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拼刺刀前退子弹谣传 国军王牌白刃战不逊色
- 格式:docx
- 大小:6.93 KB
- 文档页数:4
日军拼刺刀有多厉害?3个鬼子背靠背,一个排的八路军都打不赢抗战时期,日军除了在火力上对中国军队的绝对优势外,另一大优势就是日本的拼刺刀技术了。
很多人对鬼子的拼刺刀技术都有深刻印象,那么鬼子的凶悍技术又是跟谁学得,他们自己又作了什么样的改进呢?事实上,日本的刺杀技术,被称为“铳剑术”。
近代日军在建立之初,也非常推崇西方的近代军队建设,然而有趣的是,最开始也有不少日本保守派的“枪客”之类的“大师”前来应聘。
但是经过日本反复的权衡和比试,发现绝大部分所谓的:“日本第一”“天下无双”的日本传统功夫枪斗术,动作花样虽多,但是真正实用的并不多,而且对西洋简单实用的刺刀搏斗术比起来,还不容易批量培训快速士兵。
所以日本经过多方比较后,果断的抛弃了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选择了最为经典的法式刺刀术。
甲午战争时期的日军刺刀冲锋版画从日本明治七年(即1874年),日本聘请了三名法国教官,在军队里培养法国式刺刀培训课程。
等到了明治十七年(即1884年),日本陆军户山学校聘请了法国陆军教官,正式把法式刺刀术作为正式的培训课程。
等到1887年后,法国的教官们聘请期满回国。
日本校方校长大久保春野等人在明治天皇的支持下,把日本传统的宝藏院佐分利流枪术也融合到了刺刀术中,就这样正式创立了有日本特色的“铳剑术”,并将其正式纳入日本的《陆军剑术教范》之中,从此就开始了日本一直贯彻几十年的“刺刀决胜,肉弹突击”的思想里面去。
早期日军的刺刀由于日本人相当重视短兵相接的白刃战(日本人称之为“白兵战”),所以在训练上也非常上心。
日式刺刀术动作简单,学起来很快,其动作也简单有用,简单说就是“一进二退,三上四下”,即突刺、刺左、刺右、刺下、防左刺、防右刺和欺骗刺等几招。
后来根据日俄战争的经验,日军在刺刀冲锋中,逼近对方时还有一个猛烈的小跃步,这样可以把自己整个人的重量带着惯性扑向对方,令对方很难拨开就被一刀刺中,后来很多中国军人都惨遭这一招毒手。
准备出击的日军在后来的抗战中,日军的刺刀术在中国国土上犯下了滔天罪行。
揭秘:抗日战场日本武士刀为何赢不了中国大刀日本刀,确切的说武士最经常使用的是打刀,步战用的最多,有的说武士插两把刀,短的那把是近身防御的,看来只是你自己的明白得,短打那把叫肋差,要紧功用是切腹尽忠的,固然用来砍人也不是不能够,日本剑道有小太刀流,用的确实是短刀,取自一寸短一寸险的技击理念。
日本剑道绝非大伙儿想象的那么简单浅薄,此刻用竹剑竞赛的剑道已经完全变味了,就犹如武术套路一样,并非古传剑道。
剑道的起源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剑道一词在古籍上也有,那时战乱频乃,风气尚武,显现很多剑道流派和高手,这是真正的实战剑道,后来中国的兵器和剑道技法传入日本,有个说法是先传朝鲜后到日本,然后日本人在中国刀剑和剑道的基础上慢慢形成有鲜明特色的日本兵器和剑道等技击术。
日本剑道是完全为实战而生,加上日本有独特的武士阶级,这帮人不事劳作天天习武比剑,其战斗力可想而知。
要不戚继光创出鸳鸯阵,用阵法对抗倭寇单兵作战才取得最终成功,真岛中之绝技也,这是那时抗倭将领对剑道的评判。
此刻的日本武士电影中拔刀互砍刀刃相格的镜头实际是不符合剑道技法的,即便是宝刀专门快也报废了,剑道并非一股蛮力,而是超级讲究全身的配合,以巧取胜,步法灵活多变进退自如,砍刺对方脸部咽喉手部等薄弱部位,剑道高手能够击杀很多剑士而自己的佩刀很少损伤,有点剑走轻灵的感觉了。
