中国哲学的内涵和精髓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和体会。
在阅读《中国哲学史》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冯友兰先生的学术造诣和文化素养。
冯友兰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和学者,他对中国哲学有着深厚的研究功底和丰富的学术经验,他在《中国哲学史》这本书中,以其扎实的学术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和精髓内涵,使读者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和核心价值有了更加清晰和全面的认识。
冯友兰先生的学术态度和研究方法,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学术精神和治学态度,也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启发和感召。
通过阅读《中国哲学史》,我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和内涵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和体会。
我的读书经验冯友兰读后感读完冯友兰先生谈他的读书经验,就像跟一位智慧的老者聊了一场特别实在的天儿。
冯先生说读书得精其选,这可太对喽。
你想啊,书海茫茫的,要是不管啥书都拿来读,那不得读到天荒地老还没个重点。
就像去超市,要是每个货架都逛,估计得累瘫在那儿。
得挑那些经典的、有价值的书来读,就像挑超市里的招牌商品一样。
那些经过时间考验的经典书籍,就像老店里的招牌菜,肯定是有独特风味和营养的。
他还说读书要解其言。
这可让我想起自己以前读书的时候,有些文言文或者外国翻译过来的书,读起来磕磕巴巴的,半懂不懂的。
就像听一个带着浓重口音的人说话,得费好大劲儿才能明白一点。
现在明白了,不把字词句这些基础的东西搞清楚,书里更深层次的东西根本就摸不着门儿。
就好比想要打开一个装满宝藏的箱子,要是连锁都不知道怎么开,只能在外面干瞪眼。
然后呢,知其意这一点也特别关键。
有时候书里的话表面上理解了,但是作者真正想传达的深意却没领会到。
这就好像有人给你讲了个笑话,你只听到了字儿,却没get到笑点一样尴尬。
要想知其意,就得联系作者的时代背景啊,他的经历啥的。
这就像是侦探破案一样,得把各种线索都找齐了,才能明白作者真正的心思。
最后是明其理。
书里讲的那些道理啊,不能读完就完了,得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
这就像吃了饭得消化吸收,变成自己身体的能量一样。
如果读了很多书,但是啥道理都没在自己身上扎根,那就跟吃了东西不消化,白吃了一样。
冯先生把这些读书经验这么一讲,就好像给咱指了一条明明白白的读书大道,照着这个走,读书肯定能读出更多的乐趣和收获。
我感觉自己以后读书就有方向了,就像迷路的小羊找到了回家的路。
冯友兰先生的读书经验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在读书这个大森林里摸索前行的路,让我这个读书的小菜鸟也有了成为读书大侠的梦想呢!。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后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后感1中国哲学简史,是中国近现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的传世名作。
在没看这本书之前,我对哲学的了解大概就仅限于神秘、晦涩与深奥了——当时的我,甚至以为哲学是各门学科中最无用的一个。
直到我翻开了这本《中国哲学简史》。
有人说,好书就是会让你在看后反思很长一段时间;有人说,好书就是会让你在看到中途时便大彻大悟;但这本书不一样,我在翻开它第一页的目录时,便醍醐灌顶了。
“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的确!哲学,其实就是一个人过完一生后,想要对自己的生活做一个总结时发现的规律总合。
而由于一个人他不可能不活在生活中(或许有人会说庄子的“丧我丧耦”不活在生活中,但我认为其实那一种“人”已不再是人了,他只是大道的一种具象化的体现),因此,哲学离我们其实并不远,甚至无处不在。
第一页的醍醐灌顶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巨大的兴趣。
很快,我便开始研究起了目录——于是我便知道了为什么这本书被历史学家陈来先生赞誉为“在世界上还没有见过第二本这样的书”。
盖因首先,它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将所有的哲学学派、理论、观点都收集、理解、展示出来的书了,光是这点,便可以胜过其之前的任何古代哲学书;其次,它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将东西方的哲学观念进行比较、讨论、融会贯通的书了,这一点也同样使它成为了中国哲学史上一座巨大的里程碑。
翻开里页,我又一次震撼到了!如果说上面所述两点只能让冯友兰成为中国近现代哲学史上的一代宗师的话,那么现在,他可以说是开山鼻祖了。
