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高考语文总复习导学案:诗歌鉴赏-古诗文阅读 学案27
- 格式:doc
- 大小:360.00 KB
- 文档页数:14
学案26 如何深度分析概括古诗的思想感情学案略语把握古诗的思想感情是古诗学习和高考考查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高考对此的考查有了变化:从分析的对象上看,有词语,有句子,有联片,有全诗;从情感的内涵上看,有情感,有心情,有心境,也有观点和理趣;从情感的程度上看,有表层更有深层,有析景中语更有典中语;从考查的题型上看,有直接概括题,也有深度分析题,更有情感评价题。
在二轮复习中,考生不仅要强化把握思想感情的基本方法,更要适应考查的各种变化,能透过语言文字去深入分析其中的思想感情。
1.阅读下面这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
泊江州①陶安②江云绀绿夕阳边,江水空明海气连。
一点远帆如白鸟,数声急鼓隔苍烟。
浔阳九派疑无地,庐阜千峰直造天。
清夜开樽酹司马,琵琶亭下月当船。
注①江州:今江西九江。
②陶安:元末明初诗人。
(1)最后一联的表达技巧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何种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描写了江州哪些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运用典故。
清夜在浔阳江头,诗人想起了白居易的《琵琶行》,酾酒祭奠,表达了诗人对白居易的凭吊和同情,同时也有一丝自身的伤感与喟叹。
(2)诗中描写了江州傍晚湖山的优美景物。
绀绿的江云围绕在夕阳的倒影旁,江水空阔明亮,与水上的雾气相连。
远处一只帆船,黄昏的急鼓声在青霭中传过来。
江州支流众多,水面广阔,而远处的庐山的山峰直插云霄。
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江州美景的赞美,又有一丝人在旅途的淡淡的离愁。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周邦彦水涨鱼天拍柳桥。
云鸠①拖雨过江皋②。
一番春信入东郊。
闲碾凤团③消短梦,静看燕子垒新巢。
高三语文步步高专题四诗歌答案解析2.《寒食》鉴赏李山甫,晚唐诗人。
累举不第,落魄有不羁才。
在动荡的时代,李山甫同罗隐等众多晚唐寒士一样,久困科场,仕途渺茫,一腔报国之志无处得张。
发而为诗,多为忧国忧时。
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二日,气温不热不躁,万物吐旧纳新,天地之间一片盎然的景象。
这个时节,人们纷纷走出户外,进行扫墓、禁烟、祭祖、寒食、插柳、踏青、蹴鞠、秋千、赏花、斗鸡、馈宴、咏诗等习俗活动。
本诗为七律,对仗工整、押韵和谐,语言朴素直白。
前三联,点面结合,抓住寒食节的时令特点和特色活动,描写了寒食节明媚的春景和欢快的活动场面。
首句,赋予春风、春花以动感,“放荡”“披猖”二词让人看到春风妖娆拂面,鲜花烂漫绽放,处处一片阳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春日景象。
接下来,颔联分别写了女子荡秋千和男子驰马拾翠、广场斗鸡的热闹场面,年轻的男女自由奔放、释放活力,尽情享受无边春色,为浓浓的春意增添了生机。
颈联,继续描写春日美景:天地之间气候调和、春意浓重;池苑楼台沐浴暖阳、葱郁叠翠。
此时的诗人,本应为这样的美时美景所感染,却没有这份闲情,联想到自己坚守高洁品格而不得,却又不甘落入尘世的空虚、无聊,诗人只能将满腔抱负,随酒化入愁肠。
全诗以乐景衬哀情,尾联将久郁心间的不快喷薄而发,令人叹息。
鉴赏没明点叫声,但如果没有叫声,怎么知道密密的高柳之中会有蝉,“斜晖”二字暗合题目中的“晚”。
蝉的叫声拨弄着旅人孤单寂寞的离愁,憔悴着旅人的身体,令旅人腰围减损。
第三句“犹畏旅人头不白”化用骆宾王的诗句“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这里指旅人漂泊中离愁渐染黑发,白了少年头。
结句寓情于景,蝉离树,人挪地,“三”是“多”的意思,寓意漂泊没有尽头,旅人的羁旅之愁、凄苦之情,通过写景表现得含蓄蕴藉。
《闻蝉》:“绿槐阴里一声新,雾薄风轻力未匀。
”绿槐荫里发出一声新叫,这声新叫在薄雾轻风中显得力气不匀。
开头两句写蝉的叫声,一个“新”字,表示又一年的一个新的开始;“力未匀”,有低弱,有高昂。
[精编]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步步高(全)答案解析共50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谪岭南道中作李德裕岭水争分路转迷,桄榔椰叶暗蛮溪①。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畲田②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③。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
(注)①蛮溪;泛指岭南的溪流。
②畲田:用火烧掉田地里的草木,然后耕田种植。
③三更津吏报潮鸡:《舆地志》说:“移风县有鸡……每潮至则鸣,故称之‘潮鸡’。
”三更潮汛到来的时候,鸡就会叫,津吏就把这消息通知旅行的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争分”写出了岭水分流的态势,“暗”字表现了桄榔椰叶的茂密。
B.颔联写诗人怕毒雾、蛇草,避沙虫、燕泥,写出了途中提心吊胆的情状。
C.颈联以五月收获稻米、三更时津吏就报潮汛到来表现了岭南人们的勤劳。
D.全诗写景抒情互相交替,显得灵活多变而不呆滞,景中寓情,情中有景。
2.请简要赏析本诗的末句“红槿花中越鸟啼”。
【答案】1.C2.①本句写红槿花开,越鸟在花丛中啼鸣,描绘了一幅艳丽的岭南风景图。
②本句以乐景衬哀情。
景色越美,诗人被贬的苦闷之情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意就更显得浓重。
③本句以景结情,能够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显得意犹未尽,耐人深思。
④本句视听结合,使画面充满立体感,生动形象。
(答出其中三点且意思对即可。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手法的能力。
C.颈联两句的意思是“五月间岭南已经在收获稻米,三更潮汛到来的时候,鸡就会叫,津吏就把这消息通知旅行的人。
这两句并非在表现岭南人们的勤劳,而是在表现岭南与北方不同,并为尾联抒发诗人被谪贬瘴疠之地的深切思乡之情作铺垫。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诗的最后一句“红槿花中越鸟啼”是一句写景句,描写了看着那鲜艳欲滴的红槿花,听着那树上越鸟的鸣叫,这是一幅典型艳丽的岭南风景图。
