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悲剧,相同的爱情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5
论中西方爱情悲剧结局的文化蕴涵和美学意义中西方戏剧中都有大量的爱情剧,“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这是中西民族的共同心理,也是中西戏剧的永恒母题。
爱情剧有喜剧,也有悲剧。
喜剧的结局基本相同:有情人终成眷属,夫妻团圆。
悲剧结局则大不一样:有情人不成眷属,甚至以男女主人公血淋淋地陈尸舞台作为结局,这往往是西方爱情悲剧的一大特征。
而中国的爱情悲剧,即使有情人真不成眷属,剧作者也会设法用浪漫主义手法,以幻想的方式让他们“团圆”起来。
同是爱情悲剧,为何结局各具特色这与中西方的传统文化,民族欣赏心理和审美追求是否紧密相关?这是本文探讨的中心所在。
我国明末清初的戏曲家孟称舜创作的《娇红记》和英国伊丽莎白时代的剧作家莎士比亚创作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可以说是中西方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爱情悲剧。
两剧主题相同—都颂扬了男女间真挚、热烈的爱情,反对封建势力对自由幸福爱情的摧残,但两剧的结局却不一样。
《娇红记》描写申纯和王娇娘为了追求自由婚姻,敢于同封建伦理和豪门贵族作斗争,最后双双殉情的悲剧。
但作者并不以此作结,为了歌颂他们“两人皆一而终,至于段身而不悔”的精神,作者让男女主人公“仙圆”,以“合家作结,坟上长满了花草,月儿照着墓顶的棠梨一对鸳鸯向九天展翅飞去”,一对情侣水远相伴相随。
不仅《娇红记》如此,其他的爱情悲剧如《长生殿》、《牡丹亭》、《梧桐雨》和《梁山伯与祝英台》等,都以“团圆”结局收场。
这样的结局表达了人民对善良美好生活的追求,寄托了对邪恶势力不甘屈服的精神,但另一方面又反映出一种不敢正视黑暗的、血淋淋的现实,以“团圆”结局来逃避现实,将矛盾冲突和谐化的心理倾向,这一弱点正是几千年中华传统文化积淀的具体体现。
梁漱溟先生在论及东方文化时指出“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的”。
不同的形象相同的命运——鸣凤梅芬瑞珏的爱情悲剧及形象分析摘要:《家》是我国著名文学家巴金先生的一部长篇小说,在这部长篇小说中巴金先生塑造了众多年轻、美丽、善良的女性形象。
其中鸣凤、梅芬、瑞珏这三个女性,她们虽然性格不同、经历不同、遭遇不同,却有着相同的命运。
本文通过对这三个女子凄惨的爱情悲剧进行分析,从而揭露了封建社会、封建家族、封建伦理是造成她们悲剧的根源。
关键词:巴金《家》悲剧形象悲剧原因爱情本来是人类最圣洁最美好的情感之一,然而在封建专制时代, “存天理, 灭人欲”践踏着人类最神圣的感情。
在巴金笔下, 无论是出身卑微的丫环奴婢或看似养尊处优的小姐、少奶奶, 都生活在无爱畸形的生存空间里。
梅芬因失去爱而抑郁致死, 瑞珏却因得到爱而失去生命, 鸣凤也因爱而投湖自尽。
这些女性都是那么娴雅、善良、柔顺, 可命运却把她们摆布得如此悲惨, 使人不免产生悲悯之感。
巴金的《家》就以我们共同关注的恋爱婚姻问题为主线,通过一系列的爱情悲剧事件,愤怒地控诉了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罪恶。
尤其是作品中的三个女主人——鸣凤、梅芬、瑞珏,她们虽然性格不同、经历不同、遭遇不同,却有着相同的命运。
作者采用悲剧的艺术手法强化了封建制度环境下她们的爱情悲剧性。
本文就以她们为例进行分析,从而揭露了封建社会、封建家族、封建伦理是造成她们悲剧的根源。
一、鸣凤——梦想破灭的无助女子在巴金的笔下出现的男女仆婢形象很多。
其中属于着力刻画,富有鲜美性格的却也不多,要论塑造的最成功、最鲜活生动的仆婢形象就非鸣凤莫属了。
虽然在作品中她只是个小人物,但作家为我们塑造出的她的形象却让我们过目不忘。
鸣凤出现在《家》中,作家虽然只集中在四、十、十六、二十六这四章来表现这个人物,但却将这个下层社会的妙龄少女的外貌以及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既温柔又倔强的性格)给读者以充分的展示,把一个纯真善美的劳动妇女形象极富光彩地塑造出来了。
巴金在作品的第二章对鸣凤做了惟妙惟肖的肖像刻画:“一个十六岁的少女,脑后垂着一根发辫,一件蓝布棉袄裹着她的苗条的身子,瓜子型的脸庞也还丰润,在她带笑说话的时候,脸颊上出现了两个酒窝。