侵华日军中,很少有剑道的高手,即便有也多数为武士身世的中高级军官,都有自己家传宝刀,这部份军官是大体上不参与白刃战的,基层官兵以拼刺为主,下级军官军曹配军刀起个精神作用,会用刀的寥寥无几,砍老百姓杀俘虏一包本领,白刃战碰到中国大刀或地址武装的长矛就傻眼了,三五个回合下来不是刀被砸断了确实是身首异处。
中国抗战大刀,形制厚重,工艺粗糙,最适合用于战阵之上大砍大杀,前提是必需有个好身板好气力,大刀一样为三到五斤重,体魄弱小的全然玩不了,因此那时出名的大刀队大体都是北方军人,如西北军和河北山东一带军人。
1949年,毛泽东在北京接见东北抗日联军的创建人和杰出领导人之一周保中时,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的民族英雄来了。
”从山清水秀的云南到冰天雪地的东北,周保中光辉壮丽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他在战场上对国家、对人民许下的承诺:“哪管饥饿疲乏,断指裂肤,不顾暴风烈日,雷电雪雨,捐躯轻鸿毛,荡寇志不渝。
”周保中原名奚李元,字绍黄,1902年2月7日出生于云南大理。
他的名字是村中的白族长者根据《诗经》典故及其父母姓氏和当地民间传说为他取的。
少年时期的周保中身处国危民困的环境,在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影响下,15岁时他离开家乡到云南陆军第1师教导营当学兵,并参加了讨伐袁世凯的云南起义,出征中周保中由于作战勇敢和善于处理内部矛盾,被升任为中尉排长并代理连长。
1922年至1924年秋,周保中在云南讲武学校学习军事,这期间,他的思想发生了变化,开始对帝国主义与封建军阀统治下的政府产生不满,进而在一些宣传新思潮的报刊中寻求出路,逐步产生了反对帝国主义与封建军阀统治的爱国主义与民主主义思想。
1926年,他到广东参加了北伐,并初次接触了中国共产党。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周保中却在那个风云动荡的年代里磨砺成长,在漆漆黑暗中更加辩明了共产主义这一真理的方向,并于1927年7月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从此为之革命了一生、奋斗了一生。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周保中赴东北领导抗日工作,这个生于苍山下、洱海滨的白族青年将他美好的青春奉献给了东北这一片肥沃的黑土地。
从1932年到1945年,周保中作为东北抗联的著名军事指挥者和卓越领导人之一,指挥部队参加了许多次战役,经历了无数次战斗,他拼杀陷阵、身经百战,给予日本侵略者迎头痛击。
周保中早在参加北伐战争时就因骁勇善战而被誉为“铁狮将军”,在面对侵占中华国土的日本侵略者时,他更是坚决勇敢、冲锋在前,表现出高超的军事才能和指挥艺术,尽显“铁狮”本色。
天下功夫史话46随着热兵器的不断发展,冷兵器在战场上似乎已经没有什么用武之地了。
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中国战场上,冷兵器在中国人民战胜侵略者的战争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抵抗日寇的白刃战中,中国将士们不怕牺牲,奋勇杀敌,发出“30米内让敌见红”的呐喊。
最终,白刃战以中国军队的完胜而告终。
让我们先来看看当时中日步枪有关数据的对比。
日本步枪:三八式步枪,枪长1.275米。
中国步枪:汉阳造步枪,仿造德国M88步枪,枪长1.25米;中正式步枪,仿造德国毛瑟1924步枪,枪长1.1米。
日本刺刀:全长52.5厘米,刀身长40厘米。
中国刺刀:汉阳造刺刀,全长51.5厘米,刀身39.5厘米;中正式刺刀,全长57.5厘米,刀身长42.8厘米。
另外,中正式刺刀与汉阳造刺刀二者不能通用。
