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总统--粤教沪科版
- 格式:pdf
- 大小:1.82 MB
- 文档页数:12
《“布衣总统”孙中山(节选)》阅读练习一、阅读下面的人物传记,完成1~3题。
布衣学者张中行张昌华世人称张中行为“布衣学者”,是再贴切不过的。
清光绪三十四年,他生于河北香河县一农家,祖上三代都是不通文墨的农夫。
1936年北大毕业,一直吃笔墨饭,曾在中小学教过书;建国后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当编辑,编教科书,偷闲写点文章贴补家用,数十年如一日在煮字疗饥中度过。
1956年,他所在的出版社评级,六级以上为高级知识分子,张中行是七级,属低级。
直到耄耋之年,才获赠一顶“特约编审”的桂冠。
称其“布衣”,是当之又当。
张中行在北大读的是中文,但涉猎的范围包括国学、哲学、禅学和文学,不仅思考老庄、孔孟,而且研究罗素、培根,著述宏富。
谓其学者,名副其实。
季羡林评论他“学富五车,腹笥丰盈”,是“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启功说他“既是哲人又是痴人”。
一后辈学人说得更酷:“不读张先生的书,不知道他的学问有多大,读了他的书,更不知道他的学问有多大!”张中行是一匹老黑马,没有伯乐发现他。
80岁时,适逢天时地利人和,他独自闯了出来,获得了“文学家”“哲学家”“杂家”“教育家”等多项桂冠。
其哲学著作《顺生论》引人关注,被称为“当代中国的《论语》”,启功誉其为“整个一部《春秋繁露》”。
张中行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陆续写了“负暄三种”、《顺生论》等。
铁树开花,竟然枝繁叶茂。
他的“负暄三种”自1986开始每隔4年出一本。
《顺生论》等面世,一时洛阳纸贵,张中行遂“暴得大名”。
时年张已八十,于是有“老旋风”之说。
张中行是从燕赵大地走出来的学人,世事沧桑却丝毫未能改变他敦厚、淳朴的本色。
在做学问、待人、处事以至生活细节上,他都是古韵犹存。
张中行虽埋身市井,却“道通天地”;虽侧身陋巷,而能“思入风云”。
他讲“顺生”,但“不偏不党,不依不傍,不卑更不亢”。
他的言行自有准则:“心里有所疑就说,是自由;听者不以为忤,是容忍。
”“对不同意见,我一是尊重,二是欢迎,三是未必接受,四是决不争论。
第4课“布衣总统”孙中山(节选)甘于淡泊、不事张扬的形象,正是孙中山先生个人最大的魅力所在。
课文倾注于孙中山的衣、食、住、行四个方面,透过生活的细节来展现他甘于淡泊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用翔实的语言展现出孙中山先生各个时代层面的气质精神,将历史还原,再现了世纪伟人的历史风貌,让读者思考并传承孙中山先生的高尚道德情操以及辐射出来的个人魅力。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陈廷一,当代传记文学作家,在传记界素有“南叶北陈”(即“南有叶永烈,北有陈廷一”)的说法。
现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周口市作协名誉主席,中华陈氏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常务理事。
作品达1 000多万字,多次获国家大奖。
作品有《许世友传奇》、《孙中山大传》、《毛氏三兄弟》、《宋氏三姐妹》等。
2.传主简介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孙文,字载之,号逸仙。
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
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
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将陵墓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本文选自《世纪伟人——孙中山》。
3.文体知识传记是一种用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体裁。
它是借助于形象描写,具体生动地记载历史上或当代起过历史作用的人物的一生,以及与其相关的重要史实的作品。
汉代的司马迁撰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其中就有不少人物传记,他就是通过给人物作传来反映历史的。
传记中介绍的主要人物被称为传主。
传记题材较广,内容繁杂,一般按体例来分有自传体和传记体两种。
名言警句孙中山名言1.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2.事功者一时之荣,志节者万世之业。
3.疾风然后知劲草,盘根错节然后辨利器。
4.学者贵知其当然与所以然,若偶能然,不得谓为学。
说课稿相关资料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布衣总统”孙中山》。
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布衣总统孙中山》是粤教版必修教材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在内容上承续着“认识自我”而来。
在确定自我意识的思考过程中,在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和道路的时候,我们应该学会借鉴他人的成败教训。
阅读学习传记作品有助于我们开阔自己的人生视野,较为细致深入地走进他人的生命世界,并由此反省自己,尝试用文字记录自己的过去,理性的分析自己的长短,从而更有效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传主的生活经历,思考传主的生命价值,从中汲取人生的教益;(2)了解不同的传记文体的特点,学会写传记文。
本文是高中必修二中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对高中生而言,“传记”是一种新文体,所以上好本课无论是对激发学生学习传记的热情,还是对提高其传记阅读能力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布衣总统孙中山》首先讲述了孙中山被冠以“布衣总统”的由来的一段有趣经历,接着从孙中山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入手,多方面展示出孙中山虽然身为中华民国大总统确认然保持“布衣”的特色,而他的“布衣”特点,又折射出他的“民主”“平等”“爱民”精神品格,从而突出孙中山的独特魅力。
这篇传记采用平行式的结构方式,非常清晰明白。
无论是第一、二部分,还是第二部分之间都是用平行式的结构。
在语言上,这篇课文继承了传记文学浅显易懂的特点。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和本文的结构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2. 过程与方法目标3.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2、了解课文的文体特点,布衣总统孙中山的文体是他传,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同学们体悟教科书所选的传记文中传主的精神品行和历史成就时,可以反观自我,可以评说他人,从而深化个人的思考,磨练自己的眼力。
《布衣总统孙中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习“以小见大”的传记写法。
2学习孙中山先生甘于淡泊的品质二、学情分析1对象与基础。
本课面对的高一学生多来自附近农村,基础教育相对较薄弱,课外的知识补充也匮乏。
因此,学生的自学与理解往往限于对历史知识的一知半解和传记表层意思的把握。
对于传记深层的感悟,仍需教师的引导。
2兴趣与感悟。
高一新生的性格中,积极的部分占比大,因此,在开学第三周学习本课时,教师采用分组合作的方式,并明确讨论方向,注重了对孙中山其人、其德的品味。
