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华佗精神 开拓外科未来
- 格式:doc
- 大小:88.50 KB
- 文档页数:35
谈古论今,大家耳熟能详的华佗肯定算其中一个,华佗的医学成就妇孺皆知,在当时,人们就称呼他为“神医”,华佗与董奉、医圣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
华佗一生治病救人无数,常常药到病除,被称为“神医华佗”,他最著名的就是发明了麻沸散,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第一位进行麻醉外科手术的医生。
所以,当我遇见华佗,我定要向他学习崇高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
当我遇见华佗,我要学习他一心为民的医学精神。
华佗生活的时代,是在东汉末年三国初期。
那时,军阀混乱,水旱成灾,疫病流行,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当时一位著名诗人王粲在其《七哀诗》里,写了这样两句:“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目睹这种情况,华佗非常痛恨作恶多端的封建豪强,十分同情受压迫受剥削的劳动人民。
为此,他不愿做官,而我要跟随他,宁愿捍着金箍铃,见识很多疑难杂症,亲口尝很多的草药,努力钻研上千个夜晚,一直挂心百姓,到处奔跑,为人民解脱疾苦。
我相信,只要有一颗普济众生的仁心,肯吃苦受累,不惧困难,一定能成为一个好的医生。
当我遇见华佗,我要学习他敢于创新的医学精神。
华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创造手术外科的专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位发明麻醉剂“麻沸散”及发明用针灸医病的先驱者、创始人。
他所使用的“麻沸散”是世界史最早的麻醉剂。
华佗采用酒服“麻沸散”施行腹部手术,开创了全身麻醉手术的先例。
这种全身麻醉手术,在中国医学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医学史上也是罕见的创举。
华佗也是中国古代医疗体育的创始人之一。
他不仅善于治病,还特别提倡养生之道。
创编了一种锻炼方法,叫做“五禽戏”,一叫虎戏,二叫鹿戏,三叫熊戏,四叫猿戏,五叫鸟戏,也可以用来防治疾病,同时可使腿脚轻便利索。
我要见证他创造的过程,学习他敢于做他人不敢做的事情,努力推动人类医学文明的发展。
当我遇见华佗,我要向他询问《青囊经》的奥秘。
为了将医学经验留传于后世,广济众人,把一生为人治病的经验总结出来,华佗晚年精心于医书的撰写,计有《青囊经》、《枕中灸刺经》等多部著作,可惜失传。
医药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又不断创新的学科,经历了许多名家典故。
这些名家不仅精通医学知识,更勇于探索创新,为医学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医药史上,他们的故事被世人传颂,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一、华佗华佗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药学家,被誉为"神医华佗"。
他精通医学、博学多才,在医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据传记载,华佗在为曹操治病时,提出了"三绝"的医治原则:尖、审、保。
即寻找疾病的尖锐之处,审查病情的相应情况,保护病人的正常机能。
这一原则至今仍被许多医生所遵循,成为医疗实践中的重要方法之一。
二、李时珍李时珍是明朝著名的医药学家,他所著的《本草纲目》是我国古代医药学的集大成之作。
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以崭新的视角系统地论述了药物的来源、性味、功效及应用。
他不仅整理了自己的医学知识,还广泛吸纳了前人的医学成果,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医学资料。
三、雷锋雷锋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心胸外科学家,他在心脏外科领域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