这样,我们就得出中日两国军队当时步枪加刺刀的总长度:三八式步枪+日本刺刀=1.8米;汉阳造步枪+汉阳刺刀=1.765米,中正式步枪+中正式刺刀=1.675米。
很显然,从长度上来看,中国军队在步枪+刺刀的总长度上对日寇并不占优,甚至还处于劣势。
从三八大盖与中正式步枪加装刺刀后,与日本步枪加刺刀相差10厘米多的长度来说,意味着中国军人的刺刀尖还没有碰到日寇,日寇就已经刺中了你。
我们再来看看中国大刀的有关数据。
抗战时期,中国大刀并没有统一的制式,而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其中以29军所用的无极刀和西北军所用的晋造制式大刀最有代表性。
这两种大刀长度基本相同,刀身长约66厘米,刀把较长,一般为30厘米左右。
双手持握,总长度在95厘米左右,不会超过1米。
这两种中国大刀,势大力沉,利于劈砍。
而日本的三八式步枪,装上刺刀后,由上所述,全长已经1.8米了,威慑范围显然大于长不足1米的中国大刀。
实事求是地说,在抗战初期的白刃战中,遇到单挑时,中国军人一般不是日军士兵的对手。
无论是战时记录还是抗战老兵的回忆,都证明了这一点。
侵华日军在白刃战中面对中国军人优势明显,常常一个顶几个。
国军与八路军不如日军-- 抗日战争中的白刃战随着自动武器的广泛出现及战场火力的不断增强,在二战中的大多数战场,刺刀已经没有什么发言权了;但是中国战场却是一个例外,这是由交战双方的装备水平、战术思想和军队传统等决定的。
到“七七事变”爆发前,尽管日本陆军常备军只有17个师团共45万人,但他们大多是经过长期训练的精兵,在拼刺技术和士气方面占据优势。
拼刺训练是日军新兵的基本训练之一,通常每个中队都会配备拼刺训练教官,而陆军部队的联队长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白刃战训练计划。
据说在抗战爆发初期,在白刃战中我方需要三到五名战士才能对付一名日军士兵,日军拼刺技术之强可见一斑。
说到日军拼刺技术的渊源,尽管有中古时期开始发展的被称为“剑道”的独具特色的器械搏击术,但它与刺枪术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与中国不同的是,战国时期“足轻”们所使用的竹枪是被武士阶级所不齿的,因此枪术的发展也无从谈起。
实际上,对于日本而言,大规模的刺刀技战术训练仍然始于19世纪末期。
在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陆军中,受法国陆军重视白刃战传统的影响(1873年颁布的第一版《步兵操典》就是译自法文),刺刀训练被提到了很高的地位。
特别是在1877年的西南战争期间,精于近战格斗、以中下级武士为主体的西乡军在白刃战中曾给予政府军以重大杀伤,战后,日本陆军开始进一步加强对普通士兵的白刃战训练,同时,针对日军士兵特点的“銃剑术”技战术动作的研究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1904年在上海,日本军事剑术队与英国皇家海军刺枪团的对抗性表演中,日本方面经过精心设计的无懈可击的单兵刺枪术曾给予在场的各国观察员以深刻的印象。
与西方列强相比,日军将所谓的“精神力”和意志的作用被提高到了一个不切实际的高度:强调进攻精神,把精神力作为战斗力的主体;认为以刺刀突击才能取得最后的决胜,因此“以肉搏战制胜”的观点在当时的日军高层中大行其道。
这固然是因为日本与当时的西方列强相比,工业和经济实力仍然相对落后;但军部高层对陆军火力的进步对作战的影响没有足够的认识,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抗日战争时为什么总要拼刺刀?为什么经常见到我军与敌人拼刺刀?抗日战争时为什么总要拼刺刀?为什么经常见到我军与敌人拼刺刀?这个问题一定困扰着我们很多的朋友,大家一定非常的纳闷,为什么非要做这样的事情呢?抗日占中中,之所以一方拼刺刀而另一方也要拼刺刀,这一切的发展是由于战场环境和武器性能上确定的。