不同的形象相同的命运——鸣凤梅芬瑞珏的爱情悲剧及形象分析摘要:《家》是我国著名文学家巴金先生的一部长篇小说,在这部长篇小说中巴金先生塑造了众多年轻、美丽、善良的女性形象。
其中鸣凤、梅芬、瑞珏这三个女性,她们虽然性格不同、经历不同、遭遇不同,却有着相同的命运。
本文通过对这三个女子凄惨的爱情悲剧进行分析,从而揭露了封建社会、封建家族、封建伦理是造成她们悲剧的根源。
关键词:巴金《家》悲剧形象悲剧原因爱情本来是人类最圣洁最美好的情感之一,然而在封建专制时代, “存天理, 灭人欲”践踏着人类最神圣的感情。
在巴金笔下, 无论是出身卑微的丫环奴婢或看似养尊处优的小姐、少奶奶, 都生活在无爱畸形的生存空间里。
梅芬因失去爱而抑郁致死, 瑞珏却因得到爱而失去生命, 鸣凤也因爱而投湖自尽。
这些女性都是那么娴雅、善良、柔顺, 可命运却把她们摆布得如此悲惨, 使人不免产生悲悯之感。
巴金的《家》就以我们共同关注的恋爱婚姻问题为主线,通过一系列的爱情悲剧事件,愤怒地控诉了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罪恶。
尤其是作品中的三个女主人——鸣凤、梅芬、瑞珏,她们虽然性格不同、经历不同、遭遇不同,却有着相同的命运。
作者采用悲剧的艺术手法强化了封建制度环境下她们的爱情悲剧性。
本文就以她们为例进行分析,从而揭露了封建社会、封建家族、封建伦理是造成她们悲剧的根源。
一、鸣凤——梦想破灭的无助女子在巴金的笔下出现的男女仆婢形象很多。
其中属于着力刻画,富有鲜美性格的却也不多,要论塑造的最成功、最鲜活生动的仆婢形象就非鸣凤莫属了。
虽然在作品中她只是个小人物,但作家为我们塑造出的她的形象却让我们过目不忘。
鸣凤出现在《家》中,作家虽然只集中在四、十、十六、二十六这四章来表现这个人物,但却将这个下层社会的妙龄少女的外貌以及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既温柔又倔强的性格)给读者以充分的展示,把一个纯真善美的劳动妇女形象极富光彩地塑造出来了。
巴金在作品的第二章对鸣凤做了惟妙惟肖的肖像刻画:“一个十六岁的少女,脑后垂着一根发辫,一件蓝布棉袄裹着她的苗条的身子,瓜子型的脸庞也还丰润,在她带笑说话的时候,脸颊上出现了两个酒窝。
中西方爱情悲剧的比较—以《孔雀东南飞》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爱情是人类故事中更久不变的主题,谈及爱情,所有人的眼里首先都会泛起美好的光彩,是一种甜蜜、深刻至深入人心的情感。
然而爱情悲剧,就是要把爱情这种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们看。
在爱情主题上,中西方都有不少的悲情故事,而《孔雀东南飞》、《罗密欧与朱丽叶》可以说是双方的经典代表。
男女主角的爱情都经历了种种坎坷,偏偏要在他们双双陨落之后,那些不安分的阻扰因素才安静下来,然而什么都以及挽回不了了。
由于中西方社会、文化、政治以及伦理等方面的差异,这两个故事也有着异同。
一、两种爱情,相同追求1、爱情国度的自由追求不论是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生死相随,还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紧紧相依,一切的开端都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他们的开始都是自由的相爱。
爱情的萌芽期往往是一帆风顺的,外界干扰因素还没有察觉,然而男女主在心里已经慢慢种下了爱情的种子。
焦仲卿和刘兰芝从相遇到相识,从相识到相知,最后同结连理,一切都是那么顺利,他们拥有着平凡的幸福,过着平凡的日子,完全不知道在她们爱情的背后,一些不安分因素已经在蠢蠢欲动。
罗密欧本来想要寻找自己以前喜欢的女子而混入了凯普莱特家族的一场聚会,然而在聚会上罗密欧却被这次聚会的主角—朱丽叶所深深吸引,当罗密欧向朱丽叶表白之后,朱丽叶对罗密欧也心生情愫,他们一见钟情。
在知道了两家的家族矛盾之后还是忘不了对方,便经常去修道院聚会,并在神父的帮助下结为了夫妻。
2、起伏跌宕,青春绝唱两个故事的相同点之二在于剧情的设置跌宕起伏、悲喜交融,最后都在含着眼泪和悔恨中纷纷陨落。
当刘兰芝迫于婆婆的压力必须要回娘家时,焦仲卿安抚着兰芝: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焦仲卿给了刘兰芝这样一个保证,让我们又看到了拯救他们爱情的希望。