在医学研究中,雷锋提出了著名的"雷诫",即术前准备充分,手术技能精湛,团队协作高效。
这一"雷诫"不仅对于心脏外科手术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更成为了许多医生追求技术精湛和团队合作的宝贵经验。
四、扁鹊扁鹊是古代我国一位卓越的医学家,被誉为"神医扁鹊"。
他的医术精湛,可以医治各种疑难杂症。
扁鹊所提出的"辩证施治"的医治原则,成为了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
在医学治疗中,辩证施治是一种重要的医治方法,具有指导意义。
五、爱迪生爱迪生是二十世纪美国著名的发明家和科学家,他在医学领域有着重要的贡献。
爱迪生在医学研究中提出了"坚持不懈"的科研精神,即在科学研究中需要坚持不懈地探索,才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这一科研精神影响了许多科学研究者,激励着他们一次次攻克医学难题。
六、列夫·扎米亚京列夫·扎米亚京是俄国著名的外科学家和医学教育家,他在外科学领域有着重要的贡献。
华佗外科圣手的传奇与医术在我国古代医学的璀璨星河中,华佗无疑是一颗耀眼的巨星。
他以其卓越的外科医术和传奇的医学成就,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医学财富,被誉为“外科圣手”。
华佗生活在东汉末年,那是一个战乱频繁、疫病横行的时代。
在这样的背景下,华佗目睹了无数百姓的病痛与苦难,激发了他拯救苍生的决心。
华佗的外科医术堪称神奇。
他擅长使用麻沸散,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醉剂。
在进行外科手术时,先让患者服用麻沸散,使其进入麻醉状态,然后再进行手术操作。
这种方法大大减轻了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痛苦,开创了外科手术麻醉的先河。
想象一下,在那个没有现代麻醉技术的时代,华佗能够想到并运用这样的方法,是多么令人惊叹!华佗的手术技巧也十分高超。
他能够进行多种复杂的外科手术,如剖腹、开颅等。
据说,他曾为一位患有腹部疾病的患者进行剖腹手术,成功地去除了病灶,使患者得以康复。
在开颅手术方面,虽然当时的条件极为有限,但华佗的理念和尝试无疑具有开创性。
除了外科手术,华佗在其他医学领域也有着卓越的贡献。
他精通针灸之术,通过准确地找到穴位,用针刺和艾灸的方法治疗各种疾病。
他对人体穴位的了解达到了极其精准的程度,往往能够一针见效,为患者解除病痛。
华佗还注重预防医学。
他提倡人们通过适当的运动和饮食来保持身体健康。
他创编了一套名为“五禽戏”的健身操,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使人们能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这种预防疾病的理念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即使在现代医学中,预防疾病仍然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华佗的医术之所以如此高超,离不开他对医学的执着追求和不断探索。
他游历四方,广泛地接触各种病例,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他善于观察和总结,从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医术水平。
然而,华佗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
他的医学成就引起了当时权贵的嫉妒和猜疑。
曹操患有头痛之疾,华佗建议进行开颅手术治疗,但曹操生性多疑,认为华佗有意加害于他,最终将华佗下狱。
一代医学巨匠就这样含冤而死,令人扼腕叹息。
神医华佗的作文您知道华佗吗?那可是咱中国古代超级厉害的神医啊,就像医学界的超级明星一样。
华佗生活在很久很久以前,那时候医疗条件可不像现在这么发达,没有什么X光啊,抗生素啥的。
但华佗可没被这些难倒,他就靠着自己的一双巧手和满脑子的智慧,成了当时人们心中的救命稻草。
他最出名的本事就是外科手术啦。
您想啊,在那个年头,做手术那可跟天方夜谭似的。
可是华佗就敢,他发明了一种叫“麻沸散”的东西。
