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丰碑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4
小学语文课文课文《丰碑》说课稿以下是小学语文课文《丰碑》说课稿,欢迎大家阅读!一、教材分析《丰碑》是人教版第十册的第二十二课的一篇讲读课文。
主要讲的是红军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为了把棉衣让给战友穿,而自己却被活活冻死的感人故事。
课文用了大量的笔墨细致地描述了军需处长和将军的神态,有力地表现了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
二、教学目标遵循叶圣陶先生“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通过对本单元训练目标和本课三维目标的整合,我把本课的微观目标设定为:1、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去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2、学习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训练学生抓住人物神态、动作、语言体会人物内心情感的,感受军需处长崇高的精神世界。
四、教法、学法①导入:通过教师引导,创设一个兔子舞的情境,学生载歌载舞进入课堂,使学生的注意力得以高度集中,为下面的教学创造积极、愉悦的氛围。
教法:本节课我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根据五年级学生的阅读实际情况,主要采用了诵读感悟法,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学法:根据教学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运用“读一读、悟一悟”的学习方法逐步学习课文,入情入境,自悟自得。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酝酿情感利用多媒体出示红军长征途中爬雪山的行军画面,播放狂风呼啸的录音。
教师激情导入:“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多少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
今天,我们将把纷飞的思绪再一次拉回那艰苦的战争岁月,去聆听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的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板书课题“丰碑”) 《花钟》是一篇具有浓厚科学性的阅读文章,课文按照“归纳现象-----揭示原因 -----实际运用”的思路,说明不同的花儿会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及其原因。
作者先讲观察后的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时间是不同的。
并形象例举了牵牛花等9种花不同的开花时间来说明这个发现;接着分析回答了不同的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开花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关,与昆虫的活动时间有关;最后扩展开去,谈到植物学家修建“花钟”,其做法很奇妙。
《丰碑》课文主要内容《丰碑》课文主要内容《丰碑》讲述的是一支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一位军需处长因穿着过于单薄而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赞颂了军需处长为了革命的胜利,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丰碑》课文主要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丰碑主要内容《丰碑》讲述的是红军在长征途中的一个感人故事:一个寒冷的冬天,队伍在冰天雪地中行进,军需处长把棉衣全发给了战士们,自己只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在云中山冻死了。
歌颂了红军战士们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在最后一自然段中,“那声音”表面指的是“沉重的脚步声”,实际上指的是革命队伍中的那种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和团结一致的钢铁般的意志。
因为有了这种精神、这种意志,任何艰难险阻挡不住红军前进的步伐。
将军看到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为人,为了战士们能穿上暖和的衣裳,牺牲了自己,用自己的生命筑成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心里很受感动,红军在冰天雪地中艰难地前行,一位军长发现自己的军需处长冻死了,是因为军需处长把棉衣发给了别人,自己身上没有预寒的衣物。
将军震撼了,他相信胜利一定会属于这样的队伍。
红军在冰天雪地中前行,一位将军发现军需处长因为把棉衣发给了别人,自己没有御寒的衣物,被冻死了,变成了一座丰碑,将军震撼了。
红军在冰天雪地中艰难地前行,一位军长发现自己的军需处长冻死了,是因为军需处长把棉衣发给了别人,自己身上没有预寒的衣物。
将军震撼了,他相信胜利一定会属于这样的队伍。
将军看到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为人,为了战士们能穿上暖和的衣裳,牺牲了自己,用自己的生命筑成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心里很受感动。
《丰碑》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下面词语:“冰坨、呼啸、残酷、严峻、丰碑、恶劣、袭击、倚*、湿润、覆盖、晶莹”等。
2、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目标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
2、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对军需处长冻死时的神态、动作、外貌及将军的神态描写的学习来体会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对军需处长冻死时的神态、动作、穿着及将军的神态描写的学习来体会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在读懂课文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领会文章的表达方法。
一、板书课题1. 板书———丰碑。
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意想不到的困难,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了一曲又一曲动人的英雄赞歌。
今天,我们将深入学习《丰碑》这篇课文,去感受长征途中红军的精神。
3理解丰碑的意思.4.教师旁白:就是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中,一支红军队伍正冒着刺骨的寒风,顶着鹅毛般的大雪,一步一步艰难地前进。
在前进途中,等待着他们的将是:(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第三句)。
4.用了几个可能?想象一下,还有其它可能吗?他们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过渡:课文哪一个自然段描绘了军需处长被冻死的画面?三.品读:重点品读第七自然段。
1.让我们找一找、画一画、再读一读感受最深的词语、句子,能够用笔写下批注,记下你的感受,有疑问的地方能够标上记号。
2.同位合作交流。