但是兰芝回到家中,面对母亲和兄长的劝说,迫于强大的压力而要改嫁。
爱情的希望再次被熄灭,直至最后两者纷纷走上黄泉路。
2013.08学教育26文学评论《孔雀东南飞》与《韩凭夫妇》殉情悲剧之比较吴世娟(新乡学院文学院,河南新乡453000)[摘要]《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首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与《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诗歌讲述了一段发生在汉末建安年间庐江府的爱情悲剧。
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和他的妻子刘兰芝夫妻恩爱,最后却在作为封建家长制代表的焦母和刘兄的逼迫下双双为爱殉情。
而《搜神记》中的名篇《韩凭夫妇》也给读者讲述了一段与之相似的爱情悲剧。
韩凭妻何氏貌美,被宋康王强行夺走,在强权之下,他们只能通过双双殉情来成就自己至死不渝的爱情。
比较《孔雀东南飞》和《韩凭夫妇》,虽然造成他们为爱殉情悲剧的原因不尽相同,但是两篇文章却有着一样的为爱殉情的悲剧模式,所体现出来的文化意义是一致的。
[关键词]孔雀东南飞;韩凭夫妇;悲剧一、殉情悲剧的成因不同1、造成殉情悲剧的社会背景不同《孔雀东南飞》中造成焦刘殉情悲剧命运的来自于焦母、刘兄为代表的封建家长制的迫害。
在中国封建社会,都是封建家长包办婚姻,婚姻当事人特别是妇女,对自己的婚姻毫无决定权。
所以恩格斯说“在整个古代,婚姻的缔结都是父母包办,当事人则安心顺从”。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这些都表现出刘兰芝的才学、忠贞和勤劳,但是她却得不到焦母的认可,“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这就是焦母驱遣刘兰芝的理由,全然不顾儿媳的在家的贡献以及焦仲卿的悲伤,强逼焦仲卿休妻另娶。
刘兰芝被休归家后,刘兄又逼迫她答应太守的说亲,在封建社会,女子要恪守“三从四德”:在家从父,父死从兄,她在封建家庭中只能顺从,在这种背景下,焦仲卿和刘兰芝为了捍卫自己的爱情,只能选择双双殉情。
焦母和刘兄是封建家长制的典型代表,是焦刘真挚感情的直接障碍,他们的独断与专横,破坏了焦刘的幸福婚姻,是造成主人公殉情悲剧的直接责任人。
中西方爱情悲剧之比较——以《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一、自由的爱情,理想的追求是两部作品的共同主线爱情是人生永恒的话题,追求自由的爱情是人人所向往的。
因此,爱情这一主题也常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
两部作品故事的开端都是来自于男女主人公的自由相爱。
《罗密欧与朱丽叶》(以下.简称《罗》),是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著名的正剧,因其知名度而常被误称为莎翁四大悲剧之一(实为麦克白、奥赛罗、李尔王及哈姆雷特)。
但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个悲剧故事并4i是莎士比亚的原创.而是改编自阿瑟·布卢克(Arthur Broke)1562年的小说《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历史》。
该剧曾被多次改编,千百年来,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读者。
《罗》中,来自蒙太古家族的罗密欧在一次宿仇凯普莱特家族举办的宴会上对美丽的朱丽叶一见钟情,当即上前表达了爱慕之情。
明知有阻力,两人仍然无法抑制住爱恋,并在神父的帮助下结成了夫妻。
在一次意外中,罗密欧杀死了凯普莱特家族的提伯尔特,这使得两人的爱情面临着更大的考验。
然而朱丽叶面对父母的责难和逼迫仍然对罗密欧不离不弃,甚至为了逃避父母为她选择的婚姻而在神父的帮助下服下一种可以让人假死的毒药,以求取得与罗密欧远走高飞的机会。
阴差阳错,不知情的罗密欧误以为心上人真的离他而去,选择了与心上人一起殉情。
当朱丽叶醒来后看见服毒死去的罗密欧,1i想独活人间,拔剑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最终实现了两人对自由爱情的追求。
