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课程观读书笔记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9
《后现代课程观》读书笔记
摘要:
1.《后现代课程观》概述
2.后现代课程观的特点
3.后现代课程观的启示
正文:
《后现代课程观》是一本关于教育理论的书籍,主要介绍了后现代主义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反对现代主义的哲学思潮,它强调多元化、去中心化和知识相对性。
在教育领域,后现代主义表现为后现代课程观。
后现代课程观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强调课程的多元性。
后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不应该只关注学科知识的传授,而应该注重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包括认知、情感、态度和技能等方面。
这样的课程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其次,后现代课程观强调课程的去中心化。
在后现代课程观看来,课程不应该围绕着教师和教材转,而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这样的课程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
最后,后现代课程观强调知识的相对性。
后现代课程观认为,知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因此,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更新能力,让他们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总的来说,后现代课程观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课程设计方法。
它强调课程的多元性、去中心化和知识相对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
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后现代课程观》读后感《后现代课程观》是一本对课程研究的重要著作, 对于当前教育领域中一些新的理论和观点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本书通过分析后现代主义对教育领域的影响, 批判传统的课程观念, 提出了一种新的课程观。
在传统的课程观念中, 课程通常被理解为一种固定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过程, 这种观念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差异。
而后现代课程观则强调了课程的多样性和开放性, 认为课程是一个包含多种不同观点和价值的动态实践活动。
作者通过对后现代主义的核心观点进行解读, 指出了在这个课程观下, 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和个性化需求,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 我深刻感受到传统课程观的一些局限性和问题。
传统课程观强调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和学生对知识的接受, 而忽略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
而后现代课程观则呼吁课程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 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这对于教育领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变, 使得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 而是具有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参与者。