过渡:大家自学完了以后,我们还能够互相读一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并说说自己对某个词语、句子的体会。
3.全班交流理解。
谁来汇报一下自己的体会?重点体会以下五点:一个掌管着整个部队的军需处长,竟然穿着这样单薄破烂的衣服,连件破棉袄都没有,这是为什么?(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被冻死是很痛苦的,这什么军需处长冻死时却还那么安祥?(镇定、安祥,面向困难,死也毫不畏惧。
)从他的动作描写,想像一下他牺牲时的情景。
面对军需处长,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4.诵读第七自然段。
让我们带着无比崇敬之情来诵读这个段。
《丰碑》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丰碑》,由李本深创作。
《军需处长》这篇课文就是围绕“丰碑”这个主题记叙了红军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把自己的棉衣让给了战友,自己被寒冷冰冻死的感人故事,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丰碑》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5篇,期望大家能有所收获!《丰碑》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教学目的: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下面词语:“冰坨、呼啸、恶劣、残酷、攻击、严峻、覆盖、经营、丰碑”等。
2、读懂课文,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3、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读懂课文,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2、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上课后老师先板书一个“碑”字,让学生组词。
再板书一个“丰”字,让学生查字典据词定义(多,丰富;大;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高大的石碑,高大的纪念碑)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那么这是一座什么样的丰碑,用来纪念谁的?信任同学们通过朗读,自己能够明白。
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
2、出示本课生字,读一读。
伍坨啸劣酷袭僵倚秃塑豹覆莹特殊留意:啸 (xiào ) 劣(liè) 塑( sù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学生订正读音。
4、谁说说课文所讲的“丰碑”是什么,课文什么地方点明白? (课文讲的“丰碑”是一位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
)三、理解教材1、这时你们头脑中又产生了什么问题?需要提出来探讨。
(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把军需处长比作一座丰碑,这两者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2、同样老师信任大家通过阅读思索,互相沟通,肯定能解决这个难题。
3、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件什么事,是依据怎样的顺序写的?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和晶莹的丰碑有什么相似之处?(画批在书旁)4、请同学们把自己想到的相似之处,按4人小组进行沟通。
5、在全班进行沟通。
设计,小学,教学《丰碑》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2教学目标:1、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受,重视情感体验。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丰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人物的的语言、动作、神态来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深刻领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准确理解“丰碑”的含义教学重难点:感受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准确理解“丰碑”的含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师:在中国现代历史上有一支神勇的军队,他们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走过了泥沼遍地的草地,翻过了飞鸟绝迹的雪山,并且还在我们贵州的遵义召开一次意义重大的会议,这支部队叫什么?(红军)(出示上述课件)师:是啊!英勇的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到陕北延安,以前在漫漫征途中播撒了革命的火种,创造了战争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那就是?(二万五千里长征) 师;今天,我们将把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的战争岁月,去聆听发生在长征途中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丰碑(板书)二、品读文本,感知形象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军需处长把棉衣发给了战士,而自己却被活活冻死的事。
)2、你能找出文中直接描写老战士的段落吗?①指名读这段话,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像画面。
②出示课件,让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衣着、动作、神态(板书:镇静安详)③结合课件齐读3、①提问:老战士为什么会被冻僵呢?②能从前面找出描写环境恶劣的词语吗? (课件:雪山)③感情朗读描写环境恶劣的词语(如“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冰天雪地,大冰坨,吞掉,装备很差”)4、就是这样一支装备很差的队伍,等待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 )可能( )可能( )可能( ),想象一下,还可能遇到什么困难?(出示课件,试着填空)5、同学们想象力可真丰富,是啊,他们面临着许很多多不可预知的可能,红军战士这种顽强的毅力,坚如磐石的意志让人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叹“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出示这句话的课件)6、队伍就这样的走着,忽然放慢了速度,为什么?(因为战士们发现一个战士冻僵了。
4.《丰碑》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选读课文第四课。
【教学目标】1.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感动人心的地方,体会丰碑的含义。
感受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高大形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跳读,感受将军的情绪变化,体会小说一波三折的情节安排。
3.巩固小说文体中的环境描写,感受对塑造人物形象的渲染作用。