作者此处写岭南美景并非是为眼前景色所陶醉,而是写岭南的风物与自己北方的故乡的不同,此处表面上是写岭南美景,其实是以乐景衬哀情,景色越美,诗人被贬的苦闷之情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意就更显得浓重。
学案27鉴赏诗歌中的形象学案目标 1.能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并分析它的含义和作用。
2.掌握解答意象类题目的一般步骤。
考点要求鉴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
考点样题1.(2010·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
②怆悢(liànɡ):悲伤。
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008·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画堂春秦观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撚①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注①撚(niǎn):持取,捻弄。
上阕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2010·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送人归京师①陈与义②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
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2010·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高三培优语文专题复习学案——诗歌鉴赏之读懂诗歌【教学目标】学习读懂诗歌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解读诗歌的钥匙【教学方法】讨论法、鉴赏法【教学过程】一、读懂诗歌的作用1、诗歌备考的四个环节知识——读懂——鉴赏——表述2、知识包括形象、语言、技巧、思想内容和古诗词常识3、读懂的作用读懂是知识的综合运用。
读懂是鉴赏和表述的基础。
二、怎样才算读懂?1、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2、领会深层意思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3、例如:汉江临泛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大意:(我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
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
(远方的)城郭在前面的水面上浮动;波涛汹涌,浪拍云天,摇荡起(远方的)天空。
襄阳风光美丽,(似乎想要把我)留下,与山翁共谋一醉三、如何读懂诗歌(一)、如何明白浅层意思?填充内容——诗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调整语序——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整合句意——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
练习:翻译这首诗的大意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大意:傍晚时分,一阵微风吹来,把我从冥坐中惊醒。
我走近窗户,思绪飘渺起来。
(风)吹开门,又吹动竹子。
(我听到动静)以为是故人来(看望我)。
(风)吹落竹枝上的露珠,露珠滴在石阶下的青苔上。
(这风)应该掀开门帘进屋来,为我拂去绿琴上的尘埃。
(二)、如何领会深层意思?1、联系信息,揣摩语言信息:题目、注释、诗人生平;意象语言、情感语言、首尾句1)、标题“题者,额也;目者,眼也。
古代诗歌鉴赏(二)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观雨陈与义①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
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海②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
不嫌屋漏无干处,正要群龙洗甲兵。
【注】①陈与义:北宋南宋之交的爱国诗人。
此诗写于汴京失陷后诗人流寓湖、湘时。
②海:暴雨。
(1) 第二、三联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结合诗句简要描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这首诗用了多种方法抒发感情,请任选两种进行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描写了雨前和雨中的景物变化。
屋前的江流和屋后的山岭云气无阻,连绵起伏的山脉与层层翠染的幽林送来隆隆雨声。
暴雨打得竹枝低伏了又顽强地挺起来,大风吹得乌云翻涌的山脊明明灭灭。
(2)(示例)①双关。
“晦”“明”“阴晴”等既是天气变化,也隐喻当时抗金的时局。
“雨”既指自然之雨,又指有助于抗金的政策、措施等。
②用典。
尾联上句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床头屋漏无干处”的诗句,下句用《洗兵马》中“净洗甲兵不常用”的诗句(或武王与姜子牙的典故),表达了诗人不顾个人利害,渴望取得抗金胜利的愿望。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舍弟宗一①柳宗元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①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去,柳宗元写此诗送别。
柳宗元此时已被贬为柳州刺史。
(1)赏析本诗第二联中数词运用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中是怎样抒发离情别绪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一身”与“万死”对比,概括了诗人孤苦零落的凄惨现实和屡遭不幸的残酷人生;“六千里”与“十二年”从空间、时间上高度概括了诗人屡遭贬谪的距离遥远和时间之长;读来令人震撼,极富感染力。