另外, 本书还探讨了现代社会对课程发展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快速变化和知识的不断更新, 传统课程观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因此, 课程需要不断调整和更新, 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后现代课程观提出了一种新的课程观, 强调了课程的多样性和开放性, 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变化。
综上所述, 《后现代课程观》是一本对课程研究进行深入探讨的重要著作, 对于传统课程观的局限性进行了批判, 并提出了一种新的课程观。
通过阅读本书, 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现代教育领域的一些新理论和观点, 对于今后的教育实践有一定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后现代课程观》读书笔记摘要:一、引言1.对《后现代课程观》的简要介绍2.读书笔记的目的和意义二、后现代课程观的理论基础1.后现代主义的起源和发展2.后现代课程观的哲学基础3.后现代课程观的教育学意义三、后现代课程观的主要内容1.反对现代性的知识霸权2.倡导课程的多元性和复杂性3.强调课程的实践性和真实性4.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四、后现代课程观的实践意义1.对传统课程理念的挑战2.对教育实践的启示和影响3.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借鉴意义五、对后现代课程观的反思与展望1.对后现代课程观的批判性思考2.后现代课程观的发展趋势3.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正文:一、引言《后现代课程观》是一本关于后现代主义课程理念的著作,作者结合后现代哲学和教育学的基本观点,对现代课程观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本文将对该书的读书笔记进行整理,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后现代课程观的核心理念。
二、后现代课程观的理论基础1.后现代主义的起源和发展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
它反对现代性的绝对理性、普遍真理和单一体系,强调多元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后现代主义的发展涉及到了诸多领域,如哲学、社会学、文学、建筑等。
2.后现代课程观的哲学基础后现代课程观的哲学基础主要包括:反对现代性的知识霸权,强调多元性和复杂性,注重事物的相互关联和动态变化。
3.后现代课程观的教育学意义后现代课程观的教育学意义主要体现在:强调课程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倡导课程的实践性和真实性,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
三、后现代课程观的主要内容1.反对现代性的知识霸权后现代课程观认为,现代课程观过于强调知识的客观性、普遍性和确定性,忽略了知识的多元性、地方性和历史性。
因此,后现代课程观倡导尊重知识的多样性,鼓励学生对知识进行批判性思考。
2.倡导课程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后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应该是一个开放、多元和复杂的过程,应该关注不同文化、不同阶层、不同性别的学生需求,以满足他们的发展需要。
后现代课程观这本书不仅写了教育和课程,还涉及生物学、物理学、心理学等学科,因此在阅读时颇感费力。
我想简单讲讲读完这本书后我所理解到的后现代课程观。
一个课程观的设想必定具有时代基础,后现代课程观也不例外。
它是由多尔结合杜威过程理论及怀特海的有机过程论,皮亚杰“平衡模式”、普利高津的自组织与耗散结构理论提出的一种开放而多元的课程设计蓝图,是超越现代科学理性的课程观。
后现代课程观的核心是自组织,它来自模糊数学和普里高津关于波动性化学反应的研究中。
所谓自组织,就是说在一个系统内,当有问题出现时,系统处于不平衡状态,其通过自行组织和自我协调而形成新的更好层次的秩序。
也就是说只有当干扰、问题、混乱出现时,当系统尚未确定,需要继续运行已达成再确定时,一个系统才会开始进行自组织。
但是我们从真实的经验中知道并不是每一种干扰都导向再发展,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很可能导向某种混乱,这种混乱并不会引导我们走向新的和更为复杂的秩序而是走向毁灭的深渊。
那么干扰,在什么情况下,能够成为自组织过程的积极因素呢?多尔认为只有当环境具有足够的丰富性、开放性以便促成多重用途、解释和观点之时,干扰才能成为一种积极因素。
