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 格式:docx
- 大小:11.87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文化概论第二节课官方笔记目录一、课件下载及重播方法二、本章/教材结构图三、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四、配套练习题五、其余课程安排三、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课件内容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多样分布一大地域与地域文化形成的因素(一)众多地理条件相对独立的区域1、中国自然区域的现代地理学划分中国领土可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寒区。
2、古代的九州:即冀、兖(yǎn)、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
---《尚书·禹贡》篇。
(二)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1、自然环境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3、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4、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1、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生存质量和状态;如黄河流域的半地穴式建筑,长江流域的干栏式结构建筑。
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燕齐地区神仙崇拜、明清晋商的盛行、扬州的繁华等都是因为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3、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三晋之地(韩赵魏)多法家人物,齐国多儒学、阴阳之士,南楚则是道家的故乡。
4、典范人物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动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
如桐城以文章扬名,桐城派的方苞、姚鼐(nài)的典范作用不可低估,清朝时期浙东一代重史学,受黄宗羲的影响,徽州一代崇尚经术,受戴震的影响。
还有“吴学”、“扬州之学”等,都与典范人物有关,典范人物是一个地区的“民智资源”。
二古代一些重要区域文化概说(一)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先秦时期,是区域文化大发展的时期。
源于齐鲁的儒家文化,源于三晋的法家文化,源于南楚的道家与楚辞文化,后来经过汇集融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
二十四正史中,较为全面地描绘秦汉时期各地区域文化特色的是在太史公司马迁《史记》一书中的《货殖列传》。
(二)先秦时期的几个重要文化区域1、四大基本经济区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将天下分为四大基本经济区。
国内传统文化发展背景:1.地理环境对传统文化的影响背景:每一种文化都有它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地理环境,即历史地理环境,或者叫历史上的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的货物和人类文化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人文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发展同样也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复杂的地形地势和气候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
中国地域辽阔,存在着不同的地形地貌。
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低相差很大。
不同的地形,构成了不同的经济区域,孕育了不同的人文,铸就了文化的多元性。
中国多山多水的地形地貌,既哺育了古代文人,也造就了富有特色的中国山水文化,主要表现在游览、文学、和绘画等方面。
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论语》以山比仁,以水喻智,以物比人的品性格调,屡见于中国的政论、品文和文学艺术中。
2.在遭遇国力丧失多年的传统文化教育,现如今的人们怎样?如今,高速发展的经济带来了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却也造成了人心散乱、伦理缺位,原有的意识形态面临难以收拾人心的困境。
近百年被主流激进思潮压制的传统文化,正在中国社会默默生长,重新塑造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与伦理世界。
谈传统文化,不是以过去为导向,提倡复古主义;而是以未来为方向,以现实问题为出发点。
在遭遇国力丧失之时,传统文化在中国的受关注度几乎为零,人们自身的问题以及国家政策,让他们忘记了本国的文化。
3.各地传统文化教育学校以及课程情况:个个地区的传统文化教育学校覆盖的范围还是挺多的,大部分的地区还总是有一小部分的传统学校教育,这些学校并不像其他学校那样平常,更多的他们是传授中国传统文化而不是像我们现在那些学校只是一味照本宣科,而忽略了某些外在和内在的因素。
对于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它们的课程是一定会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
培训内容类似于: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等经典读诵这些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似乎我们现在的人已经很少在提及此文化。
一、中国文化的形成背景1、地理背景:大陆型国家●海洋城邦国家,国土狭小,以商业贸易立国,则具贸易的精神、商业的性格。
●领土国家,幅员辽阔,以农业立国,则具耕作的精神、农业的性格。
2、经济背景:以农为本孟子(儒家)重农思想核心3、政治背景:宗法制度+中央集权宗法血缘关系尊卑长幼权力和财产的分配与继承制度秦朝从中央到地方官僚机构:4、科技背景:实用科技+直觉思维宋应星天工开物徐光启农政全书黑火药--唐末印刷术--宋毕升造纸术--汉蔡伦司南--黄帝时期二、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1、大陆环境,决定了时空意识的封闭性;2、以农为本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变异观上的保守性3、“宗法”、“集权”政治,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倾向,也就是政法理念的伦理性4、实用性、技艺性的科技背景,决定了文化的“了悟”特色,也就是科技观或世界观上的直觉性。
三、多元文化与多重性格1、诸子百家儒家:文化人的学派。
道家: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
兵家:战争谋略研究。
墨家: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
法家: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
名家阴阳家2、孙老韩辩证法与国民理性趋利避害的“利害理性”第三讲中国传统哲学●五行说、八卦说、阴阳说,包含着最朴素的哲学思想。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概念。
古人用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是多样统一的●“五行生克”表示物质基本形态的变化及变化方式,即相生(促进)与相克(抑制)。
这是一对矛盾,矛盾任何一方又可分为两方面,于是有:“我生”、“生我”、“我克”和“克我”四种变化。
后天八卦的排列顺序及涵义●震巽离坤兑乾坎艮儒家和道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中国思想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资源是原始儒家、原始道家,以及后来的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
3、三教交融形成宋明理学●原始儒家、原始道家、中国佛学,三教交融,形成宋明理学。
●儒学——教化百姓;道学——修身养生,理学——规范天下;佛学——安抚民心。
仁的具体内容第一,孝悌为仁之本第二,忠恕为仁之道第三,“恭、宽、信、敏、惠”实现仁的五种品德。
复习资料二四、名词解释1.方志时期:因为明清两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特别是对认识各种异常气候所引起的灾害很有帮助。
所以,竺可帧把从公元1400到1900年的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称为“方志时期”。
方志时期又称为寒冷时期。
2.仪器观测期:因为自1900年以后直到现在,有了测量温度及气象观测的仪器,所以,竺可帧把此一时期称为“仪器观测期”。
3.地缘:此地线概念不同于现代的领土观念。
它指的是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
4。