着重让学生发现传记文学中的语文之美、人性之美,以此激发学生对传记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为往后的实用类文本教学打下基础。
三、教学内容分析《“布衣总统”孙中山》是一篇传记,文章以小见大,通过记叙孙中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的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他甘于淡泊的非凡品质。
因此,我从“布衣”切入,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辅以多媒体,让学生从衣食住行的角度感受孙中山的人格魅力,进而引导他们认识自我、重塑自我,并掌握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整个过程分为激趣导入、整体感知、合作探究、拓展迁移、名句欣赏和全文小结六个阶段。
四、教学环节与活动【活动1】激趣导入课前布置整体感知,就是从理解传记主旨开始,而理解传记主旨,就是从品味文章开始。
此文教育意义深远,是孙中山先生的精神内涵。
激趣导入(以电视剧《十月围城》的主题曲和播放孙中山1912年就职演讲视频)孙中山作为我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被公认为是二十世纪的第一位伟人。
那么,根据你对一般国家元首的了解,你认为孙中山的日常生活应该是怎样的?【活动2】整体感知(讲授)是一篇传记,文章以小见大,通过记叙孙中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的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他甘于淡泊的非凡品质。
【活动3】合作探究1、文题中的“布衣”是什么意思?明确:“布衣”即是平民百姓2、分小组,合作探讨以下问题:明确讨论方向:梳理文意,概括出孙中山“布衣”色彩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并找出富有表现力的词加以体会。
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布衣总统”孙中山(节选)》期末练习试题选择题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是A.菜肴(cài yáo) 泊车(bó) 粳米(ɡěnɡ) 心肌梗塞(ɡěnɡ)B.招徕(lái)青睐(lài) 切磋(qiē) 雕栏玉砌(qì)C.拙劣(zhuō)罢黜(chù) 伉俪(kànɡ) 引吭高歌(kànɡ)D.宿敌(sù) 星宿(xiù) 恰当(dānɡ) 螳臂当车(dànɡ)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旧北京城经元明两代的建造经营,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都城设计的基础上,最后完成的杰作。
B.最近,有个轰动红学界的消息从北师大传出,一位女博士在该校图书馆意外发现一部前人从未提到过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抄本。
C.在西部大开发中,一些“老区”的领导已经认识到了改变产业结构的重要,他们希望再造一个更为辉煌的未来。
D.倡导并鼓励多写多演现代戏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否则,拿不出新的作品来,就难于抵制一些不健康的甚至低级庸俗的东西。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为了纪念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新落成的“小平故居”于2003年国庆节期间向游人开放,前往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B.为了攻克研制火箭新型燃料的技术难关,全体科研人员殚精竭虑,反复试验,无所不用其极,终于获得了成功。
C.在繁忙而紧张的高三学习期间,父母见微知著的关怀,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使同学们备受感动和鼓舞。
D.“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技术与日俱增,全国人民无不为之欢欣鼓舞。
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赔偿娇揉造作精彩独具风格B.文具水泄不通靓丽待价而沽C.寒伧得鱼忘筌踊跃烦躁不安D.谗言张灯结彩深邃黄粱美梦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灰烬昏聩坐收渔利百战不怠B.提纲挑唆要言不繁按部就班C.眼睑鱼竿铤而走险耳濡目染D.赡养斑驳人才倍出汗流浃背下列划线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箴言缄口甄别缜密忠贞不渝B.缉私编辑修葺舟楫开门揖盗C.绮丽畸形犄角倚仗骑虎难下D.轨道诡辩垝垣鬼怪焚膏继晷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文后小题:孙中山坐都南京后,人们以“布衣总统”称呼他。
第4课“布衣总统”孙中山第1课时1.梳理文章字词、字义。
2.深入理解课文,了解孙中山生平,把握传主的形象,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
【学法指导】1.引导法2.讨论法【课文助读】1.走近作者陈廷一,当代传记文学作家,先后出版了《皇天后土》、《孙中山大传》(上下卷)、《许世友传奇》三部曲、《贺氏三姐妹》、《宋氏三姐妹》、《宋氏三兄弟》、《孔祥熙大传》、《宋庆龄全传》、《宋美龄全传》、《宋霭龄全传》、《宋氏家族全书》(上下卷)、《民国岳父》、《青年孙中山》等报告文学和纪实文学。
陈廷一先生在文学界被誉为我国传记文学的扛鼎作家。
传记文学领域有“南叶北陈"之说,南有作家叶永烈,北有作家陈廷一。
“读传记文学不读陈廷一不可;写传记文学史不写陈廷一不行。
2.写作背景孙中山1866年出生于广东香山(今中山);幼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他是近代民主革命家,是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
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
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不幸病逝,终年59岁。
临终前在遗嘱里指出“革命尚未成功”,“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三民主义介绍:1905年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把同盟会的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就是推翻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反对民族压迫;民权主义即“建立民国",就是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的政府;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就是国家核定地价,征收地租税,同时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
)3.布衣我国是文明古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纺织品的国家之一。
用麻织出来的是“布”,而相对用丝织出的是“帛”.布与帛相比,前者质粗而价低,后者质精而价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