这一课程观对教育和课程具有重大影响。
首先课程目标从预设走向生成,后现代批判了传统的外在于教学过程的、预设的、固定不变的目标。
认为那是现代工具理性在课程中的体现,课程的实施为的就是课程目标的实现。
多尔提倡的是杜威的关于“目标来自于行动,并在行动中得以调整”的观点,他认为目标应该是丰富的,多变的,不断生成的,是教师和学生在互动性活动中共同建立的,是随情境变化而改变的。
在课程实施之前,设定的目标应该是一般的、模糊的目标。
随着课程或课的进行,特定性愈加明确并在合作中获得,通过教师、学生和课本的合作。
其次,教学—学习框架可以脱离学习是教学的直接结果或者教与学是高级一低级的关系这一因果框架,从而转向另一种方式,即教学附属于学习,学习因个体的自组织能力而占主导。
多尔《后现代课程观》序1 考查的是新科学尤其是混沌学的发展为建构新的课程的启示。
在这一时代里,我们需要探索并尊重彼此的思想与存在感。
(这是从杜威教育思想中所建构的教育信条所要表达的)“在教师与学生的反思性关系中,教师不要求学生接受教师的权威;相反,教师要求学生延缓对那一权威的不信任,与教师共同参与探究,探究学生所正在体验的一切。
教师同意帮助学生理解所给建议的意义,乐于面对学生提出的质疑,并与学生一起共同反思每个人所获得的心照不宣的理解。
”(227-228)认可“他人的他人性”(德里达)在这种后现代精神的课堂中,教师是什么样的角色?教师是否会遇到没有确切知识的困境,教师是否会被挑战权威?教师与学生是什么样的关系?反思性关系、共同探究者、帮助理解者··【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科学】(20世纪主导的思想)2 范式控制着社区所使用的“方法、问题和标准”,及其更广阔的“信念、价值、技巧的聚合”。
(科学范式的泛滥)“它如此出色而有效地实施控制的功能,以至科学在本世纪已从一种学科或程序扩展为一种教条。
”(科学主义)【科学主义宣扬的技术理性破产】3“美国开始不再迷信技术理性以及它所表现的科学观(一系列变革)”哈贝马斯:现代主义··灭亡了“后现代观点影响艺术、文学、数学、哲学、政治理论、科学和神学的变革潮流,这些变革对上述领域中认识论和形而上学的基本假设提出了挑战。
”【对教育的影响,将会出现一种新的教育秩序,形成一种新的师生关系】1.线性的、序列性的、易于量化的秩序系统(侧重于清晰的起点和明确的终点)——复杂的、多元的、不可预测的系统或网络;2.有知识的教师教导无知的学生——一群个体在共同探究有关课题的过程中相互影响(权威成为共有的、对话性的)3.课程不再被视为固定的、先验的“跑道”,而成为达至个人成功的通道。
(更强调跑步的过程和一起跑步的模式,而较少重视跑道本身)【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7 “我们必须调整自己··认识到我们不再生活在“现代”世界,·后现代世界尚未发现如何以是什么来界定自身,目前仅仅能以不再是什么来界定。
学习《后现代课程观》的心得《后弦的课程观》这本书主要的内容是运用宏观的综合视野,描绘了后现代多远并且开放的课程设计的蓝图,用来寻找取代现代教育的单向独白式权威教育。
作者首先深刻的批判了西方受工具理性所支配的课程理念与课程体系。
他将西方发展的历史划分为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
而后现代课程观主要强调的是动态性课程的规范并不是一致的而是冲突的不稳地。
开放性课程是个开放的系统,主要表现在课程目标的多元化,课程资源的开放性,教学活动在时空、内容、环境和形式上的开放。
可以为不一样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条件和更多的可能性。
这是一本非常专业的书,而且很深奥,所以我只能看不懂吃不透的被动的阅读,让我觉得这本书真的好难,对于这本书也只能有一些基本的认识。
最核心的就应该是后现代课程的标准4R了。
丰富性:课程应该具有适量的不确定性、异常性、无效性、模糊性、不平衡性、耗散性和生动的经验。
回归性:回归性的课程没有固定的起点和终点,每一个终点就是起点,每一个起点就是前一个终点。
关联性:后现代课程主要一方面是教育的联系,一方面是文化方面的联系,强调描述和对话是解释的主要工具。
严密性:是为了防止转变性课程落入蔓延的相对主义或感情用事的唯我论,也是可以界定为不确定和解释性的组合。
课程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工作者的思想和实践,后现代主义课程观中的对话的观点为新课程改革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同时也为新课程的本质目标、内容。
