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曾国藩曾发誓不靠当官发财 以不要钱不怕死明志
- 格式:docx
- 大小:5.28 KB
- 文档页数:2
曾国藩的为官之道:做人不要锋芒毕露做人要圆融通达,不要锋芒毕露古人云:毁或无妨,誉则可怕。
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名和利,则是相当危险的,尤其是对于那些人生观尚不太牢靠、在事业上浅尝辄止的人而言,很容易走入死角。
在对待名利上,曾国藩真无愧是一面'人镜',他可以识人、识事,尤其可以恰到好处地修行自己,坦然应对不利的局面,化不利为有利。
曾国藩是在他的母亲病逝,居家守丧期间响应咸丰帝的号召,组建湘军的。
不能为母亲守三年之丧,这在儒家看来是不孝的。
但由于时势紧迫,他听从了好友郭嵩焘的劝说,'移孝作忠',出山为清王朝效力。
可是,他的锋芒太露,处处遭人忌妒、受人暗算,连咸丰皇帝也不信任他。
1857年2月,他的父亲曾麟书病逝,清朝给了他三个月的假,令他假满后回江西带兵作战。
曾国藩伸手要权被拒绝,随即上疏试探咸丰帝,说自己回到家乡后日夜惶恐不安。
'自问本非有为之才,所处又非得为之地。
欲守制,则无以报九重之鸿恩;欲夺情,则无以谢万节之清议。
'咸丰皇帝十分明了曾国藩的意图,他见江西军务已有好转,而曾国藩此时只是一只乞狗,效命可以,授予实权万万不可。
于是,咸丰皇帝朱批道:'江西军务渐有起色,即楚南亦就肃清,汝可暂守礼庐,仍应候旨。
'假戏真做,曾国藩真是哭笑不得。
同时,曾国藩又要承受来自各方面的舆论压力。
此次曾国藩离军奔丧,已属不忠,此后又以复出作为要求实权的砝码,这与他平日所标榜的理学家面孔大相径庭。
因此,招来了种种指责与非议,再次成为舆论的中心。
朋友的规劝、指责,曾国藩还可以接受,如吴敏树致书曾国藩,谈到'曾公本以母丧在籍,被朝命与办湖南防堵,遂与募勇起事。
曾公之事,暴于天下,人皆知其有为而为,非从其利者。
今贼未平,军不少息,而迭遭家故,犹望终制,盖其心诚有不能安者。
曾公诚不可无是心,其有是心而非讹言之者,人又知之。
奏折中常以不填官衔致被旨责,其心事明白,实非寻常所见。
曾国藩:古往今来,为官为人做到这四点,百事可成!
曾国藩任官用人不崇尚深奥,它有一条特有的“曾氏”用人法。
使他人用官员的标准,主要来说有四点。
一、有操守
古人云:“文官不要钱,武官不怕死,天下得太平。
古今成大事者,能力次之。
最重要的是为人原则。
中国早期就形成了约束官员得标准,大致用这三个字来概括:“清”、“慎”、“勤”这三个字。
为官要有自己的操守,第一便是“清廉”,为官不清廉,何让百姓服气,何以治理地方?第二是有节操,有气节,遇事能够做到临危不惧。
二、无官气
曾国藩曾说:“如果一个人的官气很重,这个人得仕途就到头了”。
官气太重,为人就开始变得圆滑投巧,敷衍了事,不能负重,难担大事。
等真正得艰难降临时,畏畏缩缩,想逃脱的定是这一类人。
三、多条理
曾国藩认为一个能不能打是就在欲他的条理性。
庖丁解牛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听过。
一头外人看来很复杂得牛,而在庖丁眼里解剖一头牛就像说话一样简单。
因为庖丁找到了诀窍。
我们做事情都应该这样,将复杂简单化,就是曾国藩所谓的条理。
曾国藩说:但凡处理一件事情,多多少少定会受到牵制,而重要的点便是有条理,一件事才有所成。
四、少大言
有些为官之人,觉得书读得多了,胸中有些墨水,就认为天下的事情很容易,以此经常放言高论。
说话没谱,不着边际。
所以他认为连自己的言行都管不住的人,定不能用,少大言,就是要讲实话,讲真话。
才是正道!。
曾国藩守廉作者:张耀南来源:《决策探索·下旬刊》 2016年第3期文/张耀南“以做官发财为可耻”清代,两江总督一职,辖区是中国财富、人文之重心,含江苏、江西等地。
