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台湾杉资源调查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58.84 KB
- 文档页数:4
贵州省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外来入侵植物危害现状及防控对策作者:李芳念杨春玉梁有发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7年第15期摘要通过对贵州省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的野外调查,结合文献资料,筛选出6种主要外来入侵植物,分别是土荆芥、反枝苋、刺苋、藿香蓟、小蓬草和牛膝菊。
本文论述了其入侵生境、分布、危害等现状,并提出了防控对策。
关键词外来入侵植物;危害现状;防控;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贵州省中图分类号 S4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5-0121-02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外来入侵植物开始在国内受到重视,不少学者[1-4]陆续报道了我国外来物种入侵情况。
总体上我国的外来入侵植物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从1998年的58种逐渐增加到2013年的384种。
我国林业外来生物入侵种类繁多、入侵范围广、传播速度快,严重威胁当地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自然保护区是保存自然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物种的主要手段和重要途径,一旦遭到破坏,将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造成巨大损失。
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秃杉(Taiwania flousiana)等珍稀动植物资源及其生态环境为主要保护对象,具有综合经营效益的亚热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1]。
据调查,该保护区存在外来植物入侵。
为了解外来入侵植物入侵现状及危害程度,特开展本研究,以期为该保护区的生态防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研究区概况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地跨雷山、台江、剑河、榕江四县,是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
地处东经108°5′~108°24′、北纬26°15′~26°32′,总面积4.73万hm2。
最高海拔2 178.8 m,最低海拔650 m。
属中亚热带季风山地湿润气候区,地带性植被为中亚热带东部偏湿性常绿阔叶林。
年平均温度9.2~16.0 ℃,年平均相对湿度85%~91%,年降雨量1 300~1 600 mm。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秃杉保护成效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南部,是典型的亚热带湿性季风气候区域。
该保护区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而著名,其中最著名的景点之一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秃杉林区。
秃杉是一种稀有的树种,生长在亚热带气候条件下的山地森林中,由于其后天和基因的因素,其树皮和树叶都呈现出无毛和无绿色的褐色状态,因而得名为“秃杉”。
秃杉分布广泛,但是由于人类砍伐破坏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其数量在逐年减少,因此被列入中国重点保护物种之一。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中的秃杉林区占地面积达到2.5万亩,被专家认为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天然秃杉林区,也是我国秃杉资源保存最完整的地区之一。
秃杉林是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内最重要的植被类型,也是该保护区的一大亮点。
秃杉林中树高达30米,其中有很多树龄已超过500年的老秃杉,其生态价值和生物学意义不言而喻。
近年来,保护区采取“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模式,积极引导游客参观秃杉林、感受自然风光,以此增强公众对自然保护区的环保意识,也有利于保护秃杉资源,增加公众对自然生态的关注。
另外,为了保护秃杉的遗传多样性,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引种和培育、种植和更新等,以提高秃杉的种子质量和活力,并防止不良人类行为对其生存环境的破坏,为秃杉的生存与繁衍提供了更好的生态环境,也保证了秃杉的良好生态和遗传多样性的保存。
综合来看,长期以来,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的秃杉资源得到了十分有效的保护和管理,通过有效的保护措施使得保护区的秃杉数量得到明显的增加,有利于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同时,秃杉的保护效应也在不断扩大,为生态旅游的发展、生态经济的转型和生态文明的建设等提供了好的范例。
随着近年来国家生态保护意识的提升,相信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的秃杉保护也将为全社会提供更多的借鉴与参考。
摘要本文对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秃杉保护成效进行了分析。
经调查统计,天然秃杉种群数量胸径在10cm 以上分别为1985年有5000株左右、2005年有4922株、2015年实测5452株;秃杉群落中物种多样性丰富,即科属种保持在60~80科110~190属140~240种。
可见,雷公山自然保护区35年来天然秃杉种群及群落中物种多样性得到了有效保护,保护成效显著。
关键词秃杉;种群;物种多样性;保护成效;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中图分类号S791.2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739(2019)15-0145-02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Conservation Effect of Taiwania cryptomerioides in Leigong Mountain Nature ReserveLUO Bo 1YU De-hui 2*XIE Zhen-guo 2YUAN Cong-jun 3LI He 3TANG Xiu-jun 2LI Ping 2(1Guizhou Xinruiye Agroforestr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Guiyang Guizhou 550001;2Administration Bureau of Leigong Mountain NationalNature Reserve of Guizhou Province ;3Guizhou Academy of Forestry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d the conservation effect of Taiwania cryptomerioides in Leigong Mountain Nature Reserve.According to the investig-ation and statistics ,the population number of the natural T.cryptomerioides with the DBH above 10cm was about 5000in 1985,4922in 2005and 5452in 2015.The species diversity