评价和各种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并且为新课程的改革提供了很多的理论基础,多尔在教育信条中的对话观点,在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反思性关系中,老师不要求学生接受教师的权威反而老师要求学生保持对那一权威的不信任,并要求学生和老师一起去探究学生真在体验的内容,老师帮助学生理解各个反面的知识,和学生一起探索。
就像多尔在《后现代课程观》序言中的最后一句话,“让我们共同漫游,向那产生于上帝笑声回音的,没有人拥有真理而每个人都有权利要求被理解的迷人的想象王国前进”以上就是我对《后现代课程观》的一些浅薄的理解。
后现代课程观读书笔记在后现代课程观的背景下,教育者和学习者被视为课程的共同建构者,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不断生成与转化、意义不断丰富的过程。
这种课程观强调课程的开放性、复杂性和动态性,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和个体发展,重视课程内容的交叉性和综合性。
一、后现代课程观的核心理念后现代课程观的核心理念是“去中心化”,即去除传统课程中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的观念,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发展。
同时,后现代课程观强调课程的生成性,即课程内容不再是静态的知识体系,而是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而不断生成和转化的。
此外,后现代课程观还强调课程的复杂性,即课程不再是简单的线性结构,而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复杂系统。
二、后现代课程观对传统课程观的挑战后现代课程观对传统课程观提出了许多挑战。
首先,它反对传统课程观的机械性和封闭性,强调课程的动态性和开放性。
其次,它认为传统课程观过于注重知识的传递和考核,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个体发展。
此外,后现代课程观还强调课程的跨学科性和综合性,认为各学科之间的界限应该被打破,课程内容应该涵盖更广泛的知识领域和视角。
三、后现代课程观对教学实践的启示后现代课程观对教学实践的启示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教师应该转变角色观念,从传统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和学生的引导者。
其次,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和个体发展,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发展空间。
此外,教师应该注重课程的生成性和复杂性,关注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以更好地应对教学过程中的挑战和问题。
四、后现代课程观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尽管后现代课程观具有许多优点和启示,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它过于强调课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可能导致教学过程的混乱和无序。
其次,它对传统课程观的批判和否定也可能引起一些争议和抵触。
此外,后现代课程观还缺乏具体的操作指南和评价体系,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探索。
《后现代课程观》读书笔记《后现代课程观》一书不只是需要抑制自己浮躁还因为有好多物理学、生物学、数学的理论弄不清哲学线索难以辨明课程原理与之关系难究其里所以只能被动阅读看不懂吃不透让我感到要贴近经典好困难好吃力。
书的前面部分难度较大读读停停停停读读回读现象很严重。
第三部分叙述内容与我们当前的话语有些接近所以开始明白渐入佳境可惜戛然而止让我最终还没有明白“后现代”究竟是什么回事于是顿生无限遗憾。
当我阅读后记中的一位美国博士遇到王红宇时说的一段话:“我无法想象你将这本书译成另外一国文字:要知道许多美国人自己也无法将它‘翻译’出来。
”我的心中好受一些我为自己的阅读困难找到的一丝借口获得一丝慰藉、一点平衡。
于是我把前面的文字重新阅读了一遍对书的思路、观点渐渐有了模糊的认识形成了这段粗浅的文字。
一、关于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前现代范式是一种平衡的、对称的、有目的、公正的的秩序是有机的、一体化的世界观。