此职又几乎是“全权”,集一切人权、物权、财权于一人。
当此位者,若想“贪污”,一年就是千万富翁,二三年成亿万富翁,亦是易如反掌。
曾国藩自咸丰十年四月(1860年)起任此职。
其年薪是白银155 两,再加上“养廉银”“规费”等。
这些钱装入私人腰包,上级和百姓都不会有意见,朝廷上和社会上也不会说个“不”字。
不太那么合法之“进项”,比这可以高出百倍千倍。
举个例子,曾氏在职时改革盐政,创发“两淮盐票”。
每张盐票票面价值200两,股市暴涨,可以卖到2 万两。
曾氏让家人或亲戚化名买上200 张盐票,可以说是“合情合理”,神不知鬼不觉,就可以赚上几百万。
可曾氏却明令禁止家人或亲戚购买盐票。
再举一例。
曾氏是湘军统帅,军费收支全在他手中。
从咸丰三年(1853年)创军,到同治七年(1868年)灭捻军,先后支出军费大约3500万两。
战后要销账,报销之法是曾氏自己编册,送户部核销。
如此巨款,仅户部索要之“部费”(报销人员辛苦费),就可高达40万两(按1.3%抽取)。
给了这40万两白银,户部一定开闸放水,曾氏怎么编册,户部即可怎么签字。
年头那么长,数目那么大,曾氏说买这200 万,买那300万,谁去核对,谁说得清。
况且在清廷眼中,曾氏又是“救命恩人”,唯一可以依靠之军事统帅,谁还会计较他多报几个钱。
果然在曾氏筹措“部费”时,清廷说曾氏可以“免报销”,既平天京,又平捻军,是大功臣,就别计较这几个钱了。
3500 万两是什么概念?曾氏从中“克扣”百分之一,就是35万两。
曾氏想不发财,都难呢!可是他“所衣不过练帛,冠靴敝旧”(赵烈文语),他“穿着陈旧,衣服打皱,上面还有斑斑油渍”(洋人戈登语)。
吃则每顿不过四样菜;儿女婚嫁之费,规定不得超银200 两;又不买地,不盖房,自持如寒素之人。
曾国藩的众筹人生作者:杨于泽来源:《支点》2016年第09期核心提示:古代官员的生活并不都很优裕,出身普通的曾国藩,便是靠“拜客”这样的众筹方式才摆脱财务窘境。
道光十八年,29岁的曾国藩中了进士,获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当年底曾国藩即告假返乡,着手为赴京做官筹钱。
筹钱的一个主要方法,叫做“拜客”,就是到远近宗亲宗祠通报自己金榜题名的喜讯,实际上是向宗亲们讨要红包。
清代官场很腐败,“和珅跌倒、嘉庆吃饱”是事实,但京官薪俸微薄也不假。
当官必须自带一切“工具”,房子、官服、交通工具等等。
皇帝有时给某位大臣“赏穿黄马褂”,其实也是要获赏者自购的。
曾国藩出身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一个小地主家庭,家有田地百余亩、家庭成员8人,人均土地12.5亩。
曾国藩能中进士,是一个小地主家庭举全家之力重点支持的结果。
曾国藩金榜题名的那次,家里已拿不出路费,只得向亲族告贷。
但既入翰林院,曾国藩眨眼变成潜力股,自然受到“投资界”追捧。
曾国藩“拜客”,就是新科进士主动到亲戚家上门“求赠”。
用今天的新概念讲,叫“众筹”,是一种风险投资,不保证必有可观的回报。
现在众筹仰仗网络平台,而曾国藩筹钱则主要靠一家家登门,当面进行互动。
拜客活动是从岳父家开始的,在将近一年时间里,曾进士足迹遍及湘乡、衡阳等十州县,所拜者有亲戚、曾氏宗亲,还有湘乡人在外所开店铺。
每到一处,他与人们联络感情,还给人家挂匾、写对联、收学生、写寿序,有时候甚至还要陪主人扫墓。
但收获也很丰厚,全部所得折算白银约有1495两。
曾国藩所拜之客还有一个重要群体,即能够拜到的各级官员,上至巡抚下至县令。
在省城长沙,他从各级官员那里获赠银77两、钱7千文,其中巡抚送银16两、按察使12两、粮道10两、长沙知府6两。
后来赴京途经汉口,从抚台拜到署盐道,共计得银171两、钱6.9千文。