在这本书中,他不仅清楚阐述了各个哲学观念,还对其进行了延伸探讨以及比较讨论,例如:在第九章介绍《老子》思想时,他不仅将《老子》所谓道解释为了哲学家们为了进一步解释“名”而所假设带来的结果,还与西方“形而上学”进行了比较分析,看完不禁觉受益匪浅。
我的读书经验冯友兰读后感冯先生提到的读书经验,第一个是“精其选”。
这可太在理了!现在这市面上的书啊,那是浩如烟海,要是不挑着读,那可不得被书给“淹”了。
就好比你去吃自助餐,满桌子的食物,但你得挑那些最合自己口味、最有营养的,读书也是一样。
不能见书就读,得选那些经典的、对自己有用的书。
不然读了一堆乱七八糟的书,就像吃了一肚子垃圾食品,当时可能觉得挺过瘾,可过后啥营养也没吸收到。
“解其言”这一点呢,就像是要先学会一门外语的基本语法和词汇才能去深入理解这门外语背后的文化一样。
对于一本书来说,我们得先搞清楚那些字词的意思,那些语句的结构。
要是连作者说的话都没弄明白,还谈啥理解书里的深意呢?这就好比你和一个外国人聊天,你连他说的单词都听不懂,那还咋交流思想呢?而“知其意”就像是挖掘宝藏了。
书里的文字就像是装宝藏的箱子,表面上你看到的是那些文字,但真正的宝贝是文字背后的意思。
有时候作者不会直接把他的想法赤裸裸地摆在你面前,得靠我们自己去琢磨、去联想。
就像猜谜语一样,谜面是那些文字,谜底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意”。
这过程还挺有趣的,当你突然领悟到作者的深意时,就像挖到了宝藏,心里那叫一个美。
最后“明其理”,这可就是读书的最高境界了。
当我们从一本书里读出了道理,而且这个道理还能应用到生活中,那就相当于把书里的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了。
比如说读历史书,不只是知道那些朝代的更替、人物的事迹,而是能明白背后的历史发展规律,并且能从中学到为人处世的道理,这才是读书读出了水平。
冯友兰先生这读书经验啊,就像是给我们这些读书人的一个指南。
让我知道了读书不能瞎读,要有方法、有步骤。
以前我读书就有点像无头苍蝇乱撞,现在感觉就像找到了导航仪,以后读书可就更有方向啦。
这篇文章就像是一位老友,拉着我的手,悄悄地在我耳边传授他多年的读书秘籍,让我这个读书路上的小菜鸟也有了成为读书达人的希望呢!。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篇一:《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中国哲学史》是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之作,呈现了一个纷繁的文化盛世,具有深刻的现代意义。
它用严谨的取材精确地论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将古今的哲学思想联系起来,渗透了古典文化,打通融合,为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充满了哲思与对现实问题的关怀。
《中国哲学史》主要内容概述在《中国哲学史》的开头,冯友兰老先生讲哲学之于中国与宗教之于西方作了简单的比较,西方人将宗教思想和宗教活动当作生活中的重要部分,而中国人却将伦理(尤其是儒家伦理)当成精神基础。
然而在现实社会中,科学不断发展,冯友兰老先生在书中写道:“宗教倒是给予实际的信息。
不过宗教给予的信息,与科学给予的信息,不相调和。
所以在西方,宗教与科学向来有冲突。
科学前进一步,宗教就后退一步;在科学进展的面前,宗教的权威降低了。
”而相较之下的哲学却并不受科学发展的负面影响,“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
”无论是对于信奉宗教的人们来说,还是对于推崇哲学伦理的人们来说,假如这个世界上宗教已经达到最高价值没有什么能够再弥补它的存在,那么人们宗教意识的淡薄和宗教的逐渐淡出的确令人感到惋惜。
但是事实却是哲学相较宗教而言有过之而无不及,它能达到更高的价值,因为比起宗教来说,哲学更直接更纯粹,直击生活的智慧与真理。
哲学在中国能够取代宗教的地位,这合乎中国哲学的传统,也体现出了在中国哲学的重要性。
在对哲学与宗教作了一番深析后,冯友兰老先生随后阐述了中国哲学的问题与精神。
他认为中国的哲学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出世的哲学,也不能简单的认为是入世的哲学,中国哲学应该是既出世又入世,既理想主义,又现实主义,实用而不肤浅。
这些在人们看来都是对立的反命题,而将这些反命题统一起来就是中国哲学所追寻的,所要解决的问题。
冯友兰老先生认为中国哲学求解决的这个问题,就是中国哲学的精神。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篇1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完成的一部重要著作,该书以其清晰的结构、深入浅出的语言和独特的视角,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概述。
作为一本入门级的哲学读物,它对于想要了解中国哲学的人来说,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冯友兰先生的学术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他的文字流畅易懂,逻辑清晰,使得读者可以轻松地理解他的观点。