1.日军的步兵单兵武器主要是三八式步枪,该枪的子弹初速高且穿透性强。
这样就导致在近距离白刃战的时候开枪之后会穿透对手的身体之后,还很有可能伤及到自己的战友。
2.日本的钢材基本上完全依赖海外输入,这样就导致武器上的子弹供应不是很是充足。
这样就是为了能够节约资源,同时日军的单兵拼刺战术也很出色,这样既能节约子弹还能够战胜对手。
但是遇到美军之后就成了待宰的羔羊,这已经不再是中国战场双方都受武器方面的制约而进行的短兵相接的白刃战。
战争拼的并不单单是人员的数量,同时还有很大比重的资源消耗战。
因此,一场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后勤储备和输送起到很大的作用,否则前线吃紧的时候多等一分钟就会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来填补。
《亮剑》里有一集是李云龙带领八路军跟鬼子拼刺刀,原因是小鬼子被包围了,就退了子弹要拼刀,李云龙不也没含糊吗,大刀在手一砍一流胡同啊,喊杀声让人热血沸腾,呵呵,结果最有意思的一幕发生了,赵政委赶来了,拿着冲锋枪上来就突突,他一突突,李云龙就泄气了,看了一眼赵政委,赵政委来了一句,赶紧消灭残兵、打扫战场,咱们得保存实力……哈哈!看到那个地方我都乐了,赵政委真是书生抗日,讲究的是效率;而李云龙则不同,他不仅要消灭敌人,而且要“出气”的同时还得让小鬼子心服口服外带佩服,俩人的民族仇恨都很浓,但风格完全不同!拼刺刀其实并不多见,打仗都是远距离的协同作战,只要双方其中之一已经明显出现颓势,那基本就交替撤退了,如果真拼刺刀了,那一定是一方已经明显输了(可能是弹药没了或者无退路了),但是不想投降,决定战死沙场了,那人家要一个体面的有自尊的死法,你能不答应吗?这时候不应战,太丢份儿!《亮剑》里赵政委那个确实挺逗……对于中方来说,确实是没有子弹了。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抗战初期中国军人与日寇拼刺刀为什么不占优势?导语:抗战初期,在白刃战中,中国士兵要对付1个日本士兵,至少需要3:1。
晋察冀军区最精锐的冀西军区第1军分区,司令员杨成武总结教训时专门讲到抗战初期,在白刃战中,中国士兵要对付1个日本士兵,至少需要3:1。
晋察冀军区最精锐的冀西军区第1军分区,司令员杨成武总结教训时专门讲到“白刃战”,指出日军“体力好、技术好”,八路军“损失甚大”。
近距离白刃战,讲究“一寸长一寸强”。
加装刺刀后,中正式步枪长1.685米(枪身1.11米+刺刀0.575米),三八式步枪长1.801米(枪身1.276米+刺刀0.525米),相差超过10厘米。
这意味着如果你用的是中正式步枪,刀尖还没碰到对方,鬼子已经刺中你。
中国军人在拼刺家伙这个“硬件”上比鬼子差了10厘米,在刺杀技术上的差距也很大。
日军训练非常重视刺杀技术。
日军用活人进行刺杀训练时,刀刃能准确避开胸腔肋骨的阻挡,直入心脏。
中国军队呢?以国民党中央军为例,抗战前以德为师,而德军在近战中信奉“冲锋枪加手榴弹”,对白刃战不屑一顾。
中央军受此影响,对刺杀也不重视,训练不多,以致被日军将领讥讽:“始终摆着端枪的姿势,这在所谓刺杀术上似乎属于笨拙之列。
”与国民党军相比,八路军和新四军的白刃战水平更高,这主要是因为红军时期缺乏弹药,刺杀练习得更多。
不过,与日军在白刃战中单挑,八路军和新四军往往也处于下风。
老八路王汝林回忆:“第一次我刺鬼子,鬼子一拨,我的虎口都给撕裂了,枪给挑飞了。
”他练过少林武术,面对日军尚且如此,其他战友就更易吃亏了。
日军不仅装备强、技术好,又吃得饱、臂力大,一脸菜色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自然不是对生活常识分享。