【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同学们,上午好!虽然说是上午第四节课了,看你们一个个精神抖擞,就觉得我们五一班就是一个很不错的班级。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选学课文《丰碑》,板书:丰碑,丰碑这个故事发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说到战争,我们曾经学过哪些人物记忆犹新,你说,你说。
有为了让战友吃饱饭能走出草地,自己偷偷啃鱼骨头的老班长,在我们和平年代,有在洪水来临之际,沉着指挥全村人安全撤离,最后和他儿子一起消失在洪水中的村党支书。
看来不论是在战争时期,还是在和平年代,都有许多令我们感动的人,尽管有些人姓名都不为人所知,但是他们的形象却清晰地留在我们的记忆中,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去认识一个,连姓名都不为人知的老战士,他的身上又有着怎样感人的事迹呢?2.还记得我们是怎么样来认识这些人物的吗?让我们来回顾第四单元的单元导读吧,快速梳理学习要求。
3.出示单元导读图片:学习本组课文,如果有条件,还可以收集一些感人的故事和同学进行交流。
4.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划一划,一边思考我们是用上面的哪些方法进行学习的?交流:(1)要入情入境,抓住那些感动我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要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3)搜集一些感人的故事,和同学进行交流。
板块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位连姓名都不为人知的老战士。
赶紧把书翻到175页,大声自由朗读,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想一想,这篇小说谁做了什么让你感动?(什么事?)(3)一边读一边想,你有什么疑问?2.交流:有什么难读的地方吗?交流:你说,你说,是的,课文写的就是军需处长把衣服都给了战士,自己冻死在云中山。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选读课文《丰碑》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学习本课出现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红军长征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3、能够准确理解课文中“丰碑”的含义。
4、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人片断,协助学生积累语言。
(二)水平目标:1、通过学习课文内容,领悟人物的心理活动和人物的精神品格。
2、学习课文抓住人物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实行细节描写的方法。
培养、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3、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自议的水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红军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2、通过学习课文,了解红军长征的艰苦生活,体会新生活的来之不易,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理解“丰碑”的含义。
教前准备:1、介绍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激情介绍,创设情感基调1、同学们,当你们坐在宽敞舒适的教室里上课时,可曾想到过今天这幸福生活是革命前辈通过浴血奋战换来的吗?你们可知道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有多少的革命先辈抛洒热血?你们可知道在长征的途中,我们的红军战士在前被堵截、后有追兵、空中又要提防敌人的飞机轰炸的情况下历尽艰难险阻爬雪山、过草地、渡大河,用了整整一年零八个月,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无数战士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今天,就让我们去聆听其中一个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丰碑。
2、破题设疑:碑是什么?(石碑)那丰碑是指怎么样的石碑?(高大的石碑)那课文的题目《丰碑》指的是“高大的石碑”吗?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课文中。
二、初读感知、整体把握课文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完后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2、师生交流。
《丰碑》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丰碑》新课标人教版五下的一篇选学课文,主要讲的是红军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为了把棉衣让给战友穿,而自己却被活活冻死的感人故事,歌颂了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体会他毫不利
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2、理解丰碑的深刻含义。
3、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介绍长征导入课题
1、师:同学们,长征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震惊世界的奇迹,我们的红军战士在后有追兵,前路被封锁的情况下历尽艰难险阻渡大河、爬雪山、过草地,用了整整一年零八个月,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途中,许多战士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今天就让我们去聆听其中一个动人故事――丰碑(齐读)
2、解释丰碑:高大的石碑。
那课文的丰碑指高大的石碑吗?学了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感知、学习1、2小节
1、初读要求:
(1)自己读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
3、现在就让我们随着红军队伍,走进茫茫的雪山……(播放录像)。
【教学这一段时,播放影片红军爬雪山的一小片段,通过直观的画面,创设了良好的阅读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起到了铺垫作用。
】
4、说感受,带着感受齐读1-2小节。
说说还可能遇到什么样的困难?
5、正因为种种的可能,作为一个将军必然会担心这样的问题——
出示:这只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
6、最终,他还有这样的担心吗?从课文哪句话看出?
出示: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1)这是一句反问句。
谁能把他改为陈述句?
(2)读了这句话,你最大的疑问是什么?
过渡:究竟这是一只怎样的队伍,为什么胜利属于这样的队伍,而究竟过雪山中哪一幕让将军坚定了这个信念?
三、走进军需处长
1、默读3-13小节,找出震撼人心的一幕。
2、反馈:(出示第7小节)这个老战士是谁? 那军需处长是负责什么的?
(1)自由读一读这段话,如果哪个词哪句话深深地打动你,就把他划下来。
(2)并想想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预设:
(1)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A、哪个词打动了你?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说—读)
B、为什么他管着棉衣,却自己不穿?