这一路北上,曾国藩通过拜会沿途官员,弄到银子500多两。
因为家有婚丧嫁娶,曾国藩辛苦众筹来的钱,所剩已不敷赴京之用,于是再次向亲友借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曾国藩名言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
导语:曾国藩是清朝末期大臣,更是湘军的创立者。
曾国藩一生都在为朝廷考虑,在军事,政治,文学各个领域都作出了突出贡献。
可以说清朝的末期要是
曾国藩是清朝末期大臣,更是湘军的创立者。
曾国藩一生都在为朝廷考虑,在军事,政治,文学各个领域都作出了突出贡献。
可以说清朝的末期要是没有曾国藩,将会灭亡的更快。
咸丰二年,太平天国军攻占湖南,曾国藩奉旨前往抗击成立湘军,湘军一作战勇猛远近闻名,人们只知道湘军常打胜仗,并且士气高涨,却不知道作为湘军首领的曾国藩默默付出的努力,曾国藩让每一位入伍的士兵熟知礼制,通读古典经学,湘军在当时素质奇高,队伍作战时更是整齐划一,没有半点拖泥带水,部队执行力高,应变能力强,自然常打胜仗。
作为一名政坛上的大人物,曾国藩自然有他的独特之处,曾国藩非常注重自己的个人修养。
曾国藩家中没有当官背景,所以当他成为官员后,格外重视对自身品格的培养,个人修养的确给曾国藩带去了很大的帮助,他做人表里如一,不给人抓住把柄陷害自己。
他对所有人都保持尊敬的态度,他内心纯洁不存邪念,曾国藩每天都要花时间静坐思索,从不说空话,没有把握之事绝不轻易答应。
除此之外,曾国藩热衷于研究文学,在早期就将易经读通,其中的阴阳变法更是手到擒来,曾把一切顺利的诸如事业、富贵、地位等归在阳里,将一切不利、坎坷归在阴里。
掌握了这种平衡之后,处理事情能十分果断。
曾国藩攻破天京,完成对太平天国的镇压被朝廷封为一等毅勇侯。
在天津教会案发生之后,曾国藩屈从法国,受到舆论谴责,回到两江总督的位置。
之后积极筹
生活常识分享。
曾国藩的齐家格言励志曾国藩的六条齐家格言励志集锦曾国藩这个人在齐家方面的魄力与见识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
以下是店铺给大家带来曾国藩的六条齐家格言,以供参阅。
曾国藩的六条齐家格言1.不要沾染上官宦人家的习气居家之道,不可多有余财古人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又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中国人的家庭观念都是很重的。
家庭对事业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每一个成功的领导者背后都有一个成功的家庭。
成功领导者的成功,也不仅仅是在政坛上。
那么,曾国藩的齐家艺术,对我们领导者应该有什么启示呢?从本讲开始,我们就开始讨论曾国藩的齐家艺术。
在这方面,曾国藩为我们留下了六条非常值得深思的格言。
这一讲先讲前三条。
2.不要有代代做官的想法旧中国的社会是个官本位的社会,做官自然是最好的职业,然而做官的风险也是很大的。
在封建官场上,升官与发财总是连在一起的。
曾国藩从一个农家子弟,做到两江总督,可谓享尽了人生的荣华。
但对于宦海的险恶,以及仕宦人家的不旋踵而败,曾国藩也有着比常人都要深刻的体会。
道光年间,曾国藩的妹夫王待聘到京城来找曾国藩,希望“得一官以养家”。
曾国藩知道妹夫的家境很困难,但对于做官一事,却很不以为然。
他认为,“宦海风波,安危莫测,小官小吏,尤其会遇到很多危险,我经常看到那些在官场上跑腿办事的,他们的下场很少有好的”,因而他再三劝王待聘“在家里勤勤恳恳做点事情,不必外出做官”。
在给夫人的家信中,曾国藩也说:居官不过是偶然之事,居家才是长久之计,能从勤俭耕读上做出好规模,即使一旦罢官,也不会失去兴旺的气象。