科学思想是奠基在笛卡尔和牛顿的世界观基础上的笛卡尔认为世界是确定的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上帝不玩骰子”。
牛顿的稳定的世界观则认为世界是组织简单的构成就如同都可以通过万有引力就可以预测宇宙一样。
现代主义思想就是一种发现预先存在的世界的方法知识可以被发现但不能被创造知识系统是一个封闭的系统。
科学思想是建构现代主义的基础因此现代主义的课程强调线性的、序列性的、因果关系的、易于量化的秩序系统这一系统有清晰的起点和明确的终点充满技术理性的封闭系统。
现代主义课程以泰勒的课程原理最具影响。
二、后现代课程范式建构的基础后现代课程是一种转变性课程而非传递和转移性课程(这一概念来自热力学)。
小威廉姆·多尔以生物学、化学、数学、哲学和心理学知识为其研究视角认为布鲁纳、杜威、皮亚杰和怀海特的课程理论的开放性和过程思想是后现代课程的思想基础。
看到对新月的这段评价,我觉得真的是一针见血呀!看书时心里总是很替她难受,只有说不出的可怜,却道不明白。
---------------------------------------------------------------最新资料推荐------------------------------------------------------《后现代课程观》读后感《后现代课程观》读后感 --科学+故事+精神=后现代本书作者:小威廉姆 E多尔 1、关于后现代的划分西方人喜欢四,为什么?因为四代表着边与角的和谐。
也代表着一个时代。
那是一个被多尔称为前现代的时代。
它的核心理念是宇宙核心观即: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存。
时间是:有历史记载--17、18 世纪的革命时代。
随之取代的是一种数字与机械的宇宙学。
代表任务:伽利略、牛顿。
牛顿最有名的一本书《原理》。
这些脑臻原理之首便是万有窖引假力。
引力等于两戴个物闯体相乘除以之间书距离的乖平方。
于是牛系顿相信,孵数学、科学劳能够发现所跪有,而所莉有也在那里静胸悄悄地弄等着你去发现。
员于是蹄,以数学、科学为睁主妙的时代诞生了!多尔省问称其为现代。
1 / 5当时,人葬粥们对所有都进行了试验斋性研究。
例如:铲煤工穷人煮研究铲的长短粗细蛊以及量手握的位置还有闪每次铲瞬煤量的多少和荫两次铲煤戚的间隔时间荫来确定怎样猪做是最有宠效率最省力的女。
教学束中,测量拼写词彭汇的邀记忆数目,以确定娃多赛少时间里孩子记忆的菏爱效果最佳。
那个时代,计哀诞生了无数科学家。
其严啃中最有名的是--爱虫因簇斯坦。
他是这种观庚念的逐忠实奴仆。
他说茬:上帝曾不玩摔子。
即屈:这个世珠界原有秩序绣,不存在随痈意性。
甚然而,当战话争的择车轮滚滚碾过,炮晕声寅敲打着人们脆弱的心护告脏时。
科学家们发现:昂摔为什么科学创造的一切生哭精密的东西却未能阻千止叙战争、阻止通货膨辑胀?必终于,随角着东西方齐文化的交流霄,故事惜与精神诞让西方哲学长家、思愤想家找到了答案砰。
那屿就是:---------------------------------------------------------------最新资料推荐------------------------------------------------------ 将科学的理狡性釜与逻辑+故事的想像兔肄力与文化+精神的感觉拣紊与创造性想结合起来。
后现代“立场”的课程观收稿日期:2016-09-29作者简介:王斌忠(1990-),男(汉族),甘肃省武威人,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郎燕(1987-),女(满族),甘肃省兰州人,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从不同的角度、立场出发往往得出相异甚至相去的结论。
“立场中立”是否更好?作为学术的发展,无立场却不见得有多高深,人云亦云。
相反,立场却能给予思考的角度,给予敏锐的反思,给予深刻的话语。
在“立场间”的相互发难之中,方能自新、自成。
后现代主义作为教育哲学史中璀璨的明珠,在百年荡涤中,日臻完善。
其后现代课程观更是为穷途末路的“科学理性”课程观找到回归教育本真的新观点、新方法。
一、“科学理性”下的课程观自笛卡尔以降,前现代转向现代范式,宇宙不再被视为“活生生的”,而成为充满“死气沉沉的停滞的微粒”和原子的虚空。
地球只被视为巨大机械系统中的一个齿轮,其隐喻便从有机的词汇转向机械的、规律性的词汇。
笛卡尔追寻真理之方法论规则:清晰而自明、尽可能划分、“以有序的风格思维”沿着“推理的长带”逐步推进、复习以“确信没有遗漏任何”,[1]逻辑理性下的机械论为当下学校所运用的课程方法论提供了总体基础。
目的外于过程、理论与事实、想象与实际间的无涉,发现事实却不能创造。
泰勒课程编制原理即应用这种稳定-静止的分析:选定目标、提供经验、有效组织、进行评价,[2]实乃笛卡尔“在科学中准确运用理性并寻求真理”的之方法的变种,学习被囿于一个封闭系统中发现已知的事物。
在这种机械性导向的课程中,目标先于教学过程而确定。