这麻沸散可不得了,就像魔法药水一样。
病人喝下去之后呢,就感觉不到疼了,然后华佗就可以拿着他的手术刀,在病人身上“动刀动枪”了。
比如说有人肚子里长了个瘤子,华佗就用麻沸散麻翻病人,然后切开肚子把瘤子取出来,再把伤口缝好。
这在当时简直就是神乎其技啊,别人都看傻眼了,就像看神仙做法一样。
华佗的医术可不光是会做手术。
他对内科病也是手到擒来。
不管是头疼脑热,还是疑难杂症,只要他一搭脉,就能说出个八九不离十。
他看病的时候特别认真,眼睛就像X光一样,仿佛能透过病人的身体看到病根在哪里。
而且他还很有耐心,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普通老百姓,他都一视同仁。
那些穷苦的百姓去找他看病,他也不会摆架子,尽心尽力地给人治病。
华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特别注重养生。
他经常跟人们说,要多运动,身体才会好。
他还创造了一种叫“五禽戏”的健身操。
这五禽戏啊,就是模仿五种动物的动作,有老虎的威猛,鹿的敏捷,熊的憨厚,猿猴的灵活,还有鸟的轻盈。
他就提倡大家没事儿的时候做做五禽戏,就像现在咱们做广播体操一样。
他自己也经常练,所以身体倍儿棒,这样才能有精力到处去给人看病嘛。
可惜啊,这么一位神医,最后却被曹操给害死了。
曹操这老毛病多,老是头疼,就把华佗叫去给他看病。
华佗说曹操这个病啊,得开颅才能治好。
曹操一听就吓坏了,他觉得华佗这是要害他,就把华佗关进大牢,最后还把他给杀了。
这就像一颗明亮的星星突然就陨落了,真的是太可惜了。
不过呢,华佗虽然死了,但他的医术和他的精神可一直流传到了现在。
华佗的故事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据考证,他约生于汉永嘉元年(公元一四五年),卒于建安十三年(公元二〇八年)。
三国著名医学家。
少时曾在外游学,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行医足迹遍及安徽、山东、河南、江苏等地。
华佗一生行医各地,声誉颇著,在医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
他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对外科尤为擅长。
后因不服曹操征召被杀,所著医书已佚。
今亳州市有“华佗庵”等遗迹。
华佗高明之处,在于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立新的学说。
他对同时代的张仲景学说有深入的研究。
他读到张仲景著的《伤寒论》第十卷时,高兴地说:“此真活人书也”,可见张仲景学说对华佗的影响很大。
华佗循着前人开辟的途径,脚踏实地开创新的天地。
最突出的,应数麻醉术—酒服麻沸散的发明和体育疗法“五禽之戏”的创造。
华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创造手术外科的专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位发明麻醉剂“麻沸散”及发明用针灸医病的先驱者、创始人。
“麻沸散”为外科医学的开拓和发展开创了新的研究领域。
华佗也是中国古代医疗体育的创始人之一。
他不仅善于治病,还特别提倡养生之道。
他曾对弟子吴普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俗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户枢不朽也”。
华佗继承和发展了前人“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的预防理论,为年老体弱者编排了一套模仿猿、鹿、熊、虎等五种禽兽姿态的健身操——“五禽戏”。
“五禽之戏”,是一套使全身肌肉和关节都能得到舒展的医疗体操。
动作是模仿虎的扑动前肢、鹿的伸转头颈、熊的伏倒站起、猿的脚尖纵跳、鸟的展翅飞翔等。
相传华佗在许昌(县名,在河南省)时,天天指导许多瘦弱的人在旷地上作这个体操。
据记载,他的弟子吴普坚持做“五禽之戏”,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
华佗是一位著名的一专多能的医生。
他在应用针灸治病上的建术,也为后人所称颂。
华佗针灸医术的特点是,取穴少,但疗效很高,有“若当灸,不过一两处”之说。
现代中医临床应用的“华佗夹脊穴”就是华佗根据临床经验首创使用的。
