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复习要点
- 格式:doc
- 大小:46.00 KB
- 文档页数:10
1、试论述马克思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研究方法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2、试比较分析马克思与鲍德里亚关于生产与消费关系的思想。
答:第一、马克思的消费思想: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消费从两方面生产着生产:(l)因为只是在消费中产品才成为现实的产品;因此,产品不同于单纯的自然对象,它在消费中才证实自己是产品,才成为产品。(2)因为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因而创造出生产的观念上的内在动机,后者是生产的前提。消费创造出生产的动力;它也创造出在生产中作为决定目的东西而发生作用的对象。与此相应,就生产方面来说:(1)它为消费提供材料、对象。消费而无对象,不成其为消费;因而,生产在这方面创造出、生产出消费。(2)但是,生产为消费创造的不只是对象。它也给予消费以消费的规定性、消费的性质,使消费得以完成。正如消费使产品得以完成其为产品一样,生产使消费得以完成。首先,对象不是一般的对象,而是一定的对象,是必须用一定的而又是由生产本身所媒介的方式来消费的。因此,不仅消费的对象,而且消费的方式,不仅客体方面,而且主体方面,都是生产所生产的。所以,生产创造消费者。(3)生产不仅为需要提供材料,而且它也为材料提供需要。在消费脱离了它最初的自然粗陋状态和直接状态之后,——如果停留在这种状态,那也是生产停滞在自然粗陋状态的结果,——消费本身作为动力是靠对象作媒介的。消费对于对象所感到的需要,是对于对象的知觉所创造的。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
第二、鲍德里亚的消费思想:鲍德里亚认为,把当今社会界定为一种“消费社会”,对于后现代主义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他指出,当需求生产(消费者生产)成为社会的中心任务时,后现代就从现代那里分离出来了。因此 “消费社会”概念是“隐含着理解后现代性和后现代主义的关键线索”。消费社会既被看作一种公认的全新社会状况,它的生活方式支配了所有的社会成员;同时也被看作一种主导性的文化符号的关键,这种消费文化为广告、传媒所造就的符号世界所操控,它带来的后现代变化在于所有的东西都变成一个相同的消费类别,包括
意义、真理和知识。鲍德里亚指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已发展为一个消费社会,而不再是一个生产社会。随着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本身终结了。新的消费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已脱离了生产;消费既不是生产的目的,也不是生产的延续,更不是生产的基础。那些消费品,当它们被消费时,不再是生产的产品,而是一系列具有自律的符号系统,是追求声誉、满足欲望的符号体系。消费世界的形成表现为物的极大丰富与系统化。正是由于物不仅极大丰富而且系统化,已经达到了对于环境的系统组织,消费才成为生活的中心。
第三、两者比较。鲍德里亚的消费理论与马克思的生产理论既相交汇,又相区别。
1.交汇:鲍德里亚对生产理论的强调
将新时期社会称为“消费社会”的鲍德里亚恰恰发现了其中生产的地位。在《消费社会》中,鲍德里亚对消费的研究就建立在马克思生产理论的基础之上。鲍德里亚和马克思一样认为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逻辑是生产的逻辑,他认为,只有从生产出发,才能更好地理解消费社会。在消费社会中,消费对生产进行了必要的逻辑性替代。
2.分歧:首先,鲍德里亚与马克思生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他们主要的批判对象、批判角度是有差异的。马克思所批判的资本主义社会主要是自动化生产的社会,而早期鲍德里亚面对的是初步完成的消费社会。尽管如此,马克思还是对未来社会的消费问题做出了符合现实的成功预测。他在《哲学的贫困》中,生动地描述过从前商品,到商品,再到商品化阶段的演进过程,而对消费社会进一步深刻的批判和符号学角度的深度分析,则是鲍德里亚所进行的成功尝试。
其次,由于鲍德里亚和马克思基本立足点的不同,导致二者的学术理论最终会走向不同的方向。马克思有关生产与消费的理论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在社会生产过程这个整体、这个系统中来展开的,是侧重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的重大问题来考察的。而从整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出发就必须要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之上。马克思终生都致力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自由解放事业,致力于改善人的生存和发展状态。因而,衡量生产与消费在具体社会历史时期
哪一个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更为重要,要以人的发展作为最终标尺。这和社会生产过程中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的经济原理并不相悖。所谓消费“不能是起支配作用的东西”的“自明之理”,是从社会生产过程这个系统内部的消费与生产的关系的角度来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以实践为基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消费社会中消费成为经济和社会生活发展的瓶颈,因而消费走向中心地位,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方向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改变世界”的现实注释。
鲍德里亚也认为要从生产出发才能“理解”消费社会,他提出的符号价值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丰富和补充。但正是因为他所有的理论着重点是要“理解”消费社会,所以,他未能对消费具体的社会实践给予充分的关注,而是将消费实践文化化,使文化成为独立于社会实践和历史的符号系统。这也就是选择一条要“解释世界”而不是马克思主义式的“改变世界”的道路,使鲍德里亚离马克思越来越远,离现实的真实世界越来越远,最终走向后现代主义的虚无。
3、试对劳动价值论与边际效用价值论做比较分析。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主要观点包括: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劳动具有二重性,具体劳动创造实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只有劳动创造价值,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
效用价值论的主要观点是:商品之所以有价值或价格,因为对消费者有效用。效用就是消费者从消费商品中感到的满足程度,是消费者的一种主观评价。消费者从消费商品中得到的效用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而递减的,边际效用决定价格。边际效用大的价格高,边际效用低的价格低。消费者为了获得最大效用,根据花费在每一商品上的最后一元钱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决定在每一种商品上的购买量。
两者联系:
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是一种生产关系,体现着小生产者之间利益关系,小生
产者交换的目的是换取别种具有能够满足他本人需要的使用价值的商品,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承认人是利己的。这和效用价值论的关于交易中人性的假定是一致的。
劳动价值论实际上认为人是理性的和掌握充分信息的,因为小生产者能够发现和获得本行业和与之交换商品的行业的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了解生产贵金属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和效用价值论关于人是理性和掌握充分信息的假定是相同的。
两者区别:
从两种价值论的历史渊源来看,劳动价值论产生在先,效用价值论产生在后。
从两种价值论主要观点来看,劳动价值论显然是从供给方分析的,认为生产商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是一种客观价值论。而效用价值论是从主观方面分析的,它认为效用是一种主观心理评价,边际效用决定价格,是一种主观价值论。
从两种价值论的适用性分析,劳动价值论显然只适用分析小生产者居于主要地位的劳动产品交换,适用于封闭的自给自足的社会形态下。而效用价值论在它假定成立时,适用于一切社会形态的一切商品。
从两种价值论的目的来看,劳动价值论显然是一种革命学说,是为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进行革命服务的。而效用价值论显然可以起到维护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统治的作用,在和平建设时期也有更好的理论解释分析作用。
4、如何理解韦伯有关价值关联与价值中立理论的方法论意义?其局限性何在?