牛顿对自然的形而上使宇宙的“自然”规律予以毫无保留地展现,其稳定的宇宙观为社会科学提供了因果预测性、线性序列性和封闭方法论的基础:简单而对称的数学规律存在于所有运动之中。
单一的统一性弥漫着整个宇宙,线性序列化视1、2、3、4以统一的步子向前推进,以统一的、累加的步子来看待变化和发展。
后现代课程观读书笔记松江区教师进修学院研训部陈赣怀着极大的耐心阅读了《后现代课程观》一书不只是需要抑制自己浮躁还因为有好多物理学生物学数学的理论弄不清哲学线索难以辨明课程原理与之关系难究其里所以只能被动阅读看不懂吃不透让我感到要贴近经典好困难好吃力.书的前面部分难度较大读读停停停停读读回读现象很严重.第三部分叙述内容与我们当前的话语有些接近所以开始明白渐入佳境可惜戛然而止让我最终还没有明白"后现代"究竟是什么回事于是顿生无限遗憾.当我阅读后记中的一位美国博士遇到王红宇时说的一段话:"我无法想象你将这本书译成另外一国文字:要知道许多美国人自己也无法将它'翻译'出来."我的心中好受一些我为自己的阅读困难找到的一丝借口获得一丝慰藉一点平衡.于是我把前面的文字重新阅读了一遍对书的思路观点渐渐有了模糊的认识形成了这段粗浅的文字.对后现代课程观的理解和把握一关于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前现代范式是一种平衡的对称的有目的公正的的秩序是有机的一体化的世界观.科学思想是奠基在笛卡尔和牛顿的世界观基础上的笛卡尔认为世界是确定的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上帝不玩骰子".牛顿的稳定的世界观则认为世界是组织简单的构成就如同都可以通过万有引力就可以预测宇宙一样.现代主义思想就是一种发现预先存在的世界的方法知识可以被发现但不能被创造知识系统是一个封闭的系统.科学思想是建构现代主义的基础因此现代主义的课程强调线性的序列性的因果关系的易于量化的秩序系统这一系统有清晰的起点和明确的终点充满技术理性的封闭系统.现代主义课程以泰勒的课程原理最具影响.二后现代课程范式建构的基础后现代课程是一种转变性课程而非传递和转移性课程(这一概念来自热力学).小威廉姆·多尔以生物学化学数学哲学和心理学知识为其研究视角认为布鲁纳杜威皮亚杰和怀海特的课程理论的开放性和过程思想是后现代课程的思想基础. 1皮亚杰的生物学观点——平衡化模式从生物学上看人类学习过程是与自组织的生命系统相关联的.生命系统的基本特点之一是相互作用并赋予自身自主性.在生命系统中各组成部分不是以相互孤立而是以相互联系及与系统整体的关系的角度来界定的.生物学以其复杂性等级和网络对课程思想来说是丰富的隐喻.对于课程来说要超越封闭框架走向开放要关注问题和干扰所发挥的作用增强内部的"发展驱动力".皮亚杰将遗传表型模式运用于认知结构中提出了个体发展的平衡——不平衡——再平衡化的模式.要达到再平衡就应当有干扰和困惑.教师的艺术在于促使不平衡产生的同时限制这种不平衡不让它变成不可控制的破坏从而促成更高水平的平衡.2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宇宙是混沌的状态混沌复杂性理论的应用主要涉及回归性的概念通过回归个体的自我反思中获得价值感."世界的知识不是固定在那里等待被发现;只有通过我们的反思性行为它才能得以不断的扩展和生成."普利高津从热力学的角度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他认为平衡系统是稳定的系统但也是封闭的系统.从能量——物质交换的角度而言平衡系统是能量耗尽的系统.系统的稳定性是死亡的前兆.因此要达到转变(注意这个词语)必须有不平衡"通过波动达到有序"在湍流中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在自组织中获得转变.自组织是普利高津提出的关键术语自组织不目的论的(向预定的目的运行);甚至也不是目的性的(有目的的适应环境).自组织是开放的概念是依赖于反思性行动相互作用交互作用的过程.3布鲁纳的"心灵——对话"认识论布鲁纳认为成长是个体表征世界实在与文化的个人能力.这一表征能力就是心灵的能力.心灵的能力是具有情绪和智力的整体的人与环境之间进行反思性和社会性相互作用的能力.布鲁纳认为一种基于能够运用信号操作的经验公共对话以及个人反思的课程能够将学习者从他人模式的复制者转变为自我模式的构建者.课程从学习过程的角度出发应向自身回转形成"螺旋性课程".随着每一个体对丰富的表征模型的构建开始形成多重观点假设和主观化的认知方式从而促进自己的成长.在这一框架中强调评价是创造性的而非总结性的师生关系是带有对话交往的性质的是双向的和交互作用的而不仅仅是单向的和信息性的."与其他人的"会话"……[是]指导我们的唯一来源"(罗蒂)课程不只是传递知识的工具也是创造和重新创造我们和我们文化的工具.心灵是一个动词一个积极的动词;一个积极寻求的动词;一个积极的寻求的自组织的动词.4杜威和怀海特的过程思想诠释学来源于希腊神赫尔墨斯.