古代诗歌鉴赏(一)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顾炎武【注】十日静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
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
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
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1)分析“江山阅鬓华”中“阅”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表达沉着蕴藉,感情严肃深挚。
请结合诗歌多重主题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阅”有看到、见证之意。
这里用了拟人手法,生动逼真地写出了江山见证了我头发变白的过程,表明了作者对恢复明朝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
(2)①这首诗既有对远在他乡的友人的思念,又有对自己身世飘零的感慨,更隐含着深沉的爱国情怀。
②诗人把多重感情和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对爱国情怀表达含蓄而深沉。
所以说诗风接近杜甫。
(附:这是一首酬答诗。
王处士,名炜,是作者的好友。
此诗写出了他们虽天涯沦落,却肝胆相照的友情,写得沉着深挚。
它在抒写离情别愫之中,又交织着对国家兴亡的深沉感慨,而这两种情感却是如此有机地熔铸在一起,整首诗苍凉沉郁,情深意切,表达了作者对清朝统治者的不满,对恢复明朝统治的矢志不渝。
颇能打动读者的心弦。
诗文的风格深沉蕴藉,语势有停顿转折。
杜甫诗风—沉郁顿挫:沉郁是指其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题材的严肃,感情的深沉、深挚;顿挫是指其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出语谋篇的曲折、变化的多端。
) 2.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水仙子】重观瀑布乔吉天机织罢月梭闲,石壁高垂雪练寒。
冰丝带雨悬霄汉,几千年晒未干。
表达技巧鉴赏题题组训练一、基础题组1.判断下面的诗句所用的表达技巧。
(1)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虚写(想象)、夸张(2)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设问、借代(3)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对偶、对比(4)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拟人(5)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象征(6)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反语(7)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虚写(想象)(8)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象征、比喻(9)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对写法(10)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侧面描写(11)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对偶、反衬(1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衬托(1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对比、借代(14)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反问、用典(15)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互文(16)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用典(17)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用典、虚实对比(18)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动静结合、反衬(19)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借古讽今(20)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反衬二、核心题组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城东早春杨巨源诗家①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②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①诗家:诗人。
②上林:古代皇家园林。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反衬。
用芳春(或晚春)的秾丽景色来反衬早春的“清景”(或以“喧闹”来反衬“清景”),表达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
②对比(对照)。
“看花人”对“上林花似锦”的追求与“诗家”对“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欣赏形成强烈对比(对照),突出强调了二者不同的审美情趣。
③虚实结合(以虚写实、以虚衬实)。
2015年高考语文自由复习步步高系列专题05 诗歌鉴赏(含解析)☞核心考点再回顾——查缺补漏考点考查方向诗歌鉴赏这一考点主要的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题型都是主观题,题目一般都是两道,分值在10分左右,每个省市都必考。
考题大致有概括诗意、分析意境、分析情感、概括形象、赏析手法、赏析语言、分析结构等类型。
热点关注意象是诗歌的载体,情感是诗歌的中心,艺术手法是联系诗歌意象的情感的桥梁,一些相关知识要了然于胸。
(一)意象、意境和人物形象意境的种类主要有雄壮阳刚类:雄奇阔大、旷达开朗、苍凉悲壮、深邃沉郁,内敛阴柔类:浓艳瑰丽、淡泊静谧、清新素雅、凄冷寒凉。