华佗作文素材华佗,这个名字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他是我国古代医学领域的一颗璀璨明星。
华佗生活在东汉末年,那是一个战乱频繁、疫病横行的时代。
然而,正是这样的环境,造就了华佗非凡的医术和拯救苍生的决心。
华佗精通多种医术,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外科手术。
在那个时代,外科手术被视为极其危险和神秘的领域,但华佗却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智慧,成功地进行了许多复杂的手术。
他发明了“麻沸散”,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醉剂,让病人在手术过程中感受不到疼痛,大大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想象一下,在没有现代医疗设备和技术的情况下,华佗能够有这样的创新和突破,是多么令人惊叹!华佗还擅长针灸疗法。
他对人体穴位的了解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通过精准地针刺穴位,能够治疗各种疾病。
他的针灸技术不仅能缓解疼痛,还能调整人体的气血和脏腑功能,达到治本的效果。
除了外科手术和针灸,华佗在其他医学领域也有着卓越的成就。
他善于诊断病情,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脉象和面色等,能够准确地判断出病因和病情的发展趋势。
他还注重预防医学,提倡通过饮食、运动和生活习惯的调整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他曾经说过:“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
譬如户枢,终不朽也。
”这句话体现了他对健康生活方式的深刻理解。
华佗治病不拘一格,他根据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有一个故事广为流传,有两个病人都来找华佗看病,一个是头痛发热,另一个是浑身发冷。
华佗给头痛发热的病人开了泻药,给浑身发冷的病人开了发汗药。
别人都感到很奇怪,华佗解释说,头痛发热是因为体内有积热,需要泻下才能清除;浑身发冷是因为体表受寒,需要发汗来驱散寒气。
结果,两个病人都很快痊愈了。
这个故事充分展示了华佗灵活多变的治疗思路和精准的诊断能力。
华佗不仅医术高超,他的医德也令人敬仰。
他对待病人一视同仁,无论贫富贵贱,都尽心尽力地为他们治疗。
他不为名利所动,一心只为拯救生命。
他常常免费为贫困的病人看病,甚至还自己出资为他们买药。
华佗:中医外科鼻祖,药物麻醉先驱华佗(约145-208年),又名旉,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东汉末杰出医学家。
曾游学于徐州一带,通晓各种经书,精晓内、外、妇、儿、针灸等科,尤其精于外科、针灸。
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
他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应用全身麻醉进行手术治疗的人,并创作出“五禽戏”,后因不服曹操征召被杀。
著有《青囊书》、《枕中灸刺经》等多种医书,可惜均佚。
一、手到病除,妙手回春华佗是东汉末年的一位民间医生,他医术高超,为很多病人解除了痛苦,被誉为神医。
直到今天,人们仍用“华佗再世,手到病除”,或者是“华佗再世,妙手回春”这样的话来称赞医术高明的医生。
华佗像关于华佗的生平事迹,主要见于陈寿的《三国志》和范晔的《后汉书》,这两部正史中在方技传和方术传中都有《华佗传》。
正史中对于华佗的家庭背景,学医经过等都无记载,也没有医方传世。
华佗学医的故事,主要见于民间传说。
他7岁时父亲死了,由于家中贫困,母亲让他去学医,他父亲生前一位姓蔡的好友是位医生,母亲让他前去拜师学医。
华佗进城找到蔡医生,说明了来意。
蔡医生有些犹豫:不答应吧,别人会说他“人死绝交,对友不义”;答应吧,不知他聪明程度如何,是否适合学医。
这时,正有几个徒弟在院子里采桑叶,高处的桑叶采不着。
蔡医生问华佗能否把高处的桑叶采下来。
华佗便叫人找来根绳子,绳头拴块小石头,只见他使劲一抛,绳子抛过枝条,高处的树枝被压下来,他顺手就把桑叶采下来。
蔡医生又看见两只羊斗架,各自凶猛地顶向对方,谁也拉不开。