有着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称的《梁》(以下简称《梁》)与《白蛇传》、《孟姜女》、《牛郎织女》一起并称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
其中,梁祝传说是我国最具辐射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是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
梁祝故事经中国民间流传一千四百六十多年,影响深远、家喻户晓,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
《梁》中,梁祝经过化装求学、草桥结拜、三年同窗、十八相送之后,两人已经难分难舍,尤其梁山伯在师母那里得知英台乃女子之后,欣喜不已。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学院:班级:姓名:学号:课程论文题目:浅析《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课程名称:戏剧鉴赏评阅成绩:评阅意见:成绩评定教师签名:日期:年月日浅析《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学生:摘要:本文对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和英国的戏剧家莎士比亚创作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爱情悲剧进行多向对照和比较,从分析其表面的趋同入手,再探究其相异之处,从而揭示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造就了两部悲剧作品男女主人公的不同的爱情表现以及文本所表现出的不同文化背案和民族文化心理。
关键词:爱情悲剧;文化差异;民族文化心理每个民族都有对婚姻、爱情独特的理解,《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为东西方最负盛名的爱情悲剧,千百年来一直广受关注,它们就像两颗璀璨的明珠,在世界文化和历史里交相辉映。
这两部爱情悲剧分别讲述了相爱的青年男女不能结合,最终都为爱情而丧生的故事。
然而,由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不同,导致两部作品对爱情的表达、态度和行为上的差异。
本文正是从两部作品的比较中探索中西方的爱情悲剧。
一、两部作品的相似点世界上很少优秀的作品来源于民间流传。
《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作品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但却在故事的取材、情节和主题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一)取材《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中国家喻户晓。
该故事起源于江南地区,曾被改编为多种艺术形式出现在舞台上。
故事虽然发生在中国,但其内容和精神已经跨越国界流传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起源于五世纪的希腊短篇小说。
之后,在l 5 6 2年,英国的诗人Arthur Bruk写了长篇叙事诗Romeo and Juliet sorrow history,使故事传遍了整个欧洲。
l 594年至l 595年间,英国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根据这篇叙事诗写了Romeo and Juliet。
此后,该故事以多种形式出现在舞台上,深受大众喜爱。
(二)情节两部悲剧作品的情节很相似,两对年轻恋人深深相爱,但他们的爱情都隐藏着危机,最终他们的相许都遭到女方家庭的反对。
不同的悲剧,相同的爱情——中西方爱情观比较摘要:《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分别是中西方流传已久的爱情故事,并不断被改编成影视作品。
两人的爱情悲剧都反映了社会现状对爱情的压迫,酿造了同一个悲剧性的结局——男女双方都为爱命赴黄泉。
但在这两场爱情悲剧中,体现的却是不同民族文化下的爱情观。