如果贪图衙门的热闹,不立长远的基业,那么罢官之后,就会觉得气象萧索。
凡有盛必有衰,不可不早做打算。
希望夫人教训儿孙妇女的时候,能常常作家中没有人做官这样的想法,时时有谦恭省俭的意思,这样就会福泽悠久了。
3.居官不过偶然之事,居家乃是长久之计常常作家中没有人做官之想4.官场无常官场无常。
曾国藩见惯了仕宦之家的衰败,所以极力教育和鼓励子弟读书,以求得家道的悠久气象,希望家庭的气运不要由他一世而衰。
历史名人小故事:低调为官的曾国藩历史名人小故事:低调为官的曾国藩曾国藩在道光年间连年被提拔,升迁极快,十年之间连升了十级,这是难得的恩遇。
在升为正三品大员后,按规定轿呢要由蓝色换为绿色,护轿人也要增加到两人,而且乘轿是需要配备引路官和戈什哈的。
按大清官制,一二三品官轿前的引路官一般由朝廷按着品级发给俸禄的正七品官员担任。
戈什哈也是随时侍奉在官员身边的带品级的侍卫。
三品官和四品官尽管只差一品两级,但享受的待遇却有天壤之别。
令百官不得其解的是,曾国藩从升为三品官之日起,除身边不得不增加两名戈什哈做护卫外,轿前不仅没有引路官,就连扶轿的人竟也省了去,且轿呢也没有换成绿色,仍乘蓝轿。
升官之后,曾国藩照例要拜访上下级官员,他到时任上书房师傅,也是刚刚升署副都御史的杜受田房里请安告罪,虚与应酬一番。
杜受田虽是二品官,却是皇子们的师傅,恩宠也有,曾国藩知道杜受田顶子正红,本是要请安以后就退出的,哪知杜受田却板起面孔叫住了曾国藩。
“曾大人,你且慢走,老夫有几句话要说。
”杜受田冷着脸一字一板道:“四品京官礼制是可以将就的,但三品大员,衣着是断断马虎不得的!老弟已是三品京堂,怎么还戴着四品的顶戴?朝服、朝靴也不对。
这怎么能行呢?老弟应该懂得,四品官进我都察院来见本官是要单腿跪地请安的,而三品官就不用了。
老弟着四品顶戴来见本官,却又施的三品官礼节,这让外人看见,成何体统呢?老弟素有清名,前途正好,望好自为之。
不要因为这些事情,而误了自己的大好前程!”几句不软不硬的话,直把曾国藩说得满脸通红。
辩又辩不得,讲又讲不明白,只能低头诺诺连声,一口一个“大人教训的是,下官知错了”。
按大清官制,四五品官的顶戴为暗蓝色,官服一律绣的是八蟒五爪图形,补服则绣的是雪雁;而三品官的顶戴则为亮蓝色,发光的那种,官服绣的则是九蟒五爪图形,补服则绣孔雀。
曾国藩是得旨的当天晚上就到王裁缝处定做官服和补服,半刻也没耽搁,顶戴尽管由吏部下发,这也需要几天时间。
曾国藩教育子女以做官发财为耻社会万象2014-05-11 06315d56b7b40102ejrq曾国藩倡保勤俭家风曾教育子女以做官发财为耻来源央视网曾国藩裴坦是唐代闻喜人,与杜牧是老朋友,唐僖宗时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有“太平宰相”之誉。
而曾国藩,梁启超对他推崇至极“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毛泽东对曾国藩也是极为钦佩“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这两个人都官居显要,但两个人都是出了名的节俭。
当下结婚负担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各种彩礼、酒席消费等等,让很多人为之头痛!不过当年的裴家曾家结婚可就没有那么多讲究,一个字——俭!裴坦与宰相杨收是好朋友,两人都是贫苦人家的孩子,后来参加科举考试改变了命运,在官场上摸爬滚打之后晋升为宰相。
因为相同的出身,两人保持了较好的友谊,还结为了儿女亲家,不过裴坦始终坚持节俭的作风,而杨收却讲究排场,喜爱奢华。
话说杨收女儿嫁与裴坦长子为妻,出嫁时,嫁妆多而华丽,连家用小杂器多数也用金银制成。