蔡医生问华佗:“你能把这两只羊拉开吗?”华佗说好吧,他抓来两把鲜草,放在羊的两侧,羊一见到草,顾不上斗架了,直奔鲜草而去。
蔡医生见华佗确实聪明,便收他为徒。
华佗曾跟蔡医生学医,勤奋刻苦,吃苦耐劳,深得师傅赏识。
一天,蔡医生对华佗说:“你已学习一年了,认识了不少药草,懂得了很多草药的药性,以后就跟师兄学抓药吧!”华佗当然高兴,可在药铺里,师兄们并不把他看在眼里,一杆戥秤在师兄们手中传来传去,就是没有人传给他,他连秤都摸不到,谈何抓药!华佗也郁闷,知道师兄们对他留了一手。
外科之祖——华佗大家好,欢迎走进本堂微课。
在世界华人的范围里有一个约定俗成的习惯,当人们发自内心的感谢救死扶伤的医生的时候,经常会送给医生八个字:华佗再世,妙手回春。
也就是说在人们的心目中华佗已经成为了神医的代称,《后汉书》和《三国志》都为他专门立传。
今天我将从三个方面向大家介绍神医华佗:华佗为什么是神医?华佗到底是怎么死的?后世的人们是如何纪念他?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州市谯城区)人。
东汉末年杰出的医学家。
据史书记载华佗之所以被人们视为神医的代称,有两个原因:第一,因为他精湛的医术第二,因为他杰出的医学贡献接下来我们用史书中记载的华佗治病的具体医案来了解华佗的医术。
华佗医术的第一点:料病如神,预知生死,这是华佗最神奇的地方,史书中至少有六个医案可以说明这一点。
其中有个医案是讲广陵太守陈登,他是曹操非常信任的一个人,他得了一种怪病,心中烦闷,脸色发红,不想吃饭。
华佗为他切脉以后说:“您的胃里有虫,将在腹内形成毒疮,这是吃了生腥的鱼和肉造成的。
”马上熬了两升药汤,让他先喝一升,过一会儿把药全部喝了,一顿饭的功夫后,陈登吐出了大概三升小虫,小虫赤红色的头还会动,虫吐出来后陈登的病也就好了。
但是华佗说:“这种病三年后会复发,碰到良医才可以救活。
”三年后,果然陈登旧病复发,可是当时华佗不在,结果陈登就病死了。
这是《三国志》这样的正史当中记载的华佗诊断病情的小故事,那么关于华佗治疗疾病的案例又是怎样记载的呢?华佗治病可以说是治疗神奇手到病除史书中也有几个医案可以说明。
比如说,子病治母医案,就是孩子有病母亲吃药。
在东阳有一个人家,他们两岁的孩子拉肚子,吃完奶就拉肚子,怎么治都治不好。
最后只好找到华佗,华佗看了这个情况后,就说这个小孩不要吃药,把小孩的药停了,他的病根在他母亲身上,他吃母亲的乳汁,而他母亲的乳汁有虚寒,有寒气,孩子吃了带有寒气的乳汁他才拉肚子,所以不能给孩子治病,要治他母亲的病。
然后他母亲吃了十剂药,小孩果然不拉肚子了。
华佗三国时期的医学奇才华佗,字元化,三国时期著名医学家,被誉为医学奇才。
他以卓越的医术和广泛的医学知识在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华佗的医学才华和人道主义精神使他成为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一、华佗的生平华佗生于东汉末年,他出生在陈留郡阳翟县的一个普通家庭。
在他年轻时,他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自学医学知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医术日益精湛,声名远播。
华佗的医学天赋使他在三国时期备受赞誉。
他在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知识,能够诊治各种疑难杂症,甚至被誉为"神医"。
他的医术不仅在治疗疾病方面出类拔萃,还在外科手术方面具有突出的成就。
他开展了许多外科手术,并运用针灸和草药等传统疗法来治疗病患。
二、华佗的贡献1.发展医学教育华佗对医学的贡献不仅体现在治疗疾病方面,还包括对医学教育的推动。
他将其医学知识传授给年轻的学徒,延续了医学智慧的传承。
他的学徒中不乏后来也成为著名医学家的人才。
2.创新医疗技术华佗在医疗技术方面也做出了许多创新。
他熟练运用针灸术、草药治疗等传统疗法,并且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不断总结医疗经验,开创了一些独特的治疗手法。
他的手术技术超前于时代,对外科手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3.主张预防医学华佗主张预防医学,他认为医生的职责不仅是治疗疾病,还应该通过预防措施来保护人们的健康。
他提倡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三、华佗的医学思想1. "仁者爱人"华佗强调医生应该立足于"仁者爱人"的思想,将患者的健康放在首位,尽力帮助他们。