石牌血战:二战中最大规模的白刃战作者:来源:《新传奇》2017年第33期据曾经参战的老兵回忆,在大小高家岭上曾有3个小时听不到枪声,这不是双方停战,而是敌我展开肉搏战。
“日本人一群一群地冲上来,中国人迎头扑上去,搅在一起,用刺刀拼。
”那三个小时的拼刺,是日本陆军在二战中所遭遇的最大规模白刃战。
鄂西会战中最惨烈一战石牌位置在宜昌县(今宜昌市夷陵区)境内,位于长江三峡西陵峡右岸,是长江南岸的一个小村庄,依山傍水。
1937年,中国军队淞沪抗战失败,12月南京失守。
1938年10月,日军侵占武汉,中央被迫迁都重庆,险峻的长江三峡成为陪都的天然屏障。
石牌下距宜昌城仅30余里,自日军侵占宜昌后,石牌便成为拱卫陪都重庆的第一道门户,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六十多年前的中国,从湖北到四川还没有一条可以走车的路,少有的羊肠小道也是险峻万分,高山大岭终于阻止了日本陆军西进的势头,而攻不到重庆则就断断不能停止中国绝死的抵抗。
进攻重庆必须打通长江,而打通长江必须占领石牌。
就这样,石牌这个当时不足百户的小村,成为了广阔的中国战区最关键的要塞。
为防止日军由长江三峡西侵和拱卫陪都,中国海军于1938年冬就在石牌设置了第一炮台,其左右有第一、第二分台,安装大炮共10尊,为长江三峡要塞炮台群的最前线。
与之相配套的还有川江漂雷队、烟幕队等。
驻守石牌的海军官兵共有100多人。
由于石牌与宜昌几乎处于一条线上,要塞炮台的炮火可以封锁南津关以上的长江江面,极具威慑力,令敌望而生畏。
为保卫石牌要塞,军委会派重兵防守。
日军对石牌要塞早有觊觎之心。
1941年3月上旬,日军以重兵从宜昌对岸进攻过石牌正面的平善坝,并以另一路进攻石牌侧翼之曹家畈。
两路日军当时都遭到我守军的严重打击,惨败而归。
因此,日军这次不敢贸然从正面夺取石牌要塞,而是采取大兵团迂回石牌背后企图攻而取之。
石牌要塞保卫战是这次會战的关键。
石牌为我军全线扇形阵地的旋转轴,正如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日军拼刺刀前退子弹谣传国军王牌白刃战不逊色
导语:在我国的民间传说和一些影视作品中,侵华日军在冲锋肉搏的白刃战中,有日军哗啦哗啦退子弹的描写场景。
历史果真是这样吗?我军的史料中也
在我国的民间传说和一些影视作品中,侵华日军在冲锋肉搏的白刃战中,有日军哗啦哗啦退子弹的描写场景。
历史果真是这样吗?
我军的史料中也确有日军拼刺刀关保险的记述。
中国人民解放军百战将星丛书--《吴效闵少将》中提到,八路军386旅陈赓部,抗日战争中豫北金山寺一仗,刺刀杀出威风。
勇将楚大明的20团七连被旅里授予“刺刀见红”锦旗一面。
时任20团政治处主任的吴效闵在战后对白刃血战带来巨大心灵撞击的新战士说:“日本兵在战斗技能上确有一套,他们实弹打的多,用咱们中国人当活靶,练杀人不眨眼!想想惨死在鬼子刺刀下的父老兄妹,你们回家后心里能好受吗?咱抗日人的命就是国家的魂,我死国生,虽死犹荣。
你们细琢磨这句话。
日本兵在战场上也严守刺杀操典,要关上保险,显示帝国的武士道。
下次和鬼子拼刺刀,你先用枪撂倒几个,再给小鬼子来个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别和野兽讲规矩。
”
侵华日军打仗真的恪守“规矩”吗?还是八路军386旅20团,即陈赓旅楚大明团七连豫北金山寺作战,一个日本军官在白刃战时,边逃边开枪,直到手枪子弹打完了,才抡起他的军刀与八路军格斗,最后被击毙。
在日军《步兵操典草案》中,“突击”时步枪“关保险”这一条,经战斗检验后,在1940年定稿颁发的《步兵操典》中被删除。
而所谓日军拼刺刀退子弹之说,似无“条令”根据。
据我所知,其由来是一本出版于60年代传流很广的抗日题材的优秀小说,其后还曾拍过电影和电视剧。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