形象主要有豪放洒脱、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爱恨情长之分。
(二)语言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虚词、叠韵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词性改变的活用词经常是作者着意炼字所在。
巧用动词,可使诗歌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巧用形容词,可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运用虚数,虚化烘托,增强表现力;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拟声词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表颜色的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却是相近的,就是一般用颜色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词性改变的活用词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三)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考核的主要内容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式和写景的技巧。
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即事咏怀、咏史怀古几种。
表现手法主要有虚实结合、用典、衬托或烘托、渲染、动静对比等。
修辞在诗歌中常见的是比喻、拟人、借代、夸张。
对于诗词中的景,鉴赏时应主要注意的常见方法和技巧有以下几点: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明暗对比、以动衬静、以小见大、比兴手法的运用、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
诗歌鉴赏指导学案1-3复习教案(通用7篇)诗歌鉴赏指导学案1-3复习教案(通用7篇)诗歌鉴赏指导学案1-3复习教案篇1第六节分类鉴赏诗歌的内容大致分为这样几类:送别诗、写景诗、咏史诗、咏物诗等。
下面分别说明。
一、送别诗(一)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
他们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
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以婉约派词人、诗人写的较多。
关于送别诗的作法,《诗法家数》曾作过如下归纳:“第一联叙题意趣;第二联合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说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
于中二联或倒乱并说亦可,但不可重复,须有次第。
末句要有理警,意味渊永为佳。
”(二)举例送刘司直赴安西王维绝域阳关道,胡烟与塞尘。
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
苜蓿随天马,蒲桃逐汉臣。
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
[解说]全诗从地点、景物特点写起,然后叙述史实,赞扬汉朝的威德,结点出全诗的主旨:你这次去安西一定要让外族惧怕,不要去寻找屈辱的“和亲”方略。
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解说]:题目开门见山,点出是在暮雨时分送别李胄,用景物特征为送别定下了调子,建业──则是友人要去的地方。
“深深的海门看不到尽头,远处的浦树在雨中摇曳,诉不完的别情,就如同这无边的雨丝。
”这四句则把别情形象化,反衬了情义的深重。
(三)检测练习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学案27鉴赏诗歌中的形象学案目标 1.能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并分析它的含义和作用。
2.掌握解答意象类题目的一般步骤。
考点要求鉴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
考点样题1.(2010·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
②怆悢(liànɡ):悲伤。
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08·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画堂春秦观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撚①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注①撚(niǎn):持取,捻弄。
上阕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0·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送人归京师①陈与义②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
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10·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访隐者(宋)郭祥正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
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命题探讨品读诗歌形象是诗歌鉴赏的开始。
诗歌形象主要包括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
高考考查重点放在景物形象(即意象)上。
对意象的考查是从三个角度进行的:一是辨析所用的意象,二是把握形象特征及思想感情,三是兼及意境的把握。
从山东卷命题特点看,诗歌形象虽不是必考点,但也是重要考点。
考查重点是意象,而且每考一次都寻求考查角度的微妙变化。
从2008年的辨析意象到2010年的把握意象特征,皆说明了这一点。
意境分析是诗歌鉴赏中的难点。
不过从近两年的命题看,考得很浅,多是要求分析景象(画面)特征或气氛特点。
山东卷未曾在此命题,应引起注意。
一、意象类意象是诗歌鉴赏中最常见的术语,也是一个重点。