裴坦见茶台上所用小盘中雕有鱼和犀牛形状的图案,大为恼火,立即推倒茶台,甩着衣袖走了,一边走一边气愤地说“乱我家法!”小两口听得老父亲如此生气,赶紧把这些奢侈的东西给撤走。
后来杨收因贪污腐败被查处,而裴坦却没有受到任何牵连。
同样是孩子结婚,曾国藩更是将节俭做到了极致。
曾国藩总是对子女们说“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官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
盖子孙若贤,则不靠父辈,亦能自觅衣食;子孙若不贤,则多积一钱,必将多造一孽,后来淫佚作恶,大玷家声。
故立定此志,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以银钱予后人。
”“吾辈欲为先人留遗泽,为后人惜余福,除勤俭二字,别无他法。
”曾家小女儿曾纪芬结婚时,已二十四岁,丈夫是湖南衡山的聂家,带去的嫁妆中就有曾国藩发给她的“功课单”早饭后——做小菜点心酒酱之类(食事),巳午刻——纺花或绩麻(衣事),中饭后——做针线刺绣之类(细工),酉刻(过二更后)——做男鞋或女鞋或缝衣(粗工)。
穷,是曾国藩一辈子的财富!众所周知,晚清中兴第一名臣的曾国藩,是位清正廉明的好官,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做人和做官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所以民间有句俗语说:“为官当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那么,曾国藩清正廉明到了什么程度呢?一个字总结就是“穷”!曾国藩在衣着方面非常俭朴,虽然官至极品,但一年四季所穿的衣服都是家人为其织的土布衣服。
他唯一拿得出手的衣服是一件天青缎马褂,而这件衣服只在新年和庆典时才穿,所以这件青缎马褂穿了30年仍然犹如新衣。
别人不解地问他,曾国藩解释道:“古语云,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然吾观之,衣亦不如故也,试观今天衣料,有如当年之精者乎?”曾国藩在饮食方面也非常俭朴,一辈子都坚持“一个菜一碗饭”的节俭习惯,而且他对老家的腌苦菜梗情有独钟,因为他认为嚼一嚼苦菜梗,忆苦思甜,做人不能忘本!曾国藩当两江总督的时候,曾到扬州筹集军饷,此地盐商富甲特定准备了一桌盛宴招待曾国藩。
曾国藩看到眼前一桌美食都傻眼了,也不好推辞,只好入席就坐,但他吃饭时候一声不吭,只吃眼前的一个菜。
后来,曾国藩向人解释说:“一食千金,吾口不忍食,目不忍睹。
”这些都是曾国藩生前清正廉明甚至穷的真实生活写照,而且他死后也没有多少财产。
据记载,曾国藩死后遗产共1万多两,而且全部用于其葬礼,所以曾国藩完全没有给子孙留财产!曾国藩去世不久,二儿子曾纪鸿生了大病,却没钱买药,最后还是靠左宗棠的资助抓药治病。
从这个方面,也可以看出曾国藩生前是清正廉明,穷苦了一辈子!为什么曾国藩如此热衷于过穷日子呢?第一,“穷”可以在官场上明哲保身;曾国藩说:“功名官爵,货财声色,皆谓之欲,俱可以杀身”,而且贪财容易让别人抓住把柄,断送了曾家几代人辛苦积累的恩德,所以他告诫弟弟们“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道光二十九年,曾国藩给弟弟们写信说:“大凡做官的人,往往厚于妻子而薄于兄弟,私肥于一家而刻薄于亲戚族党。
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宦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神明鉴临,予不食言。
曾国藩不做皇帝(原文摘自萧一山《清代通史》)国藩之所以薄皇帝而不为,后为章炳麟所讥议者,因其以护持名教为帜志,绝不能自毁立场,作反乎礼教之事也。