韦伯继承并发展了李凯尔特关于价值关联的基本思想。韦伯认为,“哪些具体问题吸引着一个学者,他所寻求的是何种程度的解释,这要看研究者的价值准则和兴趣是什么。问题的选择总是与价值有关的。对于文化和社会现象进行绝对‘客观的’科学分析,不掺杂任何特殊的和‘片面的’观点是不可能的。问题的选择、分析和阐述总是为着一定的目的,至于值得知道的是什么,那就要看研究者的眼光了。”
韦伯的“价值中立”原则本质上是具有实证主义取向的方法论工具。它否认经验科学的知识能够被哲学吸纳并影响人的世界观,成为实践的世界观的真理。它否认科学具有解释世界观意义的功能,主张科学应摆脱一切世界观的介入和影响。他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在经验科学中驱逐出形而上学,保持与社会学在面对这种社会现象时的价值中立性”。
韦伯既用“价值中立”与德国的新康德主义划清界限,反对否认社会科学的客观性的唯心主义观点。又用“价值关联”反对英、法实证主义无视社会科学自身特点的错误倾向,为此,韦伯一方面把“价值中立”视为社会科学的规范性原则,另一方面又把“价值关联”作为社会科学的构成性原则,以避免实证主义和人本主义在社会认识上的片面性。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是相伴而生的一对矛盾,两者不可分离,不可单独抽取某一方加以分析批判。“价值无涉”与“价值关联”表现为对立统一的关系。可见价值关联与价值中立在韦伯社会方法论中扮演了同等重要的角色,构成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一个特色。同时,韦伯的“价值中立”概念的提出除了与“价值关联”相联系以外,还与科学家的研究活动相联系。即“价值中立”是指科学家在研究对象时,应当遵循客观事实,而撇开自己的政治主张与立场,回避自己的价值。
局限性:
(1)尽管韦伯在自己的著作中经常使用价值,但他从未给这个概念下过确切的定义,也未明确说明他对这个概念的理解。“有趣的是,韦伯曾将价值比作‘不清晰’的概念和‘社会学的不幸的孩子’,并且抱怨这个概念是给社会学带来混乱的不可饶恕的根源。”
(2)过于强烈的客观性倾向,韦伯始终视价值关联原则为科学活动的前提和‘科学外’的科学原则。”许多研究者发现,韦伯自己也未能保证或难以保证在对资料的解释时的价值中立性。
5、立足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谈谈你对韦伯资本主义起源理论的看法。
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本书中,试图从宗教社会学的角度来
论述资本主义的起源,他认为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有先天的亲和性,并在这基础上探讨资本主义起源的精神动力。
首先,韦伯在书中对经济因素对历史发展过程的作用予以肯定。他想表明的是人对经济所采取的态度可能为自己的信仰体系所左右,而信仰体系在一定时期里又是受经济制度支配的。韦伯认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必须同时具备精神和物质两个条件,正是基于此资本主义才在西方得以产生,且精神条件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其次,韦伯歪曲并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予以庸俗化,甚至进一步否定历史唯物主义。韦伯在此割裂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片面地认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将经济因素看成是历史发展的唯一动力,否认了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以及上层建筑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由于其理解方法侧重于强调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他片面的夸大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有所歪曲和误解,他在一定程度上将经济基础视为历史发展中的唯一决定因素。
总之,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以其理解方法给我们提供了从宗教观念分析资本主义精神怎样产生的一个角度。这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并不截然相反。所以,由于韦伯和马克思在分析研究方法上的不同导致了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对唯物史观的矛盾看法。辩证法关于人的实践活动的二重性观点一方面否定了那种认为社会结构、社会制度、以及社会的历史变迁完全决定于人的自由意志的唯意志论,另一方面也否定了那种认为社会的结构及历史的变迁完全受社会的客观必然性支配,人的自由意志全然毫无作用的历史宿命论观点。而理解方法由于对主体行动自由选择的强调,给人留下他对人类社会及其历史变迁的一种唯意志论的观点。
6、运用唯物史观,试评马尔库塞的革命新理论。
答:马尔库塞在批判现存的社会、现存的意识形态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如何改变它们的革命理论,对所谓适合“现代工业社会”的“革命”的动因、对象、主体、方式作了全面的论述。他的“革命新理论”的最引人注目之处一是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