他的个人修养和高尚的人格魅力也使他在治疗过程中得到了患者的信任和尊重。
2. "治未病"华佗主张通过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理调整来防止疾病的发生,这一理念在当代医学中仍然被广泛应用。
他认为,提前进行干预和治疗,有助于预防疾病的发生,降低治疗的难度和成本。
3. 力求治愈华佗在医学实践中努力追求治愈疾病的目标,他用自己的医术帮助了大量的患者。
继承华佗精神开拓外科未来----刘再朋教授中医外科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薛建辉刘再朋教授,1930年生于江苏省南京市,青年时从祖父学习外科。
1948年毕业于南京张简斋国医传习所,1954年入南京市中医进修学校学习,次年考入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后分配至南京中医学院、江苏省中医院工作至今。
现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江苏省中医学会外科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
曾任南京中医学院外科教研室主任,附属医院外科主任,卫生部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及《江苏中医》编委。
获江苏省名中医、卫生部先进工作者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7年4月被应聘为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师带徒学习班指导老师,我有幸被指定为他的学术继承人。
业师长期从事中医外科教学及临床工作。
在技术上遵崇华佗,主张刀药并举,该刀则刀,该药则药;在诊断上强调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在治疗上重视发挥传统药疗优势。
在医疗作风上认为道无术不行、术无道不彰,要道术双馨。
从振兴中医外科出发,认为只医专科、专病限制了外科的全面发展,而从事外科杂病的治疗。
临床上擅长治疗的疾病有:各种慢性溃疡,如下肢溃疡、放射性溃疡,手术后的瘘管与窦道;各种囊肿,如坐骨结节囊肿、国窝囊肿、甲状舌骨囊肿;乳房病中的乳腺炎、乳腺小叶增生、乳腺道管扩张症;口腔粘膜病中的复发性口疮、扁平苔藓;外周血管病中的脉管炎、肢端动脉硬化闭塞症;关节炎中的痛风性关节炎、劳损性膝关节滑膜炎等等。
在著说上,曾主编《疮疡古论选读》、《中医外科学及护理》,参编《中医学概论》、《中医外科学》、《常见病中医各科临床手册》等11种,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
我有幸跟师继承学习三年,潜心学习老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对医案医话和经验都随时记录,三年中共记录个案二千五百多个、六千余人次,有150多个病种,有常见病和面广量大的疑难杂病,内容丰富。
通过对他治学经验、外病内治经验、外用药运用经验、治疗疑难杂病经验、常用药对、及验案中最多的痛风、手术后窦道、乳腺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口腔扁平苔藓等病种的总结,力求把老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真实地、全面地总结出来,以供进一步学习和研究。
由于笔者才疏学浅,文中有错漏或不当之处,肯请各位专家予指正。
一、刘主任的治学经验吾师刘再朋教授,从医已五十个春秋,誉满省内外。
老师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名医,跟他一贯的勤奋,务实、思索,总结,不断创新的治学方法密不可分的。
他非常欣赏汉朝学者刘向对学习提出的“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的论述。
从跟师学习三年来对老师的所见所闻中,我悟出了业师在治学方法上有如下特点。
(一)重视基础、追根穷源刘师认为中医学术源远流长,医书汗牛充栋,学中医要溯本穷源,不可舍本逐未。