关键词:爱情悲剧爱情观民族文化自古以来,由民间故事汇成的文学作品并不少,但真正被广大群众所熟知并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却是不多的。
《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中西方家喻户晓的浪漫爱情故事,且均被改编成影视作品。
两者的爱情悲剧是社会现状所造成的,但同一个悲惨结局下,体现的却是不一样的民族文化。
本文中,以莎士比亚的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及徐进、黄沙执导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例,分析其中的爱情观差异。
一、戏剧差异1、罗密欧与梁山伯作为两部剧的核心人物,罗密欧与梁山伯都是整部剧戏剧动作的主要执行着,但这两个角色当中,却有着不同的人物性格。
罗密欧作为蒙太古家的儿子,可谓是深情的。
在与朱丽叶相遇之前,罗密欧一直迷恋着罗瑟琳,并为之而烦恼。
可以说,罗密欧在那段时间是一个抑郁症患者,因始终得不到罗瑟琳的青睐,一直把自己封闭在一个黑暗的空间内,对外界的一切都漠不关心。
直到与朱丽叶一见钟情,才把自己从对罗瑟琳的迷恋中拉出来。
后来,他对朱丽叶的一系列追求无不体现着罗密欧的用情至深。
梁山伯是一个来书院读书的普通人家的儿子,与祝英台相遇,在书院念书时相知,直到最后,在离别前的心心相印。
整个恋爱过程,梁山伯表现出来的是一个温文尔雅、成熟冷静的书生形象。
与罗密欧相比,无疑,梁山伯对爱情的表达并不热烈。
罗密欧会把自己心中所想很直白的表达出来,甚至很直白地表达出自己对爱情的坚持——当朱丽叶感叹:“罗密欧啊,罗密欧!为什么你偏偏是罗密欧呢?”时,罗密欧很直白地表示:“那么我就听你的话,你只要把我叫作爱,我就有了一个新名字;从今以后,永远不再叫罗密欧了。
”如此直接的表白,在《梁祝》中是不曾出现的。
梁山伯在整部戏剧中,大多时候处于爱情的被动位置,即使在离别前,梁山伯仍旧察觉不出祝英台的心意,只在寻找祝英台的过程中,表现出对祝英台的情感,并在未采取实质性争取行为前,就抑郁而终了。
虽然,罗密欧与梁山伯,前者会相对勇敢,但后者体现的却是一种从一而终的态度。
罗密欧在与朱丽叶相遇前,关于罗瑟琳,他深深地表示过:“给我看一个姿容绝代的美人,她的美貌除了使我记起世上有一个人比她更美以外,还有什么别的用处?”可是,在罗密欧第一次见到朱丽叶之后,却是立刻“移情别恋”,深深地爱上了朱丽叶,正如里面的神父劳伦斯所说:“这样看来,年轻人的爱情都是见异思迁,不是发于真心的。
”个人看来,罗密欧是深情的,但却又是多情的。
相较之下,梁山伯却是从一而终,至始至终,从未爱上别人。
直到祝英台将要被许配他人,仍旧发誓“生前不能夫妻配,死后也要成双对”。
2、朱丽叶与祝英台与两位男主角相比,这两部剧里面的女主角则显得相似得多了。
朱丽叶的性格是从小就养成的——小时候,朱丽叶因跌倒而哭泣,但别人说:“等你长大了,你就要仰在床上了。
”朱丽叶立刻回答:“嗯。
”此时的朱丽叶年幼,却已经有了模糊的性的概念,而且当母亲告诉她要选夫婿时,朱丽叶表现出的是对爱情和婚姻的向往。
在与罗密欧相遇后,更是直白地表达了自己对罗密欧的爱恋之情。
祝英台女扮男装上学堂,在那个时代,本来就是一件勇敢的事情。
而在与梁山伯相知的过程中,祝英台在整个恋爱过程中展现出的是主动地位,托师母做媒,向梁山伯表白自己的心意,并向父母明确表达自己的意愿,这一系列的行为,无不体现祝英台的勇敢。
朱丽叶和祝英台对于爱情明确追求是两部剧中不谋而合的相似之处,当然,她们之间也有细微的差别。
朱丽叶自从恋上罗密欧后,甚至罗密欧杀死了自己的亲哥哥,如此罪行,却得到了朱丽叶的原谅并为之流泪。
朱丽叶后来是付诸行动,不惜冒着假死的风险去追求自己的爱情。
而祝英台虽是与梁山伯发誓“死为夫妻”,却并没有以强烈的行为去反抗父母为她准备的婚姻,也就是对于“生做夫妻”没有强烈地想要改变。
3、恋爱过程《罗密欧与朱丽叶》给观众展示的是一场一见钟情的恋爱悲剧,也就是西方文化中,典型的“凝视”作用。
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一场舞会中认识,并在短时间内迅速爱上了对方,甚至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经历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生离死别。
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剧中统共有五次见面,而第五次,则是双方命赴黄泉的一刻。