C、从中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齐读)
(2)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
A、说说体会。
B、如果是你在这严寒的雪山中就快被冻僵,会有什么感受?而老战士却是这般镇定、安详,从中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精神?
C、想象训练:他左右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又好像在干什么?(出示)
D、指导朗读:自由练读——指名读
4、师:此时我们仿佛看到:一位穿着单薄破旧的老战士,在风雪中艰难地、一步一步地走过来。
他累极了,也冷极了,只想倚靠着光秃秃的树干坐下来歇一歇,可这一歇,就再也没有站起来。
让我们读出心中深深的敬意。
(配乐齐读)【教学这段时,大量地运用了“读”的教学:自由读、指名读、分组读、齐读等。
这样,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感情,以此把不可言传的感情全部读了出来。
】
四、走进将军
1、师:这一目也深深地刺痛了将军的心。
将军的神态又有哪些变化,从6-12小节找一找划下来。
2、反馈:
(1)当他听说有人冻死了,将军的神情是——
“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
”为什么愣了一下?
(2)当他真切地看到一位冻僵的老战士时,他的神情是——
“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
”从嘴角抽动里,
可以看出他的心情是?(痛苦、愤怒、生气)所以他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
(3)当他误以为这一切是军需处长失职造成时,他的愤怒到了极点,神情是——
“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他的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
终于他爆发了:“听见没有,警卫员?……”
(4)最后,当他得知这位老战士就是军需军长时,他又是怎样的?
“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
他的眼睛湿润了。
”范读,此时他的心情是很复杂的,同学们想想:
出示:他心里无比,因为。
他心里无比,因为。
他心里无比,因为。
过渡:是啊,震惊、难过、内疚、敬佩一齐涌上心头,百感交集的他将自己的千言万语化做了一个志高无上的军礼。
引读后半句: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敬了一个军礼。
)
3、军礼表示什么?(男女读)
4、配乐齐读。
【教学此环节时,没有过多的分析,只是以三种情境反馈出将军的神态,层层递进,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将军的愤怒、难过、内疚、崇敬的负杂心情。
】
五、理解“丰碑”的深刻含义
1、风更狂了……(出示句子:“风更狂了……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齐
读。
2、这里的丰碑到底指什么?
3、丰碑仅仅指军需处长一个人吗?
过渡:一个军需处长永远地离去了,但是更多的军需处长迈着坚定的步伐走来了,(播放录象) 看,这支前进中的红军队伍如滔滔江水奔腾汹涌,如钢铁洪流滚滚向前。
听,这脚步声是多么沉重坚定。
六、拓展,写碑文
1、将军和战友们都坚信: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这是一支怎样的队伍?(不怕困难,不怕牺牲,舍己为人,关心战友)
2、反复诵读:
长征队伍中,正因为有这样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军需处长,所以
正因为有这样关心战士,身先士卒的将军,所以
正因为有这样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红军战士,所以
3、难怪长征胜利后,毛主席这样赞美我们的红军战士:红军不怕远征难,万
水千山只等闲……
4、在战争年代,你想到了哪些英雄?
在今天的和平时期,你有能想到哪些英雄?(出示课件)
5、如果让你给军需处长立一座石碑,你将在石碑上刻下怎样的碑文呢?把你心
中最真切感受写出来。
你可以写几个词,也可以写几句话。
6、交流
板书:丰碑
舍己为人视死如归
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阅读教材本身也蕴含着丰富的感情色彩,教师应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激发参与兴趣和创新精神。
本课1、2自然段描写了当时自然环境的恶劣和最后自然段描写红军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时,我借助录像让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使学生的情感随文章的起伏而跌宕。
二、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空白进行大胆想象
“空白”是作品在书写描绘的部分向读者所提示或暗示的东西,也就是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
读者可以透过感觉到的部分去想象,去思考。
而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想象力的丰富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创造力的高低。
因此,有效利用文章中的空白,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第7自然段,我要求学生根据文中的有关描写,发挥想象,想象一下军需处长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又好像在干什么?以此来更深刻地感悟军需处长的品格,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还有第12自然段,描写将军愣住了,久久站在雪地里,我要求学生根据情境,想想那时将军心里会无比的怎么样?那是因为什么?以这样的排比句式展现了将军的内心活动。
三、尽可能多地留时间给学生自读自悟
本课教学,通过范读、自由读、指名读、男女读、分组读、引导读等不同形式地反复朗读,在以读为本地基础上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悟,在读的基础上感受语言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