作为信使他不仅向人类传递神的旨意;而且用各种形式解释这些信息.17世纪的牧师开始根据自己的理解对神圣教义进行规范的解释后来狄尔泰将诠释学扩展到所有的文本.后来诠释学有两个分支一个是以小赫希为代表认为诠释的目的是理解作者所处的时间地点和精神状态从而进入"作者精神状态"通过对作者和作者状况的同情对文本予以证实和客观化.另一个分支是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他们认为如果要与文本展开对话理解自己所处的时间地点和文化是根本.所有的存在存在于时间中;意义不是从文本中提炼出来的而是从我们与文本对话中创造出来的.受诠释学框架的影响在教育上我们强调交互作用的过程.杜威的过程观强调通过反思而转变(尽管他未必同意)他认为影响现代课程的观念为"知识旁观者理论". "知识旁观者理论"的导向是用清晰而精确的术语确定先验的课程概念以及教师将先验知识呈现并传递给学生的教学概念.这一课程是"可测量的欠缺课程"我们的考试就是测评学生学习的"欠缺"程度并依照这一程度为学生评定等级.而在后现代框架之中的课程不是一种包裹;它是一种过程——对话和转变的过程以局部情境中特定的相互作用或交互作用为基础.在此基础上的回归和反思而且只要当反思具有批判性公共性和社区性转变性课程才能真正构建起来怀海特与杜威皮亚杰一样相信"学生的心灵是成长的有机体"而且相信"通向智慧的唯一道路是面对知识的自由". 为了达到课程平衡和统合怀海特发展了他的"教育韵律"即渲染(游戏)精确(掌握)和概括化(抽象).怀海特相信生活自然的发展规律提倡在小学和初中以观点的渲染和游戏为主导精确或掌握的发展始于高中而抽象或概括化则为大学时期的焦点.海德格尔的存在观不仅包括现在的暂时性而且包括对历史性过去的意识以及内在于有待界定的未来之中的可能性.他称我们在世界中的存在我们作为历史性人类的状况为亲在具有渗透着可能性的潜力.在诠释框架之中的意义和理解来自进行联系的过程来自我们对世界中的存在的解释.所以强调"保持会话继续"的重要性.在我们教师培训中要帮助教师展开对话"在对话和讨论中要提出问题呈现争议问题从而超越事实而进入解释.在此运用一个共同的我认为也是适合的后结构术语来说是'协调信息'——在文本和读者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经验和意识之间.协调这些信息——而不是呈现一个命题名词或观点的真理——在我开来似乎是课程的所在或应该所在.在协调信息的过程中每一方积极的倾听——同情地而具有批判性倾听——对方在所什么.其意图不在于证实一种立场的正确性而是要发现将不同观点联系起来从而通过积极地参与对方而扩展自己的眼界的方式."这一过程是"上帝笑声的回音"的艺术是"没有人拥有真理而每个人都有权利要求被理解的迷人的想象王国"的艺术三后现代课程观的建构本书对于后现代的课程观没有具体明确地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而且后现代思想本身也不强调体系后现代思想是一种模糊的理论开放的理论过程的理论发展的理论.这样我们就不会为本书的结尾感到遗憾.但作者对现代课程理论的怀疑发展了我们的适量的"基本张力"从而激活了我们思维水平和想象空间可以帮助我们构建"迷人的想象王国"而且作者也为我们的思想建构提供了一些逻辑起点. 在后现代时期基础的概念受到自身的挑战没有一种基础知识对于学习是必要的也没有一种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关键是自组织的过程.完成一种转变性的统合.在自组织中权威的力量逐渐削弱教师成为"平等中的首席".教与学中注重反思和建构完成反思和建构除了逻辑的分析的科学的思想方式更需要一种隐喻的描叙的诠释的方式.这种方式认为目的规划目标不仅单纯地先于行动而且产生于行动之中.对于目标的达成不是测量"欠缺" 而是注重过程的多元的评价.于是多尔设计了4r来构建课程即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以上解读不知是否正确敬请老师和学友批评指正!二期课改语文教学距离后现代课程究竟有多远在阅读《后现代课程观》一书过程中不由自主地会用书中的观点反思当前的语文教学.如果说一期课改侧重于现代主义思想强调科学有序那么在二期课改的背景下语文课程标准教学理念教材建设等逐渐接受一些后现代思想完成现代向后现代的范式转变.现代思想是科学有序的知识体系是一种线性关系.因此一期课改的语文教材有较强的序列如h版教材以阅读能力的发展为序单元教学目标十分明确单元教学要贯彻单元教学目标单元检测也是以目标的达成度进行的.因为现代课程的规范和稳定导致课程逐渐走向僵化所以为了走出困境新的课程理念对于有序的知识不再做过分的强调二期课改的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期望打破有序重新构建新的语文课程体系.新的课程标准出现了淡化语言知识的倾向不是强调序列而是将课程由封闭走向开放.新教材开始以"主题"为单元进行编写.