同时,他的思想深度和广度也令人钦佩。
他不仅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概述,还对西方哲学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使得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哲学的发展。
书中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先秦哲学、两汉哲学和宋明哲学。
在先秦哲学部分,冯友兰先生主要介绍了墨子、孔子、老子、庄子和荀子的思想。
他认为,墨子的兼爱思想是墨子学派的思想核心,而孔子的仁爱思想则是儒家学派的思想核心。
此外,他还指出了老子和庄子的道家思想以及荀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两汉哲学部分,冯友兰先生主要介绍了董仲舒和王充的思想。
他认为,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对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则对中国的科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宋明哲学部分,冯友兰先生主要介绍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他认为,程朱理学强调理气关系和心性之学,而陆王心学则强调内心的体悟和反省。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哲学的重要性和价值。
中国哲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我们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中国哲学也对我们理解世界和人类的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篇2冯友兰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份关于冯友兰的读书笔记。
1.背景介绍:冯友兰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主要著作包括《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国哲学简史》和《中国哲学史》等。
2024年人生境界冯友兰读后感范文《人生境界》是冯友兰先生于1921年所写的一篇文章,它是一篇富有哲理、意境深远的作品。
通过对人生境界的思考和探索,冯友兰先生展示了他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思考。
阅读这篇文章,让我对人生的理解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认识。
冯友兰先生在《人生境界》一文中首先提到了人生的目标和追求。
他认为,人生的境界不仅仅追求物质上的满足,更应当追求精神上的提升和境界的升华。
他强调了人的精神追求对人生意义的重要性。
在物质繁荣的时代,很多人只追求物质的满足,而忽略了精神的培养和修炼。
而冯友兰先生则认为,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通过精神的追求实现自我的升华和进一步提高人生境界。
在文章中,冯友兰先生引用了“子贡问曰:‘子夏曰失败而立,”半质半野‘。
子曰:‘缪公喜于文、武之事,云、“布衣之友”;-曰:“燕有好乎?”云、“彼善于赋诗。
”曰:“是谓文之以兴之也,乐之以事之也。
”’君子以非其所好行,如琴木之折,简而求,短而翦,必有所失。
”这段对话富有哲理,让人深思。
其中“子夏曰失败而立”一句,意味着人生道路上的挫折与失败是无法避免的,但是我们应该在失败中站起来,继续前行。
人生就像半质半野,既要有人性的温情,又要有野性的坚韧。
同时,这段对话也提醒着我们,只有通过不断修炼和自我提升,才能达到真正的人生境界。
冯友兰先生在文章中提到了中国古代“六艺”和儒家思想对人生境界的影响。
他认为,这些古代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传统对于人生境界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和掌握六艺,人们可以培养出对美的感知能力和追求美的情操,从而提高自己的境界。
儒家思想则强调了道德修养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冯友兰先生认为,古代的中国文化传统是一种对人生境界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化传统,它可以帮助人们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境界。
在文章的结尾,冯友兰先生以中国古人的境界为例,进一步阐述了人生境界的重要性和升华。