通漕四渠:指的是以宋都汴京为中心开凿的四条用于漕运的人工运河,即汴河(或称通济渠)、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
五、简答题中国地势和地形的特点是什么?答:其特点是自西向东构成了三个落差显著的阶梯。
第一阶梯是西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第二阶梯从青藏高原往东往北,海拔都在2000米至1000米以下,这里分布着云贵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及四川盆地、汾河谷地等。
第三阶梯则是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以东及云贵高原东缘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其平均海拔低于500米,滨海地带更低于海拔50米。
整个中国的地势和地形就像一把巨大无比的躺椅,西北背靠欧亚大陆,东南面向太平洋。
中国五千年气候的变化大势分为几个时期?答:中国五千年气候的变化大势是由暖变冷,大致分为四个大的时期:①温暖期。
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下限正好在商朝末年。
②寒暖交错期。
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下限到明朝初期。
②方志时期,又叫寒冷时期。
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下限到清朝末年。
④仪器观测期。
从公元1900年到现在。
中国地理的整体牲是什么?答: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有两点:一是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连在一起。
二是地理通道四通八达,形成了便利的交通。
中国气候的变化与灾荒疾病有无直接关系,为什么?答:中国气候的变化与灾荒疾病有直接关系。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的地理背景方志时期:因为明清两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特别是对认识各种遗产气候所引起的灾害很有帮助。
所以竺可桢把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的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称为“方志时期”。
“方志时期”又称为寒冷时期仪器观测期:因为自1900那边以后直到现在,有了测量温度及气象观测的仪器,所以,竺可桢把这一时期称为“仪器观测器”九州:对广大地域自然区域的不同,古代人就已经有相当深入的认识。
保存在{尚书}中的{禹贡}篇,就代表着古代人的认识。
这份文献以北山川为标志,将天下划分为冀、衮、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尽地利之教:是先秦时期魏国的李悝宣扬的一种对土地深度利用的方法,其由政府监督农民提高单位亩产量,表现出集约经营的特点通漕四渠:指的是以宋都开封为中心开凿的四条用于漕运的人工运河,即汴河(或称通济河)、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
中国地势和地形特点中国地势和地形的特点是自西向东构成了三个落差显著的阶梯。
第一阶梯是西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第二阶梯从青藏高原往东往北,海拔都在2000米至1000米,这里分布着云贵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及四川盆地、汾河谷地等。
第三阶梯则是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以东及云贵高原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其平均海拔低于500米,滨海地带更低于海拔50米。
整个中国的地势和地形就像一把巨大无比的躺椅,西北背靠欧亚大陆,东南面向太平洋气候变化大势著名学者竺可桢在{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中指出气候大势是由暖变冷的四个时期:1、温暖期(前3000-前1100)2、寒暖交错期(前1100-1400)3、寒冷时期(1400-1900)“方志时期”4、“仪器观测期”(1900-现在)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首先是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连系在一起其次是存在地理通道的优势。
虽然地形多样,山岭众多,但不论多么险峻的地势,大自然总留给人以交通的便利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位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在中国显得十分重要。
《中国文化地理》讲授纲要《中国文化地理》研究中国文化与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它将中国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全面综合研究它在中国这个特殊地理环境中形成、发展、运动和区域分异的过程及其规律性。
中国文化是一个富有东方特色和独特个性的整体。
《中国文化地理》将通过对中国文明起源、中国文化特征、中国文化的扩散、中国文化区域差异等与中国地理环境结构特征的相互关系的辩证唯物主义分析,正确认识中国文化的形成发展规律和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规律,为我国实施经济-文化的全方位开放提供科学依据,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献计献策。
第一章绪论一、文化与地理环境1、文化的内涵文化的定义,文明与文化,文化类型。
2、地理环境与文化形成发展的关系人类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客观性。
地理环境对文化形成发展影响的正确观点。
从宏观和长期视角看地理环境的决定作用;从局部和短期看人地之间的或然关系。
二、文化地理与中国文化地理1、文化地理学及其研究领域文化地理学。
文化源地,文化扩散,文化景观,文化生态,文化区域是其研究领域。
2、中国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中国文化地理研究中国文化与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把中国文化作为一个整体,综合研究中国文化在中国这一特殊地理环境中形成、发展、运动和区域分异的过程及其规律性。
3、中国文化地理学研究的目的为我国实施经济-文化对外开放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为各地区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献计献策。
第二章中国文明的起源及其地理背景一、春光明媚的大好时机人类经历了漫长的第四纪冰期的苦难历程后,在距今1万年前迎来了温暖的全新世,人类社会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由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掀起了人类文明史上第一次“农业革命”,我们的祖先在黄河-长江流域创造了灿烂的古文化,屹立于世界古典文明之林。
尤其是距今5000-4000年前后,是我国1万年来气候最好的时期,多姿的古文化盛开在以中原为核心的辽阔土地上。
新石器时代遗址遍布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即是证明。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第一节中国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条件
一.中国地理简要的概况
1.中国地形地势及历史上的人群分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数千年来的气候变迁及饥荒灾病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诸多影响
1.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广大地域形成的大一统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广阔的地理舞台与中国文化的悠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多样分布
一.大地域与地域文化形成的区域
1.众多地理条件相对独立的区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一些重要区域文化概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区域文化对统一文化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节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文化得失
一.古代保护自然方面的作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成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代利用自然的一些失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