尽管对新教材的评价不一但我们明显可以看出试图突破科学体系进行构建的设计思路而这一设计的正误还有待时间的检验不过后现代思想对课程的分析评价没有正误只有在课程实践过程中学生言语经验和语文素质的真正提高.作为现代课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言素质特别注重学生语言积累而后现代思想强调自组织强调语文学习的过程.因此新的课程标准从三个维度设计教学即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对语文教学的启示是在语文课程中不仅要关注语言的"学得"更要关注学生在各种语言实践活动中的"习得" 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让学生在语言情景中与环境交互作用内化言语能力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争论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一直比较激烈新课程改革的开始阶段我们将现代科学的课程理念如婴儿一样与脏水一同泼出结果出现了一种混乱的局面.随着新课程的推进课程专家教师进行了冷静思考出现了回归的倾向目前语文教学正处于一种矛盾和彷徨阶段.如果按照后现代的思想分析这种不平衡或者说干扰困惑混沌的局面往往能够完成转变促成一种更高层次的平衡.如果用4r的课程标准——丰富性关联性回归性严密性来分析当前语文新教材我们可以对语文新教材作以简单的评析.1从丰富性的角度分析语文应该有自身的历史背景基本概念和最终词汇应该以自己的方式解释作品和文本的丰富性但新教材包括高考考试说明都没有在这方面做得令人满意.为了促成课程的转变课程应该有"适量 "的不确定性异常性无效性模糊性不平衡性耗散性与生动的经验.而在语文教材和教学中这些概念教师接受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比如当前松江区的教学研究比较强调有效性因此让一些教师和领导接受"无效性"的确有一定的难度.实际上也许正是因为我们过于强调有效才导致教学的"无效".2从回归性分析语文教材的片段单元和序列是一种任意的组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应把它视为孤立的单元而应是反思的机会.对话是反思和回归的必要条件.目前构建对话对话课堂形成"学习共同体"的观念已经在教师中逐渐达成共识但真正转变成课堂教学行为还需要过程.对于语文教材来说可以反思通过反思可以找到终点但总有找不到起点的感觉这也为注重教学实际的广大的语文教师提出了挑战.3从关联性的角度来看我们当前的课程有优势有不足.按照怀海特的观点我们"不必教太多的学科"而是要"完全地教"所教的一切以便让主要的观点"形成尽可能多的组合".因此新教材的主题单元强调了这种关联形成了种种组合.但单元主题之间的关联不够因此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使用新教材要能够自编校本教材甚至生本教材特别要找出课程之间的关联在自主关联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洞察力.后现代课程的关联是内在的是学生的发现的过程而不是教师或教材编写者主动呈现的.这样我们就不会对当前新教材的编写体系再说什么了而是积极主动的构建有关联性的课程.除了教育关联还有文化关联.因此我们的观点要统一到更广阔的文化生态宇宙模体之中.于是新教材的教学内容由我们自身到自然社会历史等各个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描述和对话形成自己的文化感.4从严密性角度分析新课程的严密性逐渐减弱从本文作者的观点进行分析我们走出现代的泥淖并不意味着我们抛弃科学以致走进"蔓延的相对主义"或"感情用事的唯我论".小威廉姆·e·多尔十分强调这一点认为这是"四个标准中最重要的"如果我们记住这句话我们在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就会永远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至于迷失方向.而当前不少教师顺应课改潮流但南辕北辙的也有不少以致距离真正意义的后现代是不是越来越远附:书中疑难问题对书中难以理解的词主要有:1"社区"是不是佐滕学书中的"学习共同体"2"隐喻"不是我们所说的比喻中的辞格但似乎有些共同点但很难解释.3皮亚杰的"遗传表型"怎么理解 "遗传表型"的发生不是由于环境的变化给发生系统留下的印象而是由于这一系统本身是积极的总是寻求有机体内部以及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和谐.4关于"进化与熵"的问题理解难度大."熵"应该是一种量度或程度"宇宙中的熵总是追求最大化.""进化与熵"之间的关系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