他提到了古代文人墨客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以及他们通过艺术和文学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境界。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最近读了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可真是让我大开了眼界,仿佛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哲学深邃世界的大门。
在书中,冯友兰先生以清晰的脉络和深入浅出的语言,讲述了中国哲学从先秦诸子百家到现代的发展历程。
他就像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导游,带着我在哲学的历史长河中畅游。
比如说,在讲到儒家思想的时候,那细致的阐述让我仿佛看到了孔子在杏坛讲学的场景。
孔子面对众多弟子,循循善诱,教导他们要“仁”,要“礼”。
这个“仁”字,可不是简单的一个概念,而是包含了对他人的关爱、尊重和理解。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简单的八个字,却蕴含着多么深刻的道理啊!想象一下,在生活中,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有多和谐,社会得有多美好。
还有道家的思想,老子主张的“道可道,非常道”,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冯友兰先生解释说,这个“道”是一种超越语言和概念的存在,是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
这可太玄乎了,一开始我真的不太理解。
但后来,通过书中的例子和解释,我好像有点明白了。
就比如说,四季的更替,日月的轮转,这背后是不是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又确实存在的力量在推动着呢?也许这就是老子所说的“道”吧。
再说说墨家,墨家提倡的“兼爱”,主张无差别地爱一切人。
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可是一种非常激进的思想。
想象一下,在一个战乱频繁、等级森严的时代,有人站出来说,不管你是贵族还是平民,我们都应该平等地去爱,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决心啊!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被书中那些古代哲人的智慧所震撼。
他们在几千年前,就能思考出如此深刻的道理,而且这些道理在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价值。
比如说,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不就是在告诉我们,要先完善自己,才能去影响和改变周围的世界吗?还有道家的“顺应自然”,在我们今天这个快节奏、压力大的社会里,是不是也提醒我们要偶尔放慢脚步,听听内心的声音,顺应自然的规律呢?而且,通过读这本书,我还发现中国哲学并不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的一部经典著作,全面地介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中国传统哲学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哲学的源远流长。
从先秦诸子百家,到唐宋儒释道,再到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中国哲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这让我明白了,中国哲学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它既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又有丰富的思想内涵。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珍视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努力学习和传承。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哲学的独特魅力。
在书中,冯友兰先生详细介绍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各个学派的思想观点和代表人物。
这些学派虽然各有侧重,但都体现了中国哲学的核心价值观,如仁爱、和谐、自然、无为等。
这让我认识到,中国哲学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它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具有很高的实践指导意义。
这本书还让我看到了中国哲学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世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人们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问题。