整个恋爱过程仿佛有点匆忙,却又觉得理所当然。
在一见钟情后,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以后的每次见面时,都会用华丽的语言倾诉自己的爱慕之情,并明确地向对方表达自己的忠贞。
整部剧,让观众感受到的,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是坚定明确的。
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则是典型的正常恋爱套路——楼台相遇、书院相知、离别相爱,最后命赴黄泉,这一系列的动作显得更加顺理成章,是一段典型的日久生情的爱情悲剧。
在整部剧中,罗密欧与朱丽叶并没有多次表达自己的感情,梁山伯甚至只是在祝英台出嫁前才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当然,我们不能埋怨梁山伯的不勇敢,毕竟在这之前,他并不知道祝英台是女人。
梁山伯的恋爱过程是把对祝英台的兄弟之情转化为爱情的过程,而祝英台则是至始至终的恋爱的过程。
现实状况使双方心理出现了偏差,所以,就爱情来说,其实更为仓促。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过程无疑比《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过程更为坚实,罗密欧与朱丽叶在相遇后就开始对对方产生爱慕之情,此时,恋爱关系已经确定。
而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揭穿真相前,其感情状态都只限于友情,而确定恋爱关系的时候就是产生戏剧冲突并到达高潮的时刻,而这个高潮里结局又十分接近。
所以,从整体看来,这两场恋爱悲剧都是不同程度的仓促,却又那么理所当然。
4、社会现状虽然两部剧都展现了一段因世俗的压迫而被阉割的爱情悲剧,但这两部剧的社会现状却不太相同。
虽然许多人把《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归结为封建主义的压迫,但从某种程度上,这个结论是不够准确的。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身份背景十分相似,双方都是两大贵族的孩子,不论是金钱或是权利上都是旗鼓相当的,并且,凯普莱特在舞会上的态度来看,他对于罗密欧并没有在金钱地位上的鄙视。
造成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悲剧的祸因,是两大家族之间那虚无缥缈的仇恨。
他们因为双方的实力而互相嫉妒,在骄傲之心的驱使下挥舞刀枪棍棒,形成了显而易见的敌对状态。
按照常理,其实在经历长时间的磨合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是有可能走到“阳光”下的,而莎士比亚设计了朱丽叶之兄被杀这一戏剧行为,使整个爱情场面逆转,又把戏剧冲突推向了高潮,至此,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才走向了悲剧。
而《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场爱情悲剧是否真的出于封建主义的压迫,对此,笔者对此还是存疑的。
一开始,祝英台女扮男装进入学堂,本来这一行为已经是违反常理了。
在封建主义时期,女子在出嫁前可谓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特别是祝英台还是一个大家闺秀,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能得到父母的允许女扮男装进学堂念书,相对来说,几率十分小。
由此可见,祝英台的父母在思想上其实相对而言是开明的。
但与罗密欧不同,梁山伯并没有强大的家庭背景与金钱实力,所以,这就成为爱情道路上的绊脚石,最终酿成了一出爱情悲剧。
二、民族文化在莎士比亚创作《罗密欧与朱丽叶》之前,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已经在民间流传已久。
正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把《罗密欧与朱丽叶》搬上了舞台。