《内经》、《金匮》、《本经》、《伤寒》等是中医学之经典著作,后世诸家与流派,以及当代分化后的内、外、妇、儿各科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治学必须探本求源,反复熟读经典,掌握其精髓,方能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在临床上就能左右逢源,灵活运用。
他反对“外科全凭经验,无须阅读经典”的看法,认为《内经》、《金匮》的许多理论,至今仍指导着我们的外科临床实践,具体来说:在病因病理的认识有“膏粱之变,足生大丁”、“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在治法治则上有“通则不痛”、“热则寒之”、“寒则热之”“通因通用”等等;内治上有“肠痈”用大黄牡丹汤、薏苡附子败酱散、胆囊炎用大柴胡汤、肠梗阻用大承气汤、“肺痈”用桔梗汤治疗等等;在外治上有“脱痈不愈,急斩之”及“针砭排脓”等有关外科的记载,通过阅读医经能从源到流了解外科的发展,以达到古为今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目的。
另外学习经典还能为新形势下,振兴和发展中医事业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二)博览群书、广博知识很多中医外科文献,都强调“外科必本于内,有诸中而后形诸外”,因此老师对于大量的专业医学书籍,孜孜不倦地去阅读,不仅要读中基、中诊、中药、方剂和生理、病理、药理、解剖、诊断等基础学科,而且要读内、外、骨伤、妇、儿等临床学科中的有关篇章。
从老师的著作及文章中,可以看出老师对古代外科文献都经过系统阅读,对于外科经典著作如《外科正宗》、《外科心法》、《外科全生集》、《疡科心得集》等,不仅能读熟、并掌握其含义,而且对精彩篇章能一一道之,对方剂歌诀能随口背诵。
由于古代著名医家大都是全科医生,在他们的著作中常有外科或与外科相关的内容,阅读时也能仔细认真,对于精辟的论述和疗效特出的方剂,都应作认真笔录,并通过临床实践把他人东西转化自己的经验。
我在跟师期间经常听到他讲述《类证治裁》、《验方新编》中的名句名方。
应当承认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医外科在疾病病因、病理、诊断等方面,着重在表象的分析,缺乏对实质的了解,所以有机地吸收西外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对发展中医外科大有好处。
在临床上不仅可以加深对外科疾病本质的认识,而且可以大大提高用药的正确性,并显著提高疗效。
所以老师对如《黄家驷外科》、《小外科学》、《口腔病学》、《皮肤病学》等西医书籍,也常备案头注意学习。
(三)善于思考、择取众长老师遵古而不泥于古,承家技而不执门户之见,治学十分严谨,从不马虎。
他主张读书必须细嚼慢咽,反复体会,深思明辨,去粗取精,取长补短,切忌墨守成规,囿于一见。
他认为读历代医家之书,不能盲从,不能囫囵吞枣地兼收并蓄,重要的是在于认真地进行临床验证,方能学得真谛。
对医学流派之争,要持一分为二的态度,不轻率附和一家之言。
老师曾撰文分析,将历史上的中医外科分三派,即正宗派、全生派和心得派,他们各有所长,老师认为以陈实功为首的正宗派,继承了传统的外科学术,在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广阔的学术领域,该刀则刀、该药则药,纠正了人们重视内治而略于外治的偏见,内容丰富而全面,是中医外科学中的核心学派。
以王洪绪为首的全生派,是将阴阳作为辨证法则,把常见的外科疾病根据局部表现分为阴阳两类,并创制了阳和汤、醒消丸、小金丹、犀黄丸等许多至今还为人们所常用的著名方剂,在内容上提纲领,方法简要易行,尤其对阴证的治疗上有所创新,但治病方法过于笼统简单,尤其是对托法、手术及腐蚀药等的看法,老师认为有失偏颇。
以高锦庭为首的心得派,是将温病学说的内容引进了外科领域,参考了三焦学说,将疮疡分为上、中、下三部:上部疮疡属风温风热、中部疮疡属气郁火郁、下部疮疡属湿火湿热。
大大丰富了外科的病因学内容,另外还对外科危重病证如“走黄”等的治疗上有所创新,弥补了正宗派治疗急性感染方面的不足。
三个学派大大丰富了外科学的内容,学者应不拘一家见解,取各家之长。
业师对现存的历代外科名著,都一一认真仔细阅读,并对许多内容作了评点。
为了方便后人学习,还选取了有实用价值的篇章汇编成书。
(四)搜集类症、把握特点外科疾病范围很广,病种繁多,如果不能很好地掌握诊断与鉴别诊断,就很难对症治疗。
老师读书时,将症状类同的疾病,分类集中,再加以一一分析,通过对症状、体征的鉴别,以了解区别所在及病理性质上的不同点,才能做到对症下药。