什么是意象?意象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
象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含诗中所写的景和物;意就是作者的情思。
诗歌意象因物象而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
具有意象的作品往往更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一)鉴赏人物形象1.知识梳理诗歌的人物形象,包括抒情主人公和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前者即诗中的诗人形象“我”,如《登幽州台歌》中抒情主人公——陈子昂的形象;后者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的形象。
鉴赏人物形象的题目,主要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特点的把握。
首先需要知人论世,准确记忆诗人的有关资料,包括生平经历、政治主张、所处时代特征、具体的创作背景等,只有如此,才能对人物形象有全面深入的认识;其次要对所描写的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所处的环境进行深入分析,概括形象特点,理解形象意义;再次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关注反映心情的词语,揭示作者情感。
2.演练体悟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采莲曲(唐)白居易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采莲词(唐)张潮朝出沙头日正红,晚来云起半江中。
赖逢邻女曾相识,并著莲舟不畏风。
(1)两首诗都写了采莲女,但形象有所不同。
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两首诗在写人的手法上有哪些异同?请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鉴赏景物形象1.知识梳理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即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所谓“意象”主要指的是这类形象,因而也是高考重点。
高考设题,一般考查景象(意象)的含义及表情达意的作用。
鉴赏景物形象,首先要感知景象特征,它的形、声、色、动、静,进而体会深层含义;其次要与感情结合分析。
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的色调,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的色调,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
2.演练体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中田园作王维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思远客。
诗人在前六句中借助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鉴赏事物形象1.知识梳理诗歌的事物形象,指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如骆宾王《咏蝉》中“蝉”的形象,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的形象。
鉴赏事物形象往往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
高考设题角度一是物象的特征,二是物象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鉴赏物象先要借助相关语句或关键句来把握事物的特征,分析诗中的描写,再联系作者的创作背景进行有关作者的思想情感的深层分析。
做题的思路为: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
2.演练体悟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梅花陈亮①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玉笛休三弄,东君②正主张。
注①陈亮:南宋爱国诗人。
②东君:司春之神。
(1)这首诗着重表现了梅花的哪些特点?你认为诗中梅花的形象和作者本人有着怎样的联系?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已成为千古名句。
在本诗里,这一联写的是什么意思?后人引用这一联,可用来表达什么意思?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意境类1.知识梳理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因此,情与景是构成意境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
抽象的意和情,不能构成意境;孤立的纯客观的景物,也不能构成意境。
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艺术境界才是创作诗的目的。
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
但它们又有区别:一般来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与全篇对应。
诗像不像诗,有无诗味,主要看意象;诗美不美,有无意蕴,则主要看意境。
由诗味到诗美,实际上就是由意象到意境的挖掘过程。
鉴于意境的高度综合性、复杂性,高考诗歌鉴赏很少涉及。
即便涉及,多简单考之,如只要求描述一下画面特点,或者分开考查,如把境(画面)与情分成几问考,以降低难度。
2.演练体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鹧鸪天代人赋①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何分析意象含义和作用鉴赏诗歌形象的要点和重点在于鉴赏意象。
高考考查意象往往从三个方面入手:①找意象,②析意象(含义),③品意象(作用)。
重点在后两者。
1.如何分析意象含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悲秋(南宋)黄公度[注]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