《罗密欧与朱丽叶》创造于莎士比亚的喜剧时期,与《仲夏夜之梦》相似,两位主人公虽然死了,最终得到的却是一个相对完满的结局。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让两大家族的仇恨得到化解,无疑是诠释了“爱可以战胜一切”。
而这种思想,也正是符合了当时的人文主义精神。
另外,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是建立在“凝视”间,并用直白的语言和实际行动来追求爱情,也就是欧洲的古典爱情。
古典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文明,因为四面环海和小国寡民,海洋文明的个人主义色彩较为浓厚,特别是在文艺复兴时期,这种古典文明更是表现得更为明显。
而《罗密欧与朱丽叶》产生于大河文明的中国,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代表,讲究“仁、义、礼、智、信”,特别是“孝道”文化更为明显。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中庸”,对于自身感情的表达相对保守,也倡导“隐忍”。
所以,最终的社会目标定义为和谐的“大同社会”。
三、爱情观的异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体现出来的是对爱情的直白大胆的追求。
不论是两位主人公还是其他戏剧人物,对于自己的感情及对于两性关系都会直接地表达出来。
在整部剧中,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是浪漫的,从“凝视”开始,到最后的生死相随,都令人感动。
而感情双方对于爱情的态度在一致中显示着轻微的差别。
罗密欧是多情而深情的,一开始,罗密欧深深迷恋着罗瑟琳,却又在一瞬之间恋上了朱丽叶,并能够为之死去。
而朱丽叶,则相对矜持,在一开始,她并没有直接向罗密欧表达自己的感情,而是先在独自思考。
但爱情之于双方,心理地位上又有所差别。
朱丽叶把爱情放在第一位,甚至为了杀死亲哥哥的罗密欧而伤心流泪;而罗密欧虽然也把爱情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但却也离不过世俗仇恨,仍旧会因为家族仇恨而拔刀相向。
这也正是体现传统的西方爱情观——女人是情欲漩涡的中心,是为爱而生的他者。
文艺时期,女人的地位相对有所提高,但男人却也不愿意把女人放在与自己同一个水平线上,在《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一戏剧中,不止一次把女人比作是情欲的发泄工具。
也正是这一思想,构成了相对封建的爱情观——除了神化的圣女,女人是情欲的参与者以及家族关系的枢纽。
另一方面,西方传统爱情观有允许了女性对于情欲的追求,女性可以直白地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当然,是否给予她们选择配偶的权利,那就另当别论了。
相对于西方古典爱情观,中国的爱情观则变得更加含蓄内敛。
在传统的儒家文化中,家国被放在第一位,一切个人私欲的都无法与家国命运相提并论。
在《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部剧中,主人公对自己感情的倾诉所占的篇幅并不多,十分直接的表白也只出现在戏剧的最后面。
整部剧占较大篇幅的是两位主人公的相知过程,也就是培养感情阶段,而这也正是中国传统婚姻中最缺乏的阶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是“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甚至在双方都未曾见面的情况下,已经可以送入“洞房”了。
而爱情最重要的“两情相悦”,这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淡化,而《梁山伯与祝英台》则把这一重要因素放在重要地位,体现出来的是广大青年男女对于爱情婚姻的美好幻想。
这两部剧中,不得不提的是中西方阻碍爱情的最大因素——父母之命。
这两场悲剧的导火索的都是父母逼迫自己的女儿嫁给别人,究其原因,就是金钱与地位。
常言道:“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
”抛开对女人地位的歧视,天下间没有一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嫁给一个好郎君的。