of T.cryptomerioides community was rich ,including 60-80families ,110-190genera ,140-240species.It can be seen that the species diversity of natural T.cryptomerioides population and community in Leigong Mountain Nature Reserve has been significantly protected in the past 35years ,and the protection effect is remarkable.Key words Taiwania cryptomerioides ;population ;species diversity ;conservation effect ;Leigong Mountain Nature Reserve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秃杉保护成效罗波1余德会2*谢镇国2袁丛军3李鹤3唐秀俊2李萍2(1贵州鑫瑞烨农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贵州贵阳550001,2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3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秃杉(Taiwania cryptomerioides )属杉科(Taxodiaceae )台湾杉属(Taiwania )第四纪冰川孑遗植物,目前世界上仅在中国和缅甸有分布,是我国特有的孑遗树种,天然分布主要在苗岭的雷公山[1]。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秃杉保护成效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四川省雅安市,是四川省三大自然保护区之一,也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认证的国际重要生物多样性保护区。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1200多平方公里,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和独特的地形地貌。
秃杉是该区域的特有树种之一,受到保护的重点对象之一。
秃杉又称冷杉,是一种古老的针叶树种,一般寿命可长达千年以上。
在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内,秃杉数量稀少,生长环境脆弱,因此秃杉的保护工作被列为重中之重。
多年来,保护区管理局及相关部门在秃杉保护方面不遗余力,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对秃杉的生长环境进行了保护和修复。
由于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地理环境独特,自然资源丰富,但也面临着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等问题。
为了改善秃杉的生长环境,管理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水土保持、植被修复、防火防病等方面的工作。
通过大规模的植被恢复和生态修复工程,秃杉的生长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为其生长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
加强了对秃杉的科学研究和监测。
为了更好地了解秃杉的生长状况、病虫害情况以及自然环境对其影响,管理局加大了对秃杉的科学研究和监测力度。
每年都会组织专业人员对秃杉进行生长调查和监测,及时发现并解决可能存在的问题。
还建立了秃杉数据库,对相关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和记录,为今后的保护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开展了秃杉保护宣传教育工作。
保护区管理局积极组织开展秃杉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包括举办保护讲座、开展保护主题的宣传片放映、组织爱护秃杉的宣传活动等。
通过多种途径,向公众普及秃杉的保护意义和价值,提高人们对秃杉的保护意识,使更多的人参与到秃杉保护工作中来。
加强了对秃杉的法律保护和管控。
管理局对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的边界进行了划定,并建立了专门的保护区警察队伍,加强了对保护区的巡逻和保护力度,严厉打击非法砍伐、盗挖秃杉的行为。
还加大了对秃杉的种植和引种工作,希望通过人工引种和保护区扩建等办法,逐步提高秃杉的生长面积和数量。
关于雷公山植被系统的调研报告摘要: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雷公山海拔2178.8米,主峰距雷山县城28公里,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中生物资源多样性相当丰富。
区内生物资源丰富,生态优美。
本文通过实地的考察,并且在大量的文献基础上,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对雷公山的植被形同做了一个大概的介绍。
关键词:植被,生态系统,雷公山,垂直地带性调研时间:2011年月日—月日调研地点:雷山县雷公山调研人:调研对象:雷公山植被系统调研目的:通过实习把抽象的自然地理学理论与实际的自然地理现象结合起来,真正理解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调研形式:参观访问一、雷公山植物地理学实习1.实习目的:通过实习把抽象的自然地理学理论与实际的自然地理现象结合起来,真正理解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
一方面结合实际,加深和巩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另一方面是学习自然地理各组成要素的调查、研究方法和技能,以及综合观察分析自然地理现象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键,使在独立思考、分析判断、动手能力等方面得到锻炼。
通过实习对雷山的部分地区人文、地貌、环境等进行了解。
形成自己的感性认识,培养对地区地理信息的收集经验。
通过实习锻炼自己的实地考察能力以及对当地生活环境的适应能力。
2.雷公山概况: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于1982年6月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200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总面积47792hm2(核心区面积17334hm2,占36.58%),其中:有林地面积42348hm2,灌木林地1746 hm2,活立木蓄积345.5万m3,森林覆盖率达88.75%,是以保护台湾杉等珍稀生物为主的自然资源(包括水源涵养、旅游),具有综合经营效益的亚热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资源多样性相当丰富。
雷公山海拔2178.8米,主峰距雷山县城28公里,区内生物资源丰富,生态优美。
各类生物近2000余种,列入国家保护的珍稀、濒危动植物43种,尤其是“活化石”植物-秃杉,是中国特有一类保护树种,且是全国面积最大,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原生性最强的一处,是中亚热带唯一的天然秃杉研究基地。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秃杉原生种群现状及保护对策作者:谢镇国谢丹余永富李萍李兴春来源:《吉林农业》2017年第08期摘要:在位于贵州东南部的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分布着国内最大面积的天然秃杉群落,通过调查显示:胸径10厘米以上的有6639株,胸径5~9.9厘米为77700株,幼树224500株,幼苗85580株,本文分析了影响秃杉生境的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并提出了保护秃杉群落及其生存环境的对策。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秃杉;生境;保护对策项目基金:该项目由环保部、财政部2013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专项资金资助(财建〔2013〕621号)中图分类号: S79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15.0351 保护区概况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地跨雷山、台江、剑河、榕江4县,是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