君臣大义,在数千年专制政体积威之下,业已根深蒂固,此为一般人所深信不疑之事。
以左宗棠之性格,豪迈不羁,立功边徼,气凌朝右,尚不免懔殿陛之森严,以天威为可畏,足见环境尼人,早与刘季项羽之时代不同矣。
国藩以盖世之勋业,圣相之尊严,办理天津教案,毫无差忒。
乃以奏劾府县故,竟致谤议纷纭,举国欲杀,更可见旧社会潜势力之大。
倘使国藩狐埋狐搰,则不仅召全国之反对,即方伯四岳之威,恐亦有不受号令者,能保其必成功乎?当时之情形,与清末绝不相同,未可以袁世凯之时代视之,即令能如袁世凯,则亦未必能达成其保国之愿。
画虎不成反类犬,此国藩之熟筹深计者,况自始即不存功名之念,泥涂轩冕,天下孰加焉?亦有为有所不为而已。
在京《怀郭筠仙诸友》诗云:“丈夫举足腾雨龙,岂肯趑趄为人后?”又《感春》诗云:“一朝孤凤鸣云中,震断九州无凡响。
要令恶鸟变音声,坐看哀鸿同长养。
上有日月照精诚,旁有鬼神瞰高明。
”超超元音,何等胸怀,岂肯欺人寡妇效泼皮之赵检点所为哉?世皆知王闿运、胡林翼、彭玉麟曾劝其自为,尚不知有黄袍加身之一幕也。
据楚狂《投笔漫谈》云:“王壬秋湘绮来谒公,语刺刺不休,公惟唯唯。
而以指蘸杯中茶汁,频有所点画。
适公因他事少离座,王乃起视,则所画者皆荒谬二字。
”大概国藩以其书生狂纵,避之若凂,特取此幽默态度,逼之收科。
故王《别曾幕诸友诗》,有“我惭携短剑,真为看山来”之句,其自挽联亦有“纵横计不售,空留空咏满江山”句。
后主衡阳成都讲席,常骂“曾大不受抬举”,可知闿运以纵横说国藩,而不甘心于荒谬之批评,所著《湘军志》,对曾多微词。
又尝告左宗棠曰:“闿运行天下,见王公大人多矣,皆无能求贤者。
涤丈收人材不求人材,节下(指左)用人才不求人才,其余皆不足论此。
以胡文忠公之明果向道,尚不足知人材,何求收之用之乎?故今世真能求贤者,闿运是也,而又在下贱,不与世事,性嬾求进,力不能推荐豪杰,以此知天下必不治也。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曾国藩曾发誓不靠当官发财以不要钱不怕死明志
导语:作为湘军最高统帅,曾国藩一年净收入可达五千四百两,带兵十二年,合法工资收入可达六万四千八百两。
何况他又拥有绝对的财政权。
湘军军费的
作为湘军最高统帅,曾国藩一年净收入可达五千四百两,带兵十二年,合法工资收入可达六万四千八百两。
何况他又拥有绝对的财政权。
湘军军费的发放,全靠他一支笔。
从咸丰三年创建湘军到同治七年战事基本结束,曾国藩先后支出军费三千五百万两左右,由于没有正规的财政制度,曾国藩完全可以上下其手,大笔纳入自己的腰包。
如果曾国藩稍有贪念,则十多年军旅生涯,积累百万资财实在是太轻松的事。
但曾国藩却没有因此而发财致富。
虽然可以支配的金钱如沙如海,他寄回家里的钱,却比以前当京官时还要少了。
从军之后,他每年寄回家中的银两,大率在一百两之数,低于他清苦的京官时期。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出山带兵时所发的那个“不靠当官发财”的誓言。
曾国藩在家信中这样说:“余在外未付银寄家,实因初出之时,默立此誓,又于发州县信中,以不要钱不怕死六字,明不欲自欺之志。
”
当然,发誓在军中“不要钱”,并不只是为了保持个人的清名,更重要的原因是曾国藩深知廉洁对战斗力之重要。
只有立定“不要钱、不怕死”之志向,才能组织起一支真正有战斗力的队伍。
那么,曾国藩自己的合法工资,都用到哪了呢?
第一是用于军队开支。
咸丰七年十二月十四日夜,他在给曾国荃的信中说:“余有浙盐赢馀万五千两在江省,昨盐局专丁前来禀询,余嘱其解交藩库充饷。
”
第二个方向是用于地方公益事务。
家信中有多次记载,他宁肯把收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