老师通过从理论到实践,又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多次反复,在诊断与鉴别诊断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笔者如不随师临床学习,在短期内很难积累到如此丰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的知识。
兹举常见的瘘管与慢性溃疡为例。
在瘘管与窦道病方面,有与生具来的先天性瘘管,有结核病灶溃破引起的结核性瘘管,有外伤或骨髓炎死骨引起的异物性瘘管,有因血肿、脂肪液化、线结反应、感染等引起的手术后瘘管,也有因化脓性感染引流不畅引起的脓毒性瘘等;在慢性溃疡病方面,有静脉曲张引起的小腿瘀积性溃疡,有压迫引起的褥疮性溃疡,有淋巴结核溃破引起的结核性溃疡,有血管闭塞引起的缺血性溃疡,有神经损伤引起的营养性溃疡,还有癌症晚期的癌性溃疡等。
它们虽有相同的病名,但它们又有各不相同的特征,只要掌握这些特征,在诊治上就比较容易了。
此外,老师还从方剂学角度进行类证鉴别,他把托里的方剂如托里消毒饮、托里透脓汤、托里定痛汤、托里生肌散、神功内托散等用表格统计,加以比较,归纳出诸方都以生黄芪为君,四物四君之类为臣,以补阴、补阳、补气、补血、透脓、止痛、生肌等为佐使药,通过对方剂成份的分析,其适应症也就不言自明了。
由此可见老师的治学方法可略见一斑。
(五)广集验方,提高疗效老师从年轻时代开始,就养成了不提笔不看书的习惯。
在他几十年读书过程中,作了大量的笔记。
为了提高临床疗效,他尤其注意对古今验方的搜集工作,并予分门别类,整理成册,光在他门诊抽屉内就有二十本之多。
老师认为在外科杂病的治疗中,不但诊断上的疑难问题很多,治疗上的疑难问题也很多;一个人的经验总是有限的,必须要借助间接经验。
处方从不敷衍了事,常常随手翻阅,这对提高疗效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外病内治的经验《疡科心得集》指出“外病实从内出”;《外科正宗》亦曰“内之证不及于外,外之证必根于内也”,这些论述都道出许多外科疾病与脏腑间的内在联系。
从临床看:许多局部病变是全身疾病的一部分,如全身性动脉硬化引起的肢端血管闭塞导致足部坏疽;也有部分局部病变,由于脏腑功能低下而发展成为全身病变,如甲状腺疾病引起的甲亢或甲减;另外一些外科局部疾病,通过改善全身情况而得以痊愈,如多发性疖肿、复发性口腔溃疡。
所以,外病内治是外科疾病治疗方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
在清代由于手术疗法遭到禁锢,外病内治更是作为外科治疗的主要方法而取得了长足进步,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
业师能充分运用外病内治的理论和经验,解决了临床上许多难题。
现就初步归纳出的外病内治经验介绍如下:(一)在诊断上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中医学认为证是对疾病所表现的各种症状和体征的概括,也是对疾病过程中病邪、病位、病变性质和邪正斗争方面的概括。
它既不同于症状,也不同于病名;病是指有各自发生原因、发展过程和不同转归的独立病变。
辨证的目的是透过症状的表象,认识疾病的本质;辨病目的则是掌握疾病本质及其规律。
在疾病过程中,同一种疾病往往因患者体质、年龄、生活习惯、气候环境及疾程先后阶段不同,出现不同的证候,这就是所谓的同病异证。
也有某些不同的疾病,由于病因、病理、病位(脏腑)的相似,可以在不同病人身上,出现相同的证候,即所谓异病同证。
由此可见,要全面、系统掌握某一疾病,对病人提出正确的诊断,就必须把辨证与辨病结合起来。
许多人认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中西医结合的产物,其实不然。
在外科领域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是清代高锦庭,早在《疡科心得集》就有“凡治痈肿,先辨虚实阴阳(辨症)。
经曰:诸痛为实,诸痒为虚,诸痈为阳,诸疽为阴。
又当辨其是疖、是痈、是疽、是发、是疔等证(辨病)”的记载。
说明中医外科很早就开始既强调辨病,又重视辨证了。
外科疾病大都有局部病灶,因此局部症状是辨病与辨证的重要依据,伴有全身反应的疾病,则应将局部与全身症状结合起来进行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