而中国哲学作为一种智慧的结晶,为我们提供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例如,儒家的仁爱思想可以引导我们关爱他人,构建和谐社会;道家的自然观念可以启发我们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让我明白了,学习中国哲学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还能为我们的现实生活提供有益的启示。
冯友兰自述读书笔记
浅读了一下冯友兰先生的自述,也不免产生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另外的,也对当时社会中的哲学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
下面就简单的说一点我的看法和认识。
首先是篇幅最长的社会部分,在这一部分我们能够从文字中或者前面的图片看出来,梦游览先生生于一个资产阶级家庭,或者说是地主家庭。
但幸运的是,这个家庭并没有被封建主义思想所腐蚀,依然有很多民主的思想或者先进的思想存在。
包括冯友兰的父亲冯台异虽然身在一个封建主义制度中为官,又无力改变晚清时期官场的黑暗腐败,却能够秉承着一颗正直坦然的心态,不与其同流合污。
我想,就是这样的处事方式对冯友兰日后的思想形成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并且冯台异先生一直坚持让冯友兰先生读书的想法是很具有前瞻性的,在那样一个年代,不管怎样,将孩子们的教育放在首要位置上,是相当难能可贵的。
就是因为家庭重视教育,才开启了冯友兰后来的学习生涯。
以及后来冯友兰的母亲让冯友兰的妹妹去读大学,这样的举动也是相当令人钦佩的。
因为可能母亲原本的文化水平就不高,而且又是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育背景下长大的,即使是这样还能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可是相当不容易的。
说到这里,就不免要谈谈冯的母亲对于这个家庭的贡献了。
在冯的父亲在世的时候,她一直遵循着相夫教子的本分,做好家里家外的每一件事。
记得有一段描述:说是县官的收入比以前少了(当时冯的父亲是县官),所以母亲就开始不用佣人,于是所有的打扫房间,洗洗涮涮,缝缝补补,这些大大小小的事情全是她一个人做了,也从来不叫孩子们帮忙。
说记得母亲刚来冯家的时候,长辈们夸母亲能干,能置十顷地。
我就觉得对于一个勤劳又简朴的女人来说无疑是很大的一种赞美。
在冯友兰兄弟二人要出国的时候,母亲又嘱咐希望他们能关照好自己,家里不用他们管,她能打理好。
这让我觉得冯母其实是撑起了家里的一片天。
一直到她寿终正寝的时候,她都无时无刻在为这个家为孩子们付出着,却从来不要求回报,即使是离开的时候,也没有要求孩子们在身边陪伴她,所以不得不说,她是个伟大的女人,也是个坚强的女人。
再说些我对冯友兰先生的看法。
在读社会这部分的时候,我会觉得他其实是个很软弱的人,并且很没有主见。
读书没有明确的目的,出国没有明确的目的,在反对陈公博的协议书上碍于情面就签了,其实也并不知道为什么要签。
别人让他如国民党他就入了,其实他并不信仰国民党的方针,或者说不了解。
文化大革命时期,别人让他改造他就改造,他也搞不清自己哪里做错了,或者说不知道什么是对的,所以我想说他是一个不懂得抗争的人。
读到这部分的时候我略带不满的表达了我的看法,可是室友说,那他又能怎样,他只是一个文人,当然要顺应时势。
我说,文人又怎样,像鲁迅,李大钊这些新青年,他们就不顺应时势,他们改变时势,他们用笔表达自己的意见或信仰,他们十分清楚自己的责任和任务。
但后来又重新思考了关于他的问题,又觉得他不是软弱,是处于这样一个时代的一种迷茫,不知道要信仰什么所以没有坚持。
并不是不懂得抗争,而是乐于研究。
看到哲学的部分,他说他对哲学的兴趣是起源于逻辑学,就不顾当时的就业前景问题报考了北京大学的哲学系,而且同班十三个人只有他自己没有转行,可以看出他对哲学这部分的热爱和用心。
在能够在果味有良好发展的情况下,也毅然决然的选择回国,为中国哲学做出自己的贡献。
由此可见,冯先生还是很有追求很有想法的人。
接下来关于哲学的部分,我觉得他是简述了一下中国哲学的发展过程或者说哲学史,以及他自己研究的部分。
不怎么能够看懂,因为对于这些的了解一直都停留在教材的阶段,涉猎范围很狭窄,也没有过多的研究。
不过能够看出来的是,冯友兰先生虽然一直处于比较迷茫的状态下,但却从未放弃
对哲学的研究和更正。
他参加很多课程,或者研讨,发表论文,演讲,都是不断去追求哲学的一个过程。
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写文章被人们认为是放毒,他们这些知识分子被批斗,被改造,他也依然在思考着关于哲学的问题。
在大学的部分,他分别回忆了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的求学经历,以这几个学校为例,也反映了当时的高等教育学府的状况。
当时的大学并不是一块净土,为学生们提供良好的学习和学术研究的氛围,更多的是和社会联系在一起,参与很多权术争斗,时局动荡,学生运动等一些事情。
不同的是,现在我们的学校会给我们开辟良好的学习空间,良好的氛围和师资力量。
所以我们应该学会珍惜这些,并更加珍惜我们所处在的和平年代,冯友兰为自己的理想去追求,我们也应该为自己的理想去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