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08°05′~108°24′,北纬26°15′~26°32′,总面积达47300公顷,是以保护秃杉等珍稀生物为主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
雷公山地质构造为江南古陆雪峰台凸,地处云贵高原东部边缘,由于雷公山台地上升,流水侵蚀,深切割的沟谷纵横交错,形成以高中山、中山为主,低山局部出现的地貌特征,基岩为前震旦纪板溪群变质岩系,以浅变质岩为主。
土壤为黄壤、山地黄壤类,酸性,pH值在4.0~5.3之间,质地为壤土,土层较深厚。
区内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大部分地区年均气温在14℃~15℃之间,最高气温35.6℃,最低气温零下8.9℃。
年降雨量1300~160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80%。
现已查明区内共有各类生物609科5161种。
其中:动物281科2300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动物有云豹、豹、黑熊、猕猴、大鲵、红腹锦鸡、白颈长尾雉等21种,贵州新记录201种,国家新记录20种,3个新属,170个新种,特有164种。
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昂英秃杉群落结构研究作者:谢镇国余德会余永富唐秀俊李萍张世琼文昌荣来源:《吉林农业》2019年第15期摘要:本文调查和分析了贵州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内天然秃杉群落的物种组成、外貌和结构特征。
结果表明:该秃杉群落植物共有58科89属143种;群落垂直结构明显,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秃杉为优势种,其重要值为1.066,群落为:秃杉一羊尿泡一蕨类群落。
关键词:秃杉;群落;物种多样性;雷公山基金项目:环保部、财政部2013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专项资金(财建[2013]621号);贵州省林业厅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对象专项基金项目(黔林科合J 字[2016]07号)中图分类号:$718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号:10.14025/ki.jlny.2019.15.067秃杉(Taiwania cryptomerioides )又称台湾杉、台湾爷、亚杉等,是一种大型的杉科台湾杉属植物(APG3分类法将杉科并入柏科),为我国特有種。
其是分布在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一种常绿大乔木,起源古老,为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孑遗植物,属于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为世界上的稀有珍贵树种,其树形高大挺拔,干形通直,高可达30~90m,树冠长卵形,树叶浓密翠绿,树姿端庄挺秀,无论近看或是远观,在深山密林之中,都给人以“万木之王”之感。
为了解该植物群落的生长情况,为管理和保护提供依据,2017年12月对该保护区秃杉群落进行了实地调查。
1自然概况研究区位于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贵州省黔东南中部,地跨雷山、台江、剑河、榕江四县。
秃杉样地布设在自然保护区内的昂英村白虾坡,地理位置为E108° 21’43.84”,N26°22’27.96”,海拔1102m,坡度35°,坡向为东南,坡位中部。
植被总覆盖度95%,郁闭度0.6,乔木层覆盖度75%,灌木层覆盖度40%,草本层覆盖度30%。
通过对土壤剖面的观察,土壤属于变质岩发育的山地黄壤。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秃杉保护成效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福建省南部,是一处以秃杉资源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经过多年的保护和管理,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的秃杉资源得到了良好的恢复和保护,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下面将就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秃杉保护成效进行详细介绍。
一、秃杉资源概况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位于闽南山地环境,是闽南山地中唯一的秃杉自然保护区,拥有大片原始优质的秃杉资源。
秃杉是一种珍贵的针叶树木,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被誉为“植物界的大熊猫”,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上的濒危树种。
秃杉树高可达40米,树干高大粗壮,枝叶茂密,树皮灰褐色,具有非常高的观赏价值。
对秃杉资源的保护成为了保护区的首要任务。
二、保护措施为了更好地保护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内的秃杉资源,管理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保护措施。
实行严格的管护制度,禁止砍伐、盗挖、乱采、纵火等破坏行为,对违规者进行严厉处罚。
加强巡护和监测力度,保障秃杉资源的安全和完整。
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公众对秃杉资源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开展科学研究,加强对秃杉生态习性和种群动态的监测与研究,为制定科学的管理和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加强保护区的生态修复和恢复工作,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为秃杉的生长和繁衍创造良好条件。
三、保护成效多年来,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在秃杉资源的保护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秃杉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管理,秃杉种群数量有所增加,分布面积逐渐扩大,个体生长状况良好,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濒危树种的生存状况逐渐好转,受到了较好的保护,濒危程度得到了有效控制。
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得到了较好的恢复和保护,秃杉作为保护区的代表物种展现了较好的繁衍状况。
秃杉资源的生态功能得到了较好的发挥,为本地区的生态平衡和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秃杉保护成效的显著取得,充分展现了保护区管理部门和工作人员的辛勤努力与